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伊卡洛斯

Icarus

主演:布莱恩·佛格尔,格里戈里·罗琴科夫,尼基塔·卡梅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俄语年份:2017

《伊卡洛斯》剧照

伊卡洛斯 剧照 NO.1伊卡洛斯 剧照 NO.2伊卡洛斯 剧照 NO.3伊卡洛斯 剧照 NO.4伊卡洛斯 剧照 NO.5伊卡洛斯 剧照 NO.6伊卡洛斯 剧照 NO.13伊卡洛斯 剧照 NO.14伊卡洛斯 剧照 NO.15伊卡洛斯 剧照 NO.16伊卡洛斯 剧照 NO.17伊卡洛斯 剧照 NO.18伊卡洛斯 剧照 NO.19伊卡洛斯 剧照 NO.20

《伊卡洛斯》长篇影评

 1 ) Icarus

非常好看。

Icarus中“双重思想”被提到了好几次。

1.想在比赛中用药的Bryan和长时间帮助俄使用禁药的Grigory为了某些缘由成为了揭发者。

Grigory是个很有趣的人,很难将他和禁药推动者联想到一起。

2.从政治的角度来看,Bryan和Grigory接触的时间点以及理由结合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来看确实有点过于巧合了,很难说这背后没有什么猫腻。

我个人是认为运动员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在许多国家都存在,这次俄是在自身存在严重错误的情况下被更具话语权的美制裁。

但事情真相我是无从知晓了。

包括这个电影最后成为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也是有一定政治原因的。

3.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当禁药成为了太多运动员的选择时,对其的道德讨论就弱化了。

4.Grigory在这件事中确实很难做,Putin让你这么搞,你不能不搞,但是出了事为了怕你说出去可能都会做掉你,你逃往美,检举揭发,俄肯定不会承认,就算一切证据坐实,俄也会把帽子按在你头上。

回顾整个事件,最让我诧异的就两件事,一个是刚才提到过的名不见经传的热爱自行车运动的小导演Bryan与Grigory这场莫名其妙的邂逅,Grigory帮Bryan得付多大的风险啊,而且时间确实太巧了。

第二个就是,我怎么都想不通,俄是怎么让Grigory逃到美国去的,真的想不通。

那可是俄罗斯啊。

真的离谱。

我已经能想象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某个国家,就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

 2 ) 所谓“不扯政治”,所谓“值得尊重”。

伊卡洛斯,看完了。

一种生理恐惧式的不适。

还是那句“嬉皮笑脸说狠话”。

我看的时候,底下有评论这么说“竞技运动可以说百分之50天赋,百分之45的努力,那百分之5的药物只是为了把那百分之50的天赋全部发挥出来。

潜规则上如果说大家都有在用药,你也在用,那么这个比赛就是公平的,不惜代价去争取胜利的运动精神是永远值得尊重的。

”且不说他第一句是否成立,这个观点就无比愚蠢荒谬甚至恶毒,这就是法西斯价值观啊,为了比赛可以牺牲身体,为了国家可以牺牲人民,再标准不过的法西斯。

而且第二句,用的药不一样,药量不一样,被检测出来的概率不一样,这在这种法西斯的价值观下也不公平。

如果不惜代价去争取胜利就值得尊严,那人类历史上所有暴行都可以合理化。

很多人看完这个片子,就是用自己的立场去审判这个片子死刑,压根不讨论这个纪录片素材组织的好不好,证据充不充分,而关于禁药这个无需争论的问题,他们要么避口不谈,要么想方设法说禁药不对,这种众生相太荒唐了。

最后这段我很喜欢,现实被重新提起,然后瞬间忘记。

遗憾是,整体节奏不够好,前后稍稍割裂,以及,缺一首动人的配乐。

短评里说什么奥运能不能不扯政治的,个人主页里列了一大堆所谓美国人权经济民主都黑暗的纪录片,好一个不扯政治。

6分。

 3 ) 恩,体育口的Citizen Four

我去制片怎么拿到那么多permission的简直厉害,就像Grigory后来自己说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一个参与使用兴奋剂的高层变成了揭示这一切的人,不管他自己基于什么目的,保全自己还是良心发现,这个斯诺登式的做法至少至少让这部纪录片的观众目瞪口呆了。

无论是Citizen Four还是Icarus,能跟被拍摄者,尤其是一经曝光就会严重牵扯个人名誉甚至安全的被拍摄者保持如此亲密的关系,能够一直跟拍,都感觉很不容易。

虽然的确可能有互相帮助的因素在,一方帮助成功拍摄纪录片,另一方帮忙协助其安全及其他行动。

不知道Grigory在决定帮助Fogel自行车赛作弊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

导演以自己的行动来开始整个故事,一些personal diary的镜头感觉比客观拍摄更有说服力,Skype录屏和摄像机的结合效果很棒(。。。

Iphone现在也能录屏了吧),好奇除了Interview之外用了多少摄像机。

感受到了空镜和情绪性镜头的重要性,可以很好地对音轨的narration起到额外的支撑,后期Title对于整个事件的连接与描述也很赞。

很喜欢之后的分段,以及每段对1984的运用。

还有Grigory对狗的喜爱,这两条线对于故事的整体性感觉是加分的。

跟Citizen Four相比,摄像好了好几个level,应该这个形势更宽松一些吧也没有那么紧张。

严重好奇有些镜头用的shotgun还是藏了lav……

 4 ) 伊卡洛斯

从环法自行车赛的类固醇实验的技术版禁药计划,通过俄罗斯前反禁药的大佬牵扯出索契冬奥会等的禁药丑闻,然后直指俄罗斯的政府禁药体系,反禁药组织被愚弄,竞技成为巩固政权的手段,外延是否可外推至其他行业、其他国家,都并非不可能,政治、经济利益下的面目全非,双重思维、道德下的博弈与欺骗,成为常见的品质,你需要抵制的,是一个人、一个行业、一个国家?

还是曾参与到各种组织与形式的自己?

 5 ) 冰山之下

导演原本只想拍摄一部关于体育兴奋剂的个人实验纪录片,却意外揭开了俄罗斯系统性作弊的冰山一角。

就像本想拍一座浮冰,却拽出了整头深渊巨兽——从运动员集体服药到国家层面的掩盖操纵,再到普京政权将体育竞技扭曲为政治宣传工具。

影片打破了从前对俄罗斯的美好滤镜:从奥运会体制性腐败到俄乌战争,谎言与暴力如同双头鹰的两翼。

当运动员在奖牌与制裁间被反复撕扯时,当权者的笑容愈发显得虚伪——体育精神、个体尊严,终究只是强权政治的耗材。

透过这部纪录片,看到的却是帝国的阴暗角落,是政治家精致而虚伪的面孔,是冷血计算下对公平和正义的践踏。

整个事件中最可怜的莫过于俄罗斯运动员们。

在国家机器的操控下,他们像是被推上战场的棋子,既是参与者,也是牺牲品。

在系统性作弊的丑闻与接踵而至的国际制裁中,他们一次又一次被反复鞭打。

格里戈里曾是体制的一环,却最终选择揭露真相。

他的勇敢像极了伊卡洛斯逆光而飞,正义感让他燃烧羽翼,只为逼近真相的烈日。

他的揭露虽撼动体坛,但他本人却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在俄罗斯的追杀和西方的"保护"中沦为政治棋子,难得善终。

 6 ) 当世界头号坏蛋的感觉是什么,这部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是普京的噩梦

在一次采访中,普京这样回答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索洛维约夫:当世界头号坏蛋是什么体验?

普京笑答:你可以去问那些坏蛋。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才是“坏蛋”?!

最近获得奥斯卡最佳长纪录片的《伊卡洛斯》( Icarus)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值得玩味的答案。

该片在奥斯卡上大爆冷门,挤下众多呼声更高的影片,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如果只看简单介绍,你会觉得奥斯卡居心拨测,意图明显,针对性十足,但如果你耐心看完全片,你会陷入沉思,被怀疑的旋涡吞噬,三观彻底被刷新。

不得不说,作为纪录片的《伊卡洛斯》非常具有观赏性,而且故事性极佳,冲突感强烈。

影片可以分为明显的三个部分,分别对照:学习,理解,接受;主体从个人到国家,最后遍及全世界,最后整个体坛,神圣的奥运会都无法幸免。

影片第一部分讲述了自行车手布莱恩·佛格尔的神奇经历,作为本片的导演,主演,布莱恩·佛格尔不过是一位天资平庸,进入运动员生涯末期的普通人。

他的偶像,自行车世界名将阿姆斯特朗被曝出长期服用禁药,且几十年来没有被反禁药机构测出。

神坛倒塌,信仰破灭,布莱恩·佛格尔希望弯道超车,入了歧途,准备和阿姆斯特朗一样,求得药物以此提高自己的成绩。

在体坛有句名言:查出来的叫兴奋剂,查不出的叫高科技。

布莱恩·佛格尔远赴俄罗斯,找到了莫斯科奥运实验室主任格利戈里·罗琴科夫。

冰山的一角缓缓拉开,巨大的秘密开始浮上水面。

布莱恩·佛格尔接受了格利戈里·罗琴科夫帮助,开始定期注射药物,并且在其建议下,利用假的尿液去供检测,偷龙转凤般避开了反禁药组织的侦查。

在短暂的交往过程中,布莱恩·佛格尔看到了莫斯科奥运实验室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终于,布莱恩·佛格尔参加了比赛,可因为资质实在平平,加上对于使用药物的良心拷问,他最终也只排名20开外,早早结束了梦想之旅。

平凡的人,即使使用了药物,依然无法获得优异的成绩,只就是命。

当个人的章节结束,影片第二幕开始加速,视角从个人猛地转入国家层面。

压力来自反禁药组织开始的新一轮的彻查,处于人生巅峰的格利戈里·罗琴科夫迫于压力辞职,并且遭受到当局安保人员的全程跟踪。

格利戈里·罗琴科夫感到大事不妙,可能充当权力高层的替罪羊,于是他带着所有的资料逃到了美国,为了保护自己,他公布了震惊世界的禁药丑闻。

于是,整个体坛,整个世界炸锅了!

《伊卡洛斯》的第二幕剪辑的非常巧妙,一面是个人与国家的对抗,格利戈里·罗琴科夫在美国,利用媒体大肆宣扬,希望得到西方世界的庇护,他不惜把俄罗斯历届的奥运会兴奋剂丑闻捅了个底朝天。

2008年俄罗斯在北京奥运会取得的73枚奖牌,有30枚是用药的;2012年俄罗斯在伦敦奥运会取得的81枚奖牌,一半以上是用药的。

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兴奋剂的存在。

而且,给运动员用药的机制来自高层的决策,相当于举国秘密体制。

更可怕的是为了在自己家门获得全方位的胜利,在2014年,于俄罗斯举办的索契冬奥会中,莫斯科奥运实验室居然在KGB的保护下欺骗了国际反兴奋剂组织,偷换了所有俄罗斯运动员的尿检记录,漂白了他们的罪恶。

最终,俄罗斯在索契大放异彩,举国欢庆。

普京的支持率扶摇直上,并且强硬的发动了对外战争。

在多方证据下,几乎可以断定俄罗斯大批运动员是不干净的,可在政治斡旋下,俄罗斯还是成功参加了下一届的里约奥运会。

学习,理解,最后只能接受。

这重回世界的三个阶段来自经典书籍乔治奥威尔的《1984》,第二幕中大量运用了该书的内容进行互文,陷入巨大压力的格利戈里·罗琴科夫几乎手不离书,把其奉为新的圣经。

《1984》讲述了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为了权力的最高目标而对下不断施压,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完全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

作为反乌托邦的永恒经典,《1984》用在《伊卡洛斯》实在太过贴切。

追求公平的体育运动,为什么最终以成绩和金牌数量论输赢,为什么体育比赛会和政治权力保持暧昧和重要的关系,为什么格利戈里·罗琴科夫的自由和人性在片中闪烁不明?

其实,看完影片第二幕在对照《1984》,你能够得出清晰的答案。

影片的第三幕是悲剧性的接受阶段,曝光之后,俄罗斯当局否定一切,成功参加下一届奥运会;领导人威望大增,紧握权力牛耳,君临天下;而作为棋子的格利戈里·罗琴科夫成为了俄罗斯体坛的斯诺登,格利戈里·罗琴科夫和家庭断绝了关系,接受了美国的证人保护计划,从此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最终他只能让进入历史的谎言变成真实。

《伊卡洛斯》的第三幕是悲情的,悲壮的,令人背脊发凉的,权力之下,公平的运动早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奥运精神一次次被玷污,更高,更快之下不过是一次商业行为,一次权力合谋。

当俄罗斯政府选择了“无知即力量”时,格利戈里·罗琴科夫通过影片讲出了所有应该被公布的“知”,即真相。

格利戈里·罗琴科夫是英雄吗?

是替罪羊吗?

无辜吗?

影片名为《伊卡洛斯》,而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使用蜡和羽毛造的翼逃离克里特岛时,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遭太阳而融化,最后落水丧生,被埋葬在一个孤零零的海岛上。

格利戈里·罗琴科夫用高科技手段帮助俄罗斯运动员提高了成绩,让他们跑的更快,跳的更高,打的更有劲,但真相就如同火热太阳,而他的谎言就是那被烤化的蜡,他和那些运动员们将终身被谎言折磨,被真相拷问,最终孤零零的在海岛上失去自由,失去话语,失去一切。

《伊卡洛斯》为我们解构了所谓的真实,让权力现身,可最终还是抵不过权力的合谋,利益的召唤。

公平是什么,世界根本就没有公平。

学习,理解,接受。

弄清楚原委,理解其中要害,平静的接受,在有限的范围内去改变。

不光是运动,生活其实也是这样,龙生龙凤生凤,越是高度发达的社会,阶层区隔越是阻隔重重,跨越阶层的流动性变得缓慢且困难。

一个农村的孩子奋斗一生也许能够赚得千万财产,可有的城市中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继承了千万资产,而且这个差距将可能永远固定他们的社会位置,并且再次延续到他们的下一代。

命运早就书写好,很多人一生只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错过就注定失败;而有的人可以花费几十年去试错,抓住一次机会就可以平步青云,大获成功。

体坛里,默许兴奋剂的存在打破了公平;社会中,默许流动性的丧失把公平当做鸡汤。

我们只能接受,力图在有限的范围内,过得更加纯粹,更加精彩,更加不负为人。

 7 )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 见到彼此

直到格里戈里对导演提出他要逃到美国的想法之前,我总有一种警醒,就是美国佬又试图要我们认同那个自由民主的亚美利加,而看清老俄依旧是专制罪恶的嘴脸。

这是事实,只不过他们用了高级的方式——1984。

还有一种无论国别的道德视野。

最初的格里戈里那样快乐、爱开玩笑说着幽默,可后来他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Russia起起落落的遭遇塑造了后来的他,诉说真相。

而那些没有离开Russia的老朋友却匆匆死亡。

格里戈里爱聊天爱说冷幽默。

他说,在Russia写书是件危险的事。

可在结尾,格里戈里要被接保护起来,和导演告别时,导演问他有什么打算?

格里戈里说,我打算开始写书了。

当然他再也回不去Russia。

本片制作人员全面介入片子的拍摄过程,成就此片。

导演和格里戈里一定成为了难以用语言描述关系的朋友吧。

“我们会在没有黑暗的地方 见到彼此” —— George Orwell 1984

 8 ) 每个人都献上了演技

看完本片,突然有好多思绪涌来,谈谈我的感受和疑问:1、绝对不是偶然。

拍着拍着扯出惊天阴谋?

你欺负我读书少?

这个实验室主任得缺心眼到什么程度才会手把手指导一位素昧平生的美国业余运动员注射违禁药物?

如同美国国防部官员在线开直播指导伊朗业余军事爱好者提炼浓缩铀。

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操作。

2、谈谈违禁药物与体育精神。

首先,证据应该是真的,因为俄方除了矢口否认,好像也无力自证清白。

其次,这种行为令人不齿,破坏了体育精神,违背了比赛初衷,即便人类文明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我们DNA里依然埋藏着古希腊人那种原始的甚至略带蛮荒的对力量和速度的渴望,那种不经修饰的生命力才是历史的星星之火。

再次,我大胆臆测,这恐怕是这个圈子的潜规则,类似于谁不服药谁傻,谁被抓谁倒霉的逻辑。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奥委会那帮圣母一边宣称俄罗斯举国嗑药,一边又没有禁止俄罗斯参加里约奥运会。

大家都明白尺度,恶心你一下就好,再深挖伤到自己怎么办?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圣母最终还是跟独裁恶魔半推半就地同床共枕了,永远都是。

3、谈谈露骨的政治指向。

首先,如果俄罗斯真的那么白色恐怖,敢问这个实验室主任如何跑出来的?

如他所言,有安全人员跟踪他,敢问他是如何甩掉克格勃,然后一路到达机场并且顺利通过边检的?

其次,《1984》这个梗没用自然。

57:39和01:35:28两次出镜的不是一个版本,有一定摆拍嫌疑,导演细节疏忽了,你得找本特别旧的,感觉快翻烂的,才能显现出实验室主任对自由的热爱,对正义的坚持。

这点诺兰是高手。

当然要是出于热爱收集了10个版本还都是英文版而不是自己的母语俄文版,连逃命的时候也一定要带上时刻守护,那我佩服。

4、谈谈正义与立场。

这也是我最大的疑惑,如电影全篇描述那般,这个实验室主任在俄罗斯犯下了违反体育精神、违反职业道德、背叛科学的不堪之事,也充当了独裁体制的马前卒,他也并不是自由的斗士、道德的楷模啊,敢问你为何要收留他、保护他?

美国也不是奥委会,不需要他的进一步证词吧!

应该是斯诺登的一箭之仇太疼了,疼到忘记自己偶像包袱、圣母人设了。

只要是你做的,我都要指责,但凡你反对的,我全都同意。

5、谈谈文化输出和宣传战。

美国赢得很彻底,几代人的努力之下,美国成了民主自由的斗士,其他人往往被扣上了独裁铁腕血腥暴君的标签,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阳谋,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是很成功的。

但是,现实往往是尘土飞扬的,比如中东的阿拉伯兄弟,不少伊拉克人,在十几年后,突然怀念起了萨达姆,美国人终究不是好莱坞电影里的美国人,不是真的care你,但是宣传战的力量是强大的。

6、谈谈影片本身。

剪得略糙、内核太浅。

好电影可以照亮观众灵魂深处那个已经落灰的角落,即便是战争灾难题材,在死亡杀戮和鲜血背后,你仍会被某种莫名的情绪深深打动,想花几分钟,思考世界的真相、人性的本质,想停下脚步,感恩山川河流,伟大的电影,能唤醒你的脉搏。

然而,这也是最让我失望的地方,本片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骨子里的敌意,是负能量。

也造成很多观众在影评里表达出的愤怒,伟大的电影,会让你思考而不是抱怨。

7、一个个人观点。

我不赞同举国嗑药系统性作弊的二等操作,但我也不赞同一言不合就叛国的行为。

背叛者,永远得不到尊重,即使你有一万个恰当的理由。

说到底本片也就是《焦点访谈》级别的,略胜于《走近科学》而已,真.政治宣传。

感慨于黑人、同性恋、反俄等政治正确主题已经阻碍了艺术本身的发展,逐渐将奥斯卡请下神坛。

一个政治宣传把我这个不关心政治的人也扰得谈起政治了,主要是因为那么多不合理之处,看的我难受。

无法享受到我期待的那种大脑被烧坏,智商被碾压或灵魂被撞击的快感,最大的失望就在这。

P.S.两件事要点赞:1.《第四公民》也得过奥斯卡,反映美国政治文化的理智、包容和动态平衡。

2.导演不惜以身试药,敬业精神值得钦佩。

 9 ) 我们都是傻瓜

伊卡洛斯之翼代表虚妄的寄托,或许还有一层含义,失控是一切法宝的终极宿命。

在这里,它代表的是,人们对奥运金牌给予的国家民族自豪感狂热追求的虚妄,代表,技术-“药物提升竞技力”这个法宝的失控…一部纪录片却有着浓浓的反恐电影既视感,除了揭露一场骇人听闻的国家级犯罪,更大部分是它题材敏感,参杂着浓浓的政治博弈。

看一半拍案叫绝,纪录片就该这样拍!

不止导演以身试法,更重要的是它的拍摄过程完全无法预知记录的走向,拍到崩溃……真实、刺激、触目惊心。

只是看到最后,却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另一场阴谋?

尤其是对1984的巧妙运用。

During times of universal deceit, telling the truth becomes a revolutionary act. There are there steps in your reintegration, there is learning, there is understanding, there is acceptance.纪录片把Gregory这位前俄罗斯反禁药实验室主任塑造成了一位正义的揭露者,他的逃亡也让我们印证了一切体制的既得利益者,都会在体制崩溃时被吞噬。

在一个极权世界,制度的合谋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个体系里充满了谎言,而且很难攻破。

这些伪装者拥有double-think,同时拥有两种矛盾的思想,且相信两种思想都是正确的。

即使明知是谎言,也会去相信。

这也是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的重要观点之一。

我不得不怀疑为什么这个纪录片的走向是这样的,它的矛头越来越直指俄罗斯,虽然抱着与我何干看热闹的态度,但还是忍不住多想一步,如果再深入调查,恐怕没有一个没有说过谎。

存在没有使用过禁药的国家吗?

都有哪些使用过禁药?

国际监察体系里没有蛀虫?

为什么看似严密的瑞士小瓶会独独被俄罗斯破解?

……如果继续把整个链条延伸下去……恐怕奥运会,这个崇尚着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美好愿景的最高级别人类体育盛将是一场不堪入目面目全非的人类闹剧……如果这部片子原本就是一个阴谋,是美国和俄罗斯的博弈,它想告诉我们1984是多么令人恐惧的存在,它的目的达到了,因为早在五年前我政治启蒙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1984离我不远。

但是美丽新世界?

真相?

还是装傻比较好啊。

而我们又在什么样的历史拐点,大概只有千年之后的人才有资格评判吧。

 10 ) 1984下的现实投影

这部电影有趣的是在它上下部分拥有戏剧性的变化。

说明现实比想象更荒谬。

也许他一开始只是想证明运动界使用禁药。

如何规避每一次的药检。

于是他来实验测试服药后的成绩和药检系统的漏洞。

和他配合的是俄罗斯反禁药实验室主任格里戈里罗琴科夫。

通过一年的实验,他证明了只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

通过药检还是很容易的。

但是后来急转直下。

由于德国电视台揭露禁药纪录片俄罗斯如何成为大赢家?

把格里戈里,摆上了台面。

在这种情况下,他逃到美国后,反而让这个俄罗斯举国体制的用药暴露在阳光之下。

如果不是看到这部纪录片,真的很难想象,国家体育部门情报部门联手,居然把AB样板本瓶都换掉。

简直就像谍战电影里的情节。

化妆成建筑承包商,清洁人员等,通过伪装的一些途径,调包样品。

事实暴露之后,经过第三方的权威核查。

确凿无疑。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反复引用《1984》里面的那些结构话语,“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中,说实话变成革命性的行动”,三个阶段,学习,理解,接受,来阐述自由即奴役。

说实话用1984来讲这个故事那种威权政治下的谎言与荒谬。

不过里面出现了很多有点刻意,不是很自然。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蜡粘上羽毛,由于飞得太高,被太阳融化,最后摔落。

也许这也意味着,那些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尤其是有体系性使用的。

总有一天会从神坛上跌落下来。

电影中曾经提到中国内固醇以前生产最多的国家,而且质量很高,全世界都用中国生产的兴奋剂。

直到北京奥运会前,中国才停止生产。

不知道是可喜还是可悲。

《伊卡洛斯》短评

-

6分钟前
  • R
  • 还行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10分钟前
  • Joyc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