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电影之前,想起两个一句话段子,在高达圈流传甚广,分别是“这TM根本不是高达!
”以及“我比富野懂高达”。
一个个官方冠名的系列作都能引起关于作品内涵和精髓的争议,以至于形成各种段子和笑话,更何况一部可以说是同人作品拍出来的影视作品,自然会给不同的粉丝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完全可以想象“这TM根本不是福尔摩斯!
”的炸毛式观影评价。
评价剧本自然是评价一部电影的一部分,个人认为,这个由三条线构成的故事是一个可以算成功的安排方式,对于电影来说尤其如此。
在本片优雅而舒缓的格调下,故事如果单薄而无趣,造成的观影效果,很可能就是让观众在赏心悦目的画面中进入半睡半醒的状态。
虽然主要演员的魅力完全作为并且完美承担了这部电影的卖相,但一部冠以福尔摩斯名号的电影(故事)如果单单只以艺术展品的形式来呈现,而没有任何破解奇案的核心要素,未免有些偏题。
当然,本片显然并不是想要描述一个福尔摩斯老而弥坚的故事,如果把最后一案、日本之行和蜜蜂与黄蜂三个故事单独拉出来看,都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老福小故事,因为事件本身可以说相当平白。
(这里我要赞一下作者,电影里有一段老福在电影院观看最后一案电影版的情节,那里告诉了我们在花生笔下的案子是怎样写的,可以说那才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案子,是我们熟知的花生笔下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这种对比,比之于猎鹿帽或者烟斗这样的符号式表达更具匠心,也说明作者本身并非写不出“真的”福尔摩斯故事)。
不过当三个故事以记忆穿插在一起时,凑成了恰到好处的篇幅,将迟暮、烦恼和领悟等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这部电影、或者说这个故事,虽然并不像我所熟悉的福尔摩斯式故事一样充满令人拜服的智慧和戏剧性的展开,但它成功营造了出了一种能够让观众愿意静心等待结局的诗意化的氛围。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可能不再会特别兴奋特别焦急地想知道大侦探如何华丽而巧妙地避开了迷惑和陷阱找到了答案,反而会耐心地等待他慢慢地去寻找关于自己心灵的答案。
毕竟,他都已经那么衰老而蹒跚,让你都不忍心催促他加快自己的脚步。
因此,只要把心态融入这部电影的节奏中,观众是完全可以让自己享受一段惆怅而怀念的旅程。
你看着93岁的福尔摩斯走路颤颤巍巍还想不起一些琐事,同时也在自己心中寻找着那个兼具着智慧、行动力和神秘感的英伦绅士,这种感觉更让福尔摩斯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
可以说,无论看电影的时候你脑海里冒出的是“这tm才不是福尔摩斯!
”,是“福尔摩斯也会老啊”,还是“福尔摩斯真的会变吗?
”这样的怀疑或不舍,都让他显得是一个真正活着、或者说活过的人,正因为你好像亲眼看见他屡破奇案、亲眼目睹他和花生搅基(大雾),才会在这样的故事里感受到更真切的难过、怀疑、欣慰等各式各样复杂的情感。
我认为,这是一个虚拟角色最强大的魅力,福尔摩斯当之无愧有这样的魅力。
这也是这样一部节奏舒缓的电影能够带给观众的特别的体验。
同时还是要说一句,虽然电影里花生正脸都没露,但少许的语句和安排中仍然展现了一个最佳拍档的高大全形象!!
不懂的自己多看看体会去!
无论对剧本的评价是喜欢或不喜欢,我相信应该没有观众会对伊恩老爷的演技抱持不满。
只要还记得电影最开始火车上和小男孩及母亲关于蜜蜂和黄蜂的对话情节,你就不会怀疑,他用那刻薄的语气和严厉的眉眼,以及最后一案中与人对话时的自信神态,完全可以演一个“虽然身体是93岁但内心还是39岁!
”(万年眼镜小学生借你台词一用)的福尔摩斯老先生,当然,他在剩下的一个多小时里演出了一个让你见之不忍的疲惫而健忘的老人,使你随时担心他的健康状态是否能撑得住剩下的进度条,这种功力我只有给跪了。
小男孩的表演也值得赞扬,活生生一个即将从活泼小娃长成敏感刻薄小青年的形象,老人和少年的组合总能给人一种令人欣喜又充满希望的感受,加上故事冲突时两个角色的焦躁和不安,能和老爷爷演好这样的对手戏可谓十分成功了。
而母亲的角色,在大部分时间都恰到好处地担当了两人中间的芒刺作用,并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个虽有冲突但完全不令人讨厌的形象,这也让最后她与老福的和解显得非常自然而然。
电影的三个时空营造了三种不同的环境,最后一案的明亮色调,让福尔摩斯保持了一份他黄金时代尾声的潇洒;日本之行以黯淡为主的场景,让这个本身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的部分始终怀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主线的环境则散发着一种美丽的真实感,配合着始终清流一般的音乐,将三个短暂的故事联系成一部似乎绵长的回忆录,在一晃而过的100分钟里,好像慢慢看过了一个迟暮之人从遗憾走向释怀。
说实话看完这部电影后,有一种强烈的打一星的冲动:福尔摩斯双手合十拜天地的场景对我造成的伤害超过了我2015年里看过的任何一部烂片。
要不是麦克莱恩以及其他演员精湛的表演以及美丽的英伦乡村风景,这次我还真是当定原作厨了。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本片虽然以福尔摩斯为主角,但其实是改编自美国作家米契柯林05年出版的小说《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所以可以算是一部从福尔摩斯小说同人作品的改编电影。
电影情节忠实于米契柯林的小说,于是也就继承了同人小说身上一样的问题。
作为遵守逻辑指导一切、时刻秉持理性原则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到底需不需要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感,面对他经历的种种案件里的当事人,他又是否应该去同情、怜悯,甚至于重视感情上的满足更甚于对真相的探求?
公允地说,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是一位标准的19世纪英国绅士,探案集中与他有交际的人们,可能觉得他理性、冷静、坚毅,但并不会认为他冷酷、不近人情、或是有交际障碍。
在他的言谈中,他会对受害者家属表示同情,对自私的犯罪者则是轻视与鄙夷,甚至是当他确认这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后,还放过了一位被迫杀害敲诈犯的贵妇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探案集中福尔摩斯最为重视的是对于真相的探索,同时他也拥有着面对一切真相的勇气。
他不会也不允许因为调查案件时产生的情感影响到调查本身,因为失败而沮丧停止接受委托和调查更是不可能。
探案集中的福尔摩斯的一切行动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要说他会写信安慰日本的孤儿寡母或许还能说得过去,但因为没能避免一个人自杀就放弃探案、摆几块石头拜天地拜亡灵实在是不能说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能干出来的。
除去与柯南道尔原著的差异以外,电影本身的剧情并不算出色。
电影整体节奏偏慢,多线剧情之间并没有太多互动,割裂感严重。
推理情节比较弱,没有多少悬疑感也没被导演重视。
倒是福尔摩斯自己去看自己探案的电影这一情节很有意思。
那场戏中戏拍得倒是非常有老牌推理剧感觉,服装、表演都很有时代感,也算是一处亮点。
最后吐槽两个bug,英国蜜蜂是怪物么蜇人后留下的刺那么大个,马蜂窝离蜜蜂箱那么近出门就是福尔摩斯你去游泳时明明就经过那里居然一直没发现么……
我从来没有想过福尔摩斯老的样子,在我心里他永远睿智、清醒、精力旺盛,任何犯罪在他面前无从遁形。
这部电影却向我们残忍地展示了英雄迟暮后的悲壮。
他老了,记忆力极速衰退,甚至记不住身边人的名字!
他体力不支,整天浑浑噩噩的处于昏睡状态。
可是即使是这样,他没有放弃对真相的探索,为了对抗时时不在线的记忆,随时随地地写日记做备忘录,逼自己不断的回忆,搜寻遗失的线索。
英雄迟暮,悲壮的美也是那么打动人心!
(不想从原著粉的角度随意批判什么,也不想进行技术性的分析。
只是想从一个纯观影者的角度出发谈一点体验。
)美国第二天上映,但是洛杉矶没有几家影院在放映这部片子。
去看的时候下着大雨,买的下午四点多的票,本想去七点钟两位主演的现场Q&A,可是票早就卖光了。
一到影院还是被惊呆了,70%的观众都是爷爷奶奶级别的,甚有带着孙子孙女来看的,这是我从未遇到的体验。
待影厅满席,我前后左右都已是白发苍苍却大多衣着入时的老年人,也许年轻时就是Ian爷爷的粉丝。
就连正片前的预告都是符合老年观众口味的电影trailer,和AMC此类的电影院的预告播放套路完全不同。
我这才意识到,剧中的福尔摩斯,和在座的很多观众一样,不过是一个步入晚年的普通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这部片子早已脱离了原著。
从前那个脊背挺拔思维敏捷的侦探早已是过去的侦探了,现在他93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在乡下养蜜蜂,饱受记忆衰退的痛苦,孤身一人,行将就木。
人人喜爱的都是那个年轻的侦探,这么些年来影视剧里面侦探的形象越来越年轻,越来越讨年轻观众的喜欢。
大概不会有人想到,侦探也会老啊,也是个普通人。
也许观众们愿意看到的只是他的头脑和身体都处于巅峰的时期,那时的他接近所有人期待的完美状态:冷酷、高傲、洞察力高得吓人。
我诧异于原小说作者让福尔摩斯活了这么久,久得让人诧异,活过了他身边所有人。
而他的衰老对于把他神化的旁观者来说是一种长期折磨。
所以人们开始改造他的故事,继续把他神化,忽略他在他们身边继续老下去的事实。
他变成了一个永远的、僵硬的符号,没有人关心他到底是不是还活着。
电影中,老阿福每一天都在变得更老。
他记忆的黑洞一点点吞噬着他清晰的思维,双腿无法支持起自己的行走,总是突然睡着,从床上摔下来,焦虑和恐慌吞噬着他。
他失去了所有那些重要的人,就连自己引以为傲的记忆也在背叛他。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观众内心是产生了共鸣的,有多少人也在恐惧,自己到了那个年纪,是不是也要这样痛苦地苟延残喘。
他终究与一个孩子成为了朋友,也许那个孩子唤起了他自己童年的影子,也许是他只需要一个伴儿,让自己不再那么孤独。
更多的是,Roger每一天都能唤起他过往的记忆,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找到自我放逐的理由。
老阿福一直在抱怨华生笔下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
没有戴过deerstalker,不抽烟斗,喜欢雪茄,案子不是那样的结尾。
这个电影,作为虚构,制造了一个虚构中的真实,而这个真实中又存在着虚构。
到头来确让人惊讶的发现,我们像观看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片一样,老阿福好像就真实地呼吸过,在白色悬崖下面养过蜂一样。
当老阿福坐在电影院里看讲述自己故事的电影,笑着摇头时,这个93岁的福尔摩斯突然变得真实得让人怀疑他到底是不是柯南道尔创造出来的小说人物。
他的情感在这样的晚年突然全部涌现出来,他从未变得如此有血有肉。
他后悔于自己年轻时的残酷,为了理性与逻辑伤害他人。
他或许撒下了这辈子第一个善意的谎言,也许是良心不安,为了减轻自己的折磨。
他不会变得更加高尚,依然刀子嘴不饶人,可是在小男孩面前温柔得像只老猫。
当他开始思索过往人生的时候,在这个年纪,我们总算了解了他真正的一面。
看完电影出门,门口竟然围满了等待的观众,应该是为了等待下一场Ian爷爷的现场访谈。
依然全是老年人,眼里闪闪发光似的激动着,和那些年轻的粉丝没什么区别。
总归会老的。
當然只是小品,不過老耄昏聵中的追索回憶是個吸引人的設定,何況Ian McKellen的表現之真實之精湛簡直令人觳觫(對,就是要用這麼古老的詞才能形容那種感覺。
然後我得說,做為一個相關的小細節,那本醫生給他的隨身筆記到了最後翻閱時發揮的效果真是強大驚人)。
Laura Linney和討喜的大眼小男孩Milo Parker也各自恰如其分,加上鏡頭拍出了英格蘭南方鄉間夏日的荒寂之美,很適切地烘托出整部片子揮之不去的悵惘哀傷基調。
但是:1.城市的部分相較鄉間立刻遜色不少,那個倫敦顯得太平面乾淨而空虛,像個景片。
2.與日本相關的部分一塌糊塗,而且我說的不只是超假超錯誤的布景,而是整個段落都非常糟糕,從情節到「寓意」都做作生硬,完全不知道硬要扯進來幹嘛。
3.我不喜歡片中對於(福爾摩斯和其他人的)「孤獨」的廉價速成詮釋。
4.我更嚴重不喜歡最後福爾摩斯寫的那封信!
人生暮年的某種追悔了悟和昏昧軟弱是不一樣的,而那封信完全越界成為後者,讓福爾摩斯這個人物變得……還是那個詞,廉價。
就像他退休隱居的理由也流於淺薄老套,不是說那種理由不存在或不合理,但我對這個人物的詮釋和層次實在有更高得多的期待和要求。
所以很可惜,這部電影完全應該更好,McKellen阿伯也絕對值得更好的劇本。
還是可以一看啦,只是我有點想對導演(或原著作者,因為我沒看過那本書不確定此處問題主要出在誰)噴以不屑的鼻息。
无论在那个方面天赋异禀都有极大的可能在某个对应的领域感到孤独,所谓曲高和寡。
Ann案件会成为福尔摩斯的最后一个案件与其说是因为所谓的失败,不如说让福尔摩斯真正感受到了孤独作为情感的一种对人的不合逻辑的力量,以后的日子里出现的梅琦,管家太太,roger都是福尔摩斯在非理性之感性道路上的遭遇,各有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人和世在逻辑世界外的丰富和不可预测性。
我倒不觉得年老的福尔摩斯是这个故事的主题,只能说老年让福尔摩斯的高度逻辑思维松了下来,感性终于亮了起来。
片尾福尔摩斯跳出了孤独,其实只要不再自我高歌,自然会发现身边一直陪伴左右的同路人。
题记:观影过半,联想到下午才玩的游戏Journey(风之旅人),我突然觉得,或许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其形式,都是能够让读者可以体验到更细腻和丰富的感情,从而慢慢走向对人性中最美好部分的理解和向往的。
补:关于华生的讨论,评论里豆友RockNRuo提出了很棒的不同观点,大家可以看完本文以后,稍微下拉一点继续看Rock的说法。
至于辩论哪种观点正确,就不用了=)文无完文,让我们求同存异,各持己见吧。
补2:关于写给日本的信,是编造还是想起来了,直接在本页面搜索“生命片段重现”,这位豆友给了很详尽的解释和补充信息^^多谢--虽然这部影片里,主角福尔摩斯即是一个虚构人物,挖掘一个“真实的”福尔摩斯,本来就是一个故事衍生出来的故事;而片子里还套了多个更小的故事,可谓层层虚构。
但是导演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整部影片层次丰富而不凌乱,每一个小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了想要被讲述的,立体而动人。
几乎让人信以为真。
(以下开始是剧透).......Ann的故事:Ann的故事让人觉得非常忧伤。
非常敏感而孤独的一位女性,在连续的丧子之痛以及生育无望的情况下,转向对音乐的依赖。
然而相濡以沫的丈夫却不能理解这样的情绪,反而用各种手段加以限制,甚至到了因为怀疑和猜忌,而请出私人侦探跟踪的地步。
Ann的聪慧让她得以和能够洞悉和体察这样情绪的福尔摩斯相识,并进一步提出两个寂寞的人互相慰籍的请求。
福尔摩斯却从理性出发拒绝了Ann,导致Ann最终选择了死亡。
福尔摩斯的内疚由此而起,整部影片也由此而起。
Ann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些小细节:其一是,在巨大的悲伤和不被理解之后,她依旧在为丈夫洗着衣服,继续操持日常家务,履行自己作为妻子的责任;其二是,她当着福尔摩斯的面,倒掉了毒药,连玻璃瓶都留给了侦探——这是不让福尔摩斯为她的死承担心理上和客观上的责任,可谓极其善良;而在福尔摩斯跟踪她的时候,设下局中局,更是反映了她极其敏锐的心智。
我甚至疑心福尔摩斯的伤痛不仅仅是因为Ann的早逝是他间接所致,或许在那交谈的一刻里,也有被这样的美好所吸引吧。
虽然Ann最终死亡让故事变得超过了日常生活的界限,这种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孤独却并非罕见。
每一个人都渴求自己的痛苦被最亲近的人看到,求而不的,家庭就变成了束缚甚至折磨。
福尔摩斯如果去帮助这样的一个人,或许跨越的是道德的界限。
越界便会有社会声誉等等丧失的风险,亦有可能卷入感情纠葛,丧失基于完全逻辑的优雅而冷静的生活状态,故需要很多基于勇气的善良。
Ann的故事叩问的是,你是更爱惜自己的羽毛,还是愿意施助于人,即是你需要面对和承担自己的损失?
Roger的故事:如果说Ann的故事是痛苦的发生和起点,Roger的故事就是痛苦得到救赎。
Roger,一个出身于平庸家庭的小男孩,需要面对的痛苦是单亲妈妈看到他的才华,却无力也不愿意让他走一条更加能满足他才华施展的道路。
他的母亲芒罗夫人虽然爱护Roger,却选择不去理解他的想法,也不愿意他和福尔摩斯这样的怪人有过多纠葛,即使这个怪人也许有可能让这个孩子多得到一些他极其渴望的教育和知识。
福尔摩斯和小男孩友情的起点,是男孩的才华。
然后在其后的过程里,福尔摩斯看到了小男孩谴责母亲时,正确的逻辑对人也能产生巨大的伤害(即是福尔摩斯先生自己也说了类似的话);看到了芒罗夫人因为自身资质和家境限制,无力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一事实。
最后当热情、善良而又机智的Roger差点因为发现真相并且想要保护蜜蜂而差点丧命的时候,福尔摩斯的内心城堡终于被打破。
当他决定要把自己的遗产留给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俩时,便是在付出自己所拥有的财产以及自己所遵循的人生标准,来保护小男孩可能有的未来,也保护了母子之间的关系。
以自己的丧失换取他人的美好,我相信这是人性中最温暖的一部分。
华生的故事:华生在整部影片里,并没有出场。
除了那些零零散散的线索,暗示这个华生并未真正用写作来如实反映这个伴随一生的老友,最令人感伤的,是福尔摩斯自己所说,华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我。
华生为了结婚而搬出贝克街的时候,那张用于写作老伙伴传奇生涯的桌子并未搬走,反而最后是跟着福尔摩斯到了侦探自己的乡间旧宅。
一个细节体现出来的情谊的深浅,令人不得有些唏嘘。
过于理智而热爱逻辑的人,很多都是用这样的方式筑起冰墙来保护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即是他们与此同时也在默默等待,有一天会有另外一个人会用暖心的温暖来融化这道冰墙。
陪伴却不愿意去理解,敬爱有加却不想要看到真实的对方,就像是隔着玻璃的握手,即是福尔摩斯如此珍惜,却依然没有在他心灵上产生足够的温度。
日本人的故事:这一个故事,是对福尔摩斯转变那条线的支撑。
如果说Roger母子俩的事情,因为是身边之人所以才对侦探有那样的触动,那么最后当热爱事实的侦探为了一个曾经把他千里迢迢骗到远东加以指责的陌生人,开始编造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完全已经发生了转变。
为了维护那堆母子几十年生活下来的精神支柱,放弃自己的原则。
这一幕体现出来人性的柔软和温度,让荧幕之外冰冷空调间里的我觉得异常温暖。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福尔摩斯自己的。
因为年纪的衰老,精明如福尔摩斯这样的不世天才,会在调制皮下注册针剂的时候晕倒,每天会忘记不胜枚举的名字和地址,甚至居然会忘记引发自己退隐的最后一案的案情。
我们看到年迈的侦探虽然洞察力一如既往地犀利,却会在阅读的时候打起了瞌睡,为了拾取一枚装饰品而摔下床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自己的痛苦,才更容易直视他人的痛苦,从而慢慢生出怜惜同情之心。
但如福尔摩斯在影片最后所说,只有当一个人没有遗憾,才会死去。
让一个只遵循硬邦邦的逻辑和事实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最后在老迈之时懂得了人心的温柔,我非常喜欢导演所安排的这一出圆满。
真的,这片子无论是对于伊恩爵士的粉丝还是福尔摩斯的粉丝而言,都是一部十分残酷的电影,伊恩就好像在扮演自己更老时期的自己一般,塑造着这个老态龙钟不信科学信偏方放弃了生死搭档的友谊因为委托人的死而自责的福尔摩斯。
在片子里看不到大法师的神奇看不到万磁王的霸气,仅仅是一个被人类正常老化而折磨的普通人。
这其实是我对这片子最大的不满,最为一部同人小说,估计本片就有点儿OOC了。
福尔摩斯在道尔的笔下始终是一个不同于常人的角色,而民间似乎总喜欢把一些不寻常的人拉低到他们的水平,以麻痹自己和伟人之间的差距,这也算是人之常情,谁都希望自己的偶像能和自己有些亲近感。
作者也是狠,一口气便当了他身边的所有人,然后强行让这个机器人一般的人流出血来。
片子本身制作很精良,不愧是BBC出品的,田园风光赏心悦目,历史背景稍微有点儿单薄,要知道福尔摩斯一口气活到了二战结束,而片子里基本看不到二战对福尔摩斯的影响,他远渡日本的情节挺有新意,而且接待者是真田,他的英语也是可以混好莱坞的级别了,日本也可以说是推理小说最流行的国家,没有之一。
而且本片的原作者也有日本朋友,所以自然的把核武器对日本的摧残用了些笔墨,通过福尔摩斯表达了震惊和同情,不过还是福尔摩斯还是像从一战时期穿越过去一样,完全感觉不到他经历了那么多历史事件后的变化。
片子对原著的致敬很多,看到福尔摩斯吐槽自己电影的时候笑崩了~福尔摩斯和管家一家的互动很有趣,这个很有原著的味道,而且老少配基本上是万金油,女管家自始至终都有着“我是嫌疑犯”一般的感觉,我甚至怀疑她和案件有关,结果还是我想多了。。。
说到案件,其实就是一个很普特也很有原著味道的案件,读书的时候就感觉,怎么夫妇之间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啊。
只不过这一次福尔摩斯开始为自己的不作为而自责了,这点儿很像波洛先生。
至于无人理解的孤独这种中二言论,希望信这个理论的人当一辈子的单身汪。
信偏方的福尔摩斯最OOC,这也和作者知识面窄有关,要知道1902年就发现阿尔兹海默病了,1947年的福尔摩斯应该会去跟踪医学研究,不过,连华生都抛弃了的福尔摩斯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
其实综合片子来看,福尔摩斯并不是记忆衰退,而是不愿意记起自己的疏忽,并且最近研究表明,经常用脑的人对记忆衰退有抵制作用,所以大家愉快的多思考少中二吧:)
很难描述看完《福尔摩斯先生》的心情。
明明知道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看着他在银幕上垂垂老矣,看着他为华生、为迈克罗夫特、为哈德森太太等摆上一块块代表逝者的白石头(是的我很期待还有一块是艾琳艾德勒的,但可惜没有),依然感觉一个时代仿佛落幕了。
大概是因为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在任何场景下都理性、冷静、目光如鹰如炬的人,这个最最熟悉的陌生人,也会和普通人一样,也会老,也会走不动路,也会忘记事情——也会死。
而这种死,不是和莫里亚蒂落入悬崖的那种传奇之死,而是任何一个人无可逃避地走向生命终点的平凡之死。
我承认,当93岁的福尔摩斯先生从床上不慎摔下,力不从心地哎呦哎呦喊疼时,自己心里竟迸发出一种隐隐的悲楚。
当你老了,也是如此衰弱和孤独。
在时间面前,全人类的智慧也无能为力。
看电影前,看简介说故事讲的是福尔摩斯晚年放下侦探生涯去乡下养蜂的生活,却为最后一案耿耿于怀。
暗自揣测,大概核心依然是个探案故事,但“养蜂”的字眼儿吸引了我,令人一秒想起《福尔摩斯的最后致意》里那个不太起眼儿的段落:柯南·道尔写够了这位大侦探后,就一笔打发他转行去养蜂了。
这样他不用死就能离开,也能永远活着,留下足够供一代又一代人咀嚼和致敬的传奇。
但这段养蜂生涯在诸种福尔摩斯演绎中总被忽略,毕竟人类因好奇心而生存发展,一旦一个侦探不再是侦探、不再创造惊险和传奇、不再满足人们窥探真相的好奇心,似乎也就没什么好值得注目的了。
于是突然间,对于电影的编剧,竟起了一种遥远的知音感。
这样一个不可逾越的经典形象,当他摘下侦探的帽子、解下那身侦探的披风、放下侦探的烟斗,他该做些什么呢?
你该让他做些什么呢?
自福尔摩斯从柯南道尔的笔下出世后,就被交给了世界。
我们孜孜不倦地爱着他,所以孜孜不倦地接替着柯南道尔的笔,孜孜不倦地让他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永生,不仅永生,甚至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全能。
他以前是绅士范儿的巴斯尔·拉兹伯恩和杰里米·布雷特,后来变成了能打会斗的小罗伯特·唐尼,后来变成了用着手机和电脑的本尼迪克特,无论几十年几百年,他能总和时代一起前行,永远不会比现实的生活落后太多。
即便改动之大如同卷福,也不会僭越我们认知的界限,反而收获了新一轮的惊喜。
因为这个认知界限,就在于我们从来都默认福尔摩斯是万能的、传奇的、无所不知的,永远不会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哪怕是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时代一起前行,哪怕是永生不灭。
是这样一个伦敦城秩序的守卫者,这样一个全人类的正义化身啊,他这么酷,怎么会老呢?
还有,那些在四部长篇和56篇短篇中频频出现的名字,华生、哈德森太太、迈克罗夫特,还有雷斯垂德,甚至莫里亚蒂,你以为他们会永远陪伴在主角身边,但他们怎么会一个接一个离开,只剩福尔摩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去抵抗这快速变化的世界呢?
抱着这样先验的信念,碰到《福尔摩斯先生》中那个走路颤颤巍巍、额头上布满老年斑、看起来随时都可能死去的老家伙时,尽管他依然能够娴熟地运用演绎法,也难免会令人愣一下神。
作为一个不算称职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福尔摩斯迷,潜意识告诉你,你原本冀望打开的,大约并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吧。
他应该保护着人们免受黑色的罪恶,健步如飞地奔赴一个个案件现场,一眼识破迷局后眼中不动声色地闪过光芒——而不是受到人们的垂怜与责怪,不是听女管家喋喋不休地发出抱怨提出辞职,不是承受日本人的迁怒,不是沉溺在旧日错案中无法自拔。
然而等缓过神来,会理解进而感谢编剧的这番逆行。
多年前,艾琳艾德勒已经证明,这个全世界最智性最冷静的男人并非没有软肋。
柯南道尔的成功之处,不是他塑造了一个万能的神,而是塑造了一个有缺陷的天才,天才是人。
天才的一生总在思维的快道上疾行,只有到了暮年,才能慢下脚步,回首瞻望两岸被他忽略掉的景色。
对于福尔摩斯这样一个被坚硬的理性王国统治多年的人来说,他在这个时候,终于看到了所有柔软善良的东西,比如孤独,比如谅解,比如宽宥,比如爱。
这些东西,往往是终极的。
当他放下一生对于“真相”的执念与计较,为故土惨遭原子弹、心怀误解的日本人“编造”出一封安慰信时,这种自我违背令他跌入凡间,也跌入我们的怀里。
脱去传奇的釉彩,脱去“smart is new sexy”的形象,编剧从一开始,其实就是在将福尔摩斯平凡化。
“真实的”他和华生的书写完全不同,甚至不住在贝克街221B。
说是洗尽铅华也好,返璞归真也好,作为“人”的福尔摩斯被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他遵守宇宙的永恒规律,在一个偏僻的乡间慢慢变老,等着时间像带走他的老伙计们那样带走他。
尽管他的形象依然会在书页间和银幕上永远活着,但93岁的万磁王版福尔摩斯曾经存在过,就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提醒我们他老过,也孤独过,也爱过。
死去的人不能复还,所幸还有生者。
看到小Roger命悬一线,一时竟和老福尔摩斯那样焦虑,而看到他转危为安、活蹦乱跳时,登时一颗心放回了肚子里。
这个聪明的小男孩,宛然是老福尔摩斯的未来镜像,也是人间送给他的一个慰藉,一颗播向未来的种子。
一老一少,在海边的悬崖上安放下一块块白石头,我们就知道,演绎法不会熄灭,智慧不会熄灭,福尔摩斯也不会熄灭。
第一次看见Ian爵士饰演福尔摩斯先生海报的时候还是蛮期待的,如果原著版福尔摩斯老年是如此风貌我会欣然接受,可能是正片与我想象的相差太多,整体有些失望。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感动点太高,电影二十分钟案情之外的孤独年老福没有触动我,所以老老福摔倒病晕等情节我看着却有些刺眼。
最后的结局镜头我看得无语又莫名......好吧,故事并不算糟糕编导很用力只是没有打动我,人物塑造没什么让原著党诟病的只是还不够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以上完全是个人观感。
说说这部影片的“感情线”吧——太有强加之感。
倒让我想起早年福吧福迷的一首诗,描写米尔奥顿女仆丈夫去世后在苏塞克斯照顾逐渐老去的福的故事,福认出她却不说破,觉得那首诗比这部电影更加鲜活,我至今还记得那首诗里描述福由最初翻墙入室到年迈只能走正门,后来需要阿吉为他阅读的情节。
电影前半部分的几个小点还是挺有意思的——将福的真实住址设在作者华生站在房间可见的221B对面很巧妙,也就是莫兰上校伏击福的建筑,所以说“空屋”才是不空的那一间跳剧到新俄版《福尔摩斯》 眼镜福抱怨华生干嘛要写真是住址......还有爵士版福尔摩斯没有猎鹿帽,让我想起新俄版福尔摩斯抱怨怎么会有人穿斗篷......
我能容忍福尔摩斯老年痴呆,说日语,容忍对战后日本表现出不合时宜的善意,容忍琐碎的家庭感情,但无法忍受剧情的支离破碎。不,再绅士也不行,不不不,Ian 的老年斑再性感,也不行。
把福尔摩斯拍成文艺片,还拍的这么好,真是难得。老爷子棒极了。悲伤的情绪一直跟着老爷子的三线推进逐步增加,结局还好美好。
这故事本身不够令人满意。在面纱房客中能说出“苦难颂”的福,决不会等到93岁才为人性中闪现的光芒而动容——他从来就是人性之光,是温和、包容、淡然、敏感、愿意躬身守护他人心灵的好人。但伊恩爵士还是足够触动我,让我几次热泪盈眶。我想起在伦敦时写过两篇小文,都是关于老到快死的福,这片子似乎又重现了那年迈的影子。他的末年也许确如影片所示,孤身一人,只有海边的小房子、蜜蜂和缺乏耐心的管家,熟悉的老伙计们都先他而去,留他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被曾无人能及的敏捷头脑日渐拖慢步伐,过往的记忆悄然无踪,引以为傲的感官不再灵敏,面对日新月异的世事变迁感到措手不及。而我所熟悉的那个福,或许会感到些许失落,但他那睿智的思想和广袤的心灵永远不会衰老,他决不会做出什么改变,他仍会平和、孤独又坚定地迎向终点。
伊恩简直把老年福尔摩斯给演活了!垂垂老矣,虽然推理能力依旧杰出,但饱受失忆的痛苦。 和管家儿子的忘年交,一段重拾的侦探记忆以及一段赴日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组织得行云流水。| 本片改编自米切·库林的小说《心灵诡计》(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 哈哈 居然看到了极品基老伴里的那个老女人
一个高智商的福尔摩斯在死前找回情商的故事,哭死
胡改福尔摩斯。福尔摩斯是个气势磅礴的人,怎么会这样畏畏缩缩。
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孤独老年生活,甘道夫饰演的福尔摩斯很传神,影帝级虐心表演。小男孩太像移动迷宫里的托马斯
+老爷子简直就是从极品基老伴里傲娇doublr走出来了,终于有人把福尔摩斯和华生搬下神坛。
3.5
励志 亲情 福尔摩斯 伊恩·麦克莱恩 1年前看的, 現來說真太遲, 2015.10.23看, 趣點是看伊恩老爺和 卷福象不象呢....是否原著有東洋情節....扶桑人確是大偵探的死忠粉...
好不容易,我施施然来看杀人多点的。。。你却让我看人性、理性、逻辑……卖糕的!!
广岛,伦敦和郊外三条不同的时间线,被处理地很流畅。几乎没有推理剧情,关于福尔摩斯的的最后一个案件,福尔摩斯晚期对人生的反省和思考。惊喜出现在贵妇的音乐老师。给三个词:蜜蜂,玻璃,罗杰,你也可以写一个自己的故事。
这几个演员自不用担心演技什么的,特别是那个小罗杰,神了。。。但把伟大的福尔摩斯这么生活化,真的好吗?
有趣。借着福尔摩斯的壳子讲了一个很不福尔摩斯的故事,但Sir Ian出色的演技和漂亮的剪辑却让人觉得这就是福尔摩斯。
最见不得传奇被推下神坛。何况讲人性的片子那么多,比你这种隔靴搔痒好的多了去,又毁了福尔摩斯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何必。
当上了年纪的福尔摩斯开始喉头嘶嘶作响并不得不靠在袖口上写名字才不至于太尴尬时,我们知道这肯定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悬疑破案片儿了,事实也正是如此,三条故事线交织得不紧不慢且毫无悬念感,唯一令人感到心疼的是晚年福尔摩斯悟出人性不能用逻辑来解释时那瞬间的孤独与怅然。
寻找情商记。。。
所有都在框架内也挺无聊的
谁都逃不过俗套的人生,我可不想看
3.5; tenderly emotional, mildly enjoy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