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父与女

Father and Daughter,岸辺のふたり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比利时,荷兰语言:无对白年份:2001

《父与女》剧照

《父与女》剧情介绍

父与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秋日温暖的傍晚,父亲带着女儿一起骑单车,他们穿过林间小路,骑过草地,骑上高坡,来到平静的湖边。 父亲抱抱女儿,登上了小船。女儿在湖边静静的等待,等到船在视线里变模糊,等到太阳就要落山。父亲迟迟不归,女儿一个人骑着小小的脚踏车回去了。从那以后女儿每天都来湖边等候,她一个人骑着单车来来返返,风雨无阻。多年过去,小女孩为人妇,为人母,转眼老去。 已然老去的她日日来到湖边,直到湖水干涸,化为滩涂。她来到沉睡在湖底的小船边,躺在小船里,就像躺在父亲暖暖的臂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帕特诺普死神的精度叶卡捷琳娜大帝侏罗纪世界:重生海贼王特别篇:黄金之心不惧风暴权力的游戏:征服与反抗洛城一夜南瓜时间黑帮第二代盲钻莫西干回到故乡梅赛德斯先生第二季神灵狩是爱非友绝密飞行捉妖特工队夜间法庭第一季红白黑黄冰雪帝国怪事屋第二季13骇人游戏隐形战队茜茜皇后第二季被讨厌的勇气乌镇一夜疑云夜之女王西镇警魂第六季祈求你爱丽丝梦游仙境

《父与女》长篇影评

 1 ) 这最初的爱,如光

我一直很害怕永恒,永恒,要积蓄多少时间和空间的流转,要经过多少琐碎而贫乏的寻常,永恒太长太宽了,直让人有一种无法把握的虚弱感。

还有生命,它有着与永恒极其相似的性质:冗长,繁复,并渐渐走向虚无,无法被观照,甚至无法被预料。

也或许因为有爱吧,连同爱所附带的背叛,遗忘,冷淡,让人深深无力。

仿佛一个被扎破了洞的充气娃娃,渐渐干瘪下去。

今天看Father and Daughter,英国、比利时与荷兰合拍的动画作品。

八分钟。

八分钟贯穿而来的永恒与生命,如一条细绳。

我想这就是我喜欢文艺的原因吧,现实中太难掌握的东西,一进入画面文字和音乐中,就变得清晰了,清晰到可以轻易感觉到这巨大体积的沉重与柔软,一如被扯动了心脏,痛而酥麻。

片子的视角其实很简单,死亡,人生,轮回,生活,还有爱,都是热衷探讨表现的问题,没什么大不同,讨论出来的,也无非是些人人都懂的道理,一点都不玄妙,也不绕。

可这恰恰是我喜欢它的地方:平实,朴素,有力量感。

看似巨大庞杂的东西,其实都是最简单的,简单直接,就需要用简单直接来表达。

片中的父亲和女儿,我始终看不清楚他们的脸,制作者根本就是有意简省了,人的面部在这大而辽阔的时光长河中,本来就是不重要的。

他们只是两个朦胧的身形,游走在时光的斑驳中,从生到死,从小到老,宿命般的没有表情。

片子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比如当女儿还是小女孩儿时,她骑车经过一个佝偻的老妇人,很多年过去了,当女儿变成了老妇人时,她依然骑车,经过的则是一个小女孩儿,身形与当年的她无任何不同。

在很短的片子里,她重复的动作就是不停骑车,在各种各样的年龄,路过各种各样的人,那些人其实都是人生其他阶段里的她。

她经过的,是她的人生,还是别人的?

这是一种轮回。

其实生活也不过就是这几个常规动作,一样骑车,一样经过,可简省的,早已省去了。

只有爱,对爱的渴望,是不能简省的,也简省不了。

爱无法潦草。

就像这女儿一生等待的父亲,已死的父亲,这份怀念和希求是必须的,没有可商榷的余地。

当她(我们)一点点苍老,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苍白的过客,曾经坚实可靠的渐成了虚空,只有最虚的东西成了最坚实的,那是感情,惟有感情。

我始终坚信,人需要这样一种感情,是关于永恒的,这不是那过客一样的寻常友情,爱情或者亲情,而是可以连接生死流转的爱,爱,仅仅是爱。

在Father and Daughter里,爱,死亡,生命是相互相等的,他们的意义总和等于:生生不息。

这种悲情,是一种力量,挖掘这悲情,就是在挖掘生命的力量。

一直忘不了片中那个父亲拥吻女儿时的亲昵。

他把女儿高高抱起,亲吻她红扑扑的小脸,对着她娇憨的小小身体,流泪不止。

当然,这些实在都是我的想象,事实上根本没有画得如此仔细,也没有必要这样细致。

每个女儿对父亲的想象,本来就是无止境的了,因为她们亲身经历过的,就已包含了这一切的想象。

父亲的爱,最初,如光。

 2 ) 他们都不懂,只有我懂

回想起当年第一次看到这则小小的影片,是在大一的《应用文写作》课堂上。

临下课时,老师放了这部影片,我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压抑着自己磅礴的泪水,但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挤压在一起被泪淹没。

我看向周围的同学,他们说说笑笑,没有什么反应。

我想,这种离人之苦,这种痛彻心扉的苦痛,在座的四十多号人,也许只有我懂。

电影的整个色调是灰黄色的,像在梦里一样,恍恍惚惚,惚惚恍恍。

爸爸和小女孩骑着车,走在平坦的路上。

只有爸爸一半高的孩子,很高大的父亲。

她还很小,他还未老。

每每看到这里我都在想,这一天对于小孩子来说,也许只是寻常日子里的的某一天。

和爸爸骑车,散步,在树荫下乘凉。

和过去别无二样。

那么对于父亲来说呢?

是做了多大的努力,才做了这样的决定?

此时爸爸的心情是悲壮吗?

还是不舍,或者说其他?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一天,对于女儿的一生而言,是刻苦铭心的,也是追悔莫及的。

【第一次爬坡】看得出坡还是比较平缓的,所以女儿也没有很吃力。

在父亲追上来后,女儿也轻松爬上了坡。

到达了目的地,女儿快乐的跑动。

父亲行动迟缓,抱住了女儿。

爸爸离开了。

只有女儿一个人。

爸爸到了岸边,回头,舍不得女儿。

父亲回到岸边又抱住了女儿。

女儿什么都不知道,爸爸什么都知道。

这一次真的是一个人了。

音乐也变了。

还是之前路过的树,可树下人不再是爸爸和女儿。

爸爸摇着船去了远方。

情愿这只是远方,还有回来的念想。

就怕,再也不回来了。

想起来了我认为最为残忍的一句话:逝去的人已经逝去了,可活着的人还是要活下去。

小女孩来回跑,换了位置,她是在喊爸爸吗?

生活还是要继续。

一个人骑车回家。

【第二次爬坡】小女孩一个人骑车爬坡,上坡路,很艰难。

去了爸爸离开的那个河堤,等他回来。

什么也没有等到,只能一个人回去。

女孩已经长大了,依旧在骑车。

逆风骑行,即使是平坦的路,没有父亲,每一步都很艰难。

【第三次爬坡】真难啊。

生活太难了。

当时为这个片子流泪的时候,大概我也处于女孩爬坡的阶段。

又到了和爸爸分别的河堤。

看着河堤,什么也等不到。

也许,女孩是这个时候,接受了父亲已经不在的事实。

逝去的人已经逝去了,可活着的人还是要活下去。

认清了现实,乘着风,好像骑车不再那么艰难。

女孩长大了许多。

骑车也不再那么艰难,甚至可以超过旁边的妇人。

有时候,长大也许真的是一件武器吧。

至少可以让自己学会接受,然后砥砺前行。

可是,无论多少年过去了,依然忘不了。

依然等待。

依然败兴而归。

音乐欢快一些了。

女孩不再是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朋友。

一起骑车的路是平坦的。

【第四次爬坡】即使有坡,和朋友们还是很容易过去的。

但女孩依然在最后。

有些伤痛,就算表面若无其事,可伤痛毕竟还在。

现在的我,可能处于这个阶段吧。

这一次在朋友的召唤下,女孩没有在河堤驻留太久。

生活好像在变好,女孩有了自己心爱的人。

这一次不再是一个人骑车了。

在男孩的后座,一路都很平坦。

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这样算是从过去解脱了吧?

可以算是释然了吧?

可以带着孩子们来这条河堤,可以给孩子们讲讲外公的故事。

可还是放不下啊。

即使女孩到了父亲当年的年纪,也忘不了当时的离别。

还是一个人,在河堤等待。

人到了老年,依旧念念不忘。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需要爬坡的路了。

沧海桑田。

父亲当年离开的海已经干涸。

小女孩也成了老太太。

一辈子,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也就这么过来了。

这一次,女孩好像懂了。

原来父亲不是去了海的那头,而是去了永远也回不来的远方。

女孩已经垂垂老矣。

还是,忘不了你。

自行车倒了,扶起来,又倒了,又扶起来。

最后,女孩终于放弃了。

看似平常的一天,也要变得不似寻常。

找到了爸爸当年离开的船。

女孩躺在船上,应该是在想爸爸吧?

他去了哪里?

为什么还不回来?

为什么要离开?

我好想你啊。

好像一切都没有变。

好像一切都变了。

一个人的一生,就在等待中度过了。

女孩听到了不一样的动静。

她起身寻找。

她的步伐越发轻盈,她又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小时候。

是,爸爸啊。

她抱住了爸爸,爸爸也抱住了她。

他们的影子重叠在一起。

影片到这里结束了。

我泪流满面。

他们都不懂,只有我懂。

【写在最后】好久没有放肆的想你啦,一想到你我就想哭,我就觉得生活好难,我就觉得痛苦。

现在我也长大啦,可以照顾好自己,也能照顾好妈妈。

你放心吧!

以前我在想,我太想你啦,我太想见你啦,只有我死的那一天我才能见到你。

好像确实是这个道理哦不过长大变成了我的武器,我已经可以接受现实了。

等我死了再去见你吧!

那时候我也不再是因为你的离开哭哭啼啼的小女孩,我会让你看到更健康,更优秀的我,有责任心,积极勇敢的我。

那样我们的相见,会不会更有意义?

等到那时候,让我再摸一摸你的大肚皮吧,爸爸第一次尝试写这类题材,给你,我的爸爸。

 3 ) 关于整个片子的分析理解和胡克斯教授讲座的笔记整理

其实我写这个是为了记录一下免得以后我忘记了 = = 当然也希望对有困惑的人有所帮助,在国际动画节上有幸听到爱迪•胡克斯(ED HOOKS)教授关于动画师表演的讲座,期间他分析了父与女这部片子,先全片放了一遍,然后又分析着拉了一遍,很多原来没有注意的细节都被串起来了。

教授说他也认识这片的导演,我觉得他的分析和理解基本上还是对的.....第一次看这个片好像是在大勇老师办公室他给我们放的,然后回来自己又看了几次好像,不过很多地方还不是理解得很透彻......胡克斯教授挑选了很多细节来说明,我觉得他应该和该片导演有过交流的,虽然大勇的理解和胡克斯教授的理解和分析有一点点差别,但是我是比较倾向于胡克斯教授的分析,因为我原来的理解也大致如此。

首先教授提到,自行车和车轮,是象征着生命,车轮不停,生命不息,所以片里每个人都是在自行车上的,而离开了自行车去往远方,便是象征生命的终结。

开始的时候,小女孩和父亲一起骑车,她便骑得很轻松,在那片上坡的地方,也能轻松地骑上去,没有什么困难。

但是父亲离开了她,离开了自行车,划向了大海,也就是说,小女孩的父亲去世了。

在这里,教授还特别提到了小女孩父亲离开的时候,导演对于此处的把握和表现非常好,把情感传染给了观众。

就是他第一次走向码头,走到船边上,但回过头去,看了一会,又冲回去一把抱起女儿,这样动画角色的表演才是富有感情的,人在去世的时候对于生命和爱的人的不舍便传达给了观众。

然后当他第二次走向船,音乐才慢了下来。

他坐上小船。

之后父亲划向大海,小女孩做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将会影响她的后半生,那就是独自一个人骑车回家。

这意味着此后她的生命里将不再有她父亲的陪伴和保护。

此后的一个场景里,小女孩稍微长大,但是当她骑车上那个坡的时候,却不像原来有父亲陪伴时那样轻松,反而吃力了,这就是象征着她的生活因为失去了父亲的保护和帮助,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变得艰辛。

而她每次的守望,是在等待父亲回来么?

我觉得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是的,因为年幼失去父亲,小孩都会理解为离开,而不是去世,都会以为父亲会回来,但是懂事以后,就会真正懂得生命的离开是不会返回的,而她父亲划船远去的那个地方,其实是象征了她心中的那个父亲离开或者空缺的位置,(我表达的得不好,但是我能理解),或者说是那一道伤痕,她并不是在不停地想父亲回来,而是在不停地回想父亲的离去这件事,每想到这件事,她都会忧伤和惆怅。

推广到每个人都一样,每当你的思绪经过那个位置,都会停下来,然后久久的怀念和回想,最后又不得不跳回现实中来,你并不能期待亲人回来,但是还是会去远目。

就像我每次看到家里的旧书就会想起买这些书的爷爷,然后思绪停在那里不停地怀念他和他的事情。

接下去,在狂风里,钢琴的节奏变得更快,女孩在风里只能退着车上坡,这就意味着她的生活变得更加的艰难。

然后,女孩变成了少女,她和同学一起骑车,但是她在上坡的时候,比她其他的同学要艰难,在平路上,大家都骑得轻松愉快,她也显得吃力,然后又来到那个地方,她渐渐慢了下来,最后停住。

又一次远目。

过了很久才跟上去。

然后导演给了车轮和树荫的特写,这个应该是在象征着车轮向前,女孩渐渐地长大。

然后,女孩有了男朋友,由于坐在男朋友的车上,也就是说生命中有了他的保护和帮助,前进的时候便不再艰难。

她也没有再驻足在那个父亲离开的地方。

但是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胡克斯教授在分析的时候没有讲到,但是我注意到,在经过那个地方的时候,她还是回头看了一下。

导演实在太细心了,真的把感情注入了角色。

接下去的一个场景,我原来真的不太能理解透,就是在黑夜里,月亮高挂,然后是女孩骑车,开着灯,车灯的光经过路面。

胡克斯教授要我们特别注意了这里,他说,这里的意思是,大家都会有体会,在夜里,特别在黑夜里,思念和探寻会变得愈发的强烈。

我不知怎么表的,但是我理解和体会了,但愿大家也能体会到。

然后接下去,女孩有了孩子和丈夫,她变成了一个女人。

当经过那个位置的时候,他们一起停了下来,结婚以后,两个人的悲伤喜悦,都会理解交融吧。

但是接下去这里又是一个重点了我觉得,导演真的太厉害太细心了。

在来到这个生命离开的码头的时候,女人,丈夫,孩子的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们还无法理解死亡和生命,于是他们在水边嬉戏,丈夫则是坐在岸边,有一点茫然地看着大海,而女人应该对生命和死亡有着更深刻和沉重的理解,她只是站在她以往远目的地方,尽力地向大海那边看去。

然后暑往寒来,在于年轻的孩子错身而过的时候,女人的车已经开始摇摆了,这就意味着她已经开始老去。

当她来到那个地方,她终于走下了那个码头,但她的背已经开始弯了,当她眺望远方,原来的大海已经干涸,有的地方也变成了湿地。

生命的车轮继续向前,这时候原来的女孩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奶奶,她已经不能骑车了,只能推着她的车向前。

车轮越来越慢,这就意味着她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她要离开她的车了。

然后,片子又来到了一个重点,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导演的功力。

当她停车在那,然后要走下去的时候,她的车摔倒,她回去扶起来,再摔倒,再扶起来,一直到第三次摔倒,她只是回头看了一眼,没有去扶车,而是走向原来的码头。

这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和临死之前,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活下去,就算是那些自杀的人也一样,在最后最后的一刻,也会有挣扎。

角色的鲜活和感情,便在这里,老奶奶不停地扶车,便是象征着她生命最后对于生的向往。

但最后她还是死去了。

她慢慢走下去,来到原来的岸边,大海里长满了草。

她想草海的深处走去,寻觅父亲的足迹。

然后她来到了那条小船。

我觉得这个设计太屌了真的。

这个小船的场景和意境,设计得太屌了。

她看了一会,走向父亲的小船,然后扶着船,伸出手指触碰了一下。

这个细节,胡克斯教授说他虽然看过这个片子不下200次,但是讲座那天他是第一次注意到。

老奶奶慢慢地走过船尾,然后躺到船里,感受着父亲感受过的一切。

她似乎睡着了。

然后她像一只猫一样,似乎注意到了什么,突然醒来。

然后起身,走过去。

她越走越快,最后变成跑,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年轻,最后变成了小女孩。

然后她看到了父亲,她停了下来,两人对视着,我们几乎能体会到他们之间的心里对话,父亲充满了愧疚,而女孩似乎是在问他,这么久了你去了哪里。

然后父亲向前一步,女孩快步跑过去,两人停顿了一会,最后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看到这里,教授长叹一声,然后张开双臂,说, It's a magic!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女孩最后没有变回她父亲离开的时候的年纪,而是要比那时候年长一点,胡克斯教授的有解释,他说那是因为在开始的年纪,女孩还无法理解父亲离开和去世,你看在她第一次一个人返回的时候,并不显得悲伤失落。

最后与父亲相见的年纪,正是她能体会父亲的去世的年纪。

我这里还是表达不好,但是我想我理解了。

这个片子,没有什么特效和花哨的表演,人物角色甚至没有面部的表情和对话,配乐只有钢琴,但是导演却赋予了角色深厚的感情,向我们述说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关于爱和生命的故事。

胡克斯教授说,在社会里,艺术家要所起到的作用,就好似古代氏族里的萨满巫师一样,要运用自己的“魔法”,把整个氏族联系在一起,对于今天,也就是要用艺术的魔法,把爱,把真正人性的最美的最真挚的东西坚持下去,让人们联系在一起,他用的词好像是“connect”, 不至于人们孤立互相仇恨自私,最后导致氏族的灭亡。

他说,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像这部片子的导演一样出色的萨满。

我想这段话值得我受用终身。

就算是黑暗的灰色的作品,其内核也应该是美的,是善良的,是能让人们向善和感动的,我想这才是艺术的责任啊,我想我如果要做一部漫画或者动画,我一定会让它是善良的,能让人们联系在一起的。

以上...北京下雪了...打字戴手套.....好冰冻啊我屌。

 4 ) 少即是多

《父与女》是一部只有 8 分 13 秒的动画短片,由荷兰的迈克尔·度德威特导演,该片曾在 2001 年的第 73 界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

这是一部具有强烈艺术色彩的动画短片,导演犹如一位惜墨如金的诗人,用极为简洁的手法,传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叙事结构、主题思想、镜头运用、色彩声音等方面赏析这部动画短片的成功之处,着重探索其“少即是多”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塑造正如片名《父与女》所示,这部短片的主要人物为父亲和女儿两个人。

首先,就造型设计而言,动画作为一门充满幻想的艺术,往往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形象要素,在呈现中通过一定的变形夸张,使动画角色特点更鲜明突出。

影片中,父亲只在片头和片尾出现,形象没有太多变化,他穿着大衣,显得身躯高大,而头部显得不成比例的小,其宽度甚至比裤腿还窄。

虽然这是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的,却突出了父亲伟岸高大、温暖可靠的特点,符合通常人们对“父爱如山”的认知。

由于故事主要围绕女儿一生的等待展开,所以展现了女儿从童年到少女、中年、老年的变化,其服装体态等很符合相应年龄段的特点。

仅就发型而言,童年时代的女儿带着绒线帽,少女时代是在风中被吹得凌乱的一头长发,和女伴们一起骑车出行的青年时代则是利落的短发,嫁作人妇后是中长的烫发,中老年时佩戴头巾,迟暮之年则头发稀疏、梳在脑后,虽然和画风保持一致,发型的变化也只是简洁的概括,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设计者内在的用心。

同时,女儿包括片中女性的腿部都显得很纤细,好像“火柴人”一般,一方面表现了女性的优雅特质,另一方面,在刮风下雨等恶劣的天气,女儿用纤细的腿吃力地蹬自行车时,更凸显了这份等待和坚守的可贵,体现了女儿对父亲思念的深刻。

而父亲和女儿身材一个高大、一个纤瘦,也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对比,让人联想到父亲原本应该有的对女儿的守护缺失后,女儿之后的成长历程可能有的艰辛,但她始终不忘对父亲的牵挂,可见女儿是个坚强独立、情义深重的人。

其次,一般动画人物会有丰富的动作和表情,而本片对人物的塑造的一个鲜明特色是主要通过动作传情达意,忽略了面部表情。

片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中头部所占比例均比较小,五官不突出甚至完全模糊,这使得观众无法从人物的脸上直接读出其内心活动,但通过动作传达情感的方式更加含蓄动人,且需要观众仔细揣摩、融入其中。

比如片头的两次拥抱,第一次是父亲带着女儿来到水边,父亲下自行车后想直接往水边走,女儿急忙来到他面前,这时父亲蹲下来抱了她、用头抵着女儿的头表示亲昵,第二次是父亲走到船边后又回头看了看,又一次上岸把女儿举起来转着圈拥抱她。

可以猜想,第一次是父亲决心沉默地离开,女儿的不舍让他感到了牵绊,第二次则是父亲表达的更强烈的对女儿的爱,想在离开前再最后一次好好看看她。

简洁的动作之间表达的是百转千回的情感波动,十分细腻感人。

二、叙事结构《父与女》主要按照时间发展的线性顺序展开,叙事结构很清晰,除去片头片尾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片段。

第一段是 00:09-01:38,主要讲了父亲带女儿骑自行车来到水边,独自乘小船离开;第二段是 01:38-05:24,描述了女儿在此后漫长的人生中常常来到父亲离开的地方眺望远方,期待有朝一日能看到父亲回来,期间女儿从少女到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再到老年,父亲一直没有回来;第三段是 05:24-07:24,已经变成老妪的女儿独自来到已经干涸、长满芦苇的水边,向芦苇深处走去,发现了一艘半埋在曾经的水底的小船,她在船里躺下睡着了,梦中好像重新变回少女并见到了父亲,影片在父女深深的拥抱中结束了。

总体来说,本片叙事风格平实简洁,但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演绎了女儿一生的故事,其中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功不可没,即通过每次等待中的女儿服装外貌及伴侣的变化表现时间流逝,观众可以凭此猜想她日常生活中发生了什么。

例如,女儿坐在男友自行车后座上经过堤岸时,可以推测她恋爱了,下一个镜头是全黑的,只有一只手电筒,再然后就是和丈夫带着小孩一起来到堤岸的场景。

我们可以猜想全黑的镜头是晚上女儿独自来到岸边,想要告诉他自己的人生大事,可见女儿期待父亲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来的心态,而其中种种繁杂的细节就可以被省略掉了,使影片主线更清晰集中。

本片叙事的最大亮点在于开放式的结尾。

之前父亲的离开似乎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悬念,结尾处揭开了这个悬念,可以理解为女孩真的在梦中和父亲团聚了,而实际父亲也许生死未卜,或者从小船遗骸可以推测出父亲事实上早已遇难了……无论如何,童话般的超现实手法使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遐想,哀而不伤。

三、主题思想首先,结合对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分析可知,这部电影最直观表达的是父女之间的浓浓亲情,同时在女儿成长过程中也出现了友情和爱情,这些穿插在女儿等待父亲的漫长岁月里,使她的生命变得丰富完整起来。

女儿对父亲的等待象征着人类对爱的永恒守望,对于生命中最珍视、最重要的人,因为无法忘记而永远怀念,这正是支撑她度过艰难岁月的精神支柱。

就像在影片最后,当老妇人骑车来到岸边,自行车倒了很多次却扶不起来,就把车子丢在了路边,她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对身外之物已经不太在意了,但她却完成了儿时以来的梦想,在梦中与父亲重逢,这可以说是爱的奇迹,或者说爱是人类心灵所期待的归宿。

四、镜头运用在画面镜头运用方面,本片的突出特点是大量运用客观和静止镜头,灵活穿插少数推、拉、摇、移镜头。

景别方面,远景多于近景,善于借景抒情,形成了安静抒情的故事节奏。

以开头处“父亲带女儿来到水边”的一组镜头为例。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是三个白云的镜头,然后是父亲带着女儿由远及近骑自行车而来,上方浮动出现字幕,这四个镜头本身没有运动,而是像一帧帧照片一样自然切换的,十分舒缓。

随后是追随父女骑车的侧面拍摄的运动镜头,在整部影片中出现多次,但这里的运动也与画面构图保持水平,所以很平稳,不会给人强烈视觉冲击感或刺激感,又使得动静结合、不会至于单调。

接着是车轮特写,这是影片中富有象征意味的镜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也曾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多次,也是为数不多的特写镜头。

接着分别用远景的俯拍、平拍,然后稍微拉近(一直是全景),表现了父亲带女儿骑车的全过程。

因为本片注重通过动作表现人物内心,这种多是远景的镜头运用和人物塑造手法相得益彰。

另外,从侧面逆光的拍摄角度使得人物轮廓十分清晰,加上强烈的光影效果,使得人物犹如剪影,虽然画面构成看上去很简练,却很讲究形式美感。

例如表现下雪天的一组画面——遥远处一条地平线,从远到近的、从大到小的团状树木,地上裸露着点状土地;旷野中一棵对称的落光了叶子的树木;线条勾勒出的田野——这三个镜头表现的东西很少,但是线条和点的使用富于变化,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由此形成一种版画和水墨画相结合的独特美感。

五、色彩声音本片使用了炭笔、铅笔渲染背景,具有手绘的肌理效果,色调以赭色、黑白灰为主,女儿的衣服有时使用浅灰蓝,与偏黄的赭色形成微妙对比,起到凸显人物、活跃画面的点缀作用,营造出了一种朴素、温暖、怀旧的氛围。

出色的动画音乐可以对影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影片采用的背景音乐改编自《多瑙河之波》,由 19 世纪末罗马尼亚的作曲家扬·伊万诺维奇所创作,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手风琴和钢琴的声音悠扬动人,贯穿全片,配合故事情节起伏有相应的变化,结合得很巧妙。

除此之外,全片没有对白,只有自然音效,如水声、鸟鸣声、风声,符合影片整体的简洁风格,使之犹如一首安静的抒情诗。

结语本片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曾说:“诗意的电影真的很美,导演在影片中展现了他的灵魂,没有丝毫商业影片的意味。

”作为一部艺术动画短片,《父与女》可以说是较纯粹地表现了作者艺术理想的作品,不仅可以让观众从中获得纯净的精神体验,它所遵循的“少即是多”的美学理念和表现手法也可以给当今动画电影制作者以丰富启示。

参考文献:[1]张然.从《父与女》看实验艺术动画的个性化特征[J].设计, 2014(6):89-90.[2]张三聪,蒋汐.《父与女》叙事与镜头语言艺术魅力解析[J].电影文学, 2012,No.557(8):65-66.[3]于肖飞,唐雪梅.8 分半的密度——动画短片《父与女》叙事技巧解析[J].装饰,2011(8):80-81.

 5 ) 你的父亲独自漂流在海上

每个女人一生中都有这样一个致命的男人哪怕从未谋面他的血液 也在你的血液里流淌最习惯的比喻父亲是一座山 母亲是一片海其实,坚强立着的是母亲那里有春夏秋冬 你可以漫山遍野地跑而父亲 却是一片海洋你不知晓它的温度 它的深度 它的季节 它的心情当这片海想对你说些什么的时候你只是一个追逐浪花的小女孩你只关心沙滩上闪烁的贝壳和逃窜的寄居蟹海在低语什么 你没有去听 也未曾记得当他生气的时候 咆哮的时候当他沉默的时候 呜咽的时候当他孤独的时候 绝望的时候当他平静的时候 安详的时候当他包裹着你的时候 离开的时候你都只是一个小女孩你只能这样站在岸上看着你生命中第一个男人走向大海独自漂流在海上你看不到他 听不到他 触摸不到他那些深深浅浅甜蜜苦涩日复一日的风起云落但你再也忘不掉他即使你从未理解他你的父亲独自漂流在海上你说什么他听不到 也未曾记得他知道你还是一个小女孩那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女孩你有了自己的爱情 自己的孩子你白发苍苍 年华老去你一次一次来到荒凉的海岸你说父亲我恨你父亲 我爱你父亲 我想你父亲 我找到你了…………只有冬天的雪 无声的落只有你父亲 独自漂流在海上再也没有回来 再也没有离开

 6 ) 亲爱的人,您是我内心深处永远的牵挂

爸爸曾经把她抱在怀中,突然某天爸爸出海了不见回来,她每天每天不管风霜雪雨都会来到爸爸离开的那片海边翘盼爸爸的归来,从孩提到暮年,从小女孩,到小学生,到有了伴侣,到有了家庭,到年迈,不曾间断、不曾放弃,因为她坚信爸爸一定会回来。

真的等到了沧海变桑田发现了爸爸那天乘坐的一片小舟,她躺在小船内仿佛再次回到了爸爸的怀抱。

她再次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是那个孩子,发现终于找到了自己等了一辈子的爸爸,她们幸福的拥抱。

天堂里面他们终于永远也不会再次分离了。

不知不觉已泪流满面,亲情是我们永远都割舍不下的东西,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空间,他们永远都是守候在你内心最深处的人。

衷心祝愿天下所有家庭都能美满幸福,不用饱尝分离之苦。

各种乐器优雅的旋律让影片更加生动感人至深。

 7 ) LOOP

一个学期,12周的动画课老师花了将近一半的时间教我们写剧本,如何让一部动画有意义他说动画制作里,最基本的两个东西是LOOP和HOLD,循环和停滞节省成本,又能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故事的主题。

于是,在图书馆的下午,就遇见了他Father and Daughter8分钟的影片,水墨风格的画面youtube上并不细腻的色彩,昏黄,暗灰大多的云彩,一笔画过的天空,水染的颜色没有台词,女孩一次一次,走了又回,回了又走最后,女孩老到车子倒下,都要用很大的力气抬起她弯着腰,还是等在那里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爸爸什么时候能给我久违的拥抱迎面的小姑娘骑着车子 轻盈的飘过 和年少的自己如此相像⋯⋯循环,不停的循环于是我们长大了,父母离开了,我们老了,我们的孩子也长大了。

前些日子,梦到抓着妈妈的手 妈妈的手一点点冷掉我无措地落着大滴泪 突然惊醒喊妈妈瞪大眼睛 只看到灰白色的天花板 空房间 听到门外如此陌生的英文地球另一边的爸爸妈妈你们知道么?

女儿在图书馆,看着电影泪流满面我想你们,我爱你们

 8 ) 解读《父与女》

也许是缘分吧,第一次看这部短片正是我心里最艰难的时候,那是我长大后第一次理解失去。

看完写了一句话:其实爱都是一样的,那个爱着你的人,就是一辈子的依恋。

后来在豆瓣上看别人的影评,才关注到一些细节上的处理。

影评虽然多,但我还是重新梳理了一遍,因为过程中的感动和喜悦才最重要。

长久以来,我对爱有着近乎魔怔的信仰,这大抵是缺爱的表现。

我用真挚的心爱过很多人,有人说我是同性恋,我只能一笑置之,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不相同罢。

以下只是我的个人感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欣赏。

片名:父与女(Father and Daughter)导演:(英)迈克尔·度德威特(Michael Dudok de Wit)风格:水墨背景音乐:伊凡诺维奇《多瑙河之波》创作时间:2000年观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wODcwMTQ4.html关键词:自行车:生命转动的车轮:光阴道路:生活坡与大风:生活的坎坷大海:彼岸停车与眺望:眷恋与思念第一幕:父亲带着女儿骑行在路上,画面温馨轻快。

在孩子心中,父亲在是高大温厚的存在。

小女儿天真童稚,无忧无虑。

此时车轮飞转,时光过的很快。

这段同行的路十分明亮,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遇见上坡路女儿也能很顺利的骑上去,父亲是一种保护的姿态。

第二幕:骑行至两棵树的位置,父亲忽然停下了,天真的女儿不解的望着父亲。

在东方文化里,彼岸名曰黄泉,人死后会在忘川遇见一叶小船,将人接引渡到彼岸去。

尽管对女儿眷恋不舍放心不下,父亲却只能乘船而去。

船渐行渐远,消失不见,女孩最终独自离去。

第三幕:失去了保护和依靠,女孩要开始独自面对生活了。

天色昏暗起来,上坡路开始显出艰难。

害怕、急切、倔强的心理会影响她的一生,这是一种宿命。

第四幕:女孩是个小少年了,青春期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

大风和晃动的树叶代表了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疾风骤雨。

成长是迫使自己坚强起来面对现实。

此时出现了第一个路人,是位推车缓行的老人。

在全片中,路人的出现与女孩的成长是相反的,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第五幕:女孩长大了,表现出成人的安静和稳定。

有一个细节,一直倚靠在大树边的父亲的自行车没有了,代表着她接受失去和不再依赖。

在全篇中,女孩总是守望着父亲离开的码头,小时候是一种无法释怀,长大后是一种眷恋。

父亲的离去在女孩心里是一个位置的空缺、一种情感的缺失,也是一道深深的伤痕。

第六幕:美好的青年时代,女孩身边有了同伴,色调明快起来。

再一次路过码头的时候,她甚至来不及缅怀和感伤。

车铃声代表了青春的明媚和活力,光阴飞逝。

第七幕:女孩恋爱了,音乐优美。

这样的情感稳定而厚重,生命中重新拥有了依靠和保护。

以至于她回望从前的时刻变得很少,委屈和伤感变的很轻。

但也是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女儿对父亲,或者说对于拥有和失去的理解尤为深刻起来。

第八幕:当为人父母,当自己也高大而温厚起来。

一家人分享彼此的情感,是一种温暖的陪伴。

然而对于失去,每个人感受是不一样的。

孩子单纯不畏生死;丈夫若有所思。

而身处其中的人,孤独的守望着逝去的时光。

第九幕:很多年过去了,日升月落物换星移。

女孩很久不曾提起早逝的父亲,只偶尔在记忆空隙里缅怀。

人生至此而知天命,彼岸安静的存在着,那是每个人平等的必然的归处。

第十幕:光阴荏苒,女孩垂垂老矣。

河水在不经意间干涸,露出片片荒土。

父亲离开的地方,隐约出现了可以行走的路。

第十一幕:自行车不能再骑了,有时还要停下来调试。

车轮缓慢的转动,意味着生命的枯竭。

河水彻底干涸,荒草丛生。

女孩再一次来到岸边。

当她穿过重重荒草,终于靠近那一叶搁浅的小船,她蜷缩着躺进船里。

此时钢琴声响起,画面出现了转折:女孩站起来开始奔跑,回到了少女时的模样。

父亲静静的望着她,像是从未离去。

这个结尾太美好了,就像看见了天堂。

小片只有8分钟,含盖了人一生的长度。

没有语言,却呈现出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我很喜欢影评里看到的一句话:把真正人性的最美的最真挚的东西坚持下去,给人以温暖和力量,使心灵能够相通,使人类联合在一起,这是艺术家的责任。

 9 ) 谁是你最长久的等待

你的记忆里有没有那样的一个人,步子总是很大,手心总是干燥温暖,声音低沉,会在你哭的时候手足无措,却总最能够安慰你。

他的离去,早过你的记忆。

或者其实你也不能确定他是否曾经真正离去,但是你知道,自那一个特定的时刻开始,你所遇见每一个人的时候,总在他们身上找他的影子。

但他当时带来的感觉是很不真实的——又或者太过真实,包括一系列的味道,声音,触感,以及周遭的环境和一切,真实得你无法再从另一个人处找到。

你的温暖来自于回忆,你的寒冷来自于对当下的绝望和对未来的恐惧。

其实爸爸带来的感觉是很让人尴尬的,或者你也有几个最私密的时刻,你想一个人待着,却又在暗暗期待什么,在这些时刻,不论大风还是暴雨,你会骑着自行车到他划船离开的湖边,坐在岸上,朝视野尽头望去,就算你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他不会出现。

就像对于现在的你,他只是过去的一个部分,手机里的一个号码,每年某几个日子会划过脑袋的一个念头,和别人提起时心里难以表达的感受。

现在有人能给你温暖吧。

一样会穿着毛衣,戴着黑框眼睛,斜靠在沙发上看电视,时不时地扭头跟你说话。

一样会在降温时提醒你该添衣,一样讨厌你抽烟,一样在明明知道你想什么的时候故意不点破,看你着急,最后才缓缓吐出几句话,却让你觉得最为平静和安稳。

可是跟爸爸一样,安全感总是伴随着不安全感而来。

人们都会坐小船离去吗?

如果某一天,你发现所在之处被湖包围,或者你原来独身一人在大海中的孤岛上,你会因此失去信心,还是原地等待哪怕永远不会到来的救赎?

看别人写的,“在抵达死亡之间,要穿过齐脖的深草”。

在当年父亲离开时乘坐的小船上躺下时,召唤你的声音比往常更为清晰。

但如果那是唯一能让你们有勇气互相面对的方式——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能让你们有勇气互相面对的方式,你会希望那是在现在,还是希望它是在你的寻找让你一次次伤心跟绝望之后,最后来到的光明?

豆瓣上有个小组,不会和爸爸相处的女生。

在同名私密小组里,女生们讨论着细小却深沉的感受。

有人发帖说,“但是我告诉你,到了最后,你想念最深的人,就是他”。

是吧。

 10 ) 受到“阿毛阿毛阿毛”点评的启发,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非常感谢“阿毛阿毛阿毛”的点评!

还有他的点评里很多回复的朋友说得也很棒,可惜无法点赞。

(“阿毛阿毛阿毛”的点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2673363/)我非常喜欢这个片子,反复看了很多遍,后来看了“阿毛阿毛阿毛”的点评,更觉得此片太好了。

所以在“阿毛阿毛阿毛”点评的基础上,我也再说一点我的看法。

一开始我也像有的朋友一样,想不明白那位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走,上船前再次上岸拥抱女儿,明显是知道自己此行很危险,或是长期无法回来,看了“阿毛阿毛阿毛”的点评才明白,那是个比喻,比喻父亲去世了,他无论多么不舍,都必须走。

她父亲留在树边的自行车在女孩第三次回到那里的时候已经不见了,这个细节的含义,我同意某些朋友说的,就是女孩这这个时候,也就是青春少女的时候,已经明白父亲的离去是死亡,也就像“阿毛阿毛阿毛”说的,最后她和父亲相见的时候,就是回到这个刚理解死亡的年龄。

从女孩第二次回到岸边的途中开始,每次都会遇到一位女性,从最初的老奶奶,到最后的小女孩,这也确实像某些观众所说,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交替,生生不息。

父亲离开后,女孩独自骑车回去,路上洒满阳光,因为女孩这时既没有理解死亡的含义,也没有意识到以后生活的艰辛。

女孩第一次回到岸边,艰难上坡,说明生活的艰苦,回去的时候天空阴暗,说明她虽然年龄小,但心里已经承受了一些压力。

路上没遇到任何人,说明那时的孤独。

女孩到那里放下车蹦蹦跳跳的跑到岸边,说明她那时还未明白什么是死亡,虽然心里忧郁,但仍天真地觉得父亲一定会回来。

第二次回到岸边,逆风前行,推车上坡,说明生活更加艰苦了。

回去的时候,被顺风吹得无法控制车子,说明她无力改变困境,只能被艰难困苦裹挟着前行。

去岸边的路上遇到一位推着车困难前行的老奶奶,说明还有比她更加生活困难的人,她回头看了一下,说明她想帮忙,但是有心无力。

第三次回到岸边是在雨中,她骑车顺畅一些了,上坡也不像以前那么费力,说明虽然还处在困境中,但稍稍有点改善了。

回去的时候,她费力地站着骑车,说明她正在自己努力改变生活希望摆脱困境。

去岸边的路上她骑车超过一位一位中年女人,也是说明她在困难中砥砺前行,不想落后于别人,这也是一种青春的朝气。

第四次回到岸边是和同学们在一起,她虽然仍有困难,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们差得不是太多,停下怀念父亲后,继续和同学们一起努力前行。

这次她们超过一位路上骑车的中年女人,还是体现着一种奋力前行的青春朝气。

第五次回到岸边是男友骑车驮着她,这时有了帮助自己的人,生活相对轻松一些了,这次她没有停下来怀念父亲,只是张望了一下,应该是处于甜蜜的爱情期间,对父亲的怀念比以前少了一些。

这次遇到一位年纪相仿的女子骑着一辆电动车,从他们身边轻松快速地通过,说明她的生活还是不如其他同龄人。

这次回去是在黑夜里,依靠车灯照亮,应该是说她在这个时候经历了一些黑暗的时刻比如和男友分手。

这是全片唯一一次大片黑色,只有一点亮光,这代表她的一次人生转折,经历某些黑暗,她也会更成熟了。

第五次回到岸边时,她已经结婚生子,和丈夫孩子一起来到这里。

在路上,她和丈夫都是平稳地骑着车,说明她的生活已经稳定了,而遇到的一位年轻女子有点费力地骑车,说明她的生活已经比一些人好了,那个年轻女子也好像以前的她。

这个时候她也有了孩子,更加理解父亲的当年的心情了,站在岸边的回忆有了更丰富的感情,所以这次给了她一个伫立岸边的侧面镜头,以前总是背对镜头站在岸边。

第六次回到岸边的她已经是中年妇女,孩子已经长大,不需要她照顾,她更加有时间来这里怀念父亲,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所以更加长时间地伫立岸边沉思,头上有一轮太阳和海鸥,说明在那里待的时间更长了,想的也更多了。

依旧平稳骑车而来,说明生活依旧平稳。

这次遇到的一位少女单手抓着车把骑车,女主角需要双手抓车把,说明活力已经不如从前,不再有青春的朝气了。

第七次回到岸边,她已是老奶奶,路上遇到一个小女孩充满活力地骑车,她吓得直晃悠,此时她真的老了。

距离父亲离开的时间很久了,那片水域都快干了,成了一片沼泽,说明她也快要能够进入父亲当年进入的领域了。

这次她从岸上下去,到了水边,她渴望更加接近父亲,对父亲的思念也更加强烈,海鸥、水鸟都代表那种强烈的思念吧。

第八次回到岸边,此时的她不仅是垂暮之年,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所以连自行车也无法骑了,只能推着走。

头上出现一个自行车轮,说明生命之轮一直生生不息,有人老去,有人正在茁壮成长,就像身边那个年纪很小的小女孩骑着车飞奔而过,仿佛是当年和父亲分开后骑车回去的她。

那片水域已经全部干涸,可以走进去,象征那里是所有生命终结的地方,她终于可以走进父亲当年走进的那片领域,在那里,父亲张开双臂亲切拥抱她,这一生的思念终于如愿以偿。

在岸上,自行车倒了三次,她只扶起两次,第三次就不管了,是象征她有些事还没处理完吧,但是没时间再去处理了,马上要和这个世界永别了,哪有更多时间去处理那些琐事呢。

《父与女》短评

父与女勒种题材我最遭不住

9分钟前
  • 北落師門Hiruma
  • 力荐

一辈子的找寻与等待

11分钟前
  • xinweiaxin
  • 还行

只有死亡能将我们分离,也只有死亡,能让我们在一起。

15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父亲是永生的恋人

19分钟前
  • 太快乐的她
  • 力荐

向善的人性,洗

22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力荐

什么破玩意

24分钟前
  • 会飞的红烧肉
  • 很差

表示欣赏不了

29分钟前
  • nick
  • 还行

短短几分钟,令人对生命的感触得到共鸣

32分钟前
  • doiwant
  • 还行

父亲是出意外了还是自杀了?最后拥抱那里也没看懂。呜呜呜

36分钟前
  • 6032697-_-
  • 较差

父爱就像一座山

41分钟前
  • 卷子乐子八子
  • 力荐

无感😑

46分钟前
  • L
  • 较差

竟然没啥感觉....

50分钟前
  • c
  • 较差

不恋父所以没能有更深刻的感受~

52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还行

好脏的画面

53分钟前
  • 谁家那小谁
  • 较差

分数高的有点诡异!

54分钟前
  • 看什么看
  • 还行

欧洲的动画就是可以情绪主导一切。音乐稍有点满。

55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太深奥了

60分钟前
  • 小小小小小火柴
  • 还行

不论风吹雨打,当站在岸边翘首期待成为一种习惯。

1小时前
  • ___MR.Louis
  • 还行

说实话…衣服的阴影…跟人物拉长的影子…很别扭……

1小时前
  • 等糖
  • 很差

可能是我心不在焉的缘故吧,看着没啥感觉,不过仔细读了短片的故事简介以后,脸上还是麻麻的,对于亲情我也一直看的很重...

1小时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