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小时的影片看完,心里滋味怪怪的,百感交集,无法形容。
随着珊妮对朴吉安一个接一个的耳光,接着是两人一跪一站的嚎啕大哭,无疑是高潮也是结局,一句话也没有,此时此刻,好像也不需要任何对白,因为所有的语言都苍白无力……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两条线,一个女主寻找抛下自己冷落自己保养情妇的远在越南服兵役的丈夫;另一边是一心想组乐队去越南发财的几个兄弟,巧的是,大家目的不同,目的地却相同,所以,自然就有了后面的组合,而所谓的乐队,场场撑台的几乎都是靠珊妮的美色、暴露、歌声、舞姿……撑到最后的最后,只因为她心中有一个信念,去惠安,一定要见到自己的丈夫,尽管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而最精妙的地方在于,一开始只想要赚钱赚钱再赚钱的乐队几兄弟的转变。
最让人深刻的是,永德受伤后,珊妮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抛下他不管,而是一直扶着他,为他包扎,永德应该是第一个发自内心感动和转变的,因为从那一刻起,几个人的组合有了不同的意义。
最后一场演出,珊妮穿得尤为暴露,也表现得尤为开放。
奔放含泪的高唱,尽情摇摆的舞姿,一瓶喝到底的酒肆意挥洒,心中的苦闷有谁能知?
我在唱的那首歌,混蛋丈夫你究竟在何方?
因为我要找到你,所以,我什么都经历了,这,大概是珊妮撑到最后的信念。
而永德被珊妮的执着感动了,厚厚一叠美元,梦寐以求的钱财,好像都没有任何意义,当打火机点燃钞票时,影片又无声的达到一次高潮,而这一次转变的是全部乐队成员,所以才有了后来大家一起帮助珊妮登上飞机,一起找朴吉安的一幕……虽然都是故事情节的还原和描述,好像是简单的剧透,但却让我记忆深刻的几幕场景,这些细节都是感人和情感集聚的关键,而这也恰巧是人物形象与故事氛围推动的关键……总之,我给了5星,我觉得没有问题,演员演得很到位,片风我也喜欢,值得看。
看《流感》的时候,觉得女主角很耐看,搜了一下,才知道她叫秀爱,后来又找到了两部片子,一部是《深夜的FM》以及这部《郎在远方》。
女主角幸顺的丈夫喝着闷酒,突然问了一句“你爱我么?
”幸顺低下了头,好像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并没有回答。
也许她也在想,是不是真正爱自己丈夫,也许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爱。
在婆婆担心儿子在远方战死,执意要去越南看儿子时,幸顺也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并不是打仗就一定会死人”。
幸顺也许并不知道战争的残酷性,她也许真的不爱自己的丈夫,面对远走他乡奔赴战场的丈夫,她没有人们印象中的痛苦流涕,也没有离愁别绪,好像一切都跟平常一样:总之他是不在自己身边的,而我的任务我的使命只是给他生个孩子,那他在哪他是死是活他有没有情人,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分别。
幸顺是那种很典型的乡下女孩儿,会干活,会做饭,很保守。
对婆婆百依百顺,逆来顺受,没有怨言。
其实幸顺根本就没有自我,她都是在为别人而活着,只有在唱歌的时候她或许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影片的开始她一直在唱“快来我的怀抱,如果太晚了我的心就会死去” 她是在呼唤什么呢?
是在呼唤一个想象中的自己吧,在那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没有烦恼,不用为了传宗接代躺在自己没什么感觉的男人身下,只有歌声,只有歌声,希望这种生活快些来到,希望现在的日子马上过去吧。
在被婆婆和自己的父亲排斥后,幸顺决定替婆婆踏上旅程,去寻找自己的丈夫。
在这里,幸顺的婆婆是有执念的,因为自己的丈夫在战争中战死,儿子又是家中的独子,所以婆婆一直执念于为朴家延续香火,当她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外有情人的时候,也觉得无所谓,只要能有个孩子,自己的半辈子的执念也就会放下了。
幸顺也是有执念的,她是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儿,不忍婆婆经受旅途的困苦,独自启程横渡千山万水,去完成自己的执念:只是单纯的找到自己的丈夫。
但是她为什么要找到她的丈夫,他们之间可以说没有爱,而且就算找到了,又能怎么样呢?
继续传宗接代的使命?
找到之后又如何,恐怕此时的幸顺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我曾经看过一个电影,电影里有一句话,说的是:你在任何时候学的任何一种技能都会在某一时刻起到关键性作用。
我们的女主角就是因为会唱歌,终于坐上了前往越南的渡轮。
她所在乐队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想法,然而目的只有两个,赚钱和找人。
当幸顺第一次衣衫暴露的展现在美军面前时,她的心情之复杂可想而知:一个曾经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农村女孩儿,转眼间衣着性感地站在那么多外国人面前,如果不是心中尚存一丝执念,恐怕她早已经崩溃。
但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丈夫,她必须坚持下去,直到来到了韩军的基地,她的表演也越来越放得开。
站在舞台上,她的执念应该是放下的吧,一开始她只敢闭着眼睛给农田里的大妈唱歌,而现在,有这么多人喜欢她的歌声,她会是很享受那一刻吧,什么寻夫什么传宗接代,统统放下,我只想要舞台上的感觉,这一刻幸顺或许真的找到了自己。
然而执念仍在。
下了舞台,她仍在苦苦寻找着自己的丈夫,她唱歌,跳舞,最后甚至牺牲自己的肉体来换取美军军官搜索丈夫的命令。
直到最后一刻,她与丈夫相逢在战场,她毫不犹豫的给了自己苦苦追寻的丈夫几个巴掌。
我想这几个巴掌里面饱含着很多层意思,责怪她有情人,责怪他不辞而别,责怪他没能让自己怀上孩子,责怪他让自己付出了这么多经历了这么多…那么这一刻,她确定自己爱着自己的丈夫吗?
在幸顺坐上前往惠安的飞机时,她唱了一首歌“我在爱着你,如果不是你,我肯定会死去,我早该告诉你,你就是我的白天和夜晚…”马上要抵达惠安,马上要见到自己的丈夫,她唱起了这首歌,是不是就在回答当时丈夫问她的一句“你爱我吗?
”幸顺这个角色全片话不多,秀爱的表演十分到位,演员气质也和角色十分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秀爱对表情的拿捏非常准,那些心里细微的变化,那些眼泪,都在无声地跟观众传达出她的情感,无声胜有声,秀爱也凭借此片,获得了韩国大钟奖的最佳女主角,一年后又凭借《深夜的FM》获得了青龙奖的最佳女主角,离韩国影后大满贯,之差百花大赏一个奖项。
在面对情感的时候,男人逃避,女人面对,男人冲动,女人冷静,男人幼稚,女人成熟。
幸顺的丈夫在对情人和妻子的爱与歉疚当中选择了逃避,这无疑是一种冲动而又幼稚的行为,而幸顺,冷静的选择面对,体现了她内心当中成熟的一面。
男人本质上是个孩子,尤其是面对情感的时候,他们常常不知所措,而这种幼稚似乎不太容易成长。
而女人,成熟的非常快,改变的也快,乐队的经历让幸顺从一个逆来顺受的农家女孩成长到最后敢扇丈夫巴掌的女人,从一个保守至极的女孩儿成长到一个可以贴身性感热舞的女人,这种蜕变都是彻底性的。
女人见了世面就会改变,而男人见了世面就更加念旧,这大概是很多故事的原因或者结局吧!
继金知云之后,李俊益这个韩影新晋中年也在今年落马了。
脸蛋光滑明眸可人的秀爱,随着剧情的发展,分明现出《一个都不能少》中魏敏芝老师的砂红来。
和所有比较重感情的导演一样,李导显然对“一根筋”性格十分欣赏,但过去总是欠缺合理而且能被主流接受的理由。
《王的男人》比较惊世,《愉快人生》比较骇俗,《广播明星》到最后也没说清楚安圣基如此抛妻别子鞍前马后地伺候朴重勋是为了什么。
这次总算有了一个"正当"的题材:妻子寻夫。
秀爱是可以理直气壮地上路了。
然而,外面的世界变得很诡异:好像当年魏敏芝面对的那个没有城管、收容遣送制度和怪蜀黍的世界。
可以把上一个女人玩到大肚、骗到精光而且还踹上一脚的郑镇荣,在良家妇女面前表现得中规中矩,五讲四美;韩国军队的兵哥哥们文明得不得了,面对着衣着性感的劳军女郎,只满足于跳跳集体舞,连上下其手也没有;高级军官连和美女共舞都扭扭捏捏,只有万恶的美帝国主义才会邪恶地贼眉鼠眼,向东方女人索要性贿赂。
而连借酒浇愁都浇得那么风尘味十足的秀爱,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半路拿钱回家,然后对婆婆巧言敷衍。
最后,我唯一的希望变成了看到她的丈夫战死沙场,因为战地恩怨的段子太老了,患难解恩仇的段子也太老了。
我根本没有想到李俊益这个拍过《黄山伐》的人会把这种段子讲到底。
果然,然后他就没什么可讲的了。
——扑街!
说到“一根筋”,李俊益应当参考的显然不该是张艺谋,而是去年他的同胞张镇拍的那部《率性而活》。
那部非常搞的电影,展现了一个“一根筋”的警察下决心要扮演好一个劫匪的角色时可能投入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可能被激发的全部潜能,以及可能给并不像他那么“死心眼”的上司、同行和社会各界带来的麻烦。
很奇怪,这部本来很刻意的“戏”现在看来很真实,而本来想要真实的《君在远方》却比“戏”更假。
原因无它,张镇只是很平常地让我们看到:一个警察倘若在他上司的车上贴了一张罚单,必然的后果是一个咬牙切齿的电话和拍桌大怒,随即降职或调离。
而怎么也不会是:车门一开,出来一位笑容可掬的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赞许地道:“小同志你做得很好嘛!
我们执法人员办事就是要坚持原则嘛!
”那样的话,就连看戏也不是了,而纯粹是见鬼。
看李俊益的片子却看见了张艺谋,当然是见了鬼。
《郞在远方》,以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战争为故事背景,从女性视角入手,讲述在战乱中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女性的人生故事,影片中有战火,有声乐,也有情谊,从女性视角展现战争,可谓另辟蹊径,这类题材,在战争类型的影片中并不多见。
女性视角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在战争中寻找丈夫的妻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的一面,战争中的亲情和友情,以及战争的残酷。
顺伊本是个纯朴的女子,迫于无奈踏上寻夫的道路,为找到丈夫,成为了郑满赚钱的工具,而到了战场上,为救丈夫,只能牺牲自己的身体,这一路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顺伊被战争摆布的命运,以及内心的痛苦。
影片中用很多主观镜头去展现顺伊眼中的战争世界,通过顺伊遇到的种种情节带给她的感受从而产生的行为来传达顺伊眼中的战争,这样的人物塑造更真实合理,也传达出对于女性,战争的伤害同样巨大。
歌舞元素歌舞元素的融入,震撼人心。
影片中舞台上的欢声笑语和战场上的炮火轰鸣,形成鲜明对比,欢乐和死亡,交替出现,引发观众的思考。
一个是歌舞,一个是战争,两者极端的对比,表现了对战争的批判,例如,影片中的有一幕,顺伊穿着火红的短裙在大雨中欢快地放歌,顺伊的裙子颜色和战火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红色象征着希望和热情,喻示着顺伊的歌声给战场上的士兵带去欢乐和希望。
影片主题是沉重的,但歌舞的融入,弱化了悲伤的气氛,也带动了影片的节奏。
最后来说说影片最后的一个画面。
故事最后定格在了这样一个画面:远景,一处战场的山坡上,远处依稀可见士兵还在作战,硝烟四处弥漫。
丈夫尚吉跪在妻子顺伊的面前,夫妻俩失声痛哭。
一个为寻找丈夫来到战场,为了丈夫的性命出卖了自己的身体的妻子,面对丈夫的那一刻,所有的委屈痛苦怨恨都发泄在了丈夫的几个耳光上了,但她内心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
而丈夫尚吉,经过了战争的残酷后,才体会到情感的珍贵,他跪在妻子面前痛哭,其实也是内心的忏悔。
影片最后的画面从暖色调变为冷色调,正是说明,战争的残酷,给人带来的伤痛是永远的。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避开故事的真实性,从电影艺术角度看,影片以女性的视角,来探讨战争对人的伤害。
歌舞与战火交替出现,对比之下让人体会到战争带给人们、家庭的无尽伤痛。
他与她丈夫真的是爱情吗?
那永德算什么?
她和永德之间我才看到了爱情。
他一直要追寻丈夫的信念,是欺骗,是责任,是恨,可以是很多。
但就不是爱,这不是爱的表达方式!
这是一个女人成长的故事。
女人因为男人而成长,而成长之后就不在低头了影片中也包含这对战争的思考,丈夫糊涂的进入了战场,就像韩国当时因为美国而进入战场一样。
代表着人性,代表着美代表着韩国的传统美德。
妻子在越南经历的不是堕落,是成长。
美好的东西中有经历过风雨才能发光,这是韩国的精神。
而最后陷入战争的丈夫跪在了妻子前面,痛哭不止,导演甚至一直用全景描绘丈夫对妻子跪下。
这是对人性的忏悔,这是对战争的反思。
影片的最后,幸顺终于见到了丈夫,她走到他的面前给了他一巴掌再一巴掌再一巴掌。
而他的丈夫跪在她的面前失声痛哭。
画面就一直持续在这一个远景上,只是画面的颜色慢慢变为黑白。
很多人将这个电影解读为一个为爱千里寻夫的故事,但是在我看来,这对夫妻之间的关系用爱情、亲情来界定都不合适。
其实诱发幸顺寻夫的契机本身就很荒唐。
如果解读为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也不全面。
我倒觉得,这是一个视角独特,对战争意义探讨的片子如果说幸顺的一个个巴掌是对战争意义的荒唐进行的控诉,那么丈夫的痛哭,则是对战争结果的哀叹。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岳母在得知儿子已经奔赴朝鲜战场的消息之后,将这一切的责任归咎在了幸顺的身上。
而我们也许可以简单的将丈夫参军的理由,归结为逃避与妻子之间的包办婚姻。
为了心中的所谓的爱情,为了在汉城的情人。
所以才有了酒后的那一句问话“你懂得什么叫做爱吗?
”然而,在二人经历了越南的种种之后,在亲眼见证了战争之后,两人再次相遇。
那一个个巴掌,就好像在说,“你为了爱,结果却参与到了这么一个荒唐的战事之中来,这就是你心中所谓的懂得爱吗?
”
爱,可以是幸顺面对丈夫时的低眉;亦可以是桑妮无惧纷飞战火的勇敢。
70年代的南朝鲜社会平和,经济开始进入增长阶段,百姓生活自是安然自在。
幸顺生活在宁静的乡村,平日的生活就是劳作,侍奉婆婆。
人如其名,面对长辈只有唯唯诺诺的顺从,不被婆婆、丈夫、父亲放在眼里心里。
唯一的爱好是唱歌。
每月奉婆命面见丈夫,尽管丈夫眼里心里没有她,但她却知道丈夫的一切。
幸顺自得地在大婶面前歌唱。
从幸顺转变为桑妮,影片告诉我们这个过程相当艰难。
桑妮自在地在半米果的南韩战士中歌舞中间是漂洋过海来看他,是穿越纷飞的战火寻找他,是打破内心的藩篱平视他。
他是有情郎吗?
不,他是负心郎。
70年代越南经历了一场很严酷的战争,相信豆油们多少耳闻。
从踏上轮船舷梯那一刻开始,幸顺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
学歌舞,睡通铺,舍钱财,穿性感演出服,这些怎比得上炸弹在身边爆炸的震撼?
怎比得上被枪指着头的恐惧?
即使为让美军搜索失踪的丈夫而献出肉体也可以。
只是为了见到他。
我爱你,只是来不及告诉你。
现在,不顾一切只为让你知道我爱你。
爱,让我一往无前,无惧生死。
影片写实的重现战争。
战火的残酷更凸显可贵的爱情、友情、温情。
战争场面让人紧张,桑妮的歌声让人愉悦,幸顺的歌声让人宁静。
穿越战火,幸顺成为了桑妮,自信成熟爱自己。
他,是否爱我又有什么关系?
韩国导演李俊益的声名鹊起是从《王的男人》开始的。
《王的男人》是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
而作为李俊益音乐三部曲之终结篇的《郎在远方》则把关注的眼光转为女性。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战争,参军的男人同时收到来自新婚妻子和他情人的来信,好事的士兵当众读信引来一场撕斗,于是他们被发放越南战场。
新婚妻子,即女主角苏茵,一个安静而倔强的女人,知道自己的丈夫心中有个她,回娘家被父亲赶走,回婆家婆婆要带她去越南寻子以延续烟火。
心冷了的她于是决定只身前往越南,踏上千里寻夫路。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一个寡言的喜欢兀自唱歌的弱女子,决心穿越硝烟与山河去寻找她的男人。
这时她遇到了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要组乐队去越南赚钱的郑满。
郑满把她拉入乐队作主唱。
在与韩国部队的群舞中,在与美国大兵的贴身热舞中,在炮火与枪杆的洗礼中,单纯素朴的苏茵渐渐变得风尘妩媚诱人,并且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找到了丈夫。
彼时苏茵抡了丈夫几个耳光,站立在四起的烟尘里,而他的丈夫双膝跪下,音乐响起,那一个画面被拉为远景,影片告结。
个人以为这样的结尾是影片的一大败笔。
是千山万水的爱吗?
让一个女人千里寻夫,令淡漠的丈夫回心转意,终于结成爱的连理?
新婚不久缺乏交流丈夫心中另有佳人,苏茵能对丈夫有多少感情呢?
与其说是因为爱的牵绊,毋宁说是一种被动的执念。
当然,在这个女子的坚韧与注重内心的感染下,那个乐队里一心只想大把赚钱的其他男人们亦发生质的变化,开始懂得爱与坚守。
我想说演员们的表演挺到位的,人物细微的变化表现得很好,苏茵寡言,而她的眼睛里溢满深意;郑满是个智慧却无情的痞子,最终却为了苏茵能见到丈夫奋不顾身;帅气并且善良的贝司手永德对苏茵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本该走到一起的天生一对,却为保持剧情与主题的单调统一被导演忽略分化……总而言之,它依然是一部可看性很高的电影佳作。
如果要给它打分,我给它八颗星。
贯穿影片的原声音乐流畅婉转,令人百听不厌。
李俊益则发挥了他乱中取静的电影哲学,战火中,声色中,死生悬,情谊在,无论身处的世界多么混乱芜杂,苏茵所坚持的信念却如一条安静的河,缓缓的流,低低的诉说,形成一股无以抗拒的力量穿越时空。
另外,片名还是译为《郎在远方》比较有感觉。
“郎”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字眼,既雅且俗,爱意绵绵却也不失庄重。
“君在远方”则有故作格调失却风情之嫌了。
结尾太令人费解,媳妇从韩国不远千里历尽艰辛跑到越南战场找到负心郎,只为了揍他几巴掌,你为何在外面有情妇????????????????????????????????????????????????????????????????????????????????????????????????????????????????????????????????????????????????????????????????????????????????????????????????????????????????????????????????????
烧钱也令人费解,你烧自己那份就算了,干吗把别人的也烧了??
美国军官的话也令人费解:你丈夫的组织已经被我们击垮了,别以为字幕打错了,我反复听了几遍原话了,美韩难道不是同一阵线??
一直觉得东方女性身上有种韧性。
漫长的历史里她们被当成生殖机器、赚钱机器,就是不被当成人。
她们在家族里没有地位,在社会没有地位,甚至同性之间都充满了斗争。
但是她们就是有着承受着这些苦难的力量。
在家庭遭遇变故,在社会遭遇变故的时候,都能默默流着泪,一声不吭地支撑着整个基底。
那支撑着她们这强大韧性的是什么?
对家庭的责任感,对自身价值的探寻,还有对那微弱的不知是否存在的爱的坚持?
幸顺从尚吉这里得到过什么?
一个名分,一个落脚之地,一个在那个年代必须有的身份。
但就为这,她就要坚持跑到遥远的越南,去过那不知死活的生活。
拼了命都要见到他。
东方女性的韧性在这里就展露无遗。
但是那几巴掌,我相信象征着她自我意识的觉醒。
她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依附品,不再是个机器,她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她是有价值的。
她不需要再在丈夫面前低声下气的卑微,她和他是平等的。
反倒是跪下去的大哭的丈夫,在这样拥有强大韧性的她面前感到自己的弱小和可笑了吗?
经历过生死的他们,应该可以重新开始吧,重新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感受爱情的滋长将彼此羁绊在一起,而不是出于生殖的目的。
希望吧。
"我没有告诉你我爱你,我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来找你"
得妻若此,夫复何求
越南河粉不错,回到最初的问题,答案一直在。
少见的韩国越战片,最近经常哼Danny boy,看到影片结尾会心一笑
女主是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一生为别人活,寻夫也是在逼迫下做的决定。爱情作为驱动力很单薄,不如乐队成员患难见真情有说服力。而作为呼应乐队友情的支线,丈夫完全不提妻子情人,笔墨全都留给战友情,让人怀疑女主其实是同妻。拼命挣的钱说烧就烧,光靠唱歌就能在越美韩军间周旋保命,略理想化了。
韩美性别派对的势力和形象在这部片中进行了具有想象力的转换。在越战片中,韩国反思的是本民族参与战争的无奈和被动,以及乱世下自私与逐利的野蛮生长。并且多次表现美军的乱枪,伤及平民的残暴。同时通过韩国军队受美国军队的绝对管控,谩骂着执行命令,受制于别国的愤恨和无奈,却只能转化成一种另一种对自身的透支和压榨。韩国乐队人与越南难民越共份子在地道中的和谐生存,音乐不分国界予人安慰,某种程度上来说韩国与越南的同构性,表现出对越战对美帝霸权的控诉。结尾珊妮对朴尚民的三个耳光,以及尚民在战火中的长跪不起,已经非常不合情理,走火入魔的浪漫化的结尾很失败。在表现个人时,希冀被抽空,人沦为行尸走肉一般演出、宣泄、心碎和报复性杀人时,这部战争歌舞片已经到达了它的及格线,但是这个结局又让电影格局变小了。韩国歌舞&战争片
信念的力量得有多大才能万里寻夫,我在影片的最后才肯定那是爱情的信念,顺伊倒底有多爱他丈夫?在片尾那一次次的掌刮中表露无遗。。。还有,音乐真的挺干净,挺美。。。
原来韩国电影扯起蛋来也很牛掰
秀爱选电影的眼光比选电视剧高出太多。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人与人之间从陌生到产生平凡的感情。
终于get到了秀爱的美
画面拍的复古 文艺,女主穿小红裙子演唱 感觉超可爱 没有一点风尘感
女主一线慰问演出的“美化”显然是软肋且“束手束脚”,其艰辛程度被“喜剧”化,女主人格也只有最后那一巴掌有点呈现;而平行剪辑的丈夫战场一线加入战场残酷性,反差形成间离效果和叙事推动力;
一般吧,我其实一直不知道女主为啥要去找男主,说是爱情有点太牵强了
一个行动胜过一万句我爱你。
故事有点不现实,但还是被女主的一路执著打动。
6分,有些扯。
剧情有点理解不了,但唱歌的秀爱太撩人了
最后两口子相见的那一场戏,演的太好了,表情极其到位。
看得我有点难过。。。。。。。。
有一个战争场镜头太酷毙了,不比兄弟连差;剪辑切换酷毙了;女演员有魅力,萨克斯大叔和负心郎君相比之下演技逊色了些;伦敦德里小调是我接触到最早的能把自己吹感动的音乐;一点不淫荡;这部电影中人人影视剧目组的字幕很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