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最基础的道理,编剧把伊然设定成好人,不代表观众就要无条件信任伊然,第二集伊然失误把孕妇弄丢了,但武剑不知道是孕妇要喝水才弄丢的,完全有可能是伊然联合坏人把孕妇给抓了,在武剑看来伊然已经是有嫌疑的了,就像当武剑得知小董把子弹弄丢的时候,他第一反应是小董“有问题”一样,这是人的本能怀疑,那么接下来武剑就应该换另一个小警察去查案,而不是全程带着伊然去小瑞士查案,尤其发现密道后不应该让伊然一个人在密道等勘验人员,局里面都能偷子弹,不怕密道里伊然把血指纹擦掉了?
这是剧情中非常小的一个bug,我说的bug不是指剧情前面没弄清楚,后面解释清楚的“伏笔“,我是指人物做出不合逻辑的举动,你编剧可以用任何巧合来推动故事进展和人物行为,但你不能把所有人物设定成傻子来推动剧情:1.副市长去村里协调拆迁工作,难道不是整个村委班子一起接待,再派几个村民代表,大家一起坐在会议室里谈?
而不是在公安去找制高点保护副市长结果还导致领导中枪?
这里编剧为了设计副市长中枪而把里面的人物都当傻子。
2.武剑把孙磊送到医院,在武剑看来孙磊不是凶手,那他不怕真凶手来医院把孙磊灭口?
结果他不在医院保护孙磊,直接走了,导致后面孙磊消失,就诊记录被删。
3.医院就诊记录被删,孙磊从医院消失,难道不应该查监控看谁带走了孙磊还是孙磊自己走的?
孙磊当时是杀光头的重大嫌疑人,难道不应该全力布控把他抓住?
结果整个公安局好像无所谓一样,继续查自己的。
4.文队做了一套骚操作(偷子弹,删监控,往墙缝里塞子弹)只为一个虚无的猜测,先不说这套骚操作需要多大的权限,需要整个公安局的民警都像npc一样对重要证据的消失无动于衷继续勤勤恳恳的查案,我们就说有没有这个必要性,文队完全可以让法医拖时间先不要出具第一颗子弹的鉴定报告,偷偷把子弹拿出来放进墙缝,对外宣称子弹还在技术科,因为包括武剑在内没人会没事就要看看子弹还在不在,只要不说子弹没了就没人知道,到时候用完可以再送回来。
5.塞进墙缝的子弹实际上应该是一串二能同时鉴定出光头和孙磊的血迹,结果只鉴定出光头的血迹,难道文队把血迹擦了?
这tm案子还没办好自己先毁灭证据伪造证据了?
6.勘验现场只要拿出警察证就能进?
那公安局上千名公安都能进去走一走,现场不就乱了?
现场乱了以后还能做第二次勘验取到墙缝里的子弹?
那能不能做第三次第四次第一百次勘验?
反正上千名公安都能进去,也可以放1000颗子弹进去,还办什么案子?
7.小瑞士这种经常会发生酒后闹事的场所,走廊100%有监控包括二楼走廊。
只到第二集,就有这么多bug,我说过了,这些bug是指人物做出了不合逻辑的行为,这与逻辑暂时没说通,后面的剧情会解释清楚的“伏笔”完全不一样,不要抬杠。
这些bug的造成是因为编剧刻意为了制造悬疑、冲突、推进剧情而随便敷衍,是不尊重观众智商的表现。
看了部觉得还不错的剧,来看看评论,豆瓣越来越让我失望,还不如知乎。
短评里那个听到新闻联播打一星的,也看不出来图像里麻木的环境跟这条语音的反差感,居然那么多点赞。
那些听到保护副市长就强行扣帽子“领导先走”的然后打一星的。
还有样板戏一样好评的官方宣传……一切一切都让人觉得豆瓣越来越不值得,这里没有真诚,只有收了钱的狗咬狗。
片子野心挺大,首先是部原创,而且以一个大案串联若干组人物,不知道是看惯了快手的豆瓣青年已经丧失基础审美和理解能力了,还是全被收去当黑水军了赚点外卖钱了……希望是后者吧……目前没看到几个真诚的讨论者。
1.都是上面派一个人下来,一个派的达康书记2.目标都是一个村,只不过这个村不搞毒而是搞黑3.男主角都冲动,旁边有个女主手,只不过这个不能打4.都有一个被腐蚀且不甘心的局长5.都在烧脑的剧情中,穿插一些无脑的桥段,比如刑警不会进房搜查啊,遇到关键证人却要在新的警员到达前让证人脱离视线啊,等等。
两个主角来说王的演技没得说正常发挥,欧豪的演技太可刻板了痴呆硬汉演多了跳不出角色?
剧情是真的不想吐槽。
李局长被带走前说了句伞让文无可撼动,我之前还满怀期待有什么大尺度。
前面那么多案件铺垫,把陈氏犯罪说的老根盘错手眼通天,结果结局就抓了个副市场和白手套。
一个常委都没入的碰上尚方宝剑的带刀侍卫还敢说无可撼动,你不觉得鬼扯吗。
部分剧情推动也免不了网剧那种庸俗不切实际的情节,不过好在整体比较紧凑也没有广告植入,文的卧底戏也算有意思,总体来说比去年那个扫黑风暴强太多了,网剧这个水平及格线内吧。
打黑题材什么时候有一部像人名的名义这种水平就好了。
一上来看个前几集没看后面就各种挑刺办案,是以为都会实事求是办吗?
有些人的评论甚至还上升到剧里抹black干部,怎么保证所有都是白的?
去年的ji检委新闻,内部处分了17万人,只有2万人主动投案,剩下全是被动查出来的,这群害群之马还只是被发现的。
一个县有多少jc?
剧里背景是全省治安最差垫底的地方,地头蛇高于顶,而且说不定都是美化了后,全black都有可能。
多少年前的真实事件🔥那事不知道吗?
以为在文队来之前县局里人都看不出破绽吗?
肯定有能看出来的,但都不是傻子,普通人能看出来专业人士看不出来?
剧里有些人本来就是要睁眼说瞎话选择性执法。
你不能以正常地方治安的思维考虑。
比如剧里文队询问六六案,回答因为舆论,这案子就不是正常流程结案的。
实在看不下去有些无脑发言了,刑侦悬疑剧,一两集就让观众把所有背后的人都猜出来,那还拍什么?
又不是所有观众都认为剧很好看,一部剧肯定会有瑕疵,不可能完全的逻辑严谨,也都认为前两集拍的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整体框架是在的,而不是被踩的一文不值。
最近在思考一件事,现在的人发现一个东西或是事情不符合自己对社会的认识的时候,总是即刻的否定这个东西或是事情的合理性,人的出生就是在被不断的不断的颠覆以往的认知,可现在的一些人可能仅仅掌握了一些可被证伪的信息,就不再去接受其他可能的合理性,并开始附着于情绪,情绪的不稳定进一步偏离了理智的辅助校正,从而被无形的手掌控思维和情绪,这才叫看不见的手。
扯远了,说到对决,我个人感觉是不断进步的社会在各个阶段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对决,是思想的对决,是国家强势符号对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恒心与被无形的手掌控思想的人之间的直接对决,以及他们背后的间接对决,但中国的历史底蕴,会让大家的共识逐渐引向正轨,这就是对决的意义么。
文|林艾米(amylin_writwr)
《对决》剧照俗话说:“眼见为实。
”但在现实工作中,真正暴露在眼前的问题却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根源问题,有时候是对手使出的“弃车保帅”,迷惑判断方向,从而把真实的目的掩盖,最终得以逃脱。
电视剧《对决》中,证人孙磊和警员李泽相继遇害,其中警员老周给出的证言漏洞百出,老周再也掩饰不住了,老周黑警的身份最终暴露了,老周就是藏在警队多年的内鬼土龙,老周一直暗中听命于黑恶势力木匠。
《对决》剧照刑侦专家并没有因为老周落网而松口气,他隐隐感觉多年前的“六六枪击案”以及近期接二连三的案件存在着内在联系,案件中疑点重重,并不是老周这一个黑警可以做到的,背后还存在着更大的老虎。
文队虽然已经掌握了黑恶势力木匠和刀疤的犯罪证据,但他决定暂不收网,他打算继续钓鱼,引出背后的老虎。
文队派人暗中调查时,发现了一些疑点,其中暗藏着黑恶势力更大的阴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建议先关注,再慢慢看,以防不小心手滑找不到了。
01 文队运过逆向思维,找到重要相关人老七武剑为了说服孙磊说出真相,以掉包计解救了被木匠控制的孙磊妻儿。
冲动的刀疤带人跟踪武剑并袭击了他,但是没想到的是,半路杀出了个陈咬金,刀疤和四个保镖被另一伙人袭击。
刀疤只能落荒而逃,武剑被来人拖到了旁边的安全地带。
文队通过对现场的勘察,隐约觉得这个半路杀出来的人应该认识武剑,因为他只把受伤的武剑转移了,这个人应该和刀疤是对立的。
但是,这个人想救武剑,但又不想把武剑带走,这中间一定有难言之隐。
文队运用逆向思维,感觉这是一个关键线索,于是派人暗中调查。
《对决》剧照果然不出所料,这个人是老七,是“六六枪案”中受害人刘震的朋友,当然也是武剑的朋友,而老七又在为刀疤做事,帮刀疤和木匠管理海边的码头和渔场。
老七当时亲眼目睹了刀疤枪击刘震,后来一路跟着刀疤,看着刀疤把枪扔到了海里。
老七知道当时刀疤的势力强,为了保命和大局考虑,不能正面指证刀疤。
老七就趁晚上天黑,把从海里捞出来的枪放在了路边公安局的车子上,是一辆越野车。
但是,在案子审理过程中,这把枪却并没有出现在证物清单上,可见公安局里的内鬼把枪藏起来了,以便为刀疤减刑。
老七没有办法只能和木匠妥协,假装臣服做伪证帮刀疤减刑,然后就一直替木匠和刀疤办事,等待机会。
《对决》剧照公安局能开越野车的身份不一般,武剑回忆起当年在位的是李局。
李局位高权重,这一点正符合了文队的推测,公安局内除了内鬼老周,更有地位更高的人在为黑恶势力做事,不然光靠老周不可能那么容易。
在工作中,关注点放在哪里,思考就会在哪里开展,任何事件的存在必定有其背后的原因。
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光想着自己要解决的那个表面问题,更要对不合乎常理的事件提出疑问,进行逆向思维,新的突破点就会从中产生。
02 文队以小见大,察觉出更大的阴谋武剑被刀疤等人袭击后,有人救了武剑,文队就暗中安排人跟踪这条线索。
暗中调查的警员查到救武剑的人是老七,老七在为刀疤和木匠管理着码头和渔场。
暗中调查的警员通过关系,以找工作为由,混到了老七身边。
卧底的警员一边在老七身边工作,一边暗中观察码头和渔场,并把掌握的信息汇报给文队。
文队感觉木匠买下码头和渔场并不简单,因为木匠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人,而码头和渔场并不赚钱,所以木匠肯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对决》剧照文队推测木匠买下码头和渔场,是为了使周边的海域都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
木匠控制海域做赚大钱的生意,显然不是偷渡,因为偷渡赚的钱金额有限,木匠是看不上的。
那么,木匠很有可能是要利用海域做大规模的走私生意。
《对决》剧照纵然从老七的证言里,警方足够有证据抓捕刀疤和木匠,但是文队并没有实施抓捕,因为他要让木匠和刀疤感觉安全,这样才能引出他们的大阴谋,才能顺藤摸瓜抓住他们背后的保护伞。
木匠确实在秘密开展着下一步行动,他花500万重金求购一本日记本,日记本是一个地质研究生的,有可能日记本里有稀有矿石的秘密,木匠有可能会做提炼稀有元素并走私的事。
因为,木匠的本性和刀疤不同,木匠喜欢做有技术含量的事。
在工作中,每一个小细节,都牵动着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流程。
从小的方面可以看出更大的方面,通过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整体规划。
以小见大是工作中需要践行的特质,工作时粗中有细,不因表面的小成绩而沾沾自喜,带着发现的眼光仔细观察,从细节推敲更深远的影响,短暂的等待可以带来更大的工作成果。
-END-带你发现更多美好,分享经验,为你赋能,欢迎关注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更一句:因为枪击就打1分的,不是坏就是蠢,麻烦留点饭给脑子吧。
………………………………第一集7分2-4 6.55 86-8 8.59-10 9.5精彩!
……………………第一集说实话,只能说一般,质感很好,所以我给了7分。
第二季文队登场,处理的很一般,我想给6分,但是看了后面的3-5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文队队武剑的态度是如此的怀疑,我决定给7.5。
看到第五集,终于主线浮现出来的线索越来越多。
看到6-10我只能说精彩极了!
为什么这种类型的电视剧中一定要有个“愣头青”在里面!《破冰行动》的李飞,《对决》的武剑。
《对决》与《破冰行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故事设定都放在小城市,故事主体都讲述了“以商养正黑,以正黑护商”。
但,这剧一上来给大家“画了个大饼”,“饼”大到观众直呼“无法下咽”了!
时间就算放在1998年,一个“县级黑色组织”敢不敢在一群“叔叔们”和媒体面前向副“仕”biu一下!那是大庭广众之下的一位副“仕”啊!
打完的后果,别说一个“县级的黑色组织”,就是市里“叔叔头”都需要担责。
而且来办理的人不会是你们市的人,至少是厅里,甚至再往上的人。
这些人能把整个罗元县筛上几遍!无论这件事有没有反转,这“饼”都画的太大了!
《对决》是周琳皓《暗黑者》执导,王景春、欧豪、丁勇岱、吕晓霖、赵阳、邢瀚卿主演。
王景春是柏林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鸡奖的三冠影帝。
他本人也经常饰演类似角色,“文队”一角对于他来说是驾轻就熟了!
丁勇岱给我印象深刻的角色相较于《人世间》的“周父”,则是其饰演的“白宝山”。
妥妥的童年阴影!欧豪是从《快乐男生》出道,最近几年他努力地通过《八佰》、《黑白禁区》等作品在树立一个荧幕硬汉小生的角色!剩下的几位都是“迷雾剧场”的老朋友了!
《对决》六集下来一共穿插讲述了四个案件:一,拆迁部门人员案一开始麻袋里伸出的手,搬运村人员背景复杂,以“光头”为首。
(铺垫该剧大背景与导火索)二,搬运村副“仕”被击案副“仕”在商讨费用之时,被biu了。
(该剧正式拉开序幕)关键人员—孙磊三,一一二零案小瑞士会所中“光头”被“下线”,孙磊受伤。
关键证据—子弹四,六六案刀疤与木匠两兄弟正式进入视野。
(剧里的两个大反派)刀疤刚出道时,biu了武剑的哥哥,即为六六案。
自此,能看出该剧的基本脉络!明线:斗刀疤与木匠两兄弟为首的组织。
暗线:揪出两兄弟后面的“伞”们。
套路还是那个套路,就看过程怎么来拉扯观众了!
这剧我个人推荐看看,毕竟国产剧目前能看的不多!
东京影帝、柏林影帝和金鸡影帝,《卫报》2019年度十佳男演员,他是《警察日记》里为民服务的警察,《白日焰火》里有着特殊癖好的干洗店老板,最终凭借《地久天长》里命运多舛的国企工人一角红遍大江南北,他就是人到中年大放异彩的演员王景春,独特的隐忍演技让王景春收获大量好评,被公认为演技派的代表。
最近,爱奇艺24集短剧《对决》热播,王景春作为主角和青年演员欧豪位列海报C位,再加上一众实力配角,让观众对这部剧充满了期待。
然而,目前该剧已播出近半,豆瓣虽然还没有开分,但从观众的反响和笔者的观感来看,单靠影帝王景春无法掩盖《对决》的颓势。
网剧《对决》讲述了在虚构的粤东省罗元县,在扫黑除恶大背景下,欧豪饰演的武剑和王景春饰演的文陆阳相互合作,挖出了罗元县最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团伙的故事。
这是非常典型的犯罪悬疑片设置,一老一少,老的负责提供经验,少的负责冲锋陷阵,而且这两种类型的角色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不同年龄段和层次的观众,从欧豪和王景春的形象气质来看,导演对于角色的选择还是比较准确的,两个人也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但是影视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演员只是其中一环,需要和其他环节进行配合,才能成就一部好的影视剧。
这部剧的剧本就是一个硬伤。
比如,搬运村拒绝搬迁,副省长亲自谈判却遭枪手射击受伤。
首先,副省长这样级别的干部来谈判之前,没有安保和防控措施吗?
其次,谈判地点的选择也存在很大问题,不是在室内,而是在大马路上。
再者,搬运村居然是一个有着大量黑户和罪犯的地方,这个地方居然还有人造枪,而且这些都是警察已经掌握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枪击事发生后,省上居然只派来一个刑侦队长,连个调查组都没有。
这样的情况,即使是在扫黑除恶之前也不可能出现,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这样的情节设计显然不符合现实生活,观众无法代入,自然没有追剧的欲望。
人物形象过于脸谱化。
在《对决》这部剧中,人物的善恶过于明显,非黑即白。
要知道,扫黑除恶是一个很艰难,耗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工程,如果都似剧中这样黑恶势力和罪犯特征如此明显,这对扫黑除恶付出了巨大心力的人们是不公平的,无法体现出扫黑除恶的艰难,也丧失了这部剧在教育层面的意义。
当然,脸谱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怪演员的,这和剧本、导演的审美以及当下的审查制度是有很大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