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喜欢看战争片,从董存瑞、黄继光、上甘岭,看到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猎鹿人、拯救大兵,漫长的一天,黑鹰降落......为什么爱看呢,可能会感受到精神吧,感受到超越日常的生死、情谊、承诺之类的,和男性荷尔蒙。
直到今天看到这部《kilo two bravo》,买票时看到三级片提示还小楞了一下。
故事情节简单的令人发指,一帮子按部就班,无聊打屁地日子驻守在阿富汗的一个英军小分队,因为一次探路,一个战友被地雷炸飞一只小腿,其他战友过来救护,在紧张忙碌中才发现他们进入一个雷区,紧接着炸了第二次,第三次,倒下的人越来越多,整个山谷一片哀嚎,所有的人都陷入极其恐惧及懵逼的状态。
救命的直升飞机却迟迟不来。
就这样,在影院里,我们跟这帮无措的小伙子们一起呆着一个多小时,看到极度的挣扎、恐惧、血肉,而且一点也不模糊。
当第一个人被炸时,所有的人都上去帮忙,并努力救治。
第二个人被炸时,人们就有了迟疑,指挥官阿麦和另外一人在现场救治,其余都尽量远离雷区。
然后就是那个弱智的直升机导致了第三个雷被引爆。
看到三个身躯伏在狂沙里的“呯”一声就炸了,实在是太惊悚了。
第四个依然炸在所有人都以为不可能炸的时候。
这个时候,其他的人开始崩溃了,我能不能走出去,哪里是安全的。
该死的直升机为什么还不来?
之类之类的。
医疗兵唠叨着我怎样才能过去,有人想要劝阻他。
其实没有敌人,没有英雄,连这片地雷怎么来的都弄不明白。
就是人的肉体与武器的抗衡。
在那种极特殊的时刻,语言是如此仓白。
而我相信,对于他们,即便是后来获得荣誉勋章,也可能如过眼云烟。
生死面前,人一文不值。
但还是令人动容的,义无反顾去照顾他们的医务兵,其实所有的人都在害怕,不知什么时刻会再响起下一声,但是有需要时,还是认真的去做该做的事。
这跟以前看的战争片差别太大,实在是一部反战的片子。
尤其是看到片尾呈现出这些人物的原型以及现在时,不禁想到一部异曲同工的电影《everest》,一样的结尾方式,一样的真实事件改变,一样的非正常事件,一样的多种偶然引发的惨剧。
一样的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Kajaki在2015年1月11日获得了英国学院奖,IMDB和豆瓣评分均在7分以上。
2006年9月,帕拉斯一个3人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路上俯瞰着阿富汗南部的卡贾基水库,他们将前去参与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
当他们穿越一个干涸的河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这些地雷其实是在约25年前俄罗斯占领时期留下的。
他的战友冲到他的身边,结果却发现他们被数量不明的地雷包围了,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造成重伤甚至死亡。
影片开头,军医Tug(演员:Mark Stanley)在三个阿富汗人捕鱼的湖里游泳。
忽然十米开外一声炸响,Tug慌忙游上岸,原来是阿富汗小孩在用鱼雷炸鱼。
这里其实已经预示了雷的危险性,只是后面是地雷。
随后出现的两名军人Mark Wright(演员:David Elliot)和Jay Davis(演员:Paul Luebke)同军医一同去山顶基地。
接着就是很无聊的基地生活,吃喝拉撒全在山顶,矿泉水需要从山下基地搬运上来,下国际象棋用的是装啥子的大小矿泉水瓶,无聊了大家轮流拿门梁练引体向上。
夜晚的塔利班在加油站活动也显得无一丝悬念。
第二天傍晚,Mark和队友坐在基地旁边的时候看到一条断了后腿的狗,聊到眼前深谷中的雷区,是冷战时期俄罗斯人入侵阿富汗时留下的。
战争过后,满目疮痍,还要留下未知的危险,中越边境现在也仍有一些雷区,经常会有人误踩。
直到第三天发现公路上的塔利班活动后,基地决定派人去对面山上进行狙击任务,三名队员下山,山谷下面很平坦,布满了碎石,但是也就十几米宽。
Stu不幸踩中地雷(爆炸的声音很突然),被炸断了右腿,血肉模糊,随后赶到的战友赶紧给Stu绑上止血带。
一名队友回山上,基地几乎所有人都赶到了山谷。
但是他们都没意识到雷区的危险性。
Tug让队员用刺刀排雷,清出一条通往山坡一处平坦地点的“安全道路”,将Stu转移过去。
不过这条清出的“安全道路”并不安全,一名队员在原路返回时又不幸踩中地雷,当场被炸掉了左腿,影片在这50分钟以后的基调基本充满了一种绝望的情绪,似乎全队已经困在了危险的雷区,周围任何一寸土地,每一次落脚都可能引爆地雷。
雪上加霜的是,救援人员并不知道这是雷区,派出的支奴干直升机并没有垂直吊索,不适合雷区救援。
直升机停在雷区附近掀起的狂风将山谷中的碎石吹起,不幸引爆了三名正在进行施救的队员周围的一枚地雷。
三名队员一个右胸受伤,一个左胸受伤,另一个暂时无伤。
伤员已经扩大到四个,最恐怖的是每一个坠落的碎石都可能引发爆炸,仅仅十多米宽的狭窄山谷困住了十多名队员,爆炸声和未知的恐惧已经在撕扯每个人的神经。
Tug看到倒下的队员,已经顾不上自身安全,用医疗包探路,将医疗包仍向前方,然后扑到医疗包所在位置。
快到爆炸位置时,上次爆炸未受伤的队员没有接远处的同伴扔来的矿泉水,矿泉水瓶坠落的瞬间,一声巨响,扔水的和接水的队员都倒下。
Tug未受伤,径直走到倒下的四名队员身边,气氛已经到了压抑的极限。
此后未有地雷再爆炸,虽然后来的救援人员依然不知道这是雷区。
全片从头到尾是像纪录片一样真实,血肉模糊的伤口,压抑的气氛,救援机上一名伤员(Mark)死亡的结尾也给全片定了基调。
《American Sniper》是老美的故事,《Kajaki》是英军的故事,老美拍这种战争题材的电影,一般会聚焦于“英雄”,通过这个“英雄”的视角去呈现或反思战争,例如98年影片《Saving Private Ryan》中 Tom Hanks 饰演的 Captain Miller,《First Blood》中的sylvester stallone饰演的Rambo,79年电影《Apocalypto Now》中 Martin Sheen 饰演的John Milius上尉,《Schindler's List》中Liam Neeson大叔饰演的Schindler,02年《WindTalker》中Nicolas Cage饰演的中士Joe Enders。
当然类似Kajaki的老美电影也有,如《Black Hawk Down》、《U571》,而《Flags Of Our Fathers》中的主视角也是一名战地医生。
群戏的电影虽然有一个戏份比其他演员多的角色,但是却没有绝对的主角,所以这些电影的真实感非常强,感觉就像编剧和导演不太“过多思考”,而是将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供观众评判,所以看完以后观众会记住电影本身。
就悬念感而言,《U571》是目前战争类题材电影中的佼佼者;但就真实感而言,《Black Hawk Down》和《Kajaki》却更容易将观众带入战场,而后者利用雷区这种潜伏的危险将恐怖感一层层推高,最后到了观众都大气不敢喘,生怕引爆地雷的程度。
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在战争电影中体会到了,《U571》中深水炸弹在潜艇四周爆炸时艇身随之晃动和金属变形的声音,也是这种感觉,只是观众至少还可以从外部看到潜艇周围下落的炸弹,但是《Kajaki》中地雷的位置完全是未知的,到最后救援人员落地,因为不知道是雷区而大步向前走时,每一步都让心提到了嗓子眼。
雷区有多危险,可以去看看中越边境的新闻,到现在仍有很多雷区造成人员伤亡。
可能某一天你走在边境乡间阳光明媚的小道上,忽然听到脚下清脆的一声,然后可能就没有然后了。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好电影。
简单、平实、不夸张、不浮躁。
作为一部战争片,没有硝烟四起,更没有英雄和救世主,它只是单纯的讲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驻守在阿富汗山区对抗塔利班的英国大兵,在发现驻地附近塔利班异常活动时派出一支三人小分队下山查看,轻快地步伐配合大兵们特有的荤话预示着这是一次普通的巡查。
嘭——!
尘土飞扬!
灰白色的画面将视觉带入到未知的场景,当你犹如影片中的当事人一般迷茫无措时,悲剧已启动。
地雷是步兵的噩梦。
三人小分队中其中一人踩中地雷,在咒骂声中发现伤者已被炸掉半条腿,接下来是紧张的急救,再接下来是慌张的求援。
救援人员很快来到,殊不知,噩梦才刚开始。
接二连三的爆炸,接连倒下的战友,痛入骨髓的哀嚎,血肉模糊的伤口,一切都在叫嚣:地狱已到。
从一个伤者,到四五六个伤者,从最初镇定自若的救援,到满是恐惧的颤抖,人性的脆弱与矛盾展现无遗。
大兵也是人,是人就畏惧死亡。
脚下,是未知的地雷,前方,是等待急救的战友。
在这个既不敢前进亦不敢后退的雷区里,生命一点点流失,希望一点点破灭。
绝望之境,如何自救?
在所有的人物里,我个人最喜欢Mark。
Mark原本已经离开,在得知有人受伤需要救援时,半道跑了回来组织救援。
然而,在六个伤者里,他却是最严重的。
Mark的惨叫声持续时间很短,他用了更多的时间让大家说话。
不是看透生死的大道理,也不是慷慨激昂的鼓励,“嘿,天气不错;嘿,你家孩子叫什么名字;嘿,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仿若平常聊天,一点点燃起伤者对生的渴望,也帮助雷区里的其他人一点点远离恐惧的侵蚀。
Ten minutes.好似嘲笑英国直升机救援的效率。
所有人在过去的一个又一个的Ten minutes里静静地绝望的等待着。
卡贾基四分之三的拍摄都在山谷中,堪称小成本电影的典范。
为数不多演员或站或坐或躺,痛苦、迷茫、恐惧,眼泪、欢笑、颤抖,犹豫、惊慌、崩溃,勇气、信念、绝望,所有情感的表达完全依靠于演员精湛的演技,在生、死、生、死、生的情绪反复中彻底宣泄在直升机的轰鸣声中。
山谷是战场,敌人是自己。
卡贾基是一个故事,它真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旧战场上除了刻意埋下的地雷,通常还有更多的未爆弹,也叫UXO一批弹药投放出去,可能百分之九十实现了引爆,剩下的可能一直沉默也可能十年后来一下世界上最大的UXO应该在梅西纳,一战英国人挖了21个坑放炸药,起爆19个,四十年后被闪电又引爆一个,剩下一个现在还不知道在哪 (所以据说当地房价很便宜!
)。
这些比单纯的地雷就危害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扯远了....那么教科书上是怎么教导无专门设备的步兵小队走出此类问题的呢?首先假定存在不止一颗地雷,因此全员保持原地不动。
纵队巡逻的小队如果遇到袭击会通报contact并立刻打散队形组织反击,但是如果通报口令是mine,那么所有人都要立刻保持原地不动,无论发生什么。
其次一部分人原地向后开辟通道,一部分人接近伤者。
在没有探雷器的情况下就只能借助刺刀等随身携带的单兵工具,刀刃水平地以不大于30度的角度扇形搜索逐步开辟一条接近伤者的通道,如果遇到硬物则在接触点挖掘,以识别是石块还是人造物。
向原路线后退50米以前假定自己仍身处雷区,后退50米以后可以解散队形。
PS:片中对刺刀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以及用手清理浮土的方式至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等同于无的。
对伤者进行救援。
首先对伤者躯体周围及身下进行搜查。
其次在伤者身边清理出可以放置担架的空地。
之后才是救援与撤离。
对伤者使用止血敷料和吗啡,必要时使用止血带。
吗啡和止血带的使用必须在额头或腹部等易于识别的位置表明使用时间等细节,这是为了方便接手的医疗人员了解信息。
止血带的使用要尽可能靠近心脏,但要明白止血带的位置很可能就是截肢位置。
电影中扔包的情节在实际情境中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个战术背包的重量通常在10至20kg左右,而成人则高达80kg。
譬如动乱地区最常见的M14,手册上标注的触发压力是9至16kg,那么很可能一个背包扔过去没事,但人再踩上去就炸了。
以及如果是年代久远的未爆物,更可能出现一次触发失败但随外力次数增加而逐步接近触发的情况。
很多时候现场清理UXO会使用导爆索引爆的方式快速开辟通道,但这种方式在使用上有一定的使用限制。
以及事实上存在很多种为预防此类清扫方式而设计的地雷,外来引爆产生的冲击持续时间极其短暂,如果一颗地雷的起爆装置设有缓冲装置导致需要相对持久的压力(脉冲 vs 平台),那么爆破的方式很可能就会失效。
更多的现代地雷为了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更带有简单的记忆装置,譬如为了避开低价值目标而引爆高价值车辆,需要同时触发若干信号才可以引爆,或者为了对行进中的纵队造成更大混乱,会在接收到特定次数的触发信号以后才引爆.....如果地雷和UXO真的那么好排,土耳其和缅甸的旅游业可能早就更上一台阶了吧
《Kajaki:The True Story》,中文直译为《卡贾基》,发生在阿富汗卡贾基水库真实事件改编,英国拍摄,与加拿大拍摄的《鬣狗之路》同样并列为反映阿富汗战争的经典影片之一。
与《鬣狗之路》完全不同的风格,全片除了一发迫击炮打出的信号弹外几乎一枪未发,所有的镜头都局限于山头据点和小山沟雷区里,没有丝毫华丽的画面,但最大的亮点就是真实。
这不光是指面对雷区的脆弱无助和战友间的守望相助,还有他们毫无形象的咒骂和哭嚎,甚至连为伤兵注射过吗啡后将相关信息写到脸上这种小细节都没有疏漏。
最后片尾字幕时间也出人意料的没有用片尾曲,而且播放了当时真实的无线电通话记录,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真实感。
最后,分别看过美、英、加三国拍摄的阿富汗战争电影后,整体对于三国军队的不同风格会能有一个粗略的感性认识了,相互对比一下就觉得很有趣。
更多随笔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walden577瓦客生活影迷CLUB『以影会友,自然而然』 英国电影《卡贾基》是改编自真人真事。
是描写06年9月,帕拉斯3人组侦查小队从他们的前哨站出发,路上俯瞰着阿富汗南部的卡贾基水库,他们将前去参与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
当他们穿越一个干涸的河床时,其中一个人不幸踩中了地雷,这些地雷其实是在约25年前苏联占领时期留在阿富汗的。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另外几部反映现代战争的电影,没有大的战争场面,没有以一敌十的英雄主义,但更令人震撼和恐惧。
另外几部片是《无主之地》、《孤独的生还者》和《拆弹部队》。
里面的哥们儿都是被死神盯上的人们,无非是等死、找死和撞见死亡的区别。
我感动的是《卡贾基》里面几个人在血肉模糊中唱生日歌的情景。
开头我还在想编剧也太TMD的扯了。
谁会在濒死之前开玩笑呢?
但慢慢的看到后面的事态的发展。
我觉得没比互相打气互相开玩笑一起唱生日歌更能拖延死神来临的时间了。
人的运气原来真的是会用光的,就是在放弃身体的那一刻。
原来在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会抓紧时间回忆,在回忆中再握住挚爱的人的手。
不断的向他们送出祝福。
不断的去关心周围的伙伴不断的忘记自己忘记疼痛。
里面有句不经意的台词令我印象深刻:“你还感到疼痛,这说明你还活着。
”所以记住疼痛有时候变成了一种在人生战场上不倒下去的勉励。
没有大场面的战争场面,却让我更体会到了死亡的真实。
更让我觉得那种措手不及的危机真的是墨菲定律,你怕什么必然会来什么。
观看的当下才能是扣人心弦的当下。
真想推荐给那些看9.3日阅兵式特激动特爱国主义的朋友们。
带来和平的不是军队的强大,带来和平的是我们将要面对死亡时候内心的强大。
那才是自然的强大。
无论反恐还是宣誓主权的战争都只是一剂浓度很高的吗啡而已。
爱国和吗啡一样用多了会让人上瘾。
更多随笔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walden577瓦客生活影迷CLUB『以影会友,自然而然』
这部影片,没有什么很浓的英雄主义色彩,就是一片埋着地雷的山坳里,一人受伤,大家救助,本以为还会穿插与恐怖主义者斗争,枪战之类的,结果没有,有也只是点名场景,烘托这些士兵的紧张情绪,战地医生,救死扶伤,看着一个个倒下,无奈,特别是用背包去砸地雷,走出一条路,中途却又有士兵受伤,影片总之很震撼人心。
Kajaki vs Under sandet這兩齣電影有點相似,同樣是真實故事,關於因戰爭遺留下來的地雷。
軍人,戰俘...每一步也面對重傷或死亡的可能...其實關於戰爭的電影,一般不是我的喜好,但看這兩齣感覺也不錯。
我是先看 Kajaki,感覺良好,所以也看Under sandet。
如果我是先看Under sandet,可能未必會看 Kajaki。
所以如果二選一,我會揀Kajaki12 November 2014 (London) (premiere)2016年8月25日 - HKKajaki (Kilo Two Bravo) - 卡賈基Director: Paul KatisWriters: Tom Williams (screenplay), Tom WilliamsStars: David Elliot, Mark Stanley, Scott Kyle10 September 2015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Under sandet-地雷區Director: Martin ZandvlietWriter: Martin ZandvlietStars: Roland Møller, Mikkel Boe Følsgaard, Laura Bro
如果用看常规战争片的心态去看,一定会失望,全片几乎都没放过一枪!
甚至敌人都没有出现过!
但却又总是会人有些让念念不忘的感觉!
经过好长一段时间,还是不容易忘掉,在一个人的时候,总会突然的想起,然后又重新翻看,明明全部的过程都很清楚,但还是会吸引到我一直慢慢的看完全部,真的有点难找到原因!
可能因为就是真实吧!
首先是真实的故事,然后是足够真实的叙述方式,有点像在看一部纪录片似的!
一部...真实的,有细节展现的记录片。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一部描写现代战争的电影,准确的说是描写现代战争中己方士兵的电影,更准确地说是描写一群陷入地雷阵在混乱恐惧咒骂哀嚎中互相鼓舞共同进退等待救援的电影。
开始的铺垫,百无聊赖的行为,粗俗不堪的唠嗑,永远不尽人意的后勤补给和保障体系,似乎这是群于恶劣环境在外野营又不被待见的无聊大男孩,只有在士兵的聊天中才知道有血腥搏斗和壮烈死亡,缓慢琐碎,直到3人组小分队自行踏入了地雷区,电影开始进入主题。
四次引爆了地雷,6人受伤,每次移动都有可能踩雷引爆,即使是已经走过的路,稍有偏离,也一样会触雷爆炸。
如此绝境,寸步难行,战友倒下,血肉模糊,哀嚎呻吟,所幸没有人放弃,用语言紧紧撑住存活的信念,用寄冀将来牢牢维系生的勇气。
本可以更加戏剧化,如让滚落的石块引爆地雷制造险情,如让塔利班伺机而动引发交战,如让夜晚降临增加救援不可预测性等等,导演没有这么做,拍的很真实,不落俗套的故事,这就是生活,困顿之际没有激昂的音乐,悲惨和死亡可能也可能不会降临,厄运随机选中不幸者,拯救在最后时刻不知会不会到来,而你,如果自己遭遇或者面对这微不足道的生死关头,自己选择,就此放弃还是妥协继续!
(当然,我实在不知道导演是否有此意,还是仅仅根据实录,一丝不苟,别无他意如实呈现而已)
小制作大震撼的战争片。整个片子甚至没有出现一个敌人,没有火爆场面,没有激烈巷战却深刻的让人感觉到战争的现实,残酷,无情,沮丧和绝望,士兵在雷区的每一次移动都会牵动着观众的心,这种战争即时感太强烈,战友情兄弟情只有经历了战争才能体会吧。嚷嚷着打日本捐一条命的人都吃屎吧
战争就是这个样子,几个哥们获得奖章,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苦中作乐吧。
有些契合我想到过的一个故事。所以对我很有触动。
战争就是经济
挺惨烈的,但后半部分的节奏有点拖沓,等待救援的过程充斥着过多的安慰鼓励对话脏话等等,看得无聊的情绪大过感动了。
比较无聊,偶尔被地雷爆炸吓一下,这是英军不是美军,应该取材于真实事件吧
一个地雷引发的血案……一个伤兵造成四个伤兵,坑爹的直升机、坑爹的背包、坑爹的矿泉水……
好无聊。
based on 真实事件。
残酷战争情境下的人性考验,弹幕里很多人在吐槽,但脱离当时环境去谈就是事后诸葛亮,还是为不抛弃队友的士兵们点个赞
每一个爆点都惊心动魄,台词不错,把一段激情澎湃的“演讲”放到了漫长等待的中间是很好的处理。
真真切切
属于可看可不看的片子,有点无聊,缺乏电影感,镜头信息含量极低,和《地雷区》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翻来覆去就这么点儿事儿,就这么几句话...
435
导演是外行?全篇废话无剧情,把一般影片“几个士兵踩了地雷”的情节放大到100分钟来拍,竟然还有捧臭脚的搞到7.6分,真是奇闻。写实不等于事无具细,就好比人物传记,把一生浓缩到两个小时,看起来很精彩,如果把每天吃喝拉撒睡都拍进去是不是要拍成几百集?
“下一架直升机还得多久?”~”10分钟““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这群兵非得去雷区,但是雷区的情节还是非常紧张和精彩的。
乐观人生
剧情片拍得像纪录片,沉闷得如流水账。24分钟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