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无法活成被你看见的样子,但是也会活成自由灿烂的样子。
——致之华立冬时节,在北京电影学院看了岩井俊二导演的《你好,之华》。
上一次看岩井导演的电影,应该还是大学时代寝室小影院的《情书》与《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许久不见,今番这个故事,依然还是能够拨动我心中最细的那根弦。
比起故事,比起剧作手法,这部作品最打动我之处,仍然是那份从心中汩汩流出的情感。
以至于走出剧场,不得不感叹一句:这悲欣交集的人生啊。
我想起契诃夫《海鸥》中的那段台词:“我一天比一天更了解,问题不在形式是旧的还是新的;重要的是,完全不是为想到任何形式而写,而只是为了叫心里的东西自然流露出来才写。
”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感,乃至每一个细微的情绪,从开篇便揪住我,一点一点地将我带入每个人物的生命。
【看见,被看见,相互看见】从之华参加姐姐的同学会开始,眼泪止不住地流。
为什么去参加姐姐的同学会?
之华给了一个答案:为了告诉大家姐姐去世的消息。
但只怕,这是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理由而已。
想要被看见,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也好,被看见,作为之华,现在的这个样子。
呐,你知不知道,从前那个灰头土脸的自己,已经成为了当年姐姐的样子。
现在的我是美的吧,如果当年的你,看到的是现在这样的我,故事会怎样写呢?
如果说之华心中还有期待,那或许是期待一个来自尹川的答案:为什么?
是因为我不够美?
是因为我不够好,不够优秀吗?
以及期待一种可能性,重来一次,你会不会爱上我?
之华不是不知道,其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哪里有什么为什么。
一切关于尹川为什么不喜欢之华的理由,都只不过是之华一个人的附会而已。
真相是即使重来一万遍,尹川还是会喜欢上之南,还是不会喜欢上之华。
哪怕我,已经活成了姐姐的样子。
之华看见尹川的那个瞬间,仅仅是那一瞥,我的泪水就落了下来。
万千人之中,一眼就能看见他。
暗恋的样子是最美的,大概便是因为发出去的光芒不会被接收到,所以只会反弹回自己的眼睛里,留下双倍的光芒。
看见你,但不能被你看见。
被误认为之南之后,她的断然离别,她在会场门口的蓦然回首,黯然伫立,都带着一股隐忍而决绝的姿态。
而全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场戏,便是之华在公交车站,之华以为尹川将她误认为之南的那场戏。
尹川到底有没有将之华误认为之南呢?
如果没有误认,为何对之华告白?
难道只是为了成全之华而演的一场戏么?
导演说,虽然尹川也想说:你是假的吧?
你是之华吧?
但想到之华一直是那种一遇到尴尬情况就会逃走的女士,就忍住没拆穿了。
于之华,那可能是一生中最绚烂的一次体验吧。
有没有一个瞬间,你爱上了我,哪怕仅仅是作为姐姐的替身而已?
如何评价这几场戏的表演?
似乎一切语言都已经苍白,“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也难以仿佛一二。
种种次第、层层境界,诸般名相都化作虚空,在我心中留下的只有感受,单纯的感受。
所以,我无法评价表演,只能说出这几场戏中,演员塑造的之华这个人物,在我心中留下的感受。
那便是,当她低下头去取包的时候,当她推开身边的女同学,一遍一遍推说路远的时候,乃至她在会场门口的一回眸,一伫立,都“不是别的什么,而是灼痛。
”(引自公众号“四幕喜剧”)(表演痛苦,要表演到什么境界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痛苦或悲伤的时候,如果身边有人的话,一般会想办法强压下去。
而演员却只能把痛苦和悲伤调动出来,因为演员没有角色那么悲伤,也达不到角色那么痛苦的程度。
如果角色表现出五十分的悲伤,而演员也努力调出了五十分,表面上看起来演员已经和角色一样悲伤了,但是在我看来远远不够,那就是因为角色的悲伤往往是已经经过压抑的……他表现出了五十分,也许内心有一百分。
所以只有当演员入戏很深,真正化身为角色的时候,才可能内心有一百分的悲伤,压下了五十分,表现出五十分……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做到和角色合二为一。
所以这隐忍压抑的表演,却走过了之华全部的心迹。
)这满满溢出屏幕的,又甜蜜,又灼痛的滋味,到底是什么呀?
明明这么多年过去,心底已经淡然了,为什么看到这里还是会哭呢?
而车站那场戏,我心中留下的感受是:巨大的两情相悦的快乐,欣喜,以至于狂喜,却不得不压抑和克制下去,以及那份独独属于之华的,注定求而不得的灼痛。
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之华,三十年不变的心意,还是不能被你看见。
当年不能,现在也不能。
这层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到后面的很多场戏。
(二刷看到这段,尹川向之华道别的时候,之华点点头,郑重其事地,带着仪式感微微欠身,向尹川道别。
这个道别的分量击中了我。
为何如此沉重,因为这是之华,一个自始至终不被认出的“陌生女人”,向尹川的诀别。
当年的之华兴致勃勃地带着梨罐头,黄桃罐头去尹川家,名义上是给尹萌的,其实只是找一个借口给尹川吃吧。
85年,对于一个,刚上初中的女孩子而言,一个罐头的分量是何等沉重呢?
因为喜欢你,所以只想把整个世界都塞到你的手中。
可惜尹川对之华目瞎耳聋,他看不见。
)写信。
写信的之华,样子很美。
暗恋的样子是最美的,因为不被知道,所以有了加倍的喜欢。
层层叠叠如同片云堆积的白色笺纸、仿若幽情郁结的蓝色指甲、一笔一笔似乎蚕丝交织的回文小字,这一切意象都勾勒出这几场戏的气质。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你这样美,却不能被他看见。
而寄信的之华,更有一种破釜沉舟般的坚定。
“请将这封信寄到上海。
”一如当年双手奉上那封告白信时的清坚凛冽。
而当尹川以一种猝不及防的姿态出现在扈老师家门口,之华在扈老师家中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找一支口红的样子,也令我动容。
说说尹川和之华的最后吧。
嗯,那或许真的是最后了。
之华说:写小说可不容易,在我心里边,你可是很厉害的。
能将这份心意传递出去,就足够了吧。
以上便是之华线上最令我动容的几场戏。
其他人物行动线尤其是尹川线,也颇有打动我之处,但也许是同为女性的缘故,对之华这个人物有着更深的共鸣。
所以看之华的时候,也落泪最多。
不被之南看见的尹川,不被尹川看见的之华,乃至不被扈老师看见的婆婆……这一切的暗恋、单思,都化作一封封书信,以一种飞蛾扑火灰飞烟灭也要呈递到你的面前的姿态,向被看见的那个人飞去。
而千言万语,落到笔下,都化作一句“你好”……正如周公子所言,你好,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吧。
所以影片的结尾,看见的,被看见的,都相互看见了。
之南和尹川相互看见了。
那本小说,之南看见了。
之南留给睦睦和晨晨的遗书,就是尹川的文字。
这是之南给尹川的一个答案:这就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样子。
尹川和之华相互看见了。
“你好,之华”,就是尹川给予之华的一个答案吧。
这个答案,无关爱与被爱,只关乎如何活下去。
呐,之华,我看见了你。
虽然有的人能够实现梦想,有的人不能。
虽然有的人能够两情相悦,有的人却求而不得。
但是没有关系啊,只要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就好了。
关键是,不论走过哪一条路,都是自己的人生。
你,我,都是一样的。
即使无法活成当年你心目中的姐姐的样子,也一定会活成自由灿烂的样子。
那是之华自己的样子。
PS:写一些个人感受。
看完电影有写信的冲动,上一次写信是在什么时候呢?
上一次写信是写给谁呢?
啊啊,我清楚地记得,虽然不知收信的那个人是否还记得。
想起很多关于书信的诗。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首映礼见面会的时候,每位演员都对自己的角色说了一句话,愿你活成……的样子。
每位演员所说的,都无比契合人物的心境。
于是我很期待周公子会对之华说什么。
当时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对之华说的,如果有的话,那便是:愿你活成当下的样子。
周公子说的是:愿大家都活成自由灿烂的样子。
人和人聚在一起,却不必然相互看见,相互听见。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所求的就是被看见。
所以当少年尹川向之华道歉的时候,我感觉到这是多么温柔的一个人。
他在为之华的不被看见而道歉。
尤金奥尼尔说过,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是唯一的实体。
其余都是风中的灰烬。
而这,便是《你好,之华》让我看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声气相通。
之华:尹川,我看见了你,你看见了我吗?
尹川:之南,我看见了你,你看见了我吗?
看见了。
看见了。
看见了。
只要看见,就足够了……导演说:对于之华来说,尹川就是明星。
在日本有很多偶像的“追星族”,其中也会有很多是主妇。
我就是以这些形象为模板的。
所以首映礼的时候,周公子说:我是岩井导演的粉丝。
胡歌说:我是岩井导演的粉丝。
秦昊说:我是岩井导演的cosplay扮演者……主持人说:今天是粉丝见面会。
片名为什么叫做“你好,之华”?
因为在她黯淡乏爱的少女时代从来没有一个人会对她说一句你好,之华。
活在姐姐的光环之下,之华被无限度地忽略乃至存在感几乎为零。
所以这篇文章是写给之华,也是写给当年那个不被看见的自己。
那么,你是被看见的人,还是不被看见的人呢?
导演是温柔的人,他对每一个人物的悲悯深深打动了我。
之华平凡么?
同学会舞台上的她,仍然扣扣索索,无法像当年的姐姐一样坚定沉稳,妙语连珠。
尹川平凡么?
也许是的,他除了《之南》连一本小说都写不了。
无论之华还是尹川,都不是世俗定义的成功之人吧?
但他们分明是有光的。
剧里的人儿平凡黯淡,剧外的人儿光芒万丈,如同之华的昨日和今朝。
今日的她终于闪闪发光了一回,但当年。
那光芒,谁看见?
我想说,如果我在,我可以看见。
哪怕再黯淡也好,之华也有之南无法盖过的,光芒。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光明的。
补充二刷感受:始于爱情,终于人生。
初看对于每个人物的爱情深深共鸣,二刷看出更多的人生况味。
张超这个人物在我心中挥之不去,以及他那句台词:人生啊,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的。
第三代人物的线索,也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如何以一种直觉的肯定面对生活?
如何直面生死、生命中的种种无常?
如何放下执念?
如何获得勇气?
爱情、自性、勇气。
故事在三代人之间流淌,而主题也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最后尹川和之华放下了执念,不再执着于求而不得的痛苦,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睦睦、飒然和晨晨终于敢于直面,这无常的人生,这弄人的造化。
获得了勇气。
何冀平说:人们常常问我,为何小小年纪,笔下就有这样多的苍凉。
那么这句话我也想送给导演。
或许是由于心性敏感的缘故,所以对这世间的无常,会有更深的体会吧。
所以导演笔下的人生啊,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有如许多的苍凉感……而冲破那层世事无常之苍凉感的,是尹川在之南遗像前上的一瓣心香。
那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之光。
再次补充:初看我也觉得后半段剧情比较沉闷,但今日,我忽然被后半段的力量击中了。
特别是之华在暗夜中追着晨晨爬上长长的阶梯,最后抱住晨晨,回到家后教他哭出来,自己也哭了出来。
这一段戏简直揪住了我的心。
暗夜的阶梯中,她爬得是那样气喘吁吁。
人生或许也是这样一段西西弗斯的阶梯吧,如许无奈,令人无措。
但只要向上爬着,就有希望。
或许累了,或许中途停一下,但不会放弃。
如果说之华这一段戏,给我什么样的感受,那便是“治愈”。
尹川对睦睦和飒然的影响,也不言而喻。
所以尹川和之华,这两个情场失意的人儿啊,他们给了第三代人真正的光芒。
大抵好的电影,关键的段落都是有些“象征主义”的,有着非常华丽的形式感,人物的某些行动高度凝练,成为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或者说隐喻的程式。
比如说,这部电影中的之华写信,之华爬楼梯……首映礼结束之后有一个见面会,当时秦昊说,这个电影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是真事,所以没有不合理。
如果觉得不合理,可以问导演。
我初看也觉得有很多剧情似乎很不合理,但是细思之下,又能想象出很多种可能性。
导演拍得太隐晦。
所以在我心中留下了很多谜团。
尹川的信害死了之南?
尹川究竟有没有一个瞬间爱上了之华?
之南临终前究竟有没有一个瞬间爱上了尹川?
以及,什么叫做错过呢?
是指尹川错过了之华?
之南错过了尹川?
就像歌词中所写,有的人跑得太快,有的人慢了半拍,有的人先知先觉,有的人后知后觉。
还是指,他们错过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呢?
期待导演的解答。
公众号:龄官(lingguan1123),主要发布原创剧评,欢迎关注。
文:荼白
岩井俊二是我的青春。
或者说,曾是。
我曾在他的阳光和微风里体味着绵长的忧伤,曾幻想着在田野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宇宙或者苍穹,曾哼唱过破碎的南海姑娘,曾盯着纯白的窗帘被风吹起一遍又一遍,因为他,青春里所有难耐的情绪都有了最美的出口。
夕阳里漫天飞舞的黑色羽毛成全了少年人对死亡的华丽歌颂,四月的樱吹雪却又温柔了岁月的褶皱,彼时的空气里仿佛有樱花的香甜,德彪西的钢琴曲在阳光里忽明忽灭。
但后来,我的那些跳动着的忧伤、残酷、柔软好像都随着青春死去了。
所以看到多年后的岩井,仍然执着的要去寻找那些曾经,我是犹豫的。
之华,之南,尹川,信,情书,亡者,生者,你好吗?
我很好。
一些似曾相识,却又泾渭分明,看完电影,我曾经关于水土不服的忧心全部烟消云散,岩井再一次证明了:他打造的青春永远都能那么动人。
不管我们离青春多远或多近,他就是有办法让我们回到那个表面看似岁月静好心底实则兵荒马乱的年纪。
岩井的初中情节烙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它们时而温柔时而残酷。
也许在他看来,那是我们第一次那么急切的想要去靠近一个人却又笨拙得毫无章法;又或者,那是我们仍然笃定的相信着未来有无数种光明的可能。
我们也必定会活成自己最好模样的最后一段时光,因为那时我们仍不知道生活正要准备向我们展现它心血来潮的残忍。
《你好,之华》的故事发生在大连,一开始不明白这个城市有什么魔力能让岩井安放这段独特的青春,后来知道了,这是岩井的母亲出生的城市,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座城市在他的电影里似乎涌动着淡蓝色潮水般温暖的底色,哀伤被冲得越来越淡,也更明白了,为什么电影有了更多更多对母亲的追寻。
也许,这是他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去靠近母亲生命的起点。
所以这部影片,并非全然关于青春,这一次,他有了更大的命题,关乎家庭,关乎时光。
家庭中,少年、中年、老年都有了各自的心事,有一些失去、一些寻找,各自迷失着又勇敢着。
从之南和之华到睦睦和然然,命运仿佛走了一个圈,而从尹川到张超,命运又好像从来都只是个玩笑。
在这个人与人的联络已经变得太过泛滥和轻易的年代,“失语”却已然成为常态,而岩井无比执迷的“信”就成了打破这种失语的利器,一笔一划,必然倾注更多的心力,而时效的延迟似乎也能催生更多的勇气。
于是那些阴差阳错的信件,慢慢抚平了时光里的磕绊。
其实,谁的青春没有遗憾呢?
谁的生命里又没有些失去呢?
谁的午夜梦回不曾有过那些求而不得呢?
但是追求过、错失过、哭过、痛过,才能继续扎进生活里奋勇向前。
走过所有的时光,最终能够微笑地说声你好,都是岁月最大的宽容。
《你好之华》上海站提前点映主创见面映后交流整理:水隐忍者、刘小黛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主持人:刚刚大家看到的是即将在明天全国公映的《你好,之华》,这也是岩井俊二导演指导的第一部中国影片,所以今天电影的主创,主演周迅,还有导演岩井俊二也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现场。
周迅:还是火热的。
主持人:是的,特别火热,刚刚字幕刚结束。
周迅跟岩井俊二导演先来跟大家打个招呼。
周迅:好,大家晚上好,谢谢大家来。
我是周迅。
岩井俊二:大家好,我是岩井俊二。
主持人:其实之前陈可辛导演也说三位互相是粉丝,大家也会觉得说周迅岩井俊二跟陈可辛导演(本电影的监制)。
三位是有生之年的合作了,所以周迅你可以说一说跟岩井俊二导演合作的感受吗?
周迅:合作的感受就是其实我觉得就像大家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感受是一样的。
虽然我和岩井导演语言上有一些障碍,通过翻译在现场沟通,但是其实虽然语言上有障碍,但是我们在感觉上在对戏的感受上是一点障碍都没有,所以我也觉得我是非常荣幸有这么一次经历,非常珍贵的一次经历。
主持人:之前应该也看过岩井俊二的书,对不对?
周迅:书我还没有看过!
我看过岩井导演的很多电影。
主持人:包括情书。
周迅:嗯,影迷啊。
主持人:岩井俊二导演,之前听您说要在电影当中找到青春的样子,那你觉得片中的这个青春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岩井俊二:其实我从创作脚本开始,我一直是对我来说就是回顾青春的一个过程,当然了青春每个人都有可能好的回忆或者不好的回忆,会遇到非常多的事情,遇到非常多的人,所以这些都是他们之间其实都是互有联系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圈子,当年拍情书的时候因为还很年轻,所以其实没有很深的这样的实感,但是因为现在到了这个年纪了,所以再拍《你好,之华》可能这个感觉就会深很多。
主持人:两位已经刚跟我们分享了拍电影的前后的故事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把时间交给我们刚刚看完电影的观众,有什么问题要来给我们主创提问。
周迅: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史努比。
影迷1:今天真的是跟做梦一样,周迅我是你十几年的老粉了!
从《苏州河》开始到《如果爱》到《李米的猜想》,再到《风声》,再到《如懿传》,还最早的那个《古墓荒斋》我都有看过。
周迅:真的是老粉了。
影迷1:虽然我是个九五后,然后真的就非常感谢今天这部电影。
然后我是有几个问题要问一下导演。
主持人:你这是要脱粉了吗?
影迷1:这部电影非常的温情,让我想到了是枝裕和的一些电影,我就是想问一下导演,我看过你的采访,您非常想要拍一个中国的故事,但是在您的理解这个在剧情方面来讲的话,这个就是您在之前融入了哪些中国的元素,或者怎样加入了中国的艺术。
主持人:怎样接入了中国的地气,对不对?
岩井俊二:我们真的是一起把剧本里头的每一页,每一行都是逐字逐句的去讨论修改,所以完成了最后这样一个剧本,其实对我来说特别难的就是拍当时回忆篇的那些故事,因为对我来说是没有体验过的生活,所以也是每一个都在问大家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因为虽然我们拍的那个地方街道可能有点古老,但是经常工作人员跟我说这个也不能入镜,那个也不能入镜,因为这个看起来不像90年代的中国,所以要遮住很多东西,这个对我来说当时特别难。
主持人:所以其实是排过一些雷的。
影迷2:首先是看着《如懿传》以及周迅那么多作品,你演的每一个女主角都特别打动我,包括今天看电影我都会流泪,我就想知道你在每一次审角的时候,你都会通过什么标准去选自己喜欢的剧本,以及未来还有什么样的角色是你所期待的。
周迅:比如说你看的我演的角色有打动你,这个就是我选剧本(的原因),其实它也是打动我了,所以我就接了。
未来其实我更希望有一些五花八门的角色。
比如说像之华,这个角色其实是我以前比较少碰触的,就是比较大众化生活的,我以前不都演飘来飘去飞来飞去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能更多地去接触这一类的角色。
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之南》是关于两人大学之后的故事,没有出现在30年后的书信中,也没有出现在之华的回忆里。
因为它的主人翁是之华,而不是之南。
一开始尹川就知道是之华替代的之南,在车站,他想知道,那本小说她是否看了,是否已经看出之南的原型是之华。
然而并没有。
大学那段是局外者完全不了解的情节,只有当事人尹川、之南知道。
在这段时间里,之南与之华渐行渐远,并且没有将《之南》与之华分享。
从小都是之华嫉妒姐姐,那是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之南嫉妒之华。
尹川与之南的故事,在尹川说把情书扔掉的时候已经结束了。
尹川错过的人不是之南,是之华。
之南也知道,她错过的人是尹川。
张超是她面对错过的救赎,是之南为结束这段感情找到的一个出口。
所以之南与尹川会分手,会抑郁,会再也没有去寻找尹川,所以尹川在之南的遗像前会说她傻。
《你好,之华》,自始至终尹川都在和你通信,用最隐晦的方式讲述初中永远不会忘记的回忆。
因为多年之后,在尹川初中的那段回忆里,出现最多的不是之南,而是可爱的妹妹之华。
这也许直到你看完《之南》后才会了解到。
影片有两个最难解释的地方,一个是标题,一个是之南为什么会跟尹川分手却还保留着他的爱。
如果把《你好,之华》看作尹川写给之华的情书,一切都解释得通了。
一切都是因为尹川在两个错误的时间,喜欢上两个错误的人,才造就了姐妹两的人生。
影片有一个前后呼应的点,尹川发给“之南”的短信,以及中学时之华写给尹川的表白情书,都出现了“喜欢”。
(再补充说一下对张超这部分情节的看法:张超说自己是想证明给天子骄子们看看,自己能把之南追到,但其实,他没有自己认为的那样有魅力。
之南与尹川再次相遇是大学时期,此时也是姐妹俩关系渐渐疏远的时候,再后来是张超的出现,再后来是分手。
但之后的之南对尹川的感情较之初中时期,加深了很多很多。
这其中的缘由,自始至终只有她和尹川知道。
在尹川写给第二个“之南”的信中,是对初中生活的回忆,却回忆最多的,是跟之华的故事。
他俩相识、代送情书、矛盾产生、告白等等,因为在尹川心里,已经不知不觉喜欢上了之华。
大学跟他在一起的之南也察觉到了这点,然而之南也陷入对尹川的爱恋中。
以及对妹妹的嫉妒中。
所以说尹川在两个错误的时间,分别喜欢上了之南和之华。
后来的之南是痛苦的,她想要结束这段感情,却又陷入其中。
直到张超的出现,之南找到了一个逃避的方式,同时尹川也没有过多的挽留。
张超就是捡了个大便宜。
但结婚后他也察觉出之南对尹川仍然念念不忘,再加上他的暴脾气。
家暴,加上对尹川的疯狂思念,之南患上了抑郁症,最终走向自杀。
同学聚会上的尹川第一眼就认出了之华,他从上海回到家乡想要寻找的人其实是之华,并意外得知之南的死。
他说之南的死,自己也有责任,是因为他对之南的离开妥协了,他知道之南对自己的感情,知道她跟张超在一起的原因。
尹川去找张超,更多的是出于对之南的愧疚。
@童年的流星 提到之南抽屉里那封同学聚会的邀请函,可能是之南自杀的导火索。
非常棒的一个设定,之南疯狂思念尹川,却不敢再与他相见,回忆涌上来,无法再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了自杀。
)金马奖周迅的访谈,关于指甲颜色的由来:
这是关于之华的故事,是之华的颜色。
《你好,之华》,一部让我感到无比尴尬的电影。
以信为载体讲述三代人的暗恋,台词和表演都矫揉造作。
尹川对之南的念念不忘是自我沉溺,除了摘下口罩时的惊艳,我几乎看不到任何他该情深如此的理由,他的感情是漂浮的,表演也就显得浮夸。
如果说前半段还是一个不修边幅,无法从对之南的回忆中抽离的作家(电影里构造的回忆少得可怜,我无法想象他想从哪些画面中抽离,他还说记忆是那么鲜明)。
后半段从他追到大连开始,本来悬浮的人物就崩坏得更加彻底,尤其是那场在睦睦床上哭的戏,好一段综艺级别的假哭啊,娄烨镜头下秦昊的忧郁与深沉,彻底毁在一段尴尬而死活挤不出眼泪的痛悼中了。
我看不到一点《春风沉醉的夜晚》和《浮城谜事》里秦昊的影子,有的只有网剧《沙海》和《无证之罪》里的痞,我宣布对秦昊脱粉了。
尤其是末尾几个人交替读着那段演讲时,(那段造作的演讲有什么值得反复朗诵的?)秦昊在桥上一抹释然的笑,让我又痛心疾首了一次。
于是之南的忧郁致死,之南反复读着尹川的信和小说,就显得十分不可信,实在要解释我只能说她可能只是从怀念尹川来痛惜和张超的悲惨。
说到张超,从胡歌出来起,影院就有女生大呼胡歌,他颓唐的造型,用无谓的口吻诉说和之南的往事,在他说到自己想当演员歌手时,影院一阵哄笑,是啊,有人说岩井俊二在这部电影里很温柔,大概就是用这些无谓而造作的台词在轻描淡写一份悲惨吧。
周迅我不想说了,只有口红那一个细节是可圈点的,她都架不住那一份造作与虚浮,尤其在念她假装之南写给尹川的信时。
整部电影只有张子枫是真实的,无论是她作为小之华对小尹川的暗恋与失落,还是她作为飒然因喜欢上同桌而不敢继续回去上学,这些才是真实的情感。
她的表演也很好,整部电影里唯一的亮点吧。
能看出来岩井俊二在努力做一个中国的故事,可是他真的不懂中国,家庭戏也显得极假,而从尹川的发型,电影里信这个载体,他又在努力从自己的经典里嫁接一些东西,但是在我看来,他真的失败了。
求求日本导演别来大陆拍戏了吧。
岩井俊二和村上春树或许是中国文艺青年最熟悉的两个日本文艺符号。
《情书》这部近乎完美的青春绝唱我自己也看过许多遍。
“岩井俊二+周迅+陈可辛”、“岩井俊二的第一部华语电影”,这些自然是让国内文艺青年异常兴奋的标签,但日本导演能否适应中国水土,之前还是有些疑虑的。
不过随后,今年金马奖入围名单公布,《你好,之华》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周迅)、最佳女配角(张子枫)和最佳原创剧本(岩井俊二)三个最有分量奖项的提名,这说明电影在编剧和表演层面上是可圈可点的。
事实也证明了金马奖的眼光。
坐进影院,开场音乐响起的一刻,对岩井俊二水土不服疑虑立即消除了。
在本片中,周迅不再是《如懿传》中靠一个人的演技苦撑的大女主,无论是她扮演的之华,还是张子枫诠释的、在姐姐的美貌和能力阴影下的“猪猪女孩”,以及秦昊的失意作家和胡歌演的渣男等等,所有人的演技都在线。
虽然《如懿传》和《你好,之华》都是下半年才上映/上线的作品,但毫无疑问,今年可以称为“周迅年”。
周迅作品产量很低,但她在每一部中都能树立一个个性鲜明的经典形象。
与以往相对架空的形象不同,这次她终于有了一个足够“日常”的角色。
从夫妻吵架、照顾家庭的琐碎,到几场情感戏她都完成的特别到位。
在电影一开场她的表演就非常动人。
在之南的葬礼上,岩井俊二给了周迅本片的第一个面部特写,她面色哀伤、憔悴,情绪低沉,整个眼睛是刚哭过的那种真实的浮肿,而这个浮肿明显不是化妆带来的效果。
从电影海报版面的均匀分配就可以看出,《你好,之华》其实是一部群戏。
由于清新的气息和涉及到几代人的感情故事,所以有人把《你好,之华》定义成岩井俊二式的“青春片”,这其实不太准确。
青春片大概有两种类型:讲述个人成长与青春悸动的纯爱类青春片;以及“解构”前一种青春片的“残酷青春”类型。
在华语片中,《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蓝色大门》、《闪光少女》等属于第一种类型。
而岩井俊二的电影,虽然画面清新,但内容上远比纯爱类青春片更沉重,他所刻画的始终都是“残酷的青春”。
这一方面源于他本人(或许也是日本人)对死亡的迷恋,另一方面是,他习惯于把个体放置在更宏大的时间性和时代性背景中。
《情书》、《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梦旅人》,他的每一部剧情长片几乎都被死亡和哀悼的阴影所笼罩。
《花与爱丽丝》或许是通俗意义上的纯爱电影,但他随后迅速拍了《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把死亡写在了片名里。
这样说来可能只有《四月物语》算是比较纯爱的题材。
《燕尾蝶》讲述的是日本“后工业”时代废墟中的青春、爱欲和死亡的故事;《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关涉网络时代个体的孤独、伤感和残酷。
《情书》更是一个经典的现代人精神寓言。
尽管我们把它当做一部爱情片来看待,但片中没有一个人曾经哪怕片刻得到过互相喜欢的、对称的爱情。
用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中的总结来表述:“秋叶茂深深地爱着博子,博子却无法忘怀男藤井树,秋叶茂的女弟子绝望地爱着老师,却深知自己没有机会取代博子。
少年树曾绝望地试图引起少女树的关注,……但当女藤井树终于了悟并怀抱着同样的爱时,男藤井树却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小樽的邮差显然爱着女藤井树,但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加上年迈的、逐日与电子游戏机为伴的爷爷和中年丧夫的母亲。
这几乎是一个被孤独者所构成的世界。
”正是这份岩井俊二独有的情感错位,以及作为线索串联全篇的书信,让国内观众误以为《你好,之华》是一部中国版的《情书》,但实际上,导演只是借用了情书中的若干基调和元素,虽然同样是关涉悲伤与遗忘,回忆与自我寓言,但两部电影的视角却不尽相同。
《你好,之华》是不是《情书》的中国版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电影中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完成度;二是它与《情书》在内蕴上的差别。
本片并未局限于为中国观众量身一部中国版的《情书》,因为它无论从色调还是镜头语言上都延续了岩井俊二一贯的特色,没被完全被大连的东北风情裹挟。
岩井俊二在采访中也透露,场景、道具等“本土化”方面的工作,他都全部交给中方的工作人员来处理。
也就是说,中国元素并不是电影的绝对中心。
换一个角度来说,岩井俊二的意图不是要书写中国人的青春,而是释放一种更为普世的能量。
典型的日式青春是岛国特有的那种孤独、绝望、后现代的、向死而生的青春;而合乎逻辑的中式青春大多带有“被政治化”的时代色彩。
《芳华》、《阳光灿烂的日子》,包括《中国合伙人》才是中国人的青春,因为我们的青春里必然印刻着那些动荡的时代、热血的时代以及改革开放的时代所特有的痕迹和底色。
其次,与《情书》单线条的爱情片式“自我发现”路径不同,《你好,之华》的视角是“亲情的”。
这一点导演在开头就已经用镜头语言点明。
在《情书》的开场,博子仰望“天国”中的藤井树后,在长镜头注视下缓缓走远,消失在镜头里。
而在《你好,之华》中,众人参加完之南的葬礼驱车回家后,摄影机在极高处(天国)俯拍,注视着一家人走入室内。
这分别表现了一个人的告别与一群人的告别,后者显然是以之南的视角来叙述的。
与开头呼应,在《情书》的结尾,博子对着雪山呼喊,终于完成了与爱人的告别。
而《你好,之华》的一家人,也在结尾再次重聚;之南的子女终于有勇气打开遗书,勇敢面对母亲的离开。
从表面上看,两部电影存在着一种暗恋/明恋的对应关系,但本片并不是《情书》的延展,用秦昊的话说,在导演的审美体系上虽然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在具体的展开上是各自独立的。
首先,有别于《情书》单线的恋情叙事,《你好,之华》不是一个“爱而不得”的故事。
尹川虽然在最初告白时遭遇挫折,但他们在大学时代又再度相遇、相爱。
直到之南临死之前,甚至在遗书当中,两个人始终都是互相属意的。
其次,《你好,之华》虽然借用了《情书》以书信的错位表现情感错失的元素,但所有角色都是在之南去世后,以“回顾”和“悼念”的方式去演绎,而不是直接“参与”其中的。
在《情书》的结尾,博子从拒绝遗忘,到接受爱人的死亡,并将哀悼的任务传递给女藤井树。
而在《你好,之华》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传递过程。
在之南从天国的注视下,家人以及昔日恋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对她的追悼工作,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你好,之华》中累积了大量书信的错位、情感的错失、生命的延续和回忆的堆积,或许它不如《情书》深刻,但远比《情书》更为丰沛。
虽然影片中所有人都在写信,但英文片名《Last Letter》——最后一封信,显然指的是之南的遗书。
有趣的是,中文片名是《你好,之华》,但之华其实从未收到过一封开头为“你好,之华”的信。
无论是尹川年轻时代的情书,还是如今的通信,开篇都是“你好,之南”。
这暗示出,“你好,之华”看似是一种表达“开始”的问候,其实在说“之华”如何去“结束”,即在姐姐去世后,走出姐姐生前,以及她的去世所带来的阴影。
之南的遗书是当年的毕业演讲稿,这份演讲稿是之南写就,而后经由尹川之笔修改而成的。
从这个重要的设置来看,今天的岩井俊二似乎不再是《情书》中那个透露着刺骨的、绝望孤独的现代寓言家。
这封遗书代表着死亡,但就像每个人的人生,它虽然是由我们自己在独自创作,但又是经过别人的参与而得到修改的;人生的每个重要参与者都在修改着这份遗书。
之南的人生曾经被尹川一笔一笔用心刻画得很美;也曾经被前夫张超一次一次残忍地撕毁。
年少的之华说,“姐姐就是感冒的传染源”,的确,在本片中,她从未现实在场,确是所有故事的起点。
而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无论他人以何种方式参与,自己都是那个情感的传染源。
电影以葬礼开场,以校园生活的回忆定格来作为收尾,葬礼是对生命的不可挽回,校园生活是对青春匆匆而过的追忆缅怀,一切都是在讲年华岁月的逝去。
不叫《你好,之南》是因为影片不单单是聚焦之南这个人物,而是聚焦对周迅所扮演的之华这个人物所引出的祖孙三代的一种全景式人生关照,镜头雕刻的是在不同年龄段的他们面对爱情,面对命运所产生的不同际遇的人生交织图腾。
所以,进一步来说,《你好,之华》里面的华可以引申为电影里全部人物的“年华”,是一种人物自己对自己人生的回望与问候。
三代人的线索都是以周迅扮演的之华作为情感纽带而串联起来。
之华是全片的戏眼,所以影片叫《你好,之华》。
是之华替姐姐参加同学聚会遇见了尹川然后装作没有死去的姐姐之南给他写信开启了全片,初中时的校园生活片段更多的也是在叙述那个在姐姐之南光环下的普通少女之华暗恋男神尹川的少女心事。
婆婆那条线是之华看见她与英语老教授在公园里谈笑所引出。
之后,为闪了腰的婆婆送信,为手受伤的英语教授老爷爷写信也都是之华这个人物所连接起来的。
之南的儿子晨晨那条线也是在讲作为小姨的之华与侄子晨晨面对至亲突然离世后的人生状态,之华在黑夜里彷徨着急的找到离家出走的晨晨,告诉他你还有家可以回去,是之华给了晨晨温暖,是之华拍着晨晨的背默默留着眼泪心疼说出那一句,好好睡吧,睡一觉就会好的。
在岩井俊二的电影里,一切都是轻盈克制而充满诗意的,虽然以葬礼作为开头,但前半段的基调都是明朗跳动而活泼的,时时有幽默的细节。
随着剧情的慢慢展开,一切处理的不疾不徐,痛心,伤感,释然,一层层抽丝剥茧,一点点向你娓娓道来,就像冬日里的一杯温暖的咖啡,也像最知心的朋友在和你深谈低语,整部电影的观感非常舒适,那些诗意的瞬间会让你看完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会回想起来。
昨晚看完电影,今日一早仍然会想起的是那句在冬日里裹着厚厚围巾低头的叹息,是写信沉思时笔尖触碰纸张的沙沙声,是婆婆收到信时的激动变成了轻描淡写的那一句“你放在那里吧”,是那个英语老教授家里“不小心”遗落的口红,是原本应该嚎啕大哭的葬礼上静默的不舍,是那句少女只会写在信上,永远不会说出口的—我喜欢你。
之南的死去,带给周围人的悲痛是显而易见的,但导演没有直接要人物浅显的哭。
而是表现在之华参加姐姐30周年同学聚会上已经要早早离场时听到姐姐年轻时的毕业演讲的声音而心碎不舍的回头。
表现在之南儿子晨晨问奶奶,人为什么要死?
以及他在看到小鸟死去时的低头凝视和放飞家里养的鹦鹉的同时也是放飞过去的自己的释怀之情。
表现在之南女儿睦睦哭着对着尹川说的那句,要是写这本书的作者来早早接我们就好了。
表现在之华对尹川笑中带泪的那句,要是姐姐当初嫁给你就好了。
表现在之南的父亲母亲对外宣称之南是病死的,是自然生老病死自然的不可抗力,而不是对之南自己结束生命的痛心惋惜之情。
关于人物的表演,两个小演员张子枫和邓恩熙都灵气十足,邓恩熙是那种第一眼就会在人群中注视到的美丽少女,哭戏见演技派的实力,小小年纪,未来可期。
而张子枫更是因为此片提名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电影里几场关键的戏她处理的很精准到位,自然有生活的烟火气息,把敏感,俏皮,可爱的青春期少女懵懂的一面完全表现出来了。
胡歌也是亮点,饰演一个头发散乱,胡子邋遢,喝酒消愁,整天混日子的实实足足渣男,胡歌的表演有一种沉下心来的力度和爆发力,在得知之南死了后那一晃而过,有点自责,有点后悔,又有点蒙圈,不想被尹川看到自己的痛心瞬间的表演让我印象深刻。
周迅的表演比起因为角色束缚要端着演的如懿传明显更自然灵动,处理起生活化的现代戏显然是她的强项,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秦昊的表演也属上乘,把一个落魄的小说家爱而不得,错失遗憾,痛心但不张扬的内敛一面全然呈现了出来。
我对这个角色最有体会,因为我本人也是一个小说作者,和尹川有着同样的命运。
写过两本不畅销的小说,前阵子,大学10周年同学聚会,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问我,你现在在做什么啊?
我说,我写点东西,出了两本书。
同学说,哇,没想到我们中间还出了个“大作家”啊,你现在一定赚很多钱吧。
我回答不上来,因为光凭那些可怜的版税收入,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他,同年龄的朋友做生意的做生意,做高管的做高管的,几乎都结婚买房生子,而我几乎一无所有,我有时候也问自己到底要不要坚持下去,改行吧。
但我是真正热爱写作的人,写作已经融入了我生命,书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已经变成了我最珍贵的朋友,他们的人生就是我的人生,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所以就算实在坚持不下去,也就大不了从头来过而已,毕竟我才刚30岁出头。
青春是岩井俊二作品中永远的母题,在点映见面会上,导演还是那个带着眼睛的文艺青年摸样,面对观众的问题也是回答的有点害羞有点不知所措,有没有人是永远活在青春里的?
我想,岩井俊二就是这样永保初心的人。
岩井俊二的电影里,处处是青春的影子。
写信,阳光,操场,遮脸的口罩,自行车,转学,马尾辫,白衬衫,毕业礼堂,睫毛,短发,黄昏,侧脸,足球,背影,对视,汗水,图书馆,运动会,相遇的走廊,教室门口,被风吹起的窗帘,音乐课的钢琴声,青涩的自我介绍,永远定格的夕阳。
这些美好记忆的标签随便选两三个,就能组成一个唯美,感动人心的青春故事。
我对青春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曾经一同绽放过或者死过了一会,后来我们各自靠向了人生不同的,最适合自己的岸。
之南为什么不和尹川在一起?
张超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消沉自甘堕落的样子?
这些都是青春里的人物面对生活所作出的选择,可能会无奈,可能会后悔,可能会遗憾,有的人最终活出了自我,有的人努力过,挣扎过,不甘心过,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周迅的表演如水般隽永,紧紧贴合人物最生活化的一面走,松弛而细腻,有一种可以把周遭发生的一切变故熨烫的妥帖的淡然。
在点映结束后采访时,周迅说,以后只想演更多生活化的角色,而不是之前飘来飘去,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
在处理如何把日常变得精致且具有诗意上,周迅和导演岩井俊二都有一种天赋,可以让日常记录不再死板无聊,让时间变得像一个个俏皮弹跳的音符,在人物或喜或悲的人生里恣意游走。
手持摄影更加灵动,真实地表现故事,让镜头有一种静静聆听者和陪伴者的沉静之感,周迅的每一个回眸,每一个不安局促的眼神都是戏。
你好,依然活在青春里的岩井俊二。
你好,44岁依然美丽的周迅。
因为一直有人问哪里可以看到我的那些小说,所以放了我的公众号上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一个看看,里面会一直更新最新品质电影的深度影评,经典小说的书评,和一些生活中的感悟。
人间奇遇
我想你脑海中一定有这样的画面:一个年龄不大的女孩子深情回眸,带上浅浅的笑容,或者什么都不说,她就笑笑的看着你。
这样动人的画面是属于青春里的,这样的笑靥如花是荧幕世界里难以磨灭的影像。
1974年出生的周迅早已进入不惑之年,青春对于她来说是昨日的旧事,在面对年龄、老、胖这些问题时周迅同样有着困惑和悲伤,尤其前一段时间的《如懿传》,网络上对周迅扮演少女如懿的批评到了一个苛刻的程度:“扮嫩”、“丫头教主”、“周迅也老了”等等,更让周迅陷入过对年龄的阵痛。
周迅对话陈可辛
谈论“老”的话题在近日对话陈可欣时,周迅坦然承认自己的不愉快,也描述这段自我和解的经历,关于“老”,那些不好听的评价是真实,也是流于表面,至少在这部《你好,之华》中,演员周迅彻底与袁之华融为一体,在人到中年时上演一出自我和解的爱情故事。
没有海蛎子味的大连爱情故事 《你好,之华》讲述袁之华代替已故的姐姐参加初中同学会,期间偶遇当时她暗恋的对象,也是姐姐的前任尹川,多年过去后,早已物是人非的各自都怀揣着不同的生活印记。
为了避免丈夫的追踪,之华开始用写信的方式与尹川对话,但她用了姐姐的身份,让彼此又重新建立联系,随着之华身份被尹川发现,姐姐的离世、之华的家庭以及尹川对过往的怀念,这些背后的故事与情绪逐渐交集在一起。
作为岩井俊二执导的首部中国电影,《你好,之华》延续其过往日式风格:带着粉蓝色滤镜的画面、整片整片的天空,以及女性角色不贵气精致,但永远优雅从容,让人误以为这段故事发生在北海道而非辽宁大连。
少了海蛎子味儿的《你好,之华》也很好的接住了中国本土的地气,努力还原故事所在地及回忆中上个世纪的国内风貌,岩井俊二用他惯以的细腻情感,仍旧以其最为所善的暗恋为引,通过写信、聊家常、回忆过往这些看似生活的细碎,对过往的爱,在遗憾与失去中用纯粹的温情治愈人心。
这个年代还写信?
袁之华的心思与情愫 袁之华是有心思的,她有一些小心机。
当她在同学会上重新与尹川见面后,她就心动了,不然她不会继续假装是她姐姐,毕竟,就像之华的丈夫说的那样,就算自己被误会成姐姐,也是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事情。
因此,为了避免丈夫的叨扰,之华干脆不用手机,不让丈夫产生疑心,她在工作时抽空给尹川写信,信里面都是唠唠叨叨的小琐碎,但寄出后不留地址,之华又留了一个小心机。
这看似是很少女心的事情却发生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女性身上,这并不是少女梦没做够,我更认为这是知分寸的表现,这也是之华对尹川的情愫。
她不想让尹川的出现介入到自己的家庭中,但少时对尹川的情愫仍存留在心:初中时的之华把尹川给姐姐的情书偷偷藏起,自己又跑到尹川家门口送自己写的情书。
直到后来失去联系,这份最单纯的爱情被埋在心底最深处,她假扮成姐姐,与尹川通过不那么直接的方式——写信建立联系,让自己纯真的情愫戴上面具,真实又不伤害他人,这是之华对自己没有能够发生的爱情最好的解决方式。
作家尹川的执念——不探个究竟不罢休 幸好尹川是个作家,不然总是探个究竟的劲头以为他是个侦探。
尹川只出过一本书,叫《之南》,正是以之华的姐姐名字命名,也是他与之南爱情故事的记录,尹川和之南虽从初中就相识,但在大学才恋爱,分开后就断了联系,但之华并不知道二人在大学恋爱的关系,因此尹川从见到之华时就知道了她的身份。
作家尹川也正是因为他是个作家,又对这段过往的爱情有执念,才能让他有动力去探寻之南现在的生活状态。
直到见到之华本人,他才得知之南是抑郁症自杀,而当年把之南抢走的那个男人张超也已消失不见,于是,在与之华回忆年少时的种种暗恋与被暗恋的故事后,他又起身去寻找张超了。
张超——胡歌饰演这可能是一个作家的执念,狠狠爱,狠狠记录,狠狠经历,狠狠探寻,但好在尹川是一个能与自我和解的作家,有执念,但并不执拗。
得知之华冒充之南写信,在见面时也只是云淡风轻的聊了聊,得知之南去世,也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场,即便在之后找到了那个渣男张超,他最多也就是想转身离开,爱与恨,尹川默默地拿起,也默默的放下。
周迅终于能在不惑之年完成与自己年龄的和解,《你好,之华》中的袁之华通过写信、面对完成对回忆中暗恋人的和解。
在主创见面会中,周迅提到这就是一个真实会在生活里的事情,并提到现在自己的状态,也会更多偏向于接更生活化的角色。
影迷高兴地是能看到状态很好的周迅,看到很完整、很温暖的电影。
从周迅到袁之华,这是一个演员到角色高度统一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爱而不得的滋味着实难受,有些人过得去,有些人过不去,先爱自己,再爱别人,爱而不得也许不是爱情最好的过程,但自我和解一定是爱情最好的终点。
愿每个人在爱与困惑中找到冬天的温暖。
好的青春片是需要完美濾鏡的,學油畫出身的日本導演岩井俊二大概深諳其道,每一部青春主題的電影都濾鏡甚美,數十年來,擁躉甚多。
這回他玩到了中國內地,竟一出手就拍出了一套克制而深厚的青春片。
依然完勝的「降維打擊」起步遲加上其他可說與不可說的諸多限制,中國內地出品的電影大部分還是難以和日本這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且最龐大的電影工業之一來抗衡。
但當聽說岩井俊二要入華拍戲,我第一感覺卻覺得他大概拍不出什麼了。
流量、特效、狗血,這些橫行在華語電影中的必勝法寶,對岩井俊二這種在日本都尚算冷門的導演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
「降維打擊」這樣一個概念出現在小說《三體》中,意思就是將攻擊目標所處的空間緯度降低(如將我們的三維世界變成二維),物體分子變將不能保持原來的穩定狀態,大概率會因為解體而毀滅。
我很擔心《你好,之華》會突然出現墮胎、第三者、富二代的莫名青春片必備情節,還好他沒有。
岩井俊二,仍舊用岩井俊二的方式,完勝了拍華語電影這場戰役。
是《情書》中國版嗎說《你好,之華》是照著《情書》拍的,我是認同的。
兩個故事都從一場葬禮展開,以回憶和現實兩條故事線反向前進,最終青春、回憶和死亡達成了和解——這明顯是同一套敘事體系。
更不要提誤解身分的通信情節、窗邊飄紗的無數個鏡頭了。
當然舊曲新譜,《你好之華》主題早已超越了青春題材,甚至已經開始觸及亞洲人的家庭倫理。
兩部電影的差距,從起手式就可以看出。
《情書》中,博子躺在無人的雪地裡大叫:「你好嗎?
我很好。
」然而《你好,之華》雖然也是從葬禮展開,卻意外克制隱忍——沒有人痛哭、更沒有人大叫,但悲傷的情緒卻始終充盈整部電影,之華聽到姐姐的畢業時的演講後倏忽間出神,晨晨突然淡淡地問奶奶「人為什麼要死」、以及從睦睦遲遲不敢打開信件的猶疑。
這成功力,岩井俊二超越了自己。
事實上,《你好,之華》的確很有中國味道,(當然還是缺點東北味道),全景式的敘述,枝節交錯卻延續的世代故事,像極了楊德昌的《一一》——這部我認為講述中國家庭最到位的華語電影。
巧的是,《一一》片尾還感謝了岩井俊二。
回憶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作為電影節的閉幕電影,當日上映完,岩井俊二也短暫地出現,和觀眾進行了交流。
我很喜歡岩井俊二地一點是,作為一位知名「小眾電影導演」,從來都很認真回答觀眾的問題,哪怕是有些失禮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他都會盡可能想辦法去答——這可謂是一種難得的真誠。
當天有觀眾問他:回憶對他來說,到底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很好地切入了電影的主題之一,因而也換來了一個很好的答案。
他回答,回憶是一樣某些時候看上去並沒有用的東西,可是它會在一些瞬間突然跳出來,這時候你才會明白回憶的意義。
回來之後,我和同伴說,我覺得我被這部戲治癒了。
一個關於回憶的故事,不再是證明回憶是多麼得重要,甚至足以安頓每個人之後的人生,反而是告訴我們,人世是多麼無常,然而所有人都仍在背負無用的過去,方式不同而已——有些人看似將它揣進口袋,有人在深夜時打開它默默凝視,還有人始終覺得自己虧欠著它。
看到有人評論這部電影是「矯情到極致」,我想這位仁兄也許還幸運未嘗過人生的一種真實味道就是殘缺與難料。
人到了某個階段勢必開始看穿雞湯,於是在「無巧不成書」的作品後嘆口氣。
若是尹川和冒充之南的之華發生了一些什麼,那這才是一部真「矯情」的電影。
所以電影中的角色或許都在問,卻鮮少有正面的答案--死亡是什麼?
為什麼尹川竟認不出之華?
尹川到底還記得之華嗎?
聰明的吳青峰或許是明白了這個故事的意味,才會寫出「我問生命要些答案,可是生命沒聽見一般」這麼契合的句子。
我後來想,我或許也是一早明白回憶就是人生必擔待的重量,而最後終於決定要接受現實、負重前行。
那一刻,回憶卻會溫柔得如同劇中畢業演講一般降臨。
看似無力的回憶,卻也改變了每一個人。
至於有人說胡歌的角色自省能力超過階層了…我想忍住嘲笑表示一下,能搶走之南的男人,雙商又豈是我們衡量得到的呢。
《你好,之华》是《情书》的加强版吗?
乍看之下是,其实不是。
两部影片的故事很像,都是由一个死去的人引发的一场“错认”开始,随后“被错认的人”成了书信往来的对象。
并且在书信中,一段不为人知的青春故事徐徐展开。
直到最后,剧中人在字里行间获得救赎。
而《你好,之华》所谓的加强之处,是将《情书》中因同名或同貌牵扯出的三角关系,扩展成了跨时间和年龄的四条支线。
分别是:现实中的老年线、中年线、少年线以及回忆中的青春线。
四条线彼此交叉,形成支撑这部电影的力量。
看起来更复杂了,对不对?
可俯下身来细看就会发现,岩井俊二想要表达的主题并没有因为结构的复杂而得到升华。
他想说的从来都是同一件事:“青春多好啊!
”只不过《情书》是三十岁的他对尚未走远的青春的一次缅怀,而《你好,之华》是年过五十的他从一个看似成熟实则天真的视角,再次向青春致敬。
这种“天真”是好是坏,其实很难说。
因为很多时候,天真和幼稚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最初看《你好,之华》,看到岩井俊二的野心,我就不禁在想,如果同样的题材放在是枝裕和手里会是怎样的?
毫无疑问,肯定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因为两位导演的底色截然不同。
是枝裕和的底色是“悲凉”。
他认定这个世界有很多糟心和无奈,然后在一片狼藉中努力寻找一些珍贵的片段,来抚慰人世的无常。
而岩井俊二的底色是“温暖”。
在他的眼中,世界始终是美好的。
虽然偶尔会有遗憾,但那份遗憾最终会化作闪光的记忆,继续装点美好。
正是这种底层观念的不同,使得《你好,之华》不可能成为另一部是枝裕和,而只能是又一部岩井俊二。
片中虽涉及家暴、自杀、遗孤、中年危机等诸多现实因素,明明随处可见锋利的坚冰,最终却被岩井俊二吹起的暖风一一溶解。
不得不说,这样的“溶解”显得太过轻率了,完全丢失了现实的重量。
影片中的之南,因遭受丈夫张超的家暴和抛弃,患上抑郁症,最终自杀。
这是整个故事的起点。
之南的死和《情书》中树的死不同,它不是一次意外,而是一次间接的杀人。
她的“自杀”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应该像一道裂痕一样,会在一次次震荡中蔓延出更多的伤痕来。
可是,影片对之南的死却采取了一种搁置的态度。
睦睦面对母亲的死,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并不过分悲伤,也没有恨,而是沉默地接受。
晨晨看似通过一系列行为接纳了母亲的死。
从最初的懵懂,到询问奶奶“人为什么会死?
”再到把鸟放生,离家出走被寻回,深夜痛哭,第二天若无其事地吃早餐……且不说情节设计真的是电视剧级别的,就说这一系列情节虽然从动作上指向了“和解”,但背后的心理进程却是极其模糊的。
之华向来视姐姐之南为偶像,也一直活在其光环的阴影下。
可是后来她却目睹了如此光鲜夺目的姐姐渡过了失败的人生,这一切对她应该有不小的冲击,可影片对此却只字未提。
至于姥爷和姥姥,则完全沦为了老年线中“白头偕老”的夫妻楷模存在,与奶奶夕阳红的恋情形成一种互文关系,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女儿的死做出任何反应。
……原本是从之南的死才有了一切故事,可影片的情节却悄悄滑向了一边,转而去叙述一个浪漫的青春故事。
这可不叫举重若轻,而是避重就轻。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两场重头戏。
一是尹川在破败的学校偶遇睦睦和飒然,并随她们回去祭拜之南。
睦睦拿出尹川写的信,并说出了在遭受家暴最艰难的时候,都是依靠读这些信撑过来的。
她还动情地说,一直期待写信的尹川来救他们,以及那句,“您要是我的爸爸就好了。
”影片不仅回避了死亡,还用如此轻描淡写的处理回避了家暴导致的伤痕。
这些伤痕能简简单单靠几封信就抚平吗?
在岩井俊二营造的叙事节奏中看似可以,但在理性层面是没法蒙混过去的。
第二场戏是影片最后,之华、睦睦、飒然以及学生时代的之南,四个时空同步朗读毕业典礼的演讲稿。
这封演讲稿也贯穿了影片始终,并最终成为了全片的落脚点。
其内容的本质是什么呢?
青春的好就在于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并希望借助那一句“每当人生遭遇磨难的时候,我们还会想起这个地方”,将这种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推及到人生的各个阶段。
以此来鼓励人们无论遭遇什么,未来都是有希望的。
这就不仅回避了死亡、家暴,更将人生的一切磨难都草草了之。
我无法认同这样的电影,但我能理解岩井俊二的创作心境。
我觉得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类型片,叫作“文艺青年片”。
对,不是文艺片,而是文艺青年片。
他的电影都带有强烈的文艺青年特质,即一种将微小情绪不断放大的能力,以及对于残忍现实的审美式讲述。
将前者发挥到极致的是《烟花》《四月物语》《情书》,把青春的小情小爱当做一件天大的事来细细描摹。
将后者发挥到极致的是《梦旅人》,将残破的现实美化为一场奔向死亡的行为艺术。
《梦旅人》让人可以接受,在于影片的人物和故事本身就带有超现实色彩,讲了三个疯子迎接世界末日的旅程。
于是这种极致的美化,就成了一种唯美的哀伤。
而《你好,之华》并不具备这样的超现实情境,相反,它是极为现实的。
而在如此现实的框架内,一切童话式的讲述只能给人带来“幼稚”的观感。
看《你好,之华》,就像看55岁的岩井俊二向32岁的自己的一次招手。
它不是《情书》的加强版,而只是地点从日本神户移到了中国东北,剧中人也说起了普通话的又一封《情书》。
要说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情节,倒是尹川和张超在小酒馆里的对话。
我甚至愿意把它看作是岩井俊二透过张超之口的一次自嘲。
酒桌上,张超对尹川说:“你以为之南不跟我,跟着你就能幸福了?
”“你在书里说是我俩从你面前消失了。
这事儿跟你有关系吗?
这是我们俩的生活。
”“你对我讲的故事还满意吗?
回去写成小说吧。
可你记住了,这次的故事里没有你了。
”尹川就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而文艺青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泛情”。
在之南的遗像前,尹川落下泪来,后悔当时没能留下之南;在张超面前,尹川像个道德的审判官。
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之南的人生选择,和尹川真的没有关系。
而尹川的救世主心态,从始至终都只是他自斟自饮的意淫而已。
那么,张超说尹川的话,是否也是岩井俊二在反思自己的创作心境呢?
他在叙事上的避重就轻与他对于剧中人的轻率拯救,是否也是另一种泛情的结果?
不知道。
我只是觉得如果“自嘲”是他的题中之意,那么我对《你好,之华》的评价会更高一些。
有的导演始终在追求不同。
如库布里克、雷德利·斯科特……有的导演执着于同一主题的不断变奏。
如肯·洛奇、是枝裕和……而有的导演一生只钟爱一种电影。
我想岩井俊二就是这最后一类导演吧。
二十几年前的《情书》,使用了极为独特的人物塑造手法——通过其他角色的回忆去侧写一个并未出现在镜头里的男主角(成年),继而引出他铭记一生的青涩暗恋,更有相同的名字&相同的相貌这种文青必杀设定,这种独特的留白式塑造手法成就了一部经典,然而这种经典至今无人能够复制——甚至包括岩井俊二本人。
本片在人物关系的设计上是完全失败的。
之南这个角色也像男树那般用了留白式的创作手法,但偏偏却在妹妹之华身上耗费了大量的笔墨,如果说青春时的之华是之南和尹川感情的旁观者,那么成年后的她完全成了之南和尹川人生的局外人,作为亲妹妹竟然对姐姐大学时的恋人就是自己的初恋尹川这件事一无所知。
真正能在各个人生阶段侧写之南的角色是尹川、张超和她的一双儿女,但他们都没能较为具体地讲述关于之南的一切,也许角色之间由于共识而可以做到对她避而不谈,然而留给观众的只能是莫名,我们最后只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而不幸的女人,一生所为都极为被动:被尹川喜欢那么就跟他在一起、被张超追求那么就劈腿结婚生子、被家暴了就流流泪、收到信了就读一读,最后由于对人生的某种不堪忍受而自杀。
这个问题早在《情书》里就有——岩井俊二并不想让观众看到一个被生活蹉跎了的成年人,他需要的仅仅是制造一个美丽的、无形的亡魂,去充当少年回忆里的那缕晶莹的微光。
原本这些空缺或者说留白还不至于那么尴尬,但之华身上消耗的大量笔墨会让很多观众在之华的身上投射更多的情感,况且周迅是电影里最大的腕儿,电影的名称里也是之华而不是之南。
电影前半段似乎在尽量营造一种误解:尹川所喜爱的,可能不是更耀眼的之南,而是不太起眼的妹妹之华。
所有关于回忆的镜头也是在讲之华是怎样暗恋尹川,却又最终无果。
成年的人妻之华偷偷写信与尹川联系,还要在见他之前想办法涂口红,我们以为婚外情马上要开演,然而话锋一转却是尹川:“我跟你姐姐大学时就在一起了。
” 我感觉到被愚弄了。
有些观众坚持认为剧情中还有玄机:之南跟尹川的分手或者说被夺走或者说劈腿,以及余生的苦涩和钻牛角尖,说不定是察觉到尹川一直以来喜欢的是妹妹之华!
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论证并不能在影片的叙事里找到足够的落脚点,尤其是在后半段剧情里不断延伸重复的只有尹川如何对之南放不下、如何为她写信&书、如何为她喜怒哀乐,并除此之外一无所成,他的世界里看不到之华一丁点儿的踪影。
而且,电影里最大的空缺就是关于之南那本书的内容了,也就是所有写给之南的信件——毫无描述。
后来我看到一篇报道,岩井俊二说《你好,之华》只是创作的一半,票房有所保证后才能创作关于之南的另一半故事。
这大概就是他创作了这部残疾作品的理由。
之南、之华、尹川,几个四十几岁的人一辈子都纠结在年少时期那点青涩的恋情里走不出来——我不能说这样就是不好,对很多人来说初恋当然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回忆,但电影无法将这个故事讲述得合理动人,影片中角色是几乎是毫无成长的,甚至岩井俊二自己也以身作则:影片处处都在重复二十多年前的自己。
可怜的之华,我以为是三个人的电影,而你在他的生命里竟不配有姓名。
周迅已经完全是一副熟龄女子的样子了,从前不断被人诟病的嗓音倒因为角色语气和身份面貌的成熟而显得不再违和,一副长辈气质自然而然地从目光、嗓音、姿势里流淌出来,她原本就是心理年龄偏成熟,现在生理年龄上终于渐渐追赶上心理年龄,才有的这种相称吧。
岩井俊二光亮淡雅的画面里,是很适合她目光里的清透的。
尽管我有诸多不满,但我相信热爱岩井俊二的人依然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他们想要的。
我们在标题为之华的故事里看到的都是之南,也许在下一部标题为之南的故事里,能看到更多之华吧。
END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