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香港寥寥可数的青年女导演,麦婉欣的作品不多,广为人知并摞得一箩奖项的《蝴蝶》可为代表作。
2010年的新作《东风破》继续延续她对女性的关注,还有风格化的影像。
不过感觉《东风破》的风格化去到了极致,可以被理解为抒情、为叙事情感铺垫的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滥情。
而且贯穿全片采用外国小清新民谣,怎么说,虽然目的可能是切合久居美国的人物身份,并与怀旧的故事内容起比较,但是总觉得不太适合。
以《东风破》作为片名,意指在原有基础上创新,达致新旧兼容。
与周董的歌无关,但是主演官恩娜和何韵诗让我想到另一首歌,My Little Airport的《我爱官恩娜,都不及你的哨牙》 :我就算喜爱官恩娜,都不及爱你的哨牙,我就算喜爱何韵诗,她都不及你的法文诗。
言归正传,《东风破》基调并没有如此轻快,对爱也没有如此敢于直白。
棺材-义庄;绝症女孩-守庄山伯百子柜-南北行货店;卖祖业男孩-归国姑婆老一辈人学英文,饮荷兰水,相恋于乱世:抗日战争,内战……隔山隔水,难再重逢。
山伯结婚生子,又丧子分居,也就独守义庄多年;姑婆为了争不被人轻视的那口气,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远渡重洋,闻着草药苦涩,也就半辈子。
年轻一代,三藩市长大的Mary吸毒过度,癌症末期孑然来到香港找寻网友,中文字歪歪扭扭,学台山菜,用台山话(方言是祖先流下来证明曾经存在历史的非物质化遗产)念诗,不懂饱含血泪史的“猪仔”,只会洋快餐“薯仔”;香港长大的余麟,具现代青年特有的现实交流障碍,“汤头歌诀”从小背得烂熟,但是从未真正理解“执药”所含的责任,却变卖祖业负起抚养他同事遗孀幼子的责任。
“当人们沮丧时,总以为自己做错了选择。
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美好的,你没有选错。
”因不同理由归国的旅美华人,站在香港的海岸遥望美国。
有种悲情,是错把他乡当故乡。
两代女子的回归,而后遥望,并非错认他乡为故乡,更可能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属何处。
若心灵没有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Eva和Mary都不能与有情人终成眷属,故土无人,此处和别处有何差别?
终究意难平。
最后Eva与山伯重逢,带阿爷的尸体回台山安葬,和过世的Mary出现在山脉,欣然,释然,因为根终于安落。
棺材从义庄出出进进,有后人认领的先祖都已离开这个空寂之地。
以前战乱过后,有条件的人都把祖先尸体送还故土,现在海外华人反过来让先人漂泊重洋到定居地,方便他们拜祭。
尽管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衣锦还乡,但时代变迁,子孙并非不重视孝道,只是在海外延续传统。
在影片中,浓厚古朴的风土习俗氤氲漾开,如针灸,百子柜,那些中华传统秘术,见到特别亲切。
记得幼时不少高烧,爸爸总带我去看一个老中医,到最后我都知道他会开些什么药,不过就是羚羊角、栗子壳。
中药苦,打针痛,还是选前者吧。
于是捏捏鼻,苦大仇深似的闭眼闷头喝完,立即塞几粒嘉应子入口。
可就是那么简单几味,中午喝了药,下午出一身汗,烧就退了。
还有关于“吉”字用法,很有意思,与根深蒂固的意头迷信有关。
片中说空的棺材要说成“吉”的,因为“空”同“凶”同音,“凶凶”声不老利,要说其反义词。
最好玩就是逢年过节,更被家长嘱咐注意那些词,空车要讲吉车,空碗要讲吉碗,诸如此类。
搞到有一年春节,我连空调都自动讲成吉调。
不丢不失,在东风破旧的时候,根仍在。
看电影是需要缘分的,这是昨晚我看过《东风破》后想到的。
昨晚是混乱而痛苦的,失落无助、急性肠胃炎、胃溃疡、高烧、呕吐、哭。
《东风破》在我电脑里放了很久,一直没看是因为觉得这个名字不怎样,何况电影院经常会出新片。
昨晚半夜头昏昏沉沉,于是坐起来透透气,顺便点开了这个看。
影片一开始,孤寂的女孩听着歌,在漂浮着未融冰块的海边上奔跑。
画面很美,三分钟后,伴随着舒缓的英文老歌,独白台词让我沉默。
——“由出生开始到死的那一刻,我们一共要做超过两千万个选择。
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了选择,踏出家门拐左还是右?
跟家人或是跟朋友吃饭?
跟什么人一起生活?
还是自己一个人?
每一个选择都反映着影响着我们前面的路。
在这些选择当中,总有些是我们后悔的,想要重新选择。
想重新选择,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沮丧的时候,我们总以为做出了最错误的选择。
”因为我一直都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因为我一直都在后悔,我一直都想要重新选择。
这是为什么在这一瞬间,我觉得看到这部电影是缘。
香港电影,麦婉欣导演,画面非常唯美,有点小清新小文艺气息。
很喜歡這部電影的風格,覺得很適合我。
美美的畫面,靜靜的事物,慢慢的說。
很有意思的獨白,很對味,很喜歡,很崇拜這部電影的攝影師。
從開頭的畫面第一句的旁白就喜歡上了它喜歡看美的事物喜歡拍照留住最美的一霎喜歡讀詩詞賦雖然我未必讀懂喜歡安靜地海面靜靜的一個人發呆喜歡懷舊的事物舊時代的中華文化電影裡都一應俱全一秒二十四格每一格都是一張照片這可以說是繼杜可風之後我會認真記住攝影師名字的另外一個人雖然杜可風走的是夢幻路線(偶爾也會有一兩部懷舊的)而這部電影屬於懷舊路線完全南轅北轍但是 都拍出了各自的味道對了 攝影師的名字是關智耀搜索一下才發現原來他已經拍過很多電影了這是一部值得收藏DVD的電影
正巧是在看完了广告片儿非诚勿扰2之后,一个人窝在电脑前看的。
说实话以前对苗可秀真的没什么印象,但是看完此片以后,马上百度恶补了一下。。。
这个片子充分证明了,香港的老戏骨们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能镇得住一部片子。
全片虽然她没有和泰迪罗宾有过什么正面的对手戏,但是两个人物在穿插的回忆衬托下,把历史和现实的美好和无奈,年轻与迟暮的精彩与美丽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特定的年代里,年轻人的感情往往不由自己所左右,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时代的力量让你无所适从。
当时想想当下又何尝不是呢,原来我们一步步的又走回了以前的老路,衡量利弊太多,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的追求的是什么了。
以得到为目的的爱情是没有结局的,就像剧中的那句“不是要别人记的你,是要让你记的人。
”。。。。。。
一部精彩的片子,配乐和画面都堪称完美。。。
片中的很多静止镜头和慢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好把一部具有历史感的电影拍出了相片的感觉。
除了剧情上显得稍有些不够丰满,剧中的冲突完全可以再增加一些,原本感觉就是拍个60分钟的片子,非给拉长成了标准时长。
显得有些拖沓。
不过这完全不能掩盖一部好片的光芒。
尤其是和商业意味太过浓厚的非诚勿扰2放在一起比较。。。
早上起的不是很晚,把电影《东风破》看了。
片名自然会联想到某首流行歌曲,可是看了解释之后才明白,明白了才觉得不错。
“东风破”是什么?
每年春天的第一阵风都是由东边吹来,从来不变;是一个不会完结的“圆”。
《东风破》的名字是来自古代民间一种曲的形式,叫做曲破。
破是一种表演的技巧,在音韵上随着感情增多减少,像音乐里的即兴。
因此,“破”有种“破旧立新”的意味,而“东风”亦代表一股新生的力量,破除一些旧的习惯、想法,甚至从破灭、消亡中再生,迎接更光明的未来。
麦婉欣作品,浓浓的怀旧,绝美的画面,不煽情,但是情感都在其中,有我喜欢的音乐style,后来知道是一个叫做ketchup的Band,不同人在一起,却为对方的生命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年青人要愛自己、相信自己,才有更美好的生活、进而有更美好的世界。
每一个镜头都被仔细处理过,柔光,暗角,逆光,暖黄色调,极其严格的构图,灿烂的阳光,温暖的画面,阿南的服装很突出,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充满个性。
剪辑和配乐更是大放异彩,增分不少。
导演自己后来也承认对美的追求到了“变态”的程度,这是一个梦幻的色彩世界。
几个老戏骨让人惊喜不已,做足了功课来表演,影片中不乏有难忘的桥段,官恩娜为泰迪罗宾弹奏《After you've gone》, 年轻的林山为eva 点播的爵士曲,处处弥漫着七十年代的气息,有人说这是一部有爱的片子,一个关于时光与传承的故事,这是一个惊喜,双方要懂得从对方的角度去沟通及理解, 我看了一遍留在我脑海中的影像,空无一人的洗衣店,借来的行李箱,便签,红褐色的榉木地板,开心餐,吃着面的小姑娘。
狭窄的过道,带着没有塞斯镜头的相机拍自己喜爱的画面,每天早上要记得吃早饭,晚上写信,阿伯煮了饭,熬了汤,桑叶牛骨汤,汤头歌,天冷的晚上和你一起走在街上,买给你可以暖身子的食物,车前草,夏枯草,川贝,音乐盒,绣了花的针灸袋,为了他学会烧菜。
再说一下影片中的场景和台词,"义庄",清净、简洁,那些光线把它照得甚至浪漫!
它、对生、死的包容,无分时间、类别的默默做好,中途站/收容所的角色。
当中的情感轻描淡写,却大爱深远!
对生命的尊重!
"医馆",老得几乎"入棺"、但却充满人味、人情味!
几乎嗅到那些木栏河、梯级、木台凳的旧味、百子柜的药材味。
这一段摘自FB。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细腻的描写,写实的风格,没有过多的烦乱陈杂,唯美的画面勾勒出了电影的整体风格,光影明暗交代着人物的情绪和彼此之间的想法,言语之间的交流生活化,没有过于做作的或者夸张的言语,音乐也很好听,不过不是很耐听,电影两条时间线,多条主线交错着出现,最后汇到一起,最后又分到每个人每个点上。
人物特点交代有点含蓄,需要观影者自己梳理。
电影的时长感觉把我的不是很好,觉得有点冗长,时间把握在一个半小时感觉会更好。
一句话说感受:如果你喜欢安静的欣赏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真的很安静。
很细腻的一部文艺片。
把过去、现在,把香港、旧金山,把年轻、年老,把亲情、爱情,把历史、现实,把生、死,把记忆、现实,纠缠在一起,实际上也分不开。
几个角色很鲜明,演员表演有特色,真实到位。
结尾尤其好,画外音:“其实所有事情都是最好的,你没有选错”,揭示了电影中的人和事的矛盾、对立的统一。
有些电影看的是故事(像希区柯克的电影),有些电影看的是画面(如《阿凡达》等很多大片),还有一些电影感受的只是一些氛围而已。
《东风破》就属于最后这一类。
要有很好听的音乐,略带伤感,画面要很美,有俊男靓女,有矛盾,有痛苦。
《东风破》完全做到了。
影片一开始,阿男一个人在黄昏的海边,海浪声起起落落,吉他,低低哑的嗓音,整个感觉都出来了。
我是冲着苗可秀看这电影的,真是岁月不饶人啊,当年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今天已经变成别人的姑婆。
官恩娜是这部片真正的主角,每当拍到她就自动切换到写真模式,音乐响起,镜头迷离。
很久没看到这样不参杂大陆的港片了。
女孩子讲粤语听起来真的很好听。
今年春晚后志玲姐姐被批港台腔。
拜托,用点脑子想想好不好,让南方人说北方话,带上南方口音是很自然的事。
你让北方佬说几句粤语试试。
志玲姐姐在春晚说的那不叫港台腔,那叫北方腔。
央视的北方佬们试图用北方话矫正志玲姐姐港台腔的产物。
没有人会期望志玲姐姐会一副CCTV主持人的腔调,让她说那么多话就是央视找好话题挖好坑,一大帮人冒着傻气往里跳。
台词:“由出生开始到死那一刻,我们一共要做超过两千万个选择。
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了选择。
踏出家门拐左还是转右?
跟家人或是同朋友吃饭?
跟什么人一齐生活,还是自己一个人?
每一个选择都反映着我们前面的路。
这些选择中总有些是我们后悔的,想要重新选择。
想要重新选择是因为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是以为身边的人比自己有更多选择,怀疑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作了错误的选择,但没有错误的选择,那对的就变得没有意义。
”很有王家卫的感觉。
高中同学介绍的。
80后的广州青年,因为从小到大都看香港电视,看香港新闻,都自认为很认识香港。
我以前都以为我很了解香港,但是从2006年那次去香港自由行,繁大的地铁网,高标价的衣物,我觉得我同香港很格格不入。
所以这次同学力荐的电影,说香港两代人的,一d看的耐心都没有........
淡淡的菲色的画面,像记录在胶卷上很久很久褪色的回忆。
死亡前的暮然回首,是不甘心,还是去完成最后的遗憾温存在回忆的味道,淡淡却很悠久苦涩?
无奈?
沧桑?
漂泊?
曾经逝去的再也追不回的人和事却不经意回忆融成习惯街口小店响起的旋律中停下了脚步望着陷入回忆习惯在第一次邂逅的街头往返执着不肯放手内心那块不想让任何人触碰的伤口以为自己已经释怀不经意间总会遇到些动作,歌曲,想起她,我真的很想她了有些错过一不小心就是一辈子在命运的转角处重逢如果重新选择,又会怎样?
命运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怎么贵城也开始小资小清新了
lomo照片展加MV大集合,故事讲的太罗嗦,没意思。
不错,是俺喜欢的调调,配乐很好,官恩娜很漂亮
镜头是挺好看的 也不用捣腾半个钟头啊 挺简单一故事 讲了120分钟 有点用力过猛了
本应很不错的片子很多地方被小清新导演画蛇添足了。
很一般
小清新
音乐很烂。给人感觉像MTV。一部好的电影音乐渲染不是这样的。
2011年看的第一部电影。配乐太好听了。我看到眼睛肿得现在用冰块冷敷。
慢慢悠悠
我是冲着小何看的 事实证明除了小何还真是没啥看头 画面和音乐还不错 故事有些苍白无力 不知到底想表达什么 仅仅是为了那句“其实你没有选错,选的都是最好的”?又或是为了怀旧而怀旧?
镜头很考究,官恩娜的扮相非常好看,甚至惊艳,所以打了四星。第二个故事(年轻一辈的故事)实在太无聊,加上男猪脚找来周俊伟(本来就丑还要戴黑框留胡子整卷发,简直是暴丑。)本来想打三星,权衡再三,为了官恩娜!PS: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吸引年轻人,配乐太摇滚,实在是不适合怀旧的画面!
没能看进去,看到2/5,因此给2分算满分
美
麦婉欣的大惊喜!!!!500星够不够!!太好了 我太喜欢了!!!
可以忍住不快进
剧情真的是很单薄,都靠摄影和氛围撑场子了,觉得编剧有很多想说,但是没把握好。边看的时候时不时就会冒出官恩娜是不是整容了的想法。苗可秀真惊人的美丽啊!
山 是普通的山, 花 是普通的花。 山长满花,花开遍山。 花依偎,山守护。 山仍在,花依存。
麦婉欣所有的作品就是一个词:细腻。喜欢蝴蝶里面淡淡的感觉,八月的故事里面暗恋情节,so poetic 田原和何超仪再次携手另外版本的天涯歌女让我听了很久。。。
我稀罕这部的画面和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