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还会有续集的,那个穆斯林才是劫机策划者,从他哪诡笑,本来以为他给光头纸巾上下药了,结果不是那么回事,再到飞机迫降几个镜头多对着他,他在跳下滑梯前摘下白帽,是为了隐藏他的嫌疑,美国对待穆斯林还是存在偏见,或者说提防,在影片种就有体现,从滑梯下来直径往反方向走出,就不会遇到盘问搜查!
也是为影片续集埋下伏笔!
热门美剧《24小时》一直传言要出大电影,一传就是七八年,至今还是没影。
不过现在看来,不用出了,权把本片看作《24小时特别版:急速天劫》即可。
全片接近实时推进,尤其中间那几个20分钟的循环,几乎是编剧为了让人注意到银幕上下时钟几乎保持同步而特意设立的。
其他地方有些跳场,但你可以想象成是“插播广告”,而且即使算上“广告”,加起来篇幅也比两集《24》要丰富。
密室空间是拍实时推进影视剧的最佳题材,《24》最精彩的若干集,都是小强在封闭空间(大使馆、飞机、大厦)的冒险。
《急速天劫》的空警主角和小强一样,突然遭遇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挑衅司法,一面是将之当做全民公敌的执法机关,一面是被误导和操控的底层人民,幸得一直信任他支持他的好姑娘(请各自对号入座)相助,才能力挽狂澜。
由于尼森大叔近几年出镜率颇高,一度让我觉得这是《飓风营救》的外传:试想,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飓风》那位特工老爸忙于工作不顾家人,导致惨剧,之后意志消沉加入空警,通过解决一次危机得到救赎……恐怖分子策划周密,每一步都考虑在主角之前,展现一次相当精湛的象棋大师布局。
后者从看监控画圈圈隔离到找疑犯求助黑客,全在预料之内。
我们情知他是白费功夫,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看着干着急。
找不对真凶,皆因不知道动机,所以按照查案的常规办法处理,只会适得其反,其实编导相当聪明,动机在影片第一台词就提出来了,就看谁能联系上。
片中动作戏不算多,基本上是一出当代技术的大侦探密室破案,但不同于古典侦探,老尼森没有侦探权威,又有时间死线紧逼,被凶嫌多次栽赃且在社交网站一通黑,加上很多时候冲动得不像话(空警一滴酒,乘客两行泪),惹来群众不信任和不耐烦,徒增阻力。
但他对此毫无怨言,勇敢地承担起公务员作为人民公仆的职责。
算起来,最先给老尼森惹事的是一个黑人小伙,说谎、抗拒执法,之后发现是个偷拍猥琐狂,但根据经验,黑人一般不可能跳反,果不其然,后面还帮了主角一把。
为了让老尼森晚一点发现真凶,编导煞费苦心,故布疑阵多姿多彩,无奈都不给力,黑人,穆斯林,绝症女人,大腹便便的律师,一个比一个像真的,大叔也认真一个个盘查摊牌,看得我真着急:大叔啊,你动作片看得不够多啊,这群疑犯,除了明显的障眼法,就是电影里为了政治正确的保护对象,在此类故事里,要从低调无辜又有存在感的白人找真凶,包你一找一个准。
好在影片还是有些打破常规的安排,不至于全然落入窠臼,不多详述。
虽然上述吐槽口无遮拦,但我得说,其实《急速天劫》铺设悬念称得上可圈可点。
大家知道,但凡悬疑片,都没法避免硬伤,资深影迷懂得客观看待,明白硬伤和质量不能划等号,但不少观众意识到了硬伤就难以忍受,从而降低了对影片的好感。
所以如何巧妙引导观众忽略硬伤存在,是电影主创百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急速天劫》展现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通常来说,本片从开头15分钟,已经迅速将所有观众带入超然理性的状态,开动脑筋察觉察任何细微之处,此时如果犯弱智错误,肯定要叫人抱怨,最后真凶露了马脚,这时故事硬伤才浮现出来,不过此时悬念已经被动作对抗盖过,大家凝神等着看爆炸和迫降呢。
《急速天劫》的上述结构,点明了动作类悬疑片的普通法则:当观众全神贯注时,编导必须步步为营,实在绷不住必须解答,也要靠多挖坑搪塞过去;等观众情绪释放,休息脑细胞的时候,有的是机会把漏洞都糊弄过去。
虽然剧本的严谨程度是一样,但把硬伤安置在何处,观众感受会有云泥之别。
归根到底,感性和理性都是增加电影吸引力的武器,但什么时候推理谈判,什么时候挥拳开枪,要做好精致的调配。
(文/方聿南)
密闭空间的戏不好拍,但这个拍的还算比较有悬念。
尽管某些地方解释的不是很明白,比如两个有预谋的劫机犯他们的目的,我听得就有点匪夷所思。
而且高潮部分,飞机被炸裂,拼死迫降成功的剧情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不过,这样的戏码,现在不管好莱坞大片还是中国制作,不也这么搞过无数回了么?
反正观众也习惯了,谁也不追究有没科学可行性依据,是否够真实了。
单说连姆尼森这个我喜欢的演员,他这些年,虽然年岁越长,银幕英汉形象却越发突出了。
《飓风营救》系列就要出3了,还有前不久的那个失忆杀手,都演的深入人心。
自从我钟爱的尼古拉斯凯奇烂片接的越来越多之后,观赏作品更多的反而是这位曾经的“辛德勒”先生了。
他的打斗身手自不必说,尤为喜欢的是他欲言又止,甚至有些无奈的神情,深沉而内敛;关键时刻却又果敢过人。
等着看他的《飓风营救3》吧。
虽然影片是大团圆结局,但“安全保障就是个谎言”这个观点还是有些道理的。
从空警逃避安检大摇大摆的带毒品,到主角与上司的沟通失败,都表明这个制度的脆弱。
就像女一号所说的,“控制只是个假象,没有什么是在控制中的”。
反恐这件事不管你事前做多少预案,多少准备,对于提前做好功课的恐怖分子来说都是事前可预知的,而恐怖分子的行动则是无法预知的,一明一暗,优势尽失阿。
ps:总觉得女一号是反派,男主问她什么工作也不说,男主刚起身去厕所抽烟,她就睁开眼睛。
能刺杀机长的厕所她去过,发病毒图片也是她最先提出来的,连最后那个炸弹也是在她手中开始倒计时的,而且还在男主找不到恐怖分子而抓瞎的时候说:控制只是个假象,没有什么是在控制中的。
《空中营救》和以往的电影题材不同,这部电影没有让乘警和歹徒直接较量,而是设计计谋使飞机这个大密室成为乘警的个人舞台,他们仅仅混在人群中,冷眼旁观,三言两语就搅得飞机上鸡犬不宁,乘客们像热锅上的蚂蚁,而主角则像猴子一样上窜下跳,并一步步坠入他们布好的圈套…… 电影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前半部分是歹徒周密的简讯联络作案时间,后半部分则是主角被陷害后的紧迫脱罪时间。
歹徒通过网络传简讯给主角,告诉他每二十分钟会杀死一个人,于是主角一边寻找歹徒一边防止乘客被杀。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杀死乘客的恰恰就是主角,至少看起来,几位乘客的死都与主角有关。
而最重要的陷阱则是歹徒要求汇款的帐号,竟然在主角名下…这一部分,几乎都使用简讯联络,所以台词较少,大部分时候都是将短信内容呈现在画面中。
画面跟随着主角的行动和视线而不断移动与切换,悬疑感很强,极具压迫感和代入感,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唯一一场格斗戏发生在厕所这个极度狭小空间,是全片动作精华凝聚,节奏迅猛,动作凌厉,大有《飓风营救》的写实动作风格。
整部电影的设计像是密室逃脱,一条一条的线索不断被抛出,只要细心寻找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就能找到答案,没有无关紧要的冗余信息来故弄玄虚扰乱视听,增强了电影的节奏感和悬疑氛围,也能让观众们的注意力保持在谜题上,加强了紧迫感和代入感。
电影的动作风格继承了《飓风营救》系列。
硬派,写实,凌厉,简练,没有多余的动作,也绝不拖泥带水。
1)她的生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嘎然而止,她有强烈的悲剧倾向。
厌世。
2)她希望自己突发或者偶然的死在飞机上。
3)她牵制住了主角的主要吸引力。
取得了信任,获得了连续多次无数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许多未解释的地方留下了弹性空间。
4)她主动与程序员拉关系,聊天,公关后,才得以启动第三部核心程序。
不然,故事怎么也没办法安排程序员主动进入手机。
5)她的策动使得程序员和眼镜男有了步骤不一的行为。
她的目的就是为了撕毁所有人存在信任。
6)机长被杀到最后一直没查出来。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朱丽安摩尔杀了机长,也只有她留下了唯一的证据(头发)。
不然,这部电影都不能成立了。
7)她换位置的冲突,以及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一上机就擒住男叔的手,深谙叔的内心,掌控感极强。
后头偷酒喝,拉近酒鬼共同语言,消除怀疑。
--为什么会保留她下来而且完美大结局?
1)就和公车上的扒手党一样,出手的一般只有2,3个,围观协调的可能达到5,6人以上,这是团伙作案的特征。
核心人曝光后,其他人自然的隐藏起来。
疯狂的眼镜男也不会想去曝光那么多同伙,要保留的罪恶的火种嘛。
因此,一部电影着力讲完整故事就好,不用完全破案。
2)朱丽安摩尔寻找的是生命的意义。
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小女孩和大叔教会了她存在的意义。
和眼镜男的报复不同和程序员想钱不同。
她死灰之心在这趟飞行中复燃,喜欢上了男叔,搞起来黄昏恋(皮肤太松弛了,不忍直视呀)。
她因此停手,成为暗中把时针回拨的那只手。
3)阿拉伯男人一直冷静而惶恐,就算全机人最后都认认为大叔是大英雄,所有事情已经尘埃落定。
阿拉伯男人还是惶恐不已。
他知道,还有其他凶手,根本没有出现,他不想被波及。
4)朱丽安摩尔患过的病是什么名(好像是心脏类的),记不清楚了,有心人去查查,看是否与神经元素有关系。
机长的死还有老头的死值得研究。。。
5)大叔好久没受重视了,又从恐怖分子转化为英雄,还得到一个皮肤松弛的女士的示爱。
一下察觉不了。。。。
以后会好的吧,但估计也不会在乎了。
≪空中营救≫,特工连姆尼森救完家人又化身空警营救飞机,真是和营救扯上关系了。
本片故事非常具有逻辑性,跟侦破探案相同,不到最后不知道真凶是谁,足以满足了观众的各种猜测。
险象环生的空中悬案,真是看的惊心动魄。
配音,老张的一次突破之作,范哲琛配的不输前辈反倒非常的精湛。
总之,值得一看。
連恩大叔粉算是很幸福的,這幾年他愈老愈剛,拍片頻繁,而且都會挑替他這種文武兼具的演員量身打造的一人獨戲。
《空中救援》就是今年的連恩空中秀場啦。
《空中救援》劇情挺工整。
挾持飛機,無疑是最精典型最不可破的「密室」情節,主人翁在飛機上面對時間壓力與處處兇手,只憑自己的本領破案,找出真兇。
在九一一事件後,我深刻相信本片不敢演出飛機真得落下的劇情,所以懸念已經少了大半,就看故事前中段怎麼在明知結局的前提下弄出點詭局氣氛。
《空中救援》也就是這麼回事的電影,但動作片大多都是這樣的不是嗎?
演員找對,巨星色彩出來,劇情不要脫軌,就仍能沒甚麼預期得觀眾很滿意的看完飆風般的兩小時體驗。
巨星味很重要,本片即連恩尼遜(Liam Neeson)的個人秀。
越老越硬的他,搭配上他個人的內斂臉孔,演出這種本來像是布魯斯威利或哈里遜福特會扮演的警政英雄,也還是能演出一絲絲的文藝氣質。
本片文武戲份約八比二,沒有動手的談判過程亦很刺激,真不是連恩尼遜來演,是演不出來這種亦文亦武的戲路了。
本來沒有很愛連恩大叔這幾年的改變,但每年能看一次中年硬漢滄桑拯救世界,也挺棒的。
總不能永遠都是年輕小伙子拿CG盾牌打漫畫壞蛋吧?
p.s.還以為這部片會因為馬航事件的「即時」發生造成話題性呢。
結果沒有,是否是因為馬航事件本身,就比電影內容還戲劇性呢?
如题,Liam采访时说过他很乐意继续在Taken后一直扮演这类退休特工大叔一人削翻一票坏蛋拯救小萝莉的角色,现在片商找他就发挥他运动员体格,高大上加点文艺范的气质,成天都是颓废老特工老骥伏枥再接再厉狂打一通,层层解密,拯救小女孩的套路。
看着不难看,主要悬疑做的还是不错的,虽然格局小,但是灯光师和摄影、音乐水准很高很高,Case也算强大,好歹找来个影后来配戏,不过几个配角脸蛋长得过于漂亮,一看都不是一般人而是演员,乍一看像戏剧。
总体4星,这个短信催死人的格局还是挺有意思的,加上大叔乒乒乓乓砰的那些Pose和眼神,值得一看。
端午天气闷热,外出行走无能,于是和舍友一起看non stop,发现此片情节跌宕起伏,惊险悱恻,实在回味无穷,忍不住借着这股兴奋劲儿写篇观后感,聊表感想。
关于non stop 这个名字的译法很多:急速天劫、永不停歇、直航杀机等等,但是个人人为英文原名是无可替代的,non-stop flight本意是直航,本片情节正是在飞往伦敦的国际航班上展开的,而non stop 又是不停歇的意思,观众的心情正是随着永不停歇的每20分钟杀死一人的致命威胁持续紧张着。
本人不擅长技术分析,在伏笔啦,场景啦,心机啦这些大神笼罩的方面只有普通观众的粗浅见识,所以我只想站在一个喜欢惊悚、悬疑、心理片的,看电影图个乐的朴素观众的角度谈谈感想。
由于是舍友推荐的片子,之前对non stop的认知度为零,加上影片前7分钟频繁的场景切换、枯燥的人物对话,说实话,给我一种《蓝色茉莉》的即视感,内心暗骂导演你在搞些什么... 直到注意到特写镜头里反复出现的《纸牌屋》里唯一好人彼得•罗素的饰演者寇瑞•斯托尔时,才幡然醒悟,故事大概要在这架飞机上展开了╮(╯▽╰)╭。
(原谅我奇怪的点…但是真的很喜欢彼得•罗素阿啦啦)随着进度条的持续挪动,勒索短信粗线,特工、机长、破产律师接连挂掉,我发出了种种奇特的猜想,心里出现了犯罪嫌疑人的候选名单:1.空姐Nancy2.警察3.穆斯林医生。
4.副驾驶5.主人公Bill6.红发女人7.眼镜男没错啊,我就是把每个人都怀疑了一下下… 在观影期间,我脑子里分别出现了以下想法:1.质疑导演的种族歧视倾向。
个人认为穆斯林医生的人物设定绝非偶然。
众所周知,911事件之后,整个世界都埋下了恐怖主义的阴影,而中东地区、穆斯林、伊斯兰信徒这些词汇,约莫集中了人们对于恐怖主义、地区冲突、自杀式袭击的大部分认知。
对于头戴包巾、面留络腮胡的穆斯林男人,近50%的美国人都不抱有好感。
那么,导演在这样的劫机事件中安排这样一个角色,是否是在借用普遍意义上的偏见来误导人们呢?
对900部出现阿拉伯人角色的电影进行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电影都对阿拉伯人进行了彻地的种族主义的丑化。
另一方面,穆斯林社会最主要的抱怨是西方诽谤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将伊斯兰教等同于恐怖主义。
政治的冲突,政策的自私和偏见,使西方社会对待穆斯林的态度充满了不公、专制、自私和误解。
高高在上的美国人什么时候能对穆斯林投去真诚理解善意的目光呢?
拭目以待吧。
2.主人公Bill的性格缺陷是犯罪者的助推器。
影片中新闻报导告诉我们,Bill是一个集脾气暴躁,长期酗酒,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交际,8岁的女儿死去,离异,解雇和离职于一身的人。
通过分析Bill的大五人格因素,我们可以看到他神经质(尽管空中刑警是他的职业,Bill仍然有着在飞机起飞时手指缠绕丝带的习惯,过程中表情痛苦,起飞对于他来讲是煎熬的开始。
此外他还熟练地用胶带隔离报警器,在飞机上吸烟缓解焦虑。
可见他并不喜欢自己的职业,自我满意程度低,容易烦恼。
)、内向、求新(行事自主不服从惯例,藐视上级指示)、不随和(对乘客充满怀疑,在每件事情发生之后并不会寻求合作,看起来有些独断专权)、有责任心(他强调会保护机上所有乘客,男子汉啊)。
由此可见,Bill即使身为空警,但仍具有很大的犯罪潜能。
而罪犯正是看中了他因为这样的经历和性格,在前期玩弄他于鼓掌之中,借用他的手杀死了特工、律师(表面上看是这样)。
这让我想到了《电锯惊魂》,牛逼老头就是逻辑严密牢牢把握住人性心理,神一般地举办不定期杀人游戏呐 同时,也正是他的这些特质,引起了乘客们的广泛愤怒和不服从。
由此,Bill何尝不是一个恐怖行为的助推器呢?
3.影片不归于俗套却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
话说在我看的过程中,一度怀疑所有勒索短信都是Bill幻想出来的,整个危机都是Bill的本我冲破自我和超我(心理学上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吵我。
本我是自私的、充满个人欲望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考虑情景现实性的方式满足本我冲动;超我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大爆发想钱想疯了意淫出来的,呃,也就是说Bill是个精神病患者… 类似神奇的解释请参见《禁闭岛》《致命ID》…但是这个丧尸的想法很快就被舍友鄙视了,舍友义正言辞地说如果Bill真是精神病那就太俗了。
我想想也对啊,那样就变成了导演解释无能于是只好归类为“对不起我有病你们都是我yy出来的”系列了。
但是!
结局的国家安全都是bull shit这个梗为何感觉也俗俗的啊,这是归入了“对不起我厌世当局害死了我爸爸我要报复社会反人类”系列的节奏啊!
还有,最后那个犯罪分子千算万算漏了一算的点略bug啊,机智如罪犯,居然没想到灰机会有因为威胁地面安全而被当局击落的危险,难道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眼镜男也就算了,反正本就视死如归舍生取义不是敌死就是我亡,小黑真是被坑惨了啊总而言之,non stop还是我近期看到最好看的惊悚电影了,推理过程很有趣 最后宣传的思想也很阳光积极乐观向上:信任才是真爱的月老呐
虎头蛇尾
反派基于不重要的理由精心策划一番,被给予一分钟镜头讲述来龙去脉然后光速下线;主角失意颓废,但可以拯救世界bonus浪漫邂逅,我哭死
实在一般
连姆尼森还真是一条路走到黑了= =
这片的好处就是被一堆美剧迷用来显摆观片量的
开头觉得点子很新颖,后面发现整体设计就是个本格推理,这种“密室”结构玩的是智力游戏,反而和“航班”这个现实设定冲突,致使悬浮感很强,比如:这个结构导致男主快到结尾都是个粗暴的大傻蛋;英国航空能忍受一美国乘警为所欲为,堪称父慈子孝;白宫是大智障、随随便便就要用军机击落民航;反派是白右,要发表一番美利坚不再伟大美国梦已死的长篇大论……【也是神奇,一个平凡商业烂片,居然拥有私信来给我科普他了不得的知识的粉丝。】
题材不错,悬念设置以及演员选取,很难猜到谜底。不过最后的转机有些仓促,结尾也是。
娱乐性还不错
整部电影节奏掌控的确实没话说,非常标准且娱乐性十足,其实深谙类型片叙事结构的影迷应该很容易猜到谁是劫机者,猜不到的是歹徒的手段为什么那么料事如神,编剧们脑袋开那么大,几乎就是一个难圆其说的bug,最后糟糕的劫机理由和结尾直接让它变成了又一部看过就忘的爆米花快餐片。★★★
可真够意淫的
3.5星就是这电影最好的归宿,比一般商业片强一点的戏剧张力,但归于流水线套路。
结尾有点烂尾的感觉。前面真心好,尤其是拿死的三个人,简直很吓人。
包袱抖得生硬了些,揭得也不太聪明,动机更是敷衍,连姆尼森老师隔两年就有一部这样凑合的电影。
还蛮好看的。可以一遍看完的那种。虽然女神在里面的戏份不重要,整部戏都在讲男主跑来跑去发神经~~
大小姐你好美!尼森叔和摩爾姐頗有火花。故事很好,不見硬傷和漏洞,反正我沒看出來。睏得我要死要活的,但堅持看完。五星必須有。2014最佳电影之一。
感觉男主角太容易相信别人了吧,摩尔说自己心脏有问题所以不是凶手,老太太啥也没说直接不怀疑,而且干嘛不搜空姐的身(想看空姐的肉体)。
这样糟的结尾也是没想到的
最后二十分钟拯救了整部电影。主角光环太明显。
赞哦喜欢动作片悬疑片的朋友别错过……老尼森和老摩尔在飞机上玩捉迷藏……好吧第二句是开玩笑哈哈……
天空版阿加莎的背后是不和谐的“变态小受”和“财迷小攻”二人组,啧啧啧,一直都觉得这个局够变态就是那1.5个亿不够酷,果然啊!话说这样的大boss不过瘾呀么不过瘾啊!但节奏到位了,尼森蜀黍和摩尔阿姨一边眉来眼去一边救人也挺不容易的了,再加上我可爱滴大小姐,好了,周末夜四星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