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叙事很特别,一开始主角并没有出现,而是从一个刚入狱的菜鸟开始故事,事先没有看剧情介绍,加上觉得几个外国人长得很像,名字也分不清,于是前半段我很晕,并不喜欢一个白净的人和身着黑袍的神父开始对话,故事的节奏仿佛突然改变,进入了另一个故事。
对话的内容绝佳!
两个同样智慧的人的对话,虽很长,看不厌。
主角有光环,自然是正面人物,但神父同样让人心折再之后,就是一个瘦子的胜利了。
有一个镜头,主角上半身的侧影,腹部深深地凹陷下去,我想,可敬的不是角色,而是演员
4.14《饥饿》一部关于反思、关于抉择和关于历史的电影虽然英语不甚理想,对于《HUNGER》 这部影片的翻译,还是觉得以《绝食》或《禁食者》为佳。
这起著名事件发生在北爱尔兰臭名昭著的梅兹监狱,开场是狱警雷蒙德•洛韩日常的一天清晨。
慢节奏的序幕在死气沉沉的背景下展开,这个狱警有点洁癖,吃饭掉渣他会细心掸掉;有点谨慎,开车上路前他会先四处观望;有点幽默,穿上制服还能跟同事说说笑话;也不难注意到,他的手上到处留着旧疤。
不一会儿,他开始在水池边清洗血迹,接着一脸茫然地站在雪地,靠着墙,点燃一支烟,雪落在他的新伤上,好象没啥知觉,麻木地望着远方。
(这个场景在电影中反复出现过三回)回忆电影开场:北爱尔兰,1981年。
自从1969年以来,有2187人在纠纷中丧命,英国政府撤销了入狱囚犯的政治地位,爱尔兰共和军的激进分子们,在监狱里用极端方式进行抗议。
提醒欲看之人,最好勿选用餐时间。
极长一段时间的对峙,就在革命分子用垢物发泄;狱警用暴力对抗中进行。
激进分子赤身祼体,竭尽所能地破坏,生活在用自己粪便涂鸦的房间;警卫全副武装,在殴打中将自己也弄得皮开肉绽,这种尴尬的境遇,对囚犯,对狱警而言,有何区别?
这场监狱之战里的领袖人物是鲍比•桑兹,年仅29岁,4年持久的抗争,非但没有摧垮他的意志,反而历炼得更加坚强。
一次激烈的聚会抗议之后,特警也出动了。
赤身的肉体遭遇全副武装的群殴,这场面实在惨烈不堪:遍体鳞伤、满脸鲜血的示威者仰面倒地,一脸释然;残暴镇压的警卫躲到墙角,全身颤抖,泪流抽泣。
导演在这里似乎没有自己的立场,在整个过程中,象个第三者,让人辨别不了他的主张。
新的对峙形式、电影进入主题的转折是从雷蒙德•洛韩被枪杀、鲍比和神父长达22分钟对话之后进行的,这22分钟,包括17分钟不断焦的对话表演,5分钟鲍比的个人演讲,也是本片的一个绝对亮点。
这么多对话中,我就记得两句,神父:你把枪对准了错误的人。
鲍比:这就是政治!
说实话,在这段长时态的对话中,我无法有所倾向,我既理解神父的立场,也并不否定鲍比的主张。
而我的情绪也象碟里蹩脚失准的翻译一样时好时坏,难以言表的复杂纠结。
绝食开始了。
这种无声的抗争伴随着日趋腐烂的躯体,跟之前的大动静形成鲜明对比。
房间干净了,谩骂声没有了,暴力消失了,护卫也变得和蔼起来……这段几近写实般的绝食纪录,让整个“饥饿”过程象极了耶稣受难。
眼见着,鲍比(他的饰演者)就这么凹陷下去,只剩下皮和骨,躺在跟肉体一起腐烂的床榻上,骷髅般日渐风干。
他们妥协地给他换了干净的床褥,为了不让被子的重量压迫他,还在他的身体上支起了铁架。
这种无声的抵抗,生命将尽的捍卫勇气,让人感到震撼,禁不住惊叹:“信仰”的力量,那是跨越了生命和自由这二者,如此至高无上!
弥留时的鲍比,臆想到少年的自己,夕阳下在田野里奔跑,陷入了黑色的森林,前面没有方向,后面渗着回响。
这样的画面,让我理解,一方面象征着精神世界的一种绝对孤独;也透视着人物内心的一份原始渴望。
“信仰”对于追随者来说是一种执着的精神依靠;对于建立者来说,也许就源于一份简单的成长梦想。
梅兹监狱里的抗争并没有结束,这个顽强绝食66天后死去的北爱尔兰共和军英雄,最终名列国会;继他之后有9人绝食而亡,16名狱警在毯子不干净抗议中被杀。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英国政府答应了囚徒们的所有要求(尽管没有正式的官方确认)。
正如,英国《卫报》所评论的:“《饥饿》是一部原始的充满力量的电影作品,时刻警醒世人在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中还有一段如此丑陋不堪的悲惨往事。
”我想说的是,让人反思的历史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反思的能力和精神的缺失,一个信仰危机的温吞时代,麻木、惰性、随从、依附成了社会诟病,这个民族需要有信仰的人来拯救,无论何时都应该有这样一些声音,帮我们把另一个自己找出来解放。
无论题材还是手法都异常犀利的处女作,简洁的构图,大胆的长镜头,给足了一种冷酷的仪式感,线索隐晦而到位,极度客观视角下两方力量的篇幅处理非常匀称,结构上的巧妙安排更印证了此消彼长的动势,本已成王败寇的监狱,却成宗教意味浓郁的清洗与反清洗的意志较量,囚犯的铁碗与防暴警察的铁棍发出了同一种声音,没有一方是胜者,也没有一方是正义者,这大概就是西方现代性价值体系的悲哀,导演用种种眼球刺激诠释着这激烈,有类人,可以打败但无法战胜。
法鲨和贝尔这样的演员无论演技如何,都是让人无比尊敬的演员。
法鲨最后饥饿的形象和贝尔在机械设师里的骨瘦,这样的演员为了诠释角色,真的是完全抛却了肉体。
本片气氛压抑,进展的也很缓慢,政治迫害和绝食的背景也不是能轻易体会,全部的精彩都在法鲨以及与牧师的长时间辩论,这绝对是最精彩的段落。
看起来不可理解的行为有的就是有其超越一切的意义。
普通人为了减肥,偶尔会尝试饥饿这样的酷刑。
红色经典《烈火中永生》(1965)告诉观众,饥饿可以是一种强有力的抗争手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类的说辞对于许云峰们来说简直就是笑话。
夺得第55届奥斯卡8项大奖的《圣雄甘地》(1982)再现了甘地绝食的情景,绝食不仅是甘地的信仰和达到政治诉求的需要,还是他磨砺身心、祛病延年的辅助手段。
甘地的一生伴随着无数次绝食,少则数日,多则3星期。
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
表现大饥荒的影片《夹边沟》(2010),镜头之沉闷、单调,还不如杨显惠的原著来得震撼。
导演王兵的情怀毋庸置疑,但他拍摄纪录片积累的经验显然不足以完成一部写实风格的佳构。
根据“梅兹监狱绝食事件”改编的英国影片《饥饿》(2008)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堪称“饥饿”类影片之翘楚。
臭气冲天的监狱,狱警与爱尔兰共和军囚犯彼此间的厌恶、憎恨和恐惧,以及饿到尽头、神仙束手的恐怖景象,令观影经历成为一场噩梦之旅。
狱警雷蒙德出门上班养成了一个习惯,先确定街道是否安全,再趴在地上检查车底有无炸弹。
为剪去共和军囚犯领袖鲍比•桑兹的长发,雷蒙德和同伴必须经历一场残酷的搏斗,战争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认定对方不明事理。
拒穿囚衣的“毛毯抗议”和使用粪便的“秽物抗议”历经4年取得部分成功,狱方将牢房洗刷一新,允许囚犯穿上自己的衣服。
因政治地位未得到认可,囚犯怒发冲冠,当局则觉得这群得寸进尺的人渣完全不可理喻。
对抗再度升级。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躲在摄象机后面,小心翼翼地将其对弱者的同情心控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相形之下,以爱尔兰共和军为题材、摘得第59届戛纳金棕榈大奖的《风吹稻浪》(2006)就显得煽情过猛,影片开场就是英军打死一个17岁的爱尔兰少年,仅仅因为后者不愿用英语通报姓名。
为了维持在爱尔兰的统治,英军肯定还犯下了更令人发指的罪行。
但整个片子对英军为何如此残暴缺乏足够的铺垫,仿佛欧洲左派的样板戏。
1981年3月1日,鲍比•桑兹发起绝食抗议以争取政治犯的待遇。
牧师告诫鲍比:“你对生命毫无感激之情,你把自己给蒙蔽了,你害怕停下来、害怕活着、害怕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谈,这不是在自我毁灭吗?
”1976年1月19日,41岁的英国在野党领袖撒切尔夫人猛烈抨击苏联,被苏军机关报《红星》称为“铁娘子”。
这样一位连苏联都不放在眼里的鹰派角色,执政后会向自己的阶下囚屈服吗?
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对共和军囚犯让步就是给他们颁发屠杀无辜的许可证!
”1981年5月5日,经过66天的绝食,鲍比•桑兹因器官衰竭去世;5月7日,10多万人参加了桑兹的葬礼。
北爱尔兰陷入骚乱之中,连妇女、儿童都在向军警扔石头和燃烧瓶。
英国驻伊朗大使馆(丘吉尔1943年曾在此下榻)所在的丘吉尔大街,被伊朗改名为鲍比•桑兹大街,使馆只好封闭大门,在另一条街上重新开门。
影片既有军警群殴囚犯的血腥场面,也不忘给暗杀军警的共和军记上一笔。
整个抗议期间,10个囚犯活活饿死,16名典狱长遭到杀害。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撒切尔夫人确乎是强硬得过了头,当饿成魔鬼身材、形似骷髅、皮肤溃烂的鲍比•桑兹出现幻觉,那个孤独、倔强的贝尔法斯特少年,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在全球舆论和地方治安的双重压力下,撒切尔夫人作出了强硬的妥协:满足共和军囚犯的各项要求,拒不承认他们的政治地位。
别看待遇变了,你们还是刑事罪犯和恐怖主义分子,而不是什么政治犯。
鲍比•桑兹在世界范围内为共和军争取到的道义优势没能维持多久,共和军攻击平民天怒人怨,以致他们的超级大粉丝卡扎菲都发出了谴责的声音:“利比亚知道合法的革命行动与针对平民和无辜人民的行动之间的区别,这一行动不是合法的。
”要了解鲍比•桑兹何以能够将饥饿进行到底,以及撒切尔夫人为何那么不近人情,让她所不齿的囚犯成为道义英雄,大可借助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人们忘我地投入某件事情,付出越多越不容易回头,为了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新民周刊)
生活在巨大过滤网与虚拟阳光下的我们 并没有想过,话语权 是如此珍贵。
珍贵到一个人愿以生命来换取可被倾听的真言。
好像是为了与此呼应 在开始的半个钟头里,几乎没有对话。
我们在沉默中被一点点拉进那个疯狂地渴求着自由的年代,尽管身处牢狱的勇士们连最基本的生存 也举步维艰。
他们用赤裸的肌体抵抗暴力,用排泄物书写愤怒,用挥霍生命的方式 嘲笑世界的荒谬。
看着那个禁卫军少年在一片吼叫、狂笑、棍棒重击的喧嚣中无声地恸哭;看着表情始终麻木的狱警在墙角的落雪安静地抽烟(这也是我最中意的镜头之一);看着bobby用随意的语调谈起儿时勇敢的野营比赛,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只觉得 自己好像变得干净了有人说 这片子太“脏” 也许是他们没有看到最后的纯净p.s. 为Michael 已经超越了敬业的 全情投入 真诚致敬。
个人觉得 目前仅有这部天才般“处女作”的导演steve McQueen 今后将会有人以 伟大 二字形容他。
一句话评论饥饿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恐怖经历。
影片的过分压抑令人极其难受,然而它又是充满诗意的。
——《泰晤士报》 来自戛纳电影节:《饥饿》是一部原始的充满力量的电影作品,时刻警醒世人在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中还有一段如此丑陋不堪的悲惨往事。
——《卫报》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处女作品,无所畏惧而且态度强硬,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勇敢,将是未来英国电影长久的希望。
——《每日电讯报》 对于从视觉艺术家转型为电影导演的史蒂夫·麦奎因而言,这是一部充满了力量、中肯但并非十全十美的处女作。
——《综艺杂志》 《饥饿》里关注个人的同时也就是在讲政治。
影片真正的突破在于导演麦奎因将“眩晕”与“挑战”并驾齐驱,处理得恰到好处。
——《帝国杂志》 幕后制作英国2008年度佳作对于大多数电影爱好者而言,他的名字还显得非常陌生,唯一庆幸的是还不大可能会把他与好莱坞另一位同名同姓的史蒂夫·麦奎因搞混淆,毕竟39岁的麦奎因已经很早就在英国艺术圈里小有名气。
早在多年前他就是一位知名的视觉艺术家,1999年凭借效仿巴斯特·基顿的电影装置艺术从而获得了英国最受关注的艺术奖特纳奖。
毫无疑问,他的这部《饥饿》算得上是英国本年度难得一见的佳作。
此前该片已经在很多知名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和第33届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大奖”已被其收入囊中,近日又被伦敦独立电影节七项提名成为夺奖大热门。
史蒂夫·麦奎因是个出了名的难以相处的人,理由是他太一根筋了,虽然无法确定是否真的如此。
这位习惯到处漂泊的伦敦人,出生在伦敦西部,求学于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然后是在金史密斯学院攻读,如今居住在阿姆斯特丹。
《饥饿》作为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尝试和试验,仅仅是初次展露就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擒获了金摄影奖。
史蒂夫·麦奎因说拍完这部电影他更理解了为什么在很多宗教中,禁食是宗教仪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自己,”史蒂夫·麦奎因说道。
无论观众是否会把这部电影当成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此明鉴当下,毫无疑问,《饥饿》是本年度难得的一部佳作。
人们或许也很好奇,麦奎因是否还会再一次坐在导演椅上,尤其是在电影自上映以来获得潮水般好评和奖项后,毕竟他还宣称过《饥饿》是他所创作过的最容易的一部作品。
快乐的艺术家事实上,他还只是电影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虽然他并不像完全投身于电影事业,但至今尚未在电影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更多的时候他希望自己是一位创作电影的艺术家:“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立完成一部电影,此外,我并不在乎别人是怎样来拍电影的,我更感兴趣的是欣赏他们的作品,也许那就是全部。
”《饥饿》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奖以及其他一些奖项。
尽管如此麦奎因并不急于全身心投入于电影行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为自己电影技术知识的缺乏而感到无比自豪。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拍电影完全就是在看那些影像。
”在执起导筒的那一刻,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像斯科塞斯、费里尼、塔科夫斯基或者爱森斯坦那样的电影大师。
“我只是考虑那些在我眼前和镜头前的画面。
对于电影而言,我更感兴趣的是生活,”麦奎因毫不犹豫地回答“这要有趣得多”。
在问及他是怎样掌握技巧,能在镜头前如此精湛地描绘北爱尔兰臭名昭著的梅兹监狱以及爱尔兰共和军绝食抗议领导人鲍比·桑兹的逐渐死亡时,不善于言辞的他只是很谨慎地回答:“我是一个快乐的业余艺术家,这是关于无辜和纯真的,还关于无所畏惧。
害怕甚至从未发生过,因为勇者无惧。
”看起来与政治无关与麦奎因的信心满怀相反的是,出演男一号的爱尔兰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刚开始的时候却很担心这部电影有可能造成的后果,“目前北部地区的形势已经有所好转,而且贝尔法斯特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我不希望出现哪怕是一丁点儿有可能激起愤怒的事情。
”如今《饥饿》已经正式公映,所幸的是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法斯宾德看来,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影片本身看起来像是与政治毫无干系,只是关于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又是如何残忍对待他人,最终也影响和改变了自己。
1981年3月,桑兹发动第二次抗议的时候,迈克尔·法斯宾德只有11岁,只是从电视上看到他的脸孔,这样最初认识桑兹。
从此以后桑兹的形象也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他的目的是要让观众走人H区的最深处。
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切,“我对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和事情非常感兴趣,也很在意言语之间的信息。
比如天气如何,气味是怎样的,他们怎样解决内急问题等等。
我觉得历史和政治往往会把这些琐事忽略掉了。
”迈克尔在片中的出场是不太合常规的,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是没有对白和台词的,我们只能用眼睛去观察这座阴森可怕的监狱,然而我们还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力量和肢体动作,这种情形甚至凌驾于其他犯人和监狱长之上。
在中段的时候有一段鲍比·桑兹与神父的对话,17分钟的时间里镜头都是静止不动的忠实记录着这场漫长的讨论,从而就有了桑兹决定发起绝食抗议的行动。
在问起这场22分钟的戏所包含的寓意何在时,迈克尔很坚决地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为何要这么拍电影,我并不同意,也不反对它。
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时刻。
我认同那些绝食抗议者,另一方面我又认同监狱警长。
”请不要在意我的体重尽管化妆术在其中功不可没,但法斯宾德为了能达到最真实的效果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身高6英尺(约1.83米)的法斯宾德经过严格控制卡路里摄入的节食之后减去了11公斤的重量,体重只有59公斤。
只不过他依旧不是很满意,原定的目标是58公斤。
对于身高在175厘米左右的男性来说,每天需要的热量至少为2100卡路里。
而为了拍摄《饥饿》,迈克尔·法斯宾德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超过900卡路里。
除此之外,他还要做瑜伽和跑步。
“最难熬的是晚上,肚子不停地咕噜噜叫,根本睡不着。
”迈克尔事后才大倒苦水。
不过当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完成而终于美餐一顿的迈克尔说自己突然发现从前觉得那么理所应当拥有的东西其实弥足珍贵。
原来我们都被幸福包围,却看不到幸福所在。
过于迅速地减重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身体非常虚弱,成天昏昏欲睡。
“就连性欲都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娱乐的活动”,他自我解嘲地说,“事实上这种感觉也还不错。
”不过话又说来,麦奎因最不希望的就是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减重上,这样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好处。
《饥饿》将会在众多观众心中产生共鸣,正如阿布·格莱布和关塔纳摩一样,这些人们仍在以他们的身体作为战斗的武器。
花絮 ·在影片拍摄期间,为了急速减重而节食的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精神状况一度让人担忧。
每次走进超市,他都会习惯性的阅读食品包装上的热量表,计算今天自己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是不是又超出了剧组的规定。
用迈克尔自己的话来说,他时时刻刻被代表着卡路里的一串串数字纠缠着。
·在北爱尔兰第一天拍摄的是桑兹和一位天主教牧师之间关于决定实施绝食抗议的谈话,这场戏有十分钟的时间,两位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和利亚姆·坎宁安一共拍了四遍才通过。
·在纽约电影节上,斯蒂夫·麦奎因公开表示:“《饥饿》是一部关于反思、关于抉择和关于历史的电影,作为一个国家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又都做了什么。
我希望随着这部电影展开的争论是我们是谁,但愿这块大银幕就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当观众们在银幕上看电影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在看自己。
”
一开始就是难以忍受的沉闷,直接拍摄粪便屎尿的镜头,对无数裸男不停殴打,流血,虐待,甚至还有男主饿死的全记录,肌肉萎缩、便血、溃烂、晕厥。。。
所有这一切真是叫人震撼,但最难忘的还是那段长达17分钟对话的固定长镜头,而且没有任何切换,说实话,我当时瞌睡了一下,也许是夏天的中午太难熬了。。。
2008年戛纳金摄影机奖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Gucci Prize奖2008年欧洲电影奖年度发现奖2008年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8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最佳新人导演2项提名2008年英联邦独立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技术贡献大奖、唐吉诃德奖3项奖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雨果奖、最佳男演员2项大奖2008年法兰德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奖……影片开始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典狱官的日常生活,从他的沉默和小心翼翼,反映出北爱和英国的对抗已经到了何等惨烈的对抗程度,从他手上的伤口和举动,看出监狱里,已经是什么样的紧张激烈的斗争~同《风吹稻浪》比,这里是赤果果的真实的暴力和对抗,难以想象北爱尔兰和英国人在80年代这样激烈的对抗。
想想《刺激1995》,那真叫人民民主内部矛盾,监狱里干群关系老温和了~这里,这里……纪录片一样的风格,对抗,弱者在最后,唯一能使用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身体,乃至性命。
不朽。
刚看完了《中国人史纲》,这套书对我这种不怎么阅读的、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滋养无比充分。
读后我明白:1、几十年的抗争,在史学家的眼里,无助于人类进步的,再多的牺牲,也是一笔带过。
2、对于流血的历史,柏杨这样的史学家多感叹于人类的嗜血及愚昧。
3、用他人的鲜血和生命来渲染自己铁血丹心的民族主义狂热支持者最可恨。
4、历史车轮滚滚,个人的暴力抗争只能导致更多的流血。
深夜,因为这部电影而与人生的饥饿赤膊相见,取材自The last six weeks of the life of the Irish republican hunger striker Bobby Sands. 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身体是他们最后的武器。
没有勇气就没有自由。
是的,我见过很多表现人生虚无的表现形式,在各类电影里的荒诞,在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里的犬儒,但是这样的,史诗般的殉道和抗争,却真正直指我心。
是在比较仔细地弄明白历史背景以后,才开始着手看电影的,电影里几乎唯一的一段对话便是 Bobby 和神父面对面,照镜子般的对话。
这段牛逼的长镜头反复提醒我,什么是才生命不可缺失的东西。
看到他后来身体的触目变化我觉得好坦然,真的,人如果明白他这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他便能心甘情愿过任何一种生活。
跳着看的,不知道演了啥,法鲨绝食死了。
狗屎。
3年前看的时候我觉得挺不错的,这次重看怎么就感觉没那么好了呢
Irish accent...with no subtitle...at least it's not Australian English.
北爱共和军Bobby Sands绝食抗议66天后去世。你要说现世进步和人道,历史只不过是以另外的形式一再上演。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管球你评价多牛逼。。。
对长镜头一向零容忍,代入感超差,压根没进入角色的状态,一星给为剧情暴瘦的法斯宾德,2/10。
特别棒,有种让人冷静的震撼,看完眼睛都争得更大了。“千山鸟飞绝“这是他自己走向绝境前的写照,但人不会杳无踪迹。
本来想看个轻松一点的,结果我挑了啥。。。北爱zz问题,前中后像是3部电影,一开始比较正常,中段开始长长长长长镜头,对话就算了,拖地也长镜头是要干嘛。。。结尾表现主义,演员辛苦了。。其实前半段有在关注施暴者和受虐者之间的mutual destructive path,还有整部电影的镜头并不冷静,反而非常地设计
虽然一点也没看懂,但是好像确实很厉害的样子。Steve Mcqueen处女作就这么风格化。。。。。
过 于 臭 美
太长, 没法静下来看完.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并非因为它恶心,而是无聊至极!用这样的方式搞政治阴谋,可见当时撒切尔夫人的政权!法鲨为这部电影真是付出不少,怎么能瘦成那个样子。
3.5
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就像南京屠杀、卢旺达屠杀一样,看别人的历史,我们又怎能切身感受,凡是打五星的都是茫然跟风
坦誠的說,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無論他的畫面和技術有多好。
不了解这段历史也没办法感同身受,睡得很开心。
【B】那段出名的对话长镜头很厉害,但这风格不是我的菜
i wasn't concentrating because that was gross
删掉台词吧,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