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旺扎的雨靴

旺扎的雨靴,Wangdrak's Rain Boots

主演:周拉多杰,朋毛样专,金巴,先玛吉,尕代扎西,东主才郎,完玛多杰,尼玛太,才多,乐加才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8

《旺扎的雨靴》剧照

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2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3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4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5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6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3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4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5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6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7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8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19旺扎的雨靴 剧照 NO.20

《旺扎的雨靴》剧情介绍

旺扎的雨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该片由北京电影学毕业生拉华加担任编剧、导演,著名导演万玛才旦担任监制,著名摄影师吕松野担任摄影,青影厂陈中国和文学系孟中担任制片人。 改编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等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场大雨从而能够在雨天穿上这双雨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汪汪队立大功之勇敢大营救优等生社团名侦探柯南:警察学校篇内衣战士蝴蝶玫瑰NewSeason时间去哪儿了捕梦网良辰好景知几何我的丈夫工作无能心想事成杂货铺春风又绿江南岸百万美元宝贝诡祭举杯欢饮再见吧,枪警视厅特别枪装班歌舞青春:音乐剧集第一季围剿天生冤家第二季再说一次我爱你逃脱的女孩六扇门之假钞劫聂隐娘之绝命刺杀物质主义者步步惊心的俏公子复活侏罗纪请在鼓掌的时候离开柚木家的四兄弟。逆境追凶一切都一样SQN罪孽深种第二季省委书记

《旺扎的雨靴》长篇影评

 1 ) 孩子和麦子的区别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一年级的旺扎想买一双雨靴。

旺扎的父亲却只关心麦子的收成。

作为一部儿童电影,《旺扎的雨靴》予我的最大印象,或者说,制造的观影错觉,是藏地的时间,好像倒拨回到了过去的东部乡村。

而且这一拨,就是二十年前。

所谓二十年前,是物质上的匮乏,与县城的距离遥远,靠天吃饭的年复一年,是对话靠喊、买东西靠赶的上个世纪末。

父亲买了一只铁皮青蛙。

旺扎的玩具,惹得周围同学羡慕不已。

但是,全班唯一没有雨靴的人,也是他。

铁皮青蛙这个玩意,属于很早以前的玩具。

拧紧发条,它就扑哧扑哧,在课桌上跳。

那股欢快劲,正是记忆中,课堂学习间隙,没有老师大人参与的自在童年。

那年头的人们,当然需要穿雨靴。

电影也提了一个穿雨靴的细节:天气热,穿久了容易脚臭。

与之对应的童年记忆,如果没有一双雨靴,恐怕会是光脚不怕穿鞋的。

只是一旦怀疑买雨靴的必要性,那么,这部电影就无法成立了。

我花了一段时间,去适应《旺扎的雨靴》的年代感——譬如人们信赖天气预报,电视机里永远不停在放1986年版的《西游记 》;空无一人,倍感孤独的学校操场,连课桌椅都不需要做旧处理;课中的孩童们情感饱满,跟着老师大声朗读。

光线明亮的画面,并不会制造过去的还魂。

一个没有野心的儿童故事,也不会引出民俗猎奇。

一如既往,《旺扎的雨靴》倒更像藏地电影在中国电影的位置,是一块珍贵自留地。

明亮的画面,令墙壁的黄土发白,马路平整,似乎加重了数字摄影的特性。

我的错觉,一大部分就是来自于这里。

想回到安静过去,又总感到一些诧奇。

买双雨靴的故事,其实不外乎这家子人,差那么几个钱。

一个铁皮青蛙,一张羊皮,一双雨靴,搁在那个几乎没有家具摆设的小屋之中,完全成立。

好比消费主义盛行、攀比成风的今时今日,你很难相信,还有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易。

一个小朋友想要的刚需物品,却不可得。

电影并没有一波三折,甚至称不上好事多磨,而是反复在上学路,课堂上,家中和田间。

一家之主的父亲,根本就没有把儿子的心愿放在心上。

下不下雨,雨势大否,它影响波及的,是快收成的麦子,而不是上学路上的儿子。

从头到尾,父亲都没有想买。

好在呢,旺扎有了雨靴之后,他也没有生气——我们把他的反应跟田间地头打架相比较的话。

也许是父亲脾气暴,旺扎年纪小也听话。

旺扎没有表现出电视剧戏码的哭闹,总归还是一个好哄骗的年纪。

不知何处飘来的塑料袋,是旺扎的红气球,也是肥皂泡的雨靴梦。

买了雨靴之后,母亲还故意不告诉他。

晚上睡觉,旺扎还把雨靴放在枕头底下,这些称不上故事的细节,都是单纯的幽默,有股天真傻。

电影前半段,讲旺扎想要一双雨靴。

有了雨靴,后半段变成老天要不要下雨。

小孩子的事情,让渡到了大人的世界。

一个小孩踩水洼的顽皮日记,变成了老天要不要下雨的大远景。

《旺扎的雨靴》的镜头,始终保持着固定机位,保持一段较远的观察距离。

吕松野的距离感,在麦田放水一段,表现得最为明显。

打架的场面,完全被隐去。

电影同样有情感的节制,但这是观看过程的陌生,还是我们有意无意制造了情感的屏障,毕竟那是一个偏远,发展滞后的藏地乡村。

阿卡雪达尔说,明天有暴雨,不过我应该可以挡得住。

结果,他无剑可持。

《旺扎的雨靴》制造了一场蓄谋已久的童年暴雨。

你想吃佛祖的糖,想要铁皮青蛙,想要一双雨靴,那都不过是小小的,希望能被满足的愿望而已。

有成年人看来,觉得可笑,那是太轻而易举。

但大人的世界,求水祈雨,又希望天气不要影响丰收。

那就好像,麦子的收成是个麻烦,小孩子的成长就不是麻烦。

就好像在放养的状态下,他们,我们,都曾经那样子长大。

为了吃糖,《旺扎的雨靴》安排小朋友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不是抢,不是偷,是跟您要的。

”能把小孩子的愿望实现,处理得如此烂漫天真,这一年的华语电影,还有一部《米花之味》。

它们有着同样的生命亮色,还有与山川大地原野天空的古老对话,最后结束于与神同行。

童年之于成长,时间之于生命,何等之漫长。

遇见喜欢这部电影的人

 2 ) 我们的童年,也曾经渴望着那双普通的“雨靴”

PS:7.17更新。。。

惊闻因市场原因撤档,实在可惜。

艺术电影太缺乏支持力度了,唉~又要到一年first来临的时候。

今年的first没有太大亮点,并没有多少特别想看的影片,而在本届上影节参展的所有first影片,竟然全都入选了我的片单并买了票,实在是一种运气。

这部《旺扎的雨靴》是去年first的入围作品,也是电影学院毕业生作品,又因为本身是艺术影片,还是比较对我胃口的。

这是一部青海本土电影。

故事内容本身比较简单,并不难理解。

全片围绕着青海的雨季进行的。

主人公旺扎所生活的村落有些闭塞:有些失修的街道和房屋、时不时的断电、连个像样的商店也没有、电视节目内容比较单调等等。

这也正好反衬了旺扎的精神世界。

旺扎做梦都渴望着能够有一双雨靴,然而由于正值秋收时节,旺扎父亲没有时间出去买。

为此和姐姐拉姆上学去的时候,不断地对雨靴抱有羡慕的眼神。

一次下雨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身上弄脏,换来的却仍是父亲的固执。

此外,旺扎每天蹲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央视新闻联播,为的就是等待天气预报的出现,知道是不是会下雨。

又通过电视剧《西游记》来表现出此时旺扎的心境。

然而父亲却不这么想,他不希望雨季持续下去,因为会影响他的收成。

终于有一天,一个人开着电动三轮,来村落卖东西,而被路过的旺扎发现了一双合脚的雨靴。

这时候的场景与配乐,仿佛是在向上世纪的儿童电影致敬。

来回穿梭于两边,最后好不容易同意用羊皮换,却发现那双雨靴早已被买走。

而旺扎由于这件事也使得上学迟到了。

而当下一次商人来临的时候,旺扎终于买到了雨靴。

然而雨季已经结束了,这双雨靴也失去了作用。

他再去穿雨靴就显得格格不入,被老师指指点点,也被身边的同学所嘲笑。

此时的旺扎失落至极,十分渴望能够下一场雨。

外面的天气开始变得阴郁了起来。

当他看到《西游记》里求雨的片段时,便和拉姆姐姐一同到寺院里去祈祷,希望能够下一场大雨,让自己能够名正言顺穿上雨靴(话说老版的《西游记》真的是经典,在少数民族的频道里放的次数也相当多的)。

但是,天虽然变得看上去像要下雨的样子,但就是不下。

这时一个老法师要作法,要散去这片阴沉的天气,保证村落里农作物的丰收。

旺扎急了,他把那个作法的东西偷了出来,从而让雨来得更快些。

当然结局也并没有如旺扎所愿(藏族还是特别有信仰的一个民族)。

看到旺扎的经历,其实也能联想到我们的童年时代。

曾经疯狂地想要拥有一样东西,而大人们却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另外近期一些致敬经典的影片像《千与千寻》《扫毒2》《狮子王》能卖得这么好,也离不开童年我们曾经拥有,或者是失去的东西。

尤其像《千与千寻》都快20年了,仍有这么多人为情怀去影院买单。

但是,也由此看出,我们的精神世界其实相当空虚。

不仅是因为学习或者工作忙,更多的是信息泛滥,我们已经变成了像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研究中的那些人。

近些年影视剧整体太浮躁,演员们也不好好打磨演技,甚至某流量小生观众都不知道有啥代表作。

另外虽有一些创新的作品,但就像片中旺扎看的电视节目一样。

《西游记》固然是经典,但我们的文化绝不仅仅只有孙悟空。

虽然雨靴本身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对于一个像旺扎这样的孩子来说,这已经十分珍贵了。

我们的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雨靴”,只是我们需要勇敢地表达出来,为了丰富祖国文化,更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而成长!

 3 ) 你小时候有没有什么特别渴望得到的东西?

#旺扎的雨靴#👢 #玛妮的自我修养#大概求而不得和求而已得都会有遗憾吧小旺扎渴望一双雨靴,当得到雨靴后把雨靴藏在枕头下实在是太有感觉了。

小时候得到了什么宝贝,也会把它藏在自己的枕头下,生怕丢了。

这是一部单纯的藏语儿童片,却又不适合小朋友去看,大概现在的小朋友太少有这种心心念念渴望得到一件东西的心情了吧,所以我们这种大朋友就去看啦片中还出现了藏语的西游记和小头儿子,很有意思

 4 ) 亲爱的小孩,许你一个会下雨的明天

一颗纯真童心,就是无价之宝如果把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认真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两个不同物种。

虽然大人和小孩总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说着一样的语言,想的却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两码事。

《旺扎的雨靴》正好抓住了这个矛盾之处,然后两条线平行叙事层层递进,一条线是小男孩旺扎对雨靴的渴求,得到之后又希望在雨天穿上它,并由此与大人发生“天气纷争”;另一条线就是旺扎的父亲所代表的成人世界,他们每天勤奋劳动,关心庄稼收成,为了获得丰收,希望整个夏天无暴雨又无冰雹。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孩子,也都有过孩童独有的“幼稚心理”。

比如我,至今还怀念儿时的那个自己,虽然那时的我挺不懂事总是和家人闹别扭,也曾缠着父母要东要西,要是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一连好几天情绪低落。

举个例子,记得当时特别喜欢《葫芦兄弟》的动画片,看着同学们拿着《葫芦兄弟》的连环画在班里炫耀,自己实在眼馋的不行,便让家人也给好歹买一本,然而父亲一向烦孩子乱要东西,他那边是没指望了,只有母亲心软,在我死皮赖脸地央求之下,她就拜托了一位叔叔在县城的书店里买了一本。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手捧新书那一刻的感觉,就跟得了什么仙丹差不多,虽然是一本盗版加胡拼乱凑的《葫芦兄弟》,里面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情节(比如哪吒大战葫芦娃,蛇精大战恐龙),可是依然兴奋到快爆炸,晚上把书放在枕边,刚闭上眼又睁开瞅一瞅,半夜起床撒尿还得赶紧打开看一会,然后心满意足地入梦。

所以我能理解旺扎的微妙心情,还有他一系列的“反常行为”。

他把妈妈用羊皮换来的蓝色雨靴视若珍宝,晚上睡觉放在枕边然后被父亲训斥,晴天穿着雨靴去上学,在被老师责骂和同学嘲笑以后,便天天盼望着下雨,以前从不看天气预报的他甚至都改变了习惯,天天盯着《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让家人很是费解。

当他从《西游记》中得知雷公电母这些降雨神仙之后,便和同学来到寺院里还愿,虔诚祈求天降大雨。

可是老天不明白旺扎的心情,总也不下雨,让旺扎心急如焚,而村里的老法师却要作法“挡雨”,更是让小男孩如临大敌,于是他便设计把法师“挡雨”的桃木剑给偷了出来……可以说为了光明正大地穿着雨靴上学,旺扎真是豁出去了,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

《旺扎的雨靴》里奔跑的旺扎在大人眼里,一双雨靴简直普通到不值一提,而除了会影响收成,老天下不下雨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在男孩旺扎心中,雨靴却比什么都珍贵,雨天比什么都难得。

所以大人们不理解他,甚至觉得他很奇怪。

而这也成为整部电影戏剧冲突的逻辑起点和终点。

这种种的误会让我不禁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星星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某一颗上有一朵看不见的花。

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某一个地方藏着一口井。

”这世上,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不是肉眼能看到的,也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它往往隐藏在不为人知的深处,拨开层峦叠障的表象,细细感悟,才可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这双雨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旺扎从未有过一双雨靴,只能在下雨天穿一双破烂的旧球鞋上学,湿透了脚还被同学嘲笑,他很在乎这个。

而有了雨靴后,老天却像和他作对似的天天不下雨,让这双雨靴“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也就是雨天之所以难得的原因。

可是,有哪个大人会在意这些只有孩子们才在意的小细节呢?

放眼望去,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墙,墙里夹杂了各种误解与伤害,而只有越过这道墙,大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关爱孩子。

可惜现实生活中,大人们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从没有哪个大人真正走进过孩子们的世界呢。

而这也大概就是本片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也是整个故事的内核了。

从儿童片的角度看,本片无疑是成功的,越过纷繁复杂的表层关系,主创抓住了儿童独有的微妙心理,并把“在雨天穿上雨靴”的执念不断放大,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让一颗真实纯粹的童心毫发毕现。

而与本片类似的,就是另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两部电影在很多方面可以比对欣赏,都是从小男孩的视角出发,慢慢窥视成长历程的人间百态,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从父母到同学老师再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渐渐地,男孩的整个世界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无论是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新鞋子,还是为了让心爱的雨靴可以在雨天行走,传递的都是无比真挚的情感,展现的都是一颗纯粹圣洁的童心,穿过繁复的成人世界,在阳光雨露中闪闪发光,宛如无价的宝石。

而这颗宝石般的童心,是用肉眼难以看到的,只能用心感受,在童年生活中的小细节上慢慢体会。

正如《小王子》的那句话,“只有用心灵去看,才能看得真切。

最本质的东西,恰恰是眼睛无法看到的。

《小鞋子》里奔跑的孩子童心之所以珍贵,并非仅仅因为它的纯真无邪,在孩子尚未被污染的心中,总是习惯异想天开,他们可以为了一个简单到近乎愚蠢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去全情奔跑大胆追求,为了实现心中渴望,他们会选择努力坚持下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会始终如一地小心呵护那份“心中所爱”。

这“心中所爱”是什么?

你可以做各种理解,可以是一双雨靴,可以是一册连环画,可以是一辆小单车,可以是一只折翼的小鸟,也可以是同学间的友谊……一颗纯真童心,就是无价之宝。

可大人们总是忽视。

童心很难得也很脆弱,长大了还会渐渐消失,所以我们没理由不尊重不爱护不珍惜它,对吧?

 5 ) 旺扎的雨靴

看完电影心里有点酸酸的,孩子的世界总是单纯的,他们要的东西总是很简单,快乐也总是很容易,一旦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心爱之物就期待下一次能用上它,体验心爱之物带来的双倍快乐。

旺扎就是如此,他一直都期待能够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雨靴,拥有了雨靴之后就希望有一场雨,能穿上新雨靴出去玩。

 6 ) 一双“旺扎的雨靴”引发的随想

《旺扎的雨靴》改编自才朗东主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旺扎的小男孩想要一双雨靴的故事,是拉华加导演的处女作,曾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获得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演员提名和最佳导演奖项。

整部电影清新动人,细节丰满,对白生活化,配乐灵动,有一处特别有感觉,看到商贩那里有卖雨靴的,旺扎跑回家,这个时候的音乐完美的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兴奋惊喜,期望即将被满足,音乐表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是拉华加导演的处女作,但获得最佳导演奖却是实至名归。

它是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但不是儿童片,所谓儿童片,就是给孩子看的电影或动画片,儿童题材的电影,《小鞋子》《瓦嘉达》等都是,它们的主角是儿童,电影里面有儿童成长的环境,所表达的内容是以儿童为载体的社会呈现。

《旺扎的雨靴》里面有父母两人之间关系的描述,虽然看似是爸爸当家,但妈妈也有自己的主意,比如没有听从丈夫的话给旺扎买了雨靴;还有父子两人关系的描述,爸爸当然是沉默的,严肃的,但不是缺席的,他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旺扎和爸爸之间是有距离的,他有点害怕爸爸;旺扎所在的学校,有高年级的同学会欺负他,但好像并不是很严重,旺扎也会反击,他有一个对他非常照顾的邻居小姐姐。

学校是藏语教学,但体育老师也说普通话,老师上课会讲到“长大之后做什么”的内容;如果旺扎爸爸不服从村长的管理,就会被取消“扶贫名额”……以上这些都体现了边远藏区的生活,虽然有些落后,但却是非常真实的藏区人的生活状态。

“雨靴”又不是雨靴。

而是一种象征,男孩内心的渴望,这一点和伊朗经典电影《小鞋子》如出一辙。

没有雨靴,让同学嘲笑旺扎,他也显得不自信,感觉到爸爸不重视他,妈妈也不支持他,他在学校快抬不起头了。

隔壁小姐姐看到了他对雨靴的渴望,和他换鞋穿,旺扎在河水里玩雨靴,甭提多开心了。

父母如果对儿童的要求许下诺言没有做到,那么他们在儿童的信用值会下降,信任是需要长期才能建立的,一旦破坏,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重建。

小时候缺失的东西一般都会在长大后补回来,我自己称它为“缺失守恒律”,比如说小时候零食没吃够长大后就会特别爱吃零食。

所以雨靴不是雨靴,是父母的关爱,是和同伴平等的象征物,是自信建立的基础……私以为现今藏区导演拍的藏语电影可以称之为“新藏语电影”,这和其他外来者拍的藏语电影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导演是土生土长的,有在地的生活经历,其次他们创作时有身份的自觉性,无意识的把本地的风土人情表达出来,这跟其他外来者创作的作品有根本的区别。

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里小和尚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之间感受到迷惑,这种感觉延续到导演后续的电影里面,像《寻找智美更登》和《塔洛》;松太加(有作品《太阳总在左边》《河》,新作《阿拉姜色》)和拉加华也一脉相承,各自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主题。

外来者的视角大多是好奇的,窥探的,即便有相关部分主题,也只是在表面,无法深入下去。

不过偶有例外,像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其中倒是展现出了类似的危机感:西北的草原上,最后的牧民,牧民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日益遥远的过去即将要被现代化取代。

《旺扎的雨靴》并不是只适合小朋友看的电影,它清新脱俗,直抵心灵深处,像电影里青海农区山间的雾和风一般自然。

也为我们呈现了“新藏语电影”的新形态,让我们对“那片净化人心灵的圣地”有了不一样的了解和感受。

 7 )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雨靴的幸运

平淡、朴实。

这是我看完电影后内心最强烈的感受。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藏语电影。

有很多的场景让我觉得这也是经历过的瞬间,我想每一个成人都能在旺扎的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影片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完全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叙述旺扎想要一双雨靴的简单的故事,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发人深省的大道理。

小旺扎的妈妈是我觉得整部影片最温暖的人物,即使爸爸在家庭里很有地位,但她会违抗的丈夫的命令用羊皮换了雨靴。

妈妈带着羊皮和旺扎一起匆匆地去找小商贩,妈妈偷偷买了雨靴叫醒不知情的旺扎,妈妈在晚上和旺扎说梦里可以预测第二天是否下雨,妈妈和旺扎坐在麦田里。

这一切的场景都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这是妈妈普通而令人感动和温暖的爱。

能拥有这份爱的孩子是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幸运。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导演的巧心,是通过电视机里映出来的画面拍妈妈和旺扎睡觉的过程。

整个场景摄像机对准的只有那台电视机,完全没有切到人物。

当时一整个长镜头下来就给我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很喜欢这种小心思的设置。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拉姆和旺扎在麦田里奔跑的画面渐渐淡去,故事结束在这里同样也令人有点意外。

随后是一首藏语歌作为最后的结尾。

最后的最后,我是没有想到一部2018年上映的片子里面呈现出来的藏民的生活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到了20年前。

雨靴要到县城里去买,教室的课桌是我们这里早就弃之不用的,下雨天不撑伞,旺扎心爱的铁皮青蛙是上个世纪孩子时尚的玩具…他们的时针好像被拨慢了一样。

不知道怎么描述我内心复杂的感觉,我希望是还有这样一个纯粹、自然的地方存在的,但是我也希望那里的孩子会有同父辈不一样的人生。

 8 ) 小小愁滋味

《旺扎的雨靴》是一部藏族儿童片,全片都是藏语配有中文,不然真心听不懂。

体会到了需要差异之大,但是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从旺扎的身上完完全全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故事背景是围绕着旺扎平凡的一天又一天来展开的,平平无奇的家,坑坑洼洼的上学路,破旧发霉的学校墙壁,简陋的学堂和课桌。

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这一切是多么地熟悉又陌生。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西游记等等都是我小时候的回忆呀!

主人公旺扎多么像每一个平凡的你我,小小年龄,家境很一般,但是在那个90年代很正常,我小时候小雨天穿运动鞋也经常湿透,虽然如此我也没想着换成新的,那个时候爸妈不在家,但是我觉得我和旺扎的心情一样,其实小时候怎么也开不了口,很多事情没办法堂堂正正地告诉他们我想要....所以憋在心里默默难受,小小年龄,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就够我们琢磨好几天,真是小小年龄小小愁滋味。

母爱如此温暖和真挚,在旺扎以为阿妈用羊皮子换了镰刀而不是雨靴时,突然在床边看到了一直惦记的雨靴,那一瞬间,喜不自胜,阿妈也开心的笑了,这一刻,我默默流下了两行热泪,爱其实无处不在。

包括阿爸也是,虽说性子特别倔,但是对旺扎的爱可见一斑,慈母严父,一家人就是这样整整齐齐。

虽然是平凡的一个村子,但是通过电影呈现的视觉效果非常棒,听说摄影师非常厉害,的确旺扎家所在的大山与稻田等等景色拍的都非常大气唯美,也很小清新。

整体非常不错,就是后半段剧情稍微有些突兀,推荐大家去看看!

 9 ) 关于冰雹、大炮的记忆片段

记忆中的片段看完电影,我知道我大脑里的有些片段是真实的记忆,得以求证了。

我的老家在山西,小时候我们那边会下冰雹,记忆中趴在窗户上,看到黄豆大的冰雹珠子打在玻璃上。

那会儿我家种苹果,我大伯、二伯、村里很多人家都种苹果。

记忆中有一年,我妈带着我,拎了一篮子苹果去村长家“哭诉”,我妈说,冰雹把树上苹果都打了,一个个都是黑色的点子,苹果卖弄不出去了,这样子的没人要。

所有的苹果,都烂了。

我妈哭没我忘记了,我后来想起,村里有个大炮,好像在兽医站附近的荒废院子里,不对,是在村长家附近的院子里。

下雨天要打炮,打炮了就不会下冰雹。

因为不知道这里边的科学原理,所以一直不确定这些片段是真的假的,我妈为啥收成不好要找村长。

今天我明白了,原来那是防雹打炮,村长没打炮,我家没收成了。

那会儿的我妈该是多么的无助啊,只有苹果能卖出去换钱,只有种地这一条路子。

那会儿大概是1995-1997年,我大概3-4岁。

最后苦了的,都是这些看老天爷吃饭的农民。

今年2024年春天,老家一直不下雨,我爸种玉米浇了5次水,往年只要浇3-4次。

没办法,玉米长个子的黄金期就那么一个多月,吃到水,可能长得好点。

而今年南方,广东一带一直下雨,深圳的特产荔枝收成也不好,因为下雨见不到太阳,果实结不了,要么就不是不甜,所以今年卖荔枝的周期短、又贵、又不好吃。

我妈每次打电话给我,我说深圳在下雨,她说,要是把这雨运送到咱山西就好了。

老家有个亲戚,在附近祁县的山上散养了牛,因为不下雨,山上草都不长。

牛找不到吃的,母牛没有奶水,活活饿死了十几、几十头牛。

一头牛,也要卖个上万元了吧,死了那么多头牛,得多少钱。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牛的饲料,玉米啥的太贵了,那么多牛,喂不起。

村里人,真的是苦,还是做小孩好做小孩会好一点,不用操心那么多事,无论收成好坏,家长都会紧着给孩子一口饭吃。

无论家里贫穷富有,做父母的总会辛苦自己,满足孩子的小愿望。

希望旺扎一样的小孩,可以懂事点,明白大人的苦心;又希望他们做孩子的时候,就快快乐乐的,不用成为成熟的小大人,只需要珍惜那几年的童年时光就好了。

 10 ) 藏地电影还有多久的学徒期?[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西藏题材电影这几年在院线艺术片领域引起了一些关注,以至于出现“藏地新浪潮”这个名词。

但你若真的关注了这批电影,会发现它们除了能反应部分西藏人较真实的生活现状之外,并没有哪位导演形成鲜明的影像甚至叙事风格,成为真正的电影作者,包括最出众的万玛才旦。

万玛也是《旺扎的雨靴》监制,新导演拉华加的这部处女作,揭示了西藏电影学习他者的一个新方向:伊朗电影。

导演或许是看到了藏地和伊朗在信仰和政治话语浓厚这一点上的相似。

大半部《旺扎的雨靴》对《小鞋子》的模仿实在明显,穷人家孩子为了得到一双日常需要的鞋而焦虑,与小女孩换鞋穿,因迟到而与老师冲突,一路狂奔,甚至连洗鞋时吹肥皂泡玩的小细节都要用一遍,如果没有得到雨靴之后的故事,你完全可以称它为翻拍《小鞋子》并挂上伊朗编剧的姓名。

小孩子说话声音渺小,大人容易忽略,这是阿巴斯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用过的。

好在这个点,导演只是学得点到为止,没有继续铺开了写。

本片最好的地方,是让几种矛盾叠加,形成戏剧张力。

旺扎父亲和邻居就谁家先浇水争论,旺扎父亲占理,因为他家田地在上部,水往下流,但邻居眼红他那片种成全村前二名的优质麦田,科学务农与个人私心的小格局是一条副线矛盾。

全村人希望不要下雨,不然全年待收割的庄稼泡汤,因此寻求当地寺庙祭司般的人物挡雨,小孩子则有单纯执拗的残酷,不会在意看似跟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比如全年无收会怎样,比如为什么家里会穷到没有鞋穿,而是绕过祭司甚至阻扰祭司挡雨,直接向神求雨,以换来穿新雨靴撒欢的瞬间惬意。

这表面上是大人与孩子意愿相左的矛盾,实质是当地宗教(或迷信)与科学、看天吃饭与人欲行为的矛盾冲突。

冲突之间,此地贫困的缘由也能让观众窥视一二。

很可惜,故事结束在孩子们相信是靠自己的力量造成天似乎要落雨的时刻,即张力最饱满的时刻。

这种在高潮结束的处理,不是审美需要,而是导演始终差口气、无法讲明个人态度的实证。

藏地新浪潮至今没有找到自信。

对比最近的《扫毒2》这部虽是纯商业片却有邱礼涛清晰作者思路和风格的作品,回忆香港新浪潮诞生的徐克、谭家明、许鞍华那批人,我们知道,藏地电影仍在学徒期,路还很长……

《旺扎的雨靴》短评

平淡而工整。

6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童年时期的快乐真简单

10分钟前
  • 非编码Postdoc
  • 力荐

纯净,平淡。看的时候莫名想起八月和塔落,后来发现都是吕松野的摄影。

13分钟前
  • 袋鼠
  • 推荐

还可以,挺真实,让人微笑的作品。

15分钟前
  • 江湖马扇子
  • 还行

中影百盛 表现再自然点就更好了

17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自然又可爱,严厉寡言的父亲,温柔慈爱的母亲,成人和孩子的烦恼并不相通,前者在担心因暴雨摧毁一年的收成时,后者只想着能在雨天穿上最心爱的雨靴,但他们的心意却又彼此相连,只想在贫瘠的生活里满足那么简单的愿望,拥有小小的幸福。希望侃本能获得理想的收成,旺扎也可以等来他期盼已久的那场雨。

19分钟前
  • uncannyblue
  • 推荐

#桃花岛观影团#第一次参与观影活动,做为疫情后跟大伙一起看的片子,还是蛮有意义的,旺扎求的雨下到了北京,可以在雨中体验到小时候趟水的乐趣,小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渴望却一直不可得的东西,就跟旺扎的雨鞋一样,寄托着我们短期的期盼,这个期盼即简单又美好。只希望往后我们的期望不要变成失望

22分钟前
  • K&M
  • 还行

一股清流。

23分钟前
  • 浮云客
  • 推荐

感觉拍的挺鸡肋,一个简单的故事,用了很大篇幅去拍,看的有点累

25分钟前
  • 你是美好的牵念
  • 较差

声音的重要性

26分钟前
  • icy
  • 较差

年度诚意之作,丝丝入扣的童趣电影,被誉为“中国版《小鞋子》”也不是浪得虚名。藏族小盆友蛮可爱,一整天就喜欢做白日梦,小男孩总希望老天下雨,这样就能穿上心爱的雨靴满世界跑,他的父亲还有村民们却怕下雨,一年的收成就可能泡汤。戏剧冲突就此展开,孩子们与大人开始了“捉迷藏”游戏,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找到了共鸣。

30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故事情节有点慢

32分钟前
  • Mr.W
  • 较差

万马 松太加 拉华加 一贯的青海南部藏片风格 家庭日常 儿童眼睛 夹杂几片变动中的现代和宗教雪花 后半程有点松松的(拉姆姐姐真是一朵宝藏

33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流水账&尴尬而不知所云的镜头语言

35分钟前
  • 令狐冲的小师妹
  • 很差

#SIFF 故事也太平淡了,全程睡点。是单纯清新,却一点也不灵动可爱

37分钟前
  • SARANGI
  • 较差

手里的跳蛙比不上脚上的雨靴,换镰刀的羊皮最终换来一双雨靴,童年的旺扎在期待一场大雨。3.8

38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这种小孩和围绕雨靴展开的情节是真实存在的吗?用儿童雨靴对映成人线,也太硬凑了。纯真用的不好就是真蠢系列。

40分钟前
  • 倒带
  • 较差

深具伊朗风味的藏语儿童片,故事颇为简单素朴,风格却甚清新灵动,虽有模仿痕迹,但总体值得鼓励。以一双雨鞋为叙事中心,串起一个藏族家庭的日常生活(电视放映内容与片中故事的互文)和一座村庄的收割图景;以较多镜头表现孩子对向往目标的执念,然而忙于生计的成人在粗粝生活面前,哪有功夫细细审视?「雨靴」不仅渐渐成为孩子生活的重心,也变成家庭问题的聚焦(与镰刀的冲突),最后升级为关联整个村庄的收获,难得的是还涉及到藏族文化在其日常的影响,文本虽不复杂,但编织、推进得较紧凑。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平淡。一开始看的时候差点以为是外国电影

47分钟前
  • 某循环
  • 较差

这也太浅了。最近还陷在阿巴斯出不来,总是想到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真的镜头氛围营造基本上可以比着来看了,前面因为实在不喜欢到后面都实在看不下去了,幸亏我这边电影院没上,去了我要伤心的。

52分钟前
  • 正在跳舞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