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塔利娜·瓦雷拉
Vitalina Varela,暗光疏影留不住(港),梦回里斯本(台),火焰的女儿,As filhas do Fogo,The Daughters of Fire
导演:佩德罗·科斯塔
主演:维塔利娜·瓦雷拉,文图拉,曼努埃尔·塔瓦雷斯·阿尔梅达,弗朗西斯科·布里托,玛丽娜·阿尔维斯·多明格斯,蒙泰罗·伊米迪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语言:葡萄牙语年份:2019
简介:薇塔莉娜经过漫长的等待,总算盼到一张从非洲维德角到里斯本的机票,然而迎接她的并非丈夫允诺的美好未来,而是天人永隔的哀伤,以及迷雾般的身后事。两人上次见面已经是多年前,期间渺无音讯,谣言说丈夫卷入了肮脏阴暗的利益纠纷,却没人知道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伤心的薇塔莉娜寡居在丈夫生前的幽窄小屋中,独自在暗夜的巷弄间徘徊,循..详细 >
A / 要如何区分黑暗与光亮呢?在影片大多数镜头中,光并不是从孔隙中投射进来的——它无需被溯源,它本就是黑暗里生长的孔隙。当我们看到光和实际空间被沉静地并置在一起时,世界更像是叠合的两层:一个是由门窗、楼梯、巷弄与断壁连成的废墟;另一个则是蚁穴般的光路迷宫。镜头下逡巡的人更像是在两个世界的交汇处浮动,他们的力从两者间的罅隙中萌芽。在最终的生命咒语中,光倏忽间隐没于自然并将人释放,世界在屋顶重新降生。
持续对佩德罗科斯塔无感。在他的电影里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情感都是禁锢的,我处处受限。
-从技法上看到了德莱叶对科斯塔的影响,像是更凝滞,剪辑更少,镜头更长的《吸血鬼》
静谧的固镜与环境音,精心设计的光影效果值满分,只是故事内容实在太少,基本没有推进,全靠台词在撑着
第一次看Pedro Costa的片子,很难说喜不喜欢,影像很有风格,舞台布景般的硬光,静中微妙动作的局部特写,呓语一样的对话,凝视,自叙,一种强烈的超现实感。但确实也很割裂,至少第一次很难抵达作者的世界。
太缓慢了
极致的黑白光影,局部画面呈现与油画般凝固不动的表演下,电影所表达的母题完全脱离故事/叙事,让位于画面的主导,葡式电影人对超越形式的形式主义痴迷可见一斑。
6/10。开场在漆黑的夜空,疲惫的丧葬队行走在墓园的高墙间,路边休息的神父面对着磨损木板上紫漆涂鸦的十字架,夜里道路无尽的徘徊曲折,其余人回到属于他们的煤渣砖房的铁门前,影片大多时候都沉浸在坟墓般窄光的棚屋内景,将疲倦的躯体、破败的房屋和圣物关联起来,构成了维塔利娜的精神象征:抵达里斯本的维塔利娜,她的剪影呈现在逆着光的飞机舱口,赤裸的双脚从金属台阶缓缓走下,脚上淋着失禁的水迹发出亮光,这一特写塑造了受难的圣女,他被丈夫所象征的前殖民国遗忘,正如空荡荡的教堂和演说累倒的神父,前殖民国难以为移民提供安身之地和精神支撑,点蜡祭奠的桌上亡夫狱友赠送的那瓶香水,照耀着她和丈夫无缘共住的家,屋外作响的风暴叩问她脆弱的真诚,结尾突然间切至佛得角湛蓝的天空下夫妻共同修缮的屋顶,仿佛是殖民地对殖民国留恋的幻觉。
愿称之为驾驭光的人,画面中只有光线与阴影,每一帧就像倾诉着哀伤的黑镜头,全片唯二的光明只属于埋葬过去的墓地和佛得角故乡的回忆。
除了光影外真没看出好在哪
影像镜头没得说。
5+
适合摄影爱好者观看,取光的b格很高,片子很沉闷。
相片的质感,这个质感太好了。
[4.0/5.0] 都沒在開燈的。
王家卫的船票,科斯塔的机票。
让情绪淹没表达,利用构图塑造世界,或许应该从光影中解读文本。3.5.
重看。叙事的节点总潜藏在姿态的微弱变动或入镜的元素中,对我这种总体洞察力弱者而言仍需引导;科斯塔电影难以代入是由于未完善的临在感,以及摄影机被迫地进行无序、侵略性的空间写作
Second run藍光。
佩德罗·科斯塔的风格独一无二,又是运用高对比度的画质,但奈何故事实在是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