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莫诺夫:埃迪的歌谣
Limonov: The Ballad,搅局者,莱蒙诺夫,Limonov,Limonov: The Ballad of Eddie,手榴弹·革命·还有爱与诗(台),流亡作家的摇滚诗篇(港)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主演:本·卫肖,托马斯·阿拉纳,玛莉亚·马斯高娃,桑德里娜·博内尔,路易多·德·朗克桑,维多利亚·米罗什尼琴科,科拉多·因韦尔尼齐,Ivan Ivashkin,Daria Zueva,奥丁·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语言: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年份:2024
简介:影片由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彼得罗夫的流感》《盛夏》)执导,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修女艾达》《冷战》)编剧,根据法国作家埃马努埃莱·卡雷尔撰写,描绘俄罗斯激进诗人、持不同政见者爱德华·利莫诺夫的传记小说改编。小说有着这样一段描述,“激进苏联诗人的骇人冒险:一个纽 约的流浪汉、一个引起法兰西轰动的人、一个俄..详细 >
#77th Cannes Competition# 6.5/10 疯狂地,不羁地向世界开炮。
。。。?要是世界上的传记电影都这坨屎样,,,所有原型都要造出另一个地球了(气得不知道说啥好,,)谁叫刷到剪辑片段都以为就只是歌曲mv,,,把苏联人拍成真疯子了,还以为是英国搞摇滚的,我真服了,有种我专业课老师对苏联人的刻板印象味,很幸运的是我对这个老师也有。。。)
6.0。謝列顯然對西方文化語境中的Limonov而非其在蘇俄政局中的象徵涵義更感興趣,對其與Ukraine關聯的提及反而像是簡單的事後找補。因此,即使他只使出《盛夏》和《流感》的六成功力,仍然能將美國搖滾、朋克和嬉皮士元素拼貼得有模有樣。反倒是劇作並未嚴肅探討從蘇聯到現今俄國複雜的政治光譜,類似《冷戰》的結構放在該語境下多少有些「二極管」。
真是长啊。。不出意外就是影帝归属了
戛纳22日观影最心水的一部作品了。 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这个充满争议且荒诞的人物相辅相成。 第一人称视角,章回体的叙事让人丰富置身利莫诺夫的作品里。充满想象力的转场和时代变迁的长镜头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作品专注于对该角色的人物塑造但是缺乏深入探讨该人物的行为带来了何种影响, 这可能是导致部分人无法接受这部电影的原因。 对我个人而言,在苏联和俄罗斯的戏份如果能用俄语演绎而非继续采用刻板影响中的俄语口语应该会更佳。
本喵个人两小时高光时刻秀,视听真的值得
观感反而令人想到泽维尔·多兰,导演似乎为本·卫肖下达的指令是“你需要做的只是发疯。”谢列布连尼科夫擅长状态化的超现实电波场景,在影片中,他完成的如此出色,但是之于叙事,特别是时间跨度较大的历史传记,就暴露出了其作品的弱点,尽管《利莫诺夫:埃迪的歌谣》选择了一个非常有趣,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即在后苏联时代浮上地表的俄罗斯极右主义文化,但谢列选择了最无趣也是最无脑的方式。利莫诺夫在影片中仅仅看起来像是《盛夏》的摇滚明星维克多·崔,在摇滚音乐和长镜头节奏的强势掌控下,他的一切情感和转变过分外显,被简化为了理想主义者+东正教圣徒(所有的东正教反对者必将被东正教精神所吸纳),对同时期杜金、列托夫等人更是只字未提———更不用说这一思想的核心,其与苏联、传统主义甚至法国思想复杂纠缠的关系。
一个出生在乌克兰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的故事 一个表演欲极强的超雄文艺工作者 可惜了这个本子
2.5+/4 #Cannes77th主竞赛# -21 传记,政治强相关。性爱到革命,情感到政治,逐步上升放大。谢列的游离长镜头,炫目的剪辑,最难忘就是百老汇外面那几段周折迂回。前后割裂性太强,总体上比较连续的。
前半生乱搞男女关系,后半生无脑参与政治,确实很符合对诗人的刻板印象,虽然叙事没啥重点,但在同届《飞黄腾达》《帕特诺普》的衬托下,一部仅仅是合格的传记片都显得眉清目秀了。另外真的很讨厌在非英语国家拍摄却让本土人全员说英语的文化霸权行为
因意识形态问题流亡欧美多年的埃迪,在1989年苏联混乱之际,毅然回到故乡哈尔科夫,准备结党重建社会主义。当我看到,导演给他住进哈尔科夫酒店安排的第一项活动,竟然是在床上打了一胶时,我就知道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久别故土的归乡情,拜托单调乏味生活的幻想,在意的人民将聚焦于己的自恋,革命时机终于到来的激动,全部融化在这满满一胶中~
对导演的爱到这一部感觉要被消耗殆尽了。
形式上有导演狂热的风格,但没有任何新见解或复杂性。为什么要拍一部关于爱德华·利莫诺夫的电影?这位游历全球的俄罗斯异见诗人,周转与性与摇滚乐,因其在自由和极权间的摇摆倾向而备受诟病。这部电影始终未能就这一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还蛮喜欢 本卫肖好好看…
丰富多彩的人生,令人艳羡不已。
如此绚烂又如此难看
本喵老师可以的,但是对这种传记片来说,总是靠烧演员,看着实在累。
Grand lumiere
配乐5+/5,场景&转场5/5(果然是彼得诺夫),情节和立场3/5。有点难评,有些部分的违和感就像片里在该说俄语的部分全都是英语一样。略有点臆想塑造了,本质也许还是美国思路。#HKIFF49
亮点:every man should try it at least once; 在卢米埃尔看辱法桥段 真的各种意义上的好笑;减分:这些导演都离了交配戏不会拍电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