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一九四四

1944,1944铁甲连(台),我们的1944,1944: Forced to Fight

主演:卡斯帕·威尔伯格,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麦肯·施密特,格特·劳塞,亨德里克·图姆佩勒,卡尔·安德烈亚斯·卡梅特,亨里克·卡尔梅特,帕努·欧加,普瑞特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芬兰语言:爱沙尼亚语,俄语,德语年份:2015

《一九四四》剧照

一九四四 剧照 NO.1一九四四 剧照 NO.2一九四四 剧照 NO.3一九四四 剧照 NO.4一九四四 剧照 NO.5一九四四 剧照 NO.6一九四四 剧照 NO.13一九四四 剧照 NO.14一九四四 剧照 NO.15一九四四 剧照 NO.16一九四四 剧照 NO.17一九四四 剧照 NO.18一九四四 剧照 NO.19一九四四 剧照 NO.20

《一九四四》剧情介绍

一九四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憨夫成龙总裁虐我千百遍飞狗巴迪4:第七局获胜神君家的小白狐神魔一家亲食女坏孩子的秋天99万次拥抱灾难艺术家电影虫王战队超王者:冒险天堂家庭之殇逆转奇兵第三季女气星光大道长春花园蓝洞生死恋这个阿爸真爆炸超级英雄大战GP假面骑士3号想飞的女孩太阳唱片逆行未来岳父大人莫莉的冒险解剖外星人这个大叔有点酷猎鹰追击不说谎恋人婚外情事第一季勇敢的人恶魔

《一九四四》长篇影评

 1 ) 小国的情怀

爱沙尼亚独立了24年了,终于诞生了自己视角的二战电影这不是最优秀的战争片,但是属于民族自己的声音。

去年旅行到爱沙尼亚,那里的人们温婉,沉默,有些害羞,一路绿绿的草原山林,美丽,安静,祥和。

现在已经是欧盟,申根区,欧元区,目前是西方的胜利,也是爱沙尼亚自己的。

他们希望这次的独立与和平能够永恒。

回家翻阅历史书,才了解波罗的海小国数个世纪以来的挣扎,波罗的海地区的文明来自于条顿骑士团12世纪的征服,一直以来地区统治者都是德语系贵族,俄罗斯崛起之后,这道狭缝,连同波兰,就成了东西争夺的战场。

为什么是瓦尔纳?

1700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以一流的战术大败沙皇彼得大帝,1944,红军势不可挡的杀回来了。

德军中有想要争取独立的爱沙尼亚人,在赤化的同胞那里叫法西斯。

而‘’法西斯‘’似乎更恐惧赤化法西斯。

波罗的海三国在苏联时期是经济生活水平最好的地区,可是他们对毛子的憎恨似乎并没有减少,立陶宛就是最早宣布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今天他们宁愿做炮灰也要站在反俄前线,这究竟是什么血海深仇?

我不理解,苏维埃,俄罗斯人于爱沙尼亚人,不止是个政治符号,不只是斯大林和党支部,也是他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是他们工作中的朋友或办公室政治中的敌人。

他们真能区分如此复杂的感情吗?

这部片子里多少可以看到爱沙尼亚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对恐怖的苏维埃权威的反抗。

祝福爱沙尼亚

 2 ) 名场面

卡尔·塔米克遗信:大门开着,院子里有一辆推车,爸爸、妈妈和卡德里在推着它,一切都是如此安详……三年过去了,具体一点是三年零四十三天,我总是不断因为他们的遭遇而自责愧疚。

我试着回想起他们的音容相貌,关于他们的回忆在慢慢褪去,我的负罪感却在与日俱增,这是我心灵的十字架,我会背负着它到终身……你是我仅有的一切,虽然难以启齿,而且我也一直躲着你,但你早晚会意识到,自从父母被流放后,我整天浑浑噩噩,我只能在一个地方解脱——战场。

即使你不让我去……她跟我说:别走。

我没法不走,那一晚在塔林(爱沙尼亚首都),叔叔说会有大搜捕,叫我给父母报信,我还不相信他:哪来什么大搜捕……我还纳闷呢,什么大搜捕?

于是就留在了城里。

结果等周围的人都在风传大搜捕的时候,我匆匆忙忙赶到车站,最后一班火车已经开走了,我呆在一个十字路口愣了好一会,然后下了决心,跑回家去!

……我奔跑着呢,祈求上帝说这一切不是真的,一辆卡车已经停在了院子里,妈妈还抱着卡德里;小卡德里没有哭,只是对着妈妈耳语;爸爸已经疯了,我从未见过他这样;我只能躲在草丛中,眼睁睁看着他们施暴后离去,现在你都明白了吧?

--艾诺·塔米克:你怎么拿到这封信的?

尤里·约吉:我就是埋葬您丈夫的人之一。

艾诺:卡尔是我的哥哥,我没有结婚。

他怎么死的?

尤里:战斗中阵亡。

艾诺:你怎么知道?

尤里:亲眼目睹。

他就死在我面前,很快,没有痛苦。

艾诺:卡尔以前是个很乐观、健谈、幽默的人……当我们全家被迫搬走……尤里:西伯利亚?

艾诺:(艾诺点头)……他突然崩溃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他认为那都是他的错,害死了爸爸妈妈和小妹。

您是什么情况?

尤里:39年我参了军,40年6月我眼睁睁看着红军侵占国土。

艾诺:为什么不抵抗?

尤里:大概我们太老实,一直等着开枪的命令,又或许是我们已经吓傻了。

过了几个月我们稀里糊涂的就成了红军,然后二战就开始了……艾诺:那您的家人呢?

尤里:鲁迪、阿利、奥斯卡、阿布兰、普罗科洛夫,他们就是我的家人,然后人越来越少。

艾诺:你们俩真像。

尤里:我和谁?

艾诺:我哥哥。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教堂中)艾诺:你会在这里待多久?

还要去更远的地方吗?

会去哪?

尤里:上级说我们要去萨利马岛。

艾诺:这好像只有我俩。

我都快忘了他了。

尤里:谁?

艾诺:一个告发我们家的人,是姓约吉的,我哥哥这么写的。

尤里:什么?

艾诺:我依然记得战前我们过得多么幸福。

……(爱沙尼亚大道上)艾诺:尤里,我甚至不知道你的姓氏。

尤里:图尔,尤里·图尔。

--尤里·约吉遗书: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始终萦绕不去,如果我没有把那封信送给你,我们有可能相遇吗?

或许在战后,还是在那个教堂里。

谁知道呢?

也许我们还能再会。

如果我还能见到你,我会告诉你一切真相,从一切的起始说起。

我其实是红军士兵尤里·约吉,是杀死了你哥哥的人,我一直没有勇气亲口告诉你,而我现在的世界只有你,如果可以,请你原谅我……

 3 ) 叙事主角的变更下,战争的惨烈

战争之下,焉有完卵?

其实我看到女主角和杀死女主角哥哥的人在一起的时候,脑子里面闪现了几种结局,女主角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了他杀死了自己的哥哥。

女主角就这样在战后和他在一起了。

他一直埋藏秘密,内心撕裂。

我能肯定,导演会把远离战争一线却又受战争恶劣影响的女性角色,纳入到反对战争,反对同类相残的进程中。

没想到,结尾用一封同样来历的信,仿佛暗示了这一切的循环。

如果是薛定谔的猫猫,那就如女主角所做的那样,不要打开它吧。

其实这部电影并非讲什么儿女私情的。

上面只是我看到的比较在意的一个小点。

战争画面中的孩童,十六七岁的少年,供应爱沙尼亚人干粮奶茶的老人……还有五万多苏联方 七万多德军方,他们都是爱沙尼亚人啊。

电影中,叙事主角“我”是发生了变化的。

这样的变化也更能凸显时局的动乱与对爱沙尼亚人两边无可奈何的痛苦。

我们的1944,“我们”就是德方苏方的“手套”。

 4 ) 一等国家是旗手,二等国家作旗子,三等国民是耗材

1940年,苏联吞并爱沙尼亚,55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征入苏联红军1941年,德国占领爱沙尼亚,72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征入德军1944年,苏军打到了爱沙尼亚边境三年半前,卡尔忽略了“大搜捕”的消息,亲眼看见父母和妹妹被苏军带走、驱逐到了西伯利亚,心里的内疚使他走向战场,反抗苏军入境卡尔和他的战友并不相信纳粹,也不支持所谓的“撤退”到德国,但是对希特勒口中“战争结束后让爱沙尼亚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抱有一丝希望卡尔为掩护平民撤退,留在前线作战,最终被苏军中的“老乡”尤里打死尤里把卡尔写的信交到他妹妹手中,期间暗生情愫,却被战争拉回现实尤里的长官用“信仰”、“入党”、“发展”等词拉拢尤里,又却逼着尤里杀死“被纳粹化了”爱沙尼亚人德军俘虏,并称之为“解放爱沙尼亚”,最终尤里因违抗军令而被杀死满口都是苏军和德军、“独立”和“解放”,却满眼只见爱沙尼亚人、以及突如其来的死亡和炮火,纪实的拍摄手法把战争的残酷赤裸裸展现在屏幕上“一等国家是旗手,二等国家是旗子,三等国家作棋盘”,而三等国家的国民,顶多是这场战争的“耗材”,被“消耗”、被“补充”,好像跟石油和子弹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石油和子弹更加“听话”,而士兵需要有人灌输一些“思想”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也是乌克兰人的2022也是百年前欧洲战场上的“大清苦力”……

 5 ) 这是谁的战争?这又是谁的正义?

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很多角度,为了纪念什么、为了突出什么、为了展示什么……成为经典的不少,当然大多还是在视觉震撼的层面。

当然,最近看的爱沙尼亚电影《1944》却给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从非常具体的场景和故事中拷问了一个问题:这是谁的战争?

这又是谁的正义?

“两个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而刀兵相见”,这就是爱沙尼亚的二战故事。

影片从一名加入德国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和一名加入苏联红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两个角度来讲述惨烈的坦能堡防线战役。

前半段是在德国党卫军的视角,于是看到了面对苏军攻击时的顽强抵抗,也看到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的时候,他们拒绝向领袖致敬,还对着希特勒照片狠狠啐着;转折点在撤离的时候,这些加入德国阵营的爱沙尼亚士兵决定守卫一条道路,他们挖好了战壕,做好了伏击准备。

之后与苏联军队的伏击战中,苏军指挥官听到了对方的喊话,大喊停火,一片沉寂后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这是一场同室操戈!

这支苏军部队也是爱沙尼亚的部队,原来的主角死了,视角换到了苏联这边,情况一样糟糕,有傲慢而可恨的上司和政委,有着恐怖的管控和监督,当然,也有着最后反抗的一枪。

法西斯必须被消灭,可那只是被应征入伍的同胞啊!

电影最后给出的选择是对问题的回答:无论谁的战争、谁的正义,我只关心我的家园和我的爱人。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在伏击战打响之前,加入德国的爱沙尼亚士兵们,一起分享两位本地老人的食物。

淳朴的老人和他们聊起生活和家乡;而在第二天,经历战斗之后,苏联红军这边的爱沙尼亚士兵们将已经死去的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埋葬,没穿军服的他们又遇上了这两位本地老人,分享食物聊起家乡。

当问起昨天的小伙子们去哪儿的时候,他们只是很委婉的说,他们去了别的地方。

而在这些士兵换上了苏联军服坐上卡车离开的时候,老人凝重的表情也带来了深思——都是一个祖国的同胞,为什么为了那身衣服而斗得你死我活?

或许,这和爱沙尼亚这个国家的独特位置有关,本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经常遭受列强欺凌,德国和苏联对他们而言都是外来的敌人。

电影一开始就说起了家人被苏联流放的故事,似乎暗示着加入德国军队的理由,而在苏联这边的爱沙尼亚士兵也时常处于这份无奈和恐惧之中。

战争中的爱沙尼亚,砧板上的肉,等着两边动手,说不上有什么选择权,却要承担战争的后果:家乡遭受屠戮,家庭遭受破坏,亲人被杀害或是流放……有的只是伤痛。

实际上,二战中的爱沙尼亚平民基本就是双方的炮灰,十多万人被分别征入双方的军队,毫无疑问的,他们永远负责打头阵去送死。

而当二战结束后,几乎一半的爱沙尼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这个小国也被并入苏联。

直到苏联解体,它才重新独立。

正因为独特的位置和状态,使得爱沙尼亚人对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如此珍视,所以他们会通过这种手段再现这段残酷的历史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去他妈的战争,去他妈的正义,我们要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自由的生活,如此而已。

 6 ) 叙事主角的变更下,战争的惨烈

战争之下,焉有完卵?

其实我看到女主角和杀死女主角哥哥的人在一起的时候,脑子里面闪现了几种结局,女主角通过蛛丝马迹发现了他杀死了自己的哥哥。

女主角就这样在战后和他在一起了。

他一直埋藏秘密,内心撕裂。

我能肯定,导演会把远离战争一线却又受战争恶劣影响的女性角色,纳入到反对战争,反对同类相残的进程中。

没想到,结尾用一封同样来历的信,仿佛暗示了这一切的循环。

如果是薛定谔的猫猫,那就如女主角所做的那样,不要打开它吧。

其实这部电影并非讲什么儿女私情的。

上面只是我看到的比较在意的一个小点。

战争画面中的孩童,十六七岁的少年,供应爱沙尼亚人干粮奶茶的老人……还有五万多苏联方 七万多德军方,他们都是爱沙尼亚人啊。

电影中,叙事主角“我”是发生了变化的。

这样的变化也更能凸显时局的动乱与对爱沙尼亚人两边无可奈何的痛苦。

我们的1944,“我们”就是德方苏方的“手套”。

 7 ) 爱沙尼亚,1944

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其实往往流于表面,而当我们尝试去深入发掘历史的真相的时候,却往往发现,真实的历史比我们要更加复杂。

人们大多数只知道苏联对抗德国的卫国战争,却很少有人知道芬兰反抗苏联的苏芬战争;人们大多数只知道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却不知道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大雷雨计划。

只有我们真的尝试去发掘历史的真相,才会了解,曾经发生在东欧平原上的那场两国之间的搏杀,两个阵营之间的攻伐,其实根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义与非正义。

而那些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却承担了最悲惨的命运——被苏德两方同时侵略。

芬兰如此,波兰如此,波罗的海三国亦如此。

爱沙尼亚就是经历了这样命运的国家。

电影《1944》一开头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二次大战期间共有55000名爱沙尼亚人加入了苏俄红军,同时也有72000人征召入伍加入了德国军队。

所以,当时在爱沙尼亚前线对峙的双方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本国的同胞。

所以才会有电影中的那样的一幕:苏联大尉听到阵地中的德国党卫军士兵口中喊出的命令居然是爱沙尼亚语,于是勒令己方停火。

而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也同时放弃了抵抗。

双方对视之后,爱沙尼亚师的士兵默默将阵地让给了红军。

这就是当时爱沙尼亚人的命运——同胞之间刀剑相向,但大部分人不是主义之争,而是被强征,被裹挟。

与苏联的强征入伍相对应的是,加入德军一方的爱沙尼亚人更多是出于自愿。

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波罗的海三国被划入了苏联,虽然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但是苏联在统治爱沙尼亚的一年间进行了狂风暴雨式的改革,成千上万的家庭妻离子散,无数人因为被举报、被告密、被审查而认定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存在敌意被流放到冰冷荒凉的西伯利亚。

所以当德国人到来的时候,当地人并不把他们视为侵略者,更多的是看作解放者。

所以才会有片头七万两千人加入德国国防军的这一历史事件。

然而,他们寄予厚望的德国人并没有帮助他们成功独立。

德军在战场的节节败退,坦能堡防线的崩溃,以及芬兰的“弃暗投明”,使德国人不得不放弃爱沙尼亚。

数万名爱沙尼亚籍的红军战士成功攻克了首都塔林,曾经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再次飘扬在这个国家的上空。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是爱沙尼亚之后长达四十多年悲剧命运的开端。

在三色旗飘扬的三个月后,塔林被苏联接管,三色旗帜被替换成镰刀锤子红旗。

爱沙尼亚再次“被加入”苏维埃联盟。

斯大林为了惩戒爱沙尼亚人在苏德战争中对苏联的反抗,将更多的当地人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古拉格,无数的血和泪洒在了从家乡到西伯利亚的漫长路途中。

小时候的我读到苏联独立的历史时,总会埋怨波罗的海三国为什么那么积极地独立,为这个红色帝国的崩溃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直到后来,当我了解了这段历史,我才知道了爱沙尼亚人曾经经历了多少苦难,而苏联的统治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一根插在心头的大刺,无时无刻不想把它拔出。

所以当1989年这个红色政权风雨飘摇的时候,波罗的海三国毫不犹豫地脱离这个将倾的大厦,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西方阵营。

《1944》,一部为我们展示了处于夹缝中的爱沙尼亚人的命运的电影。

客观而冷冽地陈述那段历史,没有告诉我们孰对孰错,有的只是向我们展示同胞之间不得不捉对厮杀,爱人间不得不相互欺瞒的种种悲剧。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当历史的走向开始变得混沌,他们只能被裹挟,被卷入历史的大潮,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

1944,这是一个对于爱沙尼亚来说充满了血与火的年份,也是开启爱沙尼亚另一段悲惨历史的年份,更是爱沙尼亚人心中永远烙印,一道抹不去的伤疤。

 8 ) 俄罗斯人也有人性,但康米不是人

恩,这不是我的观点,是本片的潜台词。

为了建构爱沙尼亚民族国家,需要“包容”俄罗斯族裔,用“人性”和“”宗教“把他们纳入国族叙事里,承认他们也是”共产主义受害者”,可能与爱沙尼亚族共情。

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是好人,是爱沙尼亚人的亲戚(奶奶是爱沙尼亚人),会出手打死那位爱沙尼亚族的“克里姆林”;不是俄国人坏、爱沙尼亚人好,而是资本主义好,共产主义坏。

这种看似更“包容”的、不那么“民族主义”的叙事,恰恰是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建构民族主义的尝试;爱沙尼亚民族主义成为了神圣的康米受害者的集合体。

连爱沙尼亚籍的苏军看来都是为了消灭苏维埃制度而战的。

 9 ) 与子同袍

很小众的电影,很没存在感的国家。

战争题材,节奏缓慢,毫无燃点,能坚持看完,着实是因为讲诉了一个我从前不曾知道的二战的另一面。

可又怎样呢,世间太多分分合合、同室操戈,自古以来如此。

是非对错自在人心,立场不同答案不同。

我们不必为别人落泪,因为别人亦不会为我们抗争。

想要做一个讲道理的人,最后的结局就是与全世界为敌。

所以,国也好,人也好,都有天时地利的缘分,不必解释,不必寻求认同。

活下来才有希望。

 10 ) 历史的另一面

在观影纪录中几乎决无仅有的抗苏战争片,也是十分少见的死了一个又一个男主的影片。

在穷兵黩武的战争时代,爱沙尼亚这样的小国夹在德苏两个大国之间,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悲哀。

今天的同胞也许就是明天的敌人,就像片中的双胞胎兄弟,一个战死在德军战壕,另一个被俘后成为了红军追逐着昔日的战友。

两位男主都在战争过程中陷入深深的悲伤中,也许结束生命才是对自己的救赎。

在片尾,哥哥救回的小女孩被妹妹收养,仇人之子也在死后终于可以坦露心声,与哥哥如出一辙, 命运的巧合却给了活下去的人以希望,片尾的字幕也再次提醒世人:那个红色的大国未必如世人了解的那般正义与无敌……

《一九四四》短评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6分钟前
  • Joyce
  • 还行

-

10分钟前
  • 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