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oise是唯一一个最后能够独立能够从picasso影子里走出来的mistress。
一开始以为是因为教育,突然想起dora marr也被评定为知识女性,是因为真的接受了书院式的教育还是被定义为超现实主义的摄影师从电影中无法得知。
那么归根结底应该是francoise的家庭,电影中浓墨重彩她的家庭与教育的部分想必是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从小被当作一个男孩子养大,父亲告诉他这个世界女人想要存活想要尊严,就必须要勇敢与男孩抗争。
francoise学到了,这个从小就根植在她心目中的强烈的反抗意识影响了她的一生。
一部10集作品,窥探一位伟人的一生,可能只是管中窥豹,但我们也能中学到不少。
朋友:你有可爱的孩子,你爱的女人,有些事情比艺术更重要。
毕加索:不,对我来说不是,对我来说艺术最重要。
嗯哼~ 确实毕加索终其一生最爱的是他自己与艺术。
你说他不喜欢不爱历任妻子或女友嘛?
爱!
不过这些爱在他和艺术面前就需要随时替换了。
通过爱情寻找灵感,激发创造,古往今来,大有艺术家如此,毕加索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者,历任情人都爱他疯狂,可见其魅力。
即使垂垂暮年仍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每日创作热情,这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
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每天有多少时候为自己的偷懒找合理借口,所以,我们都是一些普通没有多“坏”又没有大多能量的凡人。
所以,毕加索成为毕加索是有原因的,先不说他的天赋,仅说他对艺术的热爱,勤奋与执着,这都是我们常人很难坚持的。
在毕的一生中遇到了无数女人,剧中刻画了几位在毕加索生活上有留下姓名的女性,你要说剧中几位女人到底哪个女性更幸福更值得被尊重,很难说,每个人想要的生活不一样,对于幸福的定义也不同。
就像现代女性到底要在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也不知道。
玛雅温柔贤惠她完全为了毕而活,从不主动给毕增加所谓的麻烦,毕离世后她也自杀了;弗兰西斯科离开毕加索开始了自己真正的绘画事业,成为了一名以自己艺术为首位、不做家务、不为男人做饭、每天必须留出时间画画的女性;发妻俄罗斯贵族,从来没有真正快乐过,她觉得为了毕放弃了一切,放弃当了舞蹈首席,为了毕守生如玉,毕却风流成性,一生生活在嫉妒与愤怒中挥霍着毕的金钱。
还有朵拉、杰奎琳等等女性画像…这些不就是生活中的我们,或者在我们身边的她么?
作为唯一一位主动离开他的弗兰西斯科,我相信剧中呈现出来的样子,应该是有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再创作过了,让我们更好理解人物,但我觉得在那个时代现实中的弗兰西斯科应该也是剧中角色演得这般有独立精神的女性,否则她也不会是唯一一个主动离开毕的情人,何况在毕如此强的控制欲下。
当然敢于离开,她也是有底气的,弗本身就是一位画家,即使在和毕最缠绵最妥协自己的阶段,依然没有全部放弃绘画,放弃自己的手艺,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被赏识设计芭蕾舞剧服装,离开后的自己绘画事业。
做攀附于他枝的凌霄花,只能依靠着树枝生活,如果哪天树不在了,怎么办呢?
换一棵树还是活不成了呢?
所以,还是做一棵树吧,从内到外的独立。
我知道这很难,但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努力在这条路上前行着,这就够了。
由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出品的《天才》(Genius)第二季已经开播。
这一季聚焦的人物是另一个20世纪的天才——毕加索 (Pablo Picasso)。
他的才华被认为“触及到了人类邪恶以及时代邪恶的深度,深刻而精确地洞悉了散落在文明华盖下面饱受折磨的人性”。
电视剧分了两条线来叙述:一条线是从19世纪末的马拉加(西班牙南部城市)的童年开始,一路跟随他从巴塞罗那,到马德里,再到巴黎……讲述毕加索是如何成为名画家毕加索的;另一条线是从1937年毕加索创作他最著名的反法西斯巨幅画作《格尔尼卡》(Guernica)开始,讲述成名之后的毕加索经历的大事。
从1881年-1973年,毕加索活到92岁的高寿,经历了很多事,一路平铺直述的话观众难免感觉麻木。
更重要的是,年少时印在脑海里的符号(比如鸽子/公牛等)和经历在成年后的毕加索身上不断产生回响,并深刻影响了他后来所做的各种选择和看世界的方式。
1938年,57岁的自画像毕加索11岁的时候,他的妹妹患了重病。
毕加索向上帝许愿说,愿意用自己的天赋换妹妹的生命,如果妹妹活下来,他就不再画画了。
许愿之后他又觉得自己无法遵守誓言,最后妹妹还是去世了。
年少的毕加索一方面因此自责,认为上帝知道他无法兑现诺言,所以带走了妹妹;一方面又因此迷信地相信自己是命中注定会成为伟大画家的人。
终其一生,他对艺术创作的爱都超过他生命中的任何人。
他曾说:“普通人在十几件所谓的小事里浪费生命,而我的生命只关注一件事:我的作品。
所有别的都要为绘画而牺牲,包括我自己。
”毕加索出生在一个正经的中产家庭,不过他做画家/美术老师的父亲在兄弟几个之间算是混得差的,家里老是缺钱,需要接受叔叔的资助。
家里给毕加索设计的道路是:去马德里上美术学校,被权威承认,被体制接受,卖画装饰资产阶级的墙面,稳步上升。
能出名最好,不出名至少也可以像他父亲那样当美术老师带带学生,养家糊口。
对于他的父母和叔叔而言,这也算是合理的期待,但对年轻的毕加索来说,却是非常可怕和不堪的前景。
1965年,84岁的自画像毕加索相信自己能成为大画家,也拒绝为了得到权威承认而接受束缚。
他宁可到朋友那儿蹭住,同时想办法卖画,筹钱去当时欧洲的艺术中心——巴黎,他相信那里还有很多开通/懂艺术/解放了的女人。
仅仅19岁的时候,他就做到了。
一开始他用沉郁的蓝色画了很多贫穷消瘦又忧愁的人,到法国之后他的画面迅速变得鲜艳奔放起来。
此后他一生多数时间都呆在法国,而他的作品也始终充满了强悍的生命力。
需要补充的是,今天我们提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会想起印象派、点彩派、分离派、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其实当时真正赚钱且社会地位高的,还是循规蹈矩的新古典主义。
毕加索积极尝试各种风格,他可以在尝试新古典主义的同时也在继续画立体主义静物画,在40岁以前把各种时兴的风格都玩了一遍,还成为了“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
1972年7月3日,最后一张自画像和真人比起来,饰演毕加索的演员看上去太温和,欲望也不够强。
但是可以理解,真像毕加索本人这样气质的演员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真实的毕加索谈不上善良,更不温柔。
他的好友,情人和子孙都被他折磨,好几个死于自杀或精神崩溃。
可能他也不是故意要毁灭身边的人,可是他的生命力和欲望太强,难免把身边的人当成养料消耗掉。
毕加索公开说,“抄袭自己是可耻的,抄袭别人是必要的。
”到后来别的画家听说毕加索要来,就得赶紧把自己未完工的最新作品藏起来。
不然好一点的新想法可能就被他抢走了。
毕加索有过两段婚姻和五个知名的情人,但实际上有更多不知名的。
无论在他自己20多岁的时候,还是在50/60/70/80岁的时候,毕加索都一直在和20出头的年轻女孩约会。
《女人的半身像(朵拉·马尔)》 1938年对于多数女人来说,毕加索在生活中是个暴君,一个任性霸道的孩子,一个冷酷自私的掠夺者,但也有一个表示他是一个温柔的好情人。
这些女人们出现的时间会有重叠,有时甚至会产生正面冲突。
如果女人们为了他打起来,他就在旁边兴致勃勃地观看并把这情景画下来(他的作品《笼中之鸟》中,两只打架的鸽子代表他的两个女人)。
对于别的名人来说,感情生活只能算是八卦轶事,但毕加索每遇到一个新的女人,他的风格都会再次发生显著的变化,他的重要作品也都和这些女人们有关(有时他画的花朵/龙虾/猫/瓶瓶罐罐也是这些女人的化身)。
用法国学者让·克莱尔(Jean Clair)的话说,“毕加索每次换一个女人,就换一个标准,换一个视觉,因为他要全部占有女人;这时他自己也换了个人。
”
克蕾曼丝·波西饰演弗朗索瓦斯·吉洛特同为画家的弗朗索瓦斯·吉洛特(Francoise Gilot)是唯一一个主动离开毕加索的女人。
1953年,她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这个“强悍的怪物”。
离开毕加索之后吉洛特活得挺好,还写了一本关于毕加索的回忆录大捞了一把,说了毕加索不少坏话,说他自私冷酷蛮不讲理。
这本书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光是英文版就卖了超过一百万册,也给我们留下了关于毕加索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报复,毕加索再也不见和她生的两个孩子,而且对艺术圈放话:“凡是吉洛特的朋友,就是毕加索的敌人”。
吉洛特则说,若不离开毕加索,必会被他“吞灭”。
但吉洛特也实事求是地说,“和他在一起像烟花般绚烂。
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充满智慧,只要他有兴致,能让石头随着他的旋律起舞。
”
毕加索为吉洛特画的《女人——花》,他对吉洛特说,这是你的肖像。
人们说,“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
为什么毕加索可以这样一直年轻呢?
因为“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呀。
1944年,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63岁的毕加索宣布加入法国共产党。
法国《人道报》在头版刊出了这个消息,此后法国政府一直对他进行监听直到他去世,不过是秘密监视,并没有打扰到他的正常生活和事业发展。
毕加索为社会主义阵营主办的多届世界和平大会设计过徽标/海报/纪念丝巾,还为斯大林画过像,不过党内的同志们都觉得画得不好,没有体现出斯大林的光辉形象。
他的素描被印在中国等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邮票上。
毛主席也说:毕加索是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
更重要的是,毕加索的艺术本身也是革命性的。
他解构了三维空间里的形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他似乎试图通过自己的画,去穿越时空和万物交流。
毕加索的签名从“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到“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到“新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他的风格随意切换,常变长新,和他那炯炯有神的黑眼睛一样,旺盛的生命力和不老的欲望在其中灼灼地发光。
本文为本人原创,首发于澎湃·有戏
我说的既是它的引申义(突破界限),也是它的字面意思⋯我喜欢“艺术是揭露真相的谎言”这句🤓本质就是一部花边新闻电影,在不同的时间当中穿来插去,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用了上一部的班底(女子),在性方面毫无新鲜感。
说了好多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毕加索的传奇人生:——看着自己的两个女人,玛丽和朵拉大打出手,他一边笑着画格尔尼卡——也让我们知道,他的生活既不是肮脏的野兽,也不是色情狂。
在十几岁的时候在巴塞罗那,主动破雏。
他总是念念不忘,后来画了亚威农少女。
1907年画的,等了17年才找到买主,这么具有纪念意义的破雏!
这是真实版纳粹德军占领别墅以后,跑回去偷偷把自己的画作、非洲面具的收藏全部偷回来。
在德国占领期间,毕加索的左岸生活似乎比他希望的还要放纵。
格尔尼卡激怒了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和纳粹,也是他多年没有画这种叙事性题材而取得成功了。
其实是,多年没画宣传画了!
米罗害的第一次画这种超大幅作品,6米长。
和自己的好友马利亚斯躲避参军,跑到农村里面,因为下雨而走出。
他认为这是上帝给他的启示,他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他的表妹孔奇塔死的时候,他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反复出现他这个死去的表妹。
受到印象画派影响,因为模仿德加的风格而大赚法郎。
当时被包月150法郎。
救吸食鸦片、还是性无能的好朋友——屡次伸手向他有钱的叔叔要钱,包括资助他去马德里上艺术大学。
而他经常拿钱嫖娼。
跟凡高一个德性。
父亲教他画画,他教他的女儿小玛雅画画。
“我需要新东西(来刺激)”他那红色的西班牙-瑞士产的豪华轿车。
早上看斗牛,下午泡酒吧,晚上逛妓院,这就是他爸爸教他关于西班牙人的生活。
呵呵,有扬州人的气质!
1902年在监狱里面画一对梅毒母女,为了省钱。
我特别讨厌年轻毕加索的扮演者,把它表现得像如青少年一般的天真,其实他在20岁就已深刻的可怕。
那种艺术的自觉仿佛是圣方济各闯入绘画界的感觉。
他从不取悦观众与诗人雅各布的交往,对方是个同性恋,二战中又去看这个max。
后来被抓起来,却不敢在联名保释书上签字(让·谷克多来求),因为他的名声也臭了,怕坑朋友。
Max孤独的死去。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忍性者留其名。
(艺术家注定孤独)马蒂斯,阿波利奈尔给他的刺激。
他的朋友从卢浮宫给他偷来了伊比利亚的雕像,还要了他50法郎。
四年后才有警察告他,不过阿波里奈尔坐了一阵子牢。
这些都能在他的传记作家理查森的著作中看到。
阿波利奈尔说,诗歌变成了一种声音、象征和暗喻的狂奔,表演超过了意义本身,再也不是过去那种浓缩了观察和情感的韵文。
拉威尔和萨蒂的音乐也一样,已经不再是权威严肃的交响乐,而是一条毫无方向、蔓延恣肆的情绪之流。
非洲面具是抵抗邪恶的武器,我的画笔也是我的武器。
画代表作《亚维农少女》,那一年才1906年,他受到了格列科、当然还有他最大的对手马蒂斯的影响,他为此花了700幅素描,这些都保存着。
右下角的那个女的蹲下身子,在准备做检查。
这些画完全是反叙事,反诠释的。
——画眼睛,来占有女人。
画作的生命来自其传奇,如此而已。
他欣赏卢梭的绘画(已经是老头了),即使他吸食鸦片过度。
——他对他的仿效者布拉克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消失点消失”,打破西方艺术中的透视规则。
——看片之后有一种感觉,人生就是在不同的维度重演而已,这个片子的结构就是在1940年和1890年两个维度向前平行推移而已。
——为什么他的女朋友永远画不出来?
——因为一座珠穆朗玛峰就在她的面前。
离太近,跨不开腿儿害怕坐飞机😁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有过吗?
“艺术是揭露真相的谎言!
”真相就是我们是可怕的暴力的肇事者,我们要与之抗争到底。
第八集,创造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加吉耶夫来了。
最后的女朋友,和她在一起纯粹都是蜜糖。
放炮不商量为什么毕加索要画的更原始,更神秘,超越绘画一般的意义,它更像是一种原始壁画,对于透视规则毫无知觉。
那是因为他要对抗当时最大的艺术品——摄影作品。
当时摄影已经如此泛滥,以至于他留在沦陷区的法国还在对二战德国兵分发他的格尔尼卡明信片,这些都是拜摄影所赐。
而他却喜欢和自己的敌人睡在一起,他喜欢摄影师多拉,这个唯一他能够顺从的女子,比他聪明的多,他自己也承认。
最后一幕,1939年,连同来自维也纳和柏林的小提琴家 心理学家,《格尔尼卡》被SS诺曼底号运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他去世后被运回了他挚爱的西班牙。
我的总结:性是我们的动物生活而已,与艺术无关。
用他自己的话说,立体派艺术的目标是,不只是画而已。
“不是好,也不是真实,不是有用,也不是无用,这才是艺术之道”。
我再添一句,是穿越历史的上古巫术。
为什么第二季女主和第一季的女主是同一个人,瞬间出戏,这是什么女人居然能同时睡了爱因斯坦和毕加索??????
为什么第二季女主和第一季的女主是同一个人,瞬间出戏,这是什么女人居然能同时睡了爱因斯坦和毕加索??????
为什么第二季女主和第一季的女主是同一个人,瞬间出戏,这是什么女人居然能同时睡了爱因斯坦和毕加索??????
(凑点字数:))
毕加索当然不是人渣. 在我看来人性之复杂之矛盾是超出文字所能描述的.他没有杀人越货没有强抢民女,所有的感情都发生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至于大多数姑娘的情伤,都只是彼此的选择而已,人就是得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相应的代价.前段时间,看完国家地理拍的《天才》第二季,讲画家毕加索,想基于这部10集电视,主观上聊聊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
不得不承认,毕加索应该是为数不多,实现人生最大化,且不压抑天性的人。
应该是大多数男人也包括女人,渴望达到的状态。
首先他高寿,活到了81岁,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高寿了。
生命如果有质量,还是要追求能够达到的最大长度。
其次事业有成,他热爱绘画,将其最大的热情投注于艺术,又有超前的艺术认知,并且改变了绘画原有的模式和形态。
他绝对不是第一个觉得绘画不应只是记录和描述,不应只是透视、光线和色彩的人,但他是第一个将绘画和表达艺术完美结合的画家。
他非常大程度的影响了一代人和后人,令同时期的很多画家相形失色,连同称得上天才的马蒂斯。
我个人还是蛮喜欢马蒂斯的!
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在生前就可以收获盛名和财富,并且可以享受到名利带来的便利。
比起郁郁不得志的梵高,他简直是时代的幸运儿。
除了早期不被认同,因为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形态而焦灼不安,郁郁寡欢,但他生活一直不算穷困潦倒。
一个是毕加索家境还算可以,家人也支持他的绘画事业。
虽然有分歧,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教画画的老师,最好是大学老师,安稳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毕加索是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画家,大画家。
除了他家里支持,他早期的画虽然卖的不贵,但还是有人买。
早期不是很多人都可以看到他作为大画家的潜质,但是大家都能够看到他的绘画天赋。
只是那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他们的好朋友毕加索会成为世界举世瞩目的大画家。
他感情经历丰富,喜欢就追,厌了就换,从未压抑自己。
毕加索一生经历无数女人,除了一夜情的,跟他纠葛几年,在他生命中留下姓名的妹子,都曾深爱过他。
他喜欢过淡漠疏离有故事的女孩,也喜欢温柔细心可以照顾他的妹子;他会被女孩的矜持高贵所吸引,可又受不了她的管束和礼教;美丽听话的女孩总是让人流连,可是平常琐碎的日子,又让他抓狂;他需要新鲜感,需要刺激,需要创造,他爱绘画胜过其他任何事情,于是他又迷上了一位有着极端性格特质的超现实主义者,可是那曾经令他着迷的特点,在不喜欢的时候都变成缺点;当然,我们总是永远喜欢年轻漂亮聪明的女大学生,而这位女大学生也是唯一一位主动离开毕加索的女人.当然,年老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人照顾自己,找一位崇拜自己的人,事无巨细帮助晚年的自己打理一切事物。
他爱女人,更爱绘画,但是幸运的是绘画爱他,女人更爱他。
试问:毕加索这样的男人,如果追求你,你会答应吗?
我想我会的,首先艺术家浪漫、有趣、情话动听,加上他的艺术天分,感官体验肯定优于常人,透过他的眼睛看世界一定是相当有意思的,但是要潇洒一点,随时准备抽身。
问:活成毕加索你愿意吗?作为个人来讲,他应该是非常成功且自由肆意的,如果抛开所谓道德,我也希望仅有一次的人生可以活成这样,成就最大化,用力去爱,被人爱,不爱了就分开。
也正因为和年轻女人交往,不但延长了他的艺术生命,还延长了他的青春期,热烈充盈的青春感。
但他确实实实伤害了很多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他的感情开始是炽烈的,但是结束也快,结束之后基本自私冷漠。
所以,他身边的女人都不是很幸福。
但幸福本身就很难强求.同样他也没有真的就这么开心快乐.首先是精神世界里少有人能和他契合,他时常会觉得寂寞。
他希望他的女人可以一直爱他,且不离开他,但是他自己却任性周旋于各种女人身边,加上他不屑于处理调和这些矛盾,最终不欢而散,也让他觉得难受。
他喜欢生孩子,可是却疏于照顾他们,觉得这样麻烦琐碎会耗尽他的创造力。
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真的。
平常人认为最要的家庭孩子,在他看来远远不是。
这有错吗?
这也没错。
但是显而易见,孩子和他关系并不好。
所以,你得到什么,你也会失去。
可是你不贪婪,你就不会失去了吗?
好像也不一定。
成功肆意如毕加索的一生也很难说一生幸福快乐,当然他可能也并不在乎。
但他的一生绝对抵得上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
那种家庭幸福,晚年含饴弄孙好不热闹的,都是少数人。
而且这样的生活也是牺牲了某几个家庭成员的自由意志的。
而且即使你拥有奉献精神,克制自己的欲望,安分守己为一个小家,也不一定能够拥有这样简单的幸福生活,或者你拥有了这样简单的平凡,也很难从心底说一句:我好幸福。
知足和欲望最难两全。
有人说人要知足,我希望是真的知足而不是内心麻木后的无法改变。
所以最难的是,人可能没有最好的生活方式,但是我肤浅的人生还是渴望追求快乐多一点和多点自我实现。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渣男,额,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巴勃罗.迭戈.荷瑟.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莫切诺.克瑞斯皮尼亚诺......好吧,他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毕加索。
2017年,国家地理频道出品了一个《天才》系列的剧集,第一期的人物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
不过和大家想象得不一样,本剧并没有像严肃的纪录片一样着重介绍他伟大的科学成就,目的也不是不把相对论讲明白不罢休。
第一集一上来故事就发生在爱因斯坦的办公室。
不过他不是在钻研科学,而是在和秘书滚黑板。
从一开始观众便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爱因斯坦。
他是天才,也是一个普通人,甚至在一些地方,诸如感情生活还不如普通人。
剧集试图通过他们不为人知的普通生活入手,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天才。
1881年出生的毕加索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创作热情,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这离不开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天分,但也和身边不断替换的女人分不开关系。
和前一季一样,剧集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毕加索的一生,而是采用童年、少年和老年三线交叉并进的叙事模式。
不同的时间线展现了毕加索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状态,彼此之间也相互映照,突出少年的生活对后期毕加索理念和创作的影响。
由于父亲画画的缘故,毕加索从很小的时候便喜欢上了绘画,并且展现出他无与伦比的天分。
他八岁便画出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十六岁画出精致的获奖作品《科学与慈善》。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十三岁的时候,我就能画的像拉斐尔,但到70岁时,才能画得像个孩子。
《科学与慈善》毕加索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女人是他的妹妹,小时候妹妹重病,毕加索祈求上帝,如果妹妹能康复,他就决定从此不再画画。
但最终妹妹还是去世了。
毕加索十分自责:一定是上帝觉得他不可能遵守自己的诺言,才故意惩罚他。
母亲只能宽慰道:“上帝是在告诉你,你有非凡的天赋,需要不断地画下去。
”也许这件事成了毕加索一辈子都无法挥去的阴影,他的余生可以说只在做一件事,不停地画画。
这边刚刚讲完孩童时期的毕加索为什么走上绘画的道路,紧接着镜头切到一个好像正在创作的人身上,没错,他就是56岁的毕加索。
事实上,他并不是在画画,而是在和一个叫玛丽的女人偷情,她还为毕加索生下了一个女儿。
以工作为由离开后,毕加索又马不停蹄地和另一个情人(摄影师 多拉)会面。
有一天毕加索和情人多拉在工作室画画,被找上门来的玛丽发现,情人和情人相见,分外眼红。
面对“你要选谁”的质问时,毕加索只淡定说了一句:“你们自个解决。
”紧接着又若无其事到一旁开始画画了,甚至背后这充满戏剧性的场景还给毕加索带来了创作上的灵感。
毕加索一生一共有过两任妻子,情人至少有5个,她们在不同时期分别陪伴着毕加索。
这样的私生活在常人眼里可算是妥妥的极品渣男一枚了,可以说女人是他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他艺术路上的牺牲品。
回到少年毕加索时期,未满20岁的毕加索早早就展现出自己的绘画天赋,与此同时,他那离经叛道的冲动也开始抑制不住。
在学校,老师让他必须用直线画出物体正确比例和位置,他说:我只能画我感受到的东西。
离开学校,为了追求心中的艺术,他选择了去巴黎,哪里有德加、塞尚,巴黎当时可以说是艺术的天堂。
而让他获得前往巴黎资格的就是以他妹妹为主题的一幅画。
没想到到达巴黎后,毕加索和好朋友发现自己的画在这儿根本不值一提,这里可是天才满地跑,尤其是画家。
为了得到别人的赏识,两人只能在穷困潦倒的出租屋里埋头不断地画啊画。
以妹妹为主题的画这段时间,对毕加索影响最大的就是后来好朋友的自杀,这让他又陷入了和妹妹去世时一样的自责中。
所以这段时期毕加索创作了许多描绘著骨瘦如柴的母亲与孩子的作品,用色阴暗,并有时以娼妓与乞丐作为主题。
画作大多以蓝与蓝绿的色调为主,所以又称作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之后让他找到生活动力的依旧还是绘画,最终他把死去的好朋友和他心爱的女人画进画中,从而完成自己的救赎。
这种行为模式贯穿了毕加索的一生。
尽管毕加索一生作品众多,风格多变,但依旧可以从他的生活轨迹找到一一的对应。
他自己也说过:画画就是我写自传的方式。
这本自传里记载了很多对他重要的人,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女人,比如像他的代表作《哭泣的女人》就是以多拉为灵感创作的。
《哭泣的女人》说完初出茅庐的毕加索,再说说多情万种的大师毕加索。
当时的德国正在大举进攻欧洲各国,在情人多拉的劝说下,为了记录法西斯的暴行,毕加索刚刚完成《格尔尼卡》的创作。
可是当纳粹占领巴黎,多拉劝毕加索带着自己逃到美国的时候,毕加索无法相信当初鼓励他画反战作品向纳粹宣战的女人竟然变得这么懦弱。
是的,毕加索再一次产生了厌倦,他需要新的生活。
这时22岁弗朗索瓦丝正好热爱画画,敬仰毕加索,并且她还试图接近他。
毕加索很快被识破弗朗索瓦丝的目的,她想借自己的名声帮助自己的事业。
于是他愤怒的拒绝了弗朗索瓦丝,告诫她:光有潜力成不了艺术家, 真的艺术家只能凭借着昼夜不停的苦练, 整个完全地沉迷其中, 你知道这有多寂寞吗?
没人能帮助你。
但之后无论是从一个男人的角度,还是寻求新激情的艺术家的角度,毕加索还是选择了妥协,接受了她。
不过面对即将到来的爱情,他依旧保持着冷静,他深知,爱情,这东西很危险。
在充满回忆的房子面前,他告诫着弗朗索瓦丝,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
爱情可以变得很危险 我眼睁睁地看着爱情毁了卡雷斯(自杀的好友),然后我自己也尝到了苦头 爱可以如此地强烈,然后又燃尽消失 一开始是恋人,但如果你不小心对待的话 就会变成自己激情之下的牺牲品
对于他的私生活,我们无法妄加菲薄,但绝不是简单的“渣男”或者“天才”就可以概括毕加索的一生。
通过《天才》这部剧,我看到了一个真实追求内心的艺术家,一个与众不同的毕加索。
无论是梵高、毕加索、还是其他的伟大艺术家,他们都有完全不同的生活,这种生活或贫穷,或是毕加索的多情、也可能是贝多芬的苦难,但最终伟大的艺术都源于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着最真实的生活,遵从自己的内心并用极具创造力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伟大的艺术家永远不能被制造。
这一点无论是在绘画,电影还是其他艺术行业都不会例外。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ಠᴗಠ
整部剧我完全沉浸在毕加索的视角中,通过他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感受他将自己脑海中的具体影像呈现出来的过程,也惊异于他画笔下所展现的世界。
原来的我在看画得时候,只看画的像不像,技巧用的怎么样,看着漂亮不,舒服不。
毕加索告诉我,画代表着一个人看世界的视角,表达出的是他所看到的景象,或者说,看到一幅画时,想想这幅画的背后的作画者想表达什么,想诉说着什么,可能这才是一幅画的灵魂所在,也是那些伟大的艺术家真正厉害的地方。
本帖是资源贴——《天才》Genius第二季
《天才》,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首部自制的传记型迷你剧情片。
剧如其名,讲的都是这世界上的顶级天才人物。
第一季,爱因斯坦。
但这部美剧《天才》,却把爱因斯坦从世人瞩目的神坛上一把拉了下来。
第一季首集刚开始,就是50多岁的爱因斯坦和自己的女秘书滚黑板偷情的画面。
激情过后,已婚的爱因斯坦向秘书贝蒂提出“搬来与他同住”的要求,,还大言不惭信口开河地为自己辩解:“一夫一妻制是不正常的,那是神权的产物。
”“我爱莫扎特和巴赫,我爱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和波罗的海,为什么我不能爱你和爱尔莎?
”
《天才》的编剧没有冤枉爱因斯坦。
他是天才,也是渣男。
在他年轻的时候,女人和宇宙是他的命题。
他的初恋是自己老师的女儿玛丽,两人一文一理谈恋爱特别甜美,在麦田里滚完麦子后,爱因斯坦就去苏黎世理工学院读书了。
在离开时,还承诺玛丽,要找到冻结时间的物理公式呢但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又爱上了一个入学成绩比自己还高的姑娘米列娃。
米列娃,和普通的女孩子不同,不做针线活,就喜欢物理研究,而且是学霸型学生,学校里的唯一一个女学生,这让爱因斯坦对她十分仰慕特别的刮目相看。
虽然当时爱因斯坦和玛丽还保持着关系,但并不妨碍他和米列娃的关系深度发展。
两人同居、翘课、不交作业。
最后,爱因斯坦拿到了学位,米列娃没有。
学神带垮了学霸,米列娃还怀上了爱因斯坦的孩子。
后面的故事更复杂,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结婚了,但又离婚了。
后来又有了第二任妻子……他曾有过10余个情妇,贵妇、秘书、苏联间谍等等,甚至连他的继女都没有放过。
爱因斯坦曾对外界宣称,自己并不信仰圣经或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
“对我来说,‘上帝’一词不过是人类自身脆弱性的表现和产物,圣经不过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传说集。
没有任何一种解读,不管它多么奥妙,能改变这一点……”“婚姻制度”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神圣的,对爱因斯坦来说,可能是一种社会规则,而他穷极一生做的事情就是冲破规则,打破传统思维。
剧中的爱因斯坦放荡不羁,好色,始乱终弃,无疑,但,值得欣慰的一点,他从不曾放弃追求他的科学,他的宇宙。
在他的巨大成就面前,那点花边轶事似乎轻如鸿毛了,不过就是可惜了米列娃。
《天才》每一季讲不同的人物,第一季,爱因斯坦。
刚回归的第二季,讲世界闻名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毕加索也不是省油的灯。
年轻时骂过老师住过妓院,年老时也三妻四妾豪车豪宅。
总之,不管是艺术家和物理学天才,都是疯子。
END
关注,获取观看网址
他是艺术史上第一个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也是作品最贵的画家之一,他的绘画风格多变,正如他多变的情史,他,就是毕加索。
在毕加索小的时候,母亲常常向别人夸赞他说:“他漂亮得既像天使,又像魔鬼,任谁都忍不住想多看他两眼。
”这句话,说明了毕加索一生,对女人的致命吸引力。
对毕加索生命中的七个女人来说,他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
毕加索的画解剖自己和他人的灵魂。
廉耻与粗鄙、生命与死亡、暴力与情感、挑衅与天真,他拨响了这些琴弦,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强音。
第一任妻子:奥尔珈·柯克洛娃
奥尔珈是一位芭蕾舞女演员,也是俄国一名上校的女儿。
当毕加索在罗马为俄罗斯芭蕾舞团设计布景时,爱上了芭蕾舞者奥尔珈,隔年正式结婚。
奥尔珈喜欢过上流社会的生活,毕加索也一改作风,跟着打入沙龙社交圈,开启他“新古典主义时期”。
毕加索后来寻欢作乐和奥尔珈以离婚收场。
青春洋溢的少女:玛丽·泰瑞莎
毕加索成名后,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女孩从地铁站走出来,忍不住抓住她的手说:“小姐,你长得太漂亮了,我很想为你画画,我是毕加索。
”这位小姐就是玛丽,只有17岁,此时毕加索46岁。
每当画家拥有一份新的爱情,他的画风都会为之一变,和泰瑞莎在一起的日子,是毕加索最放纵情欲的欢乐时光。
毕加索以玛丽·泰瑞莎为灵感,创作的作品超过了百件。
在那个阶段,毕加索喜欢明快、对比强烈的颜色,充满肉感的圆线、弧线、曲线,无不颂扬着泰瑞莎优美的形体与温柔的体态。
毕加索的著名画作《梦》,就是以泰瑞莎为原型而创作的。
女人的面部表情安详,柔和。
精神伴侣朵拉·玛尔
毕加索和朵拉在巴黎一间咖啡馆不期而遇。
当时,朵拉戴了一副绣着玫瑰花的黑丝手套,正在手里玩弄一把小刀,不慎割破了手,鲜血直流。
她的一举一动,吸引毕加索走了过去。
自此,朵拉闯入毕加索的生活。
相片中的朵拉极美。
毕加索的朋友说: “她的明目,清丽得像春日的天空”。
这位年轻、聪明、有才识、说得一口高雅流利西班牙语的姑娘, 是位颇有天赋的摄影家和超现实主义画家。
此时,毕加索54岁,正值绘画的枯干期,他需要新灵感、新活力。
同时,朵拉也完全被毕加索的天才、自信、强烈的性欲和偶尔流露出的温情所主宰。
毕加索在作巨幅名作《格尔尼卡》的时候,是朵拉陪在他的身边。
她更关心政治,同他一起讨论作品采用象征和表现细节,并亲自动笔修改。
她还拍摄了一份关于这幅油画创作过程的连贯照相记录,这套照片独特生动地记载了构图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格尔尼卡》的诞生,不仅仅是毕加索个人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也融合了朵拉的智慧与劳动。
二战期间,他都和朵拉在一起。
虽然朵拉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却令毕加索十分着迷,所以两人的关系,足足维持了长达8年之久。
但朵拉另一面非常爱哭,善变极端的性格,让毕加索越来越厌烦,所以毕加索的画笔下的朵拉并不美丽。
脸部都是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眼里蓄满了泪,手中紧紧揉捏着纸巾,揪心的痛感。
哭泣的女人 在毕加索另结新欢后,朵拉因抑郁症住院疗养 。
优雅自信的女学生:弗兰丝娃·姬罗
这位像古希腊美女的女学生叫弗兰丝娃。
弗兰丝娃在毕加索笔下被赋予了仙女形象与花样美貌,身材纤细,一头长发浓密而飘逸。
弗兰丝娃在1947年生下了克劳德,1949年生下了帕洛马。
1953年,弗兰丝娃离开毕加索,后来她再婚,移居美国。
弗兰丝娃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主动离开毕加索的女人。
第二任妻子:贾桂琳·洛克
毕加索在一家陶瓷店认识了贾桂琳·洛克,她是店员,一位带着4岁女儿的年轻离婚妇人。
她打理毕加索的一切事务,她爱毕加索胜过一切,唯一的愿望就是能一直留在毕加索身边。
终场:死亡 毕加索死于1973年。
毕加索死后4年,在他们相逢50周年纪念日, 玛丽·泰瑞莎在车库上吊自杀,享年68岁。
贾桂琳在毕加索去世13年后,沉溺悲伤无法自拔的贾桂琳,朝太阳穴开一枪,自杀身亡 。
朵拉·玛尔 于1997年7月,在巴黎寓所去世。
毕加索去世
从这几个女人的结局来看,哪怕是遇到毕加索这样的天才男人,女人最好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
一半弃剧,拍得太娱乐了。
因为日推歌单而刷的剧。配乐不错,选角和原型也很贴合,除了毕加索本人。情节。。。不如改名叫毕加索和他的女人们。关于天才如何创作,提到的并不多,最灵光一现的魔力时刻是画亚维农少女的那一小段。剪辑的跳转也是为情感线服务,时不时把终局的一地鸡毛和初见的种种美好做对比,好的。
还好 大概直接展示了他的成就 过于摆拍
把毕加索拉下神坛
真没兴趣..
摄影挺好的,拍的很流水账百度百科体
穷画家卖了画买了一管鸦片烟献给所爱的女人
本來就不喜歡畢加索,看完更不喜歡...Banderas演得很好,但中年時往往像希特拉.... 老年裝超級像的.於是少年和中年style太不一樣,聯繫不起來.少年的那位太沒有西班牙特色(?)感覺像法國窮小子多一些很不喜歡dora這個演員.. 上一季已經如此.但她很會演
非常棒的电视剧
Picasso sucks. But he has great eyes to find beautiful minds.
真的很讨厌这样非线性的叙事啊,觉得故弄玄虚而且没有必要,而且毕加索老爷子七个情人的故事你也讲不出什么新意啊,颠来倒去不就那点子事么。
一开始觉得时间切的太碎,正序倒序关联不大,后面反而觉得挺自然的。艺术创作关系不大,更多讲他情史
一集弃,拍的毫无想法
天才?渣男吧
疯狂倒叙插叙太跳
在获取女人的垂青并且甘愿为他做情妇并生孩子这点上,毕加索真的是个天才!永远爱恋年轻的女性并且毫不掩饰,年轻时就在妓院流连~直到死去仍然渴望新鲜的“创作灵感”。。。
毕加索的确对女友、对朋友做得非常不地道,但全片80%以上都在描绘毕加索的“渣男”感情生活。。。所以“天才”何在?可能意图是突出“女友对毕加索画画灵感的重要”,但自从他开创立体主义画派之后,影片再也没有交待他接下来又有什么突破?既然画画对毕加索比女人比家庭重要多了,你好歹交待两句呢?全片亮点就在揭示了现代艺术为何如此难懂,因为它并不求取悦观众,它要和你对话,它要掌握传统绘画的规则之后,彻底打破它。
和第一季相比差距真的是有些大..
依然是过于浮夸,推荐去看一些关于毕加索的书比看这部剧要好很多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