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不告密的自由才是最大的政治自由。
这是德国电影《沉默的教室 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2018)》留给我的最大观感。
告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关乎利益,有时甚至是生存。
由于同情1956年匈牙利十月起义,东德一所中学的毕业班学生公然在课堂上以“默哀”的方式来表示抗议示威,这被当局定性为“反革命”。
当局要求学生们供出事件的带头人,否则全班同学不得毕业。
这种以“告密”换“前途”的损招,没有吓倒学生们,但却吓坏了学生们的家长。
学生们虽以“迫不得已的谎言”拒绝告密,但在与当局的对抗中却牵出家长的“告密史”来。
泰奥的父亲参与了1953年的动乱,为何被给予在斯大林施塔特重新来过的机会?
库尔特的父亲为何能成为城市委员会主席?
显然这是他们告密换来的。
故事不可谓不精彩。
然而,正是在这种精彩中,我们看到人们对待告密的态度:告密就是告密,无论基于什么理由;以及告密对人精神的折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也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其他的利益,那都是时刻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耻辱。
所以,当泰奥问及他父亲参与1953年动乱的事;库尔特问及他父亲关于埃里克父亲被吊死的事,为何他们的父亲都避而不谈或选择沉默,我们就能理解了。
当我们看到这班中学生坚决抵制告密时,我们是该蔑视他们上辈的懦弱还是应该庆幸他们这辈人的勇敢?
其实可能都不该。
人性到哪个时候都是一样的。
当有选择时,人们不会轻易触及道德底线的,当无选择时,为了生存和利益的行为又何须予以指责?
在这个问题上,应受指责的可能永远是外在的环境,因为当有地可逃时,没人愿意选择告密而让内心受煎熬的!
(文/石板栽花 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
历史总是会换个方式不断重演。
”在1918年造成大量死伤的一次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向德意志帝国提出军备限制与必须偿还巨额赔款的《凡尔赛合约》,让战间期德国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导致后来呼喊改革口号的希特勒上台,种下20年后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火种;同样的,纳粹德国在1945年二战末期不敌苏联与同盟国的东、西夹击而投降垮台之后,世界也没有因此迎来长久的和平,德国不久便分裂成西方“联邦德国”与东方“民主德国”两边,以美国与苏联为首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对立的“冷战时期”也随之来临。
因此,这次故事背景建立在1950年代冷战时期“东德”的《沉默的教室》,虽然不像是《乔乔的异想世界》或《无声的抵抗》等电影呈现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但在后来东德作为“华沙公约组织”中苏联最重要的“卫星国”,奉行背后有着苏联支持的社会主义及一党独大体制的情况下,《沉默的教室》所讲述的同样也是国家为了维持表面安定而封锁外界信息,甚至是限制人民权利与自由的真实状况。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便在这里说太多,但如果你们要问我的意见,我肯定是资茨(大家去看)的。
本片里的家长和孩子形成了很好的对比,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人,和需要保护全家的人,我觉得实在是没有谁可以指责这些家长们,他们需要生活,最后Kurt的父亲给儿子打掩护也是他能做到最多的帮助了,孩子们是一群敢拼敢闯的有自己想法的人,唯一需要警醒的是有的人真的是不安好心地传播zz言论,歪曲事实。
此外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想一想有了问题大家应该选择否认,逃走还是改变,不论是从小我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角度。
实行无为而治,让人们从善出发也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把人们当傻子一样禁令缠身这种过度的做法最终会怎么样?
也许不是一个班级,可能是一个城市,乃至全国人民,但我想达摩克利斯之剑会在该闪耀的时候闪耀的。
没有谁是完美的,同样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也会有自己的问题,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并且希望她好。
Based on a true story.简单的故事却给我很多思索。
同学们真的是为匈牙利的牺牲者默哀吗?
在当时环境中他们不能确认东西方两边的报道哪个是真实的。
那么基于真假不定的信息的行动是正义的吗?
也许,反抗是西边鼓动的结果,而坚信共产主义是东边洗脑的成功。
我以为,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不应该有任何轻举妄动,毕竟自己的行为不仅波及自己还会影响他人。
盲目的激情只会把自己变成无人在意的棋子。
即使真相是“前苏联军队血腥镇压匈牙利手无寸铁的平民,足球明星在混乱中牺牲”,我以为,同学们更多的是想借这个事件表达隐藏已久的对西边“自由”、“开放”、“先进”的向往。
也许我是一个自我保全、自私的人,与其因为两分钟默哀引起冲突、逃难,更佳的选择是尽可能接近真相、养精蓄锐在大势所趋时扬起正义的旗帜打它个措手不及。
图片报有个文章,大概看了一下。
1956年底,斯大林施塔特(今艾森许滕施塔特)一所高中毕业班的15名男生和一名女生集体逃到西德,引起轰动,被当成英雄欢迎,随后安置在法兰克福附近。
1958年,他们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书,再次登上各大报头版,西德外长亲自致贺。
后来差不多所有人都上了大学。
目前同学中最活跃的人叫科勒(Karsten Köhler),是当时的班长,大概是片子里THEO的原型。
他把电影看了三遍,满意之余也指出,当时全班同学比电影里团结多了——那个告密的人是不存在的,大家真是硬抗到最后。
摊牌也确实如电影高潮所展现——面对教育局的大领导,他站起来说,我们大家一起干的。
科勒成了某个制药集团的地区总裁,有两个孩子。
两德统一后他搬回了东德,算是衣锦还乡。
他是同班同学中惟一目前住在东德的人。
片子里THEO的哥们儿库特,原型应该是Dietrich Garstka。
此人第一个逃到西德,比大家早了一星期。
毕业后他上了大学,当了老师,最后成了埃森一所高校的系主任。
2006年他把当年这事写成了书。
2017年,影片拍摄期间,他联系了当年的几个同学,为年轻演员充当历史顾问和表演指导。
2018年,电影在柏林电影节放映后两个月,他因病逝世。
逃到西德之后,其中12名同学的合影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阴影,二战永远是影视产业中一个经典的「标签」。
战后70多年来,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争相扛起摄影机,控诉战争带给人类的摧残和迫害。
其中,以宏大场面见长的好莱坞自然无需多言,从《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到《血战钢锯岭》,强悍的视听语言总能使人瞬间浸入。
美国著名调查网站Ranker曾发起“最伟大的100部二战电影”评选活动,16万人投票,《拯救大兵瑞恩》、《巴顿将军》等名片上榜而在大西洋彼岸,作为这场文明浩劫的策源地,德国人更是走在队伍前列,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德国新片,内容无关暴行,而是将焦点对准了冷战初期那段暗流汹涌的历史。
没有漫天血光,却同样以跌宕曲折的情节,让人对战后的国际格局、社会制度生出思考。
更离奇的是,所有戏剧性的拐点,竟发生在一堂中学历史课上:《沉默的教室》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
影片入围今年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烂番茄86%,可谓口碑不俗。
豆瓣评分8.4,资源流出后标记人数已突破2000人,相信曝光度还会不断攀升。
沉默的教室 (2018)8.42018 / 德国 / 剧情 历史 / 拉斯·克劳梅 / 乔纳斯·达斯勒 汤姆·格兰门兹海报上出现了28名学生,嘴巴被红线封住,不禁叫人好奇,他们为何集体沉默?
又触碰到了怎样的禁区?
这就不得不追溯到片中的叙事背景,也就是1956年。
二战战败后,德国被瓜分为西德和东德,分别由美苏两国接管。
尽管此时距建造柏林墙还有5年,但冷战触发的紧张氛围已弥漫在空气中。
影片开头,两名东德的高中毕业班学生库尔特和泰奥去西德拜祭库尔特已故的外公,在火车上遇到了警队严苛的盘查。
这看似寻常的一幕,隐隐为其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橱窗里限制级的海报,吸引着两个十来岁的少年借着外出的机会,二人扫完墓后偷溜进一家影院,观看正在上映的西德电影《丛林女神莉亚娜》。
钻进观众席的他们,和天真快活的高中生没什么两样,敏感的政治气压似乎并未在其生活中卷起波澜。
直到电影放映前,一则报道“匈牙利十月起义”的新闻跳至眼前,匈牙利人民因不满苏联政权压迫,为争取自由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并演化为不幸的流血事件。
银幕上,街头闪过的暴乱画面让两位年轻人深感惶恐。
回到东德后,他们和朋友聊起这次民众起义,才发现东德报纸上将此事描述为法西斯分子带领的“反革命暴乱”——俨然一个迥异的版本。
一台老式收音机,成为通向外部世界的天窗为了进一步查明真相,他们带着班上其他人造访同学保罗的伯伯埃德加。
埃德加是自由派人士,他家的收音机可以听到西德“RIAS广播台”的新闻报道。
在嘈杂的电波声中,他们得知了与报道出入极大的事实:匈牙利人已阵亡过百,著名的足球明星普斯卡什也在这场暴动中丧命。
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校园后,悲愤交加的年轻人们想要为牺牲者做些什么。
在库尔特的带头倡议下,他们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在历史课上集体默哀两分钟。
殊不知,这两分钟的沉默犹如蝴蝶振翅,永远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被学生们静坐抗议触怒的老教师,将此事上报给校方,惊动了领导层和教育部门。
在意识到事端严重后,学生们聚集起来,商议统一更改口径,称默哀是为了悼念球星普斯卡什,以躲过当局以政治示威为由的降罪。
表面友善的上级官员,千方百计从学生们口中套话翌日,教育部委派一名女官员入驻学校,逐个对班上的所有人进行盘问。
尽管学生们已想出对策,但事态的演变总是出人意料。
女官员以东德报纸为据,证实普斯卡什并未“死亡”,整个班级收听敌台的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
一场始于课室内的风波,就这样发酵为颇具象征色彩的政治风暴。
班上的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难以抽身。
如果你以为这等于小团体分崩离析的前奏,那就错了。
怒不可遏的校长将整个毕业班拉到寒风中罚站面对官员一再审讯逼供,和校方的警告处分,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选择共同揽责,他们不断和当局周旋,捍卫自己独立的思想。
这让我想到前不久高校学生会在网上掀起的热议,当陈腐的官僚作风蔓延至校园,我们既痛心又无奈。
而在20世纪60年代初,身处人人自危、信任滑坡的社会转型期,说真话更是要担上难以想象的风险。
但,这往往是人们仅有的,也是最强大的武器。
影片后半段,教育部长亲临班级,并对所有人发出通牒:
“一周之后不供出带头者是谁,班上所有人将被剥夺毕业考试的资格。
”看到这儿,你一定觉得相当匪夷所思。
更让人惊悸的是,教育部还彻查了每个人的家庭资料,以此对20多个年轻的孩子施压。
伴随狡黠的当权者和学生们同时入镜,影片也自此推向高潮。
最终,班上的社会主义分子、立场摇摆不定的埃里克因防线崩溃,供出了默哀事件的幕后主使。
原以为双方之间的拉锯就此画上句号,然而更为讽刺的一幕却发生了:教育部的人私下拜访库尔特一家,并对其允诺,只要库尔特在班上当众将罪名推给行将入狱的埃里克,就能免于受罚,调查也会即刻终止。
而这份口头协议的诞生,皆因库尔特的父亲是城市委员会主席。
看到这儿,观众们才猛然意识到,电影所批判的对象并非横亘在两大阵营间的重重矛盾,而是冷冰冰的国家机器,及其支配普通人的各种手段——离间,胁迫,利益结盟……
个人的信念集合起来,哪怕再强大,也难以推翻体制。
面对荒诞畸形的现实,学生们深知自己无能为力,于是他们相约在圣诞当天坐上驶往西德的火车,在另一片天空下再次聚首。
这场对抗强权的运动看似以失败告终,但只要信仰所经之处,革命的火光便不会熄灭。
作为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沉默的教室》在众多同类型影片中脱颖而出,靠的不单是题材上先发制人的震慑力,更是对那个动乱年代中,青年学子群像的细致捕捉。
片中的每个主人公,都代表了当时特定的社会阶层,抑或观念模式。
从冲在队伍最前列的库尔特和泰奥,痛恨纳粹的埃里克,和奶奶相依为命的莱娜,到那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姐妹……每个人都被刻画得格外鲜活而真实,不论是否基于原型创作,都会让人联想到冷战年间成长起来的一代。
而在这些人物中,内心最挣扎的无疑是埃里克。
他将因纳粹迫害而死的父亲视为偶像,是班上为数不多在库尔特提议默哀时,强烈反对的人之一。
但与同窗好友的情谊让他依然选择了说谎,反复徘徊于两难的境地中。
让埃里克引以为傲的父亲,并非所谓“战争英雄”直到女官员用漠然的口吻揭开埃里克父亲身故的真相,信仰垮掉的他突然失控暴走,开枪打伤了学校的纳粹教官,被判十年监禁。
这一刻,哪怕眼睁睁目睹他出卖了自己的同伴,观众们的心也会随之下沉。
编剧稳健的功力也显现于此。
影片中除了学生与官员的对峙,并未执着于塑造「反抗者」与「叛军」的传统二元形象,而是以大量精准真实的细节,从侧面表现这场风暴施加在每个人身上的重量。
片尾出现的人物原型合影他们或许不完美,或许有些稚气,莽撞,却是血肉丰满、用不屈意志谱写自由的一群人。
和这群年轻人相对的,还有片中刻画出彩的父辈角色,同样颇值得玩味。
他们当中既有以库尔特的父亲为代表,在二战中出卖友军、将其推上行刑场的刽子手:
也有像泰奥的父亲这样,曾投身于“53示威游行”,如今却为了家庭回归平凡的前代革命斗士:
革命老炮儿终被命运驯服父辈们被泥沙掩盖的足迹,与青年一代桀骜的身影相交织,构成了回荡于历史时空的双向指涉,无形间将影片的立意拔高一层。
在边境检查站,库尔特和为自己打掩护的父亲无声告别更让人动容的是,哪怕起初意见不和,又或是妥协于命运的安排,他们最终仍默许、甚至帮助自己的孩子偷渡边境,亲情的深沉和伟大在此得到了最佳诠释。
当反抗的接力棒递到下一代手中,搏击俗世的精神被延续下来,足以牵动银幕外的每个人去思考那一经典的问题:何为自由?
德国人自省的勇气,从来叫人肃然起敬。
不论荧幕还是宽屏,不管解剖罪行还是温故战后余波,都不乏揭开民族伤疤的杰作。
网上许多人评价称,这部电影让人想到另一部著名德国片——《浪潮》。
同样包含纳粹、独裁等敏感元素,后者以极富煽动性的剧作手法,记录了以实验为起步的正规课堂,如何在极权的诱惑力下,滑向不可控的狂热深渊。
相较之下,《沉默的教室》虽处理得冷静克制,却也不失突出的教化意义。
它像是对某种病态、消极心理的矫正,向在迷雾中跌撞前行的人们诉出真理:
三位好友在湖边呐喊,发泄压力和不快忘记身后聒噪,和远方虚幻的楼阁,紧随内心最诚实的那个声音,自会穿过黑夜,抵达破晓时分。
关于自由的电影,我们并不陌生。
不论《飞越疯人院》中看穿体制虚伪的麦克墨菲:
《死亡诗社》中的灵魂工程师Captain Keating:
《海盗电台》中以摇滚为武器的乌托邦:
还是《云图》关于自由在六重时空下的轮回演绎:
电影诞生百余年来,题材和类型不断扩充,技术频繁更迭。
但同样的主旨,不论以何种形式包裹,都具有丰沛的情感穿透力。
只因“自由”是如此迷人的字眼,才让所有被塞进框架的规约和指令,在犹如春风化雨的台词和镜头前瞬间哑然。
片中的高潮,是当库尔特逃往西德后,官员要求学生们承认库尔特带头发起了默哀事件,泰奥和保罗因拒绝服从,被喝令逐出教室后,莱娜突然站起身:“是我想出的主意。
”紧接着,教室里的人纷纷起立:“还有我的。
”“也是我的主意。
”“还有我。
”
年轻人的血总是滚热,而对于匈牙利十月起义的始末,即便我们并不了解,或难以定性,也能隔着一方屏幕,被这群学子的勇气和激情所打动。
这种自我觉醒的标识,足以劈开混沌,令尊严之光重新照入生命。
故事最后,学生们以流亡者的身份踏上离乡的列车,电影在此处戛然中止,又让人思绪起伏。
就如泰奥看向窗外、若有所思的眼神,带给人一丝艰难的希望。
或许你还记得,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推倒那天留下的一组老照片,高墙两头被拆散的人群欢呼着,涌向检查站另一端。
当我们将目光拉回当下,距离柏林墙坍塌数年后,世界各地仍在敌对分裂的道路上苦苦挣扎,数以亿计平凡人沦为政治角力的牺牲品。
面对持续加深的裂痕,我们又当如何补救?
或许答案,恰恰源自每一个人。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恃南林以司(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690327/这是一部有点奇怪的电影,很多人认为它工整地叙述了一部西方视角的反社反共求自由的坎坷历程,一如多少年来那样在传统电影语境中将西方视为彻彻底底希望的化身而把红色阵营的此时此刻比作当下炼狱,但同时奇怪的是,我们也不乏能从电影中多个主要人物口中听到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坚定和信赖,即使被出卖,被告知父辈的真相以至人生崩溃,被专权欺凌护佑不了自己的学生,这份信赖单薄到身处极端情境犹似自保的借口,却在整个电影的氛围里,与主题似乎略微相悖的观点最终都并没有给予相应传统上的讽刺效果
评论里的单线半脑子真多。
让我突然想到一个评论:
关于英国冷藏货车货车偷渡惨案的有趣评论“广场政治”的条件下,一味的以宣扬种类不同的自由为噱头,真正的将辩证的主义含义剥离出时代的语境,使之彻底沦为宣传资本主义极端自由模式的背景板。
且,正如我们望向孩童清澈的目光一般,当我们的情绪随着电影里单纯少年们跑动的姿态而共同上下起伏之时,我们也许已经忘了《浪潮》里机械一般的空洞控制力。
诚然,电影中的历史事件是可以分辨出对错的,我同样也为小苏的所作所为而扼腕呐。
但一旦上升到主义的对立,我只能无奈的总结:这些B又开始了...希望“自由世界”在嘲讽“落后制度”擦屁股没带纸的时候,别忘了自己的手上沾着屎。
也希望,评论里阴阳怪气的那些喜欢假装沉默和喜欢宏大叙事风格的懂王们诗人们能够暂时放下手中的奶茶&炸鸡,把嘴上的油擦干净,取下麦克风,穿上长款羽绒服,站在楼下的门房旁边,不要理会门卫大爷的关切和询问,低着头,认认真真的好好骂一骂这片恶土,或踏踏实实的用沉默反抗反抗。
再有,建议此类人放心使用先进阵营的疫苗。
据说用了不咳嗽,一口气上十八楼。
电影主题:告密。
围绕告密这个概念有许多问题需要厘清。
什么是告密?
汉语字典的解释是,“向有关部门告发旁人的私下言论或活动(多含贬义)。
”第一,告密当然必须有需要秘密的人,字典把这个相关人限于有关部门(这可被称之为政治告密),颇为局限,实际生活中,有同学也给老师告密;有兄弟给父母告密,有同事给老板告密等等;这个需要秘密的人最好被定义为某种权威;第二,告密告的是谁?
字典解释认为告发的是旁人,可能是熟人,也可能是陌生人;熟人告密最为人熟知,也最为人痛恨痛心,因为它无限度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比如曾经的东德社会夫妻之间互相监视揭发;那陌生人之间呢?
我去告发一个我们彼此互不相识的人,他的秘密可能是我辗转听来的,可能是我无意中发现的,也可能是我跟踪监视所得。
要说告发旁人,应该不错;第三,告发什么?
字典的解释强调其内容的私人性质,当然了,公开的言论或活动我们压根不叫它秘密;按照字典这个含义,问题来了,我向有关部门告知犯罪嫌疑人的行踪算是告密吗?
他就住在我家楼上,我看到了网上的悬赏照片;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为了揭露罪犯的罪行,是正义之举,不是告密。
为了正义的目的“告密”就不是告密了吗?
舒芜拿着私人信件去告发胡风,不是为了打击反革命集团的大义吗?
文革中大量的子女揭发父母,不是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大义吗?
现在不也常听说学生举报老师“卖国言论”的新闻吗?
至此,关键问题似乎变成了何为正义的问题。
就此打住,我只愿提出一个观察:告密的内容,私人特征自不多说,笼笼统统、未经反思的正义属性却并不能为卑劣的告密行为开脱。
反而,告密盛行的时代,必定也是“正义”泛滥、黑白颠倒的时代,泛滥到海外出书就是卖国、穿鲜艳的衣服就是违反校规,颠倒到我们分不清告发一个杀人犯和一个良心犯的区别,以为这都是正义呢。
最后,告密盛行,恰恰是一般法律和道德手段已不够用,为达某一目的,不得不四处安置耳目,探听私人信息,最后最大限度地“弘扬正义”,问题是,这种人人有罪预设下的“正义”真的是正义的吗?
注意!
这是历史影片,不是纪录片。
不得不说,2020了,还在鼓动政治立场划分的,恐怕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人类是一条绳上蚂蚱,相信科学,尊重人本主义,才是未来,转念一想,好像这世界存在这么多主义,是为了能让人在谬误中总结真理。
“青春”确实应该标注出来,无声革命,真没感觉出来什么革命的劲来,结局就是离开,难道这样就结束啦?
集体谋划投奔还差不多。
我会想到中国五四等时期挺身而出的青年学生,现在我们纪念五四时,对五四的解读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为政治服务的时候,历史好像是活的、可变的、易变的,为什么我会觉得政治是一项无趣又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呢?
最后一幕可能是在致敬死亡诗社吧,共通点可能就是人们都反抗的是压迫人性的极权统治,这就是影片带给我的一点感受吧,论政治企图,甚至不如我国的献礼片,但毕竟是电影,观赏性上还是高一点。
希望国家的年轻人能如同电影里那样,热情,勇敢,有意识,能让人们觉得看到他们就看到了未来的光明。在如今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年代里,永远记得审判,鞭笞放任绝望的自己,若没有光,那便自己成为光,叹息亦不能熄灭最后的火焰。
边看边忍不住想:这是个多么微不足道的故事啊,讲得倒是有声有色。而我们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好故事,可惜一个也讲不出。至少现在还不行。
大概与世无争才是对的。看到最后悟出了老子。。
蛮戏剧化的,可能是真实事件影响也可能是突出二战的重点;学生如果不激进点那这个国家已经废了,对我说的就是朝鲜;毕竟那时候是1956…换个地方推十几年试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学生从不是什么清流,学生就该好好学习别搅和政治。社会也应该尽量保证他们不受到或减少受到政治的影响。以他们的年龄阅历去参与政治不是闹剧就是惨剧
讲述一群资本主义自由的年轻人如何冲破严酷的社会主义桎梏,电影是好电影,对人性的挖掘深刻而发人深省,可意识形态色彩太浓郁了,超出了电影本身就不好了,韩国电影也总是讽刺朝鲜,不过它给自己更甚于此,只骂别人而不说自己并不能让人信服。电影本身值四星,共产党员只能给两星。
如果需要我站起来,我也会站起来
,,
两分钟的沉默,一生的信念。请不要举报别人,这是你最后的尊严。
这种历史题材基本都会因为预设主题而趋于同质化,并且视觉也是相近色调
第2895-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毛主席语录》
羊群里面唯一一只黑山羊都没有选择举报式爱国,同样都是学生啊……虽然把美苏都黑了一遍,但还是高下立判。能把正直的人逼得不敢说话,逼得逃走的社会远比谎话连篇的社会坏的多。
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
你们现在是国家的敌人,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们想要自由,并且追随了这样的念头。
对自己何等不自信的权力,才会连2分钟的沉默都感到恐惧?3.5
看不进去
故事发生在西德是不是也一样成立?
豆瓣很多小孩儿就是喜欢把反叛当高深,拿反动当自由吧,说白了就是年纪不大经事儿少,完全不懂他们所反对的是对是错,有多危险,真的有一个完美的体制么?以为自己喝两天洋墨水就高瞻远瞩了,其实骨子还不是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维。。。你真在美国高中,让个自己都没见过面的傻小子给一枪毙命了不知道对资本主义还吹的起来不。。。
它其实是一部青春片,挑战体制是因由,此期间这个班的学生重新明白了友谊,诚实,父辈权威以及自我实现的另外可能。校长说,“你们这样做能为匈牙利革命运动提供任何帮助吗?”是啊,这一切似乎看不到任何意义,但那两分钟的缄默,一个班级学生的勇气,终究写进了历史。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