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毛子战争片和阿三片基本都定型了,一看就是毛片,场面太烂,最后辣么多炮弹加上手榴弹在小木屋里爆炸只冒了个大呲花一团烟雾,小木屋居然屹立不倒,实在不敢恭维,实在凑不出一百四十来个中国字来吐槽这毛片了,害我十来块买了张碟,看完浪费时间。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俄国战争爱情片。
二战时期,德军眼看就要冲向莫斯科,德军的进攻方向上,俄军没部署部队,只有一家军事院校,俄军没有办法,只得让那些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学生兵,披挂上阵抵抗德军,等待部队前来救援,但是说好的防守5天,却一共抵抗了12天,3000多学生兵牺牲了2000多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切实地抵抗住了德军的飞机坦克,打得异常英勇。
毛子的战争片有血有肉,异常热血,蛮喜欢的。
战争场面也很是真实,太多的青春还没有绚烂地绽放,就已凋零。
很多的学生兵可能才从孩童长大,乳臭未干,却上了战场,一腔的报国热忱虽然满满,但是真正面对真刀真枪的殊死搏斗,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我们看到了慌乱,看到了不知所措,但是更多的是为了兄弟同窗的不顾一切。
面对仇敌,他们只能拼上性命,以命相博。
还有战地里的爱情,一个是青梅竹马的好友,一个是年少轻狂的追求者,女孩的爱情直率而纯美,很喜欢她默默地站在那里,深情地张望,满是思念,满是幽怨。
最后一起慷慨赴死,很是凄美。
但是我想这样的战地情侣,可以为了胜利死在一起,应该很幸福的事,祝福他们。
里面很多人物,都性格鲜明,层次感很强,让人过目难忘。
那个被切断双腿的卫生院主任的儿子,虽然被救回,但是还是死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那个打仗前求婚的少年,最后才知道自己的爱人牺牲在前线;还有那个喜欢写诗的青年,还没到战场就牺牲了……太多太多悲伤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太多战争的伤痛,如果没有战争,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写满了美好,可以全心全意去爱,去表达,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问东西;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撒撒娇,偷偷懒;可以与爱人相守……但是在战争面前什么都没有了,只留下深深的遗憾和无望的前路,就算战争结束了,也只留下大家颓废茫然的疲惫脚步……
这是莫斯科保卫战的开端,电影《最后的前线》,位于距离莫斯科100多公里的伊林斯基防线。
1941年,德意志第三帝国眼看着用闪电战的方式即将吞并整个欧洲,开始把目光瞄向东方,对苏联的“台风行动”,意味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已成厕纸,苏联没有想到也没有做好被突袭突进的准备,1941年10月这场莫斯科远郊的狙击战,正面迎敌的除了苏43军的轻步兵部队,就是3500名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院的教官和学员。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3500人的故事。
最初的任务,是在伊林斯基构筑三条防线,由43军士兵和步兵学员驻守第一、二防线,由炮兵学员驻守第三防线,通过五天坚守,等来苏联机械化部队驰援。
但狙击战整整持续了12天,军校的教官和孩子们始终坚守阵地,用教学用的反坦克炮一次又一次击退德军的进攻,他(她)们大部分是19至20岁的年轻人,能考上军校的学生普遍品学兼优,这些人是苏联军队的未来,却因苏联当局对局势的错误预估被迫提前踏入战场。
只有不到1000人活了下来,其余的永远留在了伊林斯基——被这些年轻人视为祖国母亲不可逾越的、最后的防线…… 来犯的豺狼,威胁我的家人、爱人和友人,践踏我的故乡,挑战我的信仰。
也许另一种选择比较轻松,也许那种选择或许还能过上不错的日子,但我的选择永远不会变:与家国同在,战斗到最后一刻!
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与敌人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的青年才俊们致敬!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如实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南韩拍过一部名字好像叫《向着炮火前进》,也是说韩国学生兵,在朝鲜战役爆发后,守卫学校与北朝鲜浴血奋战的电影,据说也是根据史实改编的。
那部电影壮烈和惨烈也够格,主旋律神剧风不逊于咱们的电视剧。
学生兵几乎以一敌十,最后好像把敌指挥官都给干掉了。
南韩兵要是有这么猛,前期咋被干得那么惨,后期遇到神兵天降的志愿军更是挫得渣渣。
拍个电影遮羞下罢了。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学生兵战斗原型了解不多,仅靠结尾字幕草草认知。
不过整个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前赴后继壮烈牺牲,用伟大卫国战争来概括,并不为过。
对二战史有所了解的同学对苏联的战争过程必须要致以崇高敬意。
近些年有一种被带节奏的说法好像美国是反法西斯的中流砥柱。
这绝对是对苏联的最大的无视。
现在俄罗斯作为前苏联法统逻辑上的继承者,好像开始着力宣扬二战中苏联各民族可歌可泣的史诗般的英雄事迹。
围绕布里斯特要塞保卫战,斯大林格勒的片子都有好几部,近年来的《卡拉什尼科夫—AK47》《女狙击手》《潘普洛夫28勇士》《猎杀T34》等佳作频出(《勒热夫战役》还没看),包括《这里黎明静悄悄》重拍版等。
都在努力向世界正名着自己才是那个中流砥柱。
而且俄罗斯拍摄这些电影虽然也都有些主角光环加持的神剧风,但相对来说,不管是战争惨烈和激烈场面,还是还原战损比的大概其上,还是尽量能做到客观。
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因为有对苏联意识形态的检讨,所以也大多能直抒胸臆,具体尺度和立场就要看导演自己的屁股了。
但对于民族团结一体的共同战斗的整齐意志一点都没有含糊。
反法西斯战争已经不是主义或灭国之战,而是亡天下的民族战争。
所以不管是斯大林领导的,还是谁领导的,战争本身具有无可辩解的正义性。
就好像我们的抗日战争,不管是老蒋领导的正面战场,还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都是构成民族抗争的伟大的一部分。
俄罗斯对前苏联如此唾弃,尚且能走出狭隘的意识形态判断而对于历史本身给予最大的尊重和敬意。
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我们的历史佳作也有不少,烂片和神作就更多了,最后已经演变成打鬼子的内娱狂欢游戏了。
前几年的《八佰》算是很有诚意了,不过看到国旗都打马赛克和裁剪掉的阉割画面,真的觉得荒谬,如果是这样,先辈们嗷嗷地冲什么呢。
我们的今天又是为了一个什么过渡的口号在嗷嗷打鸡血呢。
关于学生兵战役的素材,七七事变后北京沦陷过程中的南苑战役,其历史悲愤和惨烈程度比苏联的南韩的都犹有过之。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个多么落后的国家,识字的才有多少?
军校的学生兵那都是未来的指挥官是军队的魂魄所在,然而其驻扎地,就因为大汉奸潘毓桂的出卖,被日军偷袭,赶来增援的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牺牲。
1700名学生兵仓促迎战,枪才摸了几个小时,很快就打成了白刃战。
一天之间阵亡1100人,只有600人突围。
未经系统训练,十几岁的学生兵尽管热血奔腾,死战不退,拿人命堆砌,战损比大概连10:1都不到。
10条学生娃娃的命也未必能换一个鬼子,那都是咱们民族的元气啊。
今天看《最后的前线》的时候,就不住地在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该好好纪念下我们的先辈。
都是热血男儿,他们是不是也该配享个英烈的庙号。
配在大银幕上英姿勃发,血染风采,他们虽然不是以一挡百的战狼,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的大好男儿。
他们真的是用热血头颅身躯筑就了守卫我们民族的伟大长城。
2023年9月27日0:09
老毛子拍的战争片就是值得看,画面色调阴冷,场面写实冷酷,就是脸盲,几个主要男角色有点分不清,德军优雅冷酷,老毛子粗糙嗜血,还真能斗个旗鼓相当,感叹还是装备好才是王道啊,好歹苏军各种各样加农炮小山炮怼坦克,枪怼步兵,最后那一发是不是真那么重要,应该情节上再刻画的刻不容缓比较好,要不然好像因为强迫症非要打光一样。
挺怀疑真的这场阻击对莫斯科保卫战影响有没那么大。
感情线比较俗套,一路跳,可惜了妹子。
首先,在这个年代,还用纯朴的拍摄手法,已经很不容易,大规模的群演调动,大规模的兵器道具,仿佛又回到8,90年代无特效纯拍摄的年代,又让我看到了那种浓浓的苏维埃情怀。
镜头很美,士兵很美,姑娘很美。
道具很精细,精细到德军坦克的履带和负重轮都是高仿的。
包括学员与正规军的军衔军徽区别……总之,画面,战斗,剧情都算优良。
1987年吧,看过一本《莫斯科会战》的小书。
第一次知道波多利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名字。
在1941年德国法西斯冲向莫斯科城下的时候,他们曾经挺身而出。
当时有组织的苏联红军已经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方向陷入合围,莫斯科门户洞开。
波多利斯克军校的学员们被临时动员起来,紧急开赴前线。
他们承担的就是堵枪眼、充当人体盾牌的作用。
只要能够迟滞希特勒的进攻,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宝贵的时间。
他们都是未来的军官啊。
也许就要不了几天,他们就将走出校园肩负起重建红军、光复国土、攻克柏林的历史使命。
1814年反法同盟兵临城下,巴黎理工学校的学生们被动员起来拿起武器准备进行抵抗。
拿破仑在最后时刻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我不会为了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
但是当1941年秋天兵临城下,面对肆意践踏人世间一切道义准则、违背人性良知的法西斯凶手们时,俄罗斯已经别无选择。
来自波多利斯克的孩子们临危受命、以身许国,最后慷慨赴死。
那时候,他们的年纪也跟我差不多。
再后来赶上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在国内公映,再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学员们的身影。
再往后,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
从此以后,波多利斯克的学校成为一个使我热泪盈眶的地方。
影片起始于炮兵学院正在进行一场紧张的训练,学员拉夫罗夫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天赋打断了坦克模型的吊缆又闯祸了,好在院长没有处罚他,远处的卫生员玛莎含情脉脉的看着他,和玛莎青梅竹马的班长默默地爱着玛莎,两人互相竞争,结果因为打架违反军纪,共同被关了禁闭,多么美好的青春啊。
德军已经逼近莫斯科190公里,莫斯科周围没有别的部队,为了延缓德军的前进速度,万般无奈之下上级命令院长带领这些预备军官学员建立防线,而此时学院的学员们正在举行舞会,享受生活、爱情的甜蜜,院长紧急集合学员宣布命令,立刻出发,拉夫罗夫和玛莎带着对爱情的憧憬、彼此的牵挂、义无反顾的踏上战场。
美国功劳明明在太平洋,非要去欧洲抢功,拍的电影把年轻人忽悠傻了,以为欧洲战场还是美国人打下来的,错!!!!
基本数据,苏联先后消灭200个德国前期精锐师,美英法联军打了10个,是不是很震惊,美国人吹上天的诺曼底登陆,最惨的奥马哈滩伤亡3500,另外的登陆点加起来伤亡2000,苏联抗完西线抗东线,国民总伤亡2000多万,现在还是我国好基友,美国各种欺负人不用说了吧,在座诸位是不是已经不想看拯救大兵瑞恩了反正我是不想看了
1.导演的战争戏镜头语言有点平缓,不够震撼和独特视角;2.煽情戏过多让人忍不住快进;3.真实的战场应该比这个残酷的多。4.俄罗斯小姐姐真漂亮;
轮战争片的真实性,爆炸、表演、人物力量,我们查了几条街?我看进去了,而我们的战争片,近年来除了集集号我都没想起来,还有什么能够进入电影?演员浮于表面,油光满面,导演不会讲故事,发起狠来就是5毛特效手撕鬼子!哎
说不上哪里好,也说不上哪里不好。中规中矩,又谈不上太多新意。
当成战争青春片来看,完全没毛病...指挥官胖的像熊算是自黑吗?中间还不忘借纳粹的嘴黑一下波兰,哈哈哈哈,乌~拉~~~战争片不讲主旋律讲什么?讲特么的变节、讲利己苟且之后发达了?喜欢用“主旋律”来黑的人,希望你们客死他乡的时候,别说自己是中国人来求饶,嘻嘻~
十几岁的爱情才是爱情,成年人的爱情都是性和交易。
有点让我出乎意料比我之前预想的好很多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拍了许多二战电影但是质量高的并不多这部《最后的前线》算一部电影里对于军事细节做的很到位包括所处时期苏德两军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和战术都属于战争片中的中上等水平以及对人物的描写不同职位的人物在所处环境下做出的反应显得都很真实电影中确实有一些爱情元素不过爱情元素运用的适当显得并不突兀不会影响观影体验现在这种描写苏军并且质量上乘且不夹带私货的二战电影真的不多见了。
最近老毛子正在风口浪尖上,发起战争这种事怎么说都是理亏的。现在看老毛子这些主旋律的电影,好像更多了一点讽刺意味。
简直抗德神剧。德国军官在前线还在边红酒边钓鱼,这么蠢是怎么打到莫斯科城下的。学员都找了女朋友,喜欢战场上秀恩爱,然后领便当,就煽情了?打了几天阻击战,插个红旗,连对面交错负重轮都看不出来。苏军各个都是手榴弹延迟引信技能点满的人,敢情你们步兵炮兵军校学的技能都是手榴弹么?军校生在上面將官眼里,三千五百人就是个补充战线的数字罢了,对不起莫斯科背水一战的这个题材。
二战打了六年,俄罗斯打算拍到地老天荒,向天再借五百年!
单拎出来可以剪很多牛X的片段。但是串起来的整体感觉反而变弱,没有一气呵成的紧迫感和残酷性。
人物的刻画和战争场面都很到位
毛子应该多拍拍二战片,自己都不去记录指望谁再惦记当年的巨大牺牲;能不能别再弄三角恋了,列宁格勒也是;闪光点很多,但总觉得缺少震撼
垃圾电影,德国方面刻意给拍的很弱智
十几岁的军校学员,保卫首都为国捐躯。而如今,烽烟又起。
已下载高清17.4G
20230819,还行吧。
不烂 就是俗套俗不可耐
现在俄乌战争的时候看这个片子,别有一番滋味
可恶的法西斯!!
俄罗斯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