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候看的电影,印象深刻。
尤其是那段关于宽恕的对话,一直记着,所以打算从宽恕的角度来写这部电影。
这篇文章最先是发表在和朋友一起弄的公众号上 ,想在这里记录一下,希望以后可以多记录一些电影。
记得有人和我说,看书和电影是让人快速成长的两种方式。
一宽恕的话题贯穿了这整部电影。
从上帝宽恕迈克开始,继而是迈克原谅父亲,到迈克抱着女儿不断说“我原谅你”的时候达到了高潮,即宽恕仇敌。
迈克说,即使说了原谅,还是感到很愤怒。
上帝回答他,你要说上千次才会容易点。
这也许会让你想到“不是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的那段对话。
不断给予原谅,在不同的事情上,或者在同一件事情上,直到完全。
但更重要的是,迈克在宽恕这件事情上,他不是独自面对。
上帝只是提出要迈克去宽恕凶手,迈克就失控了,一心想要去折磨凶手,也要上帝去折磨他。
上帝知道如果不宽恕,内心的痛苦依然会折磨迈克,剥夺他爱的能力。
迈克必须宽恕。
但祂也知道迈克不能做到,于是说, “你不必独自一人去,我陪你一起”。
上帝一直陪伴迈克,陪他走完这条他不断说“我原谅你”的路。
这也许是为什么海报上写着“YOU'RE NEVER AS ALONE AS YOU THINK"的原因,宽恕的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独行,神的同在是我们的力量。
二上帝让迈克去宽恕,并不是让迈克忽视凶手的残暴行为,上帝对罪恶的恨恶并不比迈克少。
在洞中,智慧让迈克明白父的心肠,即使自己的儿女再不好,撒谎、悖逆、冷漠,仍然断定自己的孩子值得祂爱,即使要自己付上一切。
祂深爱着自己的儿女,所以才更期盼他们某一天也能转离恶行。
上帝要迈克去恨恶罪恶,但不要因此恨恶罪人,甚至以恶报恶。
罪是可恶的,但人是可塑的。
对于消灭罪恶,上帝可以直接消灭罪人,或者冒着被指责一手造就这世界罪恶和痛苦的风险,去拯救罪人。
在我们的世界中,罪恶时刻在发生。
没有人能免于其害。
魔鬼的所作所为也没有人能免于其害。
只要人不跟从上帝,魔鬼总能乘虚而入。
上帝不是要迈克去否认罪恶并不可怕,而是让他看到,上帝给他的选择,他可以选择相信,接受上帝的拯救。
这是上帝所安排的更好的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唯一的选择。
三归根到底,上帝让迈克宽恕凶手这件事,不是迈克和凶手之间的事,而是上帝和迈克之间的事。
凶手的恶行让迈克难以平息,上帝表示每件事情都有其后果,但这不是迈克该去关心的。
迈克所要关心的,是自己要如何面对上帝。
迈克活在痛苦中很大的原因,是他认为上帝并非良善,俟机报复。
事实是,在“七十七次原谅”后面的比喻中,人人都是那个还不起巨额债务的仆人,人人都是欠了仆人的同伴。
当痛苦遮蔽迈克的眼睛时,他只能看到凶手欠他的,看不到上帝给予他的。
上帝要让迈克看到自己对他的爱,祂并没有报复他,而是赦免了他。
上帝同样也期待迈克能用自己给予的宽恕,宽恕那个一度给他带来痛苦的凶手。
免了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四往昔阴影,不堪回首。
但面对伤害,从来不是我们独自一人。
YOU'RE NEVER AS ALONE AS YOU THINK。
选择相信,如洞中明光照进,驱散阴影。
然而拒绝时,我们好像一只手指着那个人,仿佛在说“他凭什么?
”。
我们不得不发现,剩余的四根手指都指向自己,好像在说“我凭什么?
”宽恕别人和承认自己的罪都是艰难的事情。
那就多说,多承认。
“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
诚然,信徒看这部电影,会比非信徒容易理解得多。
人若只把宗教看作一种迷惑人的幻觉,一种想象,或者一种心灵寄托(讲真的我一直不理解寄托一词的确切意思),一种古早心理治疗手段,那真的会错过很多关于对自身灵魂的认识。
当然,去认识灵魂,不是非得以信教作为起点,但我得说,当你对宗教的认识超越了与神做交易的层面——就是说,我拜你,你赐我好处,你赐给了我好处,我再谢你这样的层面,宗教是我们认识灵魂的捷径。
比如说,非信徒是不是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宇宙万物产生的目的是什么?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又是什么?
如何定义善与恶?
为什么要为善?
为善有什么回报?
恶是怎么来的?
对恶应该如何审判和惩罚?
为什么好人和无辜的人会遭受苦难呢?
人经受苦难如何活下去?
为什么坏人可以任意为非作歹而不受惩罚,甚至有的还大享亨通呢?
……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你会发现都是大哲学家们在思考的。
基督教里对这些问题都有全备的答案。
所以,神学,也可以说是最为高深的一门哲学。
信徒信仰上帝,是相信上帝的全能、公义、良善、慈爱的属性,基于此,宇宙、灵魂、今生、善恶、苦难都有了完美的解释。
但是,就如电影中的男主角一样,当他无辜的小女儿惨遭杀人魔之手死于非命,痛失爱女,动摇了他的信仰,他怀疑,上帝是否全能,否则,为什么不能救他的女儿?
上帝是否公义,否则,为什么无辜孩子死于恶魔之手?
他难以想象这样的上帝是良善和慈爱的。
这部电影,以及其依据改编的书籍(电影很忠实于原著,只有一些小的改编),以这种现代的视角和语言阐述了信仰中的根本问题和难题。
关于神创世的目的关于善恶,恶的来源,以及对恶的审判和惩罚关于好人和无辜之人的受难关于上帝利用恶达成善的目的关于制度和宗教本身关于原谅关于关系,关于爱电影和书都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当然,神学问题本身就是高深奥妙的,人试着去理解上帝,但仍不能够全然理解。
书中关于三位一体和耶稣的神性的理解,我并不大赞同。
但这并不影响这仍然是一部寻求神和救赎的好电影和好书。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你每原谅一次,世界就有改变;你每伸手去触摸一个心灵或一个生命,世界就有改变;伴随着每一次的善意和奉献,有形的或无形的,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世界上的一切就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只有爱能救赎一个痛苦的灵魂。
而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神就是爱。
那些经历过极大痛苦,沉沦过又得到救赎的人来说,他们的救赎都离不开来自他人的爱。
包括我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 所以我确信这一点。
彼此相爱吧。
这是我们存在的目的,也是意义。
按着悬疑片下载在家看的,结果是宗教类的电影。
本人是个天主教徒,这是一部懂的人为之落泪,不懂的人嗤之以鼻的片子,编剧叙述上可能是太教条了些,导致一部分人看不下去。
不过有宗教和哲学问题的片子不在对话中去体现,只凭情节和画面让观众想象我觉得是达不到目的的,最后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湖泊和陋室,不管你是不是有宗教信仰,片中男主遇到的问题,你我他也一定会遇到,信仰不能免除你全部的痛苦和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但可以为你的心开启另一扇窗。
这片我给4.5分!
刚看了上面许多影评,很生气,我只能说那些人没看懂。
这部电影剧情发展就是主人公的小女儿在一次野外郊游中被残害,然后主人公和家庭一直沉浸在悲痛中。
突然有一天男主在清理家门前的雪时,无意在自家的邮箱中看到一封来自上帝的信,于是开始了他的自我救赎之旅。
在进去森林里的小屋,男主因为不能接受如此聪明可爱的小女儿被残害的事实而气晕了,然后他就像做梦一样,在梦中他遇到了上帝(一共五个人)。
在上帝与之的对话过程中,玩玩全全融合了心理学上的产婆术式辩论(苏格拉底方法),如果懂心理学的人就不会觉得这电影差。
其中,在与智慧之神对话的时候智慧之神应用电车两难问题去让男主明白自己对上帝,对父亲的误解。
这同时也是为什么电影开始男主在去救他儿子的时候,他的小女儿被残害,这也是两难问题。
信中上帝的署名是papa,也就是父亲的意思,这也是电影设计的精妙之处。
男主小时候被他父亲家暴,从此他就把他父亲判为坏蛋。
他家都是基督教徒,完全依照圣经的条例来做事。
他的父亲做了坏事,儿子把这坏事在教堂坦白了。
圣经要求儿子听父母的话,所以儿子备受父亲抽打却不能反抗。
这里批判了许多人对圣经的误解,同时也批判了拿着完全依照圣经来做事的行为。
男主在与神对话后明白,愤怒,悲伤,痛苦只是暂时的,这些东西不能让他失去爱的能力。
女儿的死确实给他和他的家庭造成严重打击(尤其是她的大女儿,一直认为怪自己,所以她有心理障碍)。
他还有一个大家庭需要他,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的活着,死了的人愿他们有好的归宿,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生活仍要继续。
男主最终救赎了自己,救赎了家人,又幸福地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如果男主没有和神(其实是自己)的交流,那么他和家人或许都沉浸在悲伤和自责中,大女儿患抑郁症,甚至自杀,最终甚至整个家庭支离破碎。
所以说,这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电影,其中关于宗教和信仰的教条主义引人深思。
(PS: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若有更深探讨,非常欢迎!
)
电影说教意味很强,而且是宗教的。
但可以说很好地展现了对宗教与现实矛盾的困惑的一种解释。
片中讲述了一个信徒,遭遇了绝对无法接受的极端灾难,然后陷入了困境,直到上帝邀请他去做客。
主人公,从小生在不幸的家庭里。
父亲经常打母亲,小小年纪的他,按照宗教的教诲(母亲是个虔诚的信徒),去向神父诉说。
结果父亲觉得当众丢了他的脸,更是打了他整整一晚。
长大后,主人公还是那么虔诚,他也坚决不像父亲那样,而是爱妻子和三个孩子。
有一天,两个大孩子在海边船上玩,结果因为女儿站起来,船翻了,儿子被船扣住,险些死了。
主人公幸好就在旁边,所以及时把孩子就起来。
但是就在他松了一口气时,原来在他身边玩的小女儿居然被变态杀手抓走,并且杀害了。
从此他对宗教开始怀疑,而且与大女儿的关系陷入了僵局(大女儿自责,他也隐藏着怨恨)。
关键是上帝的启示方式。
首先要让他了解上帝有自身的局限,不是没有慈爱,而是没有办法干预(联系后面,我的理解就是上帝和魔鬼都无法在现实世界直接干预,他们都通过人类的信仰和内心去改变世界。
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等待着子民的到来。
信仰上帝善良的人会到天堂,出卖灵魂的人会被魔鬼带到地狱);其次(也是最重要最简单的)就是展露神迹,带着他行走在水上,让他看到了女儿在天堂很一群孩子玩得很开心;再次(最难的)是通过化身女神,让他对自己进行审判,让他理解善恶的评价,根本在于原罪。
原罪的根本就是“一个犯罪的人,是什么造成了他的罪”,没有人天生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告诉他要原谅那个坏人,因为他受了魔鬼控制,就像当初他父亲虐待母亲和他,但是因为他没有受魔鬼控制,并没有变成一个坏人(换言之,那个罪犯,从小就受到虐待,但是也以这种错误的观念看待世界)。
18.5.16 6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这部电影的,对于我来说感触良多,因为我的童年与主人公的童年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这或许就是我看这部电影,与其它人看这部电影有不同之处,当一部电影的主人公跟你童年相似的时候,你就容易产生共鸣,心中感慨良多,身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是不幸的,但是如果你一位的沉沦于不幸之中,不幸将会成为一种病毒,传播开来最终只会带来更大的不幸,我和主人公一样,从小就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中,如何从痛苦的心理阴影中解脱,这是一个心理学常常碰到的问题,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他的生活,痛苦和仇恨只能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仇恨,这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理解的。
但是你要从仇恨中彻底解脱,就必须要看透一切,试着去原谅那些伤害过你的人,这是我自己的个人感触,真的可以原谅吗?
我不想原谅,可是如果不原谅他们那股仇恨就会积压在你的心里,让你的身体迷失在仇恨之中,就仿佛有一个邪恶的声音在引导着你,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或者心理崩溃性格大变沉迷在抑郁症和焦虑症之中最终可能精神崩溃而自杀。
甚至可能想把伤害过你的人全部杀了。
当仇恨积压到一定程度,你整个人就会完全迷失在仇恨中,就像那个变态杀人犯,最终彻底沉沦,失去一切。
我看完电影,有考虑过一个问题,主人公真的彻底原谅了杀害自己女儿的人了吗?
怎么可能,我有类似的经历,所以我心里非常清楚,那没有那么简单的,他一直在不断复述,说要原谅对方,我们是人,有血性的,俗话说的好,人非圣贤,主人公与其说是在试着原谅,不如说是在试着看开,因为你要看开你就必须试着原谅,虽然那个杀人犯之所以会杀人是因为童年的苦难,但是这并不能因此成为他滥杀无辜的借口。
但是如果你自己沉迷在仇恨和痛苦中,只会让爱你的人痛苦,恨你的人开心而已。
主人公想要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就必须试着去宽容对待过往伤害过他的一切才有可能从可怕的心理阴影中解脱出来。
否则他的前程将会一片黑暗,最终沉沦,甚至可能会变成第二个变态杀人狂(如同电锯杀人魔)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男主人公自我救赎的过程,当他的心理获得救赎以后,负面情绪自然离他远去,生活也自然慢慢光明起来,这个世界有多少像男主人公一样陷入痛苦之中的人啊,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摆脱心理阴影,回复阳光生活,不要被一些负面的东西所捆绑而迷失自我
表达的内容没有什么,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
问题在于把太profound的内容表现的过于浅白,就像台湾流行的很多身心灵书籍一样,因为讲的太直白,所以丢失了内容。
推荐生命之树,相同的主题,那个表现的更直接。
表达语言不可表达之物,应该那样。
原谅杀死自己女儿的凶手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
本质上是对的,“you’re imagining a future without me”,所以“Not on your own,you can’t ”。
相信不相信,却只是个选择,“you’re imagining a future without me ,and the future does not exist ”。
你相信不相信,规律本身就是必然存在,你只不过是选择用宗教去解读规律,还是选择用科学去解读规律,把必然存在的称为“神”,还是“规律”,或者“科学”、“量子”、“灵体”,或者其它什么你愿意相信的而已。
=====但作为一部作品,却总有些东西不对劲,是节奏还是选角?
本应该理所当然的事,却处理得很出戏。
=====人类的欲望来自于肉体本身,摩擦刺激性器官意味着肉体在物质界的延续,人还没死,灵魂没脱离肉体欲望,领悟到的爱与关怀是假的。
只有脱离肉体,摆脱激素干扰的状态下,你才可能单纯追求爱与关怀。
事实上,观察到奇迹的时候,现实就是会坍缩在奇迹必然存在的状态,这跟爱与关怀本身不应该有必然关系,作为人类观察到奇迹导致现实坍缩在奇迹必然存在的状态,不是应该会开Impart才对吗?!
你找几个政治正确的演员在那里磨磨唧唧的绕禅机:“你还是没明白”,我tmd当然没明白,他们演出来的是物质极度丰富,选择极度满足的状态:就是整个地球上的生命陪着在演戏,扮演着GOD的角色。
谁不知道这种状态好,但这种状态跟观众之间的距离是巨大的好不好。
=====观众其实并不是不喜欢黑人、拉丁和法老人,观众不喜欢的是丑的黑人、拉丁和法老人,观众不喜欢丑的外星人,观众不喜欢丑的!
要是不丑,谁管你是什么种族?
就是机器人都可以。
要能把道理讲清楚明白,需要多难的过程才能从至上的信息通过台词去表达出来。
你想把道理讲明白,就得找漂亮的代言人。
=====神,和灵是性伴侣。
但神身处的地方空无一物。
没有光,没有地板,抬头只有虚无。
真正的虚无。
哪有灵?
灵在神的脑海里。
=====镜头切换,观众读到以下的打字机打在白色硬卡纸上的信息:灵,和神隔着一个维度,一个叫《第0章 创世》这个剧本是否存在的维度。
如果这个剧本存在,那神就是神;如果这个剧本不存在,神就是神。
=====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现实,不同的观众身处的现实,都和神身处的现实同步。
=====镜头带特效地切换你读着纸上的文字,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这几个字就成了一个偷偷摸摸潜入你脑海的念头。
不同的观众会观察到不同的信息,那些信息有的是气味,有的是图像,有人声称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世界,但更多的是文字。
“每次耳边都会有轻轻的气流,带着不连贯的低语……说:”=====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镜头急剧回旋,你远远看到作者在虚空中思考着:还不如安排和个什么女神在水面上打个炮的剧情,然后说:“I promised to go with you always,right?”所以明白为什么Rick and Morty受欢迎,很恶搞的剧情却可以处理得理所当然了吧,因为可以施行奇迹的Rick脑子里想的全是Impart,却痛苦不堪。
连Rick都想不明白的东西,你读到这里却突然明白,Rick在另一个现实里面,一个Rick存在的现实。
你的这个现实里,Rick不能出现在你面前,是你的外公,所以你觉得你身处的这个世界叫现实。
但Rick是真实存在的,在他的现实里。
他甚至聪明到同样明白这个道理,你脑海里突然飞掉的那个念头,=====“你明白的道理”也跟着一起跑掉了。
=====既然Rick明白那个道理,那Rick为什么不能到你的这个现实来呢?
连Rick都想不通的道理,你却也明白:Rick只不过是个卡通人物”。
=====不,你这个猪头读者!
=====Rick的卡通人物在屏幕上大喊!
你已经忘记为什么看到这里。
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描写极度满足作为铺垫的作品才配反思“爱与关怀”。
描写苦难作为铺垫的作品,凭什么讨论“爱与关怀”?
=====圣光沐浴下,Rick踱步到你面前,跟你打招呼,自我介绍是你外公,“I promised to go with you always,right?”这种镜头才能让观众满意,好不好,与时俱进点,当年玩DND的小屁孩都已经快要从消费力主力掉下来了,还没搞懂大家想要的是什么。
=====你和Rick都明白,如果不能同时存在于任何情节,Rick就不是真正的全知全能,这个是Rick和神之间的差距,无解的。
全知全能是神I am that I am=====Rick能穿越维度,但至少有一个他穿越不了的维度,作者身处的维度。
证明有比他更高阶的存在。
你同样也去不了Rick的维度。
所以你的现实,并不比Rick的维度真实多少。
现实和想象,只不过是一个选择。
但人类都放弃了这个按钮,迷恋在这个现实里摩擦刺激生殖器。
=====这是一个真正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让“观众”这个种群选择迷失在这个游戏里。
=====这份毕业论文完结之时,就是这个观察系统关机之日。
去电影院,美女与野兽刚好没票了,正好这部电影票便宜,结果我坐了一个钟头实在是忍受,故事一开头还好,爹带几个孩子出去郊游,小女儿被变态抓了,连尸体都没找到,然后男猪就受不了出门找啊找然后遇上了上帝,上帝有三个,所谓三位一体嘛,一黑人老妇,一阿拉伯胡子男,一韩国女,然后这堆人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讨论什么叫真爱,上帝好不好之类的蛋疼话题,这都啥破烂?
变态不抓了?
女儿不找了?
最受不了的是黑人老妇全程一脸谜之微笑,我也是毙了狗了,弄得我真的很想打她,不管她是不是上帝
#电影1.即使有时候知道答案,但是为了对方的感受,还是选择去回应2.爱,在关系中产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中产生,关系是为了让我们体验到爱。
在每一次争吵中,都隐藏着自我内心对对方的期待和渴望3.如果心中没有正念,很容易受到其它的影响,心中追随一个“正念”(宗教信仰)4.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磁场,每个人身上携带的能量和光都是不一样的,提升自我意识,和频率 提升“亮度”5.内心如果有伤痛,便没有空间接纳新的发生~疗愈让内心有更多的空间6.“我沉浸在自己的悲伤,没能帮你化解你的悲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如果无法影响父母接纳从上一辈承接的伤痛,那就体验,感受并接纳父母传递给我们的伤痛,进而疗愈它
???
虽然不认同电影里关于宗教的逻辑(其实是狗屁不通),但演员演技都在线,尤其男主真想说辛苦你了。。。Missy太可爱了加1星~
信不代表你能得到上帝的眷顾。
这太神话了!一切存在即合理吧
哈哈哈哈宇宙大烂片
这么长的片长……如坐针毡 还好我没有真的买票去影院看 可是浪费了两个多小时去看一部光是看介绍就不靠谱的宗教宣传片 我觉得自己简直有病了 看来不能再进行这种只想看男主角的盲目观影活动了……
真的是受够传教电影了……
也只能三星,不能更多了。主旋律腔调太强烈的宗教片。上帝如何抚慰人心。上帝化身黑人大婶与男主谈心。
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和合本)
太好看了
正如电影里面说的,他们不会为自己自辩。
宗教色彩很浓,但是部好片子。经历磨难的人怎样相信神
还行吧。
隐喻和宗教内容深藏得太过晦涩。难以引起共鸣。整体节奏有些单调乏味。
算是看过最具争议性的信仰电影吧,不过激发了我们很多探讨。
小说更好
絮絮叨叨了半部电影,不得不快进了。画面精致。男主救溺水大女儿回来,结果小女儿被坏人绑走杀害,男主不能原谅自己,有天收到papa的来信,受邀请渠道小屋,见到了三位一体的神:黑人妇女,中东儿子,亚裔女儿。经过劝说学会了宽恕。醒来男主发现因车祸在医院,在昏迷时去的小屋
折腾了半天,原来是撞车昏迷后的幻想和自我救赎,不容易啊。景色不错,演员很可爱漂亮。
很有意义 信仰的意义
卡司阵容是看这片的唯一理由,其实涉及到神学领域的很多问题完全可以上升到哲学探讨高度,可惜编剧并没有能力解答男主提出的诸多尖锐犀利问题,牵强的博爱价值观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可笑,好在音乐好听,情感真挚,演员养眼,最后的葬礼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