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高仓健最后一部电影,2012年上映,高仓健时年81岁,并于2年后去世。
这部电影里的高仓健几乎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凭此片获得第37届报知映画赏最佳男主角。
得到第36届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的是大泷秀治,在《追捕》中,他们因为真由美被联系在了一起。
而高仓健连这届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也没有得到。
本片中大泷秀治的表演的确精彩,出场的戏不过2场,但是一个人物的完整轨迹就全呈现在这张脸上了。
因为剧情而有性格的冲突,所以人物也相对丰满。
而高仓健的角色,会觉得太单薄。
真是这样吗?
高仓健先生对于表演有一个观点就是,不演为演,特别是在他年纪渐长后,表演不再追求外在,而是追求内在,已经成为他的表演原则了。
来看这部他的遗作,就是完美体现了他的这种理念。
作为演员,难的不是演,而是不演,是通过不演,能看出内心的波澜,形成对人物性格的了解甚至理解。
高仓先生,是体会到这种表演的哲学境界的人。
演得过火,往往在青年演员身上容易见到,不过火,则无法让人留下印象,相反,不演,却要冒着被忽略的勇气。
通过不演来表现人物,需要更高的表演功力。
本片中,北野武、草剪刚和绫濑遥的表演,就属于张扬的一类,当然这与他们所表现的人物的性格是一致的。
在这种张扬中,高仓健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一静一动,动也可以衬托出静。
在朋友的只言片语和老人的记忆闪回中,我们渐渐接近了这个人物。
敢于让高仓健如此不演的,或许只有降旗康男这样相知多年的老友才做得到。
那些零星的片段分布在片中,让我们走近这个人物。
在大家都以为他不会结婚的中晚年,和一个中年歌手结婚。
妻子过世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是妻子如小女孩般吹响风铃的巧笑倩兮。
对于这样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子,可有人想过他在想些什么。
降旗康男导演把老人记忆中的风铃那优美的画面呈现给我们,足够诗意。
还有,在众人面前唱着一首动听歌谣的妻子。
看到老人喜欢的东西,不怕贵,想当作礼物买给他的妻子。
在众人狂欢的时刻,两个人在喧闹的小饭馆里一起吃饭,妻子对他理解自己不想要孩子的心情的感谢。
说要唱给众人,却只想唱给前夫,而觉得说了谎、并决定再也不唱的妻子。
把菜谱细心写给他,叮嘱他一个人如何生活的妻子。
还有在妻子家乡的照相馆里,看到她还是一个少女时的相片……在不动声色的外表下面,其实有那么多的故事,在记忆里被反复打磨。
再联系到剧中他作为一个职业匠人的专业性,不善言谈正是他的特征,恰好也是高仓健本人的特征。
所以,不演才是演真的没有错。
这个人其实是活在回忆中的,随着妻子的离去,这已经成为他不可回避的宿命。
联想到高仓健,为了离婚后心情郁闷英年早逝的妻子,而心怀愧疚终身未娶,并在妻子墓地附近建屋,每逢祭日必去祭拜,这就是高仓健先生自己的人生啊。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需要演,因为说的也大体上是高仓健自己的感受。
像片中这样沉默的老人并不罕见,默默的过了一生,因为性格的原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可有人想到要去了解他们吗?
他们也是应该被了解的啊。
寡言并不代表内心荒芜,可能恰恰相反。
那里面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也许只有同样历经沧桑的健桑才能演出他们的故事。
片中,最能体现老人情感的有,看到妻子少女照片时,猛地一出拳,然后潇洒地转身离开。
还有海上抛洒妻子骨灰的戏。
郑重地解开布,抛洒时绝不是拿起罐子倾倒,而是用手一把一把地从罐中取出,再轻轻地撒到水中。
每一把,都是在全身心地拥抱妻子,想起与她相处的一点一滴吧。
片中使用了水下摄影,那洁白的点点骨灰,在水中像是组成了一条银河,发着光,在自由地旋舞,也让人想起了高仓健妻子江利智惠美的代表作《田纳西华尔兹》。
这一段极为柔美,没有沉重,却只有轻盈和欢快。
这里有一个细节,老人在撒骨灰时,是用嘴咬住包骨灰罐的布的。
看时,还以为是方便,后来看了张艺谋说高仓健送他刀,看刀也用嘴咬住布,是为了避免口中不洁,对刀不敬,是以示恭敬的意思。
表面的沉默寡言,与其后的点点深意,非要仔细才看得出。
完成撒骨灰仪式后,老人坐在海边,点点渔火照亮他闪烁不定的眼眸,丝丝哀愁从灵魂深处溢出于脸部,这也是他所能表现的情感极致了,但是,没有哭泣。
妻子安排的这段旅程,最后令老人释然。
本片是一部治愈系的电影,片中老人从沉郁到逐渐开朗的表情,是有变化的。
人物如果没有成长,表演不能说是成功的,高仓健是演出了这种蜕变的。
希望健桑在最后也是这样,走出了自己的阴影。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用来形容高仓健的最后一个银幕形象,或是他本人都再恰当不过了。
看过电影,那位平凡又坚毅的老人的面容,以及高大、瘦削,笔挺中又有疲惫的身影,令人难忘。
他是独一无二的。
(原載於2013年01月17日 am730)《孤星淚》是煽情MV音樂特輯,「睇到喊」成了口碑;但淚流之後又怎樣呢?
戲裡的主角很悲慘,但最後上 天堂,觀眾可滿足地離場。
《給親愛的你》的力量,卻在於其哭不出來的哀愁。
人所承受的壓力分級,最高的是喪偶。
年過八十的高倉健在戲裡保持著其硬漢形象, 對亡妻的思念無論多麼強烈,都不會流淚。
橋段看似平淡,但靜心觀看也發現不少轉折,不為扭橋而扭橋。
角色設計和情節都反映出粗中有細的日本文化:高倉健飾 演的倉島英二本是監獄職員,木訥謹慎,卻有一雙做木工的巧手。
他獨身多年(這樣性格的人,不驚訝吧),卻跟常來監獄演唱的洋子(田中裕子飾)譜出中年戀。
洋子後來患癌逝世,之前留下遺言,請丈夫把骨灰撒在她的故鄉長崎的海裡──離倉島工作的監獄很遠。
於是老人便駕著改裝過的七人車上路,沿途碰到各式各樣的旅行者:有徘句詩人種田山頭火的愛好者、厚臉皮的流動便當商販、改名換姓以另一身份生活的漁夫…… 那些角色背後都有愁懷孤寂的故事,他們之間好像有一股不需明言的牽引之力。
就像其他公路電影的角色,他們一見如故,相識不久就趟開內心的陰暗角落。
有異於 其他公路電影的是,汽車在公路行駛的鏡頭不多,更多的是過橋,既有人行的小橋,也有跨岸的大橋。
每個在路上的人都像孤島,倉島有時就像橋,在他們之間聯繫 著;他們也像那輛經過改裝後,能容納客廳、廚房和睡床的七人車,是移動的島。
倉島本像一個孤島,或像監獄,在筆直的監獄通道兩端觀看,都是盡頭──直至他遇上洋子,她就像明信片裡鐵窗旁的小鳥,在死後才帶著倉島真正的告別孤獨,瀟灑上路。
老人的愛情和悲傷深沉而含蓄,你不會哭出來,但你不會那麼快忘記,因為這齣戲並沒有叫人用眼淚來消費。
(劇透) 《悲慘世界》是煽情MV音樂特輯,「睇到喊」成了口碑;但淚流之後又怎樣呢?
戲裡的主角很悲慘,但最後上 天堂,觀眾可滿足地離場。
《給親愛的你》的力量,卻在於其哭不出來的哀愁。
人所承受的壓力分級,最高的是喪偶。
年過八十的高倉健在戲裡保持著其硬漢形象, 對亡妻的思念無論多麼強烈,都不會流淚。
橋段看似平淡,但靜心觀看也發現不少轉折,不為扭橋而扭橋。
角色設計和情節都反映出粗中有細的日本文化:高倉健飾 演的倉島英二本是監獄職員,木訥謹慎,卻有一雙做木工的巧手。
他獨身多年(這樣性格的人,不驚訝吧),卻跟常來監獄演唱的洋子(田中裕子飾)譜出中年戀。
洋子後來患癌逝世,之前留下遺言,請丈夫把骨灰撒在她的故鄉長崎的海裡──離倉島工作的監獄很遠。
於是老人便駕著改裝過的七人車上路,沿途碰到各式各樣的旅行者:有徘句詩人種田山頭火的愛好者、厚臉皮的流動便當商販、改名換姓以另一身份生活的漁夫…… 那些角色背後都有愁懷孤寂的故事,他們之間好像有一股不需明言的牽引之力。
就像其他公路電影的角色,他們一見如故,相識不久就趟開內心的陰暗角落。
有異於 其他公路電影的是,汽車在公路行駛的鏡頭不多,更多的是過橋,既有人行的小橋,也有跨岸的大橋。
每個在路上的人都像孤島,倉島有時就像橋,在他們之間聯繫 著;他們也像那輛經過改裝後,能容納客廳、廚房和睡床的七人車,是移動的島。
倉島本像一個孤島,或像監獄,在筆直的監獄通道兩端觀看,都是盡頭──直至他遇上洋子,她就像明信片裡鐵窗旁的小鳥,在死後才帶著倉島真正的告別孤獨,瀟灑上路。
老人的愛情和悲傷深沉而含蓄,你不會哭出來,但你不會那麼快忘記,因為這齣戲並沒有叫人用眼淚來消費。
我想了想有必要发一下,以改自身不足。
几日前我曾说过不喜日本影片,认为其中感情戏太过基本无其它,我想我想我想我是错的(听到我想,我想,被洗下脑)就在刚才我看完高建仓先生的致亲爱的你。
所以发一下短评。
影片中高建仓扮演的仓岛为了完成亡妻洋子(田中裕子)的遗愿把骨灰洒向故乡的海而上路的事。
色调,摄影手法,中心思想以及隐喻等不谈,整部片都弥漫着行云流水般的哀伤写实,人物情感饱满,细腻,所谓大爱无言,大悲无泪。
我想这归功于高建仓先生的肢体语言和摄影推进,很难想像此时高建仓先生已如朽木,在影片最后一个炫技的长影头依昔可见硬朗的步伐,如弹幕的朋友所说全片哀而不伤,是部佳作。
我没有去豆瓣翻影评,因为我明白我是看懂了的。
在途中在一对话尤其深思:你这是旅行呢?
还是流浪?
旅行和流浪的区别你知道吗?
前者有目的地,后者没有。
前者有可以回去的地方,后者也没有。
你是旅行还是流浪?
结合片尾的绯句:漫漫人生路,行行复行行。
今日吾亦往,重走此间路。
不难明白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上路的旅行抑或流浪,不同的是:是否有可以停下或者回去的地方休息一下。
我想了想我,我想我只是在一个个人生与人生之间来回穿梭,所以也谈不上流浪,(你说我该有多绝望)洋子在最后的信中只写了永别了这样一句话来提醒即使是夫妻也不可能全部相知。
同样洋子也经历过痛失爱人的悲苦,不想仓岛沉溺在这样的情绪,通过回到故乡的海撒其骨灰来提醒仓岛一切已失去,不可以再追,你可以记住我,但必须往前走。
漫漫人生路,行行复行行。
今日吾亦往,重走此间路。
这样一部温情片在裕子与高建仓先生演绎下让人不知不觉便失了魂。
值得一提的是:高建仓先生与大泷秀冶(或许是的吧)拍完这部电影不久之后便离世了。
我想我可能会翻一下其它作品。
(毕竟观影少) 不知道为什么我又想到了海子的那句: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
第一次尝试写影评,请多指教。
腊月二十八,回到乌江怡园,小小对家充满了感情,怎么也不愿睡觉,一直到十一点半才沉沉睡去,我接着收整洗衣沐浴浇花,时间一晃到了十二点半,心里不甘夜晚就这么过去,清闲的夜晚越来越少,一定要谋求一份感动,才对的起自己,于是挑选了一部亲爱的你!
电影在舒缓的节奏中推进,北野武饰演的房车旅行者不断说着点睛之语,旅途与流浪的区别,旅途是有归程的,还有一个可以回到的地方。
影片一开始就甩出了包袱,往生的妻子将一封信寄往了自己的家乡,让近在咫尺的高仓健要到1千公里以外去取那封信件,按照惯例,这会是一个不得了的包袱,那封信件所牵引出的故事将在影片的结尾给我们浑身鸡皮疙瘩的战栗感动,我期待着这样的感动,也着迷于这样的影片,情书,心动,那样的结尾一直深刻在骨子里,随时保持着我对光影世界的迷恋。
这次却意外了,信上只有三个字:永别了!
无惊无喜,平淡如水,就是“永别了”。
看完电影,已是接近3点,明天还要回去都匀,我带着困惑和失望,关掉了投影,臆想中的感动没有出现。
第二天在车上,小帅开车,小小枕在我的腿上沉沉睡去,看着窗外,想着高仓健昨天的旅程,开着自己改造的房车,兑现了对妻子的承诺,带上骨灰,和床前的那一小罐花,横贯日本1000多公里,只为了把骨灰洒向妻子家乡的大海,然后接受那封只有3个字的信。
有一瞬间,突然明白了。
生活,就是要向前看,它应该是旅程,而不是流浪,它有目的地,有归程,过去的,就永别,要上路,去遇见新的人,做新的尝试,北野武爱读诗,喜欢美,也在摸索生命的意义,却迷路了;小吃展销会的主任,一直积极主动的打拼,不辞辛劳的奔波于各个城市,确是不敢面对自己家庭破碎的现实,只能在醉酒后痛哭流涕,第二天继续打拼;帮厨也有自己不敢面对的过去,丢下妻子女儿,诈尸复活,用新的身份开启新的人生,只是是真正的新的人生吗?
他真能和过去决裂?
当他看见女儿结婚的照片,他会是怎样的复杂,面对真的比死还难?
高仓健最后理解了妻子的用意,开上车,走出去,在1000公里以外的故乡,阴阳相隔的对他说:永别了!
手指缝间渗过骨灰,缓缓的流向大海,妻子真的走了,那个带他走出自己自闭人生的,善解人意的妻子走了,没有来得及兑现承诺和他周游旅行,却用自己的最后一封信,把挚爱的丈夫推了出去,推上了旅程,推向了他新的生活。
永别才是最好的怀念,时隔一天,我才理解了这部电影,致亲爱的你!
记忆越来越差,看的时候竟忘了片名。
索性看完,对照片名,才明白了细腻柔软的故事有那么多亲爱的、致亲爱的:女主始终只为一个人唱的那首歌;女主在两段感情里画出的精美卡片;男主这段看似旅行实则流浪的旅行;餐馆老板娘让“信鸽”带走的照片;甚至:“语文老师”送给男主的诗集;男主疾跑几步收回的雨伞,绕路送人又主动清洗的乌贼,老渔夫只收油钱的航行。。。。。
都是致亲爱的致亲爱的,在一起满眼柔情,永别后各自安好,是女主柔软的表演下坚定的表达。
致亲爱的,把每个人当成亲爱的,遇事搭把手,是男主顽固的性格里温暖的元素。
最后,男主女主在一起的每个片段都是鲜美的狗粮。
电影节第一天和第二天 之所以一起写是因为我15号第一场15:45的《乘列车前行》之后跟的是20:45的《致亲爱的你》(也译成《只为了你》)回家以后再写不太现实,而且这一天也发生了太多事。
于是,两天合起来写。
早上约了发型师补颜色,补完以后回家吃了饭笃悠悠出门去新天地。
新天地最近满世界的蓝胖子,我在蓝色气球海洋里游啊游啊终于游到UME影城,一号厅。
记得去年我在这里看了《凯撒之死》,记忆犹新。
之前已经看过片子了,剧情不是最重要的。
无非是在大银幕上看一下瑛太听一下原声罢了。
结果,画面最上端在荧幕外,声音在锅子里,字幕则在外太空……我这种看过的人还可以全程听日文,第一遍的同学们于是看着画面笑了一遍,后知后觉的字幕出来以后再笑一遍,不晓得累不累……不过全片看完以后还是给了两遍掌声,一遍是给去世了的导演,另一遍是打出字幕工作人员名字的时候……电影节的观众真是亚萨西啊~ 走出电影院往和平的方向走,一遍刷微博,抬起头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然来到了大剧院这里。
突然意识到原来去年我的电影节也是瑛太的片子开场呢(《一命》),散场后走去大剧院看红毯什么的……如今的红毯在几个街区外的另一处,风吹过,大剧院这里有些落寞。
因为时间大把,于是跑去COSTA捧着杯咖啡看南京路上人来人往。
这时候开始隐隐觉得不太对劲:脸很烫,心跳很快,手心也烫烫的。
自己觉得不应该是感冒的样子,因为我自己知道感冒时候我什么样子的。
但是各种不舒服不能影响我去看贵美子生人啊,于是去家有好面吃了碗小馄饨默默上楼。
刚从过道想走去和平影都,却发现人塞满了整个大厅(虽然这个大厅很小啦)原来是前一场还没有散……我跟几个霓虹斯达夫站在楼梯上,他们拿着相机拍摄盛况,我也拿出手机拍了发微博。
(跑题一句,几年看下来,日本电影周时候过来的斯达夫们无论年上年下,一律有型得很,就算是单一的黑西装,也看起来很精神(和本土一穿西装就很有银行摆摊卖信用卡以及新入职地产经纪的不一样)大概是他们都比较花时间整理发型的关系吧……) 终于等到前一场散场我们可以进去了。
这一场因为有贵美子出席我才买的,位子已经不是考虑首选了。
意料之外的是她居然一套纯白和服出现,好美。
主持人照例问了些场面问题,居然还有粉丝送礼物环节,男粉上场送了只玩具胖达……呼呼。
影片按说是挺煽情的,不知为何明明被触动而想到很多但是完全没有落泪,只是觉得温暖充盈。
其实看这部的时候心里有点儿小忐忑,怕音画会和下午的《列车》一样糟糕,不过好在一开场虽然上下调整了很久但正片开始就好了,字幕从头到底也就打错了一两个字,心满意足。
但我观影过程中其实是很难受的,我的心跳一直过快,浑身发烫,更糟糕的是COSTA的那杯咖啡开始折腾我了,于是这一回我坐到黑屏上字幕的时候就起身了,没等到最后。
打车回家,照发型师说的重新冲了一遍头发,似乎好点了,勉强睡着。
好在早上醒来觉得好些了。
起床吃了东西去离家最近的医院,结果人家皮肤科休息日不开,打车去华山医院,人家皮肤科门诊不开急诊开,但是预检的医生说,两条路,要么这三五天每天过来挂激素同时口服药物,不过有副作用,要我想清楚,要么就吃开瑞坦……唉…… 鉴于我当时心情很糟糕,一路走去静安寺地铁站的时候我就去贵都二楼补了个妆,下去地铁站里坐着平复心情……朋友倒是情绪高涨,唉…… 今天的片子是《致亲爱的你》(对,我看两遍)以及《天地明察》,两场都在大光明,很方便。
第二遍看《致亲爱的你》,注意到一些之前关注情节时放过的细节,不过大光明的画面颜色和UME的相比似乎偏黄。
我对《天地明察》主要是看小葵,剧情略雷。
贴片广告的时候对焦一直不准,好在正片的时候准了。
不知道为什么,《天地明察》的音量开得很响,而对白中对着对方大吼的部分又好多,于是对耳朵来说还真不是个好消息。
“谢谢你。
”谢谢你来过我的人生,带给过我那些简单的快乐与幸福。
曾经我以为我愿意一直一个人过,你来以后我才发现,两个人过也很好,只要那个人是你。
“永别了。
”我来过,我又走了,只难过一段路程就好了吧,从此以后开启自己新的人生吧,答应我,我不在,你也要过得很好。
想找一个温和的恋人。
因为很少被人温柔以待吧,我总是很急很燥,难以真正平静下来,希望能有那样一个人,他的到来,让我原谅一切不好平静的过往,让我每天在温柔平静中度过。
挺喜欢看这种节奏缓慢、画面美好、情感温和、音乐动听的电影,因为观看它需要自己有些同样温柔平静的心情。
每天汲汲营营,忙忙碌碌,急急匆匆的,可事实上我并不确切我在做些什么,我要做些什么。
看书看电影,看别人的人生,以观照自己的人生,希望让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生活。
“谢谢你。
”谢谢你来过我的人生,带给过我那些简单的快乐与幸福。
曾经我以为我愿意一直一个人过,你来以后我才发现,两个人过也很好,只要那个人是你。
“永别了。
”我来过,我又走了,只难过一段路程就好了吧,从此以后开启自己新的人生吧,答应我,我不在,你也要过得很好。
想找一个温和的恋人。
因为很少被人温柔以待吧,我总是很急很燥,难以真正平静下来,希望能有那样一个人,他的到来,让我原谅一切不好平静的过往,让我每天在温柔平静中度过。
挺喜欢看这种节奏缓慢、画面美好、情感温和、音乐动听的电影,因为观看它需要自己有些同样温柔平静的心情。
每天汲汲营营,忙忙碌碌,急急匆匆的,可事实上我并不确切我在做些什么,我要做些什么。
看书看电影,看别人的人生,以观照自己的人生,希望让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生活。
”季節外れの風鈴ほど 哀しい音はないもの” “没有什么声音,比错过季节的风铃声更悲伤了” ”行き暮れて なんとここらの水のうまさは” ”行至日暮,方知此处水之甘甜“ ”放浪と旅の違い 分かりますか” ”你知道所谓流浪和旅行的区别么“ ”目的があるか ないかです” ”区别就在于目的的有无“ ”分け入っても分け入っても 青い山” ”拔草行行复行行,此身犹在青山中“ 种田山头火(1882年~1940年),日本自由律俳句的著名俳人。
主要著作有:『钵の子』『草木塔』『山行水行』 等童年的山头火经常看到父亲对妈妈呵斥辱骂和受了委屈的妈妈只能在躲在深夜里偷偷哭泣。
这让山头火自幼对妈妈、对弱者就产生了不一般的同情和怜悯。
有一次妈妈问起山头火喜欢什么样的女孩,瘦小的山头火紧紧的盯着妈妈的眼睛答道:“我喜欢寂寞又可怜,痛苦的快要死掉的人。
”生活放荡的父亲债台高筑到再也无力偿还,偷偷把债务转到山头火名下后自己弃家逃亡。
经济崩溃,债主逼门,山头火只能举家夜逃,极其狼狈的远离故乡。
“故乡有如一去不留痕迹的萤火虫”。
母亲自杀,弟弟自杀,亲人们的相继在眼前离去,山头火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力量是多么弱小。
长期以来一直在现实和幻想中徘徊的山头火真切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残酷。
“万里无云的天空,围绕死者的人们”,巨大的痛苦让山头火急切的想要主动抓住生活,“我要永远歌咏生命的诗句!
”已经三十七岁的山头火作出决定:“为了重生,我要上东京。
”创作日益稀少,谋生、就职也不能持久,山头火的生活处处碰壁,一腔豪情又渐渐陷入了萎靡不振的沼泽。
看着妻子寄来的离婚协议书,山头火孤独的写下“都市的尘风吹上红色的邮筒”。
一九二三年,东京遭遇关东大地震。
侥幸脱险的山头火只能落寞逃回熊本。
迎接他的除了妻子的笑脸,就只有乡邻的嘲弄和儿子的反抗。
再怎么自我标榜为了语言、为了艺术而活,一事无成的现实让山头火只是众人眼中一个永不争气的窝囊男人而已。
山头火精神无托,又日益奢酒,数次试图自杀,但又缺乏足够的胆量而未遂。
“路尽无路,迂转见风”,绝望中的山头火只能求救于佛门。
于是山头火当起了行脚僧,开始在深山修禅,后又选择了托钵云游。
“铁钵中亦降冰雹”,“滑到跌倒,山亦寂静”,“细细品味只有饭的饭”。
旅程伊始,山头火就在《层云》上发表了名句:“不断的穿越,不断的穿越,依旧是青山。
”这看似简朴的一句中,既反映了诗人对走入大自然怀抱的喜悦,又流露出山头火对漫漫漂泊之旅的无奈。
不过这种无奈不是绝望无力的,而更有一种青山连绵,生命无限,我来徐徐穿越,一任艰辛的淡定和从容。
现在的山头火已经有了主动去化解苦难的思力,于是对爱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欣喜也洋溢而出。
对于苦行,他坦然以对“日日托钵,处处百花盛开”,对于妻儿,他满是怀恋“大马小马,温暖齐归”,对于曾视为生命支柱的妈妈,他也由依靠转变为纪念“供上乌龙面,娘啊,我也一起享用。
”在贯穿整个后半生的漂泊中,山头火写下了大量这样简朴却清纯,新鲜又隽永的自由律俳句,真正践行了他用生命歌咏生命的艺术美学。
晚年的山头火是在俳友的帮助与关怀下渡过的。
当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山头火非但没有止步,反而避开众人,跨海远行。
在这最后的旅程中,病入膏肓的山头火突然发觉,无亲无友的独自求道原来仍是一种痛苦。
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极限并不存在于飘零动荡的踽踽独行,而是存在于历尽曲折追寻后的清澈静止,无法与他人牵手的路才是没有分享与温暖的路。
“笔直之路多寂寥!
”悟出此句的山头火心情已步入与万物圆融相通的境界,他毕生的在现实、逃避、才情之间的徘徊之旅也走到了周而复始的原点。
一九四零年,山头火因心脏麻痹在松山逝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首俳句为:“风起云涌,云涌云涌,步上白云。
”行行复行行,青山无尽穷。
飘忽山水间,心闲水自甘。
一个猫头鹰一个我,两个睡不着。
(随手摘记于此)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