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谁在天使的阵营倾听,倘若我呼唤?
——《杜伊诺哀歌》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原联邦德国的慕尼黑召开。
届时,全世界人民都把目光聚焦在慕尼黑,人们谈论并憧憬着一个和平愉悦的盛会。
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派出了自己当年为止最大最豪华的代表团。
虽时值阿以战争,但人们希冀着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能暂时忘却那些战争的伤痛,用运动的和平精神来化解民族矛盾的愁云。
然而,这一年慕尼黑没有那么幸运,这一年犹太人没能走运。
这一年慕尼黑见证了奥运史上最悲惨的一幕,这一年犹太民族经历了纳粹屠杀后最哀伤的事件:9月5日凌晨,8名全副武装的“黑色九月”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闯入以色列代表团驻地,劫持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和2名教练,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被关押在以监狱的256名巴勒斯坦政治犯。
结果,谈判未果,西德警方的营救行动也未取得成功,恐怖分子和以色列人质无一幸免。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知晓当那些以色列运动员被射杀时,他们是否曾向着上帝呼喊,是否曾亲见天使的羽翼……而当《慕尼黑》片头空灵的女声哀婉的响起时,我想起了《哀歌》。
诚然,巴以冲突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恐怖组织活动的故事也在大荧幕上屡见不鲜,仅只去年表现这两大主题的佳作就有《天堂此时》和《辛瑞纳》。
然而斯皮尔伯格的犹太裔身份还是使《慕尼黑》招致了众多非议。
其实在早先的《辛德勒名单》中,斯氏就将摄影机的镜头对准了自己苦难的民族,他用灰白阴冷的色调和那仅有的一点亮红,令亿万观众为之动容。
2005年他再踏雷区,拍摄了这部以慕尼黑惨案为背景,讲述犹太复仇故事的《慕尼黑》。
相较于《辛德勒名单》中无辜的犹太形象,在《慕尼黑》中犹太民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值得同情的群体,他们同样开始扮演令人不齿的复仇者。
斯皮尔伯格在接受参访时说道:将“慕尼黑惨案”搬上银幕不是为了向世人进行某种说教,而且他也不认为任何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件艺术作品就能打破今日中东地区的僵局,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相互仇杀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站出来为和平呐喊,因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敌人并非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而是该地区这种相互不妥协、不信任的气氛,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仇杀报复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在为和平而祈祷。
的确如此,我从来不怀疑作为一位人道主义导演斯皮尔伯格所作的努力,在《慕尼黑》中我们看到的不单是报复行动的残忍和说教式的为和平祈福,而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式的思考: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非要这样?
“为什么非要如此不可?
”中东是个苦难的地区,虽然她孕育了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然而这些宗教为他们的母亲带了的却不是幸福和和谐,而是流血和杀戮,不单是分娩时的阵痛,而是面对兄弟阋墙的绝望。
从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到这个世纪的中东危机,宗教在民族问题中始终扮演着并不光彩的角色。
人们在打着宗教旗帜从事恐活动时,宗教对于人的价值业已泯灭,它成了一个借口,一个神给理由,这个理由可以让我们尽情的残杀而不再有心理负担,这个理由让我们一切非正义变得合乎情理。
正是这个理由让年轻的巴勒斯坦青年走上特拉维夫的广场进行自杀性爆炸活动(《天堂此时》),也正是这个理由让Avner在内的五人组成的暗杀小组按照摩萨德拟定的11人名单在欧洲大陆上展开复仇行动(《慕尼黑》)……死亡在电影中变得直观而哀伤,年轻的生命用鲜血铺就通向圣殿山的道路,他们空有爱国热情却从未倾听过先知的箴言:你们这所多玛的官长啊,要听耶和华的话!
你们这蛾摩拉的百姓啊,要侧耳听我们神的训诲!
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
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
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
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践踏我的院宇呢?
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
香品是我所憎恶的;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做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
你们的月朔和节期,我心里恨恶,我都以为麻烦;我担当,便不耐烦。
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的祈祷,我也不听。
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
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你们如甘心听从,必吃地上的美物,若不听从,反倒悖逆,必被刀剑吞没。
”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以:1;10-20》)他们以为用鲜血送上的祭品是祭神最好的圣物,却忘却了主并不希冀他的臣民的牺牲。
里尔克说:“杀戮是我们游移的悲哀的一种形态……”人们执拗的相信时代需要献祭,家园亦是如此,被恐怖组织选中的巴勒斯坦青年应该喜悦因为他们在为祖国献身,同样被摩萨德选中的Avner也应该感到庆幸因为祖国会因他们荣耀。
然而这是他们的一厢情愿,杀戮无法停止民族间的仇视,以暴制暴的方式只会带来更加残酷的仇杀。
“你们这些欧洲人不会明白,你们失败后仍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你们的家。
而我们,我们没有家。
你永远不会理解没有家的感受。
”当阿里对着Avner说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无家可归时,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中两个民族间的敌视化为了谅解,其实谁都没有错,对家的渴望是流浪民族所有的寄托——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人是这样,以建国后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是如此。
对着橱柜中“家”的幻象进行憧憬的Avner和拿着手枪为恐怖组织工作的阿里一样,他们需要的是一片和平的热土,一个安身的家。
然而信仰的蛊惑,热情的煽动却使青年们前赴后继的走向毁灭。
萨伊德在《天堂此时》中不断追问:为什么非要这样,难道不能有另一条道路吗?
在杀戮和复仇的游戏中,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可悲的既扮演着受害者又扮演着残杀者,这一次,历史无可奈何的走在绝望的轮回中。
斯皮尔伯格用一组平行蒙太奇将慕尼黑惨案和Avner等人的复仇行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他在连接镜头时,连接的不单是两组不同的时空,更连起了犹太人杀戮者和被杀者的尴尬身份。
是的,历史不能倒退,死者不能复生,而生者仍要继续向前。
也许对于残杀我们无能为力,然而在电影血渍的悲哀中我们仍可以祈祷明天和平的曙光。
虽然萨伊德最终走上了在特拉维夫自杀性爆炸的不归路,但我们也仍在《慕尼黑》中听到了Avner的NO,或许在斯氏最后镜头中的双塔的影像中,对和平的哀鸣般的祈求才真的显的难能可贵。
因为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所以一定要看。
原先知道是描写特工的题材,所以以为会有很精彩的枪战,警匪斗智斗勇的场面,是如007系列一样的好来坞电影。
看完才知道我错了,我忘了这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回归《辛德勒名单》对人性思考的电影,只是这一次更加的深入。
特工们休息的时候也会做饭烧菜,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也有颤抖恐惧,在电影里看不到英雄的存在,他们真实平凡,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命令,一方面也有对骨肉同胞的牵挂。
我喜欢主人公们和一群巴勒斯坦人在公寓里的桥段,在天亮之前他们谁都不知道互相的身份,一起听电台里的音乐,互相争执他们喜爱的家乡的旋律,一起席地而睡,各怀心事,并有在楼道里敞开心扉的对话。
可是,当使命和立场在提醒他们时,他们还是展开了血腥的杀戮。
悲剧发生在人性刚刚温暖的时候。
影片的最后,双子星大厦依然屹立,主人公一定没有想到三十年后发生在自己身后的另一场悲剧。
看看此后的时光,人们一直期待和平的世界,恐怖主义并没有因为无止境的杀戮而消亡,也有更多的无辜受害者悄悄爬上了那份“暗杀名单”。
题记:人类是动物世界最为残忍的,因为他们对于物欲的贪婪和对于精神麻醉(信仰)的狂热完全无法自拔,只有死亡才能结束人的闹剧。
――――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www.cinemastrikesback.com/news/thumbs/munichposter.jpg[/img]立场决定了你的观感,作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拍摄《慕尼黑》我理解,从政治层面上将任何属于对垒双方的描绘都代表着本阶级和种群的利益,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当关塔那摩和人体炸弹一再出现在传媒的时候,我们忽然明白新闻和艺术都是一种不对等的取舍。
对于巴勒斯坦只要你去过他们的难民营,了解五次中东战争,你就会不再说话,我们只有自己的立场,而真相永远像月亮的背面,它是黑色的。
所有的事件无关个人,所以这样的事件只是政治,政治是可以忽视性命的。
倘若说恐怖主义,美国才是最大的恐怖主义的无赖国家我相信甘地主义的东方智慧,当我们回忆美国历次输出的“正义”战争,韩战、越战的结局,以及而今伊拉克的战祸和下一个眼中钉伊朗。
武力对于弱者的反弹永远是以卵击石的悲壮,这是力量悬殊的注定,正如中国的老话:狗急跳墙。
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里,死亡非常直接,巴勒斯坦在这个年代的形象。
记者带着正义,带着视觉的需求站在了历史的门槛,我想到了卡帕,想到了每个个体不同的选择。
奥林匹克村,有了装甲车;飞机场,有了冲天的火光,世界为了某个抽象的概念而相互征战,人质和被劫持者同样死了,根据联邦德国的消息,人质是被劫持者杀害的。
真相,永远被黑夜埋葬了。
德国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同样的敏感在20世纪人类的屠戮历史里,死者不说一句话。
导演以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将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反映展现在银幕上,对于死亡他们的反应并不相同。
他们都已经死去,所以斯皮尔博格同样是一种推论,就像此后对阿拉伯恐怖分子的追杀只是电影,电影是一种有着立场的幻觉。
以暴制暴从来不会赢得和平,他们只是一种胜算的概率而留给世界的将是更多的血,以色列人手中的《圣经》沾满了人子的鲜血,而阿拉伯的《古兰经》上同样沾满着人子的鲜血。
导演说固执是那个地区灾祸所在,然而,个体看到的却是自己兄弟姐妹的死去。
汽车炸弹,人体炸弹,定点清除,摩撒特的暗杀,无休止的循环里,血流成河。
特工,他在国家的授权下暗杀对手;恐怖分子,他因为国仇家恨而义无反顾,他们在一个时空相遇,不是私仇,而是在被灌输的世仇和新恨里进行死亡牌局的争斗。
在信仰和族群给我们的观念下某些细节被一再放大,在电视时代过多的死亡直击已经让我们变得麻木,所以面对斯皮尔博格“逼真描绘”恐怖分子的枪杀暴行,我想到的却是这样的影像只是满足了仇恨立场和窥视杀戮人们的需要。
死亡,只是在此岸被程序终结,不再呼吸。
过多惨烈的画面只能引起被各种势力曲解的结果,政治是没有脸的。
于是,出于政治责任的合法“谋杀”开始了,阿夫纳被以色列官方指派成立五人特别行动小组队追杀慕尼黑行动的策划者,他们在国家的公共档案里没有合法授权,他们属于个人行为,这就是政治的龌龊,国家利益多么神圣的标签下并无私仇的人子在相互敌意和屠杀。
在罗马,铲除慕尼黑奥运村绑架案策划者的行动开始了,导演是一个很会煽动情绪的人,从第一个被谋杀的阿拉伯人的身份以及他归家路程上的私人购物,正是这一系列的寻常性衬托出政治意义的悲剧性,倘若没有国家仇恨作为个体的生活又将如何,这样一个“凶手”被铲除有着导演的考虑,这是让生活的私人场景和国家的需要做对比,从这一天开始背负着国家使命的阿夫纳注定走上了内心煎熬的旅程,对于个体而言一个和你过去毫不相干的生命消失在你的屠杀里,只要不是铁石心肠就心灵必然受到冲击,这个过程里灵魂会一次次询问你的作为对于自己的意义,人,可以因为国家而合法杀戮同类吗?!
牛奶带着人血洒落在大地,神圣的正义带着血腥和死亡赢回了国家的面子,一个价值35万美金的杀戮成本和巴勒斯坦难民营里挨饿的孩子怎么比,杀人是伸张正义的方法吗?
作为犹太裔的导演对于两方立场的取舍还算公正,那慢慢溶进牛奶的死亡之血在你的瞳仁里是怎样的色彩,被引用的神话里我听到导演长长的叹息。
而神,罗马的神离这些“正义的”杀手如此的近,红酒的颜色里有多少人子的血光。
1972年的慕尼黑,它让我们对应和反思奥林匹克的意义,休战是对手之间的角力暂息,而对于不对等的双方暗杀和偷袭就是必然的结果,当我们一再指责恐怖主义,我们如何理解美国人一再输出资金进行他们意愿的民主推进,难道用这种手法去支持反政府武装去对付不同信仰和理念的政府就是合法的吗?
为了杀戮成功的舞蹈和汉莎航空的劫机事件,事件里只有政府和组织,个体永远肩负着死亡的沉重和潜在的危机,那些出卖阿拉伯人的人,他们和信仰没有多大的关系,人类是动物世界最为残忍的,因为他们对于物欲的贪婪和对于精神麻醉(信仰)的狂热完全无法自拔,只有死亡才能结束人的闹剧。
在五次中东战争里,鲜血浸润着每一寸的巴勒斯坦领土,在以色列的枪炮下数十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当年世界有多少时刻正视过巴勒斯坦人的呼声,在所有的中东战争后面我们看见的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等靠出卖军火赢得的利润。
个人的生命轻如鸿毛。
在这部异常沉重的电影里,导演以许多场景来点化世人关于和平的意义,在五人小组之一的史蒂夫化装进入巴解组织驻巴黎办事处进行暗杀炸弹放置的准备,斯皮尔博格以他和该组织负责人女儿的一个对视眼神让我们看到了国家行为可能带来的伤害,在实施爆炸我们必须赞扬美国电影的编剧,这个小女孩的命运必将牵动所有观众的心,而这五人的选择可以说是影片里个人人性稀有的亮点,它的背面是巴勒斯坦难民营里孤儿的哭号,这样的电影当然会引起以色列现政府的反感,仇视教育是许多政府愚民的方式,它的背后不是正义而是金融寡头们开动的战争机器――以人血造就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我可以预测这部影片的命运,斯皮尔博格注定不会被受犹太经济影响的美国主流社会看好,然而他对人类运命进行的理性思考必将影响着此后的一代。
他的奖杯早在所有爱好和平人士的心里(之一,未完待续)【附录:影片资料】《慕尼黑惨案(Munich)》美国2005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主演:艾瑞克·巴纳(Eric Bana、乔弗瑞·拉什(Geoffrey Rush)、马修·卡索维茨(Mathieu Kassovitz)片长:164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7(一部良知的电影)2006年2月21日 星期二 上午4时43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首先,我承认自己一直以来都站在同情以色列的立场,现在也是。
巴以问题的敏感性勿庸置疑,斯导敢于在他的新片里涉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的惨案以及以色列随后作出的“严厉”报复措施,魄力确已远胜于拍二战题材的影片。
不过看完影片以后,我觉得,本片真正对巴以之间矛盾的探讨还是很少,除了隐约透出一点对双方“以暴易暴”对抗方式的谴责,更多的是在阐述斯导的人性观。
影片看到3分之2的时候,我想起了以前在网上看的《一个退伍中国特种兵的自传》,当一个人,为了“正义”,不得不服从命令去终结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时,良知的谴责、人性的扭曲便接踵而至。
影片大量地使用了传统的悬疑手法,以至于很多情节(比如几场暗杀戏、还有艾弗纳最后疑神疑鬼的表现)都会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最能打动我的场景:艾弗纳一行在雅典的临时住处里与对手遭遇,阿拉伯人说:你们不知道没有家的感觉。
艾弗纳苦笑,无语……还有影片的最后,冷冷的色调,冷冷的曼哈顿、冷冷的旁观者视角。
Impressive!To be honest,i am the sort of person who don't care about politics,i just appreciate the way how steven tell this story.what do you think,give me a feedback!
感觉暴力的实景化风格还是在陈述仇恨的无限循环,老斯有明显的人性关怀片子陈述了一种以小见大的残酷事实,对民族争端没有轻易给出想当然但多半理想化的解决方案以恐怖对待恐怖,难道是对布什政府的反恐策略也有所批评和警示?
音乐也满好找找老斯的民族观点看..呃,check ROGER EBERT's review:)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51222/REVIEWS/51214004/1023
斯皮尔博格的绝望并不新鲜,新鲜的是他能找到慕尼黑事件这样贴切的事件表达。
飞离“ET”和“侏罗纪世界”渐行渐远,忘掉“辛德勒的名单”,穿越“世界大战”,直至“慕尼黑”。
也许充满想像力和人情味的世界只是灵魂暂栖之所,他用尽气力逃开的目的地,无法回避。
有条不紊的杀戮,坚定不移的民族仇恨,严密无缝的逻辑。
斯皮尔博格站在坦克履带下重演被一寸寸碾碎的瞬间,将绝望展示给世人。
这比“世界大战”突如其来铺天盖地的扑杀更让人猝不及防。
在短短时间内推出“世界大战”和“慕尼黑”,至少说明斯皮尔博格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既如此,他会继续寻找另一宗“慕尼黑”事件来表达观点,探究答案,观众有福了。
虽然也许答案并不存在。
“在德国的土地上,一边是犹太人遭到绑架、屠杀,而另一边却在观赏体育盛举;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
既然世界已经遗弃了犹太人,犹太人就可以遗弃这个世界。
”-果尔达·梅厄喜欢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朋友都知道,在最新的游戏剧情中,曾经放下仇恨联手抗击外敌的联盟与部落,在暂时摆脱生存危机后便迅速的重新进入敌对状态,艾泽拉斯大陆上好不容易才出现的和平状态随着老一代领导人的消隐而烟消云散,战争进一步升级,双方的手段更加残忍,一切都在向深渊深处滑去。
其实,游戏中的故事不过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这样的事情一再上演,而在很多这样的战争中,驱动它们发生的原因,往往就是简单的两个字:仇恨。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大神@NuclearEngineer在他的系列文章《以色列往事(五)》中提到了以色列国家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慕尼黑惨案”,正好想到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跟这件事有关的电影《慕尼黑》,于是便想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
关于这部电影,其实没什么可剧透的,因为这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一起真实事件,所以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起事件吧。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联邦德国(西德)慕尼黑召开,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这片土地的时候,死神的脚步也紧随而来。
9月4日,8名巴勒斯坦极端武装组织“黑九月”的成员潜伏奥运村,在枪杀了2名以色列运动员后,劫持了剩下的9名以色列运动员作为人质,并以此为条件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
在僵持了一天之后,1972年9月5日晚,西德警方决定向劫持人质的恐怖分子发起攻击。
然而,西德警方的这次行动犯下了武器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不足、指挥应变能力低下等各种能犯下的错误,最终将解救人质的行动变成了一场灾难。
当硝烟散尽,留下的是9名以色列运动员的尸体、1名德国警察的尸体和5名“黑九月”武装分子的尸体,另外3名武装分子被逮捕。
事情发生后,以色列举国震怒,而世界似乎并没有对此表示更多的关注和同情,9月7日,奥运会便恢复正常比赛,一个月后,恐怖分子劫持了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西德政府因此释放了那3名在慕尼黑惨案中被逮捕的恐怖分子。
因此,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厄夫人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在德国的土地上,一边是犹太人遭到绑架、屠杀,而另一边却在观赏体育盛举;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
既然世界已经遗弃了犹太人,犹太人就可以遗弃这个世界”。
为了向世界宣告自己的愤怒,以色列成立了一个秘密暗杀小组,并且拟定了一份11人名单(为了与慕尼黑惨案中被害的11名运动员相对应),开始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这些人的追杀。
不同于正常暗杀行动中所强调的隐蔽性,以色列的这次暗杀行动几乎全部用到了炸弹,目的就是让全世界看到以色列人的愤怒。
这场猎杀行动一直持续到1981年,然而11人名单中终究有几人逃过了死亡的制裁,而以色列也因为暗杀小组的暴露而在全世界面前颜面尽失。
可以说,《慕尼黑》这部电影算得上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暗黑主题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他并没有将故事的主要部分放在发生在慕尼黑的惨案上,而是将目光瞄准了事件发生后,在全世界展开猎杀行动的暗杀小组身上。
片中有两个片段我非常喜欢,一个是惨案发生后,以色列决定展开报复的场景,电视机上播放着那11名惨死的以色列运动员生前参加奥运会之前影像,镜头从他们每个人面前扫过,并且念出他们的名字。
而在此期间穿插出现的,是以色列情报人员将他们拟定的“必杀11人”中的每个人的照片挨个展现出来。
死者与生者交叉出现,那些镜头里活蹦乱跳的人已经惨死,而那些照片中毫无生气的人却都活着,不久之后,他们也将一个个从世界上消失。
而另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片段,则是在影片行将结束之时。
主角在自己家里的床上与妻子交欢,而穿插出现的,则是在慕尼黑那9名以色列运动员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两个时空由一首悲凉凄惨的女声吟唱串联在一起,一边是制造生命的行为,一边是屠杀生命的行为,让人莫名的产生一种悲伤感,终结生命的枪声响起,火光映照的却是主角制造生命的最后呐喊,一瞬间,生与死联结成了同一个时空。
对很多人来说,大仇得报仿佛是这世界上最快意的事情,然而这却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如同《简爱》中说的那样“我第一次尝到了复仇的滋味。
犹如芬芳的美酒,喝下时热辣辣的好受,但回味起来却又苦又涩,给了我一种喝了毒药似的感觉。
”其实复仇的滋味,并没有那么好受。
而这个过程也在片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暗杀小组刺杀了第一个目标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兴奋与庆祝,而随着行动的不断展开,复仇的快感渐渐消失,每个人要面对的,是一次次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而与此同时,猎人也成了猎物,剩下的日子成为了他们生命中噩梦的延续。
《慕尼黑》这部电影究竟想讲什么?
是想讲述以色列人的悲惨?
还是讲述以色列人复仇的精彩?
我认为都不是,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观众看到,仇恨是多么的可怕。
只要稍微熟悉点中东各国的历史,我们就能知道,以色列与阿拉伯诸国,特别是巴勒斯坦人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仇恨,人们因为人种、因为血统、甚至因为那些虚无缥缈的可笑信仰而相互仇视,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用鲜血不断的去灌溉仇恨的种子,虽然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少理智的伟人,他们一次次的去努力化解仇恨,但每当他们的努力得到一点小小的成果时,就会有更加激进的人跳出来,将这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在著名的游戏《辐射》系列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War,war never changes”,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过:“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战争是政治的工具,而仇恨其实也是政治的工具。
曾经,我们看到无数国家的人民,因为那些莫须有的仇恨而举国走入极端的泥潭;如今,我们看到人们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群情激奋,高喊着“虽远必诛”,用自己认为绝对正义的仇恨感去做伤害其他生命的事情。
历史总是不断的重复上演,而人类从来学不会反思,总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自己的国家是最牛逼的,某些国家和民族生来就是邪恶的,但这一切是非常可笑的,就如同在刘慈欣的《三体》中所讲述的那样,即使人类再厉害,在宇宙面前,也只不过是一群虫子而已。
不过我也清楚,人类是永远都不可能放下仇恨的,因为我们太聪明太会思考了,聪明到总想占据更多的生存资源,总想让自己有更多的支配权,只要有自私的欲望,人类互相之间的仇恨就永远不会停止,我想,这也算是我们作为这个星球上最高智商动物的原罪吧。
开始重看各种电影,想了想,还是在电影下面的“影评”做一点记录,方便查找和回溯,仅供个人使用。
一律选评价“力荐”。
第一次看是,2008-02-12 打了五星 只写了四个字“悲伤世界”这几年,陆陆续续重看了2遍,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不起来了。
就是电影细节,是不是会想起。
2015-5-1 第四遍看 本来记着记着,发现不想记了,每个瞬间,我都不想错过,太好看了。
我记得基本上所有环节。
斯皮尔伯格太厉害了,是我知道的剧情片最厉害的导演。
看到后面,越来越难过。
很多电影在我的榜单里起起伏伏,有些还退出了,有些随着时间,能看出局限和不足,慕尼黑是越看越好,排名一路上升。
有几个瞬间,我都觉得超过十二宫。
也写了几句,记下来吧:“开场遮灯,互相扶墙,逾墙而杀;召见如现代启示录;杰里弗·拉什腔调很帅~飞机外黑暗的未来过去;歹徒也是那么恐惧;第一次聚餐的欢乐,业已种下;镜头太厉害了;嘈杂音效暗示心境和处境;每个角色每句话每个场景和切换,都这么有味道,五星电影;以色列之母系社会隐喻;无助之船;
很高兴看到老伯格宝刀不老~我以为这个比辛德勒名单还好看,可惜没拿那么多奖……每一个镜头都是精细的作品!
那个巴勒斯坦青年斩钉截铁的表现出对犹太人的仇恨,似乎世世代代也无法化解,犹太人也许什么也不怕,但是对于仇恨本身,没有人不感到恐惧!
……
除了历史还表达了更深的思考
犹大洗地作品尴尬😓😓😓
失望…
点燃了和平友爱的圣火,却发生骇人听闻的惨案。住进了宽敞明亮的豪宅,却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结伴同行的伙伴越来越少,暗杀名单上的名字越来越多。我能看见倒在血泊中的理想,我能看见困在仇恨中的民族,我能看见死在荒野中的信仰,却看不见祥和宁静的家乡。仇恨的火药早已深埋,慕尼黑只是枚导火索。简直不敢相信是斯皮尔伯格拍的,冷酷,残忍,克制,运镜行云流水,调度一气呵成,车内反向视角的信息折射,首脑开会时的光线雕刻,诸多不易察觉的视听设计不胜枚举。以一份恐怖分子的名单开始,以自己成为别人名单上的恐怖分子结束,慕尼黑惨案是一个引子,某种程度上,本片是从个人角度阐述巴以困境。如果受了几千年苦难就可以说自己是好人,可以随意开展屠杀,那么世界将是一片战火。时至今日,巴勒斯坦仍未建国。说这个片闷的基本上可以告别电影了。
我个人不是太喜欢这种类型
冷静到近乎压抑的情感贯穿始终,斯皮尔伯格把每个段落每次暗杀都刻画地十分精细,全片阴冷的色调中所显示的模糊正是主角在道德上的模棱两可,将惨案的重现和虚构的剧情进行全局上的蒙太奇这一手法很棒;这片子讲的不是政治而只是人性的复杂,只是类似的问题早已被反复探讨,斯式做得虽好,却无新意。
斯皮尔伯格又一力作。沉重到难以想象的无尽的中东冲突历史,残酷无比。
发现了凯撒大人和007大人
DVDRW<200903301856>; -End-
于我,记忆中好像差点!
叙事结构和节奏绝了,但是政治讨论太过束手束脚
那个荷兰女死的时候真悲凉“such a fucking waste of talent”
影片很压抑,可是终究抵不过真相的万分之一
片子太现实,看完后总是很压抑
这部影片话题很沉重,但是导演并没有把它拍的沉闷呆板,相反,他把《慕尼黑》拍成了一部充满悬疑的政治惊险片
也许情节简化一些要好,这么短的时间集中那么多的事实在是。。。
以色列!
流水账啊。情报-准备-暗杀-庆祝。一直循环。最后半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
没太大感觉,没表现出来
死屁眼 露出了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