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网上平分蛮高且票房也不错,特意来看。
都是学生时代的生活细节,非常能引起共鸣。
编剧用了非常老套的煽情套路,就是“坏孩子”和老师最终相互理解,并且相互成就,这一“俗套”,但是非常奏效,几次我都被感动得泪目。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里面人物的颜值和身材都很在线,说明国人的审美普遍有了提高。
期待看到原版人马的其他新作品。
第2137部2023年,动画喜剧奇幻电影《茶啊二中》说实话,之前一直没有关注过这个系列呢还以为是个很拉的国产动画,没想到评价挺好就来看看,那是 真没想到啊,哎呦不错哟!
完成度挺高,画风还可以接受,方言非常讨喜,剧本不错,叙事手法过硬,音乐虽然没有那么出彩,但是气氛烘托到位了,哈哈,最有意思的就是,看完,自己说话都变味儿了
别的就不多说了,经历过当年的中学生活的,都能笑开怀的说,还有魔兽世界的梗,还真挺怀念,虽然我是魔兽70后吧,(捂脸)上面也提了,故事虽然老套,但好在叙事过硬,看起来,可不难看,确实有一定功底了,毕竟不是什么新鲜题材了,也有些许的可能是怀旧加成吧。
那真的是令人怀念呢,我也有过很好的班主任呢。。
(被回忆无情的拍打)
总体来说还不错呢推荐看一看起码很欢乐。
我是占课的分界线---推荐指数:三星半,我们当年可能没有那么燃,但是很喜欢。
大家好,我是《茶啊二中》的导演夏铭泽。
上一次写这样的文字还是七八年前上学那会儿,觉得自己总是不太擅长做文字表达,但又发自内心地感谢大家能来看《茶啊二中》。
一开始的《茶啊二中》仅仅是一部网络动画短剧集,讲述了8090这代人青春的东北校园喜剧故事。
而我也是2014年9月在网上无意间刷到了第一季第一集后,便成为了这个IP的忠实粉丝。
回想起来,如果那天我没有偶然间看到《茶啊二中》,作为一名师范大学毕业、有教师资格证的学生,或许我现在会在某所学校里教美术吧。
正是因为遇见了《茶啊二中》,让我也成为了系里有史以来第一个硕士毕业,却没去当老师的人。
2015年7月,我和凝羽动画成功奔现,到现在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
从相识到相互陪伴成长,从粉丝到主创,从91秒到91分钟,可以说《茶啊二中》不仅是我工作的全部,它更像是和我朝夕相处真实存在的伙伴一样,也成为了我生活里的全部。
来凝羽第七天,参加公司组织看的电影《大圣归来》 这是我们所有人第一次的电影之路。
我记得刚开始时,大家几宿没睡的兴奋和真正上手后的磕磕绊绊;也记得过程中一次次不满足的挑战和深夜不放弃的死磕;记得五年里每一位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中途离开的同事,也记得因为相信、热爱慢慢加入的越来越多的新面孔;记得每一位业内前辈面对面给予的意见和鼓励,也记得最后一次在棚里审完最终成片时,害怕被同事们发现的,偷偷抹泪的自己。
那一刻,我好像看的不仅是我们做的《茶啊二中》这一部电影,更是一部所有参与这电影的每个人五年里经历的漫长回放:这里有每个人的激动、探索、迷茫、等待、焦虑、欢笑……是啊,几年前我们只能幻想的电影梦,到今天竟然真的完成了。
《茶啊二中》在上映前一个月就开始了路演放映,听同事说,这种安排好像并不多见。
因为我们不是大IP,也不是知名导演,所以担心大家看不到我们,需要提前宣传。
我本就是一个怯场,不善言辞的人,也不确定大家会不会喜欢《茶啊二中》,所以心里就更忐忑了。
每次提前到影城,我们几个人其实是没办法去休息室坐着的,会直接悄悄进到影厅,靠在过道一角,听听观众们观影的真实反应。
当听到观众们真心的笑声、甚至是自发的掌声时,悬着的心才能稍微放下一些些。
《茶啊二中》电影首映礼后合影 这段时间经常被问到《茶啊二中》想给观众传递什么主题,我想可以是青春、是陪伴、是和解,是永不言弃,或者仅仅是一次追忆...不想特意去框定它,观众们自然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而我们最想传递的只有一个,它是一种能量,那就是快乐!
是快乐的力量!
希望这种快乐能通过我们的电影传递给更多人,让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找到曾经那个率性天真,不怂不惧的自己,和那段最中二热血的青春!
能走到今天,真的要感谢很多人,这些感谢可能我们这帮人都没办法当面说出口。
感谢每一位参与或者帮助过电影制作的伙伴!
也感谢每一位粉丝和观众的陪伴、鼓励和包容!
希望《茶啊二中》可以成为一本厚厚的影集,在大家累或难过的时候,它就在手边、随时翻开,便能穿越回那段最美好单纯的校园时光,便能多一些微笑和温暖。
凝羽动画的伙伴们一起看《茶啊二中》
7月14日一部名叫《茶啊二中》的国产动画登上了大银幕。
这是一部系列动画的改编电影,原作在2014年就已经开播,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放映足足四季。
但即便有原作的口碑和人气支撑,但它终究也只是一部搞笑闹剧,类型与《熊出没》《喜羊羊》《大头儿子》等等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次的改编电影居然从上映至今就不断口碑与票房双发酵,如今仅仅上映6天其票房已经超过1.7亿,同时它在豆瓣也一度有超2万人次打出8.3高分(如今略有回落,但仍保持在8分线)。
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评分,哪怕对比同期上映的另一部被不少影迷誉为“国漫史诗”的《长安三万里》还曾要略高0.1。
当然,这样对比一看,那《茶啊二中》的评分就会多出一份难以置信,一部合家欢的搞笑闹剧凭什么突破豆瓣8分线?
这期内容我们就好好聊聊《茶啊二中》为啥会“黑马”如斯。
《茶啊二中》究竟讲了什么?
作为一部合家欢《茶啊二中》的故事是不复杂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入读初三三班的学渣王强和严厉的班主任石妙娜因一场意外互换身体后所掀起的一连串趣味故事。
“交换身体”的题材其实是不多见的,最近十年内比较知名的还是2016年上映的《你的名字》,后者讲述两个时空交错的中学生互换身份互相熟悉,并逐渐走向相爱的爱情故事。
但《茶啊二中》不一样,它聚焦在学生和老师两个代际的角色,而一般来说这样的设定也会走向恰似韩寒的那部《乘风破浪》和贾玲的《你好!
李焕英》的故事套路,即互换身份后的两人从不同视角理解彼此,慢慢放下怨恨和芥蒂,并在最后走向大团圆的。
但《茶啊二中》还是不一样,制作人在王强和班主任交换完身体后就立马安排了一场“套路吐槽戏”,互扯相互理解的故事是多么俗套,同时还在抱怨为啥他们已经彼此很了解对方了,但依旧不能换回身体呢?
是啊,不就是班主任表面很严厉很残暴,但实际上都是为班级着想,想每一个坏学生都变好吗?
而王强所谓的坏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他就单纯喜欢玩闹,同时他也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吗?
这种“互相理解”放现实的每一段师生关系中都是不言而喻的存在,那还有什么必要用一部电影来老生常谈一次呢?
基于这个没必要,这部动画的故事也就拥有了一大特征:“怎么日常就怎么来”。
《茶啊二中》的故事是极为日常的,而这个日常也代表着贴近真实,不会出现刻意捏造所谓的离家出走等等桥段,而是完全聚焦在普通的校园生活中。
如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冲突只存在于课堂的吵闹、上课被没收玩具和手机、课程被霸占、以及学生们逃学上网吧等等操作...对于这些桥段有没有意思那可能是因人而异的,但有没有回忆?
那肯定就是所有上过中学的8090后影迷们都能有所共鸣的存在了。
是的,《茶啊二中》的情怀唤醒不是全年龄段的,它的故事被设定在2005年的中学时期,所以剧中出现的一系列元素都基本与00后和10后小朋友无缘,它们只会是8090后一代人的情怀满足。
如王强和一众猪朋狗友逃课前往的黑网吧、魔兽世界和反恐精英、圣斗士/龙珠/忍者神龟/神雕侠侣/猴哥等等角色的模仿,以及那一个曾在千禧年后的一段时间中风靡全国学校的“阿鲁巴”(又叫磨柱、打桩、锯人等等)玩法,和整个学校和宿舍的环境等等...这些元素基本都只是8090后的共同回忆,所以说《茶啊二中》虽然是一个合家欢,但真能共鸣的也不会是现在的小孩子就是了。
哦不对,上述这段话说得有点绝对了,虽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玩乐,但有一个东西是恒久不变的,那就是“课程霸占”:体育音乐美术电脑等等课程总会被各种“重要课程”所轻易挤占。
当石妙娜老师推开黑板后方那块填满红叉的课程表的时候,我相信没有一个影迷是不会不回想起某个中学下午被班主任强行挤占体育课并用作突击测验的恐惧...
同时在这样一个日常和真实的基础上,《茶啊二中》的主线故事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逆天改命,所谓的拯救世界,它有且仅有的也只是王强和石妙娜之间的互黑和各种日常的吵闹。
在交换身体后,王强就借着班主任的身份取消了一切文化课,将一众学生拉去操场玩乐以及带他们到地底深处的“历代学生物件收缴库”中尽情玩耍。
这一连串行为在石妙娜眼中自然是天大的冒犯,但失去班主任身体的她也就只能用摆烂的方式来回击,如用王强的身体来跳女孩子专属的花绳,用王强最在意的头发来要挟等等,这对师生冤家就这么你一招我一招的互怼。
你不能说他们的出招(或者说制造的笑点)有多么的出其不意和眼前一亮,但没人会否认的是,这部动画堆砌的笑点是非常密集的。
从网吧追逐,到“追到会”,再到巨大无比的地下仓库的塑造,校长的啰嗦开会,师生间的互黑,以及男女生宿舍的各种邋遢情况---女神外表的背后是各种臭袜子堆放的床铺,而本身就邋遢的男生们就更是连床架被子都通通返厂修理,只能“家徒四壁”,以及“凄凉”到连长在扫把上的霉菌蘑菇都能眼睛发亮,狠狠刷上一顿辣条锅底的菌菇火锅...可以说整个观影过程都被各种无厘头笑料塞得满满当当,好笑且不尴尬。
而如果说情怀是独属于8090老人家的,那这部剧的笑点就是全年龄段的,挑点人数多的场次,你能从头到尾听到孩子的欢笑声呢。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茶啊二中》的出品方正是曾缔造过票房超50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光线影业,而我们都知道《哪吒》的成功有相当部分原因离不开饺子导演对无厘头笑点的拿捏。
无论是娘莫娘样的陈塘关居民、还是用火焰烤烧太乙真人的下半身等等...这些笑点那是真深得周星驰喜剧的精粹了。
所以说同为光线系的《茶啊二中》又怎么可能在无厘头的演绎上让我们失望呢?
当然,这份“不失望”是同时体现在两方面的,一个是上面说到的对无厘头笑点的平衡拿捏,而另一个则是对主线发展的克制。
正如前面说到,《茶啊二中》的主线故事是非常日常的,它没有什么幡然醒悟和洗心革面的安排,哪怕是最最最坏的学生王强也都只是学习成绩比较渣,以及比较好去网吧打游戏,而他对班主任也是有发自内心的尊敬。
所以在交换身体后,王强借助石妙娜身体遇上的就不会是什么反直觉,乃至直接冲击价值观的事情。
这些通通都没有,有且仅有的也只是从校长口中听到三班学生被否定这件事。
同时与之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石妙娜身上,她借王强身体得到的最大体会也只是三班差生被一班优秀学生的看不起而已。
他们两人的这段体验是基本不会推动他们彼此间理解的,不会扯什么“哦,原来王强你的坏是应该被体谅的,是老师忽略了你们一直以来遭到的鄙视链歧视”,以及“哦,原来我一直都误解老师了。
原来老师一直都默默支持我们,老师的的严厉都是为我们着想”等等的煽情。
有且仅有的也只是对各自自尊心的冲击,而这个冲击也只是将他们往“要把公开课上好”的方向进一步推进。
这种设定才是最契合现实的,毕竟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有什么可能不听从老师的安排呢?
同时对现实中的老师来说,又有多少人需要体谅学生的某些苦大仇深呢?
以及在听到别人否定自家学生时会不愤怒以待呢?
同时这样的设定也才是最纯粹的。
你没有了这些理解上的反转,那故事就会少了很多波澜,而没有了这些波澜那故事就得靠一个又一个趣味点推动下去,而一旦趣味收停,那故事就会变得乏味与枯燥了。
这绝对是一副制作人给自己套上的“镣铐”,但一旦能支撑下来后,那整个故事都会被“趣味”二字所占满,并让影迷享受到最纯粹的欢乐就是了。
最后如上便是我对《茶啊二中》的解读,这是一部好看、好笑、并值得回味的国漫佳作,而它的优秀并不体现在故事的复杂,也不诠释于内涵的深刻。
这只是一部故事平凡的国产动画,但这部动画也是真能吸引影迷,真能让观众在影院中开怀大笑,以及为那一幕幕出现的情怀之物所打动,从而也就成就了它的“平凡但不平庸”的作品底色。
注意了,如果此刻有人反问我究竟什么才是所谓的“平凡但不平庸”呢?
那我一定会用接近剧末的那段“三班学生奔赴公开课现场”的戏码予以回复---难道这还不够燃吗?
不是只有“我命由我不由天”以及“击败山王工业,成为无冕之王”等等才能被叫作燃。
对于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我们一同在课室里为每一个考验奋斗的经过也都是燃力十足的存在。
也或者更准确说,这才是绝大多数平凡人曾经拥有过的不平庸啊。
再进一步说,能将这份意义在大银幕上诠释出来,那《茶啊二中》还可能对不起“佳作”二字吗?
故事发生在一所初中“茶啊二中”,三班是一个“闹腾”的,让老师十分头疼的差班。
学生不听话,影片的开端是三班的三个学生逃课去网吧,被班主任石老师“抓”回来。
你追我逃,好不精彩。
还有石老师没收了王强的充值卡,王强尾随石老师来到存放的仓库,偷偷摸摸,像极了做坏事害怕被发现的我们。
王强与石老师互换身份以后,两人从对方的角度了解了彼此的生活。
很喜欢片中的这个桥段:王强和石老师互相努力,为了公开课,和学生们一起上课到深夜,回宿舍的路上,王强说“上课很累啊”,石老师说“听课也很累啊”,这是他们互相理解的开始,两个人都成长了。
在啼笑皆非中,影片也融入了温情的元素。
石老师放弃公开课,王强和同学们一起赶到现场,石老师出现的那一刹那,同学们和观众都很感动和开心。
的确,不管石老师有没有获得优秀教师的殊荣,在同学们心中,她就是最好的老师。
虽然三班的学生在别人眼中很差,但是石老师始终像护着孩子一样护着他们,即便校长再三强调用一班来上公开课,石老师始终都没有同意,这种对学生的爱真的很让人感动。
老师就算是再凶,也是无比热爱这些孩子的。
这是本片的亮点,也是引发共鸣的一点。
总体我觉得这部动画还是很不错的。
动画效果也很棒,当然也有进步的空间,继续加油吧。
这是一个典型的青春故事。
老师和学生的对立与统一被写得栩栩如生。
沉迷魔兽的王强与严厉的石曼丽老师灵魂互换,恰逢优秀教师评选的矛盾把两人的联系更提升许多。
这样的设定来源于现实却毫无现实的死板,一个又一个训练的环节都又有笑点又符合影片自身的逻辑。
最后设置在大礼堂学习unit10,是石老师对同学们努力与实力的认可,也是石老师向外界坚定地表达三班并非一个差班。
相应的,三班同学便向石老师投桃报李,把她评为了三班学生心中最优秀的教师,成就了一段双向奔赴的故事。
影片中随处可见中国中学常见的名人挂画、学习格言和其他为了激发斗志而见的装饰。
而石老师用占课威胁学生时的“占课板”的设计更是妙哉制作组真是把“师太”写活了,哈哈。
影片结尾王强的俏皮话“还没走,够意思”又一次强化了这个人物的可爱与少年气,以这种方式介绍番剧让人印象深刻,这背后定是创作团队的满满用心。
总之,这是一部会让人看了高兴的电影,故事线是、细节也是。
我期待创作团队能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类似的作品
时光一眨眼,就像课本一翻篇儿。
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茶啊二中》电影。
从在B站上开始看东北味道纯正的《茶啊二中》开始,就一直知道他们做大电影的这个Flag,特别是《茶啊二中》第四季播出以后,整个团队好像沉寂了好一阵子,我一度以为凝羽动画是不是被大浪淘沙般冲散了。
《茶啊二中》是记录中学生活的系列动漫,时间大概定格在2000年—2010年前后,前四季都是短时长、很随意,没有特别明显的主线,也没有很连贯的剧情,但最吸引我和很多人的是动漫的氛围实在和当时自己的校园生活太像了,仿佛很多人就在身边一样。
无聊时候随便打开一集,总能会心一笑:“当时我们班也有一个这样的同学,当时我们班也遇到过这种事,我们班那个同学接话时候也总是这么说……”每每当石妙娜大喊:“拿出一张纸,来,考下单词”“我讲话时候谁还在下面讲话”,总有一种身临其境,太神似了,有时候我一度感觉这个动漫完全不是面向现在的中学生,而恰是给我们已经毕业多年,在社会被摔打多年的年轻人怀旧看的。
在今年夏天,终于等到了这部大电影。
走进电影院之前,已经对电影剧情完全了解,一句话概括,脾气暴躁的老师和差生灵魂互换,经历种种趣事,然后互相理解、走向和解的故事。
看完以后,感觉电影宣发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就是“单纯地笑”,电影整体看,就像一个学习中上等的十分听话的高中生的一篇中规中矩、在套路化模板化里努力做到最优的考试作文,既没有标新立异、博取高分的幻想,也避开了弄巧成拙、离题低分的风险。
电影的时长91分钟,传统的电影时长;电影剧情走向完全符合规范剧本的起转承合;电影音乐也是传统化的嵌入模式;结局中规中矩,没有所谓反转。
但是,《茶啊二中》把这篇命题作文做到了优秀的水平,我想最优秀和最吸引人的点就是细节、接地气和情怀,就如同套路作文里非常精雕细琢的遣词造句。
打磨细节是《茶啊二中》很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网络动漫的时候,就有很多小的细节,比如每一集都有不同的黑板报,教室墙上的宣传画也经常更换,老师的板书真的是知识点,同学手里的卷子也都是布满原题,这些细节不会刻意描写,甚至是一笔带过,但是反映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电影里这些小细节更是很多,由于电影不能暂停和回看,所以茶啊二中官方推出了很多番外小视频,来帮助看完电影的观众回味这些小细节。
比如:教室的黑板上的标语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变化;英语书和教案不是模糊化处理,而是写满了课文和知识点;奉翔手里辣条还是经典的卫凤辣条;王强和刘若琳的床铺上各有一个情侣熊;蜘蛛网打掉以后,贾淳第二天脸上就有了蚊子包,这些小细节打磨的如此精细,既渲染了电影愉快基调,也通过这些小亮点、小惊喜提高观众对电影的好感和兴趣,团队确实是在打磨电影,让电影在短时间内信息饱和度尽可能高一些。
《茶啊二中》在东北票房持续走高,有一点是绝对优势,那就是接地气,能原汁原味把中学生的摆出来,既不是美化、也不煽情,电影开头就很迅速地通过师生追逐展现了长春比较有名的地标建筑,又恰到好处地加入有轨电车、倒骑驴等元素,把东北风巧妙结合在电影剧情中。
同时,团队把每个人物都做的十分饱满和有特色,每句台词都出的恰到好处,比如班级同学不在座位随意走动聊天,老师会说“怎么都下地了呢”,这句话一出,影院很多人马上开始笑,一下把观众带回到初中的课堂,这种能抓住观众的台词或者情节,来自《茶啊二中》多年扎根东北校园漫画的积累,所有幽默点不是很唐突的塞进去,或者很生硬的“挤笑”,而是随着情节发展自然带出来,把原汁原味的东北校园展现出来。
电影也是对这么久以来所有关注《茶啊二中》的关注的回报。
情怀必须加进去,情节再紧凑,也加进去了《那一天》的主题曲,“舍不得和青春告别”那句话一定勾起很多喜欢茶啊人的共鸣吧,从第一季一直到第四季,中间还有各种泡面番,看着剧中人物嘻嘻哈哈,也终于等到了这部大电影,好像我们一直看着《茶啊二中》,就可以一直不长大,一直沉浸在“那些个肆无忌惮的夏天”。
电影结尾彩蛋,王强提示大家赶紧期待第五季,不过随着动画越来越饱满,感觉团队需要考虑一下茶啊二中的定位问题。
最开始,茶啊二中的定位应该是怀旧番,呈现的是2000年初那段时间,中学的故事,里面网吧、点卡、《男生女生》杂志、举班牌等元素都是那个时候特有的中学生时代的产物,当时动画面向的也是刚刚上班入职的年轻人,他们备受压力,偶尔看看小视频,一下闪回自己初中时候的事。
就如主题曲唱的“让我们尽情怀念吧”。
但随着剧情饱满,随着一批又一批中学生成长起来,很多场景和物件可能已经无法引起现在2000后出生的年轻人的共鸣了,再拘泥于这些怀旧元素,很有可能抓不住新的年轻人的共鸣和掌声。
特别是电影中,还有网吧、点卡、翻盖手机这些元素,结尾合照时候,右下角特别注明了时间,应该是2005年,也就是说电影还是面向着最开始追茶啊二中,那些对学生生活怀念的那批人。
如果动漫做下去,必须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团队也要进一步采风到现在年轻学生的生活中去,进一步反映和描绘现阶段学生时代的生活。
走出影院,回家又看了几集《茶啊二中》,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执着去看那些骂骂咧咧的老师、那些吵吵闹闹的学生。
现在我还保持联系的初中同学根本没有、高中同学寥寥无几,有时我想自己未来还会不会活出一段让自己能怀念、能回忆的日子来,顿时感觉很难。
那时候,每天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还有家长的不关心,朋友也不多,想想有什么可怀念的呢。
《海边的卡夫卡》里面有句话:“ 对我来说,人生在二十岁时就已经终止了。
后面的人生不过是绵延不断的后日谈而已”。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想回到自己上学时候的那个班级,即便压力很大、学业很重、情绪起伏,但是那是我们最好的青春和最好的年纪,那个真正无法经历的时光。
闲来无事,窗外浓云遮日,白天需要开灯的日子一年里也没有几天,恹恹地坐在沙发上,手上的遥控漫无目的的在屏幕上上下移动,《茶阿二中》,点击开始吧。
“王八”和“追到会”燃起了我今日份的快乐🎉, 回忆被打开,少年时的我们,谁没有一份点燃的夏天呢。
跟着动漫,我听见了来自胸腔的大笑声,哈哈哈,这不就是我的寝室吗?
这不就是我的同学吗?
这不就是那时我们的脑回路吗?
动漫制作得很好,太逼真了。
故事虽然老套,但依旧感动到我。
这个没有阳光的下午,《茶阿二中》给到了我光,燃到了我。
爷青回了!
不老不老还未老去,时光荏苒,生命善待。
超预期的好电影,让人不禁回忆起了初中时代,影片讲述了茶啊二中初三三班学生与老师从冲突到相互理解的故事,十分爆笑且感人,里面的很多经典情节没有上过中学的人是get不到的。
久违的大笑,作者自认以为笑点很高,可是这部电影真的是从头笑到尾,久违的快乐,轻松幽默又恰到好处,不会尴尬,真实中夹杂心酸。
“人在一起叫聚会,心在一起叫团队”任何团队的建设都离不开同心同德,共同奋斗努力。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了青涩的学生时代,我并没有遇到那个让我爱上某个学科或者与我有过独特过往的老师,我的成绩总体来说是中间水平,班级里的小透明,甚至有点怪胎,偏内向孤僻,我曾有过“无硕师名人与游”的苦恼,也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而自卑。
但是这部电影深深的触及到了我学生时代所缺乏的东西,一群无话不谈的朋友,一群活泼可爱的女孩,一个严苛负责的老师。
影片想表达的东西很简单,无非就是师生间的动人故事,往往是最简单最纯真的最动人。
学习成绩并非唯一定义学生的尺度,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我在里面深深的品尝到了社会上的功利味,我曾经得过奖被鲜花簇拥,也曾经倒数被老师放弃,我也被老师苦口婆心教导该如何努力,也曾求着老师们对我多加费心。
当学习成绩与老师绩效挂钩,教书育人变成军备竞赛,必然有“差生”要被放弃,傲慢的优等生,无助的后几名,说回电影,我从来不觉得后几名差,也不会以成绩取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宝藏,在进入社会主义之前,因材施教更加重要,我们应该照顾的是所有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尖子生的利益,每个学生都有受平等“教育”的权利,这也许是我反对“衡水教育”的原因吧。
前些年偶然间看了《茶啊二中》动画剧,记得当时把我笑的前仰后合,还有些小感动,里面一些学生生活的细节让我很有共鸣,当时看完后就开始期待《茶啊二中》的电影。
今年,当电影开始宣发时,我心中生出了一丝丝的担心。
因为《茶啊二中》的动画剧涉及了很多"敏感话题",我担心在现在的审核制度下无法呈现出动画剧的水准,虽然宣发说是"纯喜剧",但我还是害怕成品为了过审搞一些"强行洗白"、"强行煽情"什么的。
不过,今天看完了《茶啊二中》的电影,我终于把心放在了肚子里,感到了满足,这种"没被骗"的感觉真好。
这部电影以"灵魂互换"作为切入点,在埋了很多笑点同时,也探讨了当代"教育体制"的弊端,就"上公开课"这一话题展开。
里面有很多的笑点,都是我曾经初中经历过的,虽然有些夸张化,但还是很有共鸣。
就比如"公开课不讲新课",这是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的事,这就充分体现了当代"教学"的"形式主义"。
记得电影的最后,石妙娜老师决定在公开课上讲了新课,我看到这历史性的决策,不由得有些感动。
还有一处比较感动的地方,就是三班同学在有轨上努力学习准备公开课的那段,搭配上音乐,让我感到了热血沸腾。
原来不止是打《魔兽世界》时可以很燃,我们努力的时候也可以很燃! ! !
青春就这么几年,有一些珍贵美好的记忆、有一群陪我傻玩傻疯的兄弟,我很荣幸
青春年华,我们玩过、错过、努力过,不留遗憾,就是献给自己最好的一份答卷感谢《茶啊二中》,我们还会再见的
!!去看
笑果有些不足,身份互换在同类型电影中也显得老套,但还是很吃这种师生相互理解的煽情戏份。
身体互换是电影里的常用梗了,特别在他们不追寻互换的原因,也没有过多在考虑怎么换回来。帮助老师做公开课,故事也很小,骑车去现场更燃,难道集体在轻轨里读书就不燃了吗?虽然很多地方处理的很夸张,但看得还是蛮开心的~叫停字幕说自己要出第五季了,让人印象深刻,会去看的~
从校服就开始泪目……东北师大附中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七年(认领绿星星) 向青春致敬——文化广场、54路有轨电车、南湖、校门,连同校长的口头禅“是啊”,一切都在呼应少年时的回忆。虽然故事简易了一些,不过这些中二和青春,就是最珍贵的。爱东北爱长春爱附中,愿《茶啊二中》成功出圈。
虽然确实已经造不出什么新梗来了,但就这身体互换和公开课两个老梗玩得竟然让我感觉有那么一丝丝感动。我一向不喜欢这个系列低俗且低幼的笑点,但偶尔能出现的感动点倒很适用于我,毕竟以校园生活实录为底色的衍生故事实在是很能让人共情。那么这一次,我就勉强给个三星好了。
故事是俗套的,但无负担笑点密集,我这场观众几乎从头笑到尾,看完特别解压。
全靠王博文加分 王心凌也意外加分
即便說的是東北話,本質其實是港式無厘頭喜劇,不過,在套路的故事中,講出了些許新意,有幾處設計確實好笑,而且對於校園生活的觀察也是有的,只是靈魂互換的設定還是太粗糙了,粗糙到都懶得解釋。作為一部東北話喜劇,東北話只在少數台詞中具有雙關意義,大多數時候還是一種獵奇式硬咯吱觀眾的存在,這一點上其實不如粵語喜劇的台詞有巧思。動畫製作差強人意吧,看得出成本不高,如果是2D的話,應該可以玩得更飛一些。
笑点也算密集,可能和东北的学校背景很像。但是说实话,我看得很不适,为什么对好班的印象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渣,对女老师的印象就是有颗媒婆痣的凶恶女人。在我学生生涯中,我们老师并不会去网吧这么尽心去逮你,最多你翻墙抓到直接给你记过,好班的同学只会在学习上被普通班超过然后嘴硬,并不会直接人身攻击说别人是垃圾。总之,这是一部还算合格的喜剧电影,但是刻板印象严重,看着不舒服
很良心的校园国漫,浓缩了一代人鸡飞狗跳、简单欢乐的青葱岁月,又是国内大荧幕从未见过的喜剧动画。青春就是用来嬉笑、打闹、范中二的呀。有些回忆杀是上过中学的人都共通的,有些只属于长春,相信长春人会更有共鸣。使用方言很加分,满满的东北嗑,增强了人物的鲜活趣味和笑点密集感。配乐真的贼带感,尤其王心凌老师的压轴片尾曲,搭配剧情,秒回那个最二最快乐、最勇敢最热血的青春时代,谁又不会为之动容呢。
看来作业还是不够多
学校地下SCP没收管理室,印度神曲《我在东北玩泥巴》,“男学生和女教师”搜索调研,追到会都开到了蜘蛛Peter的头上,中老年死宅梗不要太多;与接连不断的精彩细节相比,主线确实太尴尬了一点。不过把作为演戏而存在的公开课上到了 unit 10 ,主题还算有所升华吧
全程核能爆笑,勾起儿时东北记忆
无论是作为青春片或是灵魂互换的题材都无甚惊喜,胜在短小与轻松活泼,这浓郁的东北大碴子味感觉在现在真人影视里都少见~(P.S. 回忆杀满满但出现重大穿帮!2005年女生宿舍竟然贴了张KG绿凯的海报,怎么回事?!)
作为班主任,看的很有共鸣最后虽然没有获奖,但是学生写的奖状真心让我觉得比获得真正的奖状更有价值!对老师也有很好的鼓励作用呢,努力成为一位好老师。
大杂烩,国产电影代表,没内涵+升华大团圆
节奏和情节都不差,但真的很无聊不好笑
我就想看看果果看啥玩意儿这么感兴趣,可是,这啥玩意儿啊??
如果是《快乐星球》那种少儿/小学生的年纪,可能就没这么尬了。
就适合未成年观看感觉并不太适合做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