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豆瓣打分开启了,觉得好的都去支持下,没事的在小组里多发帖子,顶帖子,让小鲜肉们看看老戏骨也可以撑起收视率!
现在的影视圈病了,赚钱全靠流量明星,打榜全靠粉丝,遇到同期的热剧相互掐,粉丝互撕成为常态,难得遇到这么个清流,大家都珍惜吧!
这个剧有些地方是处理的轻率了点,但是整体流畅,剧情不俗套,关键是演员演技好啊,小吕这个角色在一帮老戏骨的映衬下竟然立住了,而且开头的回忆和后面的剧情竟然能照应起来,厉害了!
刚刚看了第一集就觉得评分虚高,首先是老夏牺牲的情节太落俗套,楼上上去四五个人,楼下只留一个人还是个闹肚子,战术安排太业余。
对老夏女儿隐瞒老夏牺牲的事情,老夏女儿专程从美国回来,路上几个人阻止她去医院看她父亲,还说去了也没有用......把老夏女儿当傻子还是把观众当傻子?
得是多缺乏生活常识才能编出这么拙劣可笑的情节
大背头让大喷子去成人用品店侦查,理由是三人中就他虚。
不仅如此,大背头还让小吕给喷子打电话,说喷子天天去治前列腺,把喷子气的暴跳。
结果反倒是大背头跟踪时尿裤了。。。
所以再看大背头拿着“豪门礼炮”的特写镜头,哈哈哈哈。
大棍子脾气直,容易发脾气。
和他的高血压症状很对路。
老金杯在大背头手里修不好,在大棍子手里,能上路了。
大棍子还说,这车一加油就上火。
和棍子倒是病友。
大喷子去见老同学,老同学是律师。
后面一集他们见完万哥,在车里,有句台词说大喷子,是政法大学毕业的。
三人各有所长,看似各管一摊,余下不问。
但是林队说,那个年代的警察,基本功扎实。
于是小剧场就有三人一同分析案情的镜头。
采访、撰文/君伟中年危机过时了吧。
综艺那厢,有《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剧集这边,有披荆斩棘的中年热血番《三叉戟》。
人到中年,姐姐们三十而骊,肆意笑泪,青春归位。
老哥哥们,重回一线,披荆斩棘,热血重燃!
豆瓣8.1飙至8.3,《三叉戟》,稳了。
刘海波这剧的导演叫刘海波,一个可爱的光头男人,深耕影视剧近20年。
他聊《三叉戟》,理性持重,随和自谦。
他被故事中这老哥仨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
但对于幕后“三叉戟”——导演刘海波、编剧沈嵘、原著吕铮,他觉得他仨,就是仨臭皮匠。
此前,第一导演(ID:diyidy)专访了那俩“臭皮匠”,他们为我们讲述了 《三叉戟》的把手是怎么抓起来的?
这回,幕后”三叉戟“最后一戟归位,听他聊聊中年那些事,还有中年老哥那些事。
中年,也许没那么可怕。
01.谁说中年不能燃?
拍这个戏,挺过瘾的。
我以前有部剧《光荣时代》,讲第一代公安的故事。
那部戏重点放在整个事件的铺陈上,里边有一些谍战元素,当时是把整体的悬疑感和谍战感做足。
这次拍《三叉戟》,主要从三个中年老警察的个人出发,从这三个人物出发。
吕铮老师的原著,一上来“三叉戟”的家庭、事业都不如意,稍显灰暗了一点。
前期的时候,吕铮老师把剧本交到沈嵘老师手上,我们一致同意,剧要朝温暖的、正能量的方向上走。
最开始拿到了小说改编完之后的故事大纲,决定往下推剧本的时候,虽然每个人自己都有自己的小毛病,但真的深深被三位人物的人格魅力打动了。
正剧一开始,“三叉戟”在公安局里就很有名气了,只是说这么多年,这三个人加起来快150岁了,抱着保温杯,基本上就等着退休了。
因为涉及到一个老哥的事,又重新把他们三个抓回到一起来,拧成了一股绳。
按照他们现在这个年纪就很难做到强类型了,那种节奏快、案件的反转、悬疑感,那种爽感的东西,在这三个人身上蛮难做到的。
因为他们人年纪到那了,各种病在身上,体力也跟不上,爬个墙头都得歇半天,年轻人一搭手就翻过去了,这老人家可能上了墙头还得想想能不能跳下去,然后在墙头喘了半天才敢往下跳。
所以我们主要是讲人,把他们在当下力不从心但又披荆斩棘的感觉拍出来,把他们当年的热血青春的感觉勾出来。
里边有很多台词,比如“老树开新芽,枯树开新花!”,还有观众说这是一部“披荆斩棘”的中年热血番。
我也是中年人,我们当时是有这个感觉的,他们在这个年纪还能去找到中年人的价值所在,而且他们重新回到一线也确实想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一个关于中年人对于时间和生命感悟的东西,我们确实想表达这些。
02.谁还没年轻过?
对于时间和生命感悟要有一个跨度,在人物前史上,其实做了特别大的改动。
原剧本上大概只有两三集,在闪回段落里面出现年轻的“三叉戟”,讲他们当年因为什么事分道扬镳,这只是把前史部分交代清楚了。
我在拍的过程中,就想把“三叉戟”的前史部分,把他们最开始怎么走到一起去,和最后怎么分道扬镳的,以及他们的成长,在前史做给大家看。
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就是前史部分由来谁来演。
因为如果用现在的老三位来演,观众的违和感会特别强。
如果用年轻的演员去演,就特别担心,那么几场段落观众对他们记忆不深,就可能不太关注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其实20年前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会很多很多,我们想要在前史部分能突出来,让观众知道他们是怎么在一起认识的,怎么成为“三叉戟”的,又怎么一起出去办案的,年轻的时候办案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就和20年后的现在有了对比。
每一集带出来的前史,又相应跟每一集里边内容的某一处能搭上,让观众在看前史的时候就能知道,现在这一集里边讲的这个故事,20年前他们发生的时候是怎样的,以及20年前可能也有这样一件事情。
像“大棍子”比武打擂台,20年前他们抓捕犯人的时候,曾经用小镜子晃过别人的眼。
今天这个擂台上,“大棍子”确实力不从心了,打不过人家了。
但是在这个点上,“大背头”回头一个眼神,跟“大喷子”来了一个眼神交流。
因为他们之间太默契了,一个眼神交流就知道要做什么。
“大喷子”接手表,反光晃了对方的眼,确实玩了个赖,也是做了个弊。
但是这个就在前史里边,曾经他们有过,所以默契度在前史中带出来了,现在这种默契就更牢固。
03.谁家里还没点事?
这三人年轻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整体都是向上的、外在的,事业上的机会也很多。
但是到了他们这个年纪,能够占据他们精神世界的,更多是内在的那些东西,不想在退休以前毫无作为,再来一次“老树开新花”。
还有更多的是跟家人之间的相处,和下一代人之间的关系。
其实我觉得这个戏里边,我们着重塑造的几个家庭关系生活中还挺常见的。
像陶红老师,我们想要塑造一个警嫂的形象,这个警嫂虽然她的职业是街道办的副主任,天天肯定说大量的话,而且跟大量的人做工作。
回到家里边,其实她家里边算是两个儿子,大儿子是陈建斌老师,小儿子才是崔斌,这两个人都要听她管。
因为确实陈建斌老师从做了“大背头”,做了警察之后,他基本不怎么着家,所以才会身体不好,身上高血压、高血脂、吃完饭就犯困各种问题。
就是因为他身体的原因,陶红老师饰演的张华才会希望把他从一线调到警保处,因为算是二线了,警保处也没危险了,也不用出去办案子了,然后上下班也准点了。
但没有想到,即使这样,他还是心思不在这,他心思还是在一线上。
所以才会有警嫂对他的这种关心和爱,她担心他,怕他出问题。
真正到了警队需要他的时候,警嫂还是能站出来,说你去立功,你去受奖,我还指望着当最美警嫂呢。
“大喷子”家里,主要是因为家庭条件的问题。
原来马晓萱觉得,每一个人都有理想,只是说理想这么多年你熬成什么样了,她比较现实。
你的理想早一点把它埋到树下,它可还能变成石油。
你现在这样的理想,我看不到你有什么往上走的劲。
当然听上去,稍微有一些世俗的东西。
在女儿生病之后,家里确实需要钱,也确实需要他,所以老婆就一直追着他,让他赶快重新到私企,去做法律顾问,能多赚点钱,能在他有用的时候赚点钱,至少家里孩子的病情和医药费还能解决。
“花姐”那边,其实我们觉得花姐更可爱,真的是特别可爱。
花姐的餐厅为什么叫“城南旧事”?
华姐曾经也是社会上的人,只是说花儿没有干过违法乱纪的事,她跟“大棍子”这段感情我觉得大家应该可以理解的,比较纯粹。
04.谁还没不服过领导?
家庭是这样,职场也有他们身为中年人的对抗。
其实呱嗒的出现和他所要求的那些东西都是对的。
我记得有一场戏,他们跟呱嗒冲突了之后,郭局在食堂请他们吃了顿饭。
当时我们就商量,说在这个点上,大家都应该能听得明白了,原来你身上那些粗放的东西和没规矩的东西是应该改一改了。
这几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
因为他们前史导致的,20年前他们分道扬镳,然后各自到了派出所、预审支队、警保处,慢慢地开始松懈下来,对自己的要求也没原来那么高了。
重新回到一线,就挺难适应这种规矩、规则的东西。
我还记得有一场戏,在火锅店里边,陈建斌老师跟这哥俩说清楚了,就是说其实我们不应该这样做,我们确实应该是有些规矩的。
虽然呱嗒有时候让人看上去稍微有点做领导的那个感觉,但话全是对的,只是说表达方式上呱嗒跟郭局不同。
郭局有时候说出一些话会让老三位觉得对,确实说到心里去了,但是呱嗒有时候太强势了,这哥仨真的不吃这一套。
05.哪找的老三位?
陈建斌老师是第一个接触的。
这部戏前5集剧本我拿到手里之后,就跟制片人马珂商量,觉得陈建斌老师特别合适。
陈建斌老师看了本子之后,这个人物他很喜欢。
我们坐下来从“大棍子”到“大喷子”就开始商量人选。
董勇老师是陈建斌老师推荐的,因为董勇老师以前演过很多的警察的戏,而且他演过很多刑警的戏。
所以说“大棍子”刑警的感觉,其实董勇老师只要往那一站,他就是。
这个人物性格,董勇老师确实抓的也蛮准确的,就是“大棍子”要做什么,基本上属于第一个动手的就是他,永远都是说执行力在前面,但是表述能力不强,话少。
郝平老师饰演的“大喷子”这边就是话多,有的没的他都说,而且他基本上是这两个人的粘合剂,这两个人只要发生点矛盾,他永远在中间要去和稀泥,要把这两人往一起捏。
因为预审的人永远在外边,一天要说很多的话,他的话是不落地的。
特别是在预审针对犯人的时候,他经常会变换语感,包括变化一些像贯口一样的东西,让犯人的心理防线瞬间就被击破,所以这个语言上很重要。
郝平老师是因为是我上戏的师哥,以前也做过配音演员,我知道他的台词很好,所以这次想到了郝平老师。
06.乘风破浪的大哥们三位老师在表演上也发挥了很多。
陈建斌老师的水杯就是他自己决定的,开机没两天他就跟我说,导演我想要一个随手道具。
我说什么呢?
他说我想要个水杯,我说那太好了,我们把老年人天天泡枸杞的事成立了。
没有想到,这个水杯拿到手里之后,陆续这个水杯就有了很多的作用。
像他去夏静怡的公司,觉着人家的茶好,他把水杯的水倒出去,把人家的茶倒自己水杯里。
然后到郭局那,也是时常会把郭局的那些茶倒自己水杯里。
然后在抓捕的时候,用水杯去砸人家的后脑勺,当武器使。
我印象中,“大棍子”说要吃药,他把水杯递出来,“大棍子”没理他,一咕隆把药咽下去。
这个水杯是一直随身带他身上,有的时候是一种心态,包括要去做任务之前,把水杯一拍,或者是,“你觉得这事呢”,就在水杯上点一点。
包括郭局同意他们去禁毒队了,最后他把帽子戴着,雄赳赳气昂昂,临走之前轻轻拿起水杯,能体现当时那种心态的东西。
反正水杯我们用了无数次,我觉得水杯已经基本上跟这个人物合二为一了。
“大喷子”那边会有很多小的心计的东西。
你看前史部分我们也写到了,“大棍子”和“大背头”两个人在那吃饭,他就不吃,因为上来的是素菜,他就不吃,他等着吃肉菜,然后被“大背头”识破了,说他等肉菜,“大喷子”说没,我就是不饿,然后还给人家拨饭。
这时候肉菜上来了,一上来肉菜,就得到了命令说要出发了,“大喷子”就开始闷头吃,这时“大棍子”不让他吃了,一把把他薅走了。
这种小鸡贼的东西,一直到了20年之后他还有,类似于说,你记得把油费给我报了。
要做鸡贼我们就把它做足了,“大喷子”经常批假条跑到电视台去做节目,挣点外快。
经常看哪有点油水,他就去弄点油水。
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常人,他完全是一个正常的人,警察也是人嘛。
所以在人物身上,就大量加这些细节的东西,让人物看上去就更加贴近生活,更接地气。
董勇老师那边,他饰演警察的气质已经完全深入人心了,往那一站,就是浩然正气。
往往一个迅速的动作反应,在他表演里有特别丰富的层次递进。
三位老师经常会给我一些现场即兴的火花的东西,让我觉得我心里边特别愉快,拍摄的过程中很愉快。
拍《三叉戟》,我在三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在吕铮老师和沈嵘老师那儿,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从剧作上,从故事的讲法上。
编剧沈嵘、导演刘海波、编剧/原著吕铮就像“大棍子”在剧里说的,“我们哪是三叉戟,我们就是三个臭皮匠”。
我跟吕铮老师、沈嵘老师,跟三叉戟比起来,我们就是三个臭皮匠。
*文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均源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第一导演公众号(ID:diyidy)致力于影视娱乐行业人物深度采访报道,从创作的角度探寻导演、演员、制片人的艺术表达,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艺术参考。
欢迎关注!
好:1.公安基层浸淫多年才能写出来的自嘲幽默,从只会下发待报废车的警保处、到你为什么不规范化使用执法记录仪、“什么队长我稀罕过吗”…2.主旋律的铁框架下有一定的思辨性,尤其是三人被自己人因违规办案被单独问话时的辩词。
公安改革越激进就代表从前有多瞎搞。
本质是公检法三家权利的分配和制衡。
3.国产剧较为少见的“老甲鱼”三男主配置,主题是中年危机,反复出现的“老爷车”的意象,想起高凌风的歌:喀喀咔咔嘭嘭其其飞过高山飞过平地老爷车一日奔行几万里喀喀咔咔嘭嘭其其又会唱歌又会叹气老爷车有情有义又有趣喀喀咔咔嘭嘭其其任重负远旅程如意老爷车勇往直前不犹豫~~4.盲猜年过半百的老戏骨们显然对台词不太满意,努力去优化原剧本里较为书面化的用语,以至于一些“尬味”文戏看得出很努力向“自然派”靠。
高光时刻是巫刚跑去“城南旧事”说服三人重新出山的桥段。
不好:1.关羽、刘备、张飞最讨喜的竟是刘备,关羽放不开,张飞还是脸谱化了些。
2.女性角色全部沦为工具人和恋爱脑,作者直男癌相当严重。
3.最后两集水准拉垮,人物行动相当不合理,对不起作为第一季的大结局。
4.公安部主旋律讲词时不时强行插入,提醒观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一个干了十几年的缉毒警察会为了自己的私欲要求参加任务,而不管自己会不会拖后腿(事实证明,站岗时在玩手机)。
一个干了十几年的缉毒警察会不知道毒贩身上没有藏武器?
跑的跌跌撞撞的还要勉强抓人……说实话,不是我不尊重警察,他们舍身取义是英勇的,但是老夏这个被杀的桥段实在让人很难再追下去了……太魔幻。
这部剧要是能把夏静怡和董虎女儿和彪子的戏都删掉,再把董虎的演员换一个,这部剧值得8.5分。
现在很多剧为都是按集数去卖,徒增了许多辣鸡剧情,明明好剧都被毁了!!
而且每一集开头的回忆故事都和你当集的情节有所关键,非常的用心了。
为啥评论还要限制字数啊…吉里吉里吉里吉里吉里吉里吉里吉里吉里吉里吉里吉里吉里吉里
《三叉戟》这部剧我还是在微博上知道的,抱着那几个演技过硬的演员的期待,所以就打开看看,说实话,头一集,我觉得剧情表现平平,开始我就知道那个老夏必然会牺牲,不过演员的表演我觉得可圈可点,于是就有了看下去的意愿,剧情铺展开后,我渐渐觉得还挺有意思!
在这里不就不分析剧情了,就说说看剧的感受。
这几位主演我就不多赘述,他们演技也不需要我这个路人点评,因为有目共睹,整个剧情不能说严谨,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漏洞的,但瑕不掩瑜,这部剧基本做到了环环相扣,案件与案件之间的联系铺陈的也还算自然,再加上这几位主演一正一谐的表演,让你不自觉的向往下看!
夸完了这部剧,我其实还想说说现下的影视剧。
现在每年出品的影视剧上百部,看上去影视市场繁荣兴旺,可是细看下来,同一类型的电影电视剧太多,观众选择性太窄。
今年流行古装爱情,那么一股脑的全是这些,明年流行穿越爱情,资本又一股脑的砸钱出品。
今天霸道总裁爱上我,明天穿越古代大赢家,呈现出来的作品,良莠不齐,或者说粗制滥造!
我就想问问这些影视工作者,你们这样,有没有问问观众的感受?
圈钱的感觉是不是特别爽?
国民容忍度是不是特别高?
看着这样的影视剧能带给年轻的受众群什么价值观?
是,国情不同,影视分级制问题,让许多优秀的影视剧创作者无法拍一些想拍的,这我能理解。
但是高,光,正的剧作,也有发挥的空间,有血有肉的剧情,也能引起共鸣。
市场是什么?
市场不是仅仅只有资本,我觉得他也得有人性!
历年来的好剧,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真的再讲“人”。
我说的这个“人”,他可以是古代里的“人”,他也可以是普通都市里的“人”,更可以是战争时代的“人”,可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两面性,有矛盾性的普通人!
不是活在文字里,油画里,闪着金子光彩的纸片人!
好的影视剧不仅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也能给人许多思考和感慨的空间,不需要度化谁,但请你尊重观众的智商!
影视剧不是只有天天活在粉色泡泡的人看的?
也不要觉得年轻人就都没有自我,只会跟风追星!
他们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不要忽视中老年群体,有内涵的影视剧,不分年龄层!
说了些对影视剧畸形发展的感想,再来说说现在的所谓流量。
不可否认,现在90后00后都是市场消费主力,他们这代人对于喜欢明星有了重新的定义。
为了自己的偶像,可以让自己成为专业的宣发人,经济人,和投资人。
网络时代流量代表了资本,让那些不追星的人,只要点开网络,哪里都能看到自己的偶像,形成强制记忆然后被迫认识那个明星,流量明星就诞生了。
他们可以是路人选秀出道的,可以是韩国锻炼后组团出道的,也可以是一部爱情剧大火后出道的,共同点就是好看,男的女的都好看。
人都有爱美之心,好看不是缺点,恰恰相反,好看是他们打开进去演艺圈的进门钥匙,但是进去这个圈子,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有那个能力承担他所享有的名誉和身价!
你唱歌出道的,火的红透天,但你表演学过吗?
没学过,但因为你的火,一部电影几千万的报酬,然后演出了尴尬本体,比路人强不了多少的可怜演技,理直气壮的拿着片酬,和找你的投资方,你背后的资本,眼睛都不眨的割着喜爱你的人口袋里的韭菜,你难道脸都不会红吗?
一个好的演员,在接到角色后,会揣摩角色,理解角色,融入角色,麻烦剧本。
研究剧情台词,都需要一两个月,然后再进组拍摄,每场戏都要现场先走一遍,专业精神,敬业精神让人敬佩!
而这些流量呢?
这部剧肯定火,几家明里暗里的抢角色,等拿到角色后,连剧本大概其讲什么都不知道,然后还接着接通告,接综艺,几手抓的拼命赚曝光率。
等进剧组了,好几个助理帮你能舒服的在屋里混下去,中途还要跟剧组告假,去拍个综艺节目客串嘉宾。
所以呢?
你演的什么?
你的电影电视剧只有你自己粉丝刷好评,剩下的普通观众呢?
他们就那么爱看你美的不像话的大脸没有感情的演尴尬?
流量被你们都带成了贬义词。
那些有演技,有实力的好演员,他们没有所谓的流量,喜爱他们的人也不会没有理智的为他们应援,所以他们现在受众市场很小,那些比你们少好几倍的的片酬,他们爱惜自己的羽毛,还在努力的为每一个角色赋予生命!
现在的市场是在伤害他们!
消耗他们对表演的感情!
想象一下,等有一天,整个影视圈除了流量,再没别的,那么那些电影电视剧会成什么样子?
可怕吗?
三叉戟 (2020)7.5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犯罪 / 刘海波 / 陈建斌 董勇
更新:第二部分:警察局的“传帮带”——嘲笑老同志,能成吗?
英俊的小吕是三叉戟办案组的一股清新的风。
那腹肌让老哥三羡慕不已,年轻真好呀!
小吕对三位大哥很尊敬,一开始就露了积极学习的本色,跑前跑后就为了学东西。
弹幕说,小吕是不是有关系?
是不是走后门?
还有说小吕以后是局长的料!
先不提年轻人小吕的发展。
这种年轻人在单位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就好比一块儿毛坯玉,老师傅年轻师傅谁打磨地更好呢?!
老师傅一身本领,但是对现代技术不太熟悉,可是老哥三警察专业底子是无人能敌的,侦查方法都有原则,万变不离其宗。
追踪、布点,这种方法会被无孔不入的天眼代替,但是天眼在哪里安装,监控路径如何调取衔接,一群人中谁是哪个需要防控的对象,都是带墨镜,咱们带墨镜和犯罪人带墨镜有啥差别?
天眼能干成吗?
先进的设备给的都是海量资料,资料分析还要靠人!
这眼力劲儿,就是三叉戟的本事!
这本事,书里写,咱们开始一看,懂了!!!
但是,你在实践中不断培养敏锐感,也就是直觉,当然也包括行动时彼此的默契。
小吕跟着哥仨,从三公里五公里定律,到查到赃款地点,就这一回任务,以他的聪明,足够从中积累出举一反三的经验。
这种细致摸排的思路,不仅是经侦、刑侦,连查内部经济案子都适用。
咱们回来想小吕的未来,人家通过三个老精英的锤炼,业务技能那么高强,难道不当探长局长,去当公司高管、当律师不香吗?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和公安预审、法制、派出所民警联系。
这部剧太真实了!!
连笔录的字体都和我看到的一毛一样!
哎,难道全中国的预审系统都一个默认字体?
我从开始说。
前面几集交代了背景“警察的执念和执着”。
首先是对案件的执着。
警察的记忆力好得很,刚入职办理的第一起刑事大案,几十年过去,都记得死死的。
如果这案子还没破,还是杀人案,那就记着一辈子,现场的细节、相关当事人长什么样、当时怎么抓得线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别想蒙住他们!
而且我们法律实务,不论是公安的刑警、民警、户籍警,还是检察官、法官,这个职业的人都劲劲儿的,这个案子办完了,那啥也不说,该忘就忘。
要是有个拖拉的、半截的案子没办完,你看吧,他就算调动到后勤、调动到行政、调动到食堂、退休了……都不会忘!
啥时候问,门清儿!
如果问不出来,那不是人家忘了,那是人家警察蜀黍不愿意搭理你!
回去反思自己的态度,是不是不够尊重老前辈?!
现在一线大部分是我们年轻人了,公安大学、警察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也不新鲜,也许那些四十、五十多岁的老炮,就像《三叉戟》的组合,体力不行了、侦查方法似乎过时了,但是人家积累的一辈子的和犯罪打交道的经验,我们读到博士都学不来!
为啥,那是一场场讯问、一次次现场积累的经验!
警察就在真正案件的磨炼中,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内心确信”的第六感,谁也不知道怎么形成的,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但这就是警察老炮的牛X之处。
第二,对兄弟的执着。
三叉戟该退休的退休,准备下海的下海,退二线的退二线,别觉得人家不愿意好工作,是因为刑侦是体力活:搜查、蹲点、抓人,一宿一宿的不睡觉,你就是钢铁侠身子骨也不行了。
警察衰老很快,想想挺难过的。
我刚入职办案认识经侦一个大哥,当时他四十岁,还在一线侦查,不时出差、连夜抓人,从刑侦到经侦,一直这么过了。
等过了几年,他就请调二线了。
他不是不爱干,是真的身体体力扛不住,再撑着还占着一线的岗位,还不够给大家添麻烦的。
说这话时,他头发也都白了,看得我很心酸。
人年龄大了,退二线,精气神不如小年轻实属正常,但是为啥兄弟死后,他们不顾被记过、停职、解职的危险,甚至和顶头上司局长硬扛,非要加入专案组,难道平静地工作不好吗?
他们心里过不去这个坎。
警察特别讲“义气”。
这可不是“古惑仔”那种不良的低级江湖义气,而是信任彼此,肯定彼此能力成绩、精神上身体上的共鸣。
一起抓一起审,一起出庭看现场的感情,不是盖的。
我们都知道警察领导“护犊子”。
这里不是公私不分,而是天塌下来领导会帮你顶着。
领导不怕因为案子丢官,就怕自己兄弟受委屈。
本来警察蜀黍的工资就不高,还有要命的风险,领导有无成绩,靠的是集体行动和彼此默契的结果。
人家是过命的交情。
(未完待续)
真有股吃巧克力吃到一半发现后边被变成了屎的感觉,不管破冰行动,人民的名义还是这部,这些主旋律电视剧都被强加了一些无关紧要只是为了强行推动剧情的角色,看的心里捉急。
老夏,为了解开三叉戟的封印,第一集就走了顺便把他女儿带出来了。
静怡,作为金融的留学生,全剧智商不在线,存在意义完全为了最后主动交代问题强行洗白。
崔斌,存在意义是女装大佬?
想说明现在主旋律电视剧也是与时俱进的?
不是一味的刻板教条了?
你做到了。
看到他们都想跳过。
楚东阳,不敢多说,角色塑造的挺好,最后洗白是预料之中的,不过洗太僵硬了,有种编剧不知道怎么写了,随便搞个借口就给洗白的感觉。
国产剧女角色日常智商掉线,难道中国的女配角就不配长个脑子吗,每年国产影视剧里女角色丢掉的脑子都快绕地球一周了。
求求编剧们了。
给女角色们也发个脑子吧。
主角的降智光环太重,办案里也有些bug,有些圆了,比如都前几集我还在好奇为什么不能利用无人机找到操控无人机的人,后边就找了。
还有些没圆,我看的都急,我都想进入提醒一下他们(与观众上帝视角无关)还有主角家人肿瘤癌症有困难?
这个设定真难受,烂大街了能有些新意吗当然也有些好的,比如剧里人民警察的塑造也不是脸谱化的,警察也会被偷东西,也有为了生活想换工作,天天请病假翘班等的,刑满释放人员老了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也走上正途,这个设定挺好的。
现在社会对坐过牢的都有一种偏见,有的确实坐过牢后还会在犯,也有坐过牢的为了生活走上正轨的,可以适当的放下一些偏见,不能一棍子打死,
后半段太垮了,前面埋的线索完全没连起来,匆匆就结尾了。
剧情普通,吸引不了我😂
三个老男人一人一颗星 夏静怡和小雪怕不是智障吧(重新编辑一下 还有这位张主任也是个智障 这本编剧真的不是仇女吗 除了花姐还有潘家大小这里的女性人设能看吗......?
弱智剧情
给老三位五星,小雪那条线感觉强行加进去董虎线,出去玩一次就那么死心塌地,亲爹都不要了。抱歉一到小雪线就快进
除了故步自封的油腻镜头,自说自话的剧作结构,故事是好故事,演员也是好演员,天天吃美国大剧的速食饕餮,也烦,偶尔来点老家伙捣鼓的白粥咸菜,也挺可爱。
小小地降低一下权重吧。案件比较弱都在走主线和好像没什么必要的感情线,以及不会写女性角色就不要写,推动剧情工具人也没必要写成这样吧……最后🐯哥可惜了
三星給老三位的演技,不想再看崔斌夏靜怡小學雞談戀愛了⋯⋯
看国产剧离不开快进键。
请删掉小雪和夏静怡戏份
假!
霸气花姐在线踢人,胡可的气场绝了!
题材还是有点意思,就是太平了,没啥起伏。
片尾曲好好听
又是一部全家一起看的合家欢电视剧。
剧情对白尬死了
……………………浪费审讯戏份
作为警察的后代,真实的还原了那一代警察的形象,小的时候常常抱怨父亲不在家,感觉他们天天夜战,总是值班,现在从一个外部的视角在看,觉得很幸运,作为警察的后代,他们的巡查,维护了社会治安,他们的时代过去了,父亲过世了,看到这部戏很想念他
剧情很平,看不下去
小雪的人设,真这些编剧怎么写的,恶心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