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片尾,忍不住抄下来了附上片头的Benjamin Britten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一首曲子教你辨别所有乐器的音色_三次元音乐_音乐_bilibili_哔哩哔哩Now we will demonstrate the orchestration of M.Desplat's musical suite.A little electronic metronome sets the time.First, a harp. 竖琴Next, the pizzicato cellos.拨奏大提琴Flute and piccolo.长笛和短笛Electric guitar.电吉他Ukulele.尤克里里/夏威夷四弦琴Classical guitar.古典吉他Banjo.班卓琴/五弦琴Thin wood blocks.薄木鱼And two more harps.再加入2架竖琴B-3 organs.B-3风琴Celesta.钢片琴Bowed vibraphone.弓形电颤琴And piano.钢琴Pizzicato violins.拨奏小提琴And double bass.低音提琴Tubular bells.管钟And the glockenspiel.钟琴The ride cymbal.打点钹Piatti.钹Snare drums.小军鼓Gran casa.低音鼓Timpani!定音鼓Sixteen baritone bass singers.16位男中低音Xylophone.木琴Bassoons.大管/低音管/巴松管Clarinet.单簧管/黑管French horns.法国号/圆号Tenor Sax.次中音萨克斯管Trombone.长号Tuba!大号Trumpets.小号Triangle.三角铁Thank you very much for listening.
电影早就下好了,安静地躺在E盘里,无人知晓。
搜索影视资源的时候,我会特别跳tone,恨不得一目十行、一翻十个页面。
是的,我很浮躁,把它找到的时候,但没有多大的映像,想想应该是诺顿的名字吸引了我吧。
然后,下载的时候就比较漫长,2.18GB的MKV格式,快车下了有两天才结束。
而此时,自己已没有了去看的动力。
请不要笑话我,浮躁是国人或网民的通病,无一例外。
观看是偶然一起看的。
两只鹦鹉和夸大的双嘴可爱地画出来挂在酒店两个床中间的壁上,我觉得很美,但有人第一眼就认为我是故意有心的安排。
我立马有点失语。
很久很久以后,断断续续的两人肉站动作片终于在某个断点断流了。
在靠近冬天的长春,居然能发了满身汗的我很释然,完美并不美,我心很安慰。
“我们看个片吧,”he said.“好啊”。
于是,把E盘不多的存片翻出来,第一眼就是它了。
影片处处在显摆的欧美田园风光,与天天在中国城市里看到的各样人群,极差真是巨大。
好在我都有过体验,但电影于他的感受呢?
我不懂,此刻也不想懂。
我需要平静,需要面对刚刚床戏的失败,总结,再总结,一往无前。
此刻的心情真的遭透了,而且,这种失败也挽救不了什么,以后依然是天各一方,各找各欢。
一伙半大的孩子们接受着野外生存训练般的锻炼,却一个个嘴里发出极为新潮和都市化的词语,有时候那么较真,那么任性而专注,想去取悦镜头前的每一个你。
可是你的心,到底会飘向哪里,我是没有能力去拥紧你的。
下一秒,请你放心去飞,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我也想能跟青春的你一样,较多地耽于幻想。
但是,我不喜欢住在不是自己名下的房子里,不想用着实为借来的这样那样的新潮工具,不想在享受生命的时候没有立在自己构建的坚实稳固的根基。
是的,本质上我好怕,我怕战乱,我怕纷争,我怕被剥削,怕被欺凌。
而这,没有什么可羞耻的,国人谁还不是这么提心吊胆地过一生?
出身的那一刻就决定了现在的我,而我,也学会不去羡慕那些二代们。
所以,我尽量去行动,去实践,同时兼顾好自己的体能。
屏幕还在持续的缓行,画面美丽、人物诙谐、动静有致。
好想,真的特别想,在影片处处好山河的背景下,我俩也和这些小孩子、大孩子,诸如诺顿威利斯胡子老头们一起,甚至少量惊世过的老娘儿们,像个自然人一样,到处漂泊一番,不辜负此心的美意。
是的,我想不论怎样,我已提前对你说好,Auf Wiedersehen!
导演Wes Anderson继2009年赢得一片盛赞的动画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之后,今年的新片《月升王国》同样充满了个人风格:天马行空的构思,绚丽多姿的画面,以及隐藏其后的深沉伤感而又温暖人心的主题。
居住在虚构小岛上的少年男女主角对各自的生活都充满了绝望,于是静心策划了一场私奔出逃记。
这个年岁的孩子之间的感情是自然而又纯粹的,相互之间的一见倾心也是出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
与影片如同插画般亮丽的基调形成的强烈反差,其余主要出场人物的生活可谓是灰暗晦涩的。
童子军营长(爱德华诺顿)无边无际的挫败感、警察(布鲁斯威利斯)的孤单寂寞,以及女主角父母(比尔穆雷和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的貌合神离和惶惑不安,都指向了男女主角绝望态度的原因——荒谬混乱、缺乏秩序的成人世界。
这此出逃风波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逐渐步入高潮。
整个小镇的人聚集在教堂避雨,而这个教堂本来要上演的正是挪亚方舟的舞台剧。
《圣经 创世纪》中记载耶和华见到世界在败坏,人的罪恶极大,决定用洪水毁灭一切,同时拣选挪亚制造方舟,保留生命的希望。
暴风雨中的小小教堂,充满了方舟的意味,而借这方舟躲避灾难的众生,也如愿的在风停雨歇后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重生。
孩子们的成长路途宛若学习交响乐,正如电影开始讲述的那样,只需将每种乐器的旋律有条不紊的合并起来,而现实的成人世界里却往往是那样的凌乱不堪。
这些大人们在这场危机中一一征服了自己的软弱——营长在危难时刻扛起了组织众人逃生的重任,警察义无反顾的收养男主角,女孩的父母最终敢于面对家庭的危机,就连铁石心肠的社工(蒂尔达斯温顿)也同意对男主角的行为网开一面……这一切正是成人对这个世界应该负起的责任。
作者和导演对这两个被忽略的孩子自始至终充满了脉脉的温情,他们在各自生活的绝望时刻迈出的脚步,正是他们心中勇气和纯真的象征。
有人说这部电影讲的是少年的纯真爱情,这固然是一部分。
我却认为,电影讲的更多的是少年人心中不灭的幻想、憧憬和希望,正如最后一幕两人在小岛最北端静谧的海湾边搭筑的一方净土——月升王国。
模糊的记忆里,我们曾经见过那样王国,那里像杰西和莱斯莉的特雷比西亚(Terabithia),彼德潘的梦幻岛(Neverland),卡尔和艾丽的仙境瀑布,而这回,韦斯再次创造了它的另一个形态,在礁石和树林外,一片小小的海湾,黄色的帐篷,属于两个12岁少年的月升王国(Moonrise Kingdom),并再一次证明他浓烈个人视觉风格和独立精神的又一次胜利。
虽然目前只在电影院里看了一遍,但《月升王国》里安德森风格结构的完整性鲜明地体现在他看似松散的叙事风格上强迫症一般的对称感。
镜头语言中依旧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画面构图,开篇的圆形地毯和旋转镜头以及许多极度对称的画面,模仿欧洲油画似的的前后景结构,从特写往外推的长镜头和从广角到人物冲入镜头前的特写,俯视,分镜,还有Sam和Suzzy通信时快速的剪切和摇摆。
安德森不用多说而是从一开篇就不断地把他那些偏爱的意象不停地抛到我们眼前,黑胶唱片,黄色旅行箱,红色格子包,望远镜,Suzzy不停重复的动作,直到Sam的出现,我们才恍然大悟,然后它们就成了两个孩子出逃之旅不可或缺的象征,还有那些絮絮叨叨的字条。
这是一个可以从中间折叠来看的故事,开篇和结尾的场景,相遇时和最后时刻的教堂场景,前后两次出逃,以及两次逃跑途中Suzzy为男孩们念故事、电报分镜和我们爱德华诺顿对着录音机喃喃自语的情景。
这样巧妙精心的安排很多,安德森让他故事里面的每个人都透出了那么点歇斯底里般的情绪,强迫症似的去相似又不同的地方重复相似却又不同的行为。
而再细腻的风格都是要服务于故事本身,Sam和Suzzy的故事并非另辟蹊径,如Mary and Max一般彼此倾诉互相慰藉的两个孤独不安的灵魂,如《仙境之桥》里一样出逃自我救赎的两个孤独的孩子。
但Sam和Suzzy的故事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里有了孩子们的爱情,那笨拙的模仿着大人们相爱模式的却让大人们自惭形秽的纯粹的情感。
韦斯安德森依旧昏黄的画面和浓烈色彩的长镜头里,随处弥漫着孩子们那个纯洁的世界里,纯粹的孤独感。
可是这种孤独,并不让人绝望,这是与大人们世界里的孤独最大的区别,我想潘多拉把盒子递到孩子的手里时,在他们看似幼小的身躯前夸大了这个世界的可怕,却也给了他们独自战胜这一切的武器,不是希望,而是勇气,去勇敢地逃跑,勇敢地爱,勇敢地生存,勇敢地死亡。
孤独的孩子们都并不理解为何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当Sam发出为什么你要讨厌我的疑问时,当Suzzy为自己不稳定的情绪偷偷地收藏拯救问题儿童的书来看时,你是否感受到他们一定曾很努力地想与这个世界走的更近一点。
Sam并未因为自己是孤儿而绝望。
挂满身上的徽章和他出色的野外求生技能中我们看到他对生活的热情,而他走进了Suzzy的生活。
Suzzy说自己感觉更像个孤儿,人们理解不了她愤怒和悲伤的来源,她只能从童话故事里面逃避现实的残酷。
而小Sam的闯入给了她走出去的希望。
在结婚前,两个孩子被再一次质问到了他们对自己爱情的忠贞和责任。
蹦床上的孩子像个钟摆一样暗示着时间流逝,而我相信两个孩子心无杂念的讨论结果在那一刻一定的坚定不移的。
而Sam紧接着下来对Suzzy身份的捍卫就证明了这一点,他对敌人说,她现在不再是我的女朋友,而是妻子。
当Suzzy的妈妈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丈夫和情人,她的父亲没有勇气面对破碎的婚姻,小岛警官没有勇气去争取自己的爱人时,Sam和Suzzy站在电闪雷鸣屋顶上,准备为她们的爱情付死,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大无畏似的的情绪渲染,依旧是用孩子幼稚的口气说出了那句Thank you for marrying me。
荧幕内外的大人们却都无法再落出嘲笑的神态了。
多少成人王国里面的信誓旦旦面对它变得一文不值。
多少人曾认为她们爱情荒唐而不堪一击,而他们赢得了第一批盟军依旧是孩子们,直到赢得所有人,宣告了月升王国的胜利。
充满冷幽默的故事让我笑了全场之后感到惶恐不安,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胸口,不停敲打着自己的记忆中的对什么东西应有的良知,升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愧疚感与悲伤,仿佛一种刻骨铭心的乡愁,那故乡是记忆中一个遥远又亲切的国度。
在那个王国里,我们渡过了自己的生命形态中的一段时光,可那是什么时候的事?
却似乎遥远的不太真实。
我们记不清它离开的时候是哪一天,甚至寻不得任何离开那里时的线索,什么天气,什么地方,那里更像是记忆里模糊的碎片,而与此刻今生无关,仿佛来自遥远的上辈子。
于是我终于理解为什么成人的眼中孩子们都理所应当是无忧无虑,言听计从的,好像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那段时光一般。
让我更相信童年离开的时候,我们的上一个灵魂一定是死了,在我们离开的那一天,然后我们像死后重生般,变成了另一个人。
电影里面不断强调着孤儿院的可怕,所谓的问题儿童要接受shock therapy。
没有办法想像接受那样治疗之后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就像实施一种谋杀一般。
而童子军的阵营就像处于孩子世界和大人世界的边缘地带,威利斯大叔和爱德华诺顿都这次都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做绿叶。
最终还是老天给了大人们一剂shock therapy,最后那个的暴风雨的夜晚,韦斯用他频繁使用的一种漫画似的画面处理方式,平移的镜头剪接,外推的广角和屋顶人物的剪影,突出了冲突,并再一次证明了别管动画还是真人,这样的画面,导演我都是驾熟就轻的。
然后我们长呼一口气,为童年的胜利欢呼不已。
我曾在一个阴雨天独自坐在候机厅时百无聊赖地观察了一个学步的孩子良久,直到一种莫名其妙的震惊感突然冲了出来。
她一直笑着一次次爬起,在每一次跌倒后都没有丝毫地犹豫,而我相信在她的世界里,那就是最大最艰难的挫折,让那时的我想到自己当时因失败而无法摆脱的沮丧而突然感到羞愧起来。
于是我更加坚信,想看到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就去看看孩子吧。
也许那就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启示,终会带我们找回失落的王国,寻得我们遗失的美好的灵魂。
若真有那一日重回故土,我愿意如孩子们一般用全部生命无所畏惧地永远捍卫着样这一个小小的王国,在向着自己梦想之地的路上,带上自己所爱的一切,牵着所爱的人的手,翻山越岭,战胜敌人,想到这里,还有什么比这更浪漫的故事了吗?
对于表面宁静到时间凝固的生活来说,安德森总是会安排一场离经叛道的出逃冒险打破这场平静,掀起凝固硬壳中的波涛汹涌,然后再回归于宁静的生活。
循规蹈矩,但是要敢于僭越,挣脱与框架之外的出走,但是要如同游子归家,落叶归根般的同现实和解。
这似乎是他无法逃离的底层意识,正如他在采访中对于重复自己所作出的解释:“虽然每次都以为自己在做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成品又总是与前作有相似之处,是因为这些都在同一个操作系统里运行。
” 这种挣脱与打破在《月升王国》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具有一脉相承式的外化体现。
那是一种要反抗却并不抵抗的温情姿态,就像是一位绅士歇斯底里爆发之后,又平静的双手抚平发丝优雅的整理袖口不紧不慢的说声抱歉。
毕竟冲突,放逐,私奔,出逃只是反抗的姿态,是现实之外的喘息。
因为现实无法逃离,只能隔离,而隔离意味着时间和空间的短暂分割,部分总要回归总体。
所以每次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总是会有一种即合理又荒诞的和谐,有一种即自由又拘谨的贯通,有一种叛逆和顺服的纠结,有一种既欢喜又忧伤的融合。
这种细腻的情感,在音乐里跳跃起伏,在色彩里流淌明艳,在追逐中生生不息,在动画式的镜头里皆大欢喜。
他的故事中总是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单,一种纯粹却无法排解的忧伤。
12岁的问题小情侣玛戈和苏西则是对于现实孤寂的反抗。
两个孤独而纯净的灵魂相互吸引而展开的反抗孤独之旅。
一个是辗转多个寄养家庭的不能融入童子军集团的孤儿,一个是看破成人世界的波澜与虚伪而无法获得理解沉浸于从图书光偷奇幻小说的不良少女。
他们从彼此的孤独中找到共鸣,并决心逃离孤独本身。
月升王国变成了冒险之中的桃花源。
现实之外的奇幻岛。
这是比狐狸爸爸成人式的反抗更为浓烈的叛逆,以生命的代价。
当苏西读故事时,玛戈躺着她的腿上假装抽着烟斗说:“我听着呢,别停下。
”那种既荒诞又合理的和谐感,总是能抓住你的心绪。
两个12岁的孩子如此,太荒诞了,可又很现实,因为这里是桃花源,是奇幻岛,是月升王国。
现实的价值标准在这里不成立,这,自有月升王国自有的价值。
这是戏剧的力量,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荒诞成为合理。
故事的一条线是12岁少年少女有序,目标明确的私奔;另一条线则是混乱,失衡,缺失方向的寻找。
少男少女例行公事式的亲密和律师夫妇分床而睡的礼貌问候以及镜头定格下,中间欧式吊灯两旁的对称床影。
让你看到疏离式的亲密无间以及亲密式的疏离隔阂。
如同第一幕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创作《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意图教授青少年如何将各个乐器组合安排成为有序规整的交响乐一样,玛戈和苏西也在追求者属于自己心灵和自由的有序和谐乐曲。
而影片最后的彩蛋也说明了,作为异常音符之后的有序回归。
你知道有些改变了,新的有序会随着回归而开启下一轮的交响乐。
这种是有一种向阳而生的带着忧伤的欢喜。
如果你看到了看到了这电影的名字,看到了这海报,而且你不知道韦斯·安德森. 你可能会说: 老婆,走,咱还是去看喜洋洋吧。
这也就是我09年看到《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反映一样儿一样儿的。
但是我不得不说,这哥们儿拍的电影儿真是.. 怎么说呢 它能让你抛开其他琐事 安安静静的看完整部电影。
就像这部《月升王国》,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躺在洒满月光的床上,妈妈坐在你的身旁慢慢地在给你讲睡前故事。
这种感觉真的是很舒服很温和。
故事发生在一个英格兰的一个叫new penzance的小岛上,这个美丽的小岛人烟稀少,避开了了喧嚣和嘈杂一开始天气老爷爷的出场和调皮的背景音乐就已经大概了解了这片子的基调。
之后童子军军营发生的逃跑事件开始了小男主角sam的旅途。
独木舟,小溪流,满地的落叶和金黄色的草场迎来了我们的小女主suzy。
一对大人们严重的的‘问题儿童’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离家出走之旅。
旅途上两个小情侣极其简单的对话和俗的不能在俗套的剧情,但是却表达出了他们的情感是如此的纯粹,美好。
包括最后的摸胸,舌吻 这种大人都会脸红的事 在他们这里显得如此自然。
虽然一夜之后,他们还是被发现,被拆散,被隔离。
但是他们的爱情还在,小岛上人们的人性还在。
最终在他们的执着的努力下,他们走在了一起。
就像刚开始一样,女孩用她最爱的望远镜看着男孩,男孩在楼下回着女孩的飞吻,他们的爱情跟这个小岛一样安静,纯洁,美丽。
在商业片漫布的电影业,这部片子就像里面的小岛一样,很僻静,但是很美丽。
我们可能对大人们的爱情已经麻木,高帅富的肌肉,白富美的丰乳翘臀让观众的眼球挂满了血丝。
但是这儿童世界里的爱情萌芽,却让我们觉得眼前的世界一片清新。
导演用简单的剧情和对话搭建了这部片子,好像安德森在用一直很粗的毛笔,勾勒除了一幅很美的画。
但是从一开始的诺亚方舟更衣室的相识到最后的罗密欧朱丽叶的窗前地下,却像是已经用去了一辈子一般。
这绝对是2012年我看过最舒心的片子,没有之一。
Wes Anderson的最新梦。
橘红色的田园式房屋。
金色的麦田。
少女的裙子。
童子军的军装。
与Wes Anderson之前的每一部片子一样,一个色调温暖,严肃又可爱的童话。
让人忍俊不禁。
舒心惬意。
还有诙谐背后的阵阵忧伤。
一个名叫New Penzence的小岛上, 从童子军中出逃的孤儿少年Sam和叛逆的少女Suzy相恋并且相约离家出走,从童子军营长到Suzy的父母到警察局警长整个小岛上的居民为此大费周章的找寻两人的足迹。
两人在野外过起了亚当和夏娃一般的野外生活,可惜好景不长,被搜寻他们的一群人等逮个正着。
Suzy被恼怒的父母带回家,而Sam由于养父母不愿再接受他回家暂时住在治安官家里。
回家后,充满怨恨的Suzy当着母亲的面揭发了她与警长发生外情的事实,而孤独的警长也和暂住在自己家里Sam渐渐产生了父子一般的情愫。
就在Sam即将被送往孤儿院之际,童子军里的小伙伴们决定出手搭救这对苦命的鸳鸯。
趁着Suzy母亲与治安官见面,Suzy父亲酒醉不醒的夜晚带走了Suzy并且救出了Sam.一行人划船逃到了与小岛一水之隔的Fort Lebanon,两人甚至在一位童子军的表哥主持下举行了无法被承认的婚礼。
然而这时包括前来接受Sam的孤儿院女工作人员的一干人等已经发现了他们足迹,追踪到此地,这时又遇到百年不遇的暴雨造成洪水冲垮大坝,所有人都逃到当地的教堂避难-那是Sam和Suzy一年前相识的地方。
各路人马汇聚一堂,孤儿院的工作人员坚持要将Sam带走,而这时已经动了恻隐之心的警长出面制止,Suzy的父母则同童子军长官大吵大闹,整个教堂顿时乱作一团......就在这个当口,早一步躲到教堂的小两口见已走投无路,一起逃到了教堂的屋顶。
此时暴雨已经越下越大,两人被迫爬上教堂的塔顶。
警长连忙上前准备搭救,就在两人互相亲吻道别,手挽手准备纵身一跳时,治安官及时出现,并让孤儿院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讲机告诉了Sam自己想收养他的愿望。
小两口到此相视一笑,答应了治安官这个决定。
此时众人终于迎来了一个还算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部片子是Wes Anderson2012年最新的作品,片子里不乏他的老伙计,扮演Suzy父亲的Bill Murray,还有饰演童子军搞笑表哥的Jason Schwartzman.(这两位在同Wes Anderson合作过的次数里都排到了前三,当然第一名是Owen Wilson.其实我更想看到的是Luke Wilson)剩下的几位角色个个都是大牌,Bruce Willis扮演不苟言笑的警长,Edward Norton饰演冒失的童子军营长,还有饰演固执的孤儿院工作人员的奥斯卡影后Tilda Swinton.在Wes Anderson的片子里你不需要太飚演技,不温不火的本色演出就已经够了。
以前看过的Wes Anderson的《特伦鲍姆一家》、《穿越大吉岭》、《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每一部都是色彩柔和,伤感和喜感共存的童话。
当你看到他片子里那些偏黄的暖色调和诙谐的角色的时候,你会觉得像在读一本儿童读物,他会让你放下一切现实里的恐惧与不安,让你暂时忘掉现实生活的战火纷飞,你希望活在他的故事里。
而当你看到影片里那些令人心酸隐隐作痛的故事时,你又会觉得他正在为你讲述的是一个成人世界的童话,在这里,时光无法倒流,失去的无法挽回,天真和任性是最大的罪。
Wes Anderson总是习惯在色调偏黄,安逸精致的世界里讲述喜忧参半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角色或是经历了痛苦,自我放逐,或是经历了磨难,切肤之痛后,才会真正的成长。
犹如《特伦鲍姆一家》里与同样叛逆的Margot切下自己的小拇指,本片里Suzy忍着疼痛和鲜血让Sam为自己戴上用鱼钩做的耳坠,只不过通过的是他人之手;而《穿越大吉岭》中,多年互不联系的三兄弟也是在大哥弗兰西斯遭遇严重车祸后才走到一起,三人经历了无休止的打打闹闹,分分合合,走过了自我放逐的过程,最后甩下了生活大包袱,赶上了通往新生活的火车。
虽然Wes Anderson的故事总是同时带着抑郁和感伤,但他留给观众的结尾大多数是皆大欢喜,一心向好的。
他的片子像是秋天里温暖阳光下的梦境,在这里他不紧不慢,向你娓娓道来一个个孩子气又一本正经的童话故事。
有眼泪,有痛苦,但是一定没有绝望。
有人批评韦斯•安德森拍电影总是“他的”,意思是说个人风格过于鲜明,甚至几部片子连色调都是一样的,感觉真是黔驴技穷;还有人说韦斯•安德森拍的电影里面的孩子都像大人一样成熟,大人都跟神经病一样失真,简直无法理解。
我觉得这些评价都对了——不过安德森也没错。
我们不必要从心理学、人类学、文学或者其他的什么学的视角分析荒诞为什么会让人笑,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就是笑了。
你可以说它的色调一致,那又怎样呢?
不如用犯罪电影的色调试试?
你可以说它的大人神经病,那你肯定也是无法理解孩子们是如何看待世界了。
安德森就是这样,他不严肃,也不喜欢说教,他不相信孩子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幼稚,也不相信成人就应该整日沉于看似深奥的思辨世界当中无法自拔。
世界原本就是那么鲜亮,人们原本就是那么简单,把人置身与自然,把平等根植于每一个角落,这才是韦斯•安德森心中的理想。
不信你看看题目就知道了:这是一个王国,是个童话,与那些板着面孔的评论毫不相关。
片子一上来就直拙得很,所有的镜头都拐直角,要不就是上下搬弄,前后腾挪,横冲直撞。
充满期待和神秘感的女孩儿和望远镜,扣人心弦、激昂有力的音乐,跟着鼓点儿变色的标题,还有那个大红衣服跟纪录片外景主持一样的老头儿,帐篷上那个正常人肯定不可能钻过去的洞(《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经典桥段在这里被喜剧化地搬了出来)——所有这些一上来就会颠覆你并告诉你,对于这样一个电影,还是别当真的好!
不过,一切幽默和悠闲都被那个洞打破了——一个童子军逃跑了,尽管洞甚至小得根本不可能钻过一个人去,但人还是真的消失了。
我把它称作一场冒险。
一座小岛,一段旅程,把它称作儿童版“勇敢的心”应该说毫不过分。
松针、青苔,小溪、高岩,这些曾经在成人史诗当中出现的风景也出现在了一幅小小的手绘地图上。
伴着一段轻轻松松、奇奇怪怪的印第安风乡村音乐Kaw-Liga,我们随着沙考斯基的小船穿过这座小岛神秘的最深处。
不久之后,那个拿着望远镜的女孩儿也消失了。
翻一翻女孩儿的盒子,大人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每日拿着望远镜望向远方的苏西,等的就是沙考斯基!
两个十几岁出头的小孩儿居然私奔了!
他们因之前的相遇而一见钟情,于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最终来到了一个并不甚大,但风景绝美的峡湾。
他们幸福甜蜜地生活在一起,却没想到时间不长就被女孩儿的父亲拔了营寨(真的是连根拔了)。
两个人从此分离,却没想到事情远没有结束。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孤儿沙考斯基将会被社区服务送往少管所。
所谓“少管所”,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如果看过《四百击》(The 400 Blows),就会知道孩子将会在里面受到怎样的待遇。
吃饭时提前动口会遭到毒打,时不时还要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如果你妄图逃跑,待你回来之后便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其中的主角安托尼步履不停地奔向大海,但在终于看到大海的那一刻,他却猛然回过头来。
我们在他的眼神里看到的是绝望,因为那灰蒙蒙的海根本不能代表自由,走近了才发现那是尽头。
不过,幸好那是新浪潮的特吕弗,而不是治愈系的安德森。
安德森显然不是个严肃的人,他的影片恰恰是在有意与之违和。
我想,《月升王国》讲的是“实现”,而不是“现实”。
无论是娘炮童子军指挥官还是警长,大人们仍然富有爱心,尽管他们还并不十分懂得孩子们的心迹。
尽管他们也会有爱,也会因为某些原因失落痛苦,但他们终究忍了下来面对现实,再怎样也没有两个孩子不顾一切快乐私奔的魄力。
简单,明了,几封信,几句话甚至一个单词,只要他们有着共同的际遇,只要他们一见钟情,只要他们有着一段共同的旅途、共同的终点,只要他们紧紧相拥,就可以提出“嫁给我”的请求,而这倒是警官一辈子也未能说出的话。
沙考斯基,他可以画出自己所见所想想,可以说出自己听到的音乐里各式乐器的名称(据说这算是片尾福利,我倒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可以在暴风雨已经来临、教堂里还上演着假惺惺的“诺亚方舟”的时候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跋涉获得幸福。
能,或不能,敢,或不敢,这些大人们从来没有做到过的事情,他都做到了,尽管年龄如此之小,尽管身世当中他孤独一人,尽管历险的全部范围仅仅就是一座小岛。
在安德森的童话寓言里,沙考斯基就是诺亚,他可以载上自己,载上“渡鸦”,甚至载上之前全都讨厌他的童子军同伴——还有那些成天畏畏缩缩、痛不欲生的大人们。
夜幕降临。
小船载着童子军在风暴即来的晚霞当中前行。
最终,他们进入教堂宣誓,本来已经准备离开小岛开始新的生活,却没想到出现了种种事故,甚至还让雷霹了个外焦里嫩;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沙考斯基•诺亚一行人的步伐。
他们最终选择在教堂躲避暴风。
应该说,从哪里开始,就在哪里结束。
这一日应该上演的,原本还是诺亚方舟。
演惯了女王的蒂尔达•斯文顿连社区服务人员这种角色都被她演出了可畏的霸气(这个演员选的绝对是意味深长啊),蓝色披风一挥,几个单词一吐,王者风范瞬间崭露无余。
问题儿童必须受到监护,没有监护人就必须交到社区服务,这是她的信条;然而,这回警长挺身而出,因为他终于理解了沙考斯基的决心,于是以绝不输于女王的霸气掏出狼牙棒和逮捕证和社区服务一较高下:再怎么样也得把这孩子留下。
他终于明白,“问题儿童”的“问题”不在于闹事,而在于力图摆脱孤独,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频频受阻;而这之中,恰恰就藏着警长还有苏西的母亲终究失却了的勇气。
也许正是这种再也无法实现的失败,让警长感到不应该再把这种失败传递给别人,传递给一个“今后路还长着呢”的“单身汉”,哪怕这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并不意味着爱情。
这是一种绝妙的理解,一种大人与孩子之间的通感,一种终于明白了的冲动和激情。
沙考斯基和苏西还是决意逃跑。
然而此时此刻,退无可退,唯一的逃脱方法便是顺着排水管爬到钟楼顶端,而后一跃而下。
哈利路亚,那下面既是暴雨的汪洋,也是教堂的墓地。
沙考斯基仿佛预感到他们这一跃恐怕会成为生死离别,于是使出浑身电力给了苏西一吻。
正当他们将要行动,说时迟那时快,警长拦住了他们,并决定成为沙考斯基的养父。
一个响雷劈翻了钟楼。
三个人倒挂在叉出来的排水管上。
“别松手。
”警长长叹一口气,话说的跟《泰坦尼克号》里的罗丝一般无二。
暴雨过后,万物凋敝,就如诺亚方舟当中的描述那般。
可是之后,生命开始疯狂地吐露新枝;到了秋天,满地麦黄,庄稼质量前所未有的好,数量也远远超出了之前的纪录。
虽然据红衣服老头报道,沙考斯基和苏西的峡湾被风暴带来的泥沙填满,暂时或永久性地消失在了地图上,但它却永久性地驻在了沙考斯基的画中,驻在了他们的记忆里。
海风习习的,月升王国。
个人最喜欢韦斯·安德森 Wes Anderson的作品还是《青春年少》和《特伦鲍姆一家》,前者属于其吊诡气质的确定,后者则是影像风格的确定。
之后的作品都没能超越这两部。
不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后再次展现童心之作的《月亮升起之王国》,之于对风格化比较倾心的爱好者来说还是不错的体验,导演如今好像已经放弃过去所重视情节冲突设置和人物关系,更多放到了细节以及超乎预知镜头调度、剪辑方式。
一个老成的童子军,一个叛逆的女孩,各自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吸引点,然后开始了童蒙之间的恋爱历程。
影片充满趣味与荒诞,一节节的刻化出了围绕这一出事件,各人物的写态,让故事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虽然与现今的大众主流电影想比起来,这部从各方面看起来是那么的差异,但无可否认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