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是一部关于如何教育天才儿童的电影,由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与可爱童星麦肯娜·格瑞丝共同演绎。
影片中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个天才女孩的故事,引发人们思考儿童教育的问题。
01电影中有三个天才女孩,一个是七岁的玛丽,一个是玛丽的妈妈黛安,还有一个则是玛丽的外婆伊芙琳。
电影以玛丽为主体,从侧面穿插了妈妈和外婆的故事。
麦肯娜·格瑞丝饰演《天才少女》中骄傲聪明的天才小女孩玛丽。
有些观众可能不太熟悉麦肯娜·格瑞丝,她在《我,花样女王》和《惊奇队长》中,都有过出色的表演。
在这部麦肯娜主演的《天才少女》中,她完美地演绎了一个天才儿童成长关键期丰沛的感情流露以及心理上的变化。
一个未被规则和秩序驯服前,充满了野性、童趣和真挚情感的七岁小孩,被她演绎的生动真实,惹人爱怜。
麦肯娜说,她为这个角色,做了很多准备,看了很多电影,《纸月亮》、《在美国》、《克莱默夫妇》、《我是山姆》、《心灵捕手》等,她花了一年时间,用心研究了剧本里玛丽的角色。
可以说,此片的成功是麦肯娜带来的。
影片中的玛丽智力超群,舅舅独自抚养她长大,没有同龄朋友,不懂社交技能,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孩子。
她只有一只叫弗雷德的独眼橘猫,唯一的朋友是四十岁的黑人女邻居罗伯塔。
七岁的玛丽已经展露了天才儿童特有的骄傲、自恋和任性,她还不懂得关怀和体恤别人。
教育好这样一个天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好玛丽有一个十分爱她的舅舅。
02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玛丽的舅舅弗兰克,他原本是波士顿大学的哲学教授,天才姐姐黛安自杀后,他出于愧疚和逃避的心理,带着只有六个月大的外甥女玛丽,搬离原来的地方,成为一名修船工。
刚刚领养玛丽的时候,弗兰克一筹莫展,他自己的生活都是一团糟,更不用说抚养一个小婴儿了,他无数次想过要把玛丽送到寄养家庭。
但是很快,玛丽的性格形成了,她开始难过、伤心、快乐、愤怒,她是那么的聪明可爱,弗兰克喜欢上了这个小精灵,两个人相处越来越融洽。
他们一起坐船在海上冲浪,在海滩边讨论学校里的小孩,在夕阳下玩耍探讨上帝和信仰,说着绝不离开彼此的话。
姐姐黛安就因为是个天才,从小内向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弗兰克不希望玛丽重蹈她妈妈的覆辙,他希望玛丽成为一个有正常感情,正常社交,正常童年的普通小女孩。
他会在玛丽沉迷数学题的时候,直接抱她出去玩耍。
他会仔细倾听玛丽讲述的关于橘猫的古怪故事,并通过橘猫让玛丽明白同理心。
他教会了玛丽不欺凌弱小,让玛丽有正义感,让她尊重长辈,让她对这个世界怀有敬畏。
最重要的是,他教会了玛丽爱的意义。
当玛丽知道自己的亲身父亲不喜欢她的时候,伤心地躲在房中哭泣,弗兰克没有用言语安慰玛丽,而是将玛丽带到了妇产科医院,让玛丽目睹了一个个新生命降临时家人的快乐、激动、感恩和欢欣雀跃。
那一刻玛丽知道了自己也曾在这样的美好期待和祝福中来到这个世界上,她不仅从被父亲忽略的悲伤中走了出来,也明白了生而为人的温暖与意义。
但是弗兰克强势的母亲伊芙琳,有着与他完全不一样的教育理念。
她觉得天才就应该做自己命定的事情,她认为弗拉克的教育方式浪费了玛丽的天赋,为此,她与儿子对簿公堂争夺玛丽的抚养权。
03琳赛·邓肯饰演的伊芙琳,原本也是个数学天才,后来因为恋爱结婚生子,她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放弃了热爱的数学,因此数学成为了她的朱砂痣,成为了她一辈子的执念。
她将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强加到同样是数学天才的女儿黛安身上。
黛安从小到大泡在数学题海中,除了数学还是数学,没有运动,没有爱好,没有童年,美好的初恋也被母亲简单粗暴的破坏了。
黛安的反抗抑郁,伊芙琳统统视而不见,她只想让女儿解出自己一直期盼的"千禧难题"之一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伊芙琳认为黛安的自杀是软弱和逃避,她觉得天才应该摒弃自己的喜好,专心做对人类有用的事情,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黛安自杀后,她想用同样的理由控制玛丽,让她继续未竟的事业。
04为了不让母亲得逞,弗兰克无奈之下采取了折中的措施,多方考察之后,将玛丽交给一家寄养家庭,不顾玛丽的痛哭和哀求。
但是,当他知道独眼橘猫弗雷德被玛丽的寄养家庭遗弃后,他放下一切跑到动物收养机构,及时救回了即将被安乐死的猫儿,并且救回了另外几只和弗雷德同样命运的小猫。
也是在那一时刻,他明白了即使再完美的寄养家庭,也不能真的满足小玛丽情感上的需求,橘猫是家人一样的存在,他们抛弃橘猫就像他放弃玛丽一样残忍。
他明白了玛丽对他的意义,拿出杀手锏夺回了玛丽的抚养权。
在这样的一场拉锯战后,弗兰克不再逃避,他选择了最适合玛丽的教育方式。
他给玛丽提供了稳定的情感依赖,也开始尊重玛丽的权利和能力。
玛丽有快乐无忧的童年,也有充满奥妙的数学世界。
忘记了在哪篇小说中看到过,一位天才小女孩,拒绝同桌告白的回信是这样的,“对不起,我喜欢的是波恩哈德·黎曼,谢谢你的喜欢,现在我们都该以学业为重。
你不用自卑的,在我看来,没有一个男人能比得上波恩哈德·黎曼。
”如果是玛丽,她的拒绝应该会更酷吧,“我喜欢的是能解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男孩子。
”
两代人的教育理念冲突,难以说哪种更好哪种更不好,所以结局给了一个中合。
也算是最理想的方式,特别感人的两个地方,第一个是小女孩的老师一直对舅舅说要送她去特殊学校,不然只能让她变成普通人,舅舅很欣然说一句,那就把她培养成普通人就好了。
第二处是有个人问小女孩觉得舅舅怎么样,小女孩说舅舅有很多臭毛病,但是舅舅是个好人,那个人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舅舅在我展现天赋之前就开始照顾我爱我了。
1 孩子,不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就是他自己。
2 律师在对着男主质问的时候,就像个没有感情的输出机器,这让我想到律师这个职业是不能讲情面的,拿到你的辩题,不管对错,不管是否合乎你的三观价值观,你都要一辩到底。
3 他们的说话方式值得我们学习,理性、控制情绪。
男主的律师最后在可能败诉和如何为男主争取到利益最大化中,理性地分析,男主也在权衡利弊后听取意见。
不管结果如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控制情绪,交流沟通的方式,还是值得学习的。
男主和小女孩的沟通方式,给足了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意愿空间,做自己想做的尝试。
周六早上Mary违反了规定闯入家门,撞见了舅舅和班主任老师的尴尬场面。
Frank在气头上冲她大吼了一句:难道我就不能有哪怕五分钟属于我自己的空间吗!
Mary 听后很难过,之后在舅舅在找她和解时很认真地问他:"你刚刚说因为我没有自己的生活吗?
你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Frank听罢,反问了她一句:"那你上个月说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舅舅,因为我没给你买钢琴。
你也真的那个意思吗?
"Mary一下子就明白了。
是啊,我们都是凡人,我们都会生气,并且会在气头上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但那些话真的不是我们的本意。
Frank只用了一个相似的语境,就让Mary明白了换位思考的重要。
这让我想到刚看过的一个视频,一名男子在和火车列车长、列车警察争辩,明明已经很生气,却能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有素质、大方承认自己的激动。
4 关于教育,价值观的冲突已经在上一代人身上酿成悲剧,对下一代人教育方式仍然继续面临艰难的抉择。
就像农村,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教孩子的道理,都只是自己的想法、经验,也不知道对错,就这样一代代地传下去,还告诉孩子,我吃的盐比你走过的路多,听我的就是了。
教育就像悖论,等到当事人明白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的时候,已经在他人安排好的人生路上走得太久,无法回头。
5 舅舅带她去医院看出生孩子带给一个家庭喜悦的那场,我们能再等一个吗?
笑起来没牙的萝莉是真的开心。
这种用实际行动而不只是用嘴说的方式,小孩更容易接受,也更受益匪浅,也非常值得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使用。
有时候语言的力量真的是很无力,因为你还需要有能力将你的情感附在上面传达给对方,但往往接受到的只有字面的意思。
6 在法庭上,这位可怕的女人像历史上那些被误解、被庸众审判的先知和殉道者一样,义正言辞地说:黛安跟普通人不一样,她是十亿人里才出一个的天才,所以我对她的责任不止母女(我有责任督导她、鞭策她不辜负、不浪掷自己的天才)。
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发现都出自极少数人,没有他们,你们现在还在泥里爬呢!
至于亲手扼杀女儿的恋情、导致她自杀未遂,伊芙琳昂起衰老的脖颈,加重语气,反复强调:这无足挂齿(It was nothing)。
7 学业,从来都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是一个全方面关怀的综合体。
人生也是如此,工作只是为了生活,绝大多数人的工作,还没有到达事业的地步。
除了这些,我们还需要亲情、友情、爱情,需要一个个美丽瞬间带来的感动,一次次小确幸之后的满足感。
不要被社会道德绑架,不要被从小教育的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应该努力挣钱才能怎么怎么样束缚。
生命还有很多需要追求的东西,来这世间走一遭,好好爱自己。
8 玛丽为了给同学打抱不平打了比她大四岁的大男孩,当小朋友遇到欺负人,大欺小的霸道的小朋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击。
9 《摔跤吧,爸爸》,当两个小姑娘非常反叛爸爸的安排,逼着他们摔跤,她们一直在试图逃脱爸爸的掌控。
直到他们参加朋友的婚礼,朋友说,“他是希望你们有自己的人生。
”他们才幡然醒悟,从此开始自觉地开始锻炼、努力。
对于小朋友的教育,激发起他们的自驱力才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从小带他们去大城市,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数学天才女童说出了林妙可至今都不明白国人厌恶她的原因——————《天才少女》观后感该片豆瓣评分是8·1.没床上镜头,没裸体镜头,讲一个数学天才女孩,在豆瓣上想得高分是很难的,然而该片拿到了高分。
没什么故事没什么情节,靠啥得高分?
这小女孩脸不难看,看多了耐看。
她脑子聪明,但脸上无傻气,也不作天作地。
当1个班级内的同龄小孩在学1加1时,她都能开平方根在学微积分了。
她运算的结果,老师用计算机算也没她心算快。
大学老师出题了、让她计算,她看出题目本身有问题,为了给大学教授留面子。
她认为不该去纠正长辈的错误。
小丫头不但精于复杂的数学,还懂人情事故。
最后那张截图,小丫头说出了林妙可至今都不明白国人厌恶她的原因的。
该片是我的收藏片。
1. 让chris evans演一个波士顿大学的哲学系年轻助理教授。
观众买不买账不要紧,观众要看的是男主角的翘臀。
2. 冷漠自私的外祖母是英国女人,善良有爱的女邻居是黑人大妈。
外祖母住在波士顿,大妈住在佛洲。
但是男主角的love interest是白人女青年,片中只有一句台词的女教师的同事是黑人。
黑人角色演邻家大妈可以演女朋友不行。
但法庭上代表外祖母的是白人律师,价码低但是代表男主角方的是黑人律师。
3.外祖母给孙女请的家教是亚裔。
4.男主角全片穿着像从gv片场顺手拿来的服装,但人设是异性恋。
如果设定是同性恋,这就是一部独立制作电影了。
5. Chris Evans演技还是那么烂,重要的话无需说三遍。
6. 我爱你不是给你适当的教育稳定的生活而是带你去海边修破船。
liberal的乌托邦永远是越穷的日子越有爱,偏偏自由派大多书读得多有文化。
7.有爱的人设必须爱猫。
8.最终英国女演员演技完爆美国动漫英雄,证明了,有时候脸谱化其实是真理.....
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看的是木鱼讲解过这部,美国队长,天才少女这几个关键词,其他盖不记得。
这次因为会员还没到期再看,应该不会再忘了吧,有新的场景可以被记住。
夕阳下把舅舅当树踩着的那个剪映特别温馨啊。
感觉更偏向于合家欢的故事和刻画,人物都比较刻板,挺典型的模板故事。
但是外甥女和舅舅的互动重新被我接收到了。
在解了跟我爸的恨的情结后。
外婆和舅舅的立场即两种价值观的对抗,在提倡人文主义的今天,我们多数人会选择将幸福生活放在首位。
导演刻意将外婆刻画出一种蛮横、强势而自私的形象,也正是呼吁人们接受这种人文理念的感染,去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成长中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而非个人能力方面的提升。
最后的结局算是一种和解,Mary没有失去和同龄人相伴的时光,同时也依然拥有在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再次说明这二者之间平衡把握之重要性,借用《壁花少年》小说里的一段话:“我不知道让你的孩子们快乐成长是否比送他们念大学更重要,我不知道和自己的女儿亲近一些重要,还是确保他过的比你好重要。
”最优解当然是二者兼备,但这绝非敲敲键盘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
没有孩子的人可能还不容易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 那并不是或者并不只是父母的虚荣心使然,想方设法让孩子具备步入社会的足够竞争力是人类本能,怎样克制这种心态,确保给孩子快乐的成长空间,是人们世世代代需要讨论的课题。
马克韦布的电影总是透着一股糖果色的清新,几部著名电影里都能见到类似的元素——夕阳、剪影,从《和莎莫的500天》里夕阳下男女主在火车上的重逢,到《超凡2》夕阳下大桥上的爱之宣言,再到这部电影里Mary在夕阳下被舅舅扛在肩头的身影。
这种脉脉传递给观众的暖意总能获得我的好感。
而且这些视觉效果并没有让影片显得仅仅是金玉其外。
萝莉颜值逆天,表演更是活灵活现;桃总嘛...这张脸实在是太标致了,让人必须要刻意忽视才能将注意力放在角色本身上。
虽说大胡子能帮他把自己的其他角色和美队形象比较容易地分隔开(然而复联3也要留胡子上阵了),但实际上影响了他不少表情变化和情绪上更直观的传达,如果坚持贯彻落实猕猴桃脸不动摇的话,表演方面还需再接再厉。
无论怎么说,很乐于看见他在演艺道路上更多更大胆地尝试。
首先我承认,我看电影目的不纯,我被美队吸引过来,我被小女主长长的睫毛吸引过来,看的过程中还数次截屏发给朋友,不停地感慨:这要是我闺女,不论她提出什么要求,我都不会有说NO的力气的。
下方有图有真相:
其次,整部电影其实讨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主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什么才是对的?
1、成功的意义何在?
电影中,男主Frank的姐姐Diane虽然是数学天才,但是一生过得并不快乐。
在母亲为了 “人类进步靠伟大发现”的驱动下,Dinae从来没有上过高中,更不用说参加舞会(熟悉美国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个prom是多么重大的一件事);没有去看过一场赛事,哪怕爸爸有季票;没有参加过童子军;都不需要去外面游泳,因为家里有。
而且,母亲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觉得女儿不喜欢那些东西,觉得女儿不懂得爱情,哪怕女儿Diane在17岁的时候和邻居私奔,母亲都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做错。
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女儿在一年后感谢她的干预。
看到这里,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一个数学天才会在年轻的时候自杀,会如此恨自己的母亲,恨到即使成功证明 Navier–Stokes existence 也不愿意让自己的母亲知道,让这个世界认识到她的才华。
她才不在乎自己的照片是否挂在墙上,她才不在乎人类的伟大进步,因为她从来没有体会过作为人类的快乐,或是生生因为所谓的成功被剥夺了作为一个人的快乐。
所以,先不去考虑成功的定义,先来看下成功的意义。
也许,没有这个母亲,Diane不会年纪轻轻就被成为知名数学家,更不会早早就获得世俗认为的成功。
但是这个成功对Diane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 茨威格说的一样:“所有命运的馈赠,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 对于Diane来说,她成功的代价就是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像个棋子一样活着,在稍不如母亲大人意的时候,怀上孩子的时候被母亲无情抛弃。
所以这个成功女孩的一生,充满着冰冷和绝望的气息,她在生下孩子之后主动离开了这个没有任何眷恋的世界。
将她也应该有的责任,她也想要有的报复留给了她的弟弟。
突然想到记者采访王朔,问王朔是否溺爱女儿,对女儿有什么希望,王朔如此回答:“ 我什么都不希望她。
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
我最恨这词儿了。
什么成功,不就挣点钱,被SB们知道吗?
”我相信王朔是发自肺腑的,但是别忘了,说这样的话是需要底气的,需要“成功”过的。
成功如果真如王朔说的如此不堪,也不会让众人如此趋之若鹜。
没有“成功”过的人是不会对这种“成功免疫”的。
2、父母到底该不该帮助子女成功?
说实话,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成功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
但是,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这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人生从一开始就由你左右,太多的选项他们没有智力去分辨和选择。
也许一个决定可以让子女们终身受益,但是也许一个决定也送他们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个责任太大,即使是我的子女,我也负不起。
也许Frank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对的,但是他知道什么是错的。
所以他坚决拒绝让Mary去Oaks这样的私立学校,让母亲把Mary抢走成为下一个Diane,Frank不论如何都不希望Mary走姐姐的老路,拼尽全力也要保证Mary可以像个孩子一样,可以去玩,可以交朋友。
在邻居竭力阻止Frank让Mary上学的时候,他的回答就是:“她要到外面去,她没有同龄的朋友,她没有社交技能,不知道该如何成为一个孩子。
”但是,这也真的是对的吗?
因为Mary的确是个不一样的孩子,她觉得周围的小朋友都好蠢,以至于自己在一个很蠢的环境里也不开心。
Frank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母亲的方式养育Mary,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连个Mary心心念念的钢琴都买不起,他满足不了Mary的全部需求,其中一部分还是相当合理的需求。
所以他不得不放弃了抚养权,让Mary去到一个好的寄样家庭,以为这些对Mary最好的。
好在他后来发现所有的这些“更好的前途”不过是个谎言,连Mary一起长大的小猫都要被剥夺,重新踏上了姐姐的老路,他才开始奋起反击,最终把Mary抢回到自己身边。
我喜欢电影最后的结局,Mary在学校坐在一堆大学生中间学习着她智力该学的数学,放学后又和同龄的小朋友开心游戏玩耍。
只不过,现实生活中,鱼与熊掌兼得的机会太少。
但是不管怎样,我都相信,如果成功和快乐是一道只能二选一的题目,我宁愿我的孩子选择快乐。
最后放几张戳中泪点的图片:
Mary觉得Frank是个好人的原因
Mary被迫留在寄养家庭看着Frank离去时的绝望和无助
终于见到Frank,可以哭诉他们把她的小猫Fred抢走
看完电影《天才少女》后,我在不同的几个社交软件上发了同一段话:“我知道影片是希望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快乐,自由自在地成长,不要逼迫学习等等。
只是,看完后,我在想一件事。
最近在很努力地学习游泳,小时候也学过,并没有学好。
有一次在想,如果小时候父母对我严格一点就好了,也常想如果小时候爸妈让我多学一点东西就更好了。
也许无论是天才还是普通人,成长都是件遗憾的事吧。
小时候如果被要求太多,就想要自由快乐,小时候如果是放养式的,又希望得到关注的严格训练吧。
电影中小主角Mary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抚养她的舅舅Frank却只希望她像一个普通小孩子一样成长,因此拒绝了校长推荐的全奖学金的少儿天才名校。
Mary的外婆知道后,不惜和儿子走上法庭,试图争取抚养权,并坚决希望Mary的数学天赋以得到施展,想尽一切办法训练她,希望Mary像她自杀的数学家妈妈一样,名字载入史册。
影片中非常高潮的一段情节是,Frank律师质疑外婆并不具备抚养孩子的资格,因为她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爱孩子。
在Mary的妈妈还是个小女孩时,Mary的外婆对自己的女儿过度严厉,不准她早恋、不参加其它的游玩活动等等。
Mary外婆说,我要努力地帮她完成她在数学上天赋的展现,的我是绝对不会因为没有给她买一辆自行车而难过的。
这场亲人之间的“战争”就这样僵持着,舅舅希望Mary只要过的快乐就行,外婆则希望她功成名就。
电影的结束给了一个合理的方案,七岁的Mary一半时间和大人一起学微积分,一半时间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
电影的结局时常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皆在欢喜。
而真正的生活,更多的时候却更像是电影的前半段。
Mary的妈妈小时候被她的妈妈严格训练,后来成了有名的数学家。
但是在生下孩子之后就自杀了。
Mary的舅舅Frank,应该是家里不怎么管的孩子,中年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工作,更没有丰厚的收入,生活处处艰难。
电影的总体基调是在讨论着爱和尊重的问题,也在试图教育一些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却想说另一个问题:作为孩子的我们,到底是希望怎样被对待呢?
如同我在上面发的那段微博说的一样,我小时候属于放养类型,父母几乎不干涉我的任何学习、兴趣爱好,更谈不上严格要求什么了。
所以有时候会想,如果在小时候,被严格管一管,是不会变的比现在更好呢?
在那段话发到网上后,看到一些朋友的讨论。
有一部分跟我一样,小时候就是放任性成长,啥也学会,于是倒是有些懊恼。
另一部分却是恰恰相反,如同Mary的外婆一样,训练技能、不准早恋,不准到处玩。
这样的孩子,真的都掌握一些技能,或是从小学业一直优秀。
但内心却也很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失去了很多自由和爱。
我诧异地看到,无论是以哪一种方式成长,似乎都不是圆满的。
也许你会说,这是两个极端,要么狠狠地管,要么不管,总有中间部分存在。
依我所知,几乎没有人是控制好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的吧。
像是说到一个死结上,解不开,又放不下。
依然得抛开何为正确地教育一说,回归到自己身上看问题。
我们到底是要追求只有快乐的人生,还是得不断地精进训练自己呢?
带着这个问题一再地思考时,想到有一回在游泳时。
看到旁边的一个爸爸在教儿子游泳,小男孩紧张地抓着游泳圈,爸爸跟他说:你总是得呛几口水的,但是没关系,我一直站在你身边,你一定不会累死或是淹死。
如果你还是怕,你也可以不下水。
那你的其它小伙伴会玩,你不要难过。
或是等你长大了,不要后悔。
如果你还是想学,就按我的方法好好练,在学习中也要自己寻找到快乐。
猛然想清楚那个问题,其实,单纯的自由和快乐和只追求盲地精进都是伤人的,两者融汇在一起,才是最好的。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小时候,或是告诉我们的父母该如何更好地教育我们,在小时候,也不懂得我们喜欢过怎样的生活。
然而,长大后的现在,我们是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成长方式的。
小时候没有学好的东西,现在可以再学。
小时候没有得到的快乐,可以再去创造。
蜘蛛侠电影里面一句经典台词叫做“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所以能力强的人就天生应该做得更多吗?
若他们如果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自由意志就理所当然被剥夺吗?
片中的祖母一心想将小女孩特殊培养,我相信她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真的不想浪费小女孩的天分。
舅舅则是另一个极端,他亲眼目睹了自己姐姐的悲剧,所以只希望自己的外甥女过普通人的生活,过人的天分和能够融入正常的社会中比起来不值一提。
但是,小女孩想要什么呢?
很明显,她不喜欢自己的外婆,她觉得她强势。
而且电影中的角色没有一个喜欢她外婆的。
她冷酷无情、蔑视感情、崇尚成功和理性。
将她当做一个完完全全与众不同的人,认为成功就是她天生的职责所在,其他的都不重要。
但是小女孩就完全能够接受舅舅的方式吗?
也不是的,虽然她喜欢和舅舅待在一起。
舅舅想让她成长为普通人,但是她天生就不普通,所以她在学校过得也不完全快乐。
她的心智太成熟,又觉得小学的课程太简单。
当老师为她准备了特别的考试卷的时候,我们看到她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所以她是需要被特别对待的,不为彰显自己的鹤立鸡群,只为能够配得上她那一份才华。
所以我们看到电影的最后,女孩既在大学上课,接受符合她智商的教育,但也会去小学,找到与自己心智相同的朋友。
所以哪怕是天才,他们也总会有自己普通人的一方面。
他们在自己天才的领域散发光彩,也需要在普通人的领域得到安慰。
有的时候,我们太过于被他们天才的一面吸引,忘记了他们也是需要吃喝拉撒的凡人,理所当然地让他们去承受超出了他们天才范围的压力。
希望所有闪闪发光的人都能得到理解,在他们想普通的时候也能被别人当做普通的人。
网不好,中途中断了。剧一般,后来再没继续了。最后30min左右,未看。
普通。
2/10
故事讲得老道,表演火候正好,小演员尤其杀伤力惊人。好看!
套路你懂的,但还是看到泪光闪闪。多一星给Fred,橘猫小宝贝太可爱了。
孩子是不是天才真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拍的蛮甜腻的。所谓天才少女,一定要既知书达礼,又古灵精怪;既天真无邪,又早熟叛逆。这点倒是和琼瑶一脉相承。
How could you shoot a film named 'Gifted' which turned out nothing special? Yes, this 'Gifted' made it.
像个中规中矩的电视剧,缺少电影质感;基因决定一切,拗是拗不过的,不服不行;他们在所有方案里选了一个最差的,无论孩子跟着舅舅还是姥姥,都优于跟着一个陌生家庭吧;在舅舅这,孩子也还是成不了一个所谓的快乐的普通人,那孩子的基因就不是个普通人的基因啊;从这个意义上说,姥姥倒是更现实
本片最大的看点就是Marry的演技,而片子设定的矛盾冲突太苍白,舅舅和外婆设置成两个极端,制造出幸福的烦恼,只要对方稍微让一步就没有烦恼只有幸福。而且片子讨论了对于天才的教育方法问题,而忽略了天才的想法,或许Marry希望深耕数学而成为大师呢?但是没有人考虑Marry想要什么,对于教育方法,这是最大的失败!
天才外婆。
平庸的毫无看点
观众真的不该觉得谁对谁错,小女孩不管被谁抚养大都会幻想自己另外一个生活会是怎样,看似结果重要,但生命在于经历,我们要的只是精彩的回忆。
白左味儿的一部片,一样是数学天赋的孩子,隐藏人物的主角简直可以写篇《我奋斗了多少年才能坐在nasa和你一起喝咖啡》的血泪贴。就算是萝莉配各种年龄的叔叔这种保底组合居然也全无chemistry,就怕货比货。和另一部飙演技的剧情片一起看,这部片子体现了ce的演技上限。
定期看看主旋律,虽然套路多到假,但是有利健康。这片子一副我们全家都是天才,但我们只想要平凡的生活,我们不要培养孩子,因为我的孩子压根不需要培养。回头看自己孩子流着哈喇子的睡相,心里恨恨的。
勉强及格。漫威群英接片可能是互相参照着来,绿巨人家里养了小大人,美队就也养一个……法庭戏真是什么主题都能往里塞,舅舅跟外婆抢一个数学天才小女孩,女孩的天才妈是自杀的,双方的矛盾是如何安排女孩的人生——是修士一样献身数学,还是介入世俗生活获得普通人的快乐。有意思的是,表现男性天才的美国电影里,男人们经常靠天才虏获更好的女人,而女人倒要为天才负累。因为舅舅和外婆的现实条件跟历史都有黑点,女孩被送寄宿家庭(其实是外婆赚便宜),这一段倒不像是抨击相关制度,编导大体以一种平静的现实态度呈现了特定阶层享有的便利——本片编导确实很现实,最后的大结局是处理成了各方皆大欢喜,而历史被一笔勾销,不清算任何人,女孩在专业教育跟感情陪伴上都得到了满足,让观众期待一个更好的产品即将出炉,整体还是个通俗剧的形式与内核
集体因为一个明星而捧一部电影?豆瓣的下限真的让人大开眼界,故事生硬得令人作呕。
普通(素质)教育VS精英教育。
2.8还行 清洁冲突没有很惊艳,好奇数学天分这玩意真的可以遗传嘛?
故事前半段生动叙述了真人版灰原哀在帝丹小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