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天,电锯惊魂8上映了,我跑去香港看了。
我室友有点怕,说让我陪他看。
当我点开他的至尊VIP爱奇艺和腾讯,看到这些视频平台的电影资源的时候,我陷入的沉思。
电锯惊魂8怎么删成这样了?
猛鬼街怎么没有血腥镜头了?
车库惊魂片长不够啊!
断背山为什么连正片都没有?
死神来了怎么还没来?
坠落里的手机到底是怎么弄下去的?
以及,王诠胜为什么要!
跳!
海!
啊啊啊??
我在此呼吁大家,大家真的不要再去电影院给阉割的影片贡献票房了!!!
任何影片只要删减,我们影迷就坚决抵制,坚决抵制,坚决抵制!
有人可能会想,特写镜头删了就删了呗,又不影响主干剧情。
那。。。
这样吧。
以后你跟你对象滚床单,没有前戏,直接啪啪啪到结束怎么样?
你吃饭别吃菜,反正干吃米饭也能吃饱,踏踏实实做一个真正的干饭人怎么样?
孩子上学直接跳级,小学挑着上,135年级不上,直接246,或者直接上初一怎么样?
真的不是我极端,而是我们被当成玩偶,被玩耍的太久了。
我当然知到能在6内地上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庞大的团队,至少提前半年开始运作。
但用户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坠落这样的影片都能删减,资本要么把观众当傻子,要么就是有什么大病。
我们花着钱,看一部删减影片,凭什么??
都说要支持正版,可是影迷有选择的权力吗?
我们不是不支持正版,可是影迷有选择的机会吗?
删减这样的行为,伤害的不仅是观众的感情,还有观众对电影市场的信任!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花钱买的,会缺斤少两;网上免费下载的盗版,却是完整的。
这正常吗???
先不说删减的问题,中国的电影发展道路已经很畸形了!
怎么畸形?
举个栗子:如果Justin Bieber是中国的演员,相信我,所有的青春片男主都会是他!
中国的电影市场,让某个当红流量不停的接剧本,演各种不适合他的角色,拿高片酬尬戏!
真正科班出身的演员无戏可演。
某明星的儿子女儿或者各种亲戚却可以轻松踏入这个圈子,即便他真的很不适合演戏。
说回删减问题。
老是有人说体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删减很正常。
okay,既然文化意识不同,为什么水形物语,普罗米修斯,死侍,生化危机这样的影片能上映?
既然能够上映,为什么还要删减?
实行电影分级,到底触碰了谁的利益??
现在,规则已经被人破坏,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于,把遵守规则的人当成了傻瓜!!!
对成年观众来说,异形,死神来了,咒怨午夜凶铃,生化危机,水形物语等电影,本身也不是挑战人类极限的禁忌。
然而在没有分级的情况下,出于对更多观众的保护(保护???
学校和大部分中国家长对孩子不进行性教育,却满大街满电梯满公交车的人流广告;隔靴搔痒的吸烟喝酒有害健康,吸烟低龄化和酒桌文化却日趋严重!
我谢谢你的保护!
)出于对更多观众的保护,很多影片中循序渐进,烘托气氛、点明电影主题非常重要的镜头,都被毫不留情地阉割了。
不仅是坠落,很多优秀的电影,被删减成老少皆宜PG辅导级。
普罗米修斯,异形契约以及水形物语的放大剪辑法,泰坦尼克号生化危机致命感应的一刀全切法……为了促进和谐,维护健康,资本真的是用尽了各种烂大招!
我作为超级影迷,我尊重导演和演员的辛苦劳动成果。
但是尊重版权是为了保护创作者,不是资本家割韭菜的理由!
他们天天说要支持正版,保护产权,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反而是啪啪打自己的脸。
我很喜欢看恐怖片,但我工作在大陆,没有办法,所以电锯惊魂,死神来了,小丑回魂等等影片我都是去香港看的。
我记得我当年看完水形物语之后感动的一塌糊涂,但我大陆的朋友却在跟我吐槽说,他不明白为什么哑女突然爱上人鱼,以及军官为什么会突然喜欢哑女。
删减电影,就是一个蛋糕味的shit。
你是吃还是不吃?
不吃,他们会说,我们这个可是正版的蛋糕,有的吃就不错了,你还要啥自行车?
你有啥资格挑三拣四?
吃吧,真的对不起自己对电影的热爱。
工作人员看到“大家一定要去看未删减版”的呼吁会心灰意冷,因为在工作人员眼中,未删减版=盗版,但普通的观众追求完整的观影体验也无可厚非。
仔细一想,其实大家都是受害者,没有真正的赢家。
只求分级制度早日出台,别再让这种无奈继续成为遗憾。
最后说一句:不能完整引进,就不要引进!!
不要引进!
不要引进!
资本这样明目张胆赚着欺骗影迷的钱,资本的良心不会痛吗??
资本有良心吗?
资本有心吗?
有吗?
SAW一开场,两女生醒来,发现被困于无人区的600米高塔上,只有一平米的平台活动,而且没有下去的梯子。
此时她们发现身边只有两个没有信号的手机和一根不怎么长的登山绳!
其中一部手机上贴有纸条:play!
于是她们播放了手机上的视频:一个电锯人玩偶出现在视频中并说道:I want to play a game!
你们所处的平台并非永久的,它被分成了4块,每块下面都有个定时撑杆,每N小时会随机松落一个,在4块小平面都松落前,你们要找到方法blablabla......在你们下方的信号锅上有一个背包,里面有水和无人机blablabla......Live or die, make your choice. (总之不赶紧自救就会死)两女生看完焦虑起来,为什么她们会出现在这绝命游戏中。
然后她们尝试扔鞋求信号,一女生发现另一女生的脚有数字怀疑对方勾引自己男人blablabla......接下去的剧情大致雷同,不过人性表现更黑暗,从一起求生到猜忌到杀死一方,结局是一女存活成为新的竖锯。。。
这部片子里其实有个“鸟”的设定一直贯穿:前文是男人死于突现的惊鸟;中间是女人们目睹着不祥的鸟、反复出现于梦中的鸟、在幻灭边缘盘旋的鸟;最后是亲手葬送那不详的鸟、吃鸟,并由此解锁决战模式。
“鸟”作为一般象征物,其基本的含义是:“高度的适应者”,而(某些“作死”的)人类作为鸟的反面,是高度的挑战者——即不适者。
而在本片中,由于剧情的安排,鸟还被赋予了第二层含义:“突发的意外”。
因此我们可以将剧情理解为:高度的不适者在面对突发意外时的行动及其结果。
很显然,如果这种意外不是突然的“跌落”——男人和女友都是死于这种情况——即片名FALL所指那种暴力式的意外,那么女性似乎是更顽强的存在。
最后,女主脱胎换骨,她所重回的地面,对其来说已是全新的世间。
凭着自己在生死悬处的所见所思,女主人公既在反省中觉察到了自己对事物的过度美化的倾向——即绝对化、情绪化,又从另一角度避免了因被迫直面不完美而产生的另一种崩溃的可能。
从结局来说,女主的女友事实上通过一场自己将在其中殒命的邀约,完成了对女主的某种义务。
当女友的身体最终带着女主人公的唯一希望坠落,后者所拥有的,只是和解与感激。
由此,女主也在内心接受了自己丈夫的离开,并同样认可了他的脆弱。
当女主人公再度与自己的父亲拥抱,她非但已经完成了父亲所期待的成长,还拥有了一般男性都无法拥有的生命强度。
为什么给出五星,如此简单的场景,要设计出引人入胜不出戏不无聊的观影体验,导演还是有些东西的。
其实在登塔的前三分之一,闺蜜一直都是个不容置疑的“鼓励者”,或者说是“挑唆者”。
女主在父亲满心关怀的一年里丝毫不领情,却对闺蜜以冒险战胜伤痛的方式亦步亦趋,可以说她本身是个相对懦弱的人。
这点从父亲也可以看出来,从未用强势的方式干涉女儿沉浸于悲痛的生活。
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是她当下最有出路的出路。
以至于影片登塔前各种死亡警告的暗示已经多到把观众吓到了,她还是上了那个塔。
我并不觉得闺蜜的鼓励有多么特别,其实一直就是简单的你能行,你能做到。
我更愿意认为是女主内心深处也有好起来走出去的愿望,只是父亲的关心让她退回到我烂给你们看我就是悲伤的心态中。
闺蜜老实说,也是求仁得仁,所有极限冒险者都有心理准备会面对死亡这个结局,只是死亡对于本人一定是难堪的,英雄都是身后的评价。
她们二位并没有那么专业,但是对于影片这种设定不必过于认真,看过《极限攀登》就知道这样的攀爬需要多大的训练程度和多自律的生活。
本来以为出轨这个桥段会让双人在塔上展开一段罗生门,但这是灾难片不是悬疑片。
出轨增加了两人关系的复杂性,也丰富了后面的反转。
找鞋如其他影评所说,绝对是亮点。
值一星。
也完成了女主心理上的真正独立,从需要人在身边陪,到需要心理支持,到自己为自己活下去。
这也是我们普通人面对重大打击恢复的自然阶段,只是在灾难下,这种蜕变可以快速发生。
毕竟能玩攀岩的人,心理素质还是过硬的。
结局简单不拖沓,在此表明自己观点,什么时候最后回到家人怀抱也是个有问题的情节?
父亲最后协助营救成功看到女儿,女儿啪啪给他两巴掌说断绝父女关系因为我是大女主就合理了?
疯了吧?
还是说父亲的角色换成母亲就一切合理?
不说了。
总之整体推荐。
开局4分钟,看得我槽点绵绵不绝干干净净的手指,还带着戒指。
全是open点,不对,飞屋檐是个大包动态转移的目标是男友的怀抱男友还不是在保护站,两个人全程处于running belay状态。
两个人之间的绳子这么短,冲坠系数爆炸。
简单说一下冲坠系数,任何物体延展量都是有极限的,跌落的距离/可以延展的绳子长度=冲坠系数,两点间可以供延展的绳子越长,那么越安全。
假如你爬了3米跌落了,那么冲坠系数就是2。
(不要以为不可能,因为有可能起点不是在地面。
)甚至你在转移保护点过程中跌落50cm,你的冲坠系数也有可能为2,风险也很高,所以就有了牛尾的存在男友冲坠,居然另外一个人没有被带起,男友是有多轻。
发生了冲坠第一反应不是建立保护站加强安全系数,相反还解开绳子,真迷之操作。
忍不了忍不了忍不了
年龄大的朋友小时候都看过电工爬光杆电线杆吧?
脚上穿两个钳子鞋,双手再绑一根绳绕过电线杆,一点一点爬上去两个女主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下来1. 把绳子分割成四段,每人两段,每段长度为信号塔铁柱周长2. 每段绳子两头系两个死结圈3. 借助绳子的拉力,双手双脚使劲往外推,一点一点慢慢走下来就可以了。
现实中可以这样安全逃生,电影如果这样就没法演了,心疼编剧,明明很容易就能下来,非得编成比登天还难
---(补充一下,下面有几个IQ不在线的,非得说柱子太粗了,绳子绕不过去。
笨蛋,你不会在平台上面先把绳子绕一圈在下去啊?
还有人说即使第一节下去了,到卫星锅盖那节如何绕绳子?
从上面下来到卫星锅盖那里你直接把绳头穿过去不就ok了?
绕好的绳子你为什么要重新绕一遍?
还有些没IQ的说普通人的体力没有梯子根本爬不下来那两个女人是普通人吗?
她俩是玩攀岩的高手,玩攀岩的都是可以轻松单手做50个引体向上的力神。
不要拿普通人的力量耐力去想象攀岩高手的力量极限
坠落毫无疑问当属年度悬疑惊悚mvp了~无论影评短评流量都是同类最多了~年尾的(野蛮人危笑)等也都相差甚远~相信看过该片的都深有体会~好莱坞一次又一次刷新题材上限~接下来就汇总一下其中的细节奥义,按影片时间顺序——方便汇总理解顺便再带你回顾一下1:影片刚开始女主就因为男友的户外意外生亡而悲伤不已时常做噩梦幻想(床头一片血)为后面大量幻觉,对话做伏笔铺垫~其实女主爱幻想,影片一开始的前缀就有所交代(这里注意一下,第一次看,不会觉得什么,二周目才注意到,不过不重要)2:闺蜜为安慰女主让其走出悲痛,约出去户外散心爬爬塔也就是步入主题,坐上车准备去时,闺蜜忙于直播玩手机差点被一辆车撞上,两人瞬间被吓得惊魂失措,感觉像捡了大命一样(当时也把我吓一跳,哈哈)这里重点讲下,有个很有意思的点在于,影片最后搭载着女主生命与希望的遥控飞机费了千辛万苦,才好不容易飞到旅馆获得求救时却瞬间被一辆车撞毁等于希望破裂,前面的,一开始没撞到你,算你走大运,后面还是撞到了(撞的无人机,等于女主的生命与希望),这两个点你回过头来看很有意思3:快到塔的时候,女主和闺蜜路过一个秃鹰在吃一个腐尸,闺蜜说适者生存(这里是影片最大的一个暗示和隐喻伏笔)这时导演 特地给了一个秃鹰和女主第一次深深凝视对望的特写(后面还有一次)镜头,意味深长,值得注意的是秃鹰吃腐尸的身上正好是肚子肠子那快,只不过由于审核镜头快速闪过 ,伏笔女主最后吃闺蜜活下去后面会重点讲4:登塔时各种特写塔身锈迹斑斑摇摇欲坠,包括前面差点被车撞到惊魂未定,都在预兆此行凶多吉少(当然,傻子都知道后面肯定出事不然后面没法展开,惊悚片惯用伎俩)这里不多阐述5:困在塔上下不去~哈哈。
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这时女主和闺蜜各种谈心打发时间,无聊到把玩戒指从手上挂到脖子上(但凡看悬疑惊悚片的多一点的就知道事出反常必有妖,给特写镜头肯定有东西)后面果然对上了女主艰难爬上塔尖充电差个垫子金属环,女主一开始的无意之举派上的大用(当然这点一点不重要只是说下任何电影,尤其是好莱坞悬疑惊悚恐怖片导演一旦给特写镜头就一定要注意)回到前面,把玩戒指到脖子上后,无意得知最爱的男友竟然和闺蜜有一腿,等于绿了自己,闺蜜当没事人一样,恰巧这时闺蜜下去捡包出事女主拉上来6:这里是影片女主第二次正式开始幻觉,(第一次是开头那,也点到了,不过那里没意义不影响不算正式),幻想里,女主拉了上来,实则上没拉上来摔死了,幻想对话里,闺蜜嘲讽搬的说。
你以为你这小身板能把我拉上来,实际上我早就已经摔死了~这点重点讲下,看似闺蜜是在为女主解辫洗白是女主太瘦小无力拉不上来,(当然也可以这么理解没毛病)但是黑暗点,实则是女主故意而为之。
或者说闺蜜的死女主占很大一部分 因为这个时间点恰巧是女主得知闺蜜绿了自己,导演特地设这个时间点这个事来恶心女主,女主在拉绳的时候多多少少有点个人情绪,分神,就这一瞬间可能犹豫或者分神,一泄力,闺蜜摔死~假设闺蜜的死是必然,推动剧情,女主也实在拉不动没救上来尽力了都是ok的,但那个时间点是个人换做你我得知最好的朋友绿了自己都多多少少有点情绪恩怨,所以闺蜜的死大可像影片中的解释女主太瘦弱拉不动,女主也确实尽力了,但导演故意在这个关键时间点拉闺蜜救她时,来个绿色恶心女主,多多少少别有用心,适者生存 黑暗or人性 就看你怎么理解,总之这个桥段很多大神解析里都有提到,闺蜜的死女主看似尽力实则带有个人的,说不好 总之很有意思7:幻觉不断出现,闺蜜暗示女主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找点吃的,这时秃鹰送来福利,女主和秃鹰在台子上一顿扭打吃了秃鹰~镜头一转女主的台子上干干净净一根扭打过后的毛都没有,痕迹都没有(当然你也可以理解吃完扔了,但起码几天口粮就这么白白扔了?
)其实影片看到这点最后,导演已经不是隐喻暗示了,而是直接明示了,或者说女主吃的就是闺蜜的尸体活下去的才有力气!!!
这时秃鹰和女主又一次凝视对望(我记得好像是女主下去到闺蜜尸体旁导演特地给的特写对视)此时女主和秃鹰已经化身了,或者说女主就像秃鹰了,导演用很巧妙的方式隐喻,秃鹰吃腐尸活下去女主也靠吃闺蜜尸体活下去一个道理,回到前面女主第一次和闺蜜看到秃鹰吃腐肉,女主当时还在驱赶秃鹰,现在也还是在驱赶秃鹰,只不过这次她是独食~ 一样的肠子那位置——(镜头明显只给到闺蜜尸体的上半身那)肚子那藏着掖着不给镜头,只有手机很自然的就塞进去当人肉垫(正常情况下手机怎么可能塞进肚子里)明显肚子已经破了肠子一地(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是秃鹰啄食的)黑暗黑暗黑暗,导演几次特写都暗示一次次了女主和秃鹰的关系隐喻~8:最后,适者生存,女主活了下来得救~其实影片的一开始相信大家都知道要出事,两个人可能死一个,但是没想到这么黑暗残酷这种方式,配合最后她爸爸的短信,殊不知的人性的黑暗
有剧透bug1:为什么第一部手机要发Facebook?
而不是发短信???????
bug2:手机塞鞋里,为什么不脱了上衣和裤子再包裹一下?
外面包个外套裤子啥的,手机一定一定不会被摔碎。
而且由于体积大、风阻大、落速慢,落地前信息应该就发出去了。
bug3:无人机飞那么低干啥?
三个bug的答案:剧情需要。
哈哈哈哈哈
高处不胜寒 电影《坠落》,两个月前的稿子了,还是发一下吧。
连我这个喜欢看各种恐怖片、大半夜看鬼片都不害怕的人,但看这个手心冒汗,你可以喷我胆小,因为我真的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后面细说)。
场景比较单一,就一座高达610米的电视塔,主要演员就两位,故事就是她们被困在这座电视塔塔顶之上,如何逃出生天。
恶劣天气、物资短缺和令人眩晕的高度,以及狭小的驻足空间,所谓“高处不胜寒”,大概也如此。
在此代入前提下,该片很多镜头和场面,真的做到了“不忍直视”,爬梯子时的紧张效果,在平台边缘处的命悬一线, 挂在绳子上的揪心一刻,效果格外给力。
如此环境,电视塔的金属摩擦声,风声等环境音效,两位主角在顶端平台时,镜头还时不时扫过下方,那种“高处 不胜寒”的感觉,手心都冒汗了。
所以电影感官是非常刺激,一定也会勾起了诸位“登高”时的回忆,效果比同类的《云中行走》《热气球飞行家》 更强,全程提心吊胆。
假如该片在大银幕上看效果会更佳。
且如今在“伪3D”电影越来越糊弄事儿、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抛弃的背景下,这部《坠落》,我是支持拍成3D格式的。
回忆起当年在电影院看3D版的《云中行走》的感觉,都很刺激。
女主角演得不错,《雷霆沙赞》里的沙赞的大姐玛丽,越来越好看。
从故事模式上来看,该片属于很典型的“独立求生”类作品,即主角孤身一人身处绝境,在在孤立无助的“密室”中脱出突出类型。
这类电影由于角色和场景双双单一,导致很难建立戏剧冲突,也使得这类作品很难编排,所以片子不算多。
但由于过于特殊,所以有一个算是一个,该模式下作品还都比较知名,比如:★女主角一个人被困在海上跟鲨鱼搏斗的《鲨滩》;★男主角攀岩时右臂被石头压住被困5天5夜最后把自己手割断的《127小时》;★小贱贱被关在棺材中埋在土里的《活埋》;★女主角被关在低温舱里出不来的《氧气危机》(来自我最爱的亚历山大·阿嘉导演);★当然这些都属于“小片”,最著名的、也是量级最大的算是《地心引力》了。
看过上述作品的朋友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孤立主角单一场景的电影有多么难搞,所以《地心引力》最终成片效果,让导演阿方索·卡隆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还是毫无争议。
但凡这类作品里,多一个能让主角说话的对象,都比独自一人“有戏”。
说白了你得让主角求生之余,有“活儿”干才行。
比如《氧气危机》里安排女主角跟“警察”等相关人员通话,后者们安排主角如何逃脱。
这也是为什么《独行月球》沈腾之外还要配一个袋鼠“刚子”,否则你让沈腾一个人,他再怎么演技好、善于搞笑,单打独斗也无济于事。
所以,《坠落》里安排了两个人,女主角与她的搭档组成“作死二人组”,被困之后还牵扯出一段狗血三角恋,纯粹属于“没戏找戏”。
否则你让她们在那么高、那么小的平台上干嘛?
当然这也是调节气氛的一种,虽然该片追求感官刺激和画面效果。
如果全程直观表达高度场面,画面张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但该片后半段,有一段类似《地心引力》中乔治克鲁尼“回归”的设定,还是比较有意思。
PS,《坠落》的故事模式,跟2010年那部《冷冻》其实非常像,后者是两个人被困在高空缆车上,但从观赏性来说,本片显然要比《冷冻》要好。
当然电影故事乏善可陈,因为这种单一场景的作品,只是靠着画面和情节效果,叙事张力肯定会不足的,而本片从动机 到收尾,都略显仓促,好在主体段落比较充实,且逻辑方面,至少是够用的。
因为“够用”就好。
编剧理论里,有个“老师永远不会教但人人必须懂”的理论——作品为了达成某些戏剧效果,必要的时候,可以违反一些现实逻辑。
比如《地心引力》里,女主角最后依靠天宫号逃出生天,这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两艘飞船不在同一轨道上。
本片也是如此,比如手机电量、绳子的长度、女主在塔顶的坚持时间等,在现实里都是问题,但电影中则是为考虑戏剧效果,否则就编不下去了,至少这些bug没有到了影响剧情走向的地步。
其中最大的BUG就是下图无人机和手机的问题,我们认真分析一下:
“为什么不把手机绑在无人机上飞到有信号的地方?
”“手机是用来操控无人机”图中这二位说得都有理,但也都没喷到点子上。
无人机没有手机可以飞吗?
大部分是可以的。
手机只是相当于无人机的眼睛而已,并且用来监测飞行数据及飞行状态这些。
有的无人机不连手机是飞不起来的,但大多数无人机,是可以抛弃手机“盲飞”的,但不方便回收罢了。
电影中明确显示,手机是接在无人机遥控器上的,这种一般来说这种抛弃手机完全可行。
如今是否有直接用手机操控的无人机?
俺好久没玩了,不太了解。
但我觉得科技这么发达,肯定有吧。
其实真正的答案是——那么小的无人机可能带不动手机。
电影中的无人机,主体大小也就跟手机差不多大,这种大小的无人机,上面绑上手机是肯定飞不动的。
但是,你只是要手机去到有信号的地方,而且无人机虽然带不动手机,也是有动力的。
可不可以让无人机带着手机,以非自由落体的方式,匀速下坠,在摔碎之前,把信息发出去?
当然这样做是有风险了,相当于赌一局,闹不好就手机和无人机全没了。
所以电影最终还是绕过了这个观点,毕竟为了戏剧张力,否则无法达成这么紧张的效果。
但比起逻辑,该片最大毛病是动机没有搞好,因为攀岩/极限运动爱好者,与爬电视塔是两码事。
你要说为了克服心魔+扬骨灰,那直接继续徒手攀岩不得了?
电视塔是有梯子的,你猜梯子是给谁准备的?
这还克服个毛线啊。
说不好听的,只要胆子足够大,这个电视塔是个人就能上去,跟她们是不是攀岩爱好者无关。
所以动机方面没有处理好,让观众会觉得这俩主角脑子短路,与其说是极限挑战,倒不如说是作死。
从而引出了一系列问题。
可见,但比起同类几部作品,该片动机处理并不高明,但代入感,其他几部作品是无法比拟的。
因为登高恐惧人人都有。
诸如《活埋》《氧气》主打的幽闭恐惧,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同身受;《鲨滩》的深海恐惧同样如此。
而《地心引力》的深空恐惧就更观众可以体会了。
所以这些作品主打的不是体验感,而是随后的故事性和戏剧效果(以及画面效果)。
但《坠落》可是实打实地依靠“体验感”强化观感的。
把大众对高处天然的恐惧,进行了视觉并放大。
我不是恐高症,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也不是,真正的恐高症我见过,连过街天桥也不敢走,站在二楼窗户边就头晕,再高点就不能走路了。
咱大部分人只是单纯的畏高,是人类祖先给咱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估计是直立行走之后,无法像猴子一样继续在生活在树上,经常摔下来,从而诞生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有过类似“登高”的体验,我有过一次,是“爬烟囱”。
是在我大学实习时期,确切地说,是朋友的实习。
我同宿舍的哥们,他是学环境的,大四实习的时候在一个厂子做环境监测。
有一天他来找我,让我帮他完成一项任务——去烟囱顶上“扫灰”。
其实是进行灰尘采样,回去化验看烟尘里某些含量是否超标,但需要去烟囱口附近进行烟尘取样,所以要爬烟囱。
我那哥们外号叫“大熊”,听这名字就知道他什么体型,爬杆是别想了。
但登高这种事儿我也发怵啊,就发生了如下对话:“这么多人你为啥找我啊?
”“咱俩关系好!
”“说实话!
”“你是练武术的啊”“我靠,我练过武术你就找我猴爬杆啊?
”“不然呢?
”于是我们就去了,回报是他请我吃顿饭(后来觉得亏了,以当时的状况,应该多讹丫几顿)。
我到地方一看,长出一口气,不是“猴爬杆”。
是那种转梯,向蛇一样盘亘在烟囱外表,类似下图这种。
即便是这样,走在上面也害怕啊,旁边就一个扶手,没遮没挡的,是真吓人,走在上面别说往下看了,往两边看都不敢,而且踩在铁梯子上发出的声音,都让我提心吊胆,生怕掉下去。
最离谱的是,因为要取样,我最后真的猴爬杆了。
在顶部的平台上,还要上一截爬梯才能够到顶部的取样点,就跟电影里那垂直梯子类似。
虽然没爬两下吧,也就4、5阶,就这也把我吓得,终身难忘。
下梯子的时候,我更不敢往下看了。
回到地面时候,浑身都湿透了,而且发现个严重的问题——刚才忘自拍了。
我带着手机呢,之前还说上到顶拍一张,结果完全忘了这回事儿,就想着赶紧下去。
所以看到电影里那一幕,代入感真的很强,我曾经爬不算高的烟囱都一身冷汗,一个600多米的电视塔,顶端就那么点儿地方,那感觉可想而知。
其实世界上就有高空作业的工人,去视频网站和平台上搜一下,诸如“高空作业,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10万工资换个灯泡”什么的,你就能了解且佩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本文最后三张图都是来自真实维修工人的拍摄)。
比如片中电视塔上的梯子,就是给人维修人员攀登用的,只不过都有保护绳等配套保护措施,不像电影里二位“裸上”。
剧透剧透剧透看了好多评论,还是想以这种类型片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反正又没人看。
首先给出我自己的评分——五星。
它达到了我想要观影的预期值,特别是这种片子,你看的是什么?
是惊险?
是刺激?
还是血腥?
对我而言,主要是在观影过程中,围绕主角一行出现的困境以及如何解决这种困境,以及解决方式是否巧妙为主要看点。
比如,无人机电池没了,怎么办?
第一次无人机求救失败后,个人觉得这两人game over了,根本没有充电的可能,绝望程度四颗星。
怎么办?
塔顶上能充电!
从两人攀登前的晚上,两人在驿站里,就曾远远望着那颗灯,以及女二教女主如何通过转下电灯泡进行充电,偏偏这一伏笔在关键时就巧妙用上了,引出了女主爬上最高的顶峰进行手工充电。
从没有电,到找到充电的方法,个人认为这个解决困境的办法让我眼前一亮。
当然,我也想过:铁塔不可能通电,无人机不可能就这么充上电,就算充上电也不可能短时间充满,甚至飞行距离不可能这么长。
我当然知道不可能,但我更知道自己是在看电影,在那样的绝望的气氛中,这么一个救命稻草我相信它是唯一成功的机会,我也认同这样的解困方式;又比如,女主饿了几天几夜,没有能量补充,怎样续命?
绝望程度五颗星。
解决方案:吃掉秃鹫我当然知道,一个手无缚鸡饥肠辘辘的女子怎么可能秒杀秃鹫,可我也知道,这是电影,是一种在绝望时补充能量的最优解。
当看一部电影,我们的诉求是什么?
是沉浸在剧情中,为主角脱险而欢呼,为局势的变化而揪心,绝不是拿着放大镜,去一点一点找电影里的漏洞和bug。
什么女主为什么作死,为什么要穿瑜伽裤,这种塔根本不可能存在,高温和低温根本不可能让人活过一晚等等,我知道这些都是漏洞,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却不是。
如果你要较真,你大可去看真实的纪录片,可能那种题材你更能get到那些真人真事的点。
当然,如果出现一些人体特异功能发电,跳上秃鹫背上脱险这种明显问题,我也自然会来吐槽。
可一部电影,用夸张和惊险的镜头,在短短一百分钟让我跟着女主揪着心,期盼着奇迹,并且用一些较为巧妙的办法化解了困境,我认为这就是看它的意义,这也我个人看电影和读作品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抛去设定的真实性不谈,这绝对是低成本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比起眼前一花,还是菊花一紧的恐惧更真实……
又名《为何国外人这么少》、《多个朋友就少条路》、《听爸爸的话》、《苹果手机电池高光时刻》
看完觉得很一般
这种有设定、有反转、有新意的片子着实需要鼓励……对恐高症患者太友好了!心惊肉跳八十分钟,一本满足……
女主问鞋和扔尸体的情节直接加星。
出个VR版!!!恐高症暴力疗法!太好看了!看完跟自己健身了俩小时一样爽!希望国内引起大荧幕版,真的是目前今年最惊喜的黑马!
她俩好莽啊,感觉很不专业,完全不像很有经验的极限运动者,比如为什么不事先检查安全性,为什么没有助手或者伙伴在下面接应,两人全程单肩背包,不掉才怪,女二还用力晃梯子逗女一,直接加速梯子脱落,只能说她们这么多年就这样攀岩还活着是运气好吧
编剧有问题,人设配置几乎和《黑暗侵袭》一样,低配版。有无人机还写啥纸条,手机卡个短信飞远点不就行了。再说女二在油管上传自己去爬塔的预告和视频,那么久不更新没人报警的吗?女一爸爸联系不上孩子不去找的吗?携带的装备补给非常外行,闹着玩一样。俩女孩五十米高空实拍勇气可嘉,加一星。
这俩人眼妆都不防水啊。
《坠落》——又是渣男出轨疯批闺蜜的尴尬剧情,值得肯定的是,她每往上攀登一步,我的心却感受到了地心引力的作用。
之所以是双肩包是不是在关键时刻要双肩背呢……
这么热的天梯子肯定很烫 they shouldn’t make it to the top in the first place lol 这个怀疑导致我全片都没法进入状态哈哈哈哈
荒郊野外生命在流淌年久失修保护有限年轻人,玩得好野啊何苦挑战极限,自寻烦恼从来不说143,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手机倒是电满足的但有句刚句,人家核心真心完美啊
看的得了急性恐高症,手心冒汗,双腿发软。明明坐在椅子上,却感觉屁股下面就是高空。这要是在电影院看得多刺激。另外,这恐高症里面还多少有点晕胸……
美式网大(我现在真挑剔
高概念+奇观与叙事间的张力。极度开放的自然空间与密室叙事,作为工业废墟的高塔和自然荒漠,在极端情境下的静止/禁锢由心理感知(恐高症)转换成为某种生理惊悚的奇观
憋尿片。看到一半居然成了两女抢一男的狗血戏码,其实根本不用抢,三个人在一起挺好。还好结尾反转很给力!
渣男骨灰扬,女孩当自强。
不恐高,但晕奶,,,
跟那个 极限攀岩纪录片一样,就这种专门吓唬恐高症的片子比鬼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