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
Eden,巴黎电幻世代(台)
导演:米娅·汉森-洛夫
主演:菲利克斯·德·吉夫里,波林·艾蒂安,樊尚·马凯涅,胡戈·康策尔曼,琪塔·昂罗,罗曼·科兰卡,文森特·拉科斯特,洛朗·卡扎纳夫,阿欣妮·哈尼安,格蕾塔·葛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4
简介:这部电影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电子舞曲热潮。电子舞曲曾经是那个时代的摇滚、爵士以及朋克。无论你怎么看待电子舞曲,它都会让我们想起创造性天才或是惊人的名声,但也会是失去生命及被遗弃的夜晚。电影很难捕捉电子舞曲的这种气质,但是编剧兼导演Mia Hansen-Løve找到了一个将电子舞曲和电影融合的理想方法。 影..详细 >
如果把毒品的镜头拍得再梦幻一点儿,就经典了。但是导演本身也并没有想去这么做,平静如水的轮回中,才是青年们的伊甸园。
看到最后想哭,极富关怀,向MHL表白。特别自然主义,不特意打光,情节起伏很小,刻画人的自然状态。描写普通dj而不是daft punk这样的乐队,以人为核心,而不是进行音乐世代的宏大叙事,穿插的house和edm更像是点缀抒情。这是Mia哥哥的传记,她的视角亲近而深情(所以开头被要求听曲子的妹妹和后面博资考的就是她本人了)。唯一的大问题就是数字摄影机,室内成像太差,不知道为什么不用35mm。Mia姐姐以后拍什么我都看,继承手册精神的导演,而且很会选美貌年轻演员o(* ̄︶ ̄*)o(虽然这部看到gerwig我很出戏
看了一半走了。sorry no patience for this 小众文艺剪辑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bullshit。BTW, DJs are not real musicians to me
原来人物原型就是导演的哥哥Sven Hansen-Løve,难怪有许多琐屑却很直扎心间的细节,不像类似题材的传记片,或光芒万丈,或撕心裂肺,这部电影只是平凡的年轻心灵的挣扎,和许多人一样,要坚持梦想从来都不容易,我们都不得不败给“生活”,和所有人一样,总有那么多心碎的离别;情绪逐步浸润的、渐入佳境的观影体验,结尾堪称妙笔:“It is all a rhythm, the seasons, the sun's light, the oceans, the growing of things......” @人文礼堂
以为有四个小时……
drugs, sex, cigarettes, alcohol, and violence to silence
美女导演好喜欢自传体,拍完自己的来拍弟弟的,其实DJ兴衰这题材蛮无聊,但是拍摄方式太好,utter realism的镜头里寻找pure poetry,好吧我看她的片子就是有bias
雖然不如前作但Mia Hansen-Løve還是同樣那位迷人的時間編織家
原来不是真的Daft Punk,想听原声碟吖
每个演员的精神状态都好好啊,属于吸了毒还光彩夺目的级别
结合传记与虚构,通过年轻DJ的音乐之旅和生活起落见证法国廿年间电子舞曲的兴衰,反映音乐感染下年轻的一代对远离其成长的市民环境的曲折探索过程。影片通过去戏剧性且跳跃的片段叙事切换视角,在参与和克制间保持平衡并中和狂热与忧郁的基调,摄影机在舞厅场景里精准测量空间的同时也与观众保持距离。
一个乐迷放浪形骸的一段人生的故事,主题有些像《醉乡民谣》版《少年时代》,但给观众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部传记电影,更像是由情感肥皂剧拼凑剪接而成
说真的,不用去浪费两个多小时了!要不是免费的,真没意义。
有时觉得像沉浸在电子乐里的……侯麦?不过至少在这部新作里,米娅汉森洛夫没有体现出太多作为导演的灵感,故事刻意(刻意追求的“现实”真还不如刻意戏剧化)不说,一味特写跟拍和快切的视觉语言也实在太缺乏变化。
流水账登峰造极
At tiff light box
看Mia的电影如同咀嚼苦莲子,缓缓而来的苦涩。只是将来的事比伊甸园更多了一份从容。
音乐始终都在,只是他终究不得不离开。你还不明白么?这个世界上唯一实现不了的就是梦想。哪有那么多的梦想成真,哪有那么多的激动人心。有的只是在现实面前消亡败退的我们。
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可取之处,Boyhood的结构却依然法国清似的不带一点鸡汤味儿,结局总结陈词也差了一大截。有些段落独具一格,本来期待的法国电子乐小历史也没多少料。
techno拍得这么萎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是为了不让人误入歧途么 daft punk两人不带头套报本名没人认识这种梗也耍了两次 都是不做解释跟门卫尴尬地僵持着 直到host出来说这是daft punk放他们进来蠢蛋 让人不禁怀疑此二人是不是有自闭症 另momasp1原来是个夜店风大院 俯拍镜头也算是一解没有进去过的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