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结束了,看完结局的我真的很想把编剧的大脑给撬开看看里面都装了些什么东西,一个父亲忍辱负重、苟且偷生为了自己受了欺负自杀的女儿报仇雪恨,父亲一开始也并没有走极端,正如加害者之一李思琪所说,是他们把这个父亲逼成了杀人犯!!!
结果当强奸犯的女儿问女主说为什么这位复仇的父亲要去杀害他爸爸,女主竟然说因为人家心里有问题,精神不正常!!!????
怎么看不正常的也是你这个回答吧,你还是警察吗?
你追求的正义呢?
难道自杀的女生是被强奸被拍裸照,不是为了上位而泄漏裸照的这些事情不澄清吗?
反而维护加害者的名声?
整个剧看了一肚子气,垃圾剧情!!!!
但是饰演为女儿复仇的父亲的田老师演技真的太棒了,特别有代入感!!!!
迷雾追踪 (2020)6.7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余庆 / 蒋勤勤 周游垃圾剧情,三观不正!!!!
零·写在前面的碎碎念距离上一次在豆瓣写点什么已经过去了七年,这七年为人夫为人父,经历了很多,看过了很多,世事后知后觉越来越淡,听的越来越不走心,同时也越来越不爱说话;就像王自健最近在综艺节目中所说的“智者说话是有话要说,愚者说话是为了说话”,自己作为一个愚者,还是要自知,但是在这个剧的观剧过程中,却又难得的让自己有说话的欲望,所以还是打开了Word,如果观者生厌,就当我是自说自话吧。
一·林雨虹似乎所有的争议都绕不开这个年过中年一身A气的女刑警队长,大家对于她处理案情时的鲁莽、带血见孩子和前夫时的“刻意”、以及“不用叫救护车”时的冷血和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吐的表演手法多有指摘,认为她既不配做刑警、也不配做母亲,甚至不配做人,延展到不配做演员;我起初也是抱有这样的疑惑,直到警队内几句关于林队的闲笔解答了一切,她和她父亲五年前在贵州与偷车贼有一场遭遇战,她失去了父亲,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林雨虹,这个人,这个女人,这个女儿,这个女刑警,从那一刻开始,在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根弦,断了。
她不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会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把孩子关在家里到深夜,她会带着满脸的血去见孩子,她望向孩子的眼神饱含热情,却无法转换成一个拥抱和一个关心的词汇;她也失去了基本的同理心,这才会让她如同机器人一样的吐出每一个字眼,像是走过场一样安慰完下属后立即让他离开病重的妻子去出差,面对已经来补救挽救的受害者会说出“不用叫救护车”这样的字句;她甚至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敬畏,她的世界里只有案情、现场、证据、线索、嫌疑人,她敢冒着违背组织纪律看似画蛇添足的给犯罪嫌疑人打电话,会在幽闭恐惧症的前提下被犯罪嫌疑人打伤,会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去见“杀人犯”,她不是鲁莽,而是不在乎,不在乎自己的得失,不在乎自己的生死;你们觉得她不是一个掐指一算就能推断出真凶的神探,但没有人说她是神探啊;至于为什么会是刑警队长,有哪个领导会不喜欢一个自己属下有一个不贪工不求赏不怕死的刑警队长呢?
她是抱着一颗求死的心,在过着自己的人生;因为她的人生,已经完了,毁了,结束了。
她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可是她没有钥匙。
有一句著名的歌词:我拥有的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大家往往记不住这首歌略为通俗的歌名——关于我爱你。
林雨虹,身上失去的,就是“我爱你”的能力。
二·父亲和林雨虹一样,吴念生也是在求死。
和林雨虹不一样,吴念生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倒计时。
这一样和不一样之间,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父亲,最悲怆的白描;如果没有这份绝望,这份复仇的怒火也不可能像盛夏的烈日一般,灼伤江城的雾夜,甚至不能让世人去感受那份卑微;按常理讲,一个普通人,即便生逢如此巨变,但是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家庭的负担,苟活是常态,但吴念生不一样,他的人生,早就丢了。
也许在那个为了躲避二胎罚款,妻子在山洞中难产而死的雨夜,他的人生就丢了;也许在那个为了得知女儿自杀的雨天,他的人生就丢了;也许在那个得知女儿死亡真相的瞬间,他的人生才丢了;也许在那个被人围殴的夜晚,他的人生才丢了;也许是那个知道自己生命状态的时刻……或许,他的人生不像林雨虹一样是一瞬间的失去,而是慢慢的被温火垮炖,一点点丧失所有对人性温暖的认知,丧失对未来生活的勇气。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条法律都不会认可吴念生的所作所为;正如我们也都知道他是如何被推到这一步一样;甚至我们都不知道换作自己,又该如何行事。
看到这里的自己,大哭一场;我们感动身受,却又无能为力;电影《银翼杀手》中有一段特别激昂的台词,但是最后两句,却是和这个难以言喻的故事出奇的吻合——“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消逝在时光里;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面对这场时代的雨和眼泪,我想加一句:——但值得铭记。
三·受害者近几年一直有关于受害者是否需要是完美的争论,但在这个故事中,对于胡怡婷来说,不存在这个争议:她能力强,善良,主动关心别人,简言之品学兼优;但我们都知道,她自己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一出生就没有母亲,不允许在法理上成为自己父亲的女儿;而自己法理上的母亲,事实上的姑姑又因为某种意义上的事实缺陷,而需要更加加倍的对她好,好的背面同样也包括了加倍的期待、加倍的希冀;所以直到最后,我对于胡怡婷的认知都是模糊的,断裂的;某种层面上,她像是天使,对于她的美所涉及的毁灭,让人心碎;但是我们也知道,那场污秽的酒会过后,胡怡婷没有退出,她选择了留下;不过这个情节在最后的悲剧以及复仇的惨烈之间显得微不足道;可这里面有一个信息依旧传递出来了——她的人生,从来都不属于她自己。
而对于那些曾经加害胡怡婷的受害者们,我的感知是复杂的,从情感上我会和弹幕上满屏的叫好声一样,但是这些人性的恶真的是天生的吗?
我们无法为他人的恶去找借口,但是那种对跳出这里的炽热期待,却足以让他们铤而走险。
我不会同情她们,但我更痛恨织网的林子安们——他们画了一张大饼,可耻而又卑鄙的让饥饿的孩子们去互相残杀;这样的彼此伤害,在这两年有了一个新名词——内卷;不过与剧中对胡怡婷的同情有所不同,现实中人们更厌恶那些更努力和勤勉的人,认为是他们带动了内卷。
如果他们有机会的话……想到这里,不寒而栗。
四·小地方众所周知,拍摄地是在重庆,大家也能看出雾都的城市地貌和人文气质给本剧的风格调性加分不少;但其实故事本身一直在强调一件事——这里不是重庆,这里是重庆下面的一个小县城,是一个小地方,一个和中国大多数人家乡一样的七八线小城;正是因为是小地方,所以我们才能看见更真实的故事,就像你在《南方车站的聚会》中不会苛求警方在四十八小时内破案,不会苛求警方分分钟调出天网,利用卫星定位去抓人,不会苛求警察个个是神枪手——当我看到满屏弹幕关于为什么不打轮胎时的真实想法是大多数号称要追求真实的观众真的能明白警察开一枪背后所要面临的无穷尽的文案工作和自我证明吗?
正是因为是小地方,所以才会有一群姑娘在十年前的时候愿意为了一场看不太分明的选秀,拼上一切;将自己人生的不确定性,都投掷在一场豪赌中,哪怕筹码是自己的人生以及别人的人生;也正是因为是小地方,所以那几个小姑娘们知道如何用最不违法的手段却能达到最残忍的目的,彼得海思勒在《江城》中曾经提到“在涪陵这座城市中,谣言依然是最可信的渠道”,在书里面还有另一段残忍的话——“中国是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
”她们没有赌赢,大多数情况下,她们只会输掉自己原本的人生。
五·失败失败这两个字太刺眼,但却是本剧的基调;甚至可以说,这种夹杂着看穿真相的失败,可能是故事真正想要传递的;林雨虹是失败的,她不是神探,她不会掐指一算,她甚至不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她把生活过得一团糟,她把自己躲在工作这个龟壳里;赵伟是失败的,他出身优渥,自视甚高,但是他在故事里是一个被发配者,而且是一个工作能力与工作觉悟不匹配的警察,他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龟壳。
整个案子甚至也是失败的,命案真凶在落网前病亡,真正罪恶的缔造者依然逍遥法外,让人想起柳云龙在《暗算》第一个故事中的那段陈词“造孽的人在招摇过市,接受着人们的同情、悲悯”。
可是说到这,似乎又能理解弹幕上的负面信息,因为在一个道德价值判断二元化的当下,失败的正义是无法满足他们足够直接的期待。
但是失败是常态,平庸是常态,大多数人都像剧中人一样生活在一个七八线小城市,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做着努力却不见得有足够回报的工作,而一场变故就能让你现在的平庸变得更失败;那么,这么一个看似丧到底的故事,在迷雾重重的连环命案背后,又真正能传递出什么呢?
一个满满人间不值得的浮生绘?
我想,如何去真实的而正确的看待失败,也许会是一个答案。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说过“我们只有认为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拥有勇气”,而那些让我们感到价值丧尽的失败,则是促使我们匆匆忙忙做出一个个错误决定的源头。
林雨虹如果能想明白父亲的死不是她的错;吴念生如果能想明白女儿的死不是他的错;胡怡婷如果能想明白被拍裸照不是她的错;参加选秀的姑娘们如果能想明白成不了第一名不是她们的错;至少,有些悲剧,不必重演了吧。
六 最后想用《关于我爱你》的歌者的另外两句歌词结尾——“你手里没有魔笛,只有一支破旧的大旗”献给所有平庸而失败的人生。
看《迷雾追踪》的弹幕,我发现网友对女性恶意真的好大,不仅要求受害人是一个完美受害者,还要求一个女刑警队长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和一个完美的👮。
动不动就质疑你能力,女的不配当队长。
女主因为自己正在跟前夫打官司,心绪较乱,在出现场的时候做了一个错误判断,网友就开始叨叨叨。
后来女主因为这个错误导致的舆论压力被局长撤销调查资格,女主在家庭事业的双重折磨下出现了一点情绪波动,好嘛,网友一口锅扣下来,这样能当刑警队长?
请问👮♀️不是人?
我前两天看的那篇《讷河往事》不就是真实的人间故事?
黄国华因为没能让投案自首的徐骊免除死刑,成为他一生过不去的心坎,最后早早退休,每年都去剃一次光头。
为什么过不去这个坎?
因为👮♀️是人,有七情六欲,有自己独立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被环境左右的人不是存在的。
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身兼什么职业,皆各有各的难处,可又能在情感与理智的天平上保持平衡,作出艰难抉择,才显出生而为人的可贵。
不过我猜如果女主情绪稳定,处变不惊,弹幕又会骂女主没有心,女孩都被罪犯杀死了,都是你害的,你还吃得下去?
你还能这么淡定?
因为这群人本质上仇女,仇女仇到了骨子里。
太久不写评论了,大学写了很多,后来就搁置了,然而今天看完第12集(第一案最终章)之后,发现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以下涉及剧透,请留意) 第二案电梯: 迷雾追踪的不是凶手,而是背后的暗罪——《迷雾追踪》第二案 就从12集那缓缓流动,无声处听惊雷的结局开始聊起吧。
吴念生最终没能杀死另外一个加害人李思琪,也没能够揪出幕后更多的权贵黑手。
他死在17号之前三天,一个人在隐蔽之所,无声的离去了。
他苦痛的十年中,杀掉了弓虽女干他女儿的司机赵长松,打烂了始作俑者李佳佳的脸,饿死了合谋害他女儿的周灿、李子欣。
他一步步将所有人都三缄其口,避而不谈的案件,靠一人之力,查了个水落石出。
氵去律不能够给他的公道和真相,他只能自己去拿。
他引导警察一步步查清了案件的真相,他跟警方斗智斗勇,跟疾病殊死抗争。
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希望有一天,他女儿的沉冤可以昭雪。
然而,若他还活着,现实会令他仰天哀嚎,长歌当哭。
他死以后,已经真相大白的案件并没有公之于众,弓虽女干并逼迫他女儿自杀的赵长松,他的女儿仅仅以为父亲的被害是因为遇到了变态,目前凶手已死。
那些背后既得利益的大佬们潇洒庆功,不曾被追究任何责任。
死去的赵长松、周灿、李佳佳、李子欣,还有活着的李思琪,包括那些既得利益者们,随着吴念生的病逝,他们的罪恶又再次被掩埋,媒体、执法部门对于事实真相讳莫如深,一切都恢复了岁月静好,世界又变得禾口谐万分。
看到这里,我将4☆改到了5☆,弹幕里有人说,追了这么久,结果结局不尽如人意,感到失望。
有很多人点赞,我见到却觉得悲凉,大体我们看剧只是想做一个白日梦,太接近现实,反而令人无法接受。
剧组的人说,他们想尽可能的贴近现实,展现真实感,他们做到了,我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这样做。
但这部剧只想讨论结局的悲哀吗?
远非如此。
弹幕里很多人认为李思琪该死,如果当初躲在厕所的她选择报警,或许就不会发生后来一连串的悲剧。
这话讲起来,当然轻巧。
可换做我们是李思琪,是否真的会报警呢?
我们知道,在娱乐界或者舆论圈,一个负面消息的危害,报警的结果是,这个投资几百万,几千万甚或更多的节目将会被舆论曝光,一旦节目被毁,有太多人会将责任怪罪到他的头上。
吴念生只为寻找真相尚且被人打到垂死,她报警之后,真的能够全身而退吗?
当初,她也不同意给胡怡婷拍裸照,因为李佳佳威胁她,因为她知道了所有的计划,如果不参与就会被一起做掉,她才不得不就范。
她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就像现实中的你我一样。
因为自身太渺小,哪里敢惹了不得的人。
她选择了不作为,选择了保全自身。
她懦弱,自私。
可是,那些现实中不懦弱,不自私的人,有多少得到了善终,有多少抛家舍业,最终他们的名字都不被人所知道…… 有人觉得李佳佳、周灿该死,她们确实不值得同情,只是她们是这出戏里最后的恶人吗?
她们为什么不能够放过最优秀的胡怡婷,因为她们和她们的家庭都为此付出太多,她们输不起,她们无路可退。
为了能够让她们走出去,离开这个一眼就能够望到头的小城市,她们的家人可以说是倾其所有,甚至债台高筑。
然而可笑的是,实际上她们以为的希望,原本只是一桩谎言,一场虚妄。
从来没有什么去北京的机会,不会有什么电影、杂志、出碟的机会,只是当地的饲料厂,想要拍一个广告。
可是为什么这些女孩的家里人会相信这样的骗局,为什么他们要投入那么多,直到输不起,要去害人?
理由有两个: 其一: 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小城镇出生的孩子机会少,发展难度大,有了机会就不愿意放过。
其二:这场骗局,是由当地电视台做了背书,虽然最后电视台方面打起太极,将责任一推了之。
一个普通的广告公司,可以在电视台上不顾事实的出言诓骗,不仅仅让这些漂亮的女孩子去陪一些有权有势的人,还让他们的家人倾其所有。
倚靠的就是电视台的背书,电视台为什么会背书,不过是一场互利交易的权力寻租。
然而电视台的那位老领导,自始至终,我们连一面都没见过。
他拿到了他的利益,却害了一个卓有才华的花季少女,酝酿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血案。
然而他,连一丝污垢都没有沾上,就这样消失了。
什么开路能够让这位电视台的老领导愿意以电视台做背书呢?
我想我们都知道那是什么。
这也是这一整套悲剧里面,林总和魏总的作用。
他们可不仅仅只是派了打手使得吴念生垂死。
结局最后,喧嚣起来的尘埃又再寂寞无声,无非是开路的东西又发挥了作用罢了!
新闻背景声里,散发着血色的悲哀: “像这样惊人的谋杀案件,的确会给我们广大市民朋友带来很多担心和顾虑,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人为什么会犯罪,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才是最可怕的。
不过有句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随着案件的侦破,凶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也相信,当歹徒不断被制裁,正义不断得到伸张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安全,越来越和谐。
” 鲁迅喜欢将人描写得入木三分,对人性之恶有着深刻的洞见,然其实,不论人是性本恶或者性本善,不论是愚鲁或者聪颖,更多的要看当时所在的大环境。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敢扶老人了呢?
怕被讹。
为什么没做错事会被讹呢?
因为当初一个判例,乐于助人的人没有得到应得的赞誉,反而使得自身陷入了困境,而后来这样的案子接二连三,不停发生。
人们被动的学乖了。
所以,我们不该只是觉得李思琪该死与否?
而应该问问,为何她不敢为了正义站出来!
是什么阻止了她去做正确的事。
我们不应该只是觉得这是一个连环杀人案最终告破的故事,而应该问问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最终悲剧的内核?
哪怕我们只是在心底,悄悄的问上一问。
最后,感谢剧组的写实主义。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
❤欢迎关注❤。
更多深度评论《迷雾追踪》第二案——迷雾追踪的不是凶手,而是背后的暗罪长图文分析《暗黑者 第一季》10号案件:每个人都是刽子手 为向虚空中全力挥拳的自己鼓掌——张震《缉魂》开始笑得多没心没肺,后面就哭得有多狼狈——《送你一朵小红花》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如何拯救“丧”的我们皮克斯《心灵奇旅》
后记: 为何我会这么喜欢这部不算大热流量的剧集。
因为它非常难得,探讨了一个现在很多剧集里面会忽视的问题。
我们很容易就给坏人贴上一个坏人的标签,然后看到他们被绳之以法。
或者去讲述一个坏人也有悲惨的童年等等。
却都忽视了是什么造就这一切。
以第一案的吴念生来说,他遭遇的是什么呢?是法律的双重标准。
他无法通过法律获得公道,甚至他死后,已经被查清的当年的案件也未被公之于众,背后的罪犯没有被绳之以法。
当法律一视同仁的时候,它是对秩序的坚守,是对所有人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法律开始有选择的时候,它只是成为了少数人手中的工具。
这时,我们还能说那些“罪犯”不可饶恕吗?
12集看完了,终于第一个单元的案子结束了。
整体来讲案子也讲明白了,杀人犯也抓到了,有了他自己的结局。
现在就想来非常主观的讲一下我自己看完这个单元的感受:像是好好吃着巧克力突然来了一口屎,然后不断的重复。
也就是说,它总让我在好与不好之间来回拉扯。
最后看完结尾,我就想问问,导演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整个故事的剧情是这样的:一个县城办了一个选秀节目,几个女孩一起参加。
其中一个女孩子因为特别突出,导致另外的几个女生心生妒忌,通过拍这个女孩子的裸照来逼迫她退出选秀比赛。
在拍裸照的当天发生了意外,被其中一个工作人员知道了,强奸了这个被下了药的被拍裸照的女孩。
然后这个女孩的父亲就开始了十年后的复仇活动,把涉事几个女生和这个强奸他女儿的工作人员杀了。
(大概前9集是这个剧情) 这个故事逻辑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整个剧你想传达的是什么?
一开始通过网约车凶杀案来作为整个故事的引子,把人引到网约车的危害上去,这个让人想起来乐清滴滴网约车案件。
作为引人入胜的方法也可以理解。
然后又开始了各种不是这么相关的剧情,被杀害女生的认识的ABCD,终于摸索出了这个选秀节目的重要线索。
这段剧情说实话我没认真看,因为出现的不相关的人太多了,并且毫不影响整体剧情理解。
最后终于查清了谁是凶手和他的作案动机。
重点:当我在想这个结局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思考的时候,导演帮你总结了,为什么杀人,因为这个凶手心!
理!
有!
问!
题!?????
我真是满脸问号。
这还是最后女主作为警察回答其中一个被害者的女儿问“为什么他要杀我爸”的问题?
我可去你的吧!
凶手为什么杀人你不知道??
你这把原本犯了强奸罪的人描述成了被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杀了的“无辜受害者”?
加上剧中电视里对案情的总结: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凶手要杀人,但是我们相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我tm真的差点没骂出来。
请问,这是你的立意提升吗?
但凡你要是说,因为凶手太过偏执,用错误的方法来维护自己心中的正义之类的我都能理解,你这说了个啥??
且不说你怕表现出同情凶手的悲惨遭遇和为他申辩的情绪,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你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法律就都能解决的。
这部剧和《沉默的真相》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牵扯出一桩陈年旧事(案),但你看你和人家的评分呢查这么多的时候,是不是就该反思一下,到底是哪里的问题?
(当然问题很多,差距很大,不仅是结局立意的事)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种凶杀案也好,其他类似的推理侦探剧也好,不能只是仅限于表层为了推动剧情的故弄玄虚,多去探究一下人性,关注一下背后的心理,总是好的。
凶手固然是罪无可赦,但是关注什么导致了他犯罪并不会有为凶手洗脱罪名的嫌疑。
追根究底就是,人走向极端之前所遭遇的不公才是真正值得反思的。
哈哈哈感叹一句,最近在追《巡回检查组》和《迷雾追踪》,两部都是不够好的剧,完全配得上现在豆瓣群众对它们的评分。
所以看剧之前先看评分,评分高的不一定是好剧,但评分低的一定不是好剧,这没错。
个人觉得这部剧很戳我的点。
我也觉得它有一些缺点槽点,但我的习惯是只要整体是好的,就不需要揪着它的缺点大做文章。
毕竟对错优劣是建立在一个既有价值观基础上才能判断出来的,所以槽点这种东西其实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每个人的价值观、审美和同理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很难出现一部剧满足所有人的诉求,让大家都喜欢。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到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别人没有做什么。
我个人真的很喜欢这部戏的选角,外形不是那么突出但气质贴合(蒋勤勤老师当然是很女神的,只是单看外形的话,肯定没有很多当红的女演员那么具有普遍性的吸引力),而且演技也不会让我跳戏,我没有学过表演没法看出哪出戏该有几个层次,演员又表演了几个层次,但是不管有没有台词,我还是能通过演员的演技体会到这部戏里的角色当时大概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情绪。
再来说剧情,我不是悬疑的疯狂爱好者,所以对于缜密而复杂又充满反转的情节设计也没什么太大的追求,我只是欣赏不来那种逻辑上有大bug,或者只为了炫技而炫技没有任何感情或思想内核的作品。
而这部剧我并没有看到大的逻辑漏洞,而且我也觉得它有着一个坚实的内核。
虽然我不确定编导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但看完之后会让我有自己的想法。
不管是第一个故事还是第二个故事,导演最终都没有让主犯接受法院的判决,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大众观念里判决就意味着断定一个人就是完全的黑色的,而这两个故事里的人物却都是以灰色居多。
犯罪是极端的手段,是这个社会不该发生的恶,但这里的主犯却又仿佛有些情有可原;被害者明明应该是受害的一方,付出了生命和其他惨痛的代价,但隐隐又觉得他们不是那么无辜。
这里的受害者和迫害者都无法完全断定他们的“是”与“非”。
迫害者的“是”在于他们的声音,他们的诉求没有被听到,吴念生当年最需要的可能只是有人能够帮助他女儿报警,袁晓东可能只是需要父母的爱和保护。
受害者的“非”在于他们总是忽略别人的声音,无视他人的人权,无视他人的求救,无视他人的伤痛,无视他人的孤独。
但他们为什么不去听别人的声音呢,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声音也没有被听到,自己的诉求也没有被满足。
所以在这样一个很多人都只能捂上耳朵埋头于自己的世界,没有余力去倾听他人声音的世界,就会发生很多让人惋惜又看似不可避免的悲剧。
说看似不可避免,是因为其实两个故事,在最初其实只需要一点点改变,哪怕有一个人听一听他人的声音,都不会走向让人遗憾的终结。
但只是在对面的人冲着自己奋力的张合嘴巴的时候,把自己紧捂着耳朵的手稍稍松开一点,听一下他的声音,到底需要多少力气呢?
倘若这部剧只有前12集,那么我觉得7分的评分对于《迷雾追踪》来说略显高了,却也还在情理之中,可不幸的是他有24集。
特别是在2020年国产优秀悬疑剧的井喷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成绩未免有显得德不配位了。
不知道是国人对于国产悬疑剧过于宽容了,还是水军太多了?
整部剧下来槽点实在太多了。
1.建议剧名改为《监控追踪》,除了看监控更多的还是看监控,剧情没有让我看出来刑警的专业性在哪。
前面唯一有一处让我有惊喜以为他是个侦探剧的点:“第一个案子里,女主通过开车人身高和驾驶位调整推断出了开车的人不同”2.前后两个案子根本就是换汤不换药,从取证调查、询问证人等一系列手法基本就是一模一样的。
“调查线索——发现凶手——调监控——抓凶手——不是真凶-再发现新线索——调监控——抓凶手——还有幕后黑手……”有一说一,这么拍下去够导演排九九八十一个案子了。
3.在询问证人过程中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证词“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所有的关键证人不在最后一刻永远都是“不知道”,但是最后还是莫名其妙的就交代了。
4.女主在前面交代过,自己平时只办过一些小案子,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基本很少接触此类强度刑事案件?
”可这短短的一年不到时间却接连发生两起这样的案子,合着圣诞、元旦一起,你也要凑一凑?
好歹中间有个时间过渡一下?
5.第二个案子,罪犯都枪指脑袋铁了心要死了,这还非要强行续命一口交代完设定才咽气,是否有点过于狗血了?
你就不能咋的,喝孟婆汤之前想着还有遗憾不吐不快呗?
那你早干嘛去了?
6.第一个案子父亲的作案动机完全能够理解,但第二个?
因为母亲对儿子不够关心,怕重蹈覆辙成为第二个凶手?
强行升华作案动机?
只可惜对角色完全立不住脚,也很难让观众没有共情,原生家庭的不幸,不需要你一个外人来通过这种手段来解决。
不管怎么说拐卖儿童毕嘶!
关键问题,剧中也并没有交代杨阳的原生家庭到底有多烂,仅凭罪犯口中的几句单薄台词,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7.建议导演不要再拍跟车戏了,一点紧张悬疑的感觉都营造不出来,更何况还跟车跟的那么明显。
就我自己的角度而言,在闹市或许也没什么,你都到山里了,一辆车跟在我屁股后面那么久,谁不嫌膈应啊?
就这?
还专业刑警?
这个原创剧本过于单薄只能算作很中庸的一次创作,很难让人有再看迷雾剧场和《白夜追凶》时的刺激和惊艳。
但如果仅仅只有前12集的话,混个及格还是可以的。
第一案完结 心里堵的一塌糊涂(本来看前三集觉得人物处理事情的方式好奇怪呀,三星剧,并没有非追不可,但是慢慢随着剧情深入,就陷进去了,以前看悬疑剧,是被警察吸引,看这部剧,是被案情吸引,五星。
)胡怡婷。
心疼这个善良美好的女孩,因为太优秀,被其它女孩子设计害死。
印证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嫉妒这个东西真的是挺可怕的。
希望怡婷下辈子要有能力保护自己,身边没有坏人,有幸福的人生。
吴念生。
吴爸爸真的是很爱很爱自己的女儿,是一个很有原则的好爸爸,他所经历的真的让我难过,甚至觉得他的所作所为是可以被原谅的。
假如我是他,不一定有他的理智。
甚至,倘若我是警察,我想我会放他走,不抓他。
🤣李思琪。
善良但是懦弱,没有主见。
懦弱,纵容了坏人,是这出悲剧的推动者。
所以,做人不止要善良,也要有锋芒。
能保护自己,也要能保护别人。
明哲保身也许到最后什么都保不了。
最后回到主题,林队为什么说谎,告诉赵长松的女儿吴爸爸精神有问题。
刚开始,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案件都已明了,为什么不让大众真相,为什么不还怡婷和吴爸爸一个清白,最后还让她背着这个罪名?
等更新的时候,看了第二遍,似乎明白了,吴爸爸杀了这么多人,是这么多个家庭,杀的也是别人的女儿,别人的爸爸,纵使这些人是坏人,该受到惩罚,但在他们家人的的眼里,错不致死。
倘若公开案情真相,难保不会再有报仇之事发生。
倒不如到此为止,吴爸爸复了仇,在乎怡婷的人都知道怡婷是清白的,让仇恨到此为止。
也是对吴爸爸家人的保护。
所以,现在看到新闻总要问自己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恶意评论,不做别人的枪。
因为事情的背后,也许另有隐情。
(后话:现在这个社会,做坏事成本太低了,有些人就会无所顾忌。
如此看来,古代的株连九族,虽然残忍,但总会让坏人忌惮)
《迷雾追踪》开播四天了,一直在关注大家的意见。
关于前几集大家讨论的疑问,我想跟各位聊一聊。
作为一个悬疑影迷,我给迷雾设定的基调是写实,因为写实是最契合我们故事表达的方式,所以我们的主角人物也都比较写实,他们是普通的、有瑕疵、不是所有决定都能达到完美效果的警察,同时也是普通人、正常人,而不是神探,所以他们查案的过程也更接近普通人,普通警察,更多依靠对案发现场的侦查,刑侦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帮助,以及走访和谈话,而这些正是普通警察查案时必须做的事项。
在本剧的开场,林雨虹在雨天出任务归来,因为匆忙,并未洗尽身上的雨水和血迹便去了律师事务所,参加儿子抚养权的调解会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个充满瑕疵,又一直在倔强对抗自己的人物。
她应该把自己收拾干净去会面,但时间压力下她并没有做到,就像很多人忙了一天下班回家,眼妆早花了却没有意识到。
写剧本的过程中,也跟很多职业女性朋友聊过,就像剧中的林雨虹一样,她们也会因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相处而焦虑,有挫败感。
但剧中林雨虹依然在死扛和争夺,凭借母亲的本能希望离孩子不要太远,起码能经常看看,这就是一个缺陷满满的母亲,这便是林雨虹。
诚实的说,我自己也认为林雨虹未必是那个更适合抚养她儿子的人,但我非常理解她的纠结和顽固,当然整个影片也是她和自己的和解,她和儿子的和解,所以我觉得咱们并不指望她以完美的形象出场。
相信看到最后,观者也会明白,林雨虹的坚持和硬刚更多的其实是与自己的斗争,这一点她本人应该也清楚。
我看了很多关于林雨虹给嫌疑人打电话这一举动的讨论,其实这也是影片中大量涉及的讨论,她是否做了最佳的选择。
这也造成她的困境。
从我的角度来讲,警察的第一要务并不是破案或者抓捕凶手,而是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公安系统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包括法律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也在于它们对于犯罪行为和犯罪动机的威慑,所以在当时的处境下,嫌疑人带走了被害人,汽车停在荒郊野外,很可能即将作案或者正在作案,这种情况下开车赶过去抓人肯定是迟了,当时林雨虹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避免嫌疑人作案或者继续作案,因为救人才是最关键的。
感谢支持过这部剧的每一位朋友!
近年内地悬疑片质量提升不少,所以这部新剧一出又是喜欢的女神蒋勤勤出演立即抱着期待去看了………老实说能忍到4集看完我自己也不相信~就这?
我顶着bug的枪林弹雨150多分钟你就让我看这?
这部剧适合玩“大家来找bug” 而且难度系数很低每分钟都能找到一个,所以考的主要是耐心~槽点从女主出场起就同步登台了——大姐,您是去争抚养权啊,您带着一脸生动鲜活的血坐在律师楼您丈夫儿子面前咋不索性把腰里的枪也搁桌上呢?
您是从凶案现场过来的还是铜锣湾?
还是其实就横店?
不然还是您一个不稳重扑街脸直接栽死人血口上了?
4集下来我唯一剩下的好奇就这了。
您不爱说话得干的活儿漂亮我们才会说您cool,您这要不不说话一开口不是震碎三观就是秀智商下限,保护我们安全的如果真像您这样的怎么那么让我没安全感呢~您丈夫(哦,按您说的前夫,虽然您还没签字离)他具备360度碾压您的能力照顾好孩子(可以抛开物质因素)您儿子更是肉眼可见的对您没感情,可您不管,您甚至看都不用看您儿子一眼,目光直视前方,义愤填膺落地有声的说您是不会卖儿子的?
纳尼?
这种桥段从老套路的煽情到这里女流氓式的无情编导只用了一包某马鲜生的血包就自洽了~并安排边上的离婚律师做实这套行得通——当女主伶牙俐齿的质问他是在上海,北京还是英国、美国读书时最巧舌如簧的离婚律师居然被噎了一嘴…这离婚官司够呛~槽点太多,我就抛砖引玉只说开头,基本之后各种奇葩逻辑、比比谁更傻以及全剧基调包括让弹幕呻吟的灯光都是这个路数。
处处可以感受到编导野心不小才华有限~
人生中第一次超前点播献给了《迷雾追踪》。不得不说导演很厉害,表达了人性的中晦暗和光明。很喜欢这部剧的镜头,手持摄影非常有纪实的感觉。主角没有“神探光环”,只有抽丝剥茧,跟随证据带着观众一步步在迷雾中追踪那个真相。也喜欢剧中很多人精彩的表演,林雨虹,吴念生,袁晓东,任静,梁静秋,姚军,周灿,都非常不错哦。
目前看到四集,有点不能忍,蒋的演技太拖后腿,台词动作可以说是编剧的锅,可是她的眼神完全无法配合她的身份,有些行为悖离现实,你脸上有血,你孩子在呢,你不知道擦一下?人家明说请你擦一下你都不愿意,你是真不怕吓着孩子啊!而且台词讲得好僵硬。整个片子跟之前迷雾剧场有部片子一样,调色非常灰暗,看得好累。
质感还可以吧,没想到蒋勤勤的现代造型还挺飒的
低于预期太多了。
两个故事,两个男性罪犯,都很让人唏嘘,生活没有非黑即白,感恩生活还能让我按步就班的生活吧。蒋勤勤终于复出了,希望她还能接到很多戏。
……我觉得这个编剧有点在侮辱我的智商 还有一个这部剧改名叫黑暗追踪得了……男主的脸总让我有一种想给他一巴掌的冲动……
8集的剧情硬要拉成24集。。但是田小洁真的好帅啊!
黑暗色调压抑的让人窒息,谜团连着谜团,真相套着真相(虽有瑕疵但是高分剧)
好剧!色调节奏剧情内容我太爱了!女主真的工作能力很强,也很有气势。一些小bug瑕不掩瑜。最爱看她给队友分配工作,翔实有条理!很带劲!除了一些追赶,打斗本来就快节奏的戏,其他的我1.25倍速放的,口条台词问题还可以接受,没觉得出戏。
这个“抽丝剥茧”太欠缺思考了,完全被嫌疑人带着走,各种剧情发展完全打破了我对刑警的印象,居然还不是1999年的设定...明明公安和特警都还挺正常的啊
尽管人设不精致,很多时候用力过度,作为警察,有一些行为有漏洞,但是就这剧情依然不妨碍他是一部好片!看到十二级,五分继续期待后面剧情!哪来的这么多看一集就一星的,真的搞不懂。。
节奏紧凑,蒋勤勤演技加分!值得观看!
三集弃,逻辑有点问题,不太紧凑
10集越往后越难看,明明追到凶手了,不开枪非要追车。追车不会伤到路人吗?追上了不逼停,却非要逆行并排开,喊话凶手停下来,他就能停下来?结果车翻了自己伤的不行,人家咋地不咋地。女主知道他出车祸了不立刻打120,还非得自己到了才打。明明就一条路,却说什么要不是他把对讲放过来我死了你都不知道我在哪。明知道那男的也受伤了,一瘸一拐走着离开的,不赶紧开车去追?知道了要杀那个孕妇,当天预产期17号,不直接查预产医院,却跑家里去了。真逗。更好玩的是,孕妇丈夫明知道自己老婆要去送死,不拦着还要江边自杀?那生娃干啥?为啥不配合警察抓人?抓到了家人不就安全了?太搞笑了!无力吐槽!刚开始知道黄车上面有炸弹,等找到黄色中包车的时候,不第一时间查有没有炸弹就直接上去搜线索。车明明都翻了,里面的资料照片都还整整齐齐。
蒋勤勤还是很好看的。男女主演技都没啥大问题,问题是男女主一念台词就太出戏了,男主一激动就台词烫嘴听不清楚说啥,女主台词太生硬几次都怕她咬到舌头。
看了五集弃剧 就算冲着蒋勤勤的美貌也看不下去的那种 老女神台词还是不太行没啥起伏没啥感情我没法儿代入 然后第一集女主太憨了吧为啥要给凶手打电话啊 画风走向都特别像古早的重案六组 但冲着情怀也看不下去 节奏太慢 一部应该是紧张刺激的悬疑剧都看的我打瞌睡
抱着很大希望来的....结果不太理想 看的不是很顺畅
这个剧里的警察好无能啊,被一个犯罪分子耍得团团转,没一点破案能力,这种人是怎么当上警察队长的啊。不过也可能这就是现实的写照吧,原来这是个纪实片。
节奏气氛都挺不错的
说实话也不差,就是为啥在预告里把剧情都给剧透了呢?这不是悬疑片的大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