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都是陌生人

All of Us Strangers,亲爱的陌生人(台),我们都是陌生人,与幽灵同在的夏天,遭遇异人的夏天,异人们的夏天,Strangers

主演:安德鲁·斯科特,保罗·麦斯卡,卡特·约翰·格劳特,杰米·贝尔,克莱尔·芙伊,阿米·翠德莉娅,卡梅伦·阿什普朗特,林肯·R·贝克特,杰克·克罗宁,克里斯蒂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都是陌生人》剧照

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1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2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3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4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5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6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13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14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15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16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17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18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19都是陌生人 剧照 NO.20

《都是陌生人》剧情介绍

都是陌生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山田太一的小说,讲述伦敦编剧亚当(安德鲁·斯科特 饰)偶然遇到了他的神秘邻居(保罗·麦斯卡 饰),之后亚当回到了童年的家中,他发现早已去世的父亲(杰米·贝尔 饰)和母亲(克莱尔·芙伊 饰)居然还活着——并且他们看起来和三十年前死去的那天一样的年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拳外重生回头是远方情系丹江口越战先锋顺天府奇案之国子监案圣堂风云南茅北马警察世家第十二季小菜一碟加州公路巡警宇宙护卫队:风暴力量少男奶爸第六季幻夜都市巡警基督圣体浮城谜事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情人钥匙出租车隐于书后江湖学院第一季摩托骑士逆袭神龙法师伦敦黑帮第三季南宋诡事之鬼樊楼绝唱分裂大师走,打鬼子去寂寞空庭春欲晚

《都是陌生人》长篇影评

 1 ) 浮云朝露走马灯,海市蜃楼内含光

注:感觉给这部影片写影评的难度会很大,我认为它是一部很难再被复刻的电影,从演员们的化学反应,到成片的质量,都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那一类,我很怕破坏了电影氤氲的感触、思绪和人文关怀。

剧本的内核无疑是富有悲剧色彩的,如果顺着故事的基调,沉浸式的影评将耗费大量心力,恐难以维系,所以我将尝试用一些充满违和感的叙事方法来完成影评,以求适时抽离。

有关键剧情透露,请观影后阅读。

作为一枚合格的 NPC,在被系统回收之前,应将自己一生的记忆打包上传,打包过程中如果超过容错率范围,须自行消除 BUG 后才能被系统回收。

倘若届时还有能力合并同类项,则闪耀值 +1,回收速度 +1,系统赠送 “引路天使” 勋章 +1。

但即便脱离生死的框架,超越现实的维度,整个过程中最科幻、最惊心动魄的部分,却仍旧与初始参数相关联:充满 BUG 的角色设定、喜忧参半的生活、以及五光十色的爱恋。

如果生命毫无意义,世界就失去了残酷性。

NPC 们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也就并不重要。

生,微不足道,死,不值一提,失败和成功也毫无意义,在脱离初始框架时,NPC 们以为可以从此卸下身心背负的责任和重担,但如果 NPC 在人世间的记忆残留了怨念、执念或心结的时候,NPC 仍须自行消解,否则便会一直被困在楼宇之中循环反复。

引路天使

NPC 甲、乙

你还有什么未解的心结?

NPC 彼此用尽全力,过平凡的一生

死亡经历:建立在大量濒死回忆实例上的基础共识THE KEY / 内核钥匙:片尾曲:The Power of Love 爱的力量演唱: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 (“法兰基到好莱坞”乐队)

敲门声传来,Adam 家中电视屏幕正在播放 “The Power of Love”

我会保护你远离利爪的伤害 I'll protect you from the hooded claw让吸血鬼远离你的家门Keep the vampires from your door当危机降临时我会在你身边When the chips are down I'll be around无所畏惧地守护着你With my undying, death-defying爱就像一道光Love is the light它驱散了黑暗Scaring darkness away让我深深地爱上了你I'm so in love with you让我以爱为目标Make love your goal爱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就像从天而降A force from above使我的灵魂净化Cleaning my soul爱是纯洁的,唯一的珍宝Love is pure, the only treasure……

A. 心结、渴望与牵绊

Adam,你准备好了吗?

Adam 准备迎接召唤

但似乎有些事情仍然无法释怀

Adam 意识到自己还有尚未放下的心结

心结,是芸芸众生在有生之年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情绪。

当我们惴惴不安、辗转反侧、愁眉不展或忧心忡忡的时候,我们会说心里面有放不下的事情,就像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因此在语言体系中,心结是需要被 “解开” 的。

但其实在更广的时间跨度上来说,我们的有些心结,应该被描述为 “创伤” 更为确切,这些创伤是无法通过相对简单的 “解开” 来操作处置的,它们需要更加复杂和系统的过程来修复和治愈。

Adam 的心结中就有这种创伤,这种早期埋下的创伤,形成了他日后心结的叠加效应。

而最难向世人表述的地方,便是作为一个 Gay,生而为人的创伤和心结。

很多 Gay 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跟父母出柜,因此就无法公开地和自己相爱的人宣布关系、逛街牵手、安居乐业。

当然局外人可能会说现在这个年代情况好很多了吧,你们还想怎样之类的疑问,但如果局外人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来体验一个 Gay 的日常生活的话,想必会感到十分 “科幻”,谎言只是其中最小的问题,更加棘手的问题是,很多人长期生活在各种心结或创伤之下,不得不把追求幸福阳光生活的渴望压抑到阴影里去,逐渐变得厌恶自己,憎恨生活,也无法好好地去爱别人,因为他们无法爱这样的自己。

Adam 说他 “感觉跟别人做爱就会得 AIDS 而死”,所以总是宁愿孤单一个人生活。

双亲在他 12 岁时候的一场车祸中双双去世,这不仅意味着他无法跟自己的父母出柜,更意味着他无法修复和消除父母在车祸之前的生活中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有意无意地贬低某些脆弱或敏感的特质,忽视 Adam 在学校遭遇来自同学的孤立和霸凌,即便听见 Adam 放学回家在房间里哭泣,也不过问在学校里发生过什么事情…… 这些影响,便是 Adam 早期创伤的来源,使得他日后的生活,很难敞开心扉去爱自己,和别人。

心结,温凉如丝,却也能灼身,它虚而不假,真真切切地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生活。

与 Adam 隐忍的孤单相比,Harry 似乎显得要稍微外向一些,然而当我们看见他大口灌黄汤,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敲开 Adam 的房间,说自己家门口有一只吸血鬼时,我们明白他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虽然跟父母出柜了,但老派的父母只是在习惯他的情况而已,平时只要自己别说太多,一切就还过得去。

姐姐已经有了孩子,哥哥刚刚结婚,他们在家庭里都有一席之地,但自己却感觉一直漂泊在家庭的外围边缘,像是家里的陌生人,所以他后来也很少回家见父母。

“出柜只是给家里一直就存在的差异加了个噱头而已,当然也不会就此结束。

这其实也不是任何人的错。

我曾一度以为 Adam 的爸妈只是他走马灯过程中重温的一段回忆,直到后来 Harry 也能够看见他们,我才确定他们不只是 Adam 的回忆。

与 Adam 困在塔楼公寓相似,Adam 的爸妈被困在了他们离世前的旧居。

在车祸的那个晚上,Adam 在爸妈的床上睡着了,他原本是要和爸妈一起去参加圣诞派对的。

结果爸妈在回家途中醉驾发生了事故,爸爸当场去世,妈妈几天后也在医院去世。

Adam 没能和妈妈告别,因为奶奶觉得那样会吓着他,车祸中妈妈撞碎了挡风玻璃,有一只眼睛都不见了。

“护士说,妈妈在临死前醒了过来。

我猜她当时一定很混乱,因为她几乎什么都看不到,爸爸不在那儿,我也不在。

”Harry 对 Adam 说:“我都无法想象你的感受,你当时该有多孤独啊……”Adam 说:“是的,不过我…… 其实一直都感到孤独,哪怕在车祸发生之前的日子就是如此…… 我总是独自一人,所以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整个人就好像被那种孤独感给禁锢了起来。

失去爸妈以后,我的生活更是焦头烂额,比如发现自己是同性恋,让我觉得,未来对于我来说,变得既不重要,也毫无意义……”Harry 说:“是啊,我知道放弃自己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B. 孤独感、白噪音,以及阴影面积

Adam 和 Harry 各自的孤独感,悲壮又安详。

Harry 说:“听!

这里太安静了…… 伦敦就在外面,但我们 TMD 居然什么都听不到…… 平时我会放音乐,但等音乐结束后感觉只会更糟糕…… 我甚至还在家里搞了台白噪音机…… ”后来我们知道,Harry 说的白噪音机,只不过是台满屏雪花没有信号的电视机。

我们也知道了,这座寂然无声的塔楼,就是 Adam 和 Harry 内心孤独感的真实写照。

世界就在外面,但是被孤独感禁锢的他们,除了警铃以外,几乎听不见任何声响。

“你喝酒吗?

这是日本的酒,它号称世界上最好的酒,不过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如我进屋聊?

如果你不爱喝酒,我们也可以干点别的,随便什么都可以…… 如果我不是你的菜,你什么也不用做……”像孩子一样看待世界 If I Could See The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A Child)_哔哩哔哩_bilibili……影评陆续完成中,未完待续……To be continued.

 2 ) nicht gut genug

Etwas interessantes liegt darin, dass die letzte zwei Projekte von Andrew Scott, All of Us Strangers und Ripley, eine außergewöhnliche Intertextualität aufgestellt haben, in denen die Nahaufnahmen von Augenblicken, durchdringende und sesshaftsame, versuchte nicht nur bestimmte Emotionen mitzuteilen, sondern einen imposanten Lebenszustand zu konstruieren. Trotz den Unterschieden in Exakten Kontexten von beiden Werken zeigen sich alle Karakter zweifellos immer in Unsicherheit--gefragte, verhörte und auch verabscheute, und Andrew Scott sieht ganz toll in solchen Umgebungen aus. Jedoch reicht das nicht aus, wenn es nur ausgelesene Photographie gibt. Offensichtlich fängt sich All of Us Strangers in Cliché. Die Geschichte beschränkt sich nur in so wenigen Themen und Konflikten, dass die Überarbeitung scheint nur ein bisschen komisch. Eine Folgerung--viel besser kann das in TV Serie statt Film funktionieren, als es dort viel mehr Zeit zur Verschwendung gibt--vielleicht ja einer von Gründen, warum Ripley gelang.

 3 ) 全场爆哭的“灵异事件”,动人与“刻意”的一线之隔

(原文首发于陀螺电影公众号)安德鲁·海格(Andrew Haigh)最初是一名剪辑师,2011年一部好评连连的《周末时光》令他获得广泛的关注,亦成为影迷们最津津乐道的同志浪漫电影之一。

几年后,仅用六周拍摄的《45周年》(2015)获得了五项英国独立电影奖提名;电影的两位主演,夏洛特·兰普林与汤姆·康特奈,更是同时获得了同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男女主奖项。

此外,他还创作并制作了HBO同志剧《寻》(2014-2015)及其电视电影特别篇。

除了屡次封神的表演和日常而细腻的情节叙事,海格的作品一向以对同志角色与关系的真实刻画见长:细腻的变焦、动态平衡的双人镜头,编织出舒缓、沉浸的对话语调和氛围,往往只是几个日夜的展现,观众便会被日常中迷人的“意外”们吸引——迷人的不仅是角色的情愫,还有他们的孤独与不安。

无论如何,海格以往的电影是有着浓浓现实主义(或者说自然主义)美学并扎根在社会生活中,正因如此,他的2023年新作《All of Us Strangers (都是陌生人)》的出现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他要如何着手去展开一个悬浮在玄幻与现实生活间的区域呢?

日前正在61届纽约电影节上映的《都是陌生人》,改编自1987年山田太一的小说《遭遇异人的夏天》。

同一部小说,早在出版的翌年,被导演大林宣彦改编为电影《幽异仲夏》,留下了许多温情与悲伤并存的记忆。

海格的版本也遵循着原著小说的大体故事结构,只是放弃了狭义上的“恐怖”元素:原著和《幽异仲夏》里两段并行的意外邂逅始终在温情中暗藏不安;而《都是陌生人》则削减了这种处理,更聚焦于性少数者的家庭与成长疗愈、艾滋危机时期以来的同志史,以及普遍、超越时空的“爱”。

亚当(安德鲁·斯科特)是一位中年同志编剧,独自居住在伦敦边缘一栋几乎空无一人的崭新高楼,一边听着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怀旧音乐,一边创作着一部关于80年代和自己童年的作品。

电影的第一个画面,便是高楼窗外一个现代大都市遥远而静谧的天际线。

这是所有的城市,又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城市;他们都有着一样熟悉而陌生的面孔,一样地匍匐着低垂、闪烁的楼房,纵使视野广阔,却也无处联结。

亚当沉静的身影渐渐浮现在都市的画像之上,在变得真切之前便隐入画面。

用后见之明来看,这个细腻的叠画开场,已然预示了全片的气质、传递了整体的信息:首先,这是一场内向性的“心灵之旅”,一个人所代表的内在世界,与整个广阔的外部世界自然地融合转化;然后,电影的画面也将亚当平静的面孔离间成一个若隐若现的“陌生人”,似乎是对其身份、对他者、对家庭的概念的疏离;最后,这将涉及到一段群体的回忆与地缘特征叠加成的历史,它正无形地笼罩着广阔的城市远景。

一晚,楼中仅有的另一位神秘住客哈里(保罗·麦斯卡饰)敲开了他的家门,醉醺醺又自来熟地同亚当调情。

虽诞拥有相似的同志身份,亚当沉默内敛,哈里更年轻也更热情主动,经历一番波折,甜蜜和激情依然迅速将个性大相径庭的二人包围。

如同海格的其他同志电影,浪漫唯美的性爱场景重塑着部分观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一番云雨后,哈里更是大胆地舔舐亚当身上残留的体液,这样直白的性感必定也打动并影响着更为性压抑的亚当。

不得不提一句,保罗·麦斯卡在一年前的《晒后假日》中,扮演着女主成长记忆中去世的父亲;而在一年后的《都是陌生人》中,他恰是以死后幽灵的形式复现,与另一名主角的成长记忆并行。

如果真的有一个超越现实生活的形而上的“电影世界”存在,这有意无意的巧合便是最奇妙的戏剧性。

与此同时,沉浸于自己的童年碎片并为之寻找剧作灵感的亚当,正进行着另一段平行的旅程:他坐着(情感与时空的?

)列车前往自己童年在郊区的住所——一栋早已废弃的独栋住宅。

在又一个广阔的自然远景与亚当面孔的叠画以后,亚当似乎是完成了对外部世界投影的重设;他看见身后的树林边缘有一个中年男子(杰米·贝尔饰)正招呼他过去,表面上如同一次同志之间心照不宣的艳遇。

两人一同到了那栋童年住宅门口,与另一名女子(克莱尔·芙伊饰)相见如故:原来两人正是亚当30年前车祸去世的父母;他们似乎一直在老宅生活着,两人的模样和屋内的装潢摆设都与当年别无二致。

自那以后,亚当不断地回访,与父母重续着童年时便终止的对话和陪伴,在都市边缘的高楼和郊区老屋之间来回漫游。

这种新情人和父母的超现实并置,促成了亚当出柜的契机——平衡家庭与爱情的尝试,其实是自幼失去家人、长年形单影只的亚当本来没有办法经历的场景。

但父母对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他们去世的那个年代,时间带来的观念隔阂使得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全然成为陌生人。

其实无论父母去世与否,人们会遭遇的都是类似的场景。

在与父母的分别对话中,亚当向他们告知了自艾滋病危机笼罩的80年代以来同志史的线索,像是法律的前进、社会态度的更迭、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类似的历史“代沟”也发生在哈里和亚当之间,毕竟哈里是更年轻一代的同志,他同亚当进行过一段关于“gay”如何逐渐被“queer”取代的对话。

寻回家庭的意外之喜也疗愈了亚当。

童年被霸凌的创伤记忆、细腻的情感、压抑的恐惧,在父亲的理解与那句“对不起没能给你一个拥抱”的道歉中化为释然的眼泪。

这份属于那个年代同志群体的记忆和经历,从荧幕上的他人口中说出s,顿时有了抚慰人心的力量。

只是,观众始终会记得亚当的父母已然去世的现实,一丝隐隐的“不可能“永远伴随着每一分和解,令人悲从中来。

尽管真挚动人,这种直白的对话是有遗憾的:过于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电影的可能性被框定在了某个目标的范围内;对话退为了群体对委屈的宣泄、心路历程的自我梳理甚至说自我沉迷;父母最终也只是以亚当想象的、需要的方式在与他对话,让他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陷入自我封闭的境地。

人到中年重新碰撞遗失已久的家庭概念,似乎还有别的探讨空间:性少数群体无法组成传统意义的异性恋“家庭”,而他们大多又是传统意义“家庭”的产物;究竟是“家庭”的概念需要全新的定义,还是要从观念上重新理解性少数群体和自身家庭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之间的鸿沟,是一个值得去更深入呈现的问题。

随着与几个幽灵交往的深入,《幽异仲夏》以第三者的客观视角,展现男主角原田如何聊斋式地日益严重消瘦、形容枯槁;《都是陌生人》的影像则用精美的电影语言,直接承载了亚当逐渐陷入模糊的意识中的状态:剪辑跟随意识的流淌与骤停转换着场景,亚当的层层梦魇在加速更迭,高楼与老屋的边界也变得不再清晰;他眼中地铁上那个培根画作般扭曲的人是自身恐惧的投射,也是陷于过去的回忆(或想象的温情)中造成的混乱。

但另一方面,这一切也是破茧而出前加速的分化与阵痛,促使亚当最后对童年放手。

在这个意义上,《都是陌生人》依然是非常自然主义的作品:灵异事件具像化了记忆与生活的衔接,让主观世界不同思绪的碰撞拥有了载体;同时亚当编剧的身份和进行中的创作,更加合理化了这些意识流动的存在和虚实边界的消解。

海格企图让音乐成为唤起记忆最直接的方式:Pet Shop Boys, Blur, 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歌曲,都是影片感情线索,自带了完整的氛围。

由于“怀旧”体验的不同,这些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于中国观众而言多少是有感知壁垒的。

映后海格也表示这是一部非常私人化的作品,就连电影中亚当童年的老宅,也是海格本人童年时的居所——他甚至将整个场景的每一个布置的细节都按照自己童年的记忆还原。

《都是陌生人》表现出来的唯心倾向,让观众在温情过后最终被巨大的孤独感笼罩:与一个人联结最紧密的父母、情人,竟然都不是活生生的人,整个成长自愈到放手过程也只能在内心安静发生。

但或许,其实对于每个孤独的性少数者而言,伴侣都像是另一个并不存在的、同样痛苦的幽灵,只有敢于紧紧拥抱这份虚无的痛苦,才让爱有了超越时空的力量吧。

 4 ) 去年最好的同志电影,我哭死

译者:冬寂網路赛博生命体,西兰公国在逃大公爵,加里敦大学愚比学院应用啪嗒学教授,英国乡镇土狗,学术亚逼作者:Isaac Feldberg原文链接:https://www.rogerebert.com/interviews/upon-reflection-andrew-haigh-on-all-of-us-strangers《都是陌生人》有着一个空灵的开场:主人公通过高层公寓的窗户凝视着窗外,夕阳西下的伦敦沉浸在一片橙黄色之中,与他身影的反射交织在一起,城市的天际线悬浮着他阴郁的表情。

40岁的同性恋剧作家亚当(安德鲁·斯科特 饰)独居于城市郊区,他从未走出几十年前亲人死于车祸的阴影。

他正在撰写一部与他们相关的剧本,而一个名叫哈里(保罗·帕斯卡 饰)的年轻人突然出现在他的门前,住在塔楼里的他也许是亚当唯一的邻居。

哈里笨拙地诱惑了亚当,随后却真正建立了恋人关系。

在经历这段意想不到的恋情时,亚当坐火车来到了南伦敦,重访自己儿时故居,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父亲(杰米·贝尔 饰)和母亲(克莱尔·芙伊 饰)仍然生活于此,仍然保持着去世时的年龄。

《都是陌生人》剧照《都是陌生人》既是一部形而上学的爱情片,又是对于记忆的挖掘,更是一部忧伤的奇幻片,但安德鲁·海格这部广受好评的剧情片首先是一个鬼故事,关于我们身边孤独的幽魂以及和影响着我们的过去和平相处的过程。

该片由海格担任编剧和导演,他曾经完成过《周末时光》和《45周年》两部爱情剧情片,它是对同性恋身份和疏远的敏锐探索,也是对家庭之爱和损失的震撼的感性表述。

“我们终将会失去他人;要么已经失去,要么正在失去,”在今年(指2023年——译者注)的纽约电影节期间,海格在文华东方酒店的35层对Isaac Feldberg说道,“这是爱的必然,但你对那个人的爱不会褪色,永不消失。

《都是陌生人》剧照*以下访谈内容已被编辑精简Isaac Feldberg:《都是陌生人》改编自山田太一1987年的小说《遭遇异人的夏天》,山田的原著同样是一部关于孤独和悲伤的鬼故事。

这不是你第一次改编剧本,但你却说这是你目前最私人化的影片,所以我很想知道剧本写作的过程。

海格:原著小说之中没有同性恋关系,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故事。

我知道我想在影片之中表达忧伤,关于亚当失去双亲后所经历的创伤,但这种创伤也是一代同性恋者所经历的。

实际上无论多少岁,这是全世界男同性恋所普遍经历的;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变得越来越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经历不同,我希望能够深挖我们如何感到疏离于家庭,这是一种很糟糕的感受,很多事情都是无言的。

亚当和他家人的对话是很私人的视角,亚当讲述的故事就是我自己的故事。

我把这些经历写进了剧本,你如果是酷儿,就会感觉到爱的不可能性。

长大之后,你会感觉到你没有办法去爱。

我生长于80年代,那时的情况尤其如此,“如果我是个同性恋,我会不会死?

我是否能找到爱人?

我会不会被家庭驱逐?

”你会想这些问题。

我希望这部电影能表达这样一个宏大的宣言:你可以爱,事情可以变得十分复杂,但爱是普世而重要的。

《都是陌生人》剧照Isaac Feldberg:亚当回到了童年的旧居,发现自己的双亲似乎仍然在世;这些场景你是在自己的家中拍摄的,你有多久没回去了?

海格:我今年50,我6岁到7岁左右离开的那里,已经过了45年了。

你会对第一次住过的地方印象很深。

当我写作剧本的时候,想到童年故居时,眼前就浮现了我自己的故居。

我在想,“我必须在这里拍,没有理由不在这拍,因为我脑海里面浮现的都是这里。

”即便你那个时候还是个孩子,但你仍然记住了一切。

你记得地毯的材质,记得木头和壁炉的样子。

我回到那里之后,拍摄得到了新的房主的许可,我按照记忆里童年时候的样子重新布置了它。

我希望影片看起来像是记忆,而亚当则是一个回到了一些记忆的阈限空间的角色。

我希望经历我的主人公所经历的,我希望在他探索的同时我也一并探索自己的过去。

《都是陌生人》剧照Isaac Feldberg:你所有的电影都在某种程度上探索了时间映射之下的情感,但是《都是陌生人》直接探索了酷儿的时间性,也就是说,和异性恋群体相比,酷儿群体体验时间性是截然不同的,因为长期处于边缘状态或是如同艾滋病恐慌等历史事件,这打破了很多酷儿群体对于自己生活的预期。

海格:作为酷儿群体,我们与时间脱节,我们不会像历史之中的其他人一样看待自己。

我们不遵循他们的传统路径。

我们都有奇怪的发育障碍,最终我们有着更长的青春期,有某种感觉,有某种抱负。

我想抛弃掉时间的概念,我强烈感觉到你可以被轻易地拖着,在时间中前行或后退。

走进舞池,听一首歌,你就能回到10年前,也可以感受到你30年前所感受的。

感受到特定的情感,闻到特定的味道,这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我想展现的是记忆运作的方式,以及其将我们带向过去的能力,因此你失去了所有存于此在的感受。

影片的结尾亦是如此;不再存在时间的线性感。

我对此感到既兴奋又不安。

我其他的作品都在时间层面上是安全的,我这次不想循规蹈矩,而是想试试别的。

《都是陌生人》剧照Isaac Feldberg:给我讲讲如何通过时间捕捉亚当的行动,以及你如何达成影片的视角,如何置身于这个跳出现实的人物的思维空间的。

海格:我认为这很困难,不仅需要感性地进入自我,也得试着让这一结构运作起来。

我发现无论人们是否能分清真实和虚假,都并不重要。

电影当然不是真的;它们是被建构出来的。

最终我发现整部电影就像是我的潜意识在讲述一个我想要讲述的故事。

这意味着你可以在时间线上向前或者向后移动。

不真实的事情也可以像梦境一样有真实的感觉。

我曾经担心它并不会成功,人们并不买账,担心父母的自负不会奏效。

到最后,我爱上了这种恐惧感,正是这种恐惧感令我激动不已。

Isaac Feldberg:在和杰米·贝尔以及克莱尔·芙伊出演对手戏之时,安德鲁·斯科特的表演十分强势。

他不断在对他们仍然在世的幼稚欢喜感与更为成熟的,与之对话的愿望之间游走,因为他未曾有过如此机会。

你是如何执导这三位演员,特别是安德鲁的表演的,如何营造一种动态的,既怪异又舒适的家庭氛围的?

海格:安德鲁的演技令人难以置信,他一方面看上去更加年轻,再一次成为了孩子,却又看起来并不像是孩子。

一切都表现在他的脸上,他看上去更加年轻,更加无辜,更加脆弱。

我不希望杰米和克莱尔用和孩子对话的方式和他对话,但他们又必须是他的父母。

他们对此的把握相当完美。

突然间,他们更像是父母,随后,他们对他的态度又变得更加平等。

无论什么时候,当已经成年的你和父母相处的时候,都会这样;一切都在作为成年人的你,希望他们作为父母的你,以及希望你作为孩子的他们,这三者之间摆动不停。

《都是陌生人》剧照Isaac Feldberg:亚当还能表达出这些关系中的痛苦,在这些对话中,他们对彼此的情感一览无余,我想到了亚当说他仍然不能翘二郎腿的那一幕,因为他记得他父亲说这种行为很娘娘腔。

海格:对于很多酷儿群体而言,像安德鲁饰演的角色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如此复杂,令人难以忍受,当我处理这一主题之时,我也感觉压迫感十足,我们对爱和理解有着如此强烈的需求。

杰米完全掌握了爱儿子和不理解儿子的微妙平衡,从根本上他是爱儿子的,但却也不知如何是好。

Isaac Feldberg:也许理解比承认需要做的更多。

当亚当第一次碰见这位陌生人,并跟着他回家时,在我们得知这个人是他父亲之前,你会嘲笑他们在互相揩油,而亚当与父亲关于性的对话充满了彼此的遗憾。

海格:我喜欢这样的想法,即他们的动态关系中蕴含着某种奇怪的性欲。

如果你是直男,人们就会期待你最后和一个像你母亲一样的女人结婚,但是不会有人想到一个男同性恋会和一个和父亲一样的人在一起。

突然间,人们就会感觉这很怪异,但这当然有可能发生,为什么不呢?

《都是陌生人》剧照Isaac Feldberg:亚当和哈里的关系也是如此。

哈里更年轻,但在不同的环境下,这种年龄差距有助于亚当重新认识自己,找回年轻时的自己。

你是如何写出这种动态感的关系的?

海格:创作过程基本上是小心翼翼的,在这种关系之中会发生很多事情。

近乎鬼魅的场景为其赋予了奇特的魔法,而这也是所有关系的真相。

他们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如何在时间之中发展都是奇异的魔法。

最终需要很长的剪辑,我们总是想要尝试引导情感的产生方式。

你被微妙地牵引着。

但这并不简单,事情从来不是那样。

但是在这些关系之中,无论是和父母的关系还是和哈里的关系,我们都意识到爱就是感到舒服,感到被理解。

这些正是你想要从你父母,伴侣,或是和你自己相处之中获得的。

Isaac Feldberg:我想到了一个片段,亚当告诉哈里他的父母已经去世,但已经没事了,因为发生在“很久之前”,但哈里却委婉地提醒他,如果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坏事,那么是否是“很久之前”并不重要。

海格:你意识到你和某人的关系仍然发挥作用的时候正是他们知道了一些你一直想要隐藏的,对你而言十分重要的事情。

他们拉着那条线,但不会评判你,他们是温和的,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你。

正是这样的时刻,你知道你可以爱这个人,因为他们同情你,你也同情他们。

《都是陌生人》剧照Isaac Feldberg:在《都是陌生人》中,音乐表达出来了情感,我想到了在亚当和他父母装饰圣诞树时出现的Pet Shop Boys的“Always on My Mind”,还有,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The Power of Love”,这首歌对亚当非常重要,在亚当和哈里第一次在家门前相遇时第一次出现,并成为了两人的密语。

这是一首完美的歌曲,是亚当听到的,也是哈里在那一刻所暗示的。

海格:因为这首歌的主题是保护和抚慰。

我在1984年购买了“Welcome to the Pleasuredome”的黑胶唱片,那年我12岁,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但我在自己的卧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了这首歌。

并一遍遍地跟着唱。

这首歌对于12岁的我产生了一些作用。

在我创作剧本时,就想到了要配什么乐曲,Pet Shop Boys等乐队是我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流行音乐可以表达一些我们无法表达出来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酷儿群体总是在夜店或迪厅里面跳舞或是听音乐。

音乐给了他们希望。

Isaac Feldberg:当亚当和哈里去夜店蹦迪时,还有服用氯胺酮时,Blur的“Death of a Party”则是另一个突出的选择。

海格:在这一部分,当他们抵达夜店之后,我希望所有的时间观念都随即消失。

我们意识到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就会质疑这一切是否为真。

“何为真实?

何为非真实?

什么是嗑药?

他在 90 年代常去的夜店的记忆是什么?

”我希望这场戏成为很多不同的东西。

我们在皇家沃克斯豪尔酒馆(Royal Vauxhall Tavern)拍摄的这一幕,这是南伦敦的一家同志夜店,90年代末以来每周六晚上我都会泡在那里。

但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的标志,所以人们无法关停它。

当我重访这座10年以来从未再次踏足的夜店时,我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我在想,“20岁和30岁头几年的我还在这座夜店。

我在这里见到了仍然认识的人。

在这里我勾搭了很多人。

”对于酷儿群体而言,这样的空间很重要,但是却并不多。

我们既欣喜又痛苦,正如同这一幕最终成为的样子;我们知道这是什么感觉;这一幕既可以是解放,也可以是折磨。

它可以变的很恐怖,既能给你带来麻烦,也能给你带来勇气。

《都是陌生人》剧照Isaac Feldberg:镜像反射是一个统合你作品的视觉元素之一,这种视觉效果由灯光和美术指导实现,反射为你的角色赋予了一些幽灵特质,令我们注意到我们存在于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之中。

能不能和我讲讲这一块。

海格:我一直对镜像反射很感兴趣,很多影片中都有人物看着镜子的镜头,我觉得我们总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它们和内在的自己非常不同,或许其中就有一些酷儿因素;我们外部的反射并不是我们内部的感受。

我感到这种冲突感很迷人。

你看到了你自己的投影——你想成为的人,你试着成为的人——但只有这些人看上去像你,你才会感到满足。

二者匹配并非易事。

特别是在这部影片中,我希望镜像反射产生魔幻,不安,张力和美感。

我和摄影师杰米(拉姆西)聊了很多如何实现这一效果。

在这部影片中,我以前在视觉上所做的一切都被推向了前台。

我经常使用变焦镜头,较长的淡入淡出渐变,以及浅焦镜头。

这一部比一些我的其他作品都要主观,我需要它有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孤独感,通过材质,音效以及音乐来理解这一感觉。

Isaac Feldberg:这些角色也提到了镜像反射。

当亚当的母亲看到和其父亲长得一模一样的亚当时,他曾说,“就像是同时看到两个清清楚楚的你”,同样,还有亚当看到了在父母之中的自己。

海格: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关系会被拆散,除非你试着理解,“我可以以某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否则就可能造成创伤。

但是你必须先获得这些基石,思考究竟在何处土崩瓦解,而且要理解这不是任何人的错。

我想要说明的一点是影片里面没有坏人。

这些父母都非常复杂,他们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也希望能陪在孩子身边。

但生活就是这样无序,就是这样不公。

你不想失去某个人,但却已经失去了。

这就很悲剧。

你又该如何度过这样的难关,找到爱的方式?

《都是陌生人》剧照Isaac Feldberg:有时,哈里总会给人一种亚当的反射的感觉,他向亚当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自我,也许他害怕失去这个自我。

海格:我的确感觉哈里是亚当所需要的镜面反射,我是指如果亚当真的召唤了他的父母,他也召唤了哈里,或者说他们都召唤了彼此。

我经常会用两种方式进行读解:亚当召唤了所有人,或者他们所有人都为了处理各自的所失,召唤了自己。

这些人都需要同一种东西,他们彼此教给对方的同情心也完全一样。

我想让电影像是一封情书,上面写着“无论你是父母还是身为酷儿的孩子,生活对于所有人都是艰难的,但是你仍然有挺过一切,柔化苦痛的方式。

”我想真心地告诉大家这一点,既要含蓄,又要传达出影片的主题。

Isaac Feldberg:我能理解为什么评论家称这部电影为情感打击,但相比起心碎,我认为更多的是希望,一切都水到渠成。

海格:我同样感受到了希望!

对于我来说,这很怪异。

影片结尾的重要性在于,一旦你找到了爱,你就可以再次找到。

爱仍然存在。

我并不觉得打击性很强。

我一直很好奇一个人会爱谁,不会爱谁,因为这代表了很多他们之前的人生。

在某些时期,酷儿群体在非常,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伴侣,而且的的确确是失去了,这非常令人发指。

在那段时间里,他们的爱情非常重要,而且他们必须要继续爱上其他人,这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

奇怪的是,很多年轻人——我这么说是基于观察经验——现在应该是会因为酷儿身份而感到开心。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仍然很复杂,悲剧仍会发生。

我很喜欢“欢乐酷儿力量”的概念,但你又必须抛开现象看本质,否则一切都将分崩离析。

我们身上有太多前人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知道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的前人成长过程之中是什么样的感觉。

历史仍然在场。

《都是陌生人》剧照- FIN -

 5 ) 《关于性,死亡,鬼魂和结局》——《卫报》

渣翻见谅,有误请指出。

前言

关于Harry的死亡时间:在影片结尾,Adam告别父母的亡魂后回到住处,第一次进入了Harry的公寓,并闻到了尸体腐败的气味。

之后Harry的亡魂出现,手里握着的正是影片开头Harry前往Adam房门口时喝着的威士忌,(且根据尸体着装和空酒瓶)合理推测,在第一次邀约被拒后,Harry回到公寓,然后死于饮酒和吸d过量。

因此,除了重聚的父母是亡灵外,与Adam相处想爱的Harry也已经是亡魂了。

关于性爱场景:Adam只有在见过父母,对过去有一定释怀后才和Harry发生关系。

第一次,从父母家回来后,Adam与Harry讨论queer和gay的称谓问题,并XX;第二次,向母亲出柜后,泡了个澡然后发生XX。

另外,导演补充了影片中难以被察觉到的一点:Adam在母亲提到AIDS后非常不安,并在随后泡澡中告诉Harry,他多年抗拒性生活正是出于对AIDS的恐惧。

此后,在Adam追寻Harry的车站场景中也出现了有关AIDS的公共广告。

随着Adam逐渐走出压抑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这种恐惧才慢慢放下。

关于酒吧场景:这段拍摄于伦敦的Royal Vauxhall Tavern,是导演常去的一家酒吧,该场景也是影片中唯一一处使用大量非80年代音乐的场景。

Harry嗑药一段的配乐来自Blur乐队1997发行的Death of a Party。

导演承认,影片暗藏一条Adam走出孤立,出柜然后接受自我的线索,因此,酒吧一场戏可能暗示这正是90年代二十多岁的Adam想干而没敢干的事。

关于餐厅一段:影片为隐喻Adam的孤独心境,角色设置得十分稀少。

整栋公寓大楼只有两名住户,此处的餐厅也仅有一桌顾客。

唯一一位旁观者服务员无法看见Adam父母,因此提醒说“家庭套餐分量很大”。

父母向Adam询问他们的车祸情况,而Adam谎称死亡过程很快,没有痛苦。

从观众视角我们当然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但这样一个善意的谎言正是Adam保护父母的尝试。

Adam虽然无妻无子,事业似乎也不在状态,与传统异性恋的成年生活相去甚远,但父亲看得到Adam这些年的艰辛,安慰他并为他感到骄傲,这样的和解更让人动容。

关于结局:影片结尾,Adam和Harry相拥在床上,Frankie Goes to Hollywood的一首The Power of Love响起。

这首歌同样出现在影片开头,Harry来敲门,而Adam在看1984年的节目Top of the Pops。

歌词写到:“我将护你周全,免遭暗中毒手,不受吸血鬼的侵扰。

”最终,Adam和Harry相守相爱,互为疗愈。

只可惜,美好的结局仅存在于超自然的世界,而非现实的生活。

随着镜头拉远,一对对相爱却孤独之人化作繁星,闪亮在悠远的深空。

那么Adam也是鬼魂吗?

非也。

导演所言或许在于,唯有爱能突破生死,抵御黑暗漫漫。

 6 ) 萧亚轩疑似客串国外电影

我觉得需要明确其实Adam抽烟嗑药酗酒,这就是导致他产生幻觉的最大原因。

他的幻觉让他看到死去的父母which和30年那天一模一样,以及自己的帅帅邻居acted by保罗麦斯卡,后者也是死人。

这样看其实电影的名字就很好解释了,死去的人一直存在在记忆当中的,Harry并不是Adam幻想中的,反而只是住在隔壁的租客而已。

他们在Adam的记忆深处,熟悉,但是又陌生人,都是陌生人。

其实是Eva概念:

最熟悉的陌生人8.9萧亚轩 / 2007电影其实我感觉与其说是同志影片,不如说是家庭影片,很多地方真的蛮好哭的。

我觉得我的父母真的对我很好,所以我没有理由去责怪他们。

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激起了我的这种感觉,我们不应该和父母成为陌生人,如果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那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7 ) 温柔期待这个世界,却是一场幻梦——从本片奥斯卡、金球奖颗粒无收想到的

确实深刻,但是我实在无法同意本片的价值观。

显然本片同意爱和伴侣并不能解决永恒的孤独的问题,然而却把大量的篇幅花在讲述男主对父母以及一个几乎没有发生过啥真正关系的男人的精神投射身上。

永久沉沦在浪漫主义中,人会被这残忍的现实吞没的。

只有驯服这残忍的世界,我们才有资格回到那个浪漫的自己,重新成为那个在父母怀中的孩子。

是的,为此目的,我们永远在学习不同的语言,牙牙学语地试图表现自己。

总在不同的领域上攀登,仿佛只是为了向这世界证明你有存在的价值和资格。

但任何存在都不是一种资格,任何人也并不自动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

最终,一群怀着被理解,被爱的念想的人,也只能擦干泪水,准备拿起武器,参与战争去吧。

从本片没有获得多少奖项便能看出这一点。

光把你的心掏出去,是没有用的。

我们仍然需要无尽的社会conflict。

真正的爱,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真正的浪漫,也必然是血色浪漫。

最后,还是一句话,shame on Oscar for no Nomination.

 8 ) 都是陌生人|孤独至死不愈

去年资源出来后,看了后劲很大的作品,最近重看仍很多感悟。

我想这部电影的关键词大概是:奇幻,孤独感和恐怖。

以下影评涉及全剧透:故事主角是一位名叫Adam的伦敦独居中年男子,gay,编剧。

12岁意外失去父母。

同一公寓的邻居Harry带着酒上门搭讪,他礼貌拒绝。

自己翻相册看到小时候自己和父母的照片,突然很想回去看看。

坐火车到乡间小屋,看起来还和小时候一样。

他的父母也在,还是年轻的模样。

而Adam的鬓边已生出白发,四十几岁的他已经比父母离开时更年长。

Adam好像很享受父母的陪伴。

他向父母出柜,和父母一起过圣诞节。

甚至失眠时,还穿着小时候的睡衣睡在父母中间。

偶然一次在电梯里又遇到邻居,Adam主动示好。

两人在Adam房间很快敞开心扉,随着Harry来房间越来越频繁,两人感情也在逐步升温。

直到Adam决定带Harry来见自己的“鬼父母”,Harry被吓跑。

父母知道继续存在着,儿子无法放下过去,所以决定离开。

三人在家庭餐厅告别,Adam决定找Harry解释。

走到Harry的房间,门没关,房间一片狼藉,并散发强烈的异味。

而Harry握着空酒瓶的尸体已经出现尸斑。

原来第一次上门搭讪失败后,Harry就死了。

自己日夜朝夕相处的恋人也是“鬼”。

Harry赶来也发现这个可悲的事实,Adam仍安慰着他,搂着他一起睡去。

第一次看这结局简直是新时代恐怖片。

当Adam走入门开半掩的公寓,是前一天还在和自己亲密相拥的爱人,的尸体。

身上还穿着的是第一次走到自己房门口搭讪的衣服,拿着很贵的日本酒的空酒瓶。

这感觉难道不恐怖惊悚吗?

比Jump scare更吓人。

但更惊悚的是影片营造的孤独感:你以为拥有了爱情与亲情,以为拥有了乡下有父母的温暖的家,以为拥有了可以互通心事的年轻爱人。

到最后还是只有自己一个。

自己坐地铁,自己去夜店,自己嗑药,自己陷入沉浮的梦境,在宽敞明亮,总会传来巨大机器声的公寓中。

还是只有自己一个人。

尤其是对于非大城市长大,现在却在城市独居的queer群体来说更有共鸣。

小时候在小镇小城,乡下可能就因为与众不同或其他原因,被歧视被欺负。

没有无条件爱自己的父母作后盾。

长大来到大城市,凝视的眼光少了,因为自己的死活也无人在意。

每个人都很孤独,连孤身一人也不再与众不同。

大城市很大,伦敦很大,上海很大,纽约很大,但自己好像仍然无处容身。

到哪里都是一个人,一直是孤独的一个人。

大家都可能会变成Harry,Overdose死在自己的公寓的浴缸里无人发现,手里还拿着空酒瓶。

因为放弃关心自己实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第二次看完有一种哭不出来的悲哀。

没有那么强烈,而是有些闪回的时刻你会想到:假如当时做出不同的选择,我和TA,结局会不会不同?

也许我们不是陌生人,而是一对亲密爱侣,依偎取暖消解孤独。

可惜现实残酷。

父母的早亡是一场持续一生的噩梦“鬼父母”的出现,就是因为Adam至今无法释怀父母的突然离世,自己从12岁就被迫孤独一人。

所以才会一次次回到童年的家和父母相处,一面因为想要治愈成长过程中无人陪伴的孤独。

想实现年幼时自己计划的想要和父母一起完成的小事。

去迪士尼,去逛商场,去吃家庭餐厅,甚至只是和父母吵架。

另一面是内心不被理解的孤独。

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

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在长大后都做过同样的美梦:父母为他们曾做错的事,伤害到孩子的事而道歉。

笨拙,真诚,流下悔恨的泪水地道歉。

迟来的良药能发挥作用,仿佛将少时被割开结痂又留下疤痕的一道道伤口淡化,让那些无声痛苦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

就能假装被治愈。

迟来的药有效吗?

我真的希望可以。

从小就不被父母理解,母亲对自己不够关心,父亲用有毒的男子气概打压自己。

所以幻想中的父亲——斥责他不许像女孩一样翘二郎腿的,任由他在学校被霸凌却不做任何事的传统男人也会崩溃哭着道歉,主动要求拥抱。

所以和父母出柜,幻想父母能够接受真正的自己。

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不必担心自己因性少数的身份而孤独。

是不是真的也许不重要了,能这样解释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作者的话(吐槽):改编自山田太一的小说:《遭遇异人的夏天》,设定放现在不算新奇。

剧情有些简单了。

导演是安德鲁·海格,这部也着实不算一部导演个人风格强烈的作品。

本作我个人最认为影响成片质量之一的就是两位男主演在荧幕里的表演没有化学反应。

甚至剧外的采访都更亲密。

这就导致那些恋人间的本该充满暧昧的眼神交流与肢体接触都丧失了味道,甚至是不诱人的混乱,漫长无趣。

但是两位的演出都非常精彩。

Andrew太适合这个角色,我曾对他的外形是否会太寂寞的担心只是多余。

他的表演同时带有克制和热烈,神奇的演技。

Paul的看似空荡荡蓝眼睛里的复杂情绪表达地又很细腻。

好可惜,都没有一个奥提。

 9 ) some words written by some stranger

很多事情都可以被划为童年创伤,一件得不到的礼物,一句毫无来由的斥责,又或者,在某个平凡无奇的深夜突然成为了孤儿……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十二岁的 Adam 成为了孤儿。

三十年后,身为编剧的 Adam 独居在伦敦的多层公寓里,只身一人。

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甚至足不出户。

公寓楼的消防警报促成了他和同楼的 Harry 的相遇。

神奇的是,这似乎打开了时间的钥匙,当他坐火车回到童年所在的小镇,跟随一个神似他父亲的人回家,居然真的见到了他的父母,停留在时光机器里的父母。

他们对 Adam 这三十年间的经历充满好奇……当被问及婚恋情况时,Adam 承认了自己的性向,活在 1987 年的妈妈纵然无法理解,但在快速思考后,她说的确是,They say it’s a lonely kind of life…Adam 承认自己的孤独,但他的孤独感并不源于性向,而是早已有之。

即使在父母离世前,他已是十分孤独的,在学校里,因为像女孩子而被霸凌。

意识到自己和大多数男孩的不同,他总想离开,他会偷跑去火车站,独自望着开往伦敦的列车。

伦敦那么大的城市,应该能容得下他这样的人吧。

再后来,车祸发生了,失去双亲的 Adam 搬到都柏林和姨妈一起生活(如果我没听错的话……英音真的有点难懂)。

自此之后,Adam感到更加孤独了。

即使还有其他亲人在世,在未来也许也会有人爱他关心他,但从那一刻起,他便知道,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因为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童话世界从此消失。

如此爱他的父母,突然间就离开了,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相信、是值得托付的呢?

既然生命如此脆弱……Adam 内心深处对死亡、对意外、对不幸有着十分强烈的恐惧感。

影片最后,他鼓起勇气来到 Harry 的公寓。

这场戏,Heigh 用尽视听语言让观众代入 Adam 的视角与心境。

发现公寓没有上锁,Adam 轻悄悄地推开了门,摸了摸桌上打开过但未密封的药粉,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会发生,寂静中弥漫着担忧。

Adam 小心翼翼地开了房门,脑海里甚至闪过 Harry 冰冷的尸体躺在床上的画面……他害怕突如其来的死亡,害怕毫无预兆的悲剧,害怕无法消解的创伤,这是他永远无法解不开的心结。

影片有个温柔的结尾。

All of Us Strangers, why?我们都是孤独的,世界如此之大,仅陆地面积就有 14950 万平方公里,我们如此之小,喝出巨大的啤酒肚都占不满一平方米的瓷砖。

小小的身躯,行走在大大的世界里,怎么可能不孤独?

无法预知出门遇到的第一阵风是温柔的微风,还是狂躁的飓风——不要告诉我你看了天气预报,我只是想说,这世界上所存在的如此多不确定性,会成为焦虑来源。

最初的最初,我们都是陌生人,和父母、和伴侣、和朋友,包括和自己。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逐渐探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从不认识,到慢慢熟悉,逐渐知道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从不认识,到日渐亲密,逐渐和一些人成为能交心的朋友,逐渐让一个人能更深入地走进自己的内心。

这里我不需要拉康,也不需要弗洛伊德,他们的分析会打破陌生带来的美感。

在另一个世界里,当我们以另外一种身份相逢的时候,我们会认出彼此,还是成为陌生人?

又或许我们根本不会相逢。

又或许根本没有另一个世界。

短暂几十年,出现、存在、消失……在这个孤独星球上,陌生人与陌生人,拥抱取暖。

全片我唯一差点掉泪的地方,是 Adam 母亲在即将消失前说的话,她希望 Adam try with this Harry boy。

和 Harry 一起,Adam 或许可以开心一些,或许可以稍微不孤独一些。

不论是了解自己,还是了解他人,即使注定主观,注定无法用客观标准判断其准确度,但我们别无他法。

只有在了解和借由了解建立起来的亲近感之上,我们才勉强拥有一些抵抗孤独的力量,一些微弱但珍贵的力量。

(啊,其实我也是我自己的陌生人,那如果有差评,麻烦针对,码字的那个我,而不是观影的那个我。

 10 ) 我化作繁星回来了

因为我在订这部电影的票的时候,已经知道这部电影已在国际电影节上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而且安德鲁斯克特的个人演技也是非常受认可的,更何况他现在正在伦敦西区上演《万尼亚舅舅》的戏剧。

所以,对于这部电影观前的心态是相当矛盾的。

一方面,为能够看到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而感到欣喜,并感到期待;另一方面,对于同性题材的作品,作为一个在英语世界生活多年的人,事实上已经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审美疲劳。

毕竟这么些年对于这一类融合了政治正确元素的话题已经看得太多了。

但是,这部电影仍然给到了我们相当大的震撼与感动。

因为它非常有趣地把奇幻的元素融入其中,也就是主角回到家里,然后再见到死去的爸爸妈妈,就像主角带着我们走入了一场奇异的幻梦一样。

这部电影里面对于主角的塑造,一方面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性少数群体的自我认同的矛盾与成长,另一方面也确实对于他悲伤的过去展现出了一种克制的,耐人寻味的忧伤,一定程度上感觉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从那种悲伤中走出来,我们或许也可以,但那样一份悲伤,永远地活下去。

我想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

尤其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点是,他对于镜头语言和色调的运用可以感受到这部电影在拍摄的时候使用的滤镜是和电影《云端情人》当中的滤镜是一样的。

他在主角一个人的生活当中使用了冷色的滤镜,把镜头当中所有的暖色都给抽离了出来,显示出一种忧伤和克制的感受,也就是所谓的“why so blue”。

而当他回到他以前的家庭,在一个如梦似幻的场景当中,见到了他的家人的时候,他又进入了这样一个暖色调的滤镜之中,也从这个电影当中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而鲜明的对比。

而电影里面对于剪辑的手法也非常有趣,他每次都会在一个背景音乐缓缓响起的时候,直到他即将勾起观众共鸣的那一瞬间,让它戛然而止,然后忽然一下子进入到了下一个镜头。

这个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他对于情绪表达的一种克制,这是非常有趣的。

因为我习惯于在看电影的时候收集它的背景音乐,但是这部电影每当我打开手机想偷偷地听歌识曲,摘下这个背景音乐的时候,电影就戛然而止,仿佛就提醒着我们什么。

而另一个可圈可点的就是电影对于其中的转场,也是对他回家看到父母这一事件本身作为假象的这样一个暗示。

就是他每次在他与父母交谈当中,或戛然而止,瞬间转向或在谈话当中,让他的男友乱入到他的梦境当中,把它唤醒,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把我们从梦境拽回到现实当中,提醒我们这个世界非常美好。

我好像在那个世界,什么都没有逝去,但它终究是个梦。

而同样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带着男友真实的回到他当年的那栋老房子的时候,努力地去敲门,然后发现里面空空如也。

因为里面再也不会有人去回应他,再也不会有人去给他开门了,他就不断地敲门敲门,直到把玻璃敲裂,维持,然后发现那好像也是一场梦。

而他走进伦敦地铁的那段镜头也让人感觉到深深的抽离感。

因为作为一个生活在伦敦的人,我们对这一些城市再熟悉不过了,同样的地铁站,同样的装潢,同样的车厢,但是不同的是,里面许许多多的东西是让人感受到既熟悉又陌生,一种强烈的抽离感侵袭而来,让人感觉到这是如此的不真实。

这一切让人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当主角呆在电梯里的时候,整个电梯的两面墙的镜面反光形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隧道,仿佛就像这个主角被困在拥有无穷无尽可能性的一个世界当中。

或许在某一个可能性当中,我什么都没有失去,我还保留着那份我最真实的美好,尽管那对我现在的我或许没有意义了。

而当初学回到他过去的那个家里面,与家人在不断的沟通当中建立感情,并且通过向家人介绍自己的情况,而更加深层次的认识自己的时候,确实会让我们感受到他在不断的拾起过去的那份美好。

尤其是最后他的父母去告诉他说我们以后可能不能再见面了,主角一下子非常着急的说,那我可以少来一点,我可以一个礼拜再来一次,一个月再来一次,哪怕只有圣诞节来也好,因为他实在是太珍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境了。

但是,是梦总有醒来的那一天,岂有永远醒不来的梦?

以至于在最后我们看到镜头逐渐拉远,它慢慢地化作一颗心,然后屏幕上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星星,他们好像融入了繁星的一部分。

这就让我们莫名其妙地想起了那样一句话,死若星辰生如朝露。

《都是陌生人》短评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4分钟前
  • Joyce
  • 还行

-

5分钟前
  • 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