2月份的某个晚上,一个人看完了这部片子,日本人眼中的中国,那是1920年左右发生的事情,松田龙平这个演员我真是联想不到竟然是《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中的那个审计人员!
虽然那部剧没看完,这也让我感受到日本优秀的演艺人员的魅力,进入角色有带入感。
片子中有几个很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其中之最就是那个叫露露的男孩子,看了下简介,是个叫薛八一的山西人,他饰演的露露让人真的喜欢,有想法、有内涵、又善良,似乎感觉他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甚至放在这个时代亦是,他和芥川先生之间有种超出性别的神交之感、心心相惜之感。
芥川与卖花老奶奶的对手戏也很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因为同情赠予帮助他人,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也不是说好欺负吧,总有种爱莫能助的感觉!
还有市井街头,人龙混杂,这头吃着饭,那头有人不拘小节的尿尿,也是真的让有强迫症的人发疯。
还有一幕,是一个流浪汉,在一个门口乞讨,门上写着他的生平不幸之事,写作之人竟是露露,流浪汉与露露联系,一方面体现了露露的才情和善良,另一方面流浪汉像个门神似的守在门口,让人甚是觉得悲凉,有多少人遭遇不幸,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天灾人祸,毁灭了多少幸福家庭。
还有就是芥川访问一些中国有名的学者,一些小细节很有意思,烧碳、给人点火,感觉那时老一代的文人空有爱国热情,却无法实现,内心该有多么愤懑呢!
还有人血饼干这个场景出现了两次,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写的人血馒头,当然,两者寓意完全不同,人血饼干是一则关于记忆关于爱的故事,有点像寻梦环游记里的感觉,一个人逝去,亲人通过他的鲜血来铭记他,这似乎是一种说不出的形式,但给人的却是一种慰藉。
而今,有些人却连这种仪式都缺失了,心灵怎么会不痛呢?
有时在想,人活着为了什么?
要为买房拼死拼活吗?
要为买漂亮的衣服透支吗?
芥川先生为什么选择了那样一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善于思考的人都是孤单的吗?
我们都是异乡人。
公众号:木沃青年节奏缓慢但富有张力,总能从一个镜头中捕捉到很多凄美的光影和轮廓;色调旧旧的,孤寂又落寞。
我从非专业的角度看到了这部七十分钟电影的美学,舒服且难过,被生命和温柔拥抱住,半疼半喜。
我没有读过芥川先生的书。
却试图透过这部影片进入他深邃的思想和温和的人格。
他含情脉脉地看着悲惨的世界。
开头是十九世纪末的上海码头。
当时的中国已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却不自知仍自居天朝上国,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自诩亚洲领导者抱持优越感。
而芥川先生理想中的盛世繁华并未出现,铺展在他眼前的是——似是而非的现代化高楼,尴尬的呆坐在川流不息的肮脏街道。
他更像一个不沾染半分市井气的清秀书生,用看似不谙世事实则极具洞察力的眼光观察着秩序井然,热闹风光尽显的上海街头。
却一转头就能看到正倚着木柱舔舐自己腐烂流血的膝头。
而他面前,是绿色的带着恶臭的水沟上漂着泛白的肮脏。
你可以用三五块买到一个婴儿,你也可以进入梦一样不真实的声色犬马和奢靡优雅。
于是他写:人生就是一条撒满了玫瑰花瓣的道路。
旧上海的沉沦和腐烂是藏不住的。
胭脂气和欲望的妓院,喝彩声和热闹的戏楼,鸦片味和扑朔迷离的暗巷。
不分昼夜的堕落与迷失。
他给男妓写:君尚青年,勤勉苦学,定有好职。
但汝等可重振此国。
男妓露露,是在是让人意难平的属于时代的悲哀。
他幼时贵户,精通书墨,穿得华服;少年惶恐,家道中落,失语无聆;青年性温烈,口虽不能言,耳虽不得听,羸弱却自有硬朗处,自有其心胸。
他身下的被桃酥蘸着分走的血泊。
还没待完成属于他的理想。
他递给芥川烟盒时干净、修剪得很好的指甲,他执着笔,为乞丐写着一生惨淡经历时,难以描摹的表情,他为买烟赴约奔波一夜。
躲在深深庭院里满腔遗恨的士大夫,只是懒懒的等待着英雄的到来;自称改与清贫的遗臣作用三层楼房和园林美景。
随后他写:“现代的中国,已不像诗文里的中国,而是像在猥亵、残酷、贪欲的小说中所张扬的那种中国。
”想必诗歌里的中国是烟柳画桥逢连翠幕,是万里繁华十万人家,而现在却如此颓唐难堪的卖花老人、暗巷大烟和朱门前落拓的乞丐。
他说想必湖南民众都性烈如火。
玉兰拿着人血桃酥,一口一口嚼着,意为让深爱之人的鲜血回流己身。
错愕和沉默。
他安静的坐在喧闹街头的饭馆,捧着一本新青年吃着油条,他把油擦到衣袖上。
这是读书人的尊重。
冰冷的手似乎因为这本启蒙的书慢慢升温。
他说他实在爱不起来中国了。
曾经觉得那么吵闹喧哗的戏台的声音,此时也让他甚为心安。
台上那美若天仙不沾半分荒唐的伶人,台下却是不顾颜面的用袖子甩鼻涕的粗鄙之人。
鸦片窟烟雾缭绕,几盏煤油灯如鬼火般可怖;而城隍庙中悠哉悠哉冲着池塘小便的中国人,彻底击碎了他心中的幻想。
被疾病折磨的文人漂洋过海,失望地看到满目疮痍的土地和似睡非醒的人们。
所有美好的、诗意的、明亮的事物被抹杀和践踏。
如梦如幻的荒唐里面藏了几分清醒,声色犬马的背后也有革命者的眼光。
路过并停留在风雨飘摇的旧上海里不肯撑伞的异乡人。
“一瞬之后,我拾起了那朵枯萎的白兰花,我嗅了嗅那朵白兰花,却已经连香味都荡然无存了,花瓣变成了褐色。
‘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卖声曾几何时也成了追忆而已。
凝望这花儿在南国美人的胸前飘溢芳香,如今也恍若梦境……”——摘自芥川龙之介《上海游记》结尾他坐在桥头一言不发。
看不出表情。
他远远地凝望着。
他低头若有所思着。
不知道要去向何方。
非常了不起的好电影,不仅是艺术上的杰作,而且是中日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
生活在这两个国家的人甚至曾经可以一起阅读同一种文字,而现在却在仇恨和警醒下,渐行渐远。
与充斥着主旋律的主旋律的革命电影不同,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异乡人游历民国的上海,穿梭在华灯和喧闹的街头,散步在烟雨中的江南小巷,去拜访各色的革命家 诗人 ,也探寻烟花柳巷,窥探市井和烟火。
被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阴霾和革命的暗流所笼罩的中国上海,通过一个日本旅人的眼睛,去揭开社会的面纱。
电影的美术精致,镜头大气,上海味道匠气,让人感觉不像是日本大河的历史剧。
但在细微之中,随着故事的铺垫,那种随着温柔的对白而缓缓升起的情绪才让人惶然:原来自己看的仍是一部情感细腻的日本电影!
在芥川先生拜访了各路"伟人" 之后他对我们中国的革命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国家在动乱的危机之中,经济 政治 艺术 都濒临崩溃,老一代革命人都去等待奇迹,你们要怎么办?
尝试去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也就是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拼死去做的事情。
而芥川先生坐在市井中央,啃着油条,手里碰着一本 新青年 的时候,我便心里默想:那一代人中总有人始终没有放弃。
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
这部电影是现实和艺术交融的典范,日后再细细来看。
龙平这次演绎乱世文豪,真的是非常合适。
每次他一演这种看似天然呆,实则像只猫一样是一只心中有数,你都猜不透他在想什么他马上要做什么的旁观者的角色,我就觉得真牛逼只有他能演出来。
NHK拍摄手法太棒了,认认真真还原了芥川笔下1921年混乱、糟糕、绝望的旧中国。
在当下激情澎湃的爱国主旋律已经无法打动丧文化流行的当代青年之时,这部剧真的挑动了我的神经。
百年以前的中国竟然是这副模样,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得来太不易了,不仅要好好珍惜,还必须努力保持不能退步。
这里面大文豪和男妓露露用纸笔对话那一段,真是别样的浪漫,不是怜悯也不是可惜,文豪就那样做了他会去做的事而已—唤醒一个、拯救一个还没有完全堕落的会写字的年轻人,是一个文化人内心深处的焦躁不安驱动着他做了这样的事吧。
最近刚好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转手看到这部剧。
我曾说,要谈白话文乃至中文的变迁,不知道中国的近代史是没有资格谈的。
其中,芥川龙之介所身处的1921年,更是承上启下,不可替代。
彼时民国初立,孙中山让位,军阀混乱,中国内忧外患,堪称到了悬崖边上,从内至外的任何方面,都在一触即散的边缘。
这部剧好在它的文学性,它不那么下判断,只是通过市井,江湖和庙堂三方面,记录发生什么事。
其中也有一厢情愿,或是巧言令色的片段,但都无伤大雅。
呈现出的民国面貌,不说完整,确切,但如果你拥有一定程度上完整的知识体系,定可从方方面面管中窥豹,看到你想看到,并且应该看到的东西。
制作的灵光也不赘述,场景和服设皆可,镜头与配乐上乘,珍惜景别,有中景乃至远景的自信。
我很期待后面几集讲如何继续表达,如果能一直维持这个水准,那是不可多得的一种传播。
目前的中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耐心,更不允许,把这些拍出来。
读了芥川先生的《中国游记》,再看《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似乎都能找到一一对应。
看了下豆瓣的影评,很多人觉得影片中的芥川过于明亮,对中国太多温情和期盼,真实的芥川对中国只有失望。
以下摘抄一些有关于此的书信文章,足以证明芥川龙之介对中国并没有傲慢与偏见。
“那天夜里,我在唐家花园的露台上与西村并排坐在藤椅里,大讲现代中国的坏话,那模样简直到了荒谬可笑的地步。
现代中国有什么?政治、学问、经济、艺术,不是全在堕落吗?特别是,要说到文学艺术,嘉庆、道光以来,有一部可以引以为豪的作品吗?而且,国民不分老少,尽在讴歌太平。
是的,在年轻的国民之中,也许出现了一点儿活力。
然而事实却是,他们的呼声还缺少巨大的热情,以至于还不能震撼全中国国民的心。
我已经不爱中国。
我即使想爱她也爱不成。
当目睹中国全国性的腐败之后,仍能爱上中国的人,恐怕要么是颓唐至极的感伤主义者,要么是憧憬中国趣味的浅薄之人。
唉,即便是中国人自己,只要还没有心灵昏聩,想必比起我一介游客,怕是更要深感嫌恶的吧。
”江口涣回忆录《我的文学半生记》里记录的芥川对中国民众反日的态度:五四运动后,中国反日情绪高涨。
女学生们在教室里、在家里都坚决不使用日货。
钢笔、笔架、墨水、笔记本统统不用。
…她们忍受着种种不便,坚持抵抗。
……芥川说,他亲眼看见女学生们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斗志时,感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他说,“中国人是个了不起的民族。
你看着吧,中国将来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国家。
”鲁迅有关于此的评论:“我记得“拳乱”时候(庚子)的外人,多说中国坏,现在却常昕到他们赞赏中国的古文明。
中国成为他们恣意享乐的乐土的时候,似乎快要临头了;我深憎恶那些赞赏。
”“但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人们多起来了,加之以外国人。
我常常想,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捧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所以倘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骂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芥川写的游记中讲了很多中国的坏话,在中国评价很不好。
但那是介绍者(翻译者)的作法不当,本来是不该急切地介绍那些东西的。
我想让中国的青年更多读芥川的作品,所以打算今后再译一些。
”芥川根据中国革命家章炳麟(p2)所论述的“桃太郎是侵略者”创作了小说《桃太郎》,改编成了桃太郎侵略鬼岛,烧杀抢掠,最后鬼岛青年谋求独立,积极斗争的故事。
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的态度更多的其实是恨铁不成钢罢了。
这么一个腐朽没落、残害百姓的民国,除了既得利益者阶级,谁又爱呢。
今天看了这个最新码的电影 可以说是执行力max了(狗头)一直很偏爱这种很温柔但又有力量的话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 但我却用这样的语言或者文字定义了我心中的艺术 比如芥川会把人生形容成一条洒满玫瑰花的道路 或者他能看到乞丐的浪漫 这和让我当时看坂本龙一的纪录片 听cate blanchett采访的时候感觉如出一辙 很喜欢他们用很高度敏感的五官去感知很平凡的生活点滴的细枝末节 这是输入 同时他们又有一套能一下子让人产生共鸣 或者是让人感觉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所带来的触动的能力 这是输出 就好像我一直在说这并不是我眼中的上海 它不伦不类的 它四不像 有点被神秘化的成分 像跳大绳 算命 也有来自异国不同社会阶级对于工薪阶层 以及对一个政治环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的审视 非常的奇怪 出戏 但是其实事后反过来想想 其实这未尝就是芥川眼中的真实 也许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实 客观的历史 王家卫看到的香港 上海是有各种语言各种人种混杂海纳百川的大熔炉 如今的上海却是以排外著称的魔都 而其实最珍贵的恰恰还是每个人看待的角度 欢迎的时候很纠结的 为什么不把虚构部分(小说内容)和他切实经历的创作灵感分开来呢 或者至少标注一下吧 不然在虚实之间反复横跳看的很混乱 但后来想想其实没那么重要了纪录片带我们走进了芥川眼中的上海 而千千万万个他小说的情节 梦境 他所经历的构成了他眼中的真实 亦真亦假 何必深究关于那个saigo 是第一次知道 有点不懂为什么当时的jinv要拿这个揽客… 很多时候不懂象征着民族屈辱历史的词汇能够延续至今
NHK用这部传记作品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部电影在电脑中躺了很久,本来以为会是《人间失格》那种类型,没想到却带给我这一种异乡人拍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错觉。
一时间,也想不出,除了松田龙平,还有谁能演绎出这种病恹恹却充满幻想,现实主义又追求诗性美好的人物了。
或许演员本身,也是这么一个人。
虽然片头引用了芥川的话,「我没有任何一种良心,我拥有的只是神经而已」,但从他的作品和本片呈现的方式来看,导演和观众都会反驳这句话—— 这位作家,良心大大的有。
不然,他也不会成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撮小小的无产阶级文学萌芽的先驱者。
从早期对社会制度的怀疑,到晚年(也谈不上晚年吧)家庭纠葛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他的一生都是在被现实反复捶打与自我内心的挣扎中度过的。
这部作品,在展现二十世纪初上海人文风貌上,着实下了苦力。
剧组对史实的考证和还原,着实令人敬佩。
作为邻国创作团队,取材和呈现方式不受广电总局的辖制,却也没有失了公允,惹出敏感问题,只是单纯从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展示了当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镜头语言和台词撰写,对大厦将倾的中国,抱有深深的怜悯与渺茫的期待。
从政治性来讲,对中国观众非常友好(烦死了,还得妄议政治)。
整部影片呈现的方式,与芥川龙之介的文笔相互呼应。
「芥川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从细处着手,或取材于现实,或从日本、中国的历史传说故事吸取灵感,不拘泥于时代,描绘武士、贵族、僧侣、匠人、盗贼、平民等等各色人等的离奇故事,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
」本片在服化道以及史实考查上,下了足够令人尊敬的功夫。
若将NHK对标央视,我也不敢打包票,国台在还原时代方面能有压倒性的优势。
观影过程中,或许因为演员或者台词的不足,却也能让观众十分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活气。
除了通过建筑街景来展现时代风貌,在人物刻画上,本片也有优秀的表现。
有戏子乞丐、有神婆老鸨、有政客以及革命人……政治腐败,盗匪横行,卖妻鬻子,鸦片祸国,底层民众的苦难和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共存,就被这么鲜血淋漓地摆在眼前。
道貌岸然的政治家们
茶屋
沾血的饼干
拒绝芥川龙之介一行人参观学生宿舍
镇压工人与学生运动
学园育才救国,却不用效率更高的铅笔,因为是日本制造;本国资本家雇佣地痞流氓,打击工人运动和学生游行。
在加藤拓的镜头里,对乞丐也包含了深思与悲悯——神话色彩或许能减轻那份「路有冻死骨」的戚哀。
刚来中国,芥川还觉得《苏三起解》闹哄哄,后来渐渐听到《霸王别姬》也喜欢上戏台上的锣鼓喧天。
若不是梆子二胡小锣足够嘈杂,又怎么压得住人心中的愤愤不平和惴惴不安呢?
一个异乡人对这内忧外患、百鬼夜行的中国,感到了忧心。
看到流血奋斗的年轻人后,芥川或许感受到中国人破土而出的希望,产生了了解《新青年》愿望,才会在读书时担心弄脏书册,把油污揩在自己袖子上。
咽下沾着革命者鲜血的饼干,或是想品品这野蛮生长的力量,或是想让这不屈不挠的生命延长。
虞姬:大王,官兵他他他杀进来了项羽:待公看来
“哇呀呀呀呀呀”一个起势,满座皆是鼓掌叫好。
可当华彩溢动的虞姬,用那张艳冠群芳的脸,在后台完美的表演了一次擤鼻涕之后,唯一能安抚人心的美丽也破灭了。
就像捉摸不定的心情,就像福祸难测的命运,前一秒为纯粹的美热泪盈眶,后一秒就发现是这美也是恶鬼的画皮;前一秒还为百姓的愚昧无知扼腕叹息,后一秒又看到了大批青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昭和2年(1927),芥川龙之介吞服安眠药自杀——在战争到来之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用自己的死亡「为腐败道贺,为苍白的死光祝福」,也算是将自己活成了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的诗句吧。
但若长存,芥川指不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日本共产主义者(笑)。
NHK不愧是cctv日本分局,拍摄的《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很克制,很客观;从芥川龙之介的经历出发,看到了当时中国政治的堕落,社会的混乱,但是不乏有参加劳工运动惨死的男妓露露,有为中国寻求出路的先驱李汉俊,可是他始终相信“这个大国,会再次崛起”。
居中“血饼干”的设计是不是受“血馒头”的启发?
不同的是,在剧中吃下“血饼干”,就可以让逝去的人融入我们身体里,永远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讲述1921年芥川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的身份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松田龙平饰演芥川龙之介,除了日本演员还有中国演员参演;而剧方对上海民俗、历史的考证,还原度到了惊人的地步。
于是你能听到京剧秦腔的铿锵和婉转、看到在鸦片烟雾中横七竖八躺在街边的游民、看到乞丐、妓女、政治家、新青年,好一副民国初年的众生画卷。
金世佳扮演的李人杰是共产党一大发起人之一,他留过学,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看到希望的火种却又迷茫未来。
向来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在此之前从未想过他喜爱的国度已是这般模样。
他不知道这时的中国已经陷入怎样的泥潭,他对中国的未来还抱有盲目的乐观。
李人杰说,学习的书和杂志根本不够用。
芥川想当然的回应道:“你去写不就行了吗?
对,你应该马上着手创作。
”李的声音立刻颤抖起来,满是压抑不住的忿恨和迷茫:“火种已经握在手上了!
…然而,我的力量能否战胜困难,我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了,我都不清楚。
”芥川想给识字的男妓“露露”带些书,露露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他想鼓励他,你这么年轻,多学点东西,不要碰鸦片,他说你这样的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可芥川带来了书却看不见他了,那个男孩子死在集会的乱棒之下,他的血染红了街道又爬上玉兰的酥饼。
露露死去后他又去听绿牡丹的戏,这次唱的是《霸王别姬》,喧闹的鼓声和唱段让他暂时忘却了迷茫和痛苦,他大声叫好,买下一整篮花送给绿牡丹。
绿牡丹向他道谢,谈笑间一口响亮的痰吐在地上。
刚刚抚慰过芥川的“美”,就像流光溢彩的泡泡啪的一声碎了。
露露和绿牡丹更像是一正一反两个象征,颠沛流离的良善之人刚试图斗争就流尽了血,随波追流的梨园弟子却在舞台前后受人追捧。
芥川终于发现,这个中国,不是他的理想中的桃花源。
“道路还很漫长啊。
”好在最终走过来了。
如果没看过芥川的《中国游记》观影体验是绝对大打折扣的。非常有意思地把一些小细节都表现了出来,卖玫瑰的老妇人、“不要不要”、罗曼蒂克的乞丐、绿牡丹的擤鼻涕、章炳麟的鳄鱼标本、郑孝胥的点烟、中日女子耳朵的区别,加的露露和人血饼干(致敬鲁迅?)的戏很妙。龙平真是看起来太虚了……怪不得想逃脱女人
意外的有腔调,虽说根本上意义不大,但看这么一小则也算消遣。
演员好捞,侮辱芥川
为什么会分数这么高 整个电影都不对 情节必是没有 人物形象扭曲 犹如百鬼夜行 难道这就是旁观着的角度吗?松田龙平在妓院披着黄色袍子 已经满脸问号 老太婆摸到松田龙平身体时 鸡皮疙瘩 龙平你为什么不反抗!“慢慢享用”台词low穿地心 床戏穿插的算命镜头 让人阳痿 松田龙平果然招男人 露露~ 好烦里面政治情节 扯 还不如松田龙平逛一小时妓院来的好看 最后金世佳演的辛苦 看的难受 鼻涕那里 神呐救救我吧
果然我还是更适应文字而非画面。松田龙平饰演的芥川龙之介有点生硬。SY
四不像
人血桃酥可太厉害了。十分佩服NHK大过年的敢放这种让所有人看完都不痛快的SP。可惜还是太浮光掠影,芥川的诡谲可不光是怪力乱神。
#🍋观影# 逗呢么
满目疮痍的中国,芥川也仿佛成了左派文人,忧国忧民,留恋风月中关心中国之未来。这可能不是贴近原著的改编,但是可以接受的改编。
桃酥不错……其他的算是在横店水平上加了个还能看的滤镜
浸血的饼干
芥川龙之介的上海嫖娼之旅
有一些文本细节的展现还有点意思,影像比起文本是有限的,根据大概是上海游记1/3的文本;中村友里的角色融得很不好,玉兰也像被天选一样加了些多余的戏(虽然演员不错)反而是露露这个原创角色带来了小惊喜;最后我不喜欢的,日本拍中国不管什么时期什么城市都太stereotype了,永远加入自己意淫的中华风滤镜,这上海拍得光怪陆离得过头了
做到了娓娓道来这样的情绪,但是故事内核非常浅表
虚实相生,中日交融,金世佳与松田龙平打破次元壁,拍得却是严肃认真
忧思如歌,不绝如缕。
细节好。一直哭。
没有想象中的好,想讲深刻的东西但流于表面了。
得其一二,失其全然。多田便利行天穿越记。
另一个视角的近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