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有“生活流“质感的电影,质朴、真实,平淡中给人以启迪。
在另一部电影《她》里,于佩尔演绎出的是一种所向披靡的强大,自信,无畏,甚至被危险吸引。
但在这部《将来的事》里,于佩尔呈现出的是一种柔和的坚韧,就如大自然的某种存在一样,感觉像山像水的一个人,不突兀,不争,不喜表达,只是存在,感知,生长。
电影从高中哲学老师娜塔莉批作业开始,镜头落在一个问题上,“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么?
”进而演到夫妻间意识的分歧,镜头又推向一个渴望只听风与海的作家的墓地,由死转而讲生,片名亮起,《将来的事》。
枯燥与逃离娜塔莉年轻的时候也是激进派,做危险的事,入党三年甚至去了苏联,可后来她选择了和她相反18岁起就一成不变的丈夫,过着平静安稳的生活。
婚后25年,忽然有一天丈夫坦白自己出轨并表示要搬走,娜塔莉自嘲愚蠢,竟误以为丈夫仍一直爱着自己。
离婚是简单的,但要把自己从25年的婚姻中剥离出来却让人失落。
娜塔莉想到婚后所有假期都在丈夫家的海边小屋中里度过,亲手打理的花园,一花一草都是自己种的,孩子从小到大的回忆,都留在那里。
可离婚后,自己再无理由去那里,曾息息相关的一切都和自己再无瓜葛,生命里那么多的时间和回忆好像忽然蒸发掉了意义,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哲学让娜塔莉习惯于理性思考,她不会像母亲一样陷入被遗弃的焦虑,但哲学不可能阻止情绪产生,她依然会被情绪折磨,在某些情绪节点,忽然哭泣。
娜塔莉也偶遇年轻人的激情,她和丈夫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她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不会轻易陷入幻想或者放纵。
出轨不只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更是种选择。
任何选择都意味着你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没有两全。
感觉生活枯燥乏味的人总是渴望骤然改变生活,可外寻一个新的恋人,改变不了你,也拯救不了你的生活。
新鲜感过后,生活依然。
说到底,枯燥的不是婚姻,不是生活,枯燥的只是你自己。
离开娜塔莉的丈夫并没如愿获得新的幸福,独自过圣诞,想看的书竟然是叔本华。
来蹭蹭温暖,反被娜塔莉收回钥匙,调侃一番后撵走。
人在期待中往往高估现实的快乐,而在真正付出代价之前,往往低估或无视代价。
孤独与自由离了婚,母亲忽然去世,孩子也大了,突如其来的自由让娜塔莉怅然若失。
当被家人所累时渴望自由,但真没了牵绊,自由又显得如此空洞,不被需要的感觉,同样让人悲伤、不安。
她想起自己的学生法比安,就暂离尘嚣去城外小住。
娜塔莉刚到时感叹这里不会就是天堂吧,她穿着花裙,认真选一片草地读书,她那不会被任何人夺走的精神世界,让她还能感到幸福。
好景不长,娜塔莉没有想到,曾经的得意门生如今也会严肃地批判自己。
一成不变地捍卫中产阶级固有的生活,害怕脱轨与巨大的变化,为掩饰懦弱而自欺欺人,这才是对方眼里的自己。
娜塔莉对革命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激进者很贫乏。
人的生活理想各不相同,她只求简单生活,工作上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她不批判,不评价,不趋同,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差异。
可道理是道理,情绪是情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可,她亦有迷茫,她也不懂到底怎样才算过好了人生。
夜里她抱着黑猫哭泣,又一次感受到深深的孤独。
隔天娜塔莉找借口离开,价值观的分歧导致师生两人表面和气地不欢而散。
娜塔莉暂时忘了,人,生而孤独。
生活与哲学生活从来就只是兀自流淌,什么也不说。
我们总是追问到内心深处,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像有形的身体包裹着虚无。
如未真切感受到,我们就很难坚信不疑,就容易陷入悲观,信仰亦是如此,“要么让我看到,要么一言莫发”。
哲学看得再多,看的也都是争论,没有真理,我们感受生命流逝,却始终连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也无法解答,正如母亲葬礼上娜塔莉的自白,“我们既不明白我是谁,也不明白我应该怎么做,既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我一心想要寻找真正的美好,我想要追随它,如有永恒,任何代价我都愿意。
”想及这些,娜塔莉在公车上伤感落泪,却忽然瞧见丈夫携新欢路过,不禁自嘲,破涕为笑,生活自带荒唐感,我们却总是忍不住追寻意义。
将来的事冬天,娜塔莉又一次去了法比安那里,这次是他要领养自己的黑猫。
也许这只是借口,为的是冰释前嫌。
曾经的争执没关系,价值观分歧也不重要,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还是真挚的情感。
那份不能视而不见的淡淡牵挂,想抹去隔阂的念头,简单的关心和真诚的善意,这些细枝末节的情感就像生活琐碎一样,远比你意识到的更珍贵。
背景音乐放的是Deep peace,师生两人彼此闲聊,相互关心,第二天离开,送别,又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轨迹。
每个人都渴望内在平和,都在寻找,也许只有在纯粹的爱里,才最接近真正的deep peace.娜塔莉送走了黑猫,家人又念起了黑猫的好来,她说,我都不知道原来你们喜欢那只猫。
影片的结尾,娜塔莉抱着婴儿哼唱歌曲,她做了外婆,有了新的身份,也有了新的牵挂,此刻背景音乐俗气但暖心。
将来的事,无论什么,期待着就已足够。
从夏多布里昂开始,以叔本华为结尾。
开始于浪漫主义的开始,终结于悲观主义的高潮。
她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卢梭。
学生罢课抗议时她读德国诗人恩岑斯贝格。
她的爱徒跟她推荐京特 安德斯,而她跟孩子们介绍时,说那是汉娜 阿伦特的第一任丈夫。
在激进派学生乌托邦的书架上,她对雷蒙德 阿隆微微一笑,转身看到《邮包杀手宣言》,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发现有了新欢离她而去的丈夫擅自搬走了她标注过的伊曼努尔 列维纳斯和马丁 布贝尔,她气得要死。
只得重新去买一本《困难的自由》迎接这一生终于到来的“真正的自由”。
而她丈夫最心心念的,是叔本华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布莱士 帕斯卡。
阿多诺。
齐泽克。
柏拉图……在艺术方面,真理是由时间来决定的。
但时间就不会出现谬误么?
要么说出一切,要么一语不发。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无所适从。
照顾精神不稳定的母亲。
与有外遇的丈夫离婚。
工作受阻。
母亲离世。
外孙诞生……面对现实现世的堪或不堪,哲学都没有丝毫用处。
特别喜欢的几个细节,比如几次搬花瓶,比如每次进家门,比如跟猫有关的所有,比如她的所有鞋子。
在镜头里,于佩尔的娜塔莉总是在大步流星地走,挎着手袋,穿着优雅,头发微微凌乱,眼神没时间或许也不需要停步。
人们对于得到的东西,远远没有对期望的来得开心。
只有在没得到之前才会感到快乐。
学法语的人一般最初学法语总有两句绕不开,Vous voulez couchez avec moi ? 或者C’est la vie. 前者大概是老美调侃法国人的段子,不知怎么就传遍了全世界。
后者呢,虽然教法语的老师总会跟学生说,这句话是法国人的口头禅。
可,当真去了法国,倒真没有多少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C’est la Vie,一般都翻成,这就是生活。
到了中文语境,总难免文艺矫情。
当你生活都还没有开始过的时候,说这就是生活,不免有种前面是“坑”,后面是“洞”,您到底是跳还是不跳的感觉。
但,如果C’est la Vie 翻成,这就是命呀。
恐怕就多了几分特殊国情的红色社会主义广大人民群众的地气。
L’avenir, 法语意思,未来。
一个55岁的中年高中哲学教师有多少未来呢?
米娅·汉森-洛夫用100分钟的时间用镜头聚焦在一个中年法国女人身上。
如果联系到,当下中国女权主义的困境,超过25岁的女人已然被社会舆论压的透不过气来了,大概是不会有任何的想象力可以放在一个人到中年,人生处处遭遇瓶颈的女人身上。
这种电影大概只有法国人才有心思在现今这种过度消费主义的语境下拍的出来。
于佩尔饰演的Natalie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哲学教师,她有一个一生郁郁不得的母亲,有一双子女,还有一个同样也是教师的丈夫。
她的母亲就像传说中的精神衰弱的法国老太太一样,三天要跳楼,两天要自杀,还有一天得绝食,闹了一辈子,不得安宁。
却在每次女儿来的时候,都要给自己好好打扮一下。
镜头下,饰演于佩尔母亲的女演员,即便是人到老年,依然能看得出当年的风姿绰约。
Natalie跟她的丈夫呢,结婚25年了,放佛一切都开始变得有力无气。
一切看似平静,一家人安稳地坐着用餐,享受家庭快乐。
而生活的暗涌怎么会放过她呢?于是,女儿发现父亲出轨。
丈夫主动承认出轨,并要搬出和情人生活。
折腾了一辈子的母亲,也终于去世了。
好像被填满的生活,一下子空了许多。
没有任何歇斯底里,没有任何情绪的失控,生活交给她的只是无奈。
无奈地接受人和事的变动,命运的变迁。
就这样,安安静静地送走了母亲,坐车的路上,看到前夫和情人在路上,她噗呲一笑,alors ça。
这一幕真的是,于佩尔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谁能想到,她用这样一个反应去演绎这个角色的复杂性。
前一刻,仍然因为母亲的离去而悲伤,后一刻又看到前夫与情人,生活猛然地抽了你一巴掌,你却轻松地笑了。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命呀。
她不是没有迷茫过,跟以前的学生走在草地上,也会抱怨社会对过了40岁的女人的不公。
25年的婚姻,抵不过一个花容月貌。
和学生之间闪烁的情愫,若有若无,这也恰好是许多典型的法式情愫,鲜少有人愿意捅破点什么。
感情就这样放着,陪同时间,一同流逝。
电影结束在一年以后,Natalie做了外婆,母亲留下的老黑猫也由学生代为收养。
生活放佛又有了新的开始,可它又何曾断过呢?
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的父亲是索邦大学的哲学教授,也解释了一位年轻导演能把一个哲学教师的家庭生活对话写的细致入微,并且情节和对话里的笑点,刚刚好又不显得过多的原因。
恐怕戏中些许对白正好来自她自己的生活吧。
而本片承袭了法国文艺片一贯风格,任何电影都能拍成一部精彩的白开水电影。
不过,取材于生活,聚焦于生活,又何尝不应该如电影里这般? 平平淡淡,再大风浪,也不过是杯中的一勺水。
是惊涛骇浪或是点点水波?
大抵皆由个人心境所使然。
如何,不是生活?
命运,又何尝需要对抗?
之前男朋友让我来北京看北影节,以及陪他过生日。
因为我有两只豚鼠,其中一只还生了病,我有点不放心,他说,我开车去接你和耗子。
但他妈妈不放心让他跑长途,最后变成我妈开车送我到天津,他去天津接我。
本来我很不爽,他一拍脑门的决定,最后还是由我来承担。
但是他来接我的时候,我高兴得像个少女。
看电影的第一天,那是一个星期一,我在蓝港等他,站在太阳下吃了一份朱古力吉事果,那天还有买一赠一,吃着冰激凌的我看见他穿着帽衫逆光走过来,觉得那一刻十分美好。
在北京呆的这些天我非常难受,因为空气很干,还有漫天的柳絮,我的鼻子痛苦得不行,吃东西还过了三次敏。
周五的时候我们在蓝港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他一直揪着我研究它想表达什么,非说它的哲学意义太过隐晦,这让我感到心烦。
我说其实它就是展现了一个人生活中的一段,只不过碰巧主角是个哲学教授而已,如果她是个美术老师,这个故事也可以讲下去。
他问我:可是如果没有隐喻的话,里边的人为什么突然就哭了呢?
我问他:难道你在生活中就不会突然哭出来吗?
他答:不会。
我说:那如果一切都要有涵义的话,女主自己去看电影为什么会被人强吻呢?
他说:对啊,为什么呢?
我说:因为她遇到变态了啊!
第二周周四的时候我躺在床上,抱着他的胳膊问他:你记得我在电影院里亲了你的手吗?
他说:记得,当时我们在看《将来的事》。
我说: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写到了我的心里,但是你不懂人为什么突然会哭出来。
他说:是的,以前我不明白,但是现在看到你的样子我懂了。
我好喜欢这部电影啊。
年轻的时候我也叛逆激进,年纪大了就激进不动了,但看到激进的年轻人还是会喜欢,但又有些嫌弃他们的幼稚。
我很想变回年轻时那个酷酷的自己,但是我又想过得安安定定。
正当日子过得平淡的时候,发现爱人背叛了自己,我想发怒但又平静得出奇,也开始考虑分家的琐碎与麻烦(虽然我们没有成家,不过是一些物品与账号)。
虽然并没有特别喜欢他家那里,但也遗憾以后不能再去度假,甚至开始留恋这个地方。
一边说再见了,谁又能预见将来的事,一边默默地哭了出来。
最近宅在家把于佩尔女神的电影看了个遍,从1976年的《编织的女孩》到2018年的《Eva》。
哪怕是后者连个英文字幕也没有,生吞活剥硬着头皮,连蒙带猜的观影。
然而,最最喜爱的并不是著名的《钢琴教师》,而是这部《将来的事》,前前后后看了起码5遍。
提起前者,我在17年前就买了VCD收藏,曾经太过年轻并没有看懂,也不懂得欣赏于佩尔的美。
这次将《钢琴教师》的小说也纳入囊中,阅读结束会附加读后感。
今天写这个帖子并不是谈《将来的事》的女性中年危机或者女主是如何处理离婚、丧母、事业受挫等等问题,而是很庸俗的分析一下电影里关于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穿着。
豆瓣关于“法式风情”、“法式搭配”已经有过很多讨论,为什么法国女性总有一种怡然自得的美、潇洒、时尚,这种风格深深地吸引着中国女性,我也企图模仿她们的一招一式。
如果能够学到电影里于佩尔的服装师搭配的一星半点也是很有收益的吧。
我把一些高频的搭配编上字母,便于计算重复率,电影中的单品并不多,很符合 Nathalia作为一个高中哲学老师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第一幕不包含)全部服饰上衣和开衫:17件连衣裙:6件裤子:3件半身裙:1件包包:5只挎包,1只旅行袋鞋子:4双高频搭配:a麂皮绒外套x4b棕色高跟鞋 x2c棕色帆布手提包x2d棕色皮质手提包x3e灰色西装x2f蓝色牛仔长裤x4g棕色坡跟凉鞋x6h白色长裤x3i折叠小包包x3j编织细腰带x3k旅行袋x3l绿色针织开衫x2m灰色条纹背心x2n蓝色黑色斑点背心x2p黑色半身西装裙x2
儿女还未成年时,女主一家人来到海边
某作家之墓第一幕搭配黑色大衣、灰色半身裙、墨绿色围巾、皮挎包、长筒皮靴
Nathlia上班的路上,在地铁里阅读。
最得意的学生Fabian来学校看望她
回到家中,在餐桌前和丈夫闲聊第一幕搭配 棕色麂皮绒夹克外套(a);类丝绒上衣;黑色长裤;棕色高跟鞋(b)+棕色帆布文件包(c)
Natalia去过了Caratet出版社后,坐在地铁上继续阅读。
前往独居的母亲处第二幕的衣着搭配灰色针织开衫;条纹背心(n);黑色西装半裙(p);棕色高跟鞋(b);棕色手提包(d)
在公园里给高中学生上课到一半,接到了火警,作妈企图自杀让女儿探望
安慰好母亲的她得立刻赶回家给孩子做饭第三幕搭配灰色西装(e);深蓝色衬衫;牛仔裤(f);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皮质手提包(d)
做完监考老师的Natalia回到家,等到的是丈夫摊牌要求离婚第四幕搭配蓝色针织中袖上衣;亮蓝色打底背心;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
第二天上班的早晨,不愿意和丈夫同桌吃饭,但仍旧给他做了早餐
下班后的Natalia来到了家附近的公园散心第五幕搭配麂皮绒夹克外套(a);花色衬衫;牛仔裤(f);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手提包(c)
和儿子一起送老母亲住进养老院
车内和儿子讨论老母亲不吵不闹的住进养老院
法国知识分子的小车车,看不清车标,应该是类似polo的紧凑型A级车
这张图终于看清女主的鞋子和包包
将母亲送进养老院后回到家,看到提出离婚的丈夫送的花, Natalia气得扔进了垃圾桶第六幕搭配棕色麂皮绒夹克外套(a);驼色针织开衫;黑白色连衣裙;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编织细腰带(j)
第七幕搭配麂皮绒外套(a);绛紫色条纹连衣裙;编织细腰带(j);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旅行袋(k)
Fabian第二次出场,告诉老师他决定和几个朋友隐居农场,写书和兼职教书
Nathalia也道出了丈夫出轨准备离婚的事,两人各怀心事第八幕搭配灰色上衣;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棕色手提袋(d)
暑假,Natalia的学生们到家中看望她,并送上了鲜花
第九幕搭配浅蓝牛仔色衬衫连衣裙;编织细腰带(j);黑色坡跟凉鞋;棕色手提袋(b)
独自一人去看电影,遇到了搭讪,赶走了强吻她的猥琐男,收到了母亲在疗养院里摔倒去世的消息第十幕搭配绿色针织开衫(l);蓝色黑色背心(m);白色长裤(h);棕色坡跟凉鞋(g);翻盖折叠小包包(i)
和女儿一起去谈母亲下葬的事务第十一幕搭配绿色开衫(l);灰色条纹背心(n);牛仔裤(f);棕色高跟鞋(b);棕色手提包(d)
母亲的葬礼
念着悼念词的Nathalia第十二幕搭配藏青色西装;黑色衬衫;黑色西装半身裙(p);黑色翻盖包
再次前往出版社讨论教科书出版的事宜
最后得知她的书由于销量差被取消印刷第十三幕搭配黑色西装外套;蓝色黑色背心(m);白色长裤(h);
Fabian邀请老师去了农场
和爱徒讨论恐怖分子出版的书,两人的哲学和人生观念起了正面冲突第十四幕搭配红色大花纹连衣裙;黑色针织半袖开衫;帆布鞋;旅行袋(k)
一年后,探望生子的女儿第十五幕搭配暗红色印花连衣裙;编织细腰带(i);皮包;交叉款坡跟凉鞋
离婚后的一年,Nathalia依旧从容地生活着第十六幕搭配浅灰色西装(e);蓝色高领毛衣;牛仔裤(f)
离婚的丈夫不打招呼来到家里, Nathalia把叔本华的书还给他之后,让他回家独自过圣诞最终幕搭配精致系带连衣裙,黑色丝袜,黑色高跟鞋,Nathalia和儿子、女儿一家三口温馨地度过离婚后的第一个圣诞节。
关于Nathalia的家非常羡慕这一排排的开放式书架,门外的绿植,以及阳台上的书桌。
昨天加班到晚上11点,原本想写的东西就延迟了一晚。
一忙起来就容易忘记了时间,在激烈的脑力劳动后,即便已经到了睡觉的点,依然是思绪纷乱而无法入睡的。
借着这部电影,来补上前两个月的生活记录。
在此时此刻,我回顾过往两月,自然觉得事情的发生有其需要遵循的规律,也总有意外之想。
比如说一个人的本性,本性是难以被改变的,养成的习惯也是很难去纠正的,而为了自己已经认知的某一个固有行为,要去改变它甚至抛弃它,总会经历几番挣扎。
但是如果人是有意识的在某些时刻按捺住自己一贯的做法,停下来思考几分钟,用理智说服几分钟,或许就可以在这样的犹豫、停留、讲道理、犹豫的过程中,慢慢的去纠正和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
所以,我们所说的将来的事情,在到来的时刻,也不过就是遵循着一些规律,大致不会偏离的彼时要经历的此刻。
电影中的一切发生的非常平淡,虽然女主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产阶级中年女性,她的生活几乎固定在了自己想要的框图中,但是她也不得不去接受和经历一些必然到来的事情。
母亲三番四次的自杀威胁,最后孤独的死去,她在教堂里叙述母亲经历的事情的时候,忍耐而又克制的边说边流泪。
丈夫坦诚自己出轨,要搬去和新欢生活。
她诧异的望着,自嘲一句:我以为你会一直爱我。
当母亲去世后留给她的猫pandora跑出去一直没回来的时候,虽然此前一直在抱怨这只猫的笨拙和体重,想要找人领养掉,还是会契而不舍在外边喊着名字,半夜里猫自己回来了,欣喜的抱着它。
在看似最糟糕的那一天,经历丈夫的出轨背叛,和自己写的书的下架,她甚至都没有歇斯底里的哭过。
只是在后来,在学生郊区的房子里小住,和学生谈起自己一贯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认知要同步的哲学讨论,学生说觉得老师因为这样的想法,把自己反而困在了其中,因为要求行为和认知要同步,要一致,反而不会去做出改变,并且对自己从前有过的一些改变定义为已经足够了。
在这样的一番对话后她抱着猫咪在床上痛哭,那是整部电影里彷佛最为情绪激烈的一个片段。
但是也是仅此而已。
所以,谁能遇见未来的事情并且提早做准备呢?
我们不过就是在经历着现在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自然有它发生的时间和必然,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是接受并经历它。
而对自我的定位,对自己要求的改变,从来都不是发生在未来,它们只有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状态。
我们对当下或从前的满足,会容易限制在认知与思维上的进步,而痛苦与变化,会造成对现状的思索,会促进某些认知的改变。
电影中,她最终抱着自己的孙女轻轻哼着童谣,她也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刻是这样柔软而温情,经历过的事情依然过去,未来的事情也即将到来,而她如同每一个其他人一样,拥有的是此刻。
此刻的温暖,此刻的纯粹,此刻的自我。
而这两个月,上海经历着最炎热的温度,我也经历了一段情绪的挣扎。
是没有什么缘由的。
我处在一些对未来的忧虑中,还有一些对过去无法释怀的悲伤中,以及对现在的不确定,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颓废,孤独。
但是我感受到了自己已经在慢慢的学会处理这样的时刻,并且了解这样的时刻并不可怕或者少见。
在情绪糟糕或者焦虑之时,我读了一些书,种了几棵小枇杷苗,做了几餐不错的食物,也给自己买花,和朋友小聚,小酌几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那么不得意的时候,更需要找寻给予安慰的事物。
书籍:《走出非洲》《月亮和六便士》《故事新编》《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劝导》《快乐的死》《茶,汤和好天气》《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我不是很想推荐《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不想去写它。
这和这本书好看与否,或者写的好不好,都没有关系。
因为这本书让我觉得非常痛苦,是从文字、修辞、比喻、描绘中会直接感受到的生理性和心理上同步的痛苦。
书本里的痛苦是不是真实的,肯定是,而且非常是。
另外想开始继续看一些科幻类的书。
当我觉得有一些迷茫和失落的时候,我喜欢看科幻。
因为科幻是用一种理性的想象触达未来世界的描绘,并且很多科幻类作品有着非常强烈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科幻甚至可能都只是为了探讨这一主题的外衣而已。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电影《银翼杀手2049》的前传。
这个和霍金给到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警惕是异曲同工的。
我们怎么定义“人”?
人类所引以为傲的思维,也不是不可以被制造和发展,突破人类自己的掌控。
所以,我们怎么定义“人”,我们是否还是独一无二的“人”?
我们怎么对待与自己并无二致的仿生人?
影视:《87版红楼梦》《海蒂和爷爷》《艺伎回忆录》《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分手的决心》《壮志凌云2》《雀斑公主》《神探大战》《玛戈皇后》《将来的事》日常关键词:持续的调整终于在8月底的时候,觉得自己多少走出了那种情绪的阴霾,并且开始有动力和能量来做一些事情,做一些规划。
昨天加完班和一个好友聊天,她最近也是忙着赶项目天天晚上开会加班,就说到工资低但是总加班的问题,她问我有没有跳槽的打算。
很奇怪,即便我对这份工作有着一些不满,但是我其实基本上没有什么主动跳槽的意愿。
这也和个性有关。
因为工作本身内容、老板的相处都是让我觉得合适并且满意的,那么工资低这个问题就相当一部分上被忽略了,另外所谓的工资低,在我的低物质欲望下,基本上也比较轻松的覆盖了生活所需,除了去考虑未来养老问题,暂时我看不到太大的风险。
所以这样一来,就更降低了自己跳槽的欲望。
有的时候我也想过是不是拼一把,跳槽去一个相对比较快节奏的公司,来获得一些职业上的发展,但基本上这种想法持续的时间并不久,而且更像是一念花火,而不落地。
就像《将来的事》给我的感触一样,我能掌握和感受到的只有当下,而将来的事,是彼时的此刻,那么就调整好迎接它的姿态,去接受,去感受,去经历。
好坏都是终将会来临的。
最初看到这部片子是在Knowyourself公众号的推荐上,因为自己正处在对将来无限的迷茫与恐惧的阶段,觉得看到这部片子的主题很喜欢,抑或是说,想通过平静地审视他人来思考自己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将来的事》是一部法语片,主人公娜塔莉是高中哲学老师,其丈夫也是一位哲学老师,二人的生活似乎正是我们中文系大多数人所艳羡的:二人共用着彼此的书架,互相分享自己冷静的观点。
不知道为什么,似乎很多人认为精神上的匹耦或是soulmate的存在着实比家长里短烟火气十足的生活更加高尚。
理由是可以给出的,肉欲的或是口腹之欲的生活乃是小体,而精神的生活则是大体。
而这种高尚感更多的是道德的,大多人的道德感从不是发自心底的自我认同,全是通过踩别人的方式获得自己高人一等的假象,心底的认同从来都是,我比别人厉害,你那样的观点真是落后,因为你这样的观点是落后的,所以你整个人都是落后的,你整个人都不如我。
我们多渴望成为世上唯一那遗世而独立的人儿,站在泰山的最高处,睥睨一切。
娜塔莉和丈夫有着一儿一女,她还有一个得意门生法比安,再加上患有精神疾病的老母,娜塔莉的生活算是糟糕之中带有着平常人的温馨。
随着丈夫的婚外情而离去,母亲精神状况的恶化,潘多拉的逃避,她仍然保持着一个哲学人的素养,淡定的对法比安说道,她还拥有满满的知性生活。
她的代表作教材由于拒绝迎合市场的潮流而遭到停版,子女也早已成年早早地离开了她的生活,法比安与她的政见不合,甚至残酷的指出事情的真相。
她曾经让她满意或者赖以生存的每一件事都在逐渐剥落它美好的外壳,真相或是事情最坏的一面开始赤裸裸地袒露在她的面前。
高度精神一致的婚姻生活,也许同为哲学人的丈夫早已看穿婚姻利益的本质,或是在自由意志的指导下选择追求爱情;儿女终将长大,而法比安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终将批判她的思想;质胜文则野,骨子里追求极端的欧洲人当不容易去发现中庸,中庸本身就是难以掌控的,她一直求的是质量而非迎合大众的审美,也许被当下抛弃才会是必然吧。
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或是说被法比安犀利的话给骂醒了之后,娜塔莉的生活和态度不得不发生变化。
娜塔莉说她向来坚持生活需与思想合一,而她自己也一直试着这么做,但法比安却说她的做法绝不会超出内心层次。
法比安的话是犀利的,“我探索行为和思想间的问题,而你只在意你每天的生活举止,不会让它损及你的价值标准,但无法接受让思想失控,进而导致你生活的巨大改变。
你去示威足够让你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这样让你舒服,但不会危及(她巴黎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起初我并不认同法比安的看法,认为身为哲学人的娜塔莉不会连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做不到。
但身为哲学人的娜塔莉真的不敢直视自己吗?
真的不敢面对自己的丑恶吗?
真的发出了这样的诘问,却忽然一下子明白了导演的用意:本当对一切最为通透的哲学人却根本没有看透自己的生活,或是只是装作表面上的高尚,抑或是说娜塔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护她的身份与地位,而当身份与地位不存在时,娜塔莉便不能自已。
觉得导演说的没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哪怕是在真理的第一线上而奋斗的哲学教师,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仔细想想,也许是中国素来不尚哲学教育的背景导致了娜塔莉的哲学老师的工作在我看来是如此神圣的原因,或许,在浪漫的法国,这份工作很平常,哲学老师也很平常。
想起了曾经问过伦理学老师有关判断的分类问题,她说判断分为道德判断(也可以说是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两类,比如说这是一个手机,这是事实判断;这个手机很好用,这是价值判断。
我想,道德判断似乎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强项”,抑或是说它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舒适圈范围内。
我们根据着我们仅有的残损不堪的信息作出我们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道德永远是评价标准中第一位的,诸如阮大铖这样的事太多了。
一旦为二臣,纵辞章藻饰,也不为青史所留,而像海德格尔这样的人在这里便总是不会存在的。
时常在想,我们应当用政治的标准去衡量一位文学家或思想家吗?
也许中华民族对于道德评价的标准始终就是最高的,从先秦的孔子那里开始,无人为仁,尧舜其犹病诸。
从此以后,也无人为仁。
思想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一段理性的推导时常让我产生感动的情绪。
这种眼耳口鼻一起达到的情感的流动一方面使我觉知思想的伟大,又一方面使我的认识仅停留在感受到思想的伟大。
很喜欢娜塔莉在母亲的葬礼上所朗诵的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中的一段话,“这是我所看到和让我不安的,我到处看,但只看到幽暗。
除了怀疑与焦虑的本质,大自然什么也没给我。
假如我无法看到指向神的事物,我只能自认为负面;假如我看到造物主的痕迹,我会在信仰中安息;但看到太多否定与太少肯定,我于是处在怨怼的状态。
我无数次祈祷,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确地指示。
祂所留的印记若是模棱两可,那祂一定会抹去。
祂或明示,或无语,我才能找到我该跟随的地方。
但我现在的处境是,不知我是谁,也不知该怎么做。
我既不知我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责任。
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随它。
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我们都曾焦虑,都曾迷失自己,焦虑中的人痛苦啊,痛苦为什么偏偏就自己遇到了这么大的难题,仿佛熬不过去,黑暗也永无尽头。
然后便糊里糊涂的,或是情形万分又痛苦万分的,挺了过去。
头脑清醒的人记得生活的每一刀是如何刻在他身上的,仿佛灵魂脱离了躯壳,从上往下俯视着一个陌生人的选择与彷徨。
糊里糊涂的人,我想,只是那些痛苦还不够深刻。
每一个我都在沉睡着,沉睡了几千年还没有盼来睡梦中的曙光,叫嚣着要醒过来也叫嚣了百十年却也未被自己叫醒。
醒了的人,也许是骨子里太嗜睡,或是养成了嗜睡的毛病,又或是维持清醒本身就很艰难,稍稍放纵便容易再睡过去。
但是,一旦见过清晨山头上的那一缕晨曦,每一根毛发,每一个细胞都会记住清醒的震撼模样。
清醒永远沉睡在我们远古的基因里,一如春天沉睡在冬天里,黎明沉睡在夜的黑暗里。
我们需要迎春花,我们也需要启明星。
而迎春花和启明星的任务便是最最艰难的,报春不争春,又无傲骨之清誉;启明不光明,又从不是最黑的夜晚中最明亮的星星。
它们征战在最混沌之时,也许饱受着人们的批评,饱受着沉睡着人们的鼾声,但它们永远引领着人们朝着永远无法达到的永恒的光明而前进。
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将永远在黑暗或混沌之中,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一如托尔斯泰所说,“人的生活是什么和应当怎样度过一生,而这也就是真正的信仰。
”
娜塔莉(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饰)是一名大学老师,在学校里教授哲学课程,和丈夫汉斯(安德烈·马孔 André Marcon 饰)结婚数十年,两人共同养育了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平静而美满。
某日,汉斯忽然和娜塔莉坦白,自己在外面有了情人,不仅如此,他还打算从家里搬出去和情人同居,虽然娜塔莉表面故作镇定,但内心却遭受了强烈的打击。
娜塔莉的母亲(爱迪丝·斯考博 Edith Scob 饰)曾是一名当红模特,如今却饱受抑郁症的困扰,三番五次自杀未遂,无奈之下,娜塔莉只得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将她送进了养老院。
与此同时,娜塔莉曾经的学生法比安(罗曼·科兰卡 Roman Kolinka 饰)出现在了娜塔莉的面前,他和好友们打算制作一个哲学网站,想邀请娜塔莉做他们的顾问。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一位已愈花甲之年的女哲学老师娜塔莉,此角由法国殿堂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
娜塔莉原本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相守多年的丈夫弃她而去——她不仅需要独立照顾高龄的老母亲,还要和突如其来的疾病斗争,生活的压力令其感到深深的忧虑。
影片的前半部分非常具有说服力,米娅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呈现出了非凡的银幕效果。
《将来的事》显然会成为米娅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力作。
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谁遭受的痛苦蕞少,谁就是蕞幸福的人;谁感受的快乐蕞少,谁就是蕞可怜的人。
——卢梭
偶尔不看书的晚上,喜欢搜一些自己喜欢的小众电影看看。
昨天晚上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将来的事》,很喜欢于佩尔饰演的女主角,她身上透露出的那股独 立、坚强、优雅的气质,让人感受到一个爱读书有学识女性的力量。
她是一个高中哲学老师,生活中除了家人,就是左手书本,右手鲜花。
阅读是她职业的需要,更是她长期的喜惯和精神的支柱,而鲜花是她自己栽种和收获的美好,在她看来是自己和丈夫婚姻的见证。
本来看似平静而美好的生活,被丈夫的出 轨坦白局打破,20多年的婚姻眼看要宣告破产。
而生活总是喜欢干雪上加霜的事情,年老独居的母亲抑郁症加重又在她的另一只肩膀上不停地施压,出版社各种理由拒绝发行自己的书籍,儿子女儿已经长大却似乎和自己并不亲近,志同道合的学生虽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契合和慰藉,但始终有他自己的方向和道路要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表面光鲜,实则常常一地鸡毛。
可在女主身上,我们看到的除了偶尔的失落和情绪崩溃,更多的时候她不只是把镇 定自若呈现在外,还用坦然和优雅面对自己。
看到弹幕中有人说:女人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生活打脸的时候一样不留情面。
但很庆幸,有很多人回怼了这一质疑。
我也很想说一句,生活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但不同的人却会用不一样的姿态应对生活的各种挑衅。
女主角在遭遇中年危机的时候,正是因为有多年的哲学和智识基础,让她能坦然面对生活的打击,而不至歇斯底里无所适从,她的内心有自我支撑的力量;对鲜花的热爱,是她内心温情的积淀,这份柔软得以在成为外婆的角色后,温柔地与子女化解隔阂,也为老母亲带来女儿的长情陪伴。
读书对一个女人来说到底有什么用?
我只能说它的作用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潜移默化中的精神改造和托举。
7。细碎的生活片段,让我想起了洪尚秀。有的电影让你逃离现实,有的电影让你遁入现实,本片介于两者之间,有点知识分子文艺小清新过头的做作,对哲学和生活的表达,就像于佩尔塑造的老师,只是照本宣科的空洞陈词。车上望去海边的画面美的像油画
剧情有点弱。。。其他OK
女性只有抛弃了男性伴侣和家长之后才能获得自由——却不快乐与平静,唯一获得的方式则是寄情于后代;而哲学家面对学运或者是「互助社」虽然具有清晰的辨别意识却一无是处;黑猫「潘多拉」是全片的亮点,一个陪伴老人多年毫无生存经验的家猫却能够迅速融入野外并恢复天性才是自然第一法则。
六十几岁的于佩尔梳着马尾穿着红色吊带裙走在林间,这不就是少女吗
行动基于自己的理想,所以她才没出轨,整部片子我大概只看懂了这一点,也许还是错的orz 哲学太晦涩了。
??????mark-我们讨论真理,不在于真理是什么,而且讨论其为真理的基础是什么。艺术里面它为真理的基础是时间,可时间就没有谬误吗?
本人太俗,哲学也不懂
遭雷劈者的最爱,一星给于佩尔。
看着闹心,不知道评分那么高是什么情况。
#2017617重看#生活与哲学的一次尬侃,与女人的一生。
伊莎贝尔·于佩尔真的是电影之瑰宝,与今年的《她》交相辉映。米娅·汉森-洛夫的剧本和节奏太好了,没一点冗余,情绪拿捏也恰如其分。在以自己、兄弟、父母的灵感创作了前四部影片后,开始期待之后关于夫妻的电影。
WHAT???!?!!????。。。。。I mean......WHAT???!!?!!????感觉自己浪费了两小时。高潮在哪里??拍个电影跟写散文似的??剪辑硬成这样??平淡到跟白开水一样的事你瓣大评论家们给8分???恕我不懂哲学???还是觉得于阿姨今年的ELLE比较好接受。
很久没看法国人的电影了,他们还是那么喜欢哲学(摊手)
太一般了
比烈女本色还无聊
浓缩的一部属于多数人的将来的事,自己早已不年轻,焦头烂额的生活,出轨的老公,年迈的双亲,即将生产的女儿,在公交车上哭泣,猫和阅读可能是唯一的慰藉,但这又何尝不是重启新生活的际遇,抱着婴儿轻轻哼唱,慢慢退去的摄影机,唉,C'est la vie | 20190908@影城,重看更觉是典型的值得细品滋味更好的电影,幽默、苦涩而无奈,知识分子的离婚太高级了,分割财产没啥事,分书不均才闹矛盾,女人过了40岁就被扔垃圾桶呵呵呵30岁已有此感社会就是这么残忍,但是她是有知性精神生活之人,她的幸福是自带的恒定的,她拥有真正的自由
不是大学老师是高中老师啦。类似的故事她不是在villa amalia里演过了吗。什么包给她一拎就蛮好看的。手臂显然是练过的啊!
不喜欢镜头、叙事,细节处理不错。
过去共你,聊卢梭读福柯拜谒夏多布里昂;而今相觑,叹惋着圣诞节你要一个人过。脚步风风火火,她过着自己的知性生活,却在看到桌上的鲜花时发了火,瞄到出走的黑猫时泄了气。娇艳的花朵映衬着生活的嘲讽,落难的老鼠犹如人生的颓唐。一面墙,隔开含饴弄孙的现时和熠熠生辉的往昔,一杯酒,敬献给明天。
欧洲电影愈贴近生活,是更高级的现实艺术还是艺术反而平庸了?高度发达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即使家庭破碎,也残存着独立性与人生失落抗衡,但看叔本华、听勃拉姆斯的生活还是离我们太远,那我们的普世独立性该如何获得?激进派老了,四代人走着循环的路,这故事就像一句佛经偈言,说的还是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