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大文豪的严冬(港),文字欲(台),Dovlatov
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
主演:米兰·马里奇,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海伦娜·萨和卡,阿尔图尔·别夏斯特内,叶莲娜·利亚多娃,安东·沙金,斯维特兰娜·库德钦科娃,彼得·戈萨沃斯基,伊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波兰,塞尔维亚语言:俄语,西班牙语,芬兰语年份:2018
简介:Milan Maric将饰演前苏联著名讽刺作家谢尔盖·多甫拉托夫。影片聚焦多甫拉托夫生命中的短短六天,呈现了70年代苏维埃的政治酷寒和动荡。多甫拉托夫将为了捍卫自己的天赋和独立而战,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却纷纷离他而去。唯一和他站在一起的人是他的朋友约瑟夫——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详细 >
#68th Berlin#杰出艺术成就 曾经的苏联 当下的中华 限制的创作 有些太过平淡 正如同那个时代的文化
其实早就看过这部片子。意义不大,有病呻吟
长镜头凝视下,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死亡”。层层情节和影像渲染的积累,到男主朋友死掉情绪爆发至高点,后面稍弱
凌冽的幽默,像北方的大雪一样。琐碎的,庸长的,写作与人生。“我可以屈膝,内心也只会缺失一点。但我终将一无所获。”可他还是笑了,哪怕是苦涩的微笑。
非常好的视角,无意与社会背景进行过多纠葛,日常片段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起布罗茨基,多甫拉托夫是被迫成为文学旁观者的英雄。
6/10。小日耳曼塔建起的政治讽韵和时代珞印布满大大小小的角落,游荡过街景的士兵和载着宣传画的拖车,还有最荒谎的一笔是暗示波兰团结运动的船厂拍摄场地,扮演托尔斯泰、普希金等文学巨匠的群演,参与采访满口积极工作的刻板回答,这个荒无且气候现象永远是云、雾和风的创作土壤,与当局要求撰写美化社会、塑造革命英雄的报道形成鲜明讽刺,多甫拉托失的生活比普通人的日常更加被无趣和黑色幽默所包围,例如把一个爱情幻灭写不出诗的石油工人拉到化妆舞会,或者送酒讨好一个误认为是作协大人物的尿道医生,时不时假装秘密警察让不醒酒的小贩纪录买禁书的人员名单,他常驻足出门框外,象征无法融入的距离感,从中汲取惰懒的虚无主义思考,漫步于一个不为钱和名誉只为传递真相的文人黄金时代。
很棒:题材、语言、立意等等 都在线,都在致敬。导演在向着大师之路一路狂奔。这是俄罗斯的前苏时代 却一直是你国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Berlinale 2018 #8 2/25 1715 @腓特烈皇宫剧院 长镜晕哦节奏堪比契诃夫的话剧- -卖袜子的结局还蛮不多弗拉托夫的,列宁格勒依然冻人(Dovlatov House, улица Рубинштейна, 23,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马克- -
就一直叨逼叨都不知道在叨什么。
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文化管控下:一方面是艺术家对自我的认同坚持,互相之间未必认同但互相尊重;文豪们打下的基础,让当下艺术家有所坚持,被集体利用的丑态百出。另一方面是艺术家的生活状态,男主视线一直在四处游移观察(包括聊重要事情时),对女性表现出明显兴趣但并未出手,观察者也许疏于、甚至畏惧表态,直到最后鼓起勇气骂了编辑众人;对同事和朋友的若即若离,是只对艺术负责的状态,对现实忽近忽远,游离于想象与责任之间;一直记得女儿的大玩偶,唯一放不下的现实层面
拍得极度日常。跟苏俄文学完全不熟,但是非常喜欢摄影,完全被带进去,群戏中的调度太迷人了,有点后悔当时没去瞄一眼<电子云层下>。"It's little joys and big sorrow." #HKIFF#
沉浸在理想光晕下的《多甫拉托夫》无法从宏大命运里看见自身的存在价值。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严冬时期的艰难以及渺小个体的无力感被镜头放大拉长塑造成了一种永恒式的时代精神,男主角就这样做梦般的游荡在整个柔和而又苦涩的世界里。这或许是作者私人的感受,他想要观众更多地缅怀而非认识那些终生不得志的艺术家。
有几场令人羡慕的聚会。写不了歌颂写不了英雄的作家。最后前列腺也保住了
本片使用的是《修女艾达》的摄影师,克制和不加情绪的镜头塞满全片,即使有丰富的长镜头室内室外调度,还是零分;在这部电影的衬托下,《盛夏》变得可爱了——我不适合作评论
在当代俄罗斯电影里寻找共情...
室内戏调度当然很漂亮,视觉空间呈现也极佳,但更多的还是疑问,比如全片基本统一的视点为何选择在那场戏分离?人物游离的状态从一而终不是问题,但那片白似乎并没有真正把人物困在其中,而只是反复不断用相似重复的情节来确认这种困境。最好的似乎还是超出现实的那两场戏。
啊不好看诶
视觉上太舒服了
主要是我对题材和形式都没有什么感想。3.5
没看完,对电影的耐心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