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还算不错的,尤其演员表演很到位,虽然刚开始就猜到出书的不是凶手,不过到里香未婚夫借车,然后联想到摄影师地图丢失我才猜到主持人是凶手。
算是小小反转了一下。
虽然叫不出名字,不过主演都挺眼熟,演技不错。
其中感觉最反转的就是刑警才是出书人。
我一直以为他只是知道事情配合演戏而已。
不过结尾在别墅那点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草草的交代了主持人的心理创伤,然后就没反转了。
这点有点可惜了。
#22年后的自白#★★★☆,经常被日韩电影人用来吐槽创作的“诉讼时效”问题更像是普通民众对司法惩戒制度不完善的严厉苛责,这种题材百分之百会牵扯虐心情节,每每看到这样的电影都会庆幸还好天朝向来不采用这么操蛋的制度。
三次不同角色的人设反转让这部悬疑片的观赏性提升不少,但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反转过于突兀还是铺垫不足的关系。
ps:让曾饰演过真人版死亡笔记夜神月的号称大脸饼哥的藤原龙也来担纲男主,更有亦正亦邪的调整空间。
——九戒影评
日本电影近年来非常喜欢拍摄类似题材的电影,如《预告犯》,塑造一个去制裁法律无法制裁犯人、并且自身也拥有类似过往阴影的主人公,然后多展现社会舆论和公众对他的娱乐化消费与关注,来表现当代日本社会法律的无力以及日本国民“事不关己”的风气(这本身是存在的)。
但是,大多数的类似作品,最后都会落入视野过窄、主题过于单薄无力的状态,警察都是同样的“自身凭借法律无力制裁”但同时又要抓捕私情上不想抓捕的主人公,从而凸显法律的无力;而国民一方也是同样的说着一些隔靴搔痒甚至支持“天诛”之类的话语,来抨击日本社会的自私风气;而主人公最终也多会以生命来殉道,用这种玉石俱焚的手段来呼喊自己的抗议。
这些东西其实在日本电影当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模式化的套路,虽然具体设定和背景、发展会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最终都会落入这一框架,难以跳脱出来。
相比这些作品,反倒是《错乱的一代》这样的电影,完全不涉及社会现状分析、社会弊端现象的揭露、主人公反社会人格成因解构,而单纯地来展现主人公“反社会人格”形成后的行为,强调其被社会现状扭曲后的暴力和破坏欲本身,直接用“社会所造成的结果”的展示反过来抨击社会,更有新意,而且形成了一种更为直接有力、完全不似《预告犯》等憋足劲头但又无处着力的艺术效果。
而这部《22年后的自白》,在大体的方向上,与《预告犯》等并无太大差异。
但是相比后者,它在主题的表意结构上更为完整,主题上走得更远,立意表达上的构思相当严密,通过呼应、象征来形成立意的升级,并在最后漂亮收尾,轻轻一笔就完美地承载住了前边较为庞大的表意系统,可以说是举重若轻。
首先,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借用了现实性更强的社会背景:犯罪时效制度的取消。
时效制度的实质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对犯人的追责权限。
但是,犯罪时效制度所造成的过往的犯罪制裁不力,就这样被时间掩埋在了历史之中。
本质上看,这个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是对过往因时效制度而无法看到犯人被制裁、悲愤终生的遗属的一种失责。
犯罪的追责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权限,但遗属的痛苦是永远持续的。
另外,在本片中,实际上导演还设置了一层更大的社会背景,来将这个立意进一步升级,即日本的时代背景。
在开场的部分,导演首先通过阪神大地震的相关新闻视频,提出了阪神大地震这一真实的事件;而后在播放了“与阪神大地震同时发生的杀人事件”的新闻片子并给出了当时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应后,用一连串的蒙太奇飞快地交代了日本20世纪末到21世纪期间的一系列社会大事件,结合阪神震灾后飞快建设而起的高楼的画面,来传达了一个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建设,阪神震灾造成的阴影、与因时效制度而无法追责罪犯形成的遗属的阴影,同样地自动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了。
用阪神震灾这个“日本当代最严重的事件”来呼应时效制度,使得影片的利益实际上从某种具体的社会事件升级到更广义的“日本社会”与“日本人”,而时效制度也成为了对此广义概念的象征和影射。
导演借由杀人事件所抨击的,随着时间流逝而掩盖、人为淡化的阴暗,并非某一特殊事件,而是这样一种日本的社会性与国民性的趋势。
而在本片中,同样也通过日本国民这样一条暗线的构建,反映了这个立意。
在开场的一连串蒙太奇中,可以看到当时国民与社会舆论对于杀人事件的激烈反响和对办案不力的警方的严正谴责。
但是,随着影片进入当代的段落,导演多次使用网络直播的弹幕、摄像机拍摄的画面、电视中的画面等一系列“经由国民之口”、“社会舆论与媒体之视角”拍摄出的东西,来拍摄公开身份的杀人犯以及相关事件。
借此,导演刻意地强调了“社会舆论在当今对此事件的看法和反响”这一要素在片中的重要地位。
与开场中的舆论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的时代下,国民将杀人犯当做一个娱乐化的人物而消费甚至崇拜追捧。
这样的对比和反差,无异于是将导演抨击的对象---用时间来淡化过往的群体,扩展到了日本国民,使其上升到了一种日本社会的普遍现象与某种国民性的层次。
而对于影片中的剧情展开与人物设置,自然也是紧密地贴合了主题。
首先,杀人犯自我揭露的整个事件,实际上恰恰变成了一种抨击。
在过往即将被彻底淡化的节点上,通过这一事件,再一次唤起了即将被选择性忘记的黑暗与过失。
由于这个事件,本已随着新闻热点的变化而被媒体抛弃、社会忘记的遗属,再一次被推到了台前,让这些遗属并未随着时间而掩盖的痛苦再一次暴露在了所有人眼皮底下。
而在最后揭露事实的部分中,不惜整容也要追查凶手的妹妹男友、因为自身的过往黑暗经历而产生痛苦的犯人,都成为了同样的、过往无法淡化而痛苦的存在。
想要杀死犯人的两个遗属、几乎绞死犯人的妹妹男友,都印证了犯人所说:“你就是我的影子”(此时还特意用了两人在电视上的倒影的镜头,来强化这个概念)。
犯人与所有遗属同样,都痛苦到要用杀人来排解的程度。
同时,在人物设置和剧情发展中,导演同样没有忘记对真实性的强化。
在影片展开的部分中,阪神震灾可以说是和事件息息相关。
主角失踪的妹妹,即是从受灾地来到了东京的。
而在她初到警察公寓的段落中,因为看到晃动的灯而联想到地震,产生了恐惧。
这揭示了她对于震灾而产生的痛苦阴影。
而随后,当她和男友准备结婚,似乎可以摆脱阴影迎来新生活的时候,她却失踪,而男友也拿着结婚戒指跳楼自杀。
通过阪神震灾与杀人事件的持续捆绑和呼应,这一幕实际上再一次将本片的所指从单纯的杀人事件、杀人时效的取消的层面,上升到了更广义的“日本的所有负面社会事件”这个层面阪神震灾中受到阴影、生活被破坏而无法重建的妹妹和男友,正是另一种的“杀人事件中的遗属”。
而正如开场段落的蒙太奇中展示的那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受灾地得到重建,随着社会事件的更新时间不断推移,阪神震灾不再得到关注,受灾的阴影也逐渐被社会淡化忘却,但受灾者的痛苦却是无法终结的。
并且在妹妹被杀的段落,导演也不忘记要将阪神震灾与杀人事件进行捆绑来完成立意的升级:妹妹死前称“自己应该在地震中死去”。
借此,导演强调:对于经历者来说,过往的痛苦是无法随着时间淡化的。
可以说,在全片中,导演持续性地保持着阪神震灾与杀人事件的高度结合和同步,以此来不断地让电影的立意升级,从对某一单一社会事件的抨击,升格到对“对任何社会事件都选择忘却和淡化”的日本社会性与国民性趋向的抨击。
并且,在“警察”这一人物的设计上,本片也与类似题材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本片中的警察并非单纯追捕凶手的“为正义而生”的存在,而同时也是受害者之一,他的妹妹和前辈都死于杀人事件。
因此,对于警察来说,他所面临的并不只是因时效制度而导致无法伸张正义的愤怒和无力,同时还与遗属们一样,拥有无法通过时间淡化的过往阴影(当他走回到妹妹死去的屋顶时,他从有照明的地方走入忽明忽暗的走廊,然后进一步进入完全黑暗的天台,象征着他走入过往的黑暗)。
这样一来,比起同类型的警察人物,这个人物能发挥的作用无疑更多、而且形象也更为立体且有说服力了。
他既有着作为遗属的痛苦和越过法律制裁犯人的冲动,但也有作为警察不得不遵从法律的立场,这样的纠结使得他的痛苦变得有说服力而且深刻,而这种不惜引诱犯人出面才能排解的、深刻的痛苦,则强化着影片的抨击力度。
同时,借此设置,导演在保持本题材一些“固定模式”的前提下,刻意地突出了“遗属的痛苦”这一因素。
他动用一切的人物和设置来强化作为遗属以及事件直接关联人的痛苦和阴影,来传达一个信息:比起单纯的“法律无法伸张正义”这种概念化的东西,法律的过失导致的无法终结的事件相关者的阴影,才是这一过失最严重的后果;掩盖与淡化过往所造成的对“人”的亏欠,才是这个行为最大的罪孽。
而同样,本片当中的媒体一方的设置,也与警察同样,比同类型的角色拥有更丰富的作用。
一般影片中的媒体人的塑造,大多停留在“娱乐化、消费犯罪事件来获取眼球”的定位上,被用作对社会舆论的批判。
本片中同样有这样常规化的部分,但不止于此。
在全片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拍摄”类镜头:对真凶,著名媒体人的纪录片拍摄。
而在最后的高潮段落,同样有纪录片摄制组的机器在拍摄真凶暴露本来面目的全过程。
借用这样作为影像永久保留的摄像机拍摄画面,导演强调了:过往的痛苦不应该被淡化,而是应该被社会和国民永久铭记的。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有趣的部分。
时效制度的取消最终应用在了这个案件上,而这个案件中相关人的阴影也将不再会随着时间而被淡忘,将在法律层面上得到弥补。
一切似乎都走向了HAPPY ENDING。
但是,在最后的镜头中,导演却让画面长久地停留在了犯人即将发行的犯罪自白小说上。
这一幕强烈地预示了随后即将发生的事情:《我是杀人犯》一书发行时情景的再演,社会舆论和国民即将再一次像上一次一样,娱乐化地追捧这本书和这个事件。
这个收尾的方式,恰到好处地接住了此前导演一直在升级的立意:从时效制度取消这一社会事件,上升到日本广义的国民性和社会性层面。
借助时效制度的取消,杀人事件通过法律角度得到了“不被淡忘”和痛苦的弥补。
但是,从国民和社会舆论的角度上,日本人依然正在、也将会一直持续着对过往阴影的淡忘,这种国民性的方向,是法律层面远远无力扭转的。
抽了时间把这部还有原版都看了。
两部电影剧情虽有类似,而且也同为悬疑犯罪片,但是这一部改编版偏重悬疑,韩国原版偏重犯罪。
两部电影人物刻画的着力点也不同,本部偏重刻画人物心理,原版则偏重刻画人物行为。
内容上,本部也是偏重剧情叙事,原版则更偏重场面表象。
这一部的改编感觉有为了悬疑而悬疑的刻意,虽然从前半段细微的人物心理刻画已能猜出端倪,但结尾的反转处理略微苍白,包括反一因戒指的表述露出破绽(翻烂了整本书夹了无数标签,这应该是一次深思熟虑准备充分的采访,不应该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编剧有点欠考虑)和作为杀人原因的自己曾经遭遇,说实话,有点儿无力。
原版在剧情上处理偏弱,但是加入不少惊险桥段和震撼表现来补充不足,印象深刻的几段,男二大白腿公路追逐片段😂,男一夜视仪救人片段,还有结尾处男一女友被杀前还原片段和真凶被抓捕脸部特写片段相当震撼。
最后吐槽一下这两部,万年不变的整容梗和人物的变态刻画真是日韩电影的两大特色,一个是为了内心的阴暗杀人且手段极致残忍,另一个不仅在杀人数量上胜出,最后还杀了囚禁同居两年有了自己孩子的人……这两部,喜欢哪个,因个人口味而异。
同样不是第一次看藤原龙也的电影了,也是老《大逃杀》粉丝,藤原龙也好像被银幕封存了的果冻,我们这些人都经不住岁月的洗礼,胶原蛋白纷纷老化,他老人家还是肤白貌美纤细白皙。
藤原龙也之所以走红可能也是因为他选角比较讨巧,他至今也仍然爱犯罪片+侦探片,喜欢演与那种高智商罪犯唱对手戏的正派角色,所以影迷众数。
在《死亡笔记》中出演夜神月,《只有我不在的街道》出演穿越时空拯救同学的落魄打工仔。
电影粗糙不堪,情节漏洞百出,但是它为了营造梦幻感,不断复现同样的记忆场景,和多线索倒叙,剪辑类似文艺片,风格类似纯爱片,有点暧昧的风格。
这次《22年后的自白》同样也是一个让人误认为超级烂片的开头,导演5宗连环杀人案的罪犯不仅逍遥法外,还假借电视台发布酷炫影片“我是杀人犯”,还出版畅销书,赚的盆满钵满,满满的唯利是图颠倒是非的资本主义社会感,让人不忍卒看。
虽然剧情来了个大反转,但是整体还是令人不可思议。
只是一名学生,因此仅以自己浅薄的见识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此之前并未看过原版,只是个人对于这部电影的简介感到好奇罢了。
整部电影下来几乎都是采用黑暗、压抑的手法来表现,其实还是相当符合日系的丧风格。
个人认为,就推理而言,并不是特别硬核,但也的确给了我们很大惊喜,所谓凶手却并非真正的凶手,这只是为了引出真正杀人凶手的一个陷阱,但,还是没有真正抓到凶手,虽然真相已近在咫尺。
道貌岸然的主播是操控所有案件的凶手,而起因是在战场上重要的人死在他面前他却无能为力,而唯一可以让他感到救赎的方法就是让别人也和他一样,感同身受,坠入地狱。
用那种残忍的方式——绳索勒紧受害者的脖子,让家人亲眼目睹那一刻。
那一刻如坠冰窖,所有的话语都无力可言,施害者已经残破的心灵,让这一切都变得真实而易碎。
个人觉得亮点是在最后,施害者让雅人杀了他,而的确,他也确实想这么做,为了他心爱的里香,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放手,得到了救赎。
这一点其实跟小丑有点相似,小丑最乐意的从来都是让别人丧失理智去杀了他,使人失去人性。
某种意义上这部影片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的天哪这个片子太棒太棒了 为什么国内院线没有引进???
为什么没有引进???
【剧情】悬疑剧最主要的还是剧情 剧情真的没话说 剧情发展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每次剧情推进我都觉得紧张的要死 就是中间部分剧情略有拖沓 最后故事的收尾算是个happyending?
就因为这部电影突然对日本的悬疑犯罪片感兴趣了【演技】男主的演技真的没话说 太棒了 中间有段剧情推进的戏 几乎没有声音 只有男主的表情 演技这一段实在炸裂 男二和反派的演技也全部在线 前半段真的完全猜不到这个反派是谁【画面和音效】故事用的时间线可以说是插叙吧 过去的画面和现在的画面在画风上有很大差别 我很容易理清时间线(不会像有的悬疑剧因为时间线错乱看的我云里雾里)拍摄手法也很好 画面看得我非常的舒服 没有觉得导演炫技或者很高端的感觉 音效的处理上也很棒!
紧张的环节音效恰到好处的空白反而更能渲染气氛!
总之真的特别特别棒!!
不枉我煞费苦心的找资源!!
片子的主题和矛盾点设置的也特别好!!!
真的太好看了吧!!!
因为小明 又因为是悬疑类的题材,所以是一部很久之前就收藏必看的电影。
但相比起自己大的期待,相比日本同类型的其他片子,这个电影还是让我尤其失落. 剧情上直到直播时的反转“其实我不是杀人犯”,看了一下进度条…其实大概已经猜到了谁是真凶,只是还在期待着这么短的时间该如何处理呢?
然而最后感觉只是匆忙的交代了一下杀人犯变态的原因(战争时恐怖分子在他面前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眼睁睁看着却被放走)22年逍遥法外,甚至想证明自己才是真凶时还找替身来.现在却奇怪的接受个采访,奇怪的就想去死.反正看了后心里空落落的…比较失望的一部电影。
不过看了影评讲日版《我是杀人犯》,主要目的是表现原谅自己,开始新生活,对应男主在和妹妹求婚时说的“这不是你的错,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这样设置最后一个反转——诉讼时效没有过,男主没给犯人私刑。
也算是比较合理 开一下脑洞…[很纠结一个点,影片有在强调凶手是一个完美杀人犯,每次作案手法都是让受害者家属亲眼目睹亲人被害的全过程,然后放掉家属。
也曾引出过警察妹妹不符合一贯作案手法的话题,但最后也没给出解释…] 于是,就在脑子里改编了下。
妹妹并没有被杀,而是被杀人犯囚禁在自己的别墅里,因为妹妹误以为自己哥哥被杀了,所以内心也很痛苦。
而杀人犯就是变态的留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痛苦的人在身边。
直到影片后来 男主也就是妹妹男友去了别墅见到她,却因自己整容加上妹妹22年被囚禁精神有点失常,没认出男主 哭泣这样好像也有点俗套且不符合想要表达的主题了😞(。•́︿•̀。)
因为中间小睡一会儿,可能漏过了一些剧情。
不过还是说有三点疑惑。
一是神堂为什么要杀里香,按他的杀人逻辑来说,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亲人应该活在世上感受痛苦才对。
(所以片里应该补充一点,就是神堂知道远处爆炸案,死的不是牧村,所以临时改变计划,杀里香,让牧村痛苦。
)二是命案一共六起,涉及的亲属应该有六户,一户是牧村·拓巳,一户是警官亲属,一户是医院家属,一户是唇钉男和奔驰车男(他的后爸),还有两户受害者没有提及,他们的现状呢?
对案件的反应呢?
(就算不愿追究,群像里也应该简单带过吧?
)三是神堂的犯罪动机,片中解释,他创伤后遗症想要有人跟他拥有同样的痛苦。
可这么多年来,他对涉案家属并没有跟进,除了他知道死了哪几个外,他并没有感受到他原本想要感受的“别人的痛苦”,没有享受到病态的“快乐”,反而是把新闻主持人的工作越做越好,像一切没有发生过一样活着。
(他喜欢看别人痛苦表情的设定,所以他应该一直围绕在受害人身边才对)最后神堂被唇钉男捅,意思应该是死了。
其实这样才是完成了他的心愿,他在迷惑拓巳未果后,唇钉男自发成了痛苦的实行者,这对他来说其实是最好的结局,他完成了塑造拓巳和唇钉男两个作品,一个是杰作,一个是惊喜。
他最应该的是被投放进监狱里,体验与他完美主义完全相悖的混乱的监狱生活,还有监狱里都是施暴者,他们只有愤怒,没有痛苦。
这样神堂的痛苦才能被永恒的放大。
这个片子的制作还是有用心的,九几年画质的调整,几位主演的演技,音乐加持,多加一星。
拓巳真是一个温柔的人,安慰里香时候说的话,不是说“那种情况下你没办法帮助别人所以不要自责”,而是“你以后可以帮助更多人”,不是极力劝说她没有错而是给她一个对未来的期望——实在太温柔太会安慰人了嘤嘤嘤。
他没有走向黑暗,应该就是对神堂最好的惩罚了。
很少看日本电影,周末在家收到视频推送,推荐了这部影片,鬼使神差的看了起来。
影片以“法律的实效”为基础,讲述了22年前的一桩连环谋杀案,犯人因法律失效而躲避制裁的故事。
全片紧张刺激,以我的智商完全被导演的镜头语言带着走,知道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凶手是他。
看完电影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曾根崎雅人为了找出凶手不惜改头换面活成另一个人,走了极端,就永远回不去了,他再也不是当初的小野寺拓巳。
大仇得报,他的人生该怎么继续呢?
影片最大的矛盾在于,“当法律不能审判罪恶,我们能怎么办?
”传统的美式英雄主义,都是烘托出一个孤胆英雄,用智力或武力,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手刃仇敌,典型的例子有《飓风营救》,《消失的客人》。
看着很爽,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可怕的前提,那就是法律无能。
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作奸犯科,勤勤恳恳一辈子,为的就是我们理想中的那个世界。
什么是理想的世界?
就是“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适合翻拍,不喜欢男主的眉毛
相比韩版走讽刺司法,日版更偏重人物内心刻画以及案件本身和案件动机的探究。并且也侧面反映了日本出版业的过度自由化。
剧情在四星左右,给我饼和伊藤加一星。飙戏是件很爽的事吧,如果说电影的剧情很重要的话,演员加分也是很难得的!
翻拍韓國電影,個人認為本片重點偏向事件敘述和人物鋪陳,用很極端的故事來諷刺社會現況,在峰迴路轉的劇情,隱藏強烈的社會控訴,諷刺新聞媒體的盲從現象以及民眾的跟風現象,還有法律的愚蠢和警察的無能為力,不過可惜的是無法感受到高潮張力和震撼感,可能因為著重白話敘述,缺少了震撼衝擊
别闹!断了n次才看完。最后真凶写书发行真的讽刺。
反转是反转了,可能是看的剧多了,还是觉得美剧和英剧的反转和脑洞大一些,总在观众的意料之外。剧情的逻辑性条理性,以及这种戏剧性的冲击感确实也是我们需要多多学习的,
上电视那刻就猜到凶手了。但还是挺好看的,尤其是小明,真好看。
又是那种拉了好大的架势却依旧苍白到不行的内核,各种不合情理的预设和巧合。接受不了藤原龙也这种眉头紧锁牙关紧闭的演技。
比韩版要差很多,不理解为什么分竟然高
还是原版好 日版改编的太太牵强了 追击时背景音效配的好渣 为什么我喜欢看的日本片都有那个猪肝大饼脸= = 为夏帆小姐姐打一下call
3.5
比起韩版的烂尾,这个电影各方面都照顾的很好,不错(*๓´╰╯`๓)♡
可以可以,虽然所有反转都猜到了,但起码能让我专注两小时,也是可以。
7/10 还挺好看的啊 就是饼哥脸有点憔悴 到底还是比不过周平年轻hh 横山克OST很赞 2019本人第一部院线片~
嘛嘛
一般般
故事线乱七八糟,情节推进生硬,飙车之类的娱乐成分全部消失,而且配乐也差,为了悬疑而悬疑,比韩国那版差远了
我觉得嫌疑人就是你。
妈呀藤原龙也又演杀人犯啦!以及夏帆劣化严重= =不过剧情还不错值得一看
前面架势还行…后面太早漏底泄掉了…没有韩国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