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医生说,“我耳鸣了”。
医生对我说,“耳鸣虽然是会伴随终身的不治之症,但它不会要你的命,你习惯了它就不会再困扰。
”这就像,我找到一个人,对他说,“我感到孤独”。
那人也会多半这样说,“孤独不是一种病,它会伴随你一生,但也不会致你死亡,你只要习惯它就不会再困扰。
”但是,万一我就是无法习惯越安静、耳朵就越轰鸣的自己呢?
其实小孩子会对童年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像J记得妈妈自杀前的早餐,像A记得继父玩味的眼神。
其实小孩子也很喜欢与喜欢人的肌肤接触,像J发现自己竟然渴望触碰A的指尖,像A一直穿着生父的weird baggy jacket。
其实小孩子都不擅长道歉,像J只会笨拙的揪几朵花捧在胸前给女孩道歉,像A知道自己不该随便发脾气但又不懂怎么说出口抱歉。
嗯,还有,其实小孩子都很怕自己很奇怪,因为他们不懂怎么处理这种奇怪。
就像J一直以为自己是classic psychopathe,像A觉得自己有annoying anyone的特长。
你发现了么?
其实不是小孩子,好像一些成年人也是如此,就像……喜爱《The end of the f**k world》的所有人们。
前几天,我学了一个词,cosmic boredom.有了这个理论,好似人类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没有意义,只是杀时间的高低手段而已。
有意思,这个词,至少让我摆脱了一秒cosmic boredom.我们嘲讽一切,但最终都是为了不再嘲讽,因为嘲讽用多了,本身也很无聊。
不安于无聊的人啊,会向其他人说,“This world is a shithole,everyone seems so boring but pretends happy.”你得到的回应99%可能是,“So what?
After all,everybody is doing the same thing. We have to live,anyway.”See,that is why we want to escape from boredom to sth meaningful.可那另外1%的可能是,我们会遇到那个人,和他一起闭着眼睛随着音乐跳舞。
你相信么?
我信。
毕竟,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一个想杀掉另一个女孩的psychopathe会在48h后完全爱上她,并为了保护她牺牲掉全部的自己。
For what?
嗯,可能就是要向这个f**king world throw a f**king finger.我是人,我有感觉,我无法假装我对这个世界一切的感觉,包括耳鸣,包括孤独,包括无聊,也包括我所有的激情。
这还不够疯狂么?
所以,当你找到一个人,跟他说,“我好孤独啊!
”,他会说“我给你放音乐啊!
”我说,“我好无聊啊!
”他说,“我给你念我最近看得书好不好?
”我说,“我喜欢跟你待在一起!
”他还会说,“要不要一起去跳舞,跳tango”。
那时候就不要怀疑了,那个人不是无所谓的人,是爱人。
我不知道那么多看过这部剧的人们都几岁了。
但我看到一个评论说,如果他再年轻十岁,他一定会喜欢这部电视剧。
我想是的,因为当你在十七岁的时候去看这部剧,你会觉得非常的感同身受。
十七岁是什么?
应该是所以意义上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十七岁,代表着寻找的过程。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有的人过了这个年纪就停滞不前了。
十七岁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你觉得自己可能是荒诞、怪异、孤僻、不合群的,大多数的时候,为了躲藏在“合群”的保护罩下,你会隐藏起自己的内心,把自己伪装成最适合生存的样子。
然后你就慢慢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样子,你就变成了一个大人。
James和Alyssa并没有这样去掩饰自己。
所以大人们会觉得他们weird,会觉得他们stupid ,也就是所谓的不成熟,在他们看来小孩子的稀奇古怪的表现都很幼稚。
然而,人不就是在寻找,在成长的一个过程吗。
你总是会在经历了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做作”后,才会长大成为克制理性的大人。
十七岁的少年们在寻找一个成长的途径,一个在这个他们看来fxxking的世界中存活的方式。
他们总是迷茫的,特别是在父母无法给予很大的帮助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自己横冲直撞地去闯入成人的社会。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大人们总是帮不上任何忙的。
他们的记忆太糟糕,总是会忘记自己也曾年少的经历,或许那段经历太糟糕,所以他们试图将孩子的人生限制在非常正确的轨道中,然而这条轨道,真的是非常的无聊吧。
少年大多是叛逆的,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倔强。
他们尽管不怪,但他们也并不坏。
Alyssa把小女孩带了回去,James不忍心把小狗弄死。
你永远不能否认,少年内心的美好,毕竟他们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向往而来的。
所以,原谅他们对这世界的失望,或许你当初也曾这样的不安。
在世人眼中怪异孤独的我们,遇到了在彼此眼中美好的对方。
在最好的时光遇到对方,是美好的幸运。
I learned the truth at seventeenThat love was meant for beauty queensAnd high school girls with clear skinned smilesWho married young and then retiredThe valentines I never knewThe Friday night charades of youthWere spent on one more beautifulAt seventeen I learned the truth...——Janis Ian 《seventeen》17岁的少女,诗一般的年华,爱做梦的年纪。
17岁的少年,雏鹰展翅高飞,狂放而又不羁。
17岁的我们,想要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
英剧《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作品类型:剧情、黑色喜剧主要演员:Jessica Barden(饰演少女Alyssa)、Alex Lawther(饰演少年James)故事概述:James与Alyssa的17岁之旅上映时间:2017年10月24日在英国播映,共8集(截止发稿,连载至第4集)
一部讲述”青春“的影片,一篇纪念”青春“的离歌。
今日,笔者以”17岁的迷茫“为题,结合最新英剧《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让我们一起来回忆那段”青葱岁月“(不羁情怀)。
第一篇章:自由什么是“自由”?
心理学家认为,”自由是选择态度的自由“教育学者认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神学家坦言,”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哲学家坦言,”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
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境遇的人们,对于”自由“有着不同的解读。
那么,一个17岁的年轻人,他/她理解的自由又是什么?
①生活的自由,即独立自主、无拘无束。
②思想的自由,即不再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③恋爱的自由,即狂热追求自己心中的另一半。
在James与Alyssa看来,这就是”自由“的完美定义!
所以他们下定决心、离家出走,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第二篇章:叛逆走过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叛逆的经历,有些比较激烈,比如”与长辈对着干“、”逃学“、”出走“...;有些比较温和,诸如”偶尔发牢骚“、”顶嘴“、”生闷气“...。
这就是”青春期“,我们无处可逃!
剧中,同龄的俩人,有着各自的”叛逆行径“。
James:漠视一切,满脑子幻想着杀戮、血腥、暴力,但真正遇见暴力事态,他就蔫了。
这男孩,精神没有问题,就是有些”作“。
Alyssa:典型的叛逆型少女,看哪都变扭、瞧啥都憋屈。
这女孩,思想没有问题,就是有些“倔”。
这二位不期而遇,绝非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共通点。
①不合群②内心孤独③单亲家庭④需要释放压抑的自我正是这些潜在的相通点,让两位”青春期症候群”患者走到了一起,开始了这场疯狂的17岁之旅。
第三篇章: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圣经》 哥林多前书13:4-8James的离开是因为父亲的不理解、不关心Alyssa的离开是因为继父的语言刺激、母亲的漠视两人因为缺少“爱”,所以离开各自的家。
两人因为需要“爱”,所以走到了一处。
爱,成了整个故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因素。
有形无形之间,串联起了所有情绪、衔接上了所有故事片段。
爱,不但抚平了成长期少男少女的不安、骚动、逆反,更让他们学会了成长。
第四篇章:缩影James与Alyssa就是众人的缩影!
每天忙碌的工作,你有没有感觉到压抑?
每天拼命的学习,你有没有感觉到疲惫?
每天周而复始的度日,你有没有感觉到无趣?
你有没有试着呐喊过?
你有没有想过逃离这一切?
你有没有企图结束自己?
这些负面情绪,每个人都曾经历过。
导演运用镜头语言把”精神压力“实体化,通过James与Alyssa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为(爆粗口、做疯癫的事、无视一切社会的游戏规则...)将其展现在观众面前,很直接、很露骨。
在我看来,导演此举,意图明显。
①要求人们正视生活中的压力②引导众人,寻求理性的解压方式(看书、观影、听音乐...)青春的孤独与叛逆、爱情的迷茫与彷徨、内心的压抑与释放,构成了《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一部口味很正的”暗黑系“心灵鸡汤!
书不尽言,就此搁笔。
明天见了。
17岁,一场遥远的春梦!
美的如此不现实!
17岁,永远难忘的瞬间!
一生永存于心间!
17岁!
你好!
再见!
导演★★★★☆(秉承了英式黑色幽默的经典套路)演员★★★★★(主角俩戏份饱满,”中二“质感十足)剧情★★★★☆(20分钟一集,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剧情一路狂飙)视效★★★☆☆(英伦另类风味,看多了,无感)音效★★★★★(又是老歌串烧,直接下OST)推荐度★★★★☆(这才是”17岁“的正确解读方式,力荐)更多影评+推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当我一开始看到导演通过双线叙事Alyssa和James不断交替自白,我以为这是一个“when I first saw him,I flipped”式的爱情故事,只不过把主角换成了两个更加社会边缘的人物,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悸动的心》的水平。
直到,他终于杀死了第一个人,诓骗观众的《怦然心动》画皮瞬间褪去,《穷山恶水》、《天生杀人狂》似的末路狂奔现出原形,情形越来越不对,当最后的镜头明显致敬《四百击》的时候,导演的心意昭然若揭。
“我们在变好,世界却觉得我们在沉沦”对于成年的恐慌,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不断压迫、催促着他们出逃。
“出逃”似乎是西方叙事中的典型母题,是长大成人的第一步,当一切都在脚下,他们无拘无束,他们唱着笑着体验着这片刻的自由,可短暂的欢愉过后是无穷尽的问题,就如同《毕业生》里最后渐渐消失的微笑。
第三集汽车燃起的一把火割裂了他们与过去的生活,那时候James知道,他回不去了;杀死变态的第二把火,较低了他们被社会接纳的可能;碾死小狗的最后一把火,是Alyssa对父亲——最后一个证明她与社会有联系的人——的绝望,他们最终彻底抛弃了社会。
《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和我喜欢的另一部同样题材的电影《sing street》不谋而合地选择坐船去远方作为结尾。
“海”在这里象征着“洗礼”的仪式,渡过了这片海,就是重生,洗去所有罪孽。
他们可以去外国、去所有人都不知道的地方,他们可以当作从没有发生,他们可以把一切重新来过。
然而在导演访谈中,《sing street》原本设计的结局是他们淹死在海中,在《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里他在海滩上奔跑,看似广阔而没有边际,看似自由的海水,却像是一个囚笼,根本就不能“渡过”只有绵延无边际的绝望。
《四百击》中安托万穿心的直视,《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里的最后一声枪响。
都是扼住咽喉的手,让人无法呼吸。
他们明明在变好,Alyssa和James这段畸形又单纯的恋爱中,我渐渐看到James居然开始有了感情,也发现Alyssa居然也可以开口讲“对不起”。
他们奇迹般地舔舐着伤口,互相拯救。
这些本该由父母、教师、社会组成的保护膜,却变成了束缚、伤害他们的荆棘;本应该起到治疗、帮助他们的人们,却成为了逼着他们走向绝路的幕后推手。
在大人的世界里,他们没有故事,没有改变,只有证据没有情感,只有成年或者未成年。
这个世界怎么了, 这些所谓的成年人真的比十八岁的孩子更懂得生而为人的意义?
就像安托万最后不停地奔跑,对于成人世界的恐慌,全都留在了安托万的那一双眼睛里。
就像《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里说的那句:“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中疯狂,疯狂的那个人才是唯一清醒的。
“ 他们也许才是清醒的,他们才是现世的良药。
暴力、边缘的主角、公路之旅,这些风格化元素解构、柔化了这部电影的严肃议题,但我们拨开这些夺人眼球的元素,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缺失”。
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总有极其突出的审美趣味,包括配色、音乐、服化,但它讲述的核心主题一定是普世而引人思考的。
我觉《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做到了,I like it。
题外话,我超喜欢女主角说black、dad不用元音/ae/,不需要调动面部肌肉(就是那些制造微笑的肌肉)只需要饱含怒气,张开大嘴发/^/,极其果断、饱满又决绝。
美丽的英式英语。
最后James夺过了Alyssa手中的枪,还一直的向前奔跑就坐实了他曾在加油站持枪犯罪,真的成了警察严重的暴力持枪犯,并且他还成年了。
想想很心痛,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倾诉,直到找到了彼此。
不会有第二季了,James was gone. 他们从来没有机会解释他们的遭遇,也不用解释,在这样世界,他们是不会被理解的。
真心实地看不懂这部剧,想跟所有低评点赞。
就这拍出来的什么垃圾食品,看一个个夸男主帅的人?
把变态和演戏搞混了吧,这也太明显的做作了吧,这男孩如此正常,就拿这个做借口就跑去杀人,抢劫,闯私宅,这有什么表现力度?
整个剧集下来就说了三句有内涵的话,其他都是在画面是造美感,不觉得空洞的要命吗?
然后还有推崇《怦然心动》的手法,真有那么好吗?
那么多突如其来的巧合,逻辑是为了大众快感服务的是吗?
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指错?
还九点一分,真是时代佳作哈哈。
我在想那些黑狗们看剧的时候有多满足。
今早看完了行尸走肉的更新集,尼根还没死…于是又打开美剧学长的公号看看近期的推荐,就发现了这部英剧,于是马上到网上找来资源,三集刷下来,简直激动到哭,尤其最后男主手刃那个该死的傻逼的时候……可是即使对这个世界抱有同样的愤恨,还是不得不赶紧洗漱出门上他妈的班,还有半小时,骑着摩拜拼命的从青年汇赶去百子湾,还生怕迟到,尽管这并不是我喜欢的工作。
现实里,我们都过于懦弱了,所以总是对那些敢于冲破锁链的人抱着巨大的宽慰和崇拜。
手动分割线|三年后三年后我上传了一个混剪视频,放在了b站上,希望同样爱着这部的孤独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https://b23.tv/BV1T741117Bn
我觉得这个结局足够了,不需要后续,不然第二季演什么,被抓回去关进监狱然后在里面继续叛逆?
关进监狱想要好好改造出来跟Alyssa 一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不,不行。
在我心里James 已经被枪击穿,满身弹孔,仍旧蹒跚着向大海跑去,离无聊的小镇越来越远,离肮脏的成人世界越来越远,当然,也离Alyssa 越来越远。
不过这又怎么样呢,他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真的想杀人”“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变态”“自己有了想要用生命去保护去爱的人”这难道不是人一生的追求吗。
说实话,我认为人,就是为爱而生的,以这样的经历结束在18岁,虽然说对以后可能会有的更多的可能性来讲会很遗憾,不过在我心中真的是一个非常完美非常浪漫的结局。
说说Alyssa ,我觉得她应该跟James 一起被枪射中然后拥抱着死去的。
不然现实对她来讲未免太残酷了。
既然主题就是“丧”,那就丧到底吧,不要什么主旋律了,不要什么真善美了,不要什么美好的明天和未来了,就他们俩,那就是他们的世界。
The best end of “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 ” is death.
James :有一天 我知道了无声的安静真的很吵震耳欲聋 当你周围没有声音时 你很难把情感排除在外它们都在那儿
Alyssa :我有时候会觉得我不得不躺下因为所有事都感觉有点太过了我向上看 看那些蓝色或灰色 或黑色然后感觉自己融化了进去就一瞬间 我感觉到了自由
我是个精神病变态。
如同夏目漱石写到我是一只猫,至今没有一个名字,那样稀疏平常。
听上去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精神病变态更正常的人了,因为我就是嘛。
一个晚上就看完了《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它像刚过十二点的咖啡一样让我贪杯,因为它让我醒着,始终保持清醒。
似乎从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如此精准的描述当代年轻人,也从未有一样东西能像它这样令爱装酷的我们,边笑边流下泪来。
我多希望自己不能够感同身受到男女主人公的情绪,但事实是,我再清楚不过了。
那些密密麻麻穿插而过的内心独白,就像是在讲述我自己一样,正中靶心般和我们这样的人产生共鸣,并且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是"丧"人吗?
不够,远远不够来形容我们。
"丧",是软糯无力的挫败感,是失去信心。
而我们是颓败的英雄主义,是怀抱着某种强烈的信心在活着。
我知道这个世界凌晨一两点的样子。
很安静,也变得异常狭小,止于目光所及的范围内。
从十二楼的阳台望出去,那些暗的,亮的。
当所有的一切都在我周围安静下来,才发现有那么多混乱又尖锐的情绪拥堵在身体里,无处可逃,它们都在哪儿。
当所有的情绪都在里面回荡。
我才明白那句,无声的安静真的很吵,震耳欲聋。
我以为那种东西叫孤独,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后来我才知道并不简单。
当我无法和这个不按照自己意愿运转的世界相处时,也就意味着无法安然自处。
是绝望感,是悬浮在半空中,和除自己以外的一切都失去联系和依托。
我以为那是病,是从别人嘴里脱口而出的那两个字"抑郁"。
可是我连精神卫生中心在哪条路上都不知道。
我们只是最小公约数的正常人。
我们只是比绝大多数人更早的察觉到个体的差异,越是敏锐,越爱深究。
某些漆黑的夜里,感觉自己逐渐被周围的虚无吞噬,毫无违和的融入进去。
往前迈一步,迈一步,那个瞬间就能感觉到真正的自由。
当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对十二楼的阳台既渴望又恐惧。
James:我刚满18岁我觉得我明白了人对彼此的意义
当你明白孤独的真意,也许就不会再感到孤独。
我时常在夜里,捧着咖啡,站在阳台。
像是虔诚的教徒手捧《圣经》祷告,表面无比平静,内心却充满了强烈的诉求。
那个时候,我望着东海大桥上鳞次节比立起的路灯,川流不息,日夜蹦腾。
那边热闹非凡,这边空空落落。
没有朋友吗?
不是的,只是他们过于吵闹。
在我也吵闹的时候,会无比契合。
如同两列相对静止的列车,可以开往天南地北。
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可是有一天,我们会在不同的时间停下来。
没有"哐当哐当"的声音,当一切都在你周围安静下来,才明白停下远比蹦跑更汹涌难耐。
我明白人永远都会是孤独的个体,而人对彼此的意义是体察到前者,然后渴望不孤独。
我们毫无意识就被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比别人幸运的是不用生活在战争与饥荒中,但即便如此,环绕在我们身边的还是一群糟糕透顶的大人。
我们一开始以为这会是一个很酷很真实充满爱的世界,但当无耻的大人一次又一次露出他们龌蹉的微笑时,好像原来世界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最亲爱温柔的妈妈会在你眼前亲手结束生命,你以为那个很酷的爸爸原来只是一个自私到血液里的渣子毒贩,母亲为了自己的幸福选择放弃你,继父会侵犯伤害你。
当然,还少不了社会上一个个虐待狂,猥亵犯。
面对一个这样的世界,我们一无所有,不知所措。
骨子里坚信的感情和爱到底在哪里呢?
生于这个世界又是否是我们的错呢?
明知一切都是错误的,我们却完全无力反抗,成人的规则、成人的欲望利益,仿佛一切都这么理所当然,仿佛一切都这么道貌岸然,除了无力地对世界举起中指说一声fuck,年幼的孩子又能如何反抗呢?
幸运的是,James和Alyssa 能从对方身上找回最初对爱这种感情的信念。
我们一无所有, 但我知道当我们牵起对方的手时,我们拥有了所有!
这个世界那些操蛋的自私,那些操蛋的龌蹉,那些操蛋的虚伪,全部去他妈的!
好浪漫啊,浪漫这种东西只停留在十八岁的那一刻,多一分少一秒都不够浪漫
不喜欢这种纯神经质风格,实在无法共情,不懂看点在哪,主角极其不讨喜,故事不吸引人,三集弃,同类型的《韦恩》就很好看
【两集】蠢少年叛逆迷茫期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吧?反正我已经经历过了我的,实在懒得陪别人再过一次
男孩在《黑镜》,《离别是美丽的》,还有这部剧里面,都有打飞机😂
真的老了,我满脑袋“why?”,矫揉造作堪称当代郭敬明
这不就是把嘴贱当有趣,把犯傻逼当成清新脱俗桀骜不驯么。是不是还觉得自己特别酷?其实就是脑残+智障。
第一季总是惊艳,就像《我爱的人是奇葩》 但感觉这类故事一季足够了,世界,有时候孤单得很需要另一个同类,无需要继续,无所谓happyending,反正稀少又昂贵。
不太能欣赏这部影片,觉得太无聊太无趣。看的时候不烧脑,剧情和颜值也不吸引人,最重要的是,我不能接受男女主这种所谓的“青春里的愤怒”。这剧里的两个小孩显得又蠢又作,智障法盲操作数不胜数,高赞评论里说什么“丧版的怦然心动”,恐怕是说笑了。大多数人在青春期里可能会疑惑,可能会愤怒,可能会无力、会丧,但是绝不是没教养、想杀人、无视法律和虐猫,那是牢犯在监牢里回忆的青春。同时,对于影片里展现男孩和女孩的爱情,我想说:我们回忆起初恋会怀恋,是因为青春期里的爱情,是把自己最温柔的一面展现给对方,是一刹那的怦然心动,是不计回报的付出,是不看家世的喜欢,是愿世间所有美好都与你环环相扣。——很可惜这些我在影片中都没有看到,或者说,展现的不够。
Poor James 装了两集狠后彻底沦为小甜饼。Me before you,爱情治疗中二。
大概是活了二十几年看过的最做作的剧………………
Sad but fucking true
这么单薄…居然还有9分…青春期的意淫…2分钟的jerkoff…
We have to be very strong, if we want to do something very wrong.
少年版bonnie and clyde
又丧又精彩的英式黑色幽默,看的时候想起了《皮囊》,期待第二季。
不喜欢
未成年版邦尼和克莱德
这种题材看多了没啥感觉
《冰血暴》版的《月升王国》//the sweetest murder and run away story fucking ever//人和人相遇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让彼此完整
青春期总想表现的与众不同,尴尬、中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