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前三集,很触动内心!
只需看第一集,即可明了一个没有监督的政府,没有制衡的政府,无论其当时世界地位多么高,GDP世界排名第几,表面看起来多么繁花似锦,都必将走向衰败!
高傲自大,必将闭关自守,堵塞视听。
如果不从制度上改变,仅靠几个人的呕心沥血,只不过是延长了那苟延残喘的体制末路而已!
第二集里的陶士麟为了自己的清名,不顾朝廷之大事,沽名钓誉!
权力的来源,必须是下方的人民大众,而不能是处在顶端的统治者!
第三集,陈辉祖死时对皇上实言:钱财是身外之物,可是又有几人能超然于身外!
皇上,您要是把天下的臣工全部都惩办了,那或许会冤曲几个清官;您要是隔一个惩办一个,那您可要漏掉很多的贪官呢!
描述了一个人治的而非法治的,赏罚由皇上一人掌握的权力状况。
闭人锁国,必将盲目自大。
清政府的走向衰败是必然的。
感觉其实拍这部电视剧,根本目的就是反映些东西。
这种感觉很强烈。
只能给2分了,这剧名都写错了明明应该是《和珅王朝》或者叫《和珅洗白纪》,生生的改成了乾隆王朝通篇,真的是通篇都在写和珅办这个也行,办那个也行,又忠君又体恤君父,想皇上之所想急皇上之所急当然了,历史上的和珅办事也确实可以,要不然也不能一步步走上权利的巅峰可是和珅不在以后皇上对大臣们一问三不知是怎么回事儿,京城下多少雪没人知道,百姓该收多少税没人知道,工程要用多少料没人知道?
等等等等编剧你TM这是认真的嘛雨雪风霜的事儿不问钦天监税收的事儿不问户部工程的事儿不问造办处不问工部最后还闹个没人会办事,你真TM会问大清没有和珅不行了呗,得提前王国呗,洗啥呢
十年多前写了一个《散打乾隆朝》,名字叫的不伦不类,最近的又看了一遍。
又写了一些想法。
再说《乾隆王朝》上 一,电视剧仅仅演的是乾隆后半生。
《乾隆王朝》是2003年拍的电视剧,可能到现也都没有人看过。
相对于《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来说,《乾隆王朝》太遭人冷遇了。
想必是因为主题不够积极向上,导致电视台的重播率不高。
《雍正王朝》表达的是改革除弊,《康熙王朝》描写是王朝崛起,《乾隆王朝》总体基调就是腐败,而且是难以割除的腐败。
如果说剧情和史实有很多出入,其实《康熙王朝》也不少不符合,但是大致的框架《康熙王朝》比较大,演出了康熙一生的波澜壮阔,擒鳌拜、收台湾、平三藩,像明珠、索额图、杨起隆这样的人物历史存在过。
《乾隆王朝》视角比较窄,清朝的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后,宫廷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没有爆发什么大的内战,更多的问题边境。
乾隆对西藏,新疆的战略,可以说他对于边疆的寸土不让,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雍正对于边疆问题基本是守势,他前半生是争夺宫廷权力,后半生是大刀阔斧的改革。
因为国库没有银两,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所有说在边境战争是惨败。
乾隆登基后,雍正给国库留下不少银子,换了消极怠工的将领,很快瓦解了苗疆的联盟,最终大获全胜。
这些地方电视剧里没有涉及,主要就是官僚腐败为中心展开,以和珅作为官场整体的牵线人,有些事儿也不是和珅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人物,有助于让故事更鲜明化。
电视机的拍摄手法还是按照正剧来拍的,和珅没有找王刚来演,陈锐演的和珅,确实符合和珅的历史形象。
乾隆25岁登基,又过了35年才菜遇到了和珅,这时乾隆已经60岁了。
从这个年龄来看,焦晃老爷子的扮相比较符合。
电视剧的开头演就的乾隆晚期,乾隆朝最主要的人物刘统勋已经过世了,因为纪晓岚和刘墉的民间名气比较大,直接提前拔高了他们的官职。
刘墉常年在外当官,乾隆快退位了才调回北京。
纪晓岚不过就是翰林学士,这里搞的像军机大臣似得。
戏归戏,史归史,不影响整体故事的格局。
乾隆前半生有精力,也有洞察力,才能管理好这样大国家。
随着年龄增长,精力也跟不上,又过于好大喜功。
乾隆在康熙盛世中成长,有日益强大的自信,加上对边境战局的胜利,导致了世界观赏上的狭隘。
因为喜欢铺张浪费,和珅只好辗转腾挪,议罪银制度,等于把官员犯罪合法化,用来维持了乾隆一朝繁荣假象。
和坤和严嵩真是太像了,都是在两大帝国由盛转衰之时当白手,最终不得善终。
二,王亶望案 第一个案子是王亶望案,王亶望是个官二代,考个举人,然后凭借家里的关系就花了点钱就买了个官。
关系硬,官运亨通,一步步的就升到了甘肃布政使。
布政使始于明朝,朱元璋为了防止地方大员权力集中,来一个朱氏的三权分立。
布政使管行政和钱袋,按察使管监察和司法,指挥使管兵马,互相可以制衡。
制衡难免有各种问题,不得不派巡抚去检查评估,本来巡抚是个临时工,随着地方的问题越来越多,巡抚成了地方的正式工,这样巡抚就成了一把手。
明代中后期沿海总被倭寇骚扰,随着边境问题诞生,需要几个省协同作战,这就不得不设立总督,统筹沿海一带的军务。
王亶望的腐败其实是投机倒把,电视剧里没有仔细说如何腐败的。
读书人要做官,就要考上秀才,所谓“学而优则仕”。
如果考不上,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花钱。
朝廷为了给穷人一个出路,如果只能花钱等于让富人垄断了,规定是捐粮。
这样捐的粮食,可以灾荒年用于赈灾。
作为地方官的王亶望发现有利可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说连年灾荒,只能捐钱。
这样一来,粮价贱时,就收银子。
粮价贵时,就把银价压低。
官府能中间吃差价,整个地方的官僚,几乎都进入了这个腐败体系。
官员集体作弊,以赈灾济民的名义瓜分。
电视剧里和珅这里抢了阿桂的戏码,其实是因为当地发生暴乱。
阿贵剿匪在甘肃遭遇大雨,乾隆收到的奏折竟然是连年旱灾。
皇帝老子吃了信息不对称的亏,如果没有这场暴乱王亶望的腐败真不会曝光。
乾隆派了一个宠信之臣陈辉祖,查抄王亶望的家当。
这个陈辉祖演员有点老,陈辉祖也是官二代,因为父亲深受乾隆的信任,官阶是也直线上升,做了几个地方总督,比王亶望厉害多了。
和珅又抢了阿桂的戏码,间接揭露了陈辉祖的腐败。
有着美学功底鉴赏能力的乾隆,在和珅上交的珠宝中大怒,简直是设计老套,做工粗鄙,这就是王亶望家里的宝贝吗?
果不其然,王亶望家里的奇珍异宝陈辉祖被扣下了三分之二。
三,万福楼 位于北海公园方殿(原名观音殿,又名"海岛",俗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公元1770年,乾隆为其母亲(孝圣皇太后)做八十大寿时所建。
楼内原藏有金质无量寿佛一万尊,但于1900年被八国联军抢劫一空,建筑也被破坏殆尽。
乾隆祝母亲80大寿,要盖一个万福楼。
史料记载楼内无量寿佛一万尊,和珅做了一个预算这么也得一百万两,这惹的乾隆很不高兴,说他只配当个书办,最终和珅恍然大悟,需要三百万两才够格。
围绕这个万福楼,两条线在并行。
一条是和珅这样循吏,按照乾隆的意思要有鱼池,还有走廊什么的。
和珅投机所好,夸下海口说不拿国库的银子也能盖完。
思来想去,开始搞募捐,这京官捐钱才不到100万两,和预算差远了。
和珅收留了王亶望的小妾,小妾拿出一枚首饰说这么也值五六万两,闲谈之中说这京官油水还不如地方官多。
这才解了和珅的燃眉之急,于是把捐款扩大到了地方官。
地方官随随便便的就捐了400多万两,哪曾想被乾隆知道后大怒,认为里面一定有贪官。
一条钱峰和尹壮图这样的清流。
从得知300万的预算开始私下吐槽,这得花多少钱,用多少工人挑银子。
京官都捐款了,自己竟然拿不出来多少钱,钱峰是乾隆朝里唯一敢和和珅针锋相对的,而且是正面硬杠,二十余年的为官生涯,都在与贪官做斗争。
临死时还在枕头还有一张的参奏和珅的草稿,列举了和珅20余条大罪。
史实里他没有自杀。
这样的人,可能把是非看的清,活的比较沉重,不到60就病死了。
尹壮图这个演员在《走向共和》演康有为,史上是上书反对议罪银的人。
钱峰一下子状告十多个地方大元,这和《雍正王朝》里百官行述,《大宋提刑官》里刁光斗的八口箱子一样,如果按照钱峰的办法就去做,会引起朝廷塌方。
乾隆与太后谈话里谈起内心的隐忧,说贪官之弊不能根除。
太后以家室比国事,说不能把所有儿子都撵出去吧!
这乾隆纵然想整顿朝纲,也无可奈何,不得不和贪官集团妥协,步子不能迈得太大!
其实乾隆不知道制度的本身造就这样的贪污,他本身就是最大的贪污犯。
雍正一朝就有“养廉银”,这是让官员贪污合法化,那么“议罪银”,官员犯罪合法化。
和珅虽然这里渐渐腐化,却能帮乾隆解决财政问题的,钱峰和尹壮图之流虽然清廉,却不能“解君父之忧”。
四,山东巡抚国泰案 此时的乾隆还不算糊涂,为了自己的私欲去罢黜忠良,那样会江山不稳。
也不能完全同意钱峰的话,如果都查实了,谁来当官呢?
先维护稳定,不扩大打击面,又不能阻挡钱峰的言论。
其实与和珅的对话,和珅已经说明了,钱峰不懂策略,这样大张旗鼓的告,地方大员不能说没有准备。
这是乾隆另一个顾虑,贪官抓了,如果不能如数追缴失去的银子,这才是关键。
乾隆需要的忠于自己的私心,又能把事情办的漂亮的官员。
果不其然,钱峰作为钦差,几个省都没有查出半点问题。
皇帝借太后大寿宴请地方大员,学着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乾隆这杯酒敲打是地方大员,并且当着面的赞赏钱峰的忠心,说别人捐的是钱,钱峰捐的是忠心。
乾隆的举动和《大明王朝1566》最后一集嘉靖对海瑞说的话一样,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嘉靖说:“君既不是山,臣便不是江。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
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
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
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只要朕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
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
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 和珅猜透了乾隆的心,杀一两个贪官,给其他地方大员以震慑。
乾隆再次派和珅和钱峰专查国泰。
和珅和钱峰不是利益共同体,同去的刘墉是第三方观察员,这就是帝王的制衡之道。
国泰反咬和珅,说那按照和珅的指示,借钱充库的。
陈锐的眼神真的绝了,在大殿上,乾隆让钱峰查抄国泰家发现和珅写国泰的信读一遍。
原来内容不过是墨宝之事,没有什么通风报信之事。
和珅到底给没给国泰通信,请观众自己去猜?
和珅没有漏出马脚,这就是乾隆认为的能臣。
国泰结案后,钱峰和尹壮图外放,和珅加官进爵。
五,乾隆下江南 十集以后乾隆就为下江南做了一系列的部署,不过电视剧为了让故事更好看,下江南之时还加了一个影视熟人纪晓岚,其实是纪晓岚主要的任务是编撰《四库全书》,并不像电视剧里演得那么受乾隆恩宠,也没有陪乾隆下过江南。
在不影响大的故事脉络下,改一下人物,为了方便让观众理解。
下江南,反腐,议罪银,文字狱,红颜美女就一个一个串联了起来,再一次突显了乾隆的政治手段。
和珅从十格格那儿看到乾隆刚刚写就的《山东即景》一诗,顿悟乾隆要走水路,给前来探听消息的河南巡抚苏纪一个错误的消息。
乾隆又借十五子永琰和十格格之口,以国泰案中假信一事提点和珅,朕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一张一弛,可谓的宽严相济。
这下江南是表达物质的盛世,乾隆自己想不到他的南巡本身就是劳民伤财。
苏纪为大修跸道和普道昭造百里长堤,为了政绩而百姓生死于不顾,可谓是趁机横征暴敛中饱私囊。
苏纪成了“议罪银”制度的第一个受罚,这群官僚摸不清皇帝的心理,行宫奢华不行,装扮寒酸也不行。
乾隆要放松心情去了老臣曹元龙的庄园,要远离纷繁的政务,突然羡慕这个退休官员。
焦晃的台词充满磁性,在曹元龙的庄园里,诵读了苏轼的一首词,“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不过编剧引用的这首词和乾隆心情不一样,不如改一首陆游的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苏轼的这首词,是被贬官后,那种得过且过消磨情绪。
和曹元龙的对话里,发现汉族文人内心对满族统治仍有不服,他要在精神上消灭一切异端思想,要达到一种完美盛世局面。
在物质盛世的另一面,也要做到精神上的盛世,曹元龙是剧里文字狱波及的第一文,曹元龙历史上没有这个名字,历史上的曹家在雍正年已经被抄家,乾隆不可能去看这样的一个老臣。
此时的曹家早已经一蹶不振,曹家后人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写了一本书叫《石头记》。
如标题所说,与其叫乾隆王朝,其实不如叫这部电视剧为和珅传,故事从阿桂雨夜行军开始,和珅从这里开始了他一生的富贵之路。
抛去和珅的人品和他曾经做的恶事不谈,仅仅来看一下和珅的升官之路,他在阿桂手下做帐房的时候就能够去记录一些下雨的细节,这份细心其实就是很多人无可比拟的,而恰巧就是这份细心,成为了扳倒王亶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
这部电视剧我其实看了很多遍,我在想乾隆皇帝难道真的不知道和珅贪污吗?
他肯定是知道的,那为什么仍然对他委以重任呢?
我觉得应该是两个原因,第一和珅这个人本身能力肯定是十分出众的,第二他对皇上的忠心是绝无二话的。
从古至今,清官难寻,贪污腐败的问题从来都无法避免,既然这件事一直都有,那么为什么不找一个能力出众,又对自己非常忠心的贪官污吏呢?
当然了,肃清吏治还是很有必要的,和珅的贪污最终也为自己掘了坟墓!
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断断续续看,也是翻到哪就看哪,唯独第五回,会反反复复看。
上面两首诗,印象比较深,但电视剧版没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是比较具象的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结束了故事,凤姐也是在雪地里被拖向乱葬岗。
如果按照曹雪芹的意思,应该不只是看上去的白茫茫,而是“真·干净”即“空”。
难怪蒋勋在讲《红楼梦》的之初的时候,他一直说他是把《红楼梦》当做佛经看的,因为里面有很多思想内核,和佛经很相似。
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凤姐的女儿巧姐“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刘姥姥);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凤姐无心做的善事)”。
在《飞鸟各投林》里也提到各自的命运,这谈不上什么“宿命论”,但是似乎冥冥之中,自有这样的规律。
为官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年间曹家的祖上因为跟着皇上立下战功,声名显赫,成为国公王侯。
雍正年间就被抄家,这一抄就抄出了一部《红楼梦》。
虽然最后也没有个具体的结局,看似遗憾,实际上,不管是什么样的结局,都不如这首诗里写的通透。
和珅自己的结局也被曹公说中:“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乾隆王朝》几乎可以认为是和珅的奋斗史,从一个小官逐渐做大,成为当时的世界首富,拥有数以万亿的银两,不过也就是乾隆的一个存钱罐。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乾隆提前退位,传位给嘉庆帝,那时候和珅还忙着为皇家分忧,可“红颜未老恩先断,最是无情帝王家”,先皇一去,就被抄家,“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方唱罢我登场”。
闫肃在《江姐·劝降词》写道:多少年政治圈里较短长,到头来为谁辛苦为谁忙?
武装革命是空流血,#*主义太渺茫。
常言道英雄豪杰识时务,何苦再出生入死弄刀枪?
倒不如抛开名利锁,逃出是非乡。
醉里乾坤大,笑中岁月长。
莫管他成者王侯败者寇,再休为他人去做嫁衣裳!
”想逃出是非乡?
可到底何处才是真·故乡?
苏轼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是苏轼的好友王定国被贬岭南,苏轼问他“岭南如何不好”,王定国的歌妓柔奴回答的:“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大受感动,遂作此词。
这句名言借苏轼的诗词得以流传千古,初听以为是苏轼豁达,殊不知,真正豁达的人反而是那些普通百姓,那些可能不那么聪明的愚人。
苏轼也有受聪明之连累,更不用提我这种小聪明,经常会感受到“聪明反被聪明误”。
苏轼写《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
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不只是代表了一些聪明人,她掌管宁荣二府的大小事务,更权通官府,杀人不眨眼,实则代表了权贵阶级,到最后也是“一场欢喜忽悲辛”。
苏轼把人生比作“雪泥鸿爪”和这里的“叹人世,终难定”类似,不过苏轼晚年的“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人生的偶然性还在,但却多了几分豁达。
苏轼的晚年是乐观的、豁达的;曹公的晚年是忏悔的、看破的。
有个结局说宝玉是“看破的,遁入空门”,黛玉是“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黛玉丧命不假,只因太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可要说宝玉当和尚了,我觉得不可信,尽管他说过无数次要当和尚。
做和尚只是一个有形的象征,我估计他和曹雪芹一样,写一本《红楼梦》这样的忏悔录,不只是贾家的缩影,也是康乾盛世大清的缩影,更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缩影,写下整个封建王朝和人情世故,却又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要问《红楼梦》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呢?
富贵尽凋零,树倒猢狲散,还能有什么结局呢?
不外乎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五蕴皆空”。
历代的王朝君主总是饱受争议,这应该人性使然。
乾隆盛世作为今天流传的佳话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真实的历史是怎么样我们还需要辩证的去思考。
弘历可以说是一个自恋的人,他所做的一些举动基本是为了留名青史。
他好大喜功,对外施展武力,编纂《四库全书》被大家誉为“十全老人”。
他奢靡浪费,为了彰显盛世的壮丽,大兴土木,六下江南。
他刚愎自用,为了皇权专政,搞文字狱、搞焚书,压制了当时的先进思想,他目空一切,对于西方先进科学嗤之以鼻。
虽然乾隆时期清帝国发展农业,养育了接近3亿人口,但他的性格给后来的清朝埋下了致命的诟病。
乾隆时期的晚年贪腐严重、国力衰弱,这无疑是君主统治的问题。
为了维护盛世的美言,皇朝上下都溜须拍马,而弘历也是活在盛世的梦中。
这就给了见风使舵的和珅机会,他从侍从升到军机大臣仅仅用了几年,他极度会阅读弘历的心理,朝政中将皇帝想做又不方便做的事情搭理的井井有条,生活中抛开自己一品大原身份,为乾隆找小妾、抓知了,为太后抬轿子,为王爷守灵堂,真正做到了领导工作中的好帮手,生活中的好助手。
同时,从和珅调查贪官时的作为,可以看出他对政治也有极其高深的理解和敏感度,所以成为弘历眼中的红人也就不足为怪。
此外作为一个大臣和珅有着极高的理财能力和商业嗅觉,在政绩上有着良好的作为。
如此人才,不论在哪个朝代应该都有一番作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弘历是个高度自尊的人,不允许他人纠正自己的错误,也不会承认错误,喜欢做表面工作和形式主义,喜欢被官员吹捧。
和珅是一个一切以目的为导向的实干者,有着极高的情商和智商,做事不择手段。
在种种原因下和珅的贪腐(滥用职权)便成了一个必然事件。
原因一:乾隆帝的宠信使和珅的权利不断扩大。
原因二:国库因为征战、建设、减税、贪腐等原因连年缩减,有财政大权的和珅很焦虑。
原因三:闭关锁国政策关闭通商口岸,没有关税加剧了国库的亏空,同时给了和珅垄断贸易的机会。
刚看一半,忍不住来夸夸。
得拉踩一句,比康熙大帝和雍正王朝好多了。
反封建反得很彻底。
就是别当正史看就行。
大概是因为二月河的康雍乾三部曲里只有这一部是在改编电视剧的时候由二月河自己当了编剧,所以不像那两部的戏最后本子出来效果那么别扭。
同时它也保留了二月河的一些特色🫣。
简直像是和珅与乾隆的爱情故事,迫真前朝版甄嬛传了属于是。
也让人感觉到了“如果把一个男人放到女人的位置上,那么他就会变成女人的样子”。
乾隆处处像一个pua高手,而和珅像那种专业能力强但是恋爱脑的小姑娘,似乎活着的每一秒都在想着乾隆。
和珅自身聪明绝顶又一表人才,平常威风得一比,可是一旦乾隆稍微给他一点儿mixed signal,他就立马开启overthinking和ruminating模式,缩起来不断嘤嘤嘤,想着皇上是不是不爱我了、我是不是做错了、我到底哪里做错了、他是不是不要我了、他到底怎么想的我猜不透……然后一旦乾隆再给他一个积极的信号,他就立马啥事都没了,重新蹦跶起来一切如常。
(捏妈,这不就是谈恋爱的我吗?
)父权社会里臣子被君王折磨、子女被父母折磨,都像女人被男人折磨一样。
当然这戏里也没少了二月河最爱的那种…扯不清伦理关系的感情线,嗯。
公主不但要吃自己亲爹的醋而落泪,还得“有情人终成公媳”,咱只能说这种戏码真的太二月河了。
(但是又特别真实,公主在太后的葬礼上听说要嫁给丰绅殷德,先是没反应过来,sink in之后伤心又压抑,马上要哭出来,但不得不寻一个由头来哭,于是赶紧跑到死去的太后灵前哭皇祖母,那里哭得实在是太委屈了,让人心疼这个公主,看上去受尽宠爱,其实也从一出生就注定会活成悲剧。
)看剧的时候其实觉得每一步发展都很合情合理,但经常仔细一盘就觉得,哇发生了什么……不过虽然如此,还是已经比《雍正皇帝》口味轻多了🤡制作方面,音乐差点意思,拿京剧旋律改成交响乐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主题曲演唱也不是特别好。
但是演员确实牛x,基本上没有演技不在线的。
郑玉老师真帅而且演得真好,原来他是先演了这部戏才去演大明王朝的啊,就很对路。
(本来不知道这里面有他的,看着看着我寻思钱大人怎么这么面熟,一查才知道是王用汲……)焦晃老爷子yyds,演康熙演得那么传神,然后演乾隆这个高智商psychopath自恋暴君又还能演得这么出神入化,就很绝(霍建华真的应该好好看看惹)。
以及有好多八七版红楼梦里的配音演员也来给这戏配音了诶,光是听出来的就有至少三位演员了,包括演贾珍的李志新老师、给李纨麝月配音的李星珠老师、给王夫人配音的李林老师,而且还都是一人分配好多个角色hhh那个年代真不容易啊,做出来的东西也真好。
虽然技术在现在看来很原始,可质量却还是比现在的剧好多了。
云南灾荒,却因乾隆庆典,不能报;最后实在不行,报上去了,杀巡抚平民愤花钱如流水,表面盛世,其实国力已弱;要求英使给皇帝磕头,最终还是不同意通商。
赶走外商,因与体制不合。
但皇帝的老师和兄弟都参股外商企业。
普道昭以小财沽名钓誉,尔后在水利工程上以库银谋私安徽以凤桐拉动当地经济,开发地方矿产,治世能臣却被斥为贪官;缅人之战,败绩被说成胜利,以满足十大武功。
河南吏治糟糕;和绅一代能臣,也只能修补漏洞,无力推动改革,最后反而身败名裂
看完这部剧,对于历史上和珅的人物形象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更倾向于剧里所表达的这种形象吧。
整个剧很有立体感,和珅从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书办做到掌管户部、刑部等机要部门的机关大臣绝不是传闻中靠吹嘘拍马得来的。
剧里头,人物的对比很强烈。
钱枫是清官,从头至尾都是,所以他敢言。
但是在钱枫的世界观里只有两种官,一种是清官,另一种是贪官,所以他所言之处难免就有方向上的偏差。
和珅属于这两种之外的另一种,他不能算清官,也不能算贪官,他是能臣。
乾隆才是最精明的皇帝,他很清楚这些人的性子,很能利用他们。
他懂得生财之道,太后大寿要建万福楼,他不用库银也筹集了银子。
英商来华经商,他琢磨着这项关税收入不菲,就力谏。
他善于平衡各种人际关系,清楚地知道哪些人是哪些帮派,总是能在要紧关头把握住要害。
对于管理大小事物也是拿捏有道,太后大寿、奔丧、皇帝大寿、十五爷南征、十公主出嫁等等,这一件件事情和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到兴土木搞建设,小到抬轿子怎么更稳当,抓知鸟怎么更安静些,和珅都能办得妥妥当当。
最重要的是他时时刻刻懂得主子的想法。
乾隆皇是一个很大气的皇帝,讲究体面风光,他就顺从主子的意愿,安排好财政;乾隆想杀钱枫,但又不能杀,他就做钱枫的思想工作;乾隆想让十五爷继位,他就制造机会让十五爷多锻炼锻炼。
做奴才的,就是能想到主子前面,做到主子心满意足,怎么能不升职呢。
焦晃演的皇帝依然经典。
饰演和珅这个人没啥名气,但是演的很不错。
本剧的故事主线是和珅的奋斗,是和珅的一生:从小喽啰到达权利的顶峰,又如何被收拾的家破人亡。
和珅的故事占据了本剧的60%+,所以其实乾隆在本剧是和珅的配角。
本剧对和珅的历史评价比较客观,又不失一些小幽默,比“刘罗锅”那种一味贬损和珅的片子更好一些。
故事情节不错,对人物的刻画很到位。
虽然没有“雍正王朝”“康熙王朝”那种凝重感,但依然是部可以打80分的好剧。
你干脆叫和珅传算了。。。
剧本身,相比康熙、雍正,更弱了。
《和珅洗地记》
同一个人演完康熙 演乾隆 怎么看都不舒服 还是雍正王朝好看点
说实话,只看了开头,本不应该来评分,只是看了乾隆那张刮得干干净净却又布满皱纹的老年,觉得像个太监,不对味口
啥玩意儿
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和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比,这个片实在差多了,不管从细节还是背景音乐,一开始不知道题目的还以为是和珅传呢没看的就别看了,别浪费时间了
携广大网友一同恳请乾隆爷传位于和珅和大人~嘉庆真是个鳖孙,敢情和大人是大庆改革变法失败的牺牲品呜呜呜
圈子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看了四五集,弃剧
垃圾
没有前两部精彩
比康熙王朝差远了。基本么看
史实糊涂一片,倒是写了一个君臣知遇的故事,不过,“君臣以义合”的“义”字是这对君臣都难以领会的。和珅和刘墉纪昀成了好友,惺惺相惜的描述也颇感人。只是,历史哪里会像这样有情有义呢。
一般,真的一般
冷门可能是因为超前
和珅传。从头到尾洗白实在不能直视,三部中最差的一部,太浪费焦晃。
从一个权臣的视角出发,来审视一个盛世王朝的没落,这个角度其实很有意思,对于和珅这个戏文中脸谱化的贪官进行新的书写与解读,可惜许多情节的处理太过儿戏,整部剧的制作也十分粗糙。
比老两部差远了
康雍乾三部曲风格完全不同,但部部可称经典,尤以这部角色刻画最为立体深刻,多处转折令人叫绝。特别是和珅,全剧无一贬低之词,但有君无国、大奸似忠的形象可谓入木三分。所谓“君臣千古知遇”,和坤的所作所为,实际上都是对乾隆私欲的放大,堪称该剧最妙之处。实际上也正是在这位性格复杂的君王统治下,康乾盛世最终走向落幕。该剧在深度上明显优于另外两部,但或许是描画得太隐晦,竟被当成了为和珅翻案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