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死者
Todos os Mortos,所有死去的人,All the Dead Ones,All die Toten,咖啡庄园的亡灵(台)
导演:塞塔诺·葛塔多,马可·杜特拉
主演:Mawusi Tulani,Clarissa Kiste,Carolina Bianchi,Thaia Perez,Agyei Augusto,里诺尔·森微娜,Alaíde Costa,Rogério Brito,托马斯·阿基诺,安德列娅·马克,Luciano Chirolli,特卡·佩雷拉,G
类型:电影地区:巴西,法国语言:葡萄牙语年份:2020
简介:1899年的巴西,废除奴隶制后不久,逝者的亡灵仍在世人间游走。对于苏亚雷斯一家的女人们来说,放弃特权并适应中产阶级生活,令她们濒临疯狂。对于曾经被奴役的伊娜·纳西门托来说,在充满敌意的新世界中与所爱之人重聚,迫使她必须面对真实的自己。在巴西陷入困境的过去和破裂的现在之间,这些女性一边应对命运的巨变,一边试图创造着..详细 >
#70th Berlinale#主竞赛。目测有奖甚至前三吧。影片将故事放置在世纪之交的1899和1900年,讲述了巴西废除奴隶制(1888)和帝国垮台(1889)后,前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家族之间纠缠牵绊的历史。影片主要在讨论新的共和国制度下之前的奴隶主和奴隶如何相处,并探讨了白人的天主教对黑人的(不同来源的,其一是安哥拉)非洲宗教的压抑,又不得不借助其神秘主义的力量。影片深刻揭示了殖民主义历史的残忍,以及其如何塑造今天的巴西文化——最近巴西影片的主题之一,并且确实地是对巴西现实政治的直接回应,同时还对圣保罗的城市空间有历史性的回溯。结尾神来之笔地打开历史空间,让“疯女人”行走在当代圣保罗的街头,颇有历史的幽灵闯入现实之感。影片表演有些过火,再收一点就妥妥五星了……
这里是柏林还是洛迦诺?!
#Berlinale70th 14# 目前所有主竞赛里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永远不要害怕讲述困难的命题,所有死者是目前我看到的主竞赛导演里最具人文情怀和社会批判精神的,也是最有野心想要用艺术电影去传达意识的人。其中对于后殖民主义幽灵的处理,可以和大西洋里的黑人偷渡劳工亡魂相对照,非洲的历史总是从缺的,因而他们的抗争总是现代的。伴随着连移民者们也分辨不清的地方神秘主义,一个单一的的非洲只能在传统,巫术,历史回魂中达成。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太重要了,它弥补了很多我们很多当代电影拍奴隶制所缺失的东西:它永远不只是关于解放和自由,它更深的是在瓦解并重塑非洲的文化和民族基因,而这才是致命的。
谢豆瓣电影邀请#金鸡影展# 11.23/14:00,开篇黑人老太太的吟唱给全片奠定了深刻沉重的基调,而结尾黑人小男孩的童声重新唱起这首歌谣的时候,完成了时代更迭,最后末代庄园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巴西真正地由帝国进入共和国。但影片之外,他们的生活更好了吗?电影作为大众艺术,还是对观众有所区别的,相信对于内陆大部分观众来说,既不欧也不非、既不信天主教也不信神秘力量,看下来简直云里雾里,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一觉醒来民国了,满清遗老遗少还在做着主子梦,但剪掉辫子的包衣不再愿意做牛做马,时隔多年之后,劳动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很喜欢的主题和冲突
十分清醒地看完了这部文艺片…
金鸡影展连着看几场实在撑不住开头眯了一小会,之后的剧情一脸懵,但还是被结尾走出房间时空穿越震撼到了
布景和打光很古典,有韵味,分四章节讲述一个家庭的巴西后殖民时代历史,直至现代都市。采用多视点叙述,但似乎因此全片变得散漫而抓不住重点,超现实元素也显得没有必要。
6.7 很清流的关于种族的电影,没有站在任何一边,而是所有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受害者,奴隶制的取消对于双方而言都没有达到其理想的状态,而是处于半死不活的中间态,所有的人都是死者
#2020柏林主竞赛# 结尾的惊鸿一瞥,死去先辈的苦难与传统在穿越历史时空之后,仍像梦魇一样纠缠着现实。
对巴西的历史并不是很了解,奴隶主的家庭在制度的废除后依然想保留以往的生活,对于信仰和肤色仍有很高的偏见,妹妹角色的精神病更加深他们一种对平等的抗拒,而以往的奴隶摆脱了身份却摆脱不了压迫依然艰难的生活,依然无法掌控离合悲欢,活着的人还在向前行进,所有死者都停在原地,包括那个小男孩。影片一开头黑色的脸庞和咖啡豆就让人感觉到意味深长。克制的情感和一种舒服的空间感。在平遥露天雨中站台看,很妙的体验,10.13
1899年,巴西废除奴隶制11年,一个昔日的庄园主家庭同黑人奴隶在新的共和制度下,主仆关系的观念碰撞。前者活在对往昔和传统的怀念中,后者则在追溯自己的历史中,努力融入一个平等的新时代中,以彻底摆脱黑人身份的困境。文化和制度的遗留问题,浓缩在一个庄园主家庭之内,充分刻画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冲突,以及它的复杂性、矛盾性。失去特权和仍未真正获得平等的人之间,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和谐,阶级/种族观念的冲突,难以掩盖。剧情舒缓克制,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微小变化,在收敛的情绪中释放出尚未消逝的种族冲突。
#4thPYIFF#首映评审。基本构成单元是字章和乐章,而非影像,这就导致全片文字性跟音乐性都挺优雅,就是电影性差太多。导演放弃剧本编排,转头着眼在每一格画面中,切得太碎了,而丧失流动的整体性。
#巴西影展21.10.24到结尾发现原来这个故事是这样嵌套的。。。麻袋还是麻袋,可以装咖啡豆也可以装人。
像很多独立乐队为了与众不同而故意放弃旋律性一样,总觉得很多艺术片也有同样的问题,放弃叙事,概念前行,用各种晦涩的符号和隐喻来表达自己所谓的艺术审美。本片也一样,中段就基本放弃了故事,但是实际上导演想表达的主题还是非常明显的,最后一幕更算是直接把主题呈现到观众眼前。可能本人艺术修养不够吧,对于这种主题大于叙事的表达总是有点天然的排斥。
非常典型的南美电影,浓烈的画面,层层隐喻,回望过去,懵懂未来,影片中那慢悠悠的南美节奏,真是太悠闲了。在国内快节奏惯了,很不适应。
PYIFF10.13种族、阶级两者面对历史降临的无所适从。空间《罗马》,结尾《拉扎罗》。
以奴隶制为核心,历史极其影响。最后女主角走进现代都市的场景很棒。也是个神片了
太精彩了!可入2020最佳新片之列。以歌谣起终,确实是通俗化的奥利维拉之触与《过境》式的传奇结构。文学与电影、纪录与虚构混杂,人鬼神同在,腐烂庸俗失魂的殖民帝国和神灵重得供奉的新时代对望。狂欢节前后视点机位叙述声音的运动切换,令人感觉像一千块拼图严丝合缝那么毛骨悚然又精神振奋。
有人欢喜有人狂。“不要被那些由过去的东西伪装成的新东西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