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摩加迪沙

모가디슈,绝路狂逃(港),逃出摩加迪休(台),摩加迪休,Mogadishu,Escape from Mogadishu

主演: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具教焕,金素辰,郑满植,金在华,朴庆惠,尹敬浩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英语年份:2021

《摩加迪沙》剧照

摩加迪沙 剧照 NO.1摩加迪沙 剧照 NO.2摩加迪沙 剧照 NO.3摩加迪沙 剧照 NO.4摩加迪沙 剧照 NO.5摩加迪沙 剧照 NO.6摩加迪沙 剧照 NO.13摩加迪沙 剧照 NO.14摩加迪沙 剧照 NO.15摩加迪沙 剧照 NO.16摩加迪沙 剧照 NO.17摩加迪沙 剧照 NO.18摩加迪沙 剧照 NO.19摩加迪沙 剧照 NO.20

《摩加迪沙》长篇影评

 1 ) 逃离摩加迪沙

每年总会有几部让人大呼赞赏的韩国电影,而今年的韩国口碑电影似乎来得格外迟一些,我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在豆瓣网上,通过韩国以及2021两个关键词去检索本年度的韩国片子,结果总让人失望。

直到昨天我检索出了《摩加迪沙》这部电影,直到我连夜看了它,才觉得今年的观影经验便又完整了些。

电影《摩加迪沙》片名中的四个字,是一个地名,是为非洲国家索马里的首都,片子讲述了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事实上,这个片子当初立项时便叫做《逃离》,后才更改为事件聚焦中心的摩加迪沙这个地名。

看电影之前,我并没有对片子的故事背景及内容信息做任何了解,看过后,我会想起两部片子,一部是201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一部是2017年出品中国电影票房冠军《战狼2》,类型上当然不同,侧重点也大相径庭,但故事有相似之处,都是一群人逃离一个突然爆发战乱的国家,同时有站在主角国家视角的一些形而上表达。

电影《摩加迪沙》观感上也类似,片子的故事来自韩国外交史上的一段往事,但这段往事却并未在韩国外交史上被翔实记录。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韩国为争取自己加入联合国的选票,派大使进驻非洲国家外交游说,索马里便是其中之一,为了狙击韩国的计划,朝鲜也同样外派大使来建交,双方明争暗斗,针锋相对,电影的前半段便主要围绕双方的斗争来展开。

直到1990年,故事中的索马里政府发生政变,首都摩加迪沙迅速变成一座地狱之城,混乱、斗争、战火蔓延、尸横遍野,各国大使馆纷纷撤离,而在摩加迪沙话语权相对较少的韩国大使馆、朝鲜大使馆便没那么幸运,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此前对立的韩国及朝鲜大使们,不得不摒弃前嫌相互协作,一起逃离摩加迪沙。

看电影《摩加迪沙》,坦率地说,我总能从片子里看到无数此前韩国电影在南北问题上的相似表达,电影里,金允石和许峻豪所扮演的朝韩双方外交大使,在某些时刻的为难、恻隐、人性复杂情绪,特别似曾相识,想来我曾在《共同警备区》、《高地战》、《特工》这样的电影中,看过无数次,但每一次却依然能够被震撼,那是种什么样的共同点呢?

是某些时刻,人们放下了国家、阵营、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只余下了作为个体的普通的人性之善,是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士兵,是窃听器背后没有名字的HGW XX/7。

在《摩加迪沙》这个片子里,让我肃然起敬的,觉得一下子整部片子被拔高的片段,是电影的结尾,当朝韩双方的大使们终于历经磨难,随意大利的飞机逃离摩加迪沙这座城市后,接机的机场,各国国家的政府人员、媒体林立,朝鲜和韩国双方都派了人,在这胜利时刻,金允石和许峻豪无比默契,他们商量好前后下机,装作互不相识,以免身份的不同给对方及对方的国家造成影响,他们就那样默不作声的走着,不曾撇过头互看一眼,那些一同互帮互助、经历生死的片段,顷刻间成为隐情,成为不能诉说的秘密,变成一段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史上的真实故事。

在整个事件过去30多年后,电影《摩加迪沙》的上映,才让这个故事得以被更多人知道,当年的事件原型人物也浮出水面,时年担任韩国驻索马里的外交大使姜信盛向媒体回忆那段往事,回忆自己与“敌人”一起共赴时艰逃离摩加迪沙的经历,他说:“感觉像是一家人,我们试图克服难处,像家庭般团结起来。

那超越了意识形态、国家之分。

”不出意外的话,《摩加迪沙》会是我今年最喜欢的韩国电影。

封面图:《摩加迪沙》海报你还可以:请对战争多一点“敬畏心”硬汉枪神:我给这部网大打了五星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100部韩国电影推荐:https://mp.weixin.qq.com/s/vRhLM-Vq2QLgUIJAA45V7g

 2 ) 泡菜帝国主义叙事挺坏的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走了狗屎运,无意中沿非洲西海岸踅摸,结果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某地,当地人告诉他,你们算个球,几十年前东方的一群黄种人就已经来了好几次。

是的,没有错,15世纪地表最强舰队郑和宝船一行曾于公元1417年、1421年和1431年3次远航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

这个地方,今天就是索马里的首度,摩加迪沙。

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在《 星槎胜览》卷四中描述此地为:"木骨都束国,自小葛兰(印度的魁郎)顺风二十昼夜可至。

其国濒海,堆石为城,垒石为屋四五层。

厨厕待客俱在其上。

男子卷发四垂,腰围梢布。

女人发盘于脑,黄漆光顶,两耳挂络索数枚,项带银圈,缨络垂胸。

出则单布兜遮,青纱蔽面,足履皮鞋。

山连旷地,黄赤土石,田瘠少收。

数年无雨,穿井甚深,绞车以羊皮袋水。

风俗器顽,操兵习射。

其富民附舶远通商货。

贫民网捕海鱼。

"《明史》 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第二百十四 这样记载:“国滨海,山连地旷,硗瘠少收。

岁常旱,或数年不雨。

俗顽嚚,时操兵习射。

地不产木。

亦如忽鲁谟斯,垒石为屋,及用鱼腊以饲牛羊马驼云。

”由于靠近海岸,摩加迪沙一直是个繁荣的港口城市,葡萄牙人一度想攻下但始终没有得逞。

摩加迪沙一直处于索马里人的控制下直到桑给巴尔苏丹在1871年时占领摩加迪沙,此后摩加迪沙便处于格勒迪苏丹国与桑给巴尔苏丹国的联合控制下。

19世纪中期,在伊斯梅尔总督时代,埃及人继承了土耳其的衣钵在索马里北部沿海地区扩展势力。

1882年,英国征服埃及后,摩加迪沙等索马里沿海港口自然落入其手。

1887年英国建立了索马里保护地。

意大利人插足厄立特里亚,发动一系列军事行动,加紧对内地的控制。

1894年,意大利与英国签订一份协定,确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今日索马里的东部被划为意大利势力范围。

此后意大利从未消停。

1935年意大利一举征服埃塞俄比亚。

墨索里尼宣布建立包括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意属东非帝国”。

索马里的疆域扩大到了欧加登和豪德地区。

1941年欧加登并入埃塞俄比亚。

二战当中,英军于1941年2月26日攻陷摩加迪沙。

1949年联合国决定把意属索马里交给意大利托管,10年托管期满,之后意属索马里改为联合国托管地,并于1960独立,同英属索马里合并,建立了索马里共和国,摩加迪沙随即成为了这个新生国家的首都。

索马里独立后动荡岁月符合非洲大陆独立浪潮国家建立的共同特征,独立之后就开始内讧。

1969年10月21日,索马里将军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发动军事政变,坐上索马里总统宝座,开始了他长达22年的社会主义路线统治。

1990年时,叛军攻占摩加迪沙,四面楚歌的巴雷不得不宣布退位,并出走尼日利亚。

原先联合逼走巴雷的几支叛军终于反目,索马里陷入了持续至今的军阀混战,摩加迪沙进入了无政府状态。

索马里90年代爆发的内战,就是本片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境。

电影里描绘的战乱、野蛮、杀人放火场景,仿佛这就是非洲全部,从郑和起那个历史悠久的非洲,主流叙事就是不说。

即便非洲兄弟曾经把我们中国抬进了联合国,我们现在好像也忘了。

做人不能太陈世美。

摩加迪沙,乃至整个非洲大陆,在好莱坞式的叙事中,都被刻画成带有特定意义的政治符号。

远离现代文明、人性泯灭、天天战乱、发达国家用以证明自己正义和高等的一片大陆。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传统的非洲,是毛时代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非洲兄弟们,他们争取民族独立,我们援助坦赞铁路,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

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关于非洲的画面,就已经被好莱坞改造成地狱般的世界——美国没枪战么?

美国没有烧杀抢掠?

好莱坞说这是非洲专属,就是帝国主义叙事。

《战狼》系列没法看,就是因为其本质就是帝国主义的叙事,就是个香蕉电影。

不知道非洲兄弟们看了《战狼》,是否会对一带一路产生什么别的想法。

韩国电影遵循好莱坞的商业逻辑,本也无可厚非,但有趣在于,一个强国拯救生命、匡扶正义、致力于摆脱掉战争和混乱的叙事背景的虎口脱险情节,按说是属于大国强国的专属剧本。

韩国人硬是也来了一出cosplay,当然都是文戏,是逃难,不是吴京。

这从逻辑上就是一招险棋了,如果你是吴京、是杰森斯坦森史泰龙,端着枪和非洲叛军硬刚,活下来是有概率的;但是你拉着两车妇孺逃难,一点武器没有,全靠智取。

后来就牺牲了一个北朝鲜同志,这未免也太小看索马里叛军的战斗力,太高估了东亚人种的智力和体能。

这种看似违反逻辑的事情,其实背后的逻辑,是韩国处理南北题材是永远的用爱发电的主题:人性、同胞手足情是可以战胜一切的。

《共同警备区》 《铁雨》 《柏林》 《摩加迪沙》……韩国电影只要处理南北问题,就不会材有黑暗或者令人失望的处理,悲剧也要强行向往光明。

永远给人以希望,仿佛不管现实多么残酷,大家心里都是充满阳光的,南北互相友善、心向统一。

稍微理解一点国际政治的人都知道,这是做梦。

不是北方同胞不爱你,只是北方同胞想要生活、路子要走宽一点,只能拿南方同胞开练,这不是他们没人性,而是他们真的拿中美俄日一点办法都没有。

实力决定一切,69年苏联要核平中国,大战略家毛主席的应对之策就是全民涌入苏联打游击+中国核武器打美国,没错,在苏联对我有绝对碾压优势的前提下,苏联核我,我就核美国。

用爱发电,这个逻辑再往根上说,就是一神教可能产生的一种副作用。

韩国几乎全民基督徒,新冠时刻聚集在一起用神的旨意增强抵抗力的事情也是大量发生。

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逻辑上有问题,和这个因素或有关系。

把南北问题置于国际政治热点和前沿,电影《柏林》操作了一次,《摩加迪沙》又来一次。

通过外部矛盾冲突,加深内核矛盾冲突烈度的方法,这是高明之处;韩国作为美国仆从,自己想cosplay爹地在非洲大开杀戒全身而退的剧本,换个方法用爱与和平从战乱中全身而退——我觉得这是在侮辱非洲人民:你们不仅爱动乱,人们粗野,还战五渣。

美国人是不是比较诚实?

《黑鹰坠落》起码写实地刻画了US marine被索马里民兵收拾的一些情节。

站在非洲人民的角度看,你们南北不能统一一本血泪,非洲人民被奴役几十年现在还苦苦挣扎就不是血泪?

南非当年也派兵参加朝鲜战争了,他们拍一个南非黑人士兵从战乱的朝鲜带走心爱的姑娘,身后是打成垃圾场的朝鲜半岛,你们韩国和朝鲜观众什么感受?

你们要拍民族和解,就好好在半岛环境里拍,你跑到柏林、索马里拍民族和解,是家丑喜欢外扬,还是觉得你们朝鲜民族比较有爱心?

别人就都是兄弟相残的禽兽?

你们这种泡菜帝国主义叙事,比美国人在别人土地上直来直去的突突突还要坏。

这还不是最生气的,想到《战狼》,想到《战狼》通过帝国主义叙事给年青一代呈现的非洲,就觉得其整个主创团队完全没有政治和历史意识,满眼都是票房。

非洲在帝国主义眼中是地狱,于我而言,确实必须团结和争取的第三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期待中国关于非洲真正好的电影问世。

 3 ) 老百姓呐,还是希望在一起的!

《摩加迪沙》。

8分。

柳昇完编剧、导演,金允石、赵寅成、许俊豪主演作品。

自然想起《万里归途》,实则《摩加迪沙》在前,但都是同一类题材。

如实讲,虽然我内心里更喜欢饶晓志导演,但《摩加迪沙》确实更胜一筹,它用最简单的人性触碰了一个最敏感的话题。

金允石饰演的韩国大使希望通过努力拿到索马里政府的投票,让韩国得以有机会进入联合国,这故事听起来似乎十分年代久远,但现实是这就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

很遗憾,在即将达成目的那一刻,索马里发生了惨无人道的政变,反叛军席卷而来要推翻哈里政府。

大部分外交使馆都惨遭围攻,韩国、朝鲜无一幸免。

好在韩大使与意大利大使馆一直有交流,于是他们必须穿越封控区去意大利大使馆避难并寻找机会回国,而最最艰难的是,朝鲜使馆的大大小小也找了过来,寻求帮助。

人性是一切之首。

这样说起来,老百姓呐,还是希望大家在一起的!

 4 ) 只有等待

《摩加迪沙》是2021年韩国拍摄的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至发生在1990年索马里内战中韩朝大使馆的外交人员生死存亡的逃离事件,当我看影片介绍时,眼前飘过的影像总是那么似曾相识,直到有时间能够投入的看完整部影片,才懂得,那些似曾相识的镜头只是故事的前奏,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影片即将结束的场景,通过努力也有最后的牺牲,韩朝二十多名外交官及家属到达了肯尼亚机场,而窗外是韩朝两边派出的迎接人员,已在那里剑拔弩张,那些尚未走出机舱的外交人员和他们的家属,在经历这场生死之后,早已把血脉相连的情感凌驾于一条边界之上,那种相同血脉流淌在身体里的连接,是无法用时间空间来阻隔的。

他们在分别的那一刻没有回头,也无法回头,心中那份对于彼此未来未知的牵挂,只能在那种境遇中深深的掩埋的心底里,导演柳昇完用镜头表达人们心中深厚的家国情怀,民族分裂所产生的痛,在他的演员的眼睛里,看得明明白白,或许不能改变什么,只是内心期望那一天的到来。

 5 ) 分裂之痛---很沉重复杂的心情,韩国电影和文化已甩我们太多了

这个电影再次触及了韩朝的敏感话题,上一部让我感动得直流泪的是特工,这部虽然没有泪水,但给人更压抑,让情绪得不到释放。

要说韩朝的问题强度甚于我们的T海问题,毕竟几十年都是刺刀顶刺刀,所以在处理矛盾时,两国也是用尽了朝鲜族的智慧,几十年来让其他大国为他们买单,一个成功拥有了核武,一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从这点可以看出鲜族人的团结和狡诈,而本片也深刻的表现了这点。

但让人敬重的是韩国文化和电影的开放程度,一部又一部接触敏感领域,正因为对现实和历史的尊重,无论是失败还是胜利,韩国电影都选择直面。

我以前是不看韩剧的,因为10几年前韩剧的影响,感觉太娘,但后来看了一系列的韩国犯罪电影后,发现韩国电影发展得越来越快,早就冲出亚洲了。

再看我们的电影,前几年模仿韩罪片的几部还不错的,如暴雪将至那一类的,因为溶入了真实的90年代背景。

再看其他的电影,根本感觉不是在真实的社会,而是在爱丽丝仙境和一系列晚会小品里,因为你感觉不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这个电影说了国家分裂之痛,但给人希望,人性战胜了意识形态,虽然不知道未来如何,可美好的东西得保持住,不能丢掉,这可能是2个国家共鸣的部分。

中国擅长拍摄正面的电影,如80年代也有一系列反应台港同胞的电影,虽然略显夸张,但现在看来,感情朴素而真挚,那是发自内心对同胞的热爱,只是表现得比较稚嫩。

我看来,中韩两国对分裂之苦的这类电影题材,其内在是诚恳的,这就是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不同地区的共鸣,得永远保留。

 6 ) 原谅我忍不住对比

人员配置: 南:3-4个外交官+文员,轻车简从,不拖泥带水。

北:10+,3-4个大家庭,带着3-4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想的,逃生的时候非常不方便。

危机应对:南:找政府军,花钱,请来军队保护大使馆。

阳谋。

北:找当地人,走地下关系,疏通。

阴谋(这里没有贬义,主要与上面对应)。

外交策略:南:报纸、媒体,指出对方卖军火给叛军,给外交官施压。

北:线人、打劫,抢夺财务,破坏会面。

家庭:南:子女在国内,时常通话,话题关于升学、家庭等等。

北:一个孩子要留在国内,作为人质。

对待当地人:南:真心, 平时给蔬菜水果,真正的关心。

被追杀的司机翻墙进来,给与人道关怀,不会置之不理。

北:利益,拿钱办事,主动打开大门,引狼入室,塑料友情。

一个小细节,给钱的时候还不痛快,要作弄一下。

(这个可能是是我想多了, 不过不是特别熟的还是不要来这一套)对待对方:南:一开始很犹豫,一旦做了,就负责到底。

北:一开始很坚决,要找对方帮忙,但是过程扭扭捏捏,随时想接管对方,或者不信任对方。

(不敢下筷子,都让你进来了,你还。。

哎)立场:南:我有时候意识到,可能有两个真相。

真诚、对话。

北:你以为我会妥协吗?

外交官也有尊严。。。

说教、提防。

--这里面小孩子的眼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朝鲜的小朋友是懂事的,知道爷爷需要糖,肯尼亚的不能说不懂事,他们拿着真枪,只是在吓唬,并没有真正的杀人,哈哈大笑,让人不寒而栗。

朝鲜的孩子,面对枪炮时,可能并不会被捂住双眼,但是奥运会吉祥物、韩国相关的画面,却被遮挡的严严实实。

意识形态的洗脑,有必要那么害怕吗?

还有这篇评论可以发出来吗,如果不行,那你们在怕什么?

 7 ) 前韩国驻索马里大使讲述摩加迪沙的真实故事

译自韩国中央日报2021年8月5日“前韩国驻索马里大使讲述摩加迪沙的真实故事”,网站原文链接见文末。

姜信盛,前韩国驻索马里大使 韩国前驻索马里大使姜信盛对1991年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意大利大使馆前与朝鲜外交官们一起挥舞韩国国旗的情景记忆犹新。

“我们都在那里,韩国人和朝鲜人,挥舞着韩国国旗,”姜说。

“那是我们所有人生死攸关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忘记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 索马里长达数十年的内战可以追溯到 1991 年。

本周早些时候,姜与《中央日报》谈到了他在 1991 年 1 月逃离摩加迪沙激烈战斗的经历,该场景已成为上周在影院上映的电影。

电影《摩加迪沙》讲述了一群韩国和朝鲜外交官在索马里不断扩大的冲突中躲避子弹,在意大利政府的帮助下一起寻找避难所并乘飞机离开这座城市的故事。

《摩加迪沙》中描绘了 1991 年索马里内战期间韩国和朝鲜外交官逃离摩加迪沙的场景。

但并非电影中描述的所有内容都真实地反映了姜和朝鲜外交官的经历。

在 1991 年 1 月 24 日对该事件进行简短报道多年后,《中央日报》最近与姜坐下来再次听取他的故事。

那是 1991 年 1 月 9 日,当时 54 岁的姜 和韩国驻索马里大使馆的其他七名工作人员一起前往摩加迪沙国际机场。

该国正在进行的内战已将摩加迪沙的大部分地区变成废墟。

武装的反政府团体袭击了住宅、大使馆和政府大楼,街道上响起了远处的枪声。

姜在机场会见了 55 岁的朝鲜驻索马里大使金永洙(Kim Yong-su),以及朝鲜大使馆的其他 13 名工作人员和他们的亲属。

姜建议金的团队在他们离开机场的航班时加入他的队伍,但在机场的一些混乱中,双方最终都被困住了,不知道下一班航班何时起飞。

“在机场等候太危险了,因为这是索马里交战派系争夺的关键地点,”姜说。

“我的团队决定返回外交官邸并在那里等候,因为我们仍有大约六名当地警察在保护它。

当我问金正恩他打算做什么时,他说朝鲜大使馆已经遭到八次袭击,如果再次发生袭击,他们不知道如何自生自灭。

” 姜建议金和其他朝鲜外交官及其家人留在他的家中。

之后他们在姜的住所一起做晚饭。

“朝鲜人带来了他们在大使馆大院种植的蔬菜,以及他们随身携带的米饭,”姜说。

“我们一起做饭,一起分享这顿饭。

”当被问及他是否在任何时候都重新考虑过在韩国外交官邸的屋檐下接纳朝鲜外交官时,他说,“没有时间考虑这些事情。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起安全地离开那里。

1988年索马里政府签发的姜信盛的外交身份证件影片中,朝鲜代表团出现在韩国外交官邸门外寻求帮助。

姜说,这个细节是不真实的,是电影制作人调整的。

回到现实生活中,姜和金随后联系了摩加迪沙的其他大使馆,他们认为这可能会帮助他们。

金与埃及大使馆取得了联系,埃及大使馆代表他们向朝鲜大使馆和韩国驻开罗领事馆通报了他们的情况。

姜与意大利大使馆取得了联系,大使馆表示可以为他们安排从摩加迪沙起飞的航班——但仅限于韩国人。

当时意大利与朝鲜没有外交关系。

“他们说他们可以帮助获得一架战机,它可以同时搭载大约七到八个人——足以容纳韩国人,”姜说。

“我向意大利大使提出抗议,说我不能丢下这些朝鲜人。

要么全走要么都别走。

” 最后,意大利政府能够取得一架额外的飞机,将两个团体带出摩加迪沙。

在电影中,饰演姜的演员询问饰演金的演员是否愿意逃往韩国。

姜说这在现实生活中从未发生过。

“我从来没有[向金]提出过这样的事情,而且在我与意大利大使馆的沟通中,我也没有提出这样的事情,”姜说。

双方的下一步行动是将所有人安全送到意大利大使馆,他们将一直呆在那里,直到他们乘飞机离开摩加迪沙。

1月10日下午,一行人约20人,分乘四辆不同的汽车。

距离意大利大使馆仅10分钟车程,但大使馆紧邻索马里总统官邸,更接近激战的中心。

路过市中心的中央银行大楼时,他们中了二十多发子弹。

政府军将他们误认为是叛乱组织。

《摩加迪沙》中的场景为躲避子弹急转弯,四辆车改道而行,终于到达了意大利大使馆。

到达大使馆后,他们才意识到其中一名司机,一名姓朴的朝鲜外交官被枪杀了。

他在到达大使馆后不久就去世了。

当时他的妻子和他在一起。

“意大利大使馆没有立即开门,因为他们已经加强了对该市持续冲突的安保,”姜说。

“我们都跑出了车,拼命挥舞着韩国国旗,向他们表明我们不是叛乱组织。

” 在电影中,演员们挥舞着一面白旗——但姜说他们一起挥舞的实际上是韩国国旗。

朴姓官员被安葬在意大利外交官邸。

两支团队一起度过了两天,直到 1 月 12 日他们的救援日期来临。

那天一大早,韩国人和朝鲜人就到了机场。

但准时出现在机场的不仅仅是战机。

“我们看到大约 100 名索马里人向我们跑来,试图登上飞机,”姜说。

“很快我们所有人都被挤进了人群中,有些人摔倒了,但不知何故,我们都登上了飞机。

” 两个小时后,他们降落在肯尼亚的蒙巴萨。

姜说,他们一着陆,金就上前向他道别。

“他说感谢一切,但现在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姜说。

姜提到他在肯尼亚已经准备好了住宿,并建议他们一起住在那里直到各自回国。

金没有接受这个提议。

“我当时意识到,如果人们知道朝鲜外交官即使在逃离索马里后也接受了韩国的任何形式的援助,他们在平壤的日子可能不会好过,”姜说。

从那时起已经过去了 30 年,但姜信盛经常不时回忆起逃亡的情景,尤其是那些与他一起度过了最绝望时光的人。

“如果不是因为两国之间的分歧,我早就去拜访金了,”姜说。

今年 84 岁的姜信盛在索马里任职后,先后被派往智利和夏威夷。

他于 1997 年退休,并根据自己逃离索马里的经历写了一部小说 (탈출/ The Escape),并于 2006 年出版。

1991年1月中央日报报道姜信盛撤离索马里一事

姜信盛在1988年至1991年派往索马里期间拍摄的一张照片,当地市场。

原文链接: Former Korean ambassador to Somalia tell... joins.com

 8 ) 这该死的艺术,这该死的生活

看名字,就知道和《黑鹰坠落》有关了:都是根据三十多年前发生在索马里的真事改编的。

不同之处是,美帝拍的是主动出击失败的故事,韩国拍的是被迫撤大使馆的故事。

共通之处是,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折射出在大时代前个体的渺小。

个体是渺小的,但人性可以伟大。

或者说,正因为个体的渺小,才成就了人性的伟大。

哪怕是在朝韩关系极度紧张的年代,哪怕是特工出身的姜参赞,在最后,都不再把北边的那些人当成敌人看待,而是需要他去保护的同类。

片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姜参赞和朝鲜人同处一个屋檐下,伪造投诚状被发现,在被韩大使质问的时候说“我必须要这么做,否则我们就违反国家安全法了!

”也就是说,整部电影是在韩大使他们违法的前提下展开的。

而且是国家安全法,听起来蛮严重的样子。

直到最后,韩国的这几个违法分子也没伏法,而且还干扰本方的执法行为,帮助朝鲜人逃出生天。

电影最后的镜头不是停留在韩大使被戴上手铐的时刻,而是展示了刚刚经历了生死之交的两个朝韩外交官,在明知道此生不会再见的情况下两个人也不再回头看对方最后一眼的决绝。

这个过程,电影给的镜头非同一般的长。

我看电影似乎从未有过这样的期待:在经历了比逃离德黑兰残酷一百倍的过程之后,最能让我感到刺激的竟然是一个男人能回头看另一个男人一眼。

腐女们可能会看出基情,但我看到的是,在原本渺小的个体迸发出人性的伟大之后,又被更大的时代给生生摁了回去。

前面真实发生的逃离总让我感觉过于魔幻,而这很可能是虚构的一幕,却让我觉得无比真实。

两个男人没有回头看最后一眼,似乎让我没有满足但又似乎让我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我踏马怎么这么懂这该死的生活啊,踏马的这才是该死的艺术啊。

 9 ) 很平庸,甚至对我来说很难看

韩国电影给我的感觉一向很好,最起码一些知名的电影,演员跟剧本都完全在线。

但这部电影,尤其是后半段的车戏,一帮人对着几辆车扫射愣是一人未死,7.62子弹可以射穿车的任何一个部位,更别说你那几本破书了,那是一帮人近距离扫射啊,看愣了!

更别说重机枪近距离扫射小轿车,还能再离谱点吗,够韩国人死十回了。

妥妥的浪费时间,男二不就一傻屌吗,太作了。

 10 ) 完成度很高的作品

其实四星半也许更准确些。

这部电影的完成度非常好,剧情的处理很到位,政治和动作戏份结合得非常好。

本人很少看韩国电影,但观察到自2020年韩国拿下奥斯卡之后,韩国电影在不断成长,不再只是狗血爱情剧。

例如,这部电影不仅很好地还原历史,又以电影角度表达对国家分裂的唏嘘之意,场景还原度非常高,对这部电影的定位应该是历史政治动作电影。

最后一幕令人唏嘘不已,同一个民族因政权的不同,走向不同的方向,一句话或是一个眼神也不能表达。

《摩加迪沙》短评

前面一小时快弃了,好在后面的车队逃亡戏稍稍扳回了一成.55/100

8分钟前
  • 回音
  • 较差

三星半,思密达拍南北关系已经是信手拈来,只是这次格局更大,也确实拍出索马里动乱的灾难氛围,当然《红海行动》那样的异国战争规模思密达仍难驾驭,就干脆用文戏带武戏,玩梗做细节讲人性,其实事半功倍。问题还是出在人物上,金允石赵寅成许峻豪等人物性格都很单薄,还不如那个又拽又暴,最后壮烈牺牲的朝鲜哥们,两边共处一室开始节奏拖慢,关系描写仓促又蜻蜓点水,导致后面联手不太入戏,用书做防弹轿车的设定有趣(应该致敬扎导《活死人黎明》),高潮部分被政府军和叛军“围攻”也有荒谬感,但明显“炫技”,逻辑不通(机枪冲锋枪都打不爆轿车,车上人还毫发无损,这是坦克吗?)还破坏整体气质,只能靠结局的“分道扬镳”扳回来,或许导演的创作思维也有点举棋不定,最终是有噱头和卖点的爆米花,但要说名垂影史之作还有距离

11分钟前
  • 姓亚名蒙
  • 还行

结尾车辆追逃戏有点太刻意了。

14分钟前
  • Gun
  • 还行

就算一起出生入死,我們也注定成為不能相望不能問候的陌生人。叛軍反抗獨裁追求民權,卻不完全是正義的一方。啊,你看小孩都懂得舉槍殺戮了。

15分钟前
  • 橋本喵
  • 还行

7.5分。索马里政府军和叛军,韩国和朝鲜,都是同胞,却是不同的立场……最后那部分,开向相反方向的车辆,互装不认识的两群人,是韩朝之间几十年的悲剧。(前面拍得挺不错的,那种混乱无序的索马里,最后飙车感觉不过瘾,但想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又感觉又不可能是动作片……)

16分钟前
  • 一世代Jan
  • 推荐

前面一半烦死了,尤其姜参赞,就是导致我没法喜欢韩影的那种典型韩国性格,呱噪着推动叙事。可扭转观感的神奇时刻,出现在南北晚餐那场,猜疑、客气、既来则安,为之后的双方关系埋下了叙事能量。追车场面,更是无比佩服韩国电影工业水准了。哎,可惜只要有这样的国民性格,始终还是难彻底爱上韩国影视。

18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让我疑惑的是到底怎么做到前一个小时拍的像坨屎一样的?后半部分渐入佳境,最后十分钟升华了整部电影。明明是同一个民族却在出生入死后连看向对方都无法实现。

21分钟前
  • 電影放映員
  • 较差

把朝韩两个弱国的矛盾放在充斥极权与死亡的更弱的索马里国家里,极具戏剧化,也更让人揪心与难过

25分钟前
  • 苍耳
  • 推荐

冷知识:那个年代韩国竟然还没被联合国接纳、摩加迪沙竟然是索马里的首都。

26分钟前
  • 私房歌
  • 较差

依旧是纯熟的类型片,大外宣。

28分钟前
  • metaphor17
  • 还行

故事的内核还是南北题材,前面略温吞,最后半小时很棒,逃亡过程惊心动魄,结尾拍出了同气连枝却形同陌路的痛感。

30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小妞电影的对立面,我称之为小爷电影

32分钟前
  • 杨多荤
  • 很差

近几年总会有拍得很好的南北朝鲜的电影。反观海峡两岸……

34分钟前
  • 不可能不确定
  • 推荐

整体单薄。最值得玩味的一点是被“全球化”分裂的同一民族两个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携手合作逃出一个被“全球化”裹挟以至于常年战乱的地区。

37分钟前
  • 林夕已被占用
  • 还行

“战火为何而燃,秋叶为何而落”,韩国的政治片让人敬佩,或许不能给出解决之道,但这份和解与宽恕实在太难得,泪目。

38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还行

片子其实挺boring,但是还是感叹下韩国电影啥都敢拍,又是韩朝联手。。之前什么共同警备区等很多电影都有这样的设定,怎么?意思是想统一吗?韩国很多人其实也很有趣,一方面笑话北方落后贫穷,一方面又觊觎土地和忌惮军事实力。

43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朝鲜一方逃到韩国大使馆后的第一场戏居然是所有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太妙了。这场戏一铺,后半段所有的互助道别都变得非常可信。

46分钟前
  • 五加皮
  • 推荐

四星半,每次看到韩国和朝鲜有关的电影,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我们和台湾。本是同根生,为什么一天到晚就要喊打喊杀,武统?!南北分家,手足相残,人为造成血脉离散,算什么本事。

51分钟前
  • 浮生若梦
  • 力荐

红海确实不好看,但是这个也不好看啊,用这个踩红海真的看不懂,这个类型的商业片还是逃离德黑兰好看

56分钟前
  • ▚▛▙▜▞▟
  • 较差

商业类型加南北政治,熟悉的韩国电影配方,但各方面都升级了,为结尾的克制不煽情点赞。就是朝韩双方外交人员里面都各有一个耍帅装酷的有点莫名,尤其赵寅成,那邪魅劲儿挺找抽的。

58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