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什么电影,我会回答《低俗小说》、《洛基恐怖秀》、《巨蟒与圣杯》。
这是在某段时期我为自己总结的标准答案,并沿用至今,因为他们颠覆了我早期的观念,对我影响很大。
每当甩出这个回答时,别人的总会露出一副“这什么玩意啊”的表情(主要因为后两个)。
老实说,我有时蛮喜欢这种反应,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带给我装逼的满足感(真傻逼)。
不过在我心里还有一个系列,是我有些羞于承认喜欢的,因为当我提到时,别人脸上的反应好像在说“你怎么这么low啊”。
这个系列就是《洛奇》,没错,史泰龙的《洛奇》,我想说,我爱死这个系列了,我他妈爱死这个系列了。
喜欢一个动作明星在一些文艺青年们看来似乎是一种原罪,这说明你的审美程度也就是爱看一群没有演技的肌肉男无脑互殴的水平。
小时候我超爱动作片,以至于现在每当他们拍《敢死队》来骗钱时我都会心甘情愿的去买账。
长大后我觉得动作片好像是有点不怎么高级,对史泰龙的印象也就停在了无敌兰博和他年轻时被好莱坞拒绝一千次的悲惨传说上(太假了),当时我大概记得传说中他那被拒绝一千次的剧本叫《洛奇》,直到后来大学时的一天,我在宿舍无聊爆了,才点开了在硬盘里躺了很久的《洛奇》。
说真的,《洛奇》的故事简单的有些俗套,作为动作片来说也没什么看点,洛奇拳击的特点就是开挂抗揍(电影设定是左撇子重拳),如果你看的仔细些还会发现他们比赛时有些拳头明显没有打在对手身上。
整个片子也透露出浓浓的廉价感,没什么大场面,洛奇和阿德里安溜冰场约会的戏是因为剧组没钱包下全场而才改到了没人的晚上,结尾时因为没钱请群演所以去掉了支持者抬出洛奇和阿波罗的戏。
可这么一部电影,它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比一些大制作或大师的作品来的深刻,我想这是因为这部电影那孤独感非常浓重的写实风格,和史泰龙他做到了人戏合一。
正是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对史泰龙的印象发生很大变化,他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可以说非常精彩,那个孤独,愚笨,被人嘲笑的Loser就像是他自己成名前的写照。
听说史泰龙在卖出《洛奇》剧本后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自己主演的机会,结果就是影片得到的投资非常少,因此才出现了之前所提到的廉价感。
电影中的一段表演体现了他的心理:洛奇在对战前夜去比赛场地散步,却发现宣传画上自己的短裤都被画错了,谁在乎呢?
回到家中,他蜷缩在床上,认为自己注定失败,他只是一个无名之辈,想好好打一场,在人生中第一次有机会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废柴。
果不其然,洛奇输了,但输了比赛人的赢了,赢了比赛的人输了,洛奇证明了自己。
这部电影,又何尝不是史泰龙证明自己的唯一机会呢?
最后《洛奇》拿下了76年奥斯卡的最佳电影,打败了同样我很喜欢的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史泰龙本人入围了最佳男主角,这也许是他演员生涯中最接近奥斯卡的一次了。
作为系列的开端,《洛奇》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这也让其后的续集很难超越它。
果然续集的口碑也一部不如一部,在第二部洛奇陷入了迷茫,之前的胜利好像一场梦,生活依然在打击他。
无奈之下他接受了阿波罗复赛的提议,并击败了他,这是我不太喜欢的,我觉得《洛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洛奇输掉了比赛,胜负不是他的目的,当洛奇打败拳王时就预示着系列不可避免的走上了相对庸俗的道路,不过反过来看洛奇如果又输掉了比赛的话,那么整个系列就无法再进行下去了。
第三部中洛奇在引退之时被Mr.T打败,老教练米奇也撒手人寰,留下陷入低谷的洛奇,好在昔日的对手阿波罗帮助他找回信心,最终击败Mr.T。
相比于前几部,动作戏提升很大,洛奇训练时的音乐也由经典的gonna fly now换成了同样不俗的eyes of the tiger,但依然不能阻挡《洛奇》系列的颓势。
第四部《洛奇》则沦为了政治工具,洛奇开挂抗揍的能力在这部也被发挥到了极致。
第五部开头洛奇就因为投资失败一无所有,和妻子儿子回到了贫民区,洛奇发现了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并培养他,不料迎来的却是背叛。
老实说最后洛奇暴揍徒弟的街斗看的我挺过瘾,但这一部糟糕的表现让《洛奇》系列被打入冷宫,直到16年后,才迎来了《洛奇》的新生。
如果一个人想了解《洛奇》系列而又觉得太长的话,我会建议他只看第一步和第六部就好。
第六部中,洛奇早已退出拳坛,妻子阿德里安也已过世,儿子与他关系冷淡。
洛奇有时会坐在阿德里安的墓前发呆,唯有妻舅保利还像当年那样陪在他身边。
曾经的拳王,已是迟暮英雄,经营着一家餐馆,有时与就餐的客人聊天,才讲起昔日往事。
这一刻,洛奇对我如同一个故人,我见过他一生的起起落落,为他现在的境地唏嘘不已,希望他可以过得更好,他值得过得更好。
总之,拳击对于洛奇来讲貌似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可洛奇还是莫名其妙的被安排了一场与新生代拳王的比赛。
最后洛奇还是输掉了比赛,但胜负对他来说早已不重要,就像30年前一样,只是身边少了阿德里安的陪伴。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这场比赛把真实感做到了极致,不仅剧组闯入真实赛场进行拍摄,而且更是进行了一场伪HBO的现场直播,临场感大幅提升。
本以为《洛奇》系列会就此完结,没想到新作横空出世,以阿波罗奎迪的儿子为主角,片名也变为《奎迪》,洛奇则作为导师身份出场,像极了自己当年的导师米奇。
凑巧的是,出演米奇的演员布吉斯•梅迪斯在饰演米奇时的年龄是69岁,而史泰龙今年正是69岁,这一巧合似乎也象征着洛奇接过了米奇的手上的责任,让自己的精神由下一代传承下去。
洛奇的精神是什么?
在《洛奇》第六部中,他对自己的儿子说道:“没有人可以比生活出拳更重,但关键不是你能打得多么厉害,而是你能承受多大的重击。
”(抗揍外挂!
)在《奎迪》上映之前,网络上有很多人在嘲笑史泰龙又把老掉牙的东西翻出来再拍,但上映后的好评让史泰龙再一次证明自己,让我也十分期待。
也许是我阅片不多,但《洛奇》的确是我见过的由同一个演员出演同一个角色且时间跨度最长的系列(40年)。
如果有人年轻时在1976年坐在电影院里看了《洛奇》,今年又坐在电影院里看了《奎迪》,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我无法想象。
那年洛奇走在路上,玩着随身装着的弹力球,回到空无一人的家中,对着宠物自言自语,看着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似乎陷入了悔恨和迷茫。
清晨五点醒来,他在空无一人的的街道上孤独奔跑,虽然gonna fly now听起来很热血,可这更像是他与自己的对话。
后来,他成为一个丈夫,成为拳王,成为了一个父亲,现在他即将成为一个导师去教导别人,就像曾经他的导师那样。
他拥有过很多,也失去过一切,面对生活打出的重拳,他永远也不会被轻易击倒。
我想史泰龙在诠释洛奇这个角色时,一定也融合了自己在人生中不同阶段的体验和感悟,我蛮希望他可以让洛奇的故事继续下去,看到他对这个角色的更多思考。
但不管今后洛奇变为什么样子,于我来说,他永远是那个奔跑的青年,在终点的阶梯之上振臂高呼。
“他们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而且他们也不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
”“我想要证明!
”“证明什么?
”“我不是个意外”尽管自知也许永远不可能为父亲所认同,唐尼还是选择了坚持下去,也正是在这份坚持中,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生命的重心。
洛奇的训练不仅在技巧层面给了他极大的提升,也同时给拳击这项运动带来了新的含义。
如果说从前的唐尼之所以选择拳击而非案头工作,主因还是追寻父亲的脚步,那么洛奇则让他意识到了这场比赛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早已离世的父亲或是他的遗产,而是为了唐尼自己。
看金球奖,颁奖嘉宾宣布男配是史泰龙的时候,洛奇的经典配乐响起,现场顿时沸腾,全体起立鼓掌,向他致意,我的眼眶湿润了,史泰龙说了一些感谢的话,最后他说我要感谢我那位我从来没见过的朋友时,更是觉得感动。
洛奇一个虚构的人物,在史泰龙的演绎下成了无数人心中的偶像,史泰龙正如洛奇的遭遇一般,一步步走到了现在,小时候就觉得史泰龙和施瓦辛格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如果说悍马是为施瓦辛格量身打造的话,那么史泰龙就是一架F16战斗机,战功累累。
《奎迪》实在是太朴素了,朴素地不像是一部2015年的电影。
整个剧情用一句话就能介绍完:昔日拳王阿波罗·奎迪的私生子爱上了拳击,为此他放弃上层社会的一切重回费城,找到父亲的故友洛奇,经过洛奇的训练,最终他也向拳王的金腰带发起来挑战。
这么一个不时髦、不复杂的剧情,在《洛奇》系列都逐渐被人遗忘的时刻,还能在一众续集电影中杀出重围,倚靠的就是一个质朴单纯的英雄内核:一无所有的年轻人,通过一次失败的胜利,向世界和自身,证明了自己。
想一想,奎迪和1976年的《洛奇》几乎有着完全相同的剧情结构:40年前,穷小伙子洛奇在凌晨4点的费城哆哆嗦嗦着跑向费城艺术博物馆,他没有什么成功的指望,只想跟世界冠军打到最后一刻,向外人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废物。
2015年,穿着西服领带的年轻人想要向世界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错误,就需要从豪宅从走出来,抛弃父亲的大名,隐姓埋名,满地吃闭门羹,从一无所有一拳一拳打出来。
40年过去了,男主人公的卫衣时髦了,喜欢的姑娘更漂亮更朝气了,跑步过去的费城街道不再破旧,但面对的问题还是同一个——how far you can go to prove yourself?从物质层面来说,奎迪所面对的处境似乎并不如当年洛奇那样困窘,他不用挣扎在温饱线上,有着体面的工作,在他身后,似乎还有着无穷无尽的退路。
但并不是说他的困难就弱一些,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所面对的问题一样,一个朝九晚五的大城市里,可能有几百万人困在日常的轨迹里,想转行、想跳槽、想继续升学,又有几个能做到呢?
有退路的抗争才是最容易溃败的。
阿多尼斯曾经最大的恐惧是他无法担起父亲“奎迪”的称号,他讨厌人们叫他“little Creed”或“baby Creed”,但没有办法阻止所有人发问“他能打吗”?
电影没有像《洛奇》一样着力刻画训练的痛苦,更多的是一种体育精神的浪漫表达,在12回合的惨烈“互殴”后,他瞪着肿胀的左眼,终于“wear the name with pride”。
电影所传达的信息质朴而令人信服:改变的勇气永远是值得嘉奖的,幸运的垂青超乎你的想象。
无论是辞职专业创业求学,还是用刀片划开肿胀的眼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fight,怀着对胜利的足够渴望时,去做出勇敢的选择,接受磨练,就是英雄诞生的时刻。
《奎迪》的最后,奎迪搀扶着年迈衰弱的洛奇再次来到费城艺术博物馆,曾无数次跑上来的楼梯变得漫长而陡峭,岁月给了老去的英雄新的战斗。
看着两个人并立而战,不由让人感慨,这真是一个让人欣慰的世界,尽管总有年轻的英雄成为头条,老去的英雄却并不孤独,费城依然树立着他的雕像,年轻的人们还记得他,每一个爱着拳击的人依然称呼他冠军,已经40年过去了,但英雄和英雄的故事还被热爱和传唱着。
表现拳击的电影太多了,德尼罗主演的《愤怒的公牛》、罗素主演的《铁拳男人》、丹泽尔.华盛顿主演的《飓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百万美元宝贝》、史泰龙的《洛奇》1-6系列是最专注拳击的,《奎迪》是《洛奇》的延续。
史泰龙的硬汉形象就是从1976年的《洛奇》树立起来的,我原以为史泰龙中是肌肉发达的一介武夫,其实他不光能打(演),还能编剧、导演,他自身就是一个励志传奇的故事。
《第一滴血》系列、《敢死队》系列,他演艺时间之长,如今还活跃在银幕上,真是一棵长青树,另外他的人缘也好,《敢死队》里明星云集,说明他的感召力,他也没有什么负面的新闻。
我们都希望他能为观众多留下一些经典形象。
拳击在人们眼里是残酷的竞技项目,把日常生活中的打人合法化。
它对人的体能、灵活性、抗击打能力、意志力等都是极大的考验,一般电影中描写的拳击手都是问题孩子出身,平时打架惹事不安分的人,后来通过自省、遇到好的老师(教练),完成人格的转变,与对手较量也是力量悬殊,结局往往是反败为胜,或者虽败犹荣。
所以能参加这个运动都有比较好的身心素质,打拳也象人生,得拼命,明知不可胜,也要拼一把,要禁受得起无情的打击,面对暴风般的拳头,要会躲避、拆打,不要被打晕了,失去了方向,要克服住自己的欲望,要作大量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要会看准时机精准出手,不做无畏的体力浪费等等,真跟人生一样一样的。
洛奇一代离开观众视线太久,拳头、疯狂、坚韧,拳击的热血燃烧男人的激情,那些拳击手们,他们是时候回来了,但无论曾经在拳台怎样的呼风唤雨,岁月的痕迹愈发清晰,洛奇独身囿于费城,对着妻子墓碑倾诉提醒着观众那份无以复加的孤独。
《奎迪》的主题在于传承,《洛奇》真正精神上的续篇,二代奎迪抛弃从前的养尊处优,寻觅自己的空间,只不过,他的追寻,被打上了深深的洛奇烙印。
身体可以被暴击,但精神不死不灭,奎迪留下自己印记的同时洛奇魂在不经意间的到了最华丽的传承。
《奎迪》自我价值的实现看似妄图离开“洛奇”,但史泰龙的出场与奎迪的合璧让电影的存在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拳击手对梦想的执着,同时“洛奇”对文本轨迹的影响也必定是直接的。
如果说《奎迪》是关于自我的价值发现,并努力继承老一辈的精神传统,那么《奎迪:英雄再起》则是在认清自我价值后,将自我价值嵌入生活中,与此同时,“洛奇”的恩怨也在鬼魅般如影随形,时刻考验着刚刚做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抉择。
影片开场赢回野马的一战像是《奎迪》没有完成的篇章,是父亲跌倒的再战,也是忠于自己的宣言,延续父辈的精神,拿下梦想的金腰带看似是拳击生涯的巅峰,但在竞技体育甚至放大到社会,从来都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是流星坠落还是星光永恒,前者一直多数。
《奎迪:英雄再起》所呈现的,就是出现在巅峰后的阵痛,达到巅峰需要热情、奋不顾身,而守住巅峰的动力必定数倍于起步阶段,所以凭着一股脑的激情往往无力供给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人生的阶段不可能时刻都在立于生活情境之上,这个情境有可能反噬于你,而提炼前进动力的源泉,终将来自每个生活情境,来自生活与社会、责任与信仰。
《英雄再起》最裸露的反噬情境就是来自Drago儿子的挑战,Drago的背后坚持的信条使其与洛奇在餐厅对峙,这些关于上辈人恩怨的场景交融起来使这场对决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复仇,父辈间恩怨置于下一代,下一代也甘愿被这样的复仇笼罩,他们迫不及待的想利用这点证明自己,这是洛奇与奎迪的矛盾,也是年轻冲动与经验思维的矛盾,这些让《奎迪:英雄再起》比《奎迪》更像是《洛奇》的续篇,比起精神的传承,拳头交错无疑更加直观。
职业拳击的舞台上,看起来更加强壮的Drago之子与奎迪对抗,这种跨越量级的观感像是有意增加的困难度但有违常理,哨声停止后的挥拳有悖于规则也似乎是剧作的漫不经心。
但拳击台无论如何都会是影片的主心骨,《奎迪》就做了很好的打破常规的示范,中段跟随主角的长镜头和后段凌厉到位的剪辑展现了拳击台上的美丽与勇敢。
《奎迪:英雄再起》奎迪的两次出场也足够华丽,如果说第一次是金腰带级别的官方仪式,那第二次女友的歌声里出现奎迪的轮廓则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另一个反噬情境,能否为家庭扛起责任。
拿下金腰带后,从求婚的那一刻开始,家庭就开始占据了奎迪的生活,求婚到生子,男孩到男人,每个阶段女友都会有疑问,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我们准备好了吗?
关于生活我们从来都没有准备好,成长总是来自未知中的探索,这样的探索是奎迪的,也似乎是每个人的。
求婚那段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当原定的誓言没有按计划被听到,匆忙中的再次告白更彰显了爱与坚定。
自此,面对未知、做出决定的便不再是一个毛头小子,需要考虑的、承担的会比之前更多,奎迪失去前进的动力,回归家人,陪伴女友与刚出世的女儿,也许他该庆幸,当他失落的时候还有家人还有港湾。
所以对于女儿的出世伴随的不幸,是他重拾信心的导火线,他憋屈的失意与愤懑在快频次锤击沙袋的过程中以男性最原始的力量倾泻而出,女儿哭闹声的停止仿佛暗示了拳击手的平静,不断地打击与战斗,对于拳击手,才是内心的平和;承载着家的希望,在绝境中才更具意志,挥拳才更有力量。
背负着家庭意志,会让一个男人更加强大。
最后一个反噬情境来自矛盾,是不同年龄对待事物心态差异所致的认知矛盾,人的成长是多数情况下是经验的增长,长者在日积月累中以经验相告,就像洛奇对于拳击的经验,给予了他令人尊敬的教练身份。
但《奎迪2》中洛奇,在复仇氛围和生活面打开的情况下,他的角色便不再局限于教练,长者对生活的感悟是他的优势,但这也造成了他与奎迪的矛盾。
人生导师的作用多是以自己的经验告诫来者,少走弯路,但对于后人,少走了弯路,又何以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更何况哪里会有直路。
路总是自己的,奎迪妈妈说道,现在能够救他的只有他自己。
复仇的气焰、失利的恐惧、在责任与关爱中重拾信心;年轻气盛,无所畏惧,面对坠落,找回自己,只不过,找回自己的过程很温情、很符合当下社会道德对于男性的期望。
由此,《奎迪:英雄再起》便不再是拳击台上的战斗,战斗空间全然开放,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奎迪的蜕变似乎是现代社会语境下男人成长的缩影,好莱坞这一次对现代男性的提炼全面且精准。
影片最后的大战并没有期待中的拟态长镜,抛弃了镜头美学,回归故事本质,除了对手故意攻击受伤部位这一违背体育道德的行为,故事层面的把握足够精彩,不仅仅是奎迪的先承受压力才能给予敌人致命一击,之前一直脸谱化的Drago父子也开始复杂起来。
当拳台上的两人只剩下意志的战斗时,片刻的安静才会让人明晰,《登月第一人》中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在寂静中释怀了女儿的离去,转过身在《奎迪:英雄再起》里,拳台上两人在用意志围起的平静中,Drago放弃了支撑他去到美国的最初念想。
最终,拯救自己的依然还是自己,个人的成长也是学着舍弃与和解那些曾经坚持却可以放下的信念。
拳台上的喧嚣对比着洛奇孤独的身影,相比较第一部从奎迪视角的精神传承,这一部的洛奇视角则心酸动人,那是年轻人的战斗了,复仇瓦解、恩怨了解,胜利的快乐早已品味不到,置身事外,接下来拳台就是你们的。
只要有心,哪里都是人生,一部《奎迪:英雄再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竞技体育的荷尔蒙爆炸,它记录了一个男人从心高气傲到跌倒再到扛起责任的坎坷历程,是现代男性正面的符号化演绎。
《奎迪:英雄再起》虽是好莱坞的理想模式化产物,但比起《夏洛特烦恼》那类男性集体回溯过去的意淫狂欢,这样的造梦才是普世价值再捏合的正确方式。
而当全世界都在为了“女性主义”扁平男性的时候,很高兴能够看到一部真正展示男性成长与力量的奎迪系列电影。
穷人家的孩子突然被领养,原来领养他的还是有钱人家,我还好奇刚升职加薪,怎么能这么帅气的辞职。
其实之前的洛基系列并没有看过,不过拳击赛是会把脑子打受伤的,这职业钱不好赚啊,除了那些名气大的能赚退休金,那些底层的不是更惨。
想走职业不容易啊。
开始训练了,这抓鸡很秀啊。
正式开始比赛了,拳击在中国的热度其实不算最高吧,记忆里只有以前重量级的拳击赛。
一共打了两场比赛,对手注定要输的。
居然最后输了,打的眼睛肿成这样了,可怕这片估计还是要看过洛基的人才更带感吧。
拳击~这项运动带给我的思考最近和一位朋友去看一个艺术展览,朋友便跟我谈论了一番何为艺术的话题。
我当然有自己的理解,但我觉得,朋友对艺术的定义更多了一些层次。
他说,“艺术就是在制造一种平衡。
是的,”将所做之事或所造之物 做到一种和谐。
在经过优胜劣汰这项自然系统筛选后,地球有了一个最完美 最和谐 最自然的状态,所以,我们经常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艺术家。
当然,你知道,直到人类出现,打破了这种和谐。
对,人类就是一种不太和谐的存在。
(至于为何如此不和谐的原因,各种哲学,宗教经典里都有详细说明)但人类当中有一种人,他们通过某一种事,物(一种媒介)做到某一种极致,把这种事,物变成了某一种新的自然,和谐,我们便把这种事,物叫做“艺术”,便称此种人为“艺术家”。
艺术,不只包括展览馆里的展品。
认真观察我们的生活,会看到很多“艺术家”的“艺术品”。
将自己的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的家庭主妇。
能够应对各种复杂路面,交通状况的巴士司机。
还有~将动物兽性与拳技掌控做到完美搭配的拳击手。
还记得男主人公在墨西哥那场拳赛之前,他在一个人做准备运动时,给自己打气,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一只出笼的猛兽。
就是这组镜头,让我想到了朋友的那句话“艺术就是在制造一种平衡”。
人们在打架时,其实就是人类本性当中兽性爆发的体现(当然,做爱时也会有)。
但拳击作为一种竞技体育,不单是打架,要想成长为拳王,仅仅只有强大的兽性的爆发力是不够的,还要有人的理性技法,技能的操控力在才可以。
所以我们看 好的拳手 一定是将兽性爆发与理性拳记这两种东西平衡的很好的人。
这才是拳王,这才是拳击艺术家。
他建立了一种属于自己内在的自然系统,在此系统里游刃有余。
当然,如果两个对手都是拳击艺术家时,那拼的可能就是精神力了。
这种精神力可能是还要高于自己建立的这套“内在自然系统”的一种能量。
这种能量来自哪里呢?
李安之后要拍的一部电影好像就是要说这个,到时看他怎么讲吧。
简单🍳观后感1.电影里放了很多现在的流行元素在,例如很多电影原声和女主人公做的音乐 都是当下美国很流行的电子,club音乐,男主的穿着打扮,还有”Its already on the cloud“的桥段.....等等等。
这些都比较讨年轻人的喜欢。
至少我是。
看得出他们想为新一代年轻人做一部属于这个时代的“Rocky”电影2.拳赛的拍摄我觉得算是有一些突破。
很多的跟进镜头。
拳手的介绍很像电子游戏。
中间的那场拳赛的长镜头。
最后比赛被KO倒下的慢镜头(当然偷拐抢骗里有用过)。
让我看起来觉得,至少没有重复其他的拳击电影。
3.史泰龙的演的老头子 很可爱4.女主人公很像rianna 有木有?
5.一起看电影的朋友,看完跟我讲。
这不就是“胖宣”的故事吗6.还好结局没有落俗。
以上。
《奎迪》看到老洛奇的出现,就注定了这部电影有看头,由第一部的《洛奇》开始,史泰龙创造了这个人物刚好四十年,这个人物贯穿了美国,乃至扩散到全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史泰龙成了这个人物的一部分,时间一直在行进推走,所以洛奇也变老了,有了一集,二集,三集直至六集,洛奇也到了英雄迟暮,无力回天的年纪了,史泰龙创作的这个人物,与真实相应,出生低微,没有靠关系,他受过伤,犯过错,没有被多加渲染,更没有神化,他只是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心,然后去努力奋斗,直面自已的失败,重头再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洛奇之所以打动人,也正是这些真实,被称之为美国梦的主流价值观,百看不厌,真实有效。
《奎迪》也可作《洛奇7》,可是洛奇已退隐,史泰龙也打不动了,所以他成了教练,新一代的造梦者奎迪来了。
奎迪的父亲是拳王,但在他出生时已逝世,他拥有父亲的天赋,也热爱拳击,于是辞去体面的工作,决心做一名职业拳击手。
洛奇成为了他的教练,两人在训练与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胜似父子,这时,洛奇被查出癌症,洛奇无所谓,奎迪很伤心,但重振旗鼓,成功劝说洛奇去化疗,而他也将迎来一个最强大的比赛对手,他们一起努力,去战胜生命里堵在前面的困难。
影片折射出感人朴实的价值观,没有阴谋诡计,人的相互尊重不是强大无敌,而是永不放弃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有发自内心的坦诚与爱。
迈克·B·乔丹不管在《黑豹》里面演反派,还是在《奎迪》里面演叛逆少年拳手,都有种黑人独特的的耿直帅的气质——脖子一耿,我就是强!
耿直的人总是一往无前。
在少儿看守所,Johnson不允许别人骂自己的妈妈,耿直地一拳打过去。
在养母的豪宅,Johnson为了拳击梦想,也为了父亲奎迪姓氏的传承,耿直地放弃荣华富贵的生活,来到费城寻梦。
在女神的门口,Johnson为了一腔爱情,耿直地邀请女神一起出去约会,即使那句邀请只是蹩脚的“你饿了吗?
”在训练馆里,Johnson为了变强的目标,耿直地坚持一个人训练,直到传奇被感动,亲自下场指导。
在拳击台上,Johnson为了胜利,即使左眼已经被打得睁不开,也想起最简单的过往,最简单坚持下去的理由,坚持着站起来,打完最后一轮…耿直的人一往无前,赢得了亲情,赢得了友情,赢得了爱情,赢得了胜利。
有时候别想太多,就坚持着奔跑,努力变强,真诚说爱,生活或许不会总让你赢得胜利,但会让你赢得你应得的。
剪辑印象深刻
新千年以来一众的所谓重启,这片可能是被低估的最佳之一,几乎可以当作“如何正确炒冷饭”的教科书来看。它的存在证明了不是非要挖掘新内核才能体现充沛的诚意,永不过时的精神一旦得到优秀的重申与注解,情怀会是最屌的东西。另外史泰龙演得太好了,他的表演让我觉得岁月对他来说是一份礼物。
拳赛的镜头调度很亮眼,但整体剧情太冗长,很多地方的节奏非常慢,而且旁枝末节的情节太多。
经典传承,只为证明自己。费城往事,两代人一起抗争。
励志,但不出挑
继星战之后又一个白人英雄系列找了个黑人男主角。中间的拳赛长镜头惊艳。结局狗血适量,新人打满12回合,虽败犹荣。黑白师徒之间的关系温吞了点,期待下集。
Not bad at all想脚软~
嘛,影评再写的怎么样,还是一副炒冷饭的样子……
78/100 男主可以给9分,只看出拳的动作都可以想象他下了多大的功夫,相比之下决战的对手似乎有点不敬业,那一身的肥肉。话说原声碟也是棒到飞起。
好看
6.5 洛奇宇宙的番外篇,洛奇与奎迪过程一样目标却不同,人物弧光来的生硬,这和剧本有关,赛前研究对手和针对性训练没能更好体现。奎迪被击倒后的闪回定格画面的调度虽老套,但很有用,特别是阿波罗带有胶片颗粒感的剧照。
看过最好看的拳击电影之一,没有什么刻意的煽情也没有宣扬梦想,只是简单地讲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史泰龙,在这部电影里他既没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志气,也没有“廉颇老矣尚能战否”的疑惑;他只是放下“洛奇”的光环,一心辅佐后辈,而这份洗尽铅华,却有着另一份不可估量的沉甸与意味深长的厚重。
俗套却也诚恳,洛奇以奎迪为化身继续延续。
男主身材不错,生日居然跟我同年同日
洛奇后传没啥特点。
情节变化突兀,甚至狗血
中规中矩的体育片。能感受到父辈光环下的阴影对晚辈成长的影响,既是名声又是压力,但无论如何都是最终要靠自己。影片对于这一主题呈现得不错,“你在害怕什么?”直面内心恐惧。以及还有一处找女友道歉的,也很有男人味,认清自己的错误,说出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但不为自己开脱,非常有责任感、是成熟的表现。希望我也能直面“令人难受、恐惧”的事(比如承担更多生活的重任,成为亲密关系中的滋养者),成为一个成熟的男子汉。
还可以
和否拒衰老的topgun2相比史泰龙演示了昔年功夫巨星如何把银幕传奇和IP价值传给未来一代接班的正确气度和风范。尽管类型应有的流畅调度和超燃气氛一样不缺,焦点实际落在父子关系搭建的表演维度——英雄历程模板的杀父仇人和授业恩师合为一体,弑父命题在此成为架空悖论,阶级、国家的符号裂变交叠——重制神话的奇观特写之外,最动人笔触在于并未回避血统论内在矛盾。主角将素未谋面的幽灵父亲当作驱动仇恨的假象劲敌,然而在媒体和金钱运作的拳击世界里,背负他所憎恶的姓氏赋予的旧日荣耀,窃取银汤匙里垂手可得的特权是他赢取个人名望的唯一途径,甚至获得洛奇出山指导本身也是血缘的裙带附赠。于是名唤奎迪的鬼魂依旧飘荡在重塑肉身的新系列间,奥斯卡绕过mbj突破演绎提名史泰龙的举措排斥了影片诚恳的新生意图,又倒退回白人核心叙事。
正式出道赛一镜到底略屌。继承了 Rocky 故事简单情感细腻的优点。旧瓶装新酒,not bad a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