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20:16:30(一)父亲医生,母亲也有教师工作,这样的家庭算是上个世纪人人羡慕的中产家庭了。
即便到现在也是足矣羡煞旁人。
独生子女的生活更是非常的优渥,将来留学或是读研的也大概都是这一批人。
(二)二十多年前人家的这晚饭六个菜,真是厉害啊。
冰箱、微波炉,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普及呢。
来了个客人,做了9个菜,真是厉害!
(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7年中国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2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2元。
我听老一辈人讲,以前一个月也就赚几百块钱。
上个世纪一个小孩子能拿出来两百块钱也算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了。
(四)精神病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是需要治疗的(五)突然发现《谁说我不在乎》主角李小萌饰演的少女和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长相颇为相似。
(六)总结:是一步节奏非常不错的好电影,可以说是比较立体的展现了上世纪末中产阶级的所面临的现状。
当满足了日常的物质所需之后,又会感觉精神层面缺少某些东西,然后整个人就陷入永无止境的烦恼之中。
(七)自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的生产力日益提升,物质生活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变好,但人们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幸福满足,反而陷入了精神匮乏的荒原,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缺少很多东西,都陷入了无止境的欲望追求之中。
(八)启示:1物质满足了就要有精神追求。
2不要太过贪婪,放平心态才是最好的。
青春期女孩拯救中年危机的父母婚姻的故事。
妈妈对婚姻不满,引发了她找不到结婚证的焦虑,以及强迫症一般的寻找。
这种强迫就是抗议。
但是一旦涉及证件,就涉及国家机关,然后又牵涉了人民公社、知青下乡的历史。
和《求求你表扬我》一样,历史的幽灵又飘了过来,无法摆脱(同样,精神病院就是存放这些幽灵的地方)。
这样婚姻似乎是历史的寓言:曾经能作证他们婚姻的权威已经消失;曾经的爸爸把妈妈当作全国粮票一样金贵,但粮票已经不在了;动画片里一张结婚证从乡下飘到城市的高楼,一切都变了。
无论从官方的认可,还是私下的感情,这段婚姻都是名不存实也亡。
因此在故事本身上看是中年危机,但作为寓言是历史剧变之后的断裂感。
曾经能维持婚姻和感情的土壤已经不在了,这段婚姻不是当下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唯一的证据和纽带,就是女儿。
她是故事的主人公、是旁白、是对着镜头诉说(被采访mockumentary)的对象、也是拥有上帝视角的摄影机。
她属于当下,属于现在。
她用一己之力,弥合了历史的断裂,用强力把他们重新粘在一起,给他们维持婚姻的理由。
1、小安阿姨去顾大夫家吃饭“好靓的鱼啊!
”(鱼看起来很可口哦)2、女芭蕾舞病人发病跳上桌子跳舞,小安告诉顾明她的真实病因,大意是(团里人跟我说,她的病是因为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和她从小一起长大,后来一起学过芭蕾舞,同在一个舞剧团。
从同学到同事,从搭档到恋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后来这个男孩要去美国念书,两个人约定一年之后在纽约相见,男孩要走的那一天,女孩去机场送行,她就站在窗边看着那架飞机带着自己的梦想起飞,消失在云里...但是五分钟之后,这架飞机从空中跌落下来,无一人生还...我刚才放的那段音乐,是舞剧团的人给的,是他们两个在一起时跳过的一支舞)3、因为顾明因为老婆在其病人老王面前提起结婚证使得老王的病情反复的事与老婆大吵一场后夜不归宿,第二天醒在小安的卧室。
顾:我昨天晚上干什么了?。。。
唉,我喝得太多了,我真的没干什么?
安:你昨晚喝多了之后呢,好像一个孩子,好小好小的孩子。
PS:大概就这三处吧,片中还有冯晓刚的身影哦(做假证的),大导演的友情客串很具有喜剧效果,另外,还发现了江珊
女作家叶广芩的短篇小说《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 原句出自京剧《平原作战》中的一节“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
鱼在水鸟在林自由来往,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
”(《我爱我家》贾圆圆也曾说过这句台词,也是十分爆笑了。
)90年代末至世纪初这一时期,导演黄建新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埋伏》、《说出你的秘密》和《谁说我不在乎》均以城市为背景,保持着一贯的冷幽默风格的同时,如实展现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叶广岑的小说被搬上银幕的有两部(《红灯》、《谁说》),黄建新本着“是否跟我心灵想通”的改编原则,构建着自己“独特的电影世界”。
电影由一张“丢失”的结婚证引起的家庭风波,折射出大多数中国式婚姻的典型现状,故事夸张恶搞,但不乏照镜子般的真实剧情,看后哑然失笑。
看吕丽萍、冯巩、王志文、江珊、牛振华、傅彪、王劲松、冯小刚的大阵容表演,很是舒心。
李小萌小时候是真萌啊。
虽说影片是从一个作为女儿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眼中的家庭生活,如果没有剧中插叙的精神病院的段落,倒还真是让人感受到诸多的无趣。
结尾的这一段所谓的“复合”倒是让人勉为其难。
或许因为我们已是婚姻中的人吧。
但也引发了自己关于婚姻的一些思考。
夫妻双方,人到中年,越发平淡。
其实人的心态也就开始了变化,其实是很微妙的。
生活可以有波澜,但却万不能放大。
影片中,是由于一张结婚证引起的离婚吗?
其实不然,这只是一个引子。
没有这个,必然也有其它事件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证实一些事情,从而追根到底,关系细枝末节。
任何事情,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和折腾。
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相互联系,一个复杂的系统。
只要认真就输了。
如果换一个词,或许就是“作”。
所以平静期的生活就应该有平静的心态。
婚姻和感情,出现了裂痕其实就再也弥补不上了。
这条裂痕总会在某天再次裂开,那时也就更深了。
不知道为啥突然在睡前想到搜出这么一部电影看……却发现绝不虚度光阴。
这是一部国内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剧情片,绝对的喜剧(最经典的当属王劲松那段“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语言和表演令人拍案叫绝),却透着那么些黑色幽默。
冯巩对于这一类的角色确实很擅长;喜欢听吕丽萍在片中略带沙哑的口白;罗湘晋很漂亮,粤语说得很好听;李小萌也蛮可爱……又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却蕴涵着很多道理。
建议和我一样间歇性缺乏安全感的mm观看此片:“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寻找结婚证,累个死大家保管好啊,这年代,啥时候都要证据看了很乐2个主演,我印象深刻,看了好多年了吧
跟猪看的第一部片子。
一部很真实的好片!
不太赞同对谢雨婷比较一致的批评。
感情和婚姻的矛盾冲突,永远不可能由单一一个人负担责任的。
有些事情,不是时间流走之后就可以忘记的。
有的东西,不该是不提别人就应该知道的。
有的感受,不能因为要规避某些问题而隐瞒的。
如果信任、如果在意,就应该一起去记住,就要相互开诚布公的。
交流和沟通永远都是感情的必需。
只是当丢失了心灵上的依靠和捆绑的感觉后才会对那张纸介意。
btw,要是养个小孩像这个小姑娘,恐怖啊……
喜欢黄建新导演已久矣。
早期的先锋三部曲《黑炮事件》、《错位》、《轮回》,90年代末的《背靠背,脸对脸》、《站直啰,别趴下》等,周三的夜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中国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店重温这部2000年世纪之交的国产剧情片,影厅来的人不多,却都看得津津有味,不由得更欣赏黄导了,你们说,这么好的导演,就是什么都能拍!
电影《谁说我不在乎》讲述了一个两口子为一张结婚证走到离婚的地步的故事。
顾小文的爸爸顾明是一名精神医学的专家,每天上班面对病人有耐心也有压力,妈妈谢雨婷更年期提前来到,听外人说没有结婚证证明不了是婚姻关系就是非法同居,加之丈夫身边围绕的女学生小安来家中做客更激起了疑虑,小文妈拖家带口找结婚证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影片的结尾,妈妈告诉小文和她爸离婚的事,小文大哭“谁说我不在乎”并跑到电台哭诉,为了“惩治”不听话的父母,小文离开家去打工,爸妈焦急找到她,三人也再不提分开的事情。
走出电影院复盘,不由感到导演真的很擅长从每个人物的视角出发去理解人物,每个人都包容到了,堪称一人主述、双重环境、三维视角,多种寓意。
下面就开始一点点夸: 先说形式。
是我孤陋寡闻,第一次看到黄导的片中插入漫画的形式,“他在谈及这部影片的时候更是提到了“文化电影”和“观众效应”这两个概念,当年这部作品上映时以着暑期强档娱乐片的身份'一票难求'”(引自幕味儿),多在回忆中插入漫画,如需要闪回当时确实发生的和想象的场景时,用漫画好在增添趣味吸引了观众并制造一种若即若离的效应,毕竟是在闪回中的进行,若要说我不适的地方,我看黄导的影片多半是正经严肃的思索(以他的一贯表达来说),这样的漫画让我有些跳戏,哈哈。
开场六分钟后才到,错过了片头,但让小文做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一点没都感到违和,后来回看片头才知道这是小文写到日记本里的故事,“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
xx曾说过,作家就要写你身边熟悉的人你熟悉的生活...”然而导演并没有只頋让她自说自话,整个事件中三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及性格侧面都照顾到了。
比如精神病专家的顾明在医院面对病人的烦扰,在工作时他平静处理好这些,在下班后他也想去游戏厅自己待着发泄一些心中的压迫和喘不上气。
小文身边也有个陪她去造假证,给她们全家做了一桌美味的古灵精怪的同学(名字我忘了,在夸张展示这小孩好厨艺时,我对旁边的甜妞儿说,找到了这样会做饭的男人就嫁了吧)。
这么说来,可不就剩下年刚40,知识分子又心里窝火的谢雨婷没出处了嘛。
印象深刻的一处是,顾明从同事(王志文饰演)那得到两片“神药”琢磨让老婆晚上开心一下,谢雨婷疑神疑鬼地洗完澡从厨房垃圾桶翻出了药片包装,非但不领顾明的情还叫嚣着不要假装的被骗了,别说当事人了,我当时都头一蒙这女的真傻啊不是自个儿把身边的人往外推嘛.....包括开头顾明上交工资数钱的细节(少了五十),都能想到谈恋爱的时候是多么羞答答绝口不提一个字的钱,婚姻存续了这么多年孩子都不止打酱油了琐碎的日常就是这样,多么真实的生活。
在对待同事兼学生小安上顾明的举止也是正常这个年纪男人的表现,有对她工作和才华和分析人事的欣赏(以俯看的怜爱和跨年龄性别的吸引)以及“想来点刺激又本能惧内”和一种“原状人性的家庭自我矫正平衡系统”(《一声叹息》:年轻的时候有贼心没贼胆儿,年纪大了贼心贼胆儿都有了,贼没了)影片表现顾明和小安的关系比较隐晦,到最后也没说明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不过小文去找小安“谈判”,站在医院走廊单手扶墙的挑衅姿势两个小时没说一句话也令人忍俊不禁,想到谢雨婷问小文,我要是和你爸离婚你愿意吗,小文说那有什么的,现在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就得有新时代的做派你们这很正常(大概是这个意思),一瞬我也被小文的新时代晃神了,直到小文为父母和好做了许多努力还没成痛哭流涕时,我也才后知后觉她的脆弱。
但是,我们也总是闭口不谈,却轻易在瞬间打开心扉。
与甜。
从内容来说,我也就知道黄导处处流露的zz隐喻,我觉得没有对错吧也可能过度解读,但是通看他的片子这种一以贯之的打上导演个人烙印的基调怎是能撤就撤的。
黄导高就高在,按现在的来说,就是玩故事才是高级的,什么故事都写不好在那翻来覆去的少来这套。
,而放到二十年前那个讲好故事都是基本操作的年代,黄导做到的是比讲故事更高级的“玩味”。
为什么设定顾明的工作环境是精神病院啊,还有“拿弹弓砸你们家玻璃的”,多次给镜头的发疯的一身白衣翩跹起舞的女孩究竟是受过什么刺激?
这些都给了我们提示却没有完全掀开,包裹了生态炉火纯青。
小文给做造假证的二百块钱,造假者(冯小刚饰演)说不做,小文不屑?
地将钱甩到他面前“不就是钱嘛”,当时我想到诶这小孩都是从哪里将这一套“大人的东西”学得头头是道的?
真是吊诡得很呐,时代。
最后,小文跑到西安打工,我特喜欢在城墙上,谢雨婷和顾明跑来站在小文面前,镜头从平移过来一晃,又对着小文反方向移过来一晃,我形容不好反正挺梦幻。
小文要合上日记本了,在末尾一句:“一切都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一切真的和原来一样吗?
”看来,生活的日记还长的很,乱得很,累得很哪 出来影院,我和甜在去吃饭的路上,在车里听到路边一男持着略重的方言叮咛:回去好好创作哦 声音都随风飘到车里,我们都噗嗤笑了感慨对呀。
(本来要发送了看到我的题目忍不住补充两句,片子讲的是婚姻中的夫妻因为一件两人看法分歧的事,片子主核在这儿啊我怎么给忽视了,其实就是女人在爱中别太作,男人也要心怀大度两人都互相尊重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想,包括后来谢雨婷因为一句话没说顺导致顾明的病人又犯病,顾明气不过让她滚,咳,早知.....多大点儿事啊)
结婚证在一场婚姻里算什么呢?
婚姻里有太多的学问,现在很多人因为看多了失败案例或者不自信自己能把握住婚姻就选择不进入婚姻。
一切的开头在于申请劳保时需要结婚证。
这只是一件小事,回家带上就行。
谁知这结婚证就是找不着了。
找不着就补办呗,但女主人犟上了非要找着。
生活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你觉得一定在的东西要用的时候忽然找不着了,这个时候买个新的或者暂时不用都行,但你就是要找到。
越是找不到你会越烦躁就非要找到,最好笑的时候你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可能最后发现它在你手边眼底。
妈妈这样除了这种执念,或许还能中年女人的更年期有关。
那时的她们身体激素变化情绪会更不受控。
或者更深层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她对这场婚姻没有安全感所以需要一张结婚证来保障。
但在观众看来好像是因为她对结婚证的疯魔执着反而导致婚姻破裂了。
家都快散了,结婚证已经不重要了。
偏偏这时候结婚证又出现了,它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合照后。
可惜出现的时机不对,早点出现或许这场风波就散了。
现在丈夫的心已经在外边了,妻子也心灰意冷,结婚证只能用来离婚了。
所以孩子找到了也要藏起来。
原本婚姻散了就算了,孩子这个时候用自己威胁他们不准离婚。
这算是中国离婚的老套路了,多少人劝不离都是你想想孩子,可这样的婚姻维持下去有意思吗?
反正最后他们说不离了,日子怎么过也是他们的事。
这年头没人在乎
张国荣:“如果相爱,没有这一纸婚姻证明书也可以过得很好。如果要分手,有这一纸婚约也改变不了什么。”
当年看完这个,我爹妈突然说他们的结婚证好像也没了……找了半天最后去补办了一个,还抱怨说照片也太像二婚了……
这部应该叫“没完没了”,不就个结婚证吗,补了不就完了吗?最受不了吕丽萍演的这种没完没了的女人,一股“死能量”。还有老男导演很喜欢拍大美女喜欢上葛优,冯巩这种超级缩的人的剧情,别做梦了呵呵。
其实,孩子对幸福的感觉是最敏锐的,所以,小孩子才那么在乎家庭的完整,我就是一个幸福感很低的人,所以单身至今,也不是不想组建家庭,但是似乎总是不能如愿
何必那
黄建新这次很是让我失望啊,怎么拍出这么没劲的一部戏,着实像是出自一新手的作品,也就适合在CCTV-6非黄金时段播出来充充数了。PS.越来越喜欢王志文了~~
亩产上万斤,麦穗能趟人。为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了下一代的茁壮成长,为了这样堂皇的原因才把薄过一张纸的关系维持下去。结尾裱起来的结婚证,俩人出租车上的连貌合都不愿意装出来,小孩子问出的一切好像都回到了原样,但真的回到了么。结尾仰拍的慢镜头太惊悚。黄建新拍东西是真狠啊。
以前看过的 这个还挺经典 要个猴皮筋 做个弹弓 打你们家玻璃
拿猴皮筋儿做一弹弓打你们家玻璃...
为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esentation而看,咕~~(╯﹏╰)b
大家都笑,你怎么哭啦这么说,她的病因不是因为这个咯弹你家玻璃,我好啦,我弹你家玻璃
题材虽是吾女初成视角下的中年危机家庭矛盾,故事本质还是具有鲜明世纪初时代思潮(或局限?)的贬旧与警左。片中凡制造了不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都与此有关:结婚证、娘子军、广场舞、兵马俑、直至被迫重圆的地点也要特别设定在古老的西安钟楼之上。意图如此直白,以至吕丽萍的角色快扁平为一无是处的反面典型,我爱我家的和平大姐好歹撞击失忆之后才如此折腾,加上冯巩这回演精神专家现代高知也多少有点力不从心,缺少与片中设定相匹配的专业与魅力展示,才倒衬出了诸多配角的抢戏凶猛:李小萌灵动全场堪称最佳,罗湘晋美人倾心黯然离别,王志文推销伟哥一脸坏笑,冯小刚印证达人钱来就干,王劲松用猴皮筋做弹弓子打你们家玻璃……充斥奇闻趣事的精神病院始终是那个年代有一定想法的国片导演赖以藏锋施讽的取巧所在,只是看多之后仍难免审美疲劳。
2020-024 要表现什么观点呢?
·黄建新这部电影不怎么样,明显感觉内容塞的太满太杂,不像他90年代的那些作品,简单有力还有内涵,在进入21世纪之后,黄建新真的迷失了。·剧情本身设定在精神病院里,本来挺粉刺的,可惜导演没深挖,流于表面了,而结婚证这条线也是莫名其妙,过于生硬了,本来是讲中年危机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变成无理取闹了,故事变的匪夷所思,这股气儿散了。·那时候的吕丽萍真好看,有成熟的韵味,可惜最后让孙海英给拐偏了,冯巩演的也还好,至少比他后来的相声说的好。·王志文和江珊出现在电影里,让我们想起来的还是《过把瘾》,并且精神病院里出现的王志文,太让人联想出《我爱我家》里的耶稣上帝了。·傅彪,牛振华多好的演员,说没就没了,真可惜。·王劲松在本片奉献了经典的“拿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们家玻璃”的演出,鼓掌👏!
纷乱糅杂,主旨不明。
短视频中流传的脱掉裤衩抽出皮筋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出自此片,甚至演职员表里就叫做弹弓手。
在当年的话应该打四星,在以后我到那个年龄,也许也会打四星。
与《夏日暖洋洋》同年出生的《谁说我不在乎》同样是一部以都市男女情感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国式婚姻制度的作品。不像宁瀛电影那样尖锐直接,正话反说——这是黄建新电影的特色。一张普通的结婚证放在平民家庭里那是幸福收据,但放在国家体制中就是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关键时刻还是安身立命的生存指南。显然,总在挖官僚主义墙角的黄建新已经感受到了这一体系向他发出的某种信号。这种隐而不显的「潜规则」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解约抑或补办,统统不得而知。为此,他借着知识分子的敏感和女人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讲述了自己对于在这个「光荣集体」里的自我价值的不确定性。讽刺的是,这群红色艺术家的身份认知障碍、对于自由或者名誉的执念以及广泛而普遍的委屈和焦虑,通过精神病院里的文艺汇演体现得淋漓尽致。至于后来的事情,我们看后来的电影就知道了。
想表达的太多,又不懂得取舍,导致乱炖且节奏其慢无比。李小萌这个角色根本不像是个女儿,倒像是寄居在此的一个亲戚,台词靠段子,和父母也没有化学反应,选角和剧情上的失败。对于政治的讽刺犹豫节奏的慢和故事的碎显得特别生硬做作。不过在镜头语言上黄建新依旧尝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