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破地狱》,作为一个商业电影,剧情似乎老套可预测。
两个拍档因缘际会走到一起,要破除生分与隔阂才能合作;传统东亚家庭框架下,亲情矛盾一触即发。
看到开头,你可能就猜到结局,拍档会亲密无间,父子矛盾会化解,父女争吵不断却又彼此深爱。
但这却又是真实的,真实如我跟我的父母,永远的“你知不知道我为了你……”,聊天不过三秒,吵架结尾或者相互冷战,冷静下又懊恼自己那张嘴和口不对心。
而这又不知道是多少人活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如地狱的关系,却又爱着彼此。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生活中的自己。
有多少人在原生家庭的地狱中挣扎,一边抱怨父母不理解,一边心疼他们的劳碌。
我们就像握住刀锋的人,太爱对方却不会表达,僵持一辈子。
“玥是珍宝是意思,文玥即是文的珍宝。
你以后要对自己像珍宝一样,好好爱自己。
”文哥对玥的那遗书,终于让我泪腺崩塌。
“眼泪不要滴在先人身上,先人会舍不得离开的。
” 哪是逝者的不舍,明明这更是活人的不舍和执着。
“生人也要破地狱”,我就是那个要被超度的活人。
地狱没有门,你可以走进去,也可以走出来。
破地狱,破的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
所以虽然《破地狱》很传统,但是它仍然打动了我,让我开始推了推地狱的门,尝试着走出去。
这辈子能搭同一班车已经物超所值,好好享受这一程,爱自己,爱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恭喜我,获得新生,不断的破掉自己地狱,每一天都是新的人生的一天。
如果你破掉了自己的地狱,恭喜你,获得新生。
如果你无法get到,那证明你没有生活在地狱中,不需要别人帮你破地狱,恭喜你,你是是幸福的。
阴差阳错,昨晚买了破地狱的国语版,不想听录音棚棚虫的国语配音,因为小时候看港剧就听烦了,怀疑还是那几个,不知大家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选择,或许将就看一下?
实际上,以这部电影的质素而言,我一定无法为了粤语原声看第二遍,但当时并不知道,因为期待颇高。
总之一念之间,开场五分钟后我决定离场,等到今晚重新买票看了粤语版。
无法说黄子华有演技,勉强维持了一个表演感而已,用尬演来形容或许都不过分。
丧葬风俗这些确实很难在大银幕见到,但总觉得不够,篇幅太少了,而如何面对衰老死亡,则远远不如《姥姥的外孙》细腻(生活气息也远远不如),唯有一幕又一幕的“大体”景观确实难得。
或许衰到极致就是福,票房好像挺不错吧,我为这么多人愿意在萧条期来影院看出殡,感到少少意外。
图:海报日期是1114(要要要死)到那个喜欢玛莎拉蒂却被玛莎拉蒂撞死的桥段,我对编剧的能力首次感到了怀疑,是不是有什么深意啊?
不然设计这么蠢的巧合真的好吗?
后续的桥段也不精彩,受制于婚姻的女同有点无语,死者就那么需要婚姻?
而生者如此低三下四,委曲求全,这有意思吗?
我当然可以从那个光头推测出或有绝症设定,考虑到还有被删掉的戴戒指桥段,维持异性婚姻和模仿异性婚姻,对同志来说有那么重要吗?
故事发展到黄子华的女友怀孕,我很奇怪对怀孕一事承担极少的男性竟然侃侃而谈,虽说丁克有理,但你早干嘛去了,急色那会儿怎么不说教呢?
现在不应该把话筒交给女方吗?
怀孕了,要不要生下来,是不是应该完全由女方决定啊?
男性所做的只能是反省,然后接受对方的决定,至多给点建议,怎么可能如此理直气壮,甚至在电影最后尤能以觉悟者的姿态给女方上课。
至于电影最主要的父子关系和父女关系,也是大大不如《姥姥的外孙》。
电影尤其脱离现实的一点是除了黄子华嘴上爱钱(其实也不爱)之外,没人在乎实际利益,根本没交待儿子拿了多少女儿拿了多少,都玩儿虚的,有点情绪价值就满足了。
我不是不能体会东亚爹的难处,东亚儿子的苦处,能有最后那个道歉和感谢的态度已经不错了,起码能以此为起点,但毕竟是玩儿虚的。
女儿真好打发啊,全靠她护理,也没一个好脸色,兄弟来了才眉开眼笑,他怎么宁可把店送给“兄弟情谊”,也不过继给从小喜欢喃呒的女儿呢,他怎么不问问女儿想要什么呢,宁可写个遗书(遗诏)玩儿洗白,玩儿反转,也不能活着的时候问一句,答一声。
真正崇拜父亲,想接父亲衣钵的是女儿,我们姑且不论这个设定的前现代性,因为还是一种被魇住了的感觉,就问这么一场仪式解决了什么?
父亲的认可有这么大的意义吗?
东亚家庭里,爹确实是土皇帝,儿子是土太子,所以隆恩浩荡,这种把一丝人味留最后揭晓,给点情绪价值能抵万金的做法确实精明。
不写更长的评论了,先到这吧,感动是半点都没有的。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出场角色的死亡率,因为是殡葬职人的故事,很难不扣题,如果角色不死,观众也会觉得编剧没有把角色用到位。
5不仅逝者需要超度,活人也需要超度大家說生死主題電影古今中外少見,上半年影評人之選的「生死之间」其實恰好以這個為主題。
反映社會現實,倫理宗教的破地獄,如果放在裡面也算上乘之作。
「喃嘸傳男不傳女」的迂腐思想總讓我想起香港街道與新世代格格不入「跌打傳男不傳女」 。
影片裡的傳統糟粕思想不佔少數,而影片透過片中獨立女性(女兒)與父親的矛盾發出反傳統的吶喊。
「女性來月經是骯髒的,那你是從何而來」殯葬行業裡的眾生百態,在我這,“疯癫母親”韋羅莎像《年少日记》母子情感的补笔;壓住筆墨地隱晦表達同性情感,是《從今以後》的一塊照面。
破地狱不同于《富都青年》的凡是议题先行,没有像《白日之下》将四五个极端案件杂糅在护老院,它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不禁意地表达性平,讽刺信仰在“信教加分”进校制度里的脆弱;同性婚姻不受认可;「传男不传女」对男女双方的不對等但同為压迫;讓丁克講出對生命的理解。
不喜歡造神,但黃子華劇中的角色的人格魅力完全想將他捧起來。
有小人物的自私,貪念;亦有大是大非前,挺身而出。
完全讚同映後有觀眾說衛詩雅角色飽滿。
專業人士依然不習慣面對生死容易受傷而又同時在危急關頭能夠竭力拯救病人,力排眾議下跳出last dance的力量。
片尾結束了,喃嘸佬林家謙的死人聲(褒義)太合適了。
曲終人散,天各一方。
港影不死。
入場睇咗呢套啱啱破咗香港華語電影票房記錄嘅《破·地獄》,個人認為都係僅僅合格。
套戲好明顯捉到大家喺疫情後嘅心態同埋個營銷做得好先咁多人入場,因為突然間死得人多啊嘛(咩原因心照啦)。
導演喺訪問講過自己係唔信破地獄呢個儀式,但係又拍咗套《破·地獄》,你都咪話唔趣致。
但睇得出佢係想講好多嘢,例如原生家庭裏面嘅問題,新舊傳統嘅碰撞等等嘅議題。
但導演未免太貪心,人物眾多引導大部分嘅角色都寫得太表面,主心骨嘅黃子華更係講佢所謂嘅金句幫人破地獄,點撚知其實佢連自己都未顧得掂,成日話齋生人嘅感受先係最重要嘅,講真佢條女嘅感受佢都冇顧過啦。
最後仲要話「人嚟到呢個世界已經賺咗」,我心諗你做人都幾辛苦,下下都計撚住賺定蝕。
反而係許冠文飾演嘅郭文無聲勝有聲(因為佢撚好多嘢都係香咗先噏出嚟嘅),嗰种威嚴、㒼塞、有佢講冇你講同埋唔識點對仔女表達愛意嘅特質好完整咁演繹出嚟。
真係多得阿Hello文哥最後嗰封信先引到我幾滴眼淚咋屌你!
人係愛嚟關懷嘅,冇關懷點教人釋懷都冇撚用啦,係咪?
綜合評分:6/10
最近刚刚在内地上映的《破·地狱》被认为是今年最佳港片,甚至已经荣登香港影史华语片票房冠军宝座。
在东亚文化中,死亡一直是禁忌话题,但却不乏由此产生的文艺作品。
此前,以殡葬题材为背景的影片、剧集,几乎都是借生死议题,阐释人性复杂、家庭关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虽然片中展现了独特的道教丧礼文化,但在题材和延伸意义上,《破·地狱》并不算新颖。
关于《破·地狱》的评论大多围绕片中的哲理金句和“破地狱”法事展开。
但作为“今年最佳港片”,该片是否实至名归,仍有值得讨论之处。
比如过分追求前后呼应严丝合缝的剧情设置,让观众开头就能猜中结局;用黄子华的语言功底砌出的长篇大论也似曾相识。
虽然近年来港片的突破创新时常令人惊喜,这次似乎却落入“爽文”模式的窠臼。
不少观众反馈看完后非常感动,但感动的真情被触发究竟是因为电影本身?
还是面对生死议题,永恒的人之常情?
撰文|一把青2024年末华语电影的最后一部热门作品,花落创下破亿票房纪录的港产片《破·地狱》。
这部陈茂贤执导、集结黄子华和许冠文两代笑匠的电影,以喜剧之名行严肃之实,借主流话语讳莫如深的殡葬风俗探讨生死观、家庭观等议题。
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对港产片的经典论述“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言犹在耳,在这片曾经华洋混杂的“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中,《破·地狱》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项目、源自道教的丧礼科仪法事“破地狱”为外壳(指葬礼上由喃呒师傅担当引导者的角色,“打开”地狱,带领亡者从束缚中脱离出来),第一步就占据了先天之利,令内地观众耳目一新。
电影《破·地狱》剧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殡葬为题材的东亚电影有日本的《入殓师》(2008)、中国台湾地区的《父后七日》(2010)、中国大陆的《人生大事》(2022)。
在香港,喃呒师傅一边诵经,一边围绕以九块瓦片象征九层地狱的火盆踱步,口含生油喷向火堆,再举剑击碎瓦片,即带领亡者突破一层地狱,直至瓦片碎尽,谢神散坛,代表灵魂已获超度,尘缘终了。
喃呒师傅属世袭制,“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因女性来月经,行规中被“祖师爷”视作不洁。
今时今日,殡葬行业内卷至个性化定制,有香港纸扎铺(花圈店)推出最新款苹果手机与爱马仕凯莉包,也有依循传统者愿择“破地狱”这种法事以慰亡灵。
情节人物:刻板与悬浮《破·地狱》扎根在这样特殊的文化烟火中,围绕“喃呒”与“行街”一对拍档展开。
影片的背景是疫情影响下百业萧条,婚礼策划师道生(黄子华 饰)无以为继,恰逢其女友美玉(周家怡 饰)的叔叔明叔(秦沛 饰)退休移民加拿大,便接手其文明殡仪店,与年事已高的喃呒师傅文哥(郭文,许冠文 饰)合伙。
电影《破·地狱》剧照。
两人一个求赚钱一个遵祖训,难免产生摩擦。
在操办几场葬礼后,道生对殡葬行业有了新认知,理解人情重于盈利;文哥也因目睹道生的改变,放下成见,与其如父如子起来。
另一条线索,是文哥的喃呒世家。
长子志斌(朱栢康 饰)被迫继承父业,却总显得漫不经心,更为了儿子升学加分,受洗成为天主教徒;次女文玥(卫诗雅 饰)从小想当喃呒师傅而不得,在消防处担任救护员,日日见证生死,却难放下对父亲偏爱哥哥,满口“女人污浊邋遢”的芥蒂。
借职业身份折射众生皆苦,在港片叙事中并不鲜见。
今年上半年的《白日之下》,就是以调查记者视角暗访养老院,揭露老人背后的家庭关系、人情冷暖。
在《破·地狱》中,文明殡仪操办的葬礼逝者包括钟爱玛莎拉蒂,却也葬身玛莎拉蒂的男青年;病故的幼儿(不愿接受孩子死亡的母亲坚持要将其处理成木乃伊);还有跟文玥情同母女的炖汤店老板娘(这家店文玥从小光顾到大,老板娘一日突然倒毙)等。
作家阿城曾在探班侯孝贤导演的《海上花》拍摄现场(1998)时对他说,片场中的古董道具固然好,但就是“太有用了,没用的才是生活”。
同理,《破·地狱》几乎是个严丝合缝到“过于有用”的故事,前文的每处设置,都能在之后找到对应。
有用的一体之两面是老套。
换言之,影片开头极力渲染文哥家的代际隔阂与重男轻女,还有道生初入行“最重要是赚钱”且与文哥不和的姿态,由此就可预判,结局势将走向父女和解、新旧言欢。
甚至必须要以文哥死后,道生力排众议叫文玥为亡父操办“破地狱”的仪式,作为通往高光时刻的唯一路径。
电影《破·地狱》剧照。
在如此工整的设计下,每个人物都显得符号意义有余而血肉不足。
例如,道生为何幡然悔悟,对殡仪行业的意义深明大义起来?
文玥从小被父亲借祖师爷名义数落女人即肮脏,她又何来立场指责哥哥皈依天主教是欺师灭祖有辱家门?
道生女友仅在影片首尾出现,却突然高龄怀孕,触发二人是否留下孩子之争,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处是怎样的?
这些重要情节全无交代。
饰演炖汤老板娘的演员金燕玲坦言,自己的戏份只拍摄两天,一天演尸体,全程躺在地上。
这个被文玥视若母亲的角色下线,除了引出文玥一场哭戏而毫无余波,这样的支线,又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情节虽然刻意,但演员的诠释却为角色注入一部分合理性。
“栋笃笑”始祖黄子华与女神卫诗雅,皆拥鲜明的个人魅力;初代“冷面笑匠”许冠文,演起食古不化、爱你在心口难开的老父亲,堪称手到擒来;朱栢康饰演的大哥,身处大家小家夹缝中,被迫接棒喃呒又以庸庸碌碌作为反抗的男人,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其悲酸与无奈亦被演绎得可圈可点。
电影《破·地狱》剧照。
更惊鸿一瞥是秦沛塑造的明叔。
电影末尾,他风尘仆仆又毕恭毕敬地走进昔日拍档的灵堂,庄严凝重地整整西装,对着遗像敬上他最爱的茶,神情一动:“有没有搞错?
留我一个?
”只有几分钟戏份,便将两人几十年合作唇齿相依,又透着丝丝港式幽默的情义表现出来,电影中未曾交代两人的一生相处跃然纸上。
不过,这些依托的都是戏骨本身的功力,而非导演与编剧。
金句金曲:口号与点题尽管导演反复借各色人物之口,抛出“其实生者也有地狱要破”“女人衣衫怎么算污秽邋遢”“做人就像坐车,到站就要下车转另一部车”等金句,影片最后20分钟文哥的灵堂戏,因道生叫文玥为父做法事而引起举座哗然后,道生的发言仍堪称说教典型。
黄子华对这段戏的处理,与他此前在电影《毒舌律师》中的庭审长篇演讲殊途同归。
舌战群儒后,道生拿出文哥临终留书,指钦点文玥是文哥生前旨意。
退一步说,遗嘱是真也好,是道生杜撰也罢,何不最初就向来宾声明?
制造灵堂骚乱,打扰逝者安宁,除了为观众炮制情绪高潮与创造主人公大段独白的输出契机,于情于理,既是殡葬业者大忌,又与通篇讲述的生死观背离。
电影《破·地狱》剧照。
而在志斌与文玥兄妹起舞,合力为文哥做“破地狱”法事之际,文哥读信的画外音响起,镜头立刻转为回忆画面蒙太奇,接着便是道生之豁然开朗,决定与女友生下孩子(导演称剪了48版结尾,在第49版终于改为留下)。
导演如此良苦用心,却被道生的台词一语道破,“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已经赚了,何必介怀什么时候下车,不如好好欣赏沿途风景”。
影片说教式的金句堆砌中结束,毫无留白喘息,套用一句粤语,不仅“画公仔画出肠”(画人时画得过分详细,把无须画出的东西例如肠子等器官也一并画出,形容过犹不及、多此一举),也让这一切悲欢离合,回到“做人最重要开心”的TVB式口号中去。
影片中除了金句还有金曲。
论文哥与道生化干戈为玉帛一幕,当属在茶餐厅,道生为文哥点出死者已离去,生者仍有心魔后,兴之所至。
文哥哼起南音《客途秋恨》,道生说年幼常听爷爷唱,二人齐吟唱词,导演舍最著名的一句“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取“今日天隔一方难见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考量无他,除了点题还是点题。
果然,文哥去世后,在处理其遗容的操作台前,道生携文哥生前最爱的桃酥饼(该意象同样反复出现暗示)与他作别,又唱起他们的主题歌: “今日天隔一方难见面……”物尽其用如斯,不妨对比导演许鞍华在《女人四十》(1995)中对另一粤曲《凤阁恩仇未了情》的化用。
人到中年的阿娥(萧芳芳 饰)要面对职场尴尬、儿子叛逆、婚姻危机,还有专横顽固的公公(乔宏 饰)的日渐失智与迈向死亡。
影片结尾,公公过世后,曾经在中秋街坊聚会时,患癌症晚期的邻居霞姨唱过的那句,“休涕泪,莫愁烦,人生如朝露……”幽幽扬起,除了以含蓄的方式暗中点睛,更留下悠长的咏叹余韵。
由萧芳芳串联,亦可想起另一部港片《抢钱夫妻》(1993年她与时年50岁的许冠文合作)。
许冠文饰演整天虚张声势的新闻主播,突被诊断患肠癌且只能活3个月。
他将错就错,一边利用“半截入土人设”在电视台针砭时弊,力挽收视狂澜兼拼命赚钱,为亲人未来留保障;一边对妻子隐瞒真实病情,声称一切都是作戏,借机修补家庭关系,以免留下遗憾。
电影《抢钱夫妻》(1993)剧照。
同为都市挣扎小男人,《抢钱夫妻》中上有老下有小,不怕死、但不敢死的男主角,相较《破·地狱》的“金句王”道生,显然更生动立体,且举重若轻。
票房奇迹:催泪版爽文需要承认的是,处处求呼应的情节设置、功效明确的角色、直白的金句金曲,在如今短视频当道的电影宣发机制下,犹如悲伤版爽文,确实让观众的情绪“易燃易爆炸”,皆有助作品打开市场、加速传播。
另一方面,《破·地狱》所指涉的父女/子、兄妹、情侣关系,还有疫情背景下的失业、生死别离、育儿焦虑等现实话题,无不挑动观众的神经。
二者合力,成为其走向今年“港产片票房新高”的阶梯。
但须留意,凡此种种,大多是人之常情所带来的触动,与电影品质其实关系不大。
文末,请允许我私心追忆约十年前,在香港参加的第一个葬礼。
逝者是歌手陈僖仪,她有大热名曲《蜚蜚》和《望川》,被视为有望接棒容祖儿成为下一位天后,却在录音后自驾回家途中车祸去世,年仅26岁。
陈僖仪葬礼现场。
(作者提供)因为陈僖仪生前喜欢哆啦A梦,她的亲友为她打造“哆啦A梦主题告别式”,全场以蓝白为主色调,用百合花打造巨大的哆啦A梦花牌,现场钢琴弹奏卡通片主题曲。
对刚满20岁的我来说,那是一场对同龄人之死,还有“如何告别”的震撼教育。
光阴飞奔,我也迈过26岁许久。
看完《破·地狱》,也想起陈僖仪,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她?
我的意思是,生死本就是普世性的伤感话题,也许,未必需要经历一场事先张扬感动、以新瓶装旧酒的《破·地狱》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一把青;编辑:荷花;校对:付春愔。
封面题图为电影《破·地狱》剧照。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后记:我是真的没有想到,即便是在表达反思、尽量克制温和的帖子,这一周来能被骂几百楼,甚至私聊骚扰辱骂我。
而他们攻击的话语又如此的单薄,除了侮辱性的脏话(我直接举报)和觉得「田园女拳」能骂到我(我直接拉黑),竟然说不出一点别的话语。
女性视角不是评论电影的唯一视角,但也是不应该被驱逐的视角。
以及我只是没有写在里面,这部电影除去女性视角,叙事节奏也把控不佳,想探讨的主题很多,却都流于表面。
人物塑造不够深入,为了塑造金句而推着人物走,而非人物自然的转变。
所有外面包裹着的那层概念,无论是传统殡葬行业还是现代概念,都是有一种不自然,一种包饺子就为黄子华那碗醋的感觉。
如同不喜欢《毒舌律师》,即便抽离出女性视角,我还是会给他较低的评分。
——————————————————————以下是原文:原本还是有一肚子吐槽想写个长评,从人物性格转变的突兀,到议题表达的混乱,到黄子华的无效嘴炮,再到套皮女性意识,实则维护父权体制的内核,来发泄一下我被高分哄进电影院后,坐立难安的愤怒。
但是看到《破·地狱》的评分今天倒是涨了0.1分,从8.7到8.8分。
便决定冷静思考一下,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而我却觉得如此难以忍受。
《破·地狱》的点映城市选择在了上海和广东,突然想到这正好可以和《好东西》作为一个对照组——女性议题在不同文化的城市,是如何落地和表达。
《好东西》在女性议题上被批判的点为,过于小资而脱离现实,看似先锋却又内里温顺,如同上海的城市形象一般。
而《破·地狱》的困境在于,它需要在一个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织的社会中讨论女性议题。
香港像是一个封建思想与进步思潮夹杂一体的大熔炉,各种思想在其中碰撞交融。
女性在其中能够接触到新兴的女性主义意识,又受困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电影中的「破地狱」的含义,不仅是简单的仪式概念,也是女性试图打破传统束缚的努力。
影片里文玥渴望女承父业,学习「破地狱」的传统,却被从祖师爷传下来的重男轻女,女性污秽的概念拒之门外。
她面临的阻力不仅来源于父亲的固执,也是整个崇尚传统与继承的行业的阻碍。
她并非完全的逆来顺受,她会用言语抗争,用在工作上的极大热情来证明自己。
可是最终她追寻的目标却依然是父亲的认可。
即便影片最后,她被父亲允许参与了「破地狱」仪式,却依旧需要在男性那套框架下运作,缺乏更独立的女性视角和更强的主体性。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实则是一种妥协,也削弱了影片的批判性。
《好东西》能够讲一些新的东西,也恰恰是因为在上海这座城市,没有需要拖负的沉重的历史包袱,才能够如此轻盈地展示出,更加外放、直接的抗争。
而香港想要破除一些旧的东西,所需要面对的阻力,如同结局众人反对并纷纷散去一般,是难以轻飘飘地去理想化地消除。
只能用一种更内敛、更隐忍、更迂回的方式进行抗争,他们的抗争如同在厚重的历史瓦罐内轻轻敲击,试图寻找到裂缝的可能性。
那么我观影的体验到愤怒和欺骗的感受,大概是因为我带着错误的预期和过高的标准。
我以往对《芭比》《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的态度都是,需要结合背景而来理解女性表达的困境。
里面那些不那么好的东西,不那么成熟的表达,都可以去接受并理解,并更去关注里面对女性主义发展好的那部分力量。
那么对于《破地狱》,对香港的女性意识的进步,我也许应该也更有耐心一点。
不过我依然不喜欢这部电影,只是试图来理解它,好在倒是没那么愤怒了。
子华神和许冠文两大笑匠联手主演的《破·地狱》终于定档12月14日在大陆上映了,这也是两位大神时隔32年再度合体打造的佳作。
该片在香港一上映就收获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打破了多项纪录:香港电影最高开画日票房纪录、香港电影单日最高票房纪录、开画日最多场次、最高入场人次等,并在上映20天即破了一亿票房!
不得不说,原本以为这种生死主题题材这么小众的电影,会看得很压抑,但出乎意料,从故事、演员到拍摄、美术、音乐、价值观等一系列都非常在线,配合得酣畅淋漓,让观众更好理解生死大事和好好道别这件事,尽情释怀情绪,笑中带泪……生人也需要破地狱人生的终极命题之一:死亡。
很少人愿意去思考和直面这个命题。
导演陈茂贤却请来了黄子华和许冠文两大笑匠,来演绎这么严肃和沉重的生死主题。
这也是业界鲜有的,敢把这种题材搬上大荧幕的大胆尝试,带观众走进了真实的香港殡葬业世界,教人学会如何面对人生的最后一课。
诚然,这类严肃的主题是小众而又沉重的。
也收割了全场观众不少的泪眼。
就连子华神在谢票场上都频频道歉:『我原本以为这么严肃、讲人生的戏,是没什么人看的,所以对票房的预测也只有目前的一半。
没想道如今的观众水平这么高!
所以我特意来和大家道歉!
不好意思,看低了大家!
』影片讲述了原本从事婚礼策划师的魏道生(黄子华饰),因疫情市场萧条,欠债累累,而转行成为丧礼经纪人的故事。
刚从红事转白事行业的初期,道生因不熟悉规则而频犯低级错误,与喃呒师傅文哥(许冠文饰)也常常因理念不合而发生冲突,随着点滴的相处,道生和文哥逐渐互相理解,成为真正的partner,并帮助文哥和他女儿文玥(卫诗雅饰)解开心结。
而道生也在红磡这个地方见证了百态人生,渐渐悟到了“破地狱”真正的意义……“破地狱”是什么?
“破地狱”是一个道教的法事仪式,为了超渡先人,通过神光法力让亡者放下执念,逃脱地狱之苦,让他们得以安息。
“破地狱”其实起源于民间传说”目连救母“的故事,讲述佛陀弟子目连如何拯救亡母出地狱,超渡母亲亡魂。
这个故事既刻画了道教对孝道的重视,也成为了破地狱文化的基础,象徵生者对逝者的怀念和追思,透过超渡亡魂来为生者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而导演也把《目连救母》这个细节植入到影片道具当中。
如今,“破地狱”已经成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这场仪式,更像是送给先人最后的一支舞蹈,因此导演把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命名为《The Last Dance》。
香港的殡葬业往往是一文一武的组合。
“文”是殡仪经纪,“武”是喃呒师傅。
而红磡这个地方,是香港殡葬业的聚集地。
导演借道生之口,说出了他对红磡这个地方的看法:『红磡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一街之隔,这边的红馆每晚都有show,另一边的殡仪馆也是每晚都在上演“show”。
』转行的最初,在道生眼中,婚礼和丧礼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只不过是一场show。
他不理解仪式的意义,也没有很用心去经营这份事业,只是想通过各种新颖的手段,赚更多的死人钱,尽快还清债务。
但通过亲手操办几个反映不同人生故事的丧礼后,道生学会了更加尊重这个行业,也洞悉了这份职业的意义和真谛——不止死人要超渡,生人也需要破地狱,生人也有好多地狱的。
毕竟,死者已矣,生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
港真,看完电影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
对大众来说,殡葬业一直都是颇为神秘的行业,但电影给观众呈现了一个非常真实的香港殡葬业现状,无论是对先人的拾骨、防腐、化妆、换衣服,还是破地狱仪式等一系列环节,都十分逼真。
为了追求真实,电影特意在万国殡仪馆及东华义庄实地取景,这也是万国殡仪馆及东华义庄第一次开放给香港电影进行拍摄。
除了场景真实,电影还把香港人那份不屈不挠、勤奋赚钱、压抑的生活节奏、内敛的父爱、不被世人认可的隐晦之情等,都展现得非常淋漓尽致。
道生说:『眼泪不要滴到先人,先人会不舍得的。
』导演通过几个众生的故事,借了黄子华和许冠文之口,教人放下执着,教人释怀。
在影片里,或多或少都映射了众人的影子,或许是曾经的你你,又或许是将来的你你。
道生和文哥在戏里最和谐的画面,就是一起哼《客途秋恨》的『今日天隔一方 难~~~见面~~~』许冠文在采访的时候说:好好道别,是人生的必修课。
正式的goodby对生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仪式。
人生永远充斥着遗憾,有一些转身或许就是一辈子了~因此我们也应该好好重视说“再见”这个仪式。
毕竟,再见,未必会再见!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子华神在采访的时候常常提到一个观点: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前十几廿年的生活,去补偿、去生活后面的60年、80年~这刚好呼应了卡夫卡的那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在《破·地狱》里,也能看到原生家庭的伤,对成年人的影响。
传统的重男轻女、传男不传女的观念,也体现得十分逼真无奈。
卫诗雅在戏里演文哥的女儿文玥,作为救护员的她,从小就对父亲十分仰慕,也对喃呒师傅这份职业十分向往。
无奈,“祖师爷”嫌弃女人月事肮脏,喃呒师傅这份职业只能传男不传女~就连通过了重重体能难关,当上救护员后,文玥还是会收到患者家属质疑,女人做救护员是否有这个能力……当救护员的工作,经常要经历抢救失败的挫折,见证生命逝去的瞬间。
面对与家人的互相不理解,生命的转瞬即逝,对重男轻女观念的无奈,感觉文玥一直都活得很压抑和阴郁。
文哥和文玥父女间的爱,真是演绎得非常隐忍和细腻。
表面上互相看不顺眼,经常吵吵闹闹,嘴边没有提过一句爱字,但行为上却无不体现着爱!
最后在文玥读文哥留给她的信时,全场都是翻纸巾和抽泣的声音。
而道生最后不顾众人的反对,让文玥两兄妹来完成破地狱的仪式,也是遵循了文哥的志愿,好好超渡了生人!
BTW,不得不说,卫诗雅这次的演出真的有给人惊喜,看好她,值得明年的金像奖影后!
人生就好像一程车,重点是……几许平生欢,无限骨肉恩斗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电影结尾引用了白居易的《自觉二首》几句诗,通过道教思想传达了一种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导演在采访时说,电影原本的结局是有点sad的,因为在他的价值观里认为,只有失去了,人才会懂得珍惜这个命题。
而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不断被子华神、金燕玲等前辈劝说,他们认为:电影工作者是要肩负社会责任的,要给观众带去正能量的。
这部电影的主题已经这么沉重和严肃了,结局不应该那么悲伤~
在反复掂量后,导演最终也想明白了,是需要有那点光(希望)照进现实,所以有了公映这个版本的结局。
“本来我的初衷是,想大家看完这部戏的时候可以被超渡,没想到率先被超渡的,是我。
”导演陈茂贤如是说。
而领衔主演的大神之一许冠文,却认为这部戏是一部没有笑话的喜剧。
他认为,当你看完这部电影,会觉得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了,这也是喜剧的表现形式,这也应该是新生代喜剧的发展趋势。
这位笑匠,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喜剧的真谛。
的确,虽然电影主题和氛围很沉重,但在沉重的外壳里面,也不乏轻松的笑料。
尤其从一脸严肃的子华神嘴里,用插科打诨地方式逗笑观众。
比如,Hello文的内涵,全程下来真是让人又哭又笑~
人一出生就在倒数。
『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已经赚了,何必介怀甚麽时候下车,不如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
』『人生就好像一程车,重点不是上车的人可以陪你去到哪个站,而是你们一起欣赏过哪些风景。
』诚然,如许冠文所说,看完这部电影,的确感觉世界变得美丽了许多,也更加懂得“活在当下”的道理,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生死从不由己定,人身难得度众生!
来这世界一趟不容易~“破地狱”的“破”也有突出重围、冲破的含义。
在好好道别以后,我们都需要重新出发,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
最后不得不大赞林家谦创作的主题曲《普渡众生》,结尾响起时绝对是点睛之笔!
子华神说,只要电影破了香港票房纪录,导演就会出加长版!
一部值得二、三刷的电影,期待加长版!
港版入殓师这是我最近三年看过最好的港片前几天才又看了黄子华和许冠文演的30年前的「神算」今天走进电影阴差阳错的看了它,起初我以为是恐怖片,没想到让人感慨万千。
港片的那个味道出来了,我认为别瞎搞些芝麻乱炖,港片就是港人自己的生活写实电影才最吸引人。
好的电影就是在诉说故事,解构人性和人心,这部电影都做到了。
我认为是我看过最近几年港片中最好的一部。
从电影的角度,基本上没有太多挑剔的地方,不需要强行鸡蛋里挑骨头。
三位主角都拿出该有的演技。
这是一部悲情贯穿着全片,主题很简单,破,人世间的地狱,人活在人世间有大量结等自己去破,电影其实就想表达这么简单的意思,可这又是人世间最复杂的事。
借着道生的口,其实已经告诉我们了,一文一武,一个对活人一个对死人。
死者需要破地狱,而生者亦需要破地狱。
道生的角色的地狱是只想赚钱,不想要孩子,到破 自己地狱 开始帮助世人,明白也是帮己。
最后明白人世间的情缘是血缘让人明白活着。
文哥的角色的地狱是顽固守旧只认死理,固执倔强的认规矩,到破 自己地狱开始理解孩子,理解规则的打破的必然性。
到最终死后自己都打破规则,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两个子女。
文玥的角色的地狱是 缺爱做小三和父亲有隔阂与哥哥有矛盾,到破 自己的地狱开始明白父亲不懂表达的爱,原来爸爸如此爱她,甚至愿意让她打破规则,到最后和哥哥冰释前嫌。
文斌的角色的地狱是自己根本不想做喃无先生,怕老婆,和妹妹有矛盾。
到破了自己地狱,明白父亲为什么非要自己做喃无先生,和妹妹重修于好。
这部电影很多人说看不懂,我真的奉劝你需要点人生经历再来看,最好经历过生离死别,去次火葬场,看懂身边人与人之间的情缘,亦或许有个孩子,懂得父母之爱,也懂得子女之爱。
幕起,身边的人闪着泪花,或多或少你都能在这电影里找到一些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前世几百次的回眸换来此生的相遇如再成为家人 爱人 亲人更是 深情的惘然不知为何这世间的人却在践踏和斩断这种情缘可笑可悲可泣这个世间有太多能打扰你的事物和东西亦或者人相比死人 活着的人更痛苦人间才是地狱吧
《破·地狱》英文名叫《THE LAST DANCE》,最后一舞,正好对应片中的双层含义。
其一,最后即是尽头,尽头即是死亡,那么破地狱这种丧葬的传统仪式的存在即是对逝者的最后一“舞”。
其二,影片的叙事中,最后高潮戏是喃呒师傅文哥的葬礼,而主持仪式的,来执行最后一“舞”的,是不被传统所允许的女儿。
这时的最后一舞,不仅是情感上的积累与爆发,也是对传统文化排斥女性的一种坚定抗议。
而从更高的纬度来看,2011年,破地狱被列入了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借电影这种形式,这也是对逐渐式微的传统文化的肯定,让“破地狱”在未来不成为“最后一舞”。
影片伊始,视角放在黄子华主演的男主道生身上,镜头经济凋零的香港大街小巷蔓延开来。
本身从事婚礼策划的道生无奈转行,去做殡葬经济。
但他初涉殡葬,一门心思想多赚钱,进行创新,搞个性化葬礼,甚至发展出一些“殡葬周边”。
“婚礼和葬礼没什么不同,都是一场秀。
”在第一幕,道生对殡葬业的认知如此。
对于葬礼,他天真地认为,只需要完美主持一场让家属满意的“秀”即可,没有对于亡者的尊重,没有好好的调查与规划,所以才会闹出了兰博基尼跑车进灵堂的笑话。
但在后面的第二幕中,我们一起经历了“成长”。
随着道生的脚步,串联几个家庭的故事,我们开始看到了这个行业内的丰富百态,从大家避而远之的疯母亲开始,道生真正尝到了在这个行业帮助人的滋味,也逐渐明白殡葬经济人这个身份背后代表的东西:死者逝去,生者的痛苦和执着浓稠不化,而这场仪式,是对生者的疗愈。
从母子到挚友再到爱人,从不愿放手的执念,到老龄人群的孤独,再到不被承认的真爱,既有情感共情,又有社会关切。
道生从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长,他从最开始的无所谓,到真正尊重这个行业;从最开始的嫌弃洗手洗几遍,到自己独立给亡者穿衣服和化妆——第三幕中,这条线迎来了收束,难搞的前辈文哥,将自己葬礼的主导权放心交给了道生,而道生不仅疗愈了文哥的子女,也间接疗愈了自己。
在冲突中,我们更应关注“和解”。
这也是片中道生的那句话:我们要破的不是死人的地狱,而是活人的地狱,活人有很多地狱。
初涉殡葬业的道生面对“传统”想创新,业内大佬文哥则是维护着“规矩”,这是很典型的人物写法。
在第二幕中,文哥不断强调要尊重死者,要完成破地狱的仪式,让先人走出地狱的束缚,得以顺利投胎轮回(尤其是母子的故事)。
道生的一些“出格”的行为,却慢慢让文哥明白,生者的痛苦也需要被关注。
两个人从针锋相对的讽刺挖苦到互相理解的敞开心扉,主线上的和解得以完成。
文哥的第二个困境是家庭关系的困境,也是另两组冲突关系。
一个是不喜欢这份职业被父亲强逼“传男不传女”的长子志斌,一个是喜欢这份职业但被家庭关系和传统规矩困住的女儿文玥(在莲姐的故事中,书写这个亦母亦友的关系,本质是弥补女儿缺失的母爱)。
父亲生病倒下,志斌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再重蹈覆辙而移民澳洲,自私地将中风的父亲留给文玥照顾,父女二人的矛盾被放置在台面上,家庭温度被降至冰点。
这组家庭关系的冲突无疑是爆炸点,不管是兄妹之间的争吵还是父女之间的误解都是对典型东亚家庭缺乏沟通交流、父亲一力掌控的明确展示,父母对子女只有“我认为”,只有让人窒息的爱,没有说出口的道歉。
家庭关系的和解随着文哥逝去迎来了转机,在遗书中文哥终于明确表达了歉意并决意打破传统桎梏,让自己的女儿文玥主持破地狱仪式,和志斌合作,用桃木剑打碎瓦片,跨越火盆的文玥是一个明确的戏剧形象展示:不仅是让亡者文哥顺利“破地狱”,而且是这份关系的“浴火重生”。
电影也借着这个段落展现了态度,传统文化对女性排斥在外的行为是需要打破的,道生在葬礼上的舌战,提出的那些质疑,我们更应该一视同仁。
黄子华和许冠文作为大家熟知的喜剧演员,在这里一反夸张搞笑,深沉内敛的表演,可以说是电影“可信度”的“顶梁柱”,两次对唱和最后的隔空“南音”绝对是催泪弹级别的呼应。
剧本的起承转合圆融一体,前期笑后期泪,情绪积累到“最后一舞”的时候得以爆炸性的抒发。
我们最终明白,破地狱破的是痛苦,是执念,是偏见。
结束时,一边借道生之口落定面对生死的态度:“人生好像乘车,重点不是上车的人可以陪你去到哪个站,而是你们一起欣赏过那些风景。
”一边拉出全景,汽车穿越隧道,驶向广袤。
这一幕正好与影片开始时的观察形成对照,卡在镜头里的萧条的香港,跨过火盆破过地狱,会不会迎来新生呢?
又在香港看电影了,这学期第一次。
我没想写影评的但是字数太多了。
特别喜欢的人别看下去了,看下去也不许骂我,本人特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这是前提。
分成两部分来看确实挺工整的…包括配乐插入感觉把“给我哭”写在了荧幕上。
我确实也哭了,没辜负导演,能调动人情绪的还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但挑战父权一定要这么通过有些不舒适的角度来吗?
就比如说阿文最后在信里说我看到你被打耳光很心疼,那么他伴随着“女人污秽”的耳光也切身地落在了文玥的脸上。
拍亲情电影总要在人死了以后才能达到一个释怀的温和的点,虽然阿文确实是一个很标准传统的父权中男,但这不代表他对女儿的伤害可以轻飘飘用父爱如山父爱沉默什么的消解吧。
还有阿斌,凭什么你留下了需要照顾的父亲最后能和妹妹握手言和恩怨两清?
你能做到最大的让步就是让妹妹解开心结、做破地狱吗?
这些物质上的牺牲就什么也不是吗?
为什么你可以一走了之?
为什么阿玥需要原谅所有人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做好?
还有男主,哥们你要不想生孩子你戴个套不行吗?
你的精子怎么就飞到你女朋友的子宫里了?
我知道你们想讨论五十岁的人还生不生孩子,但能不能别这么懦弱啊。
如果想避免早就可以,但是怀孕三个月了再说我不想要,我有点不能接受。
阿玥的缺点实在太刻意了,要让一个女人能被人扇让人心疼的方式是让她当小三…阿玥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她必然是一个像阿文一样悲悯的人,她忌惮生死无常,她并不自私,为什么要去伤害素不相识的另一个女人?
其实它是个挺好的电影,阿文是一个很复杂丰满的角色,虽不至于令人喜欢,但会觉得编剧这么写的确有功力在。
很多幕也很典型香港,令人不寒而栗的高楼和表皮像要脱落的墙。
仪式本身令人敬畏,邪得一身鸡皮疙瘩,阿玥跳那么一下是真帅。
片尾让我想到弥敦道一晚goodtrip里「先揀最好嘅風景放在面前」。
活吧,不论怎么样,「停止虚无」係個好緊要嘅嘢喎。
没啥不可打破的禁锢,没啥回不去的路。
要素拉满的一部电影,这就是你们香港票房黑马吗…东亚家庭犯贱的一生
蛮适合开发成剧集的,电影很难不觉得是香港电影的一次“破地狱”,也是香港的跨火盆。
死了之后才能成为好的「爹」。看似进步,实则是浪潮滚滚顺风而下也不过前进了10cm.
如果女性的地位需要男性的话语来承认…
根本没必要给卫诗雅安排一段莫名其妙的床戏 这很男凝
前段还算好,大流行病后,城市的低迷景观——死路,随即又在死路中找生路。但后段转向了一种非常陈旧又强拧又迂腐的性别议题,“我决定让你原谅我了”,好傲慢。
很讨厌国产影视里这种活着的时候对孩子百般伤害,凭借死后一封信就和解的戏码。感受不到的爱就是没有,想道歉也请趁活着的时候当面道歉。但其实文哥已经遥遥领先中国的父母了,毕竟他还会反思,还会道歉,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是不可能反思一点的
拍得過於蕪雜,主要問題在現成的罐頭角色太多(金燕玲、韋羅莎、白只、梁雍婷、周家怡),徒具功能而流於面譜化,本應深挖的主線反而由是分薄,就像一頓應有盡有唯獨沒有特色的放題。許冠文和黃子華的化學反應固然極佳,甚至各自貢獻了「天各一方難~見面」、「活人都需要破地獄」的構思(據HKAFF映後談),為公式化的劇本添上幾分靈氣。但整體而言,全片縱不乏「好看」的段落,卻始終虛浮地在商業的格局中打轉,無力或無意於更高層面上的探索,對題材、演員來說,都無疑是種浪費。
热评一位男性用这部电影的“女权”拉踩《好东西》真的很好笑。两部片子各有优缺点,但本片中男性无一不自私,道生不做措施让女友怀孕又讲起大道理想让女友堕胎……父亲和哥哥两个角色更不用说了。片中选择让受伤害的女性都轻飘飘和解,只能说电影涉及了女性处境,但也不至于让热评那位大哥感动得大叫“这才是真正的女权电影”吧
绝世烂片,最后写信简直是烂中之烂,把自己的名字+珍宝写进女儿的名字,这是什么父权的体现,太恶心
死前说她是污秽,死后说她是珍宝。又是这样,有原罪的人一句“我也是受害者”就万事大吉了。对抛下自己,带妻儿移民澳洲的儿子没有一句责怪,吃饭时同样对违背他意愿的儿子屁也不放一声,反而对那个始终维护他信仰的女儿大声嚷嚷。人真贱啊。厌女但自带经典爱亡妻人设,能和认识短短几月的陌生人敞开心扉,饮茶唱歌,却一辈子都无法向女儿和儿子表达真实的感情。同样的法衣,对她哥来说那是不想要的特权,对阿玥则是等了大半辈子的“父亲的认同”。前面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种种刻画在结局阿玥终于如愿以偿继承父业,为父亲破地狱的那一刻全面崩塌。最后还是要落在父女和解/父子和解/兄妹和解上,已经是难看的范畴了。
奖励就是让你也跳一次大神(这就是所谓的上桌吗?
邵艺辉拍《好东西》,这边拍《老东西》,他们不约而同的拍出了同样的假东西。说白了,这种戏剧编排我称之为扔石头。弄一个又臭又硬的石头摆在路中间,所有人嬉笑怒骂皆因它而起,但是呢结尾突然给你来个扔石头,一封家书抵万金,石头不见了,你又怀念了,阿一古原来石头也有感情呐!《人生大事》变成《人死事大》,编剧对作秀的理解很深刻,仿佛整部电影就是一场“解气大秀”,只要把人写死了,一切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化解了,风风光光破地狱,谁说女子不如男,火葬场也有花木兰,牛逼。就这么一个被人拍烂了的嘴硬心软的亲子和解剧本,套上《入殓师》的外壳就大大方方的端上桌了,完全看不到任何创新或者思考,陈旧的观点,凌乱的表达,所有的真诚都流于表面,假的像公益宣传片。黄子华的演技在哪?他背话术的样子让我想起某些地产销售。
2.5 導演跌入了所謂家庭親情倫理、世代隔閡、生與死,去或留等主題「深度」的牛角尖,好像沒有了這些就無法言之成戲,卻忽視了對於「表面」的塑造,即以不加修飾、以嚴謹和尊重的態度拍攝專業人士、行業生態,而不是只拋給觀眾一份由數個互不相關的片段組成的職業梗概(那這樣拍成電視劇就好了啊),和只會加重既有刻板印象的人物個性設計。進一步說,若連最表面,關於殯儀業在香港形成習俗的歷史(根深蒂固的傳統何以成為傳統;傳統對行內人的影響),以及分工和流程等等都呈現得不清不楚(只是以最juicy的部分調動觀眾注意力,結果看到的還是以重複的吵架矛盾戲碼去推進敘事),又能拿什麼去觸及更深層的情感交流呢?如何能令觀眾相信人物所做出的每個選擇呢?犧牲對一個行業細緻觀察與呈現,轉而去實現一場陳腔濫調的和解,值得嗎?
一种男人会喜欢的女性“独立”之路。
由男人喊话由男人赏赐的很失败的女权表演秀 另一种形式的疯马秀~多加一星请男导演继续加油解构女权~
cinematographic太差,不知是否有场地原因,音效差得匪夷所思。道生这个男主角刻画得蛮失败的,几乎没有什么深度可言,黄子华不要变成电影界的深夜食堂老板啊!讲得最好的一条线是传统文化中的性别问题:对女性的月经歧视、男性的长子压力。但是很怀疑真的有女生会靠约人夫炮减压吗?说教的部分很出戏。都拍电影了,尽量不要全靠说吧。充实下剧本,拍成十集左右的电视剧,靠讲一场场葬礼慢慢发展人物,或许还有豆红潜质。
港影不要再假先进真迂腐了……我就问你这女儿到底为什么一定要得到父权认可?为什么一定要比坚信祖宗之法不可违传男不传女的爹更积极地去维护祖宗之法(数次饭桌争吵,面对不屑传统的兄长抢着替爹的正统发声,之后又一定会为了与正统无缘而自怨自艾;家里只有她和爹两个人上香;安排做三的情节就更不用说了,设计女儿的「污秽」来捧出爹的认可🙄)?就像里面说的父亲的言行可能也就是来自于父亲的父亲的言行,电影厌女并不在于父亲的态度,而在于导演塑造的每一个受到伤害没有反馈机制没有反击能力的女性角色,如果说哥哥也是父权的受害者他尚且能父亲中风第二天就举家移民,听了一辈子「女人污秽」的妹妹却仍想着迎合体制这到底是为什么?直到最后一场破地狱戏才终于点题,前面的部分同题材同结构竟然完全更喜欢人生大事
前半入殓师…后半又过于突兀的父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