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恐怖片都很降智,忍了好久还是选择来一个观看时间最近的吐槽,说不定以后看到了我能开心点呢。
熊孩子组合撬开鬼屋门 从影片开始一直到熊孩子们进鬼屋一共用了15分钟,剧情大概介绍了下几个主要角色,感觉完全没有必要这么久,因为一直到后面死到就剩男女主,人设也并不让人印象深刻,和普通路人的死亡区别感不大,反正就作死呗。
吐槽内容①: 万圣节晚上和朋友一起去鬼屋玩,这是一种怎样的冒险精神。
(PS:题外话,虽然我小时候也和表妹表弟在七月十四的大半夜出去夜巡,但我们不去鬼屋啊!
)他们撬了大门的锁,在鬼屋里自己人吓自己人,分头行动,捉迷藏,还继续撬了当初据说死了人的地下室的门锁……编剧这是基本让他们把所有FLAG全插了,从配角小胖作死往楼上跑的时候,我也挺想跟着另一个配角小奥骂人的,你们就不能XX的换个套路?
小胖子吓了小奥跑掉
撬地下室门
在鬼屋里躲柜子 正所谓预算不够脑洞来凑,后面的确有个小故事还有点趣,但其他地方你们这套路也太老了。
吐槽内容②: 在一个鬼屋翻到了女鬼的故事书,这个镇上还流传着孩子听了她的故事就会死的传说。
我们的女主角怎么做的?
ARE YOU KIDDING ME?! 这个和当年林中小屋在地下室读出陌生笔记本上的西语咒语的女主角有啥区别吗?
作死套路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完全一致啊兄弟。
更不用说这位妹子还把书带回去了,666不足以形容我对你的敬佩,999送给你。
吐槽内容③: 恐怖片里总有那么个配角充满自信地冲上去觉得自己可以反杀,还把武器送给对方。
先不说你这英勇的送人头行为,为什么你会觉得你可以捅死一个稻草人?
而且这个稻草人的肚子明显是空的,你后面为什么要捅肚子??
捅了肚子听到“当啷”一声就一定要傻乎乎等着稻草人反手准备捅你了才想起来跑???
编剧你就算要让配角死,能不能有诚意一点。
还有这位兄台死了以后和开头的稻草人一点区别都没有啊,就换了衣服和裤子,好歹脸有点死掉的人的轮廓也是个亮点吧。
怎么滴,你们稻草人只是想换套衣服,对这幅虽然脸部浮肿、头顶微秃、发型飘逸的尊容还是很满意?
对面稻草人明显肚子中空
吐槽内容④:是的,好的,恐怖片里还需要一个不见死鬼就不信的配角。
这种奇怪的既视感——“宝贝,你听我解释”,“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疯狂摇头)”,这和琼瑶剧的狗血除了氛围也没啥区别了。
你说不吃就不吃,那我多没面子 更不用说这位配角小奥后面各种恐怖片的预备役死亡行为。
后面有鬼追怎么办?
不要怕,先跑起来,顺便丢掉跟队友联络的对讲机;队友大吼快去屋外,怎么可能,当然自己的房间最安全;关上房门以后要赶快想办法跑路?
不不不,我们要先听听门外面鬼有没有追过来;不好,鬼好像到门口了,对了,我后面墙上有个窗户!
FXXK,打不开,先躲床底下;怪物开门进来了,好可怕,闭上眼睛就看不到啦;咦?
没有声音了,我慢慢钻出去看一下,万一鬼躲在我床上怎么办……太好了,什么也氵……【GAME OVER】吐槽内容⑤: 小胖子梦里梦到了恐怖的事情,他也明确表达了害怕的情绪,这个对话是怎么回事。
你们要丢下他一个人,还让他在偷跑进医院里的情况下原地等着。
等啥?
等死吗。
吐槽内容⑥: 警长大叔在爽快地打完子弹以后就站桩观看碎尸怪慢慢拼凑起了自己的身体,谢谢,你的表情有笑到我。
后面这位碎尸大佬还成功把自己卡在了牢房,可谓是毫无尊严,你但凡伸扔两只手进去也比脑门子卡栏杆快啊。
吐槽内容⑥: 女主角嘴炮安抚亡灵,这个是很多恐怖片主角必备技能,我懂的。
可是这么长时间,碎尸怪就跟男主角在房子玩捉迷藏,甚至男主角都瘸腿了,这怪物还在天花板上搞跟踪,真就主角光环才是你活下来的唯一原因。
反派除了死于话多,也会死于墨迹。
还有些吐槽懒得写了,电影还是有娱乐到我的地方的。
这个浮肿的大姐真的有很亮眼,核善的笑容,宽大的额头,似乎对接下来充满期待感的手势,还有那发量贫瘠版的贞子发型。
它的出现还有行为模式是这个电影很好的加分项。
当然我希望以后不要拍这么红的背景,这一段结束以后我看字幕都是红色的,缓了好久才恢复。
片尾许愿:今年下载的恐怖片不再糟心(ง •_•)ง。
作为一个恐怖片它应该算是合格的,全片恐怖气氛渲染得当,黑暗光明的切换,紧张气氛的渲染,都做得比较好。
剧情是老套的一个接一个死,让我一度以为自己在看《死神来了6》,只不过这回死神的手段变了,而且变得有了形体有了仇怨有了杀人的理由,也有了名字,叫Sarah。
故事设定的年份是尼克松和越战时期,影片的复古色调让人看着很舒服,当年的越战大规模征用美国士兵,而很多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男主不想去。
这个时候恰逢万圣节女主男主一伙6人闯进了一个阴森大宅,之后发现一本恐怖故事书,仿佛这本书是用鲜血每一次现写就的,写过一个故事,故事中对应的人就会按照书上的方法消失,所以女主的朋友一个接一个被夺走。
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宅子里死去的Sarah因为之前毒死小镇的孩子而上吊自杀,但经过一系列调查走访后,女主男主才发现当年的Sarah其实是试图去救孩子们,而真正的凶手,是在水里放入汞的造纸厂的Sarah家人们。
影片里sarah家人拷问她时一直在强调tell the truth说实话,但其实真正撒谎的人,就是他们自己。
有意思的是在剧中开头的电视广播中一直有个声音强调:“因为有了士兵,我们国家才会强大,所以我们要捍卫光荣的事业。
”而在两个主角和他们的朋友chuck去精神病院调查途中汽车上,却又有另一个声音在广播中说:“拒绝战争与越战,拒绝送我们的孩子去死。
”同样是两个声音,当年的人们选择相信造纸厂一家而不相信Sarah,那么现在究竟谁才是说真话的那一个?
到这里其实影片的隐喻已经很明显了。
最后的结局很好,很难看到厉鬼妥协,安详离去的结局。
所以这样彼此放过,但求真相大白与解脱的Sarah也算不上真正的邪恶,而女主送走男主之后,也决定像当年的Sarah那样,不放弃,坚定地把自己的朋友找回来,这也算是给这个老套的故事情节加上一个温馨的结局。
全剧并没有跳脱出恐怖片的套路,但因为结合了越战的背景把故事在有了延伸的同时又讲得圆满,所以观感并不算坏,只不过也因为反转并不新鲜,看了开头后面的内容多少都会猜到一二,少了点恐怖片的惊悚和神秘感。
影片的名字是吸引我的最大的地方。
对于惊悚片有着莫名的喜欢,不是喜欢那一惊一乍的体验,反而是喜欢氛围+血腥的场面带来的刺激感。
这部电影算是都满足了我。
虽然故事老套,而且开始没多久都能猜到故事的走向,但是氛围营造得不错,场面真的搞得紧张。
故事的起因是因为女孩偷偷拿走了女鬼的一本书,好奇心驱使,当女孩打开那本书的时候,恐怖的事情就接踵而至了。
男孩变成稻草人,第二个男生被恶鬼拉入墙中,女孩的脸上爬出无数的蜘蛛,肥胖丑陋的女人想要吃掉男孩……这些恐怖的场景还引人入胜!
而这一切都是在打开那本书后,亲眼见着血字逐字书写了恐怖事件的发生过程。
所以,好奇心真的不要太强。。。
三星半。
在今年2月份美国超级碗的广告时段,一组约10秒长的恐怖短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几个短片中从女孩脓包中钻出的蜘蛛腿以及红色走廊中一摇一摆的囊肿女人都把当时正在享受比赛的我吓了个猝不及防,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经过在网上的调查,我得知了这部由墨西哥三杰导演之一的吉尔莫.德尔.托罗(陀螺)编剧并制片的《暗黑恐怖故事》(以下简称《恐怖故事》)。
在恐怖片普遍口碑乏力的今年,能够像本片一样烂番茄开鲜的恐怖片屈指可数。
于是,抱着好奇的心情,我走进了电影院。
影院中的人不多,大多都是些和我一样年龄相仿的学生。
作为一部PG-13分级,以一系列儿童书改编的恐怖片,《恐怖故事》的受众点自然就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而它的剧情也是环绕着一群学生。
《恐怖故事》的剧情十分老套。
影片所有的人物动机及塑造基本都是恐怖片观众们所熟悉的。
除了再次告诫我们“不作死就不会死”这个万年大道理,影片似乎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作为一部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影片,《恐怖故事》似乎很想将影片的内涵与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进行连接,但却处理得过度明显,不够隐晦。
这样的做法一是没有让人能真正理解这些剧情上的连接,二是直接冲淡了影片主线剧情的连贯性,真是有些画蛇添足。
不过,影片的快节奏倒是挽回了它的观影体验,没有让我感到无聊。
主角们的麻烦接踵而至,危险的到来总是比他们的解决方案要快一步这个剧情设定倒是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娱乐性。
从人物上来讲,《恐怖故事》依旧沿用了同类型电影的标准配置。
人物的分工清晰,所有人的想法和做法都为剧情服务。
这增加了电影的流畅度,却减弱了每个人物的特点。
演员们良好却不出众的演技没能让这些人物变得更立体。
主角们本来颇有深意的背景故事以及的阴暗面也只是以为剧情服务为目的一笔带过,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没有这些虽然给影片减分,但一部恐怖片最重要的还是“恐怖”二字。
这就好像汉堡包,菜的好坏可能会影响汉堡的口味,但肉和面包才是决定汉堡好不好吃的关键因素。
就“恐怖”二字来说,影片还是做得较为出彩的。
陀螺最擅长的就是塑造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生物和怪兽。
他虽然不是《恐怖故事》的导演,但想必对整个电影的基调也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影片的最大亮点就是每个恐怖故事中各种怪物的设计。
枯黄麦田中的稻草人脸上爬满了蛆虫,漆黑空洞的眼睛里写满了仇恨。
它一声不发地用凶恶的表情窥视着周围的一切。
红色走廊中的囊肿女人似乎每一秒都有恶心油腻的肥油从身上滑落。
她穿着肮脏的丝巾,挺着隐隐可以看到青紫血丝的大肚子,披着一头黑色散发,脸上挂着猥琐诡异的笑容。
在黑暗中爬行,嘴里布满了参差不齐的牙齿,扭曲的身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突出骨骼的叮当人Jangly Man嘴里嘟囔着催命的话语。
这些怪兽凶神恶煞的模样让人过目不忘。
我在佩服陀螺及团队的想象力的同时,也很庆幸自己没有在影院吃零食的习惯,因为这些怪物实在是太倒人胃口了。
恐怖桥段除了怪物外,镜头的把控,环境的布景以及配乐的拿捏也都可圈可点。
无论是第一人称视角的拍摄,还是对于重口细节的近距离聚焦,导演的镜头都能给人带来有力的代入感,让不安的感觉始终环绕在观众的身旁。
每一个恐怖镜头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布景,无论是之前说到的枯黄麦田和暗红走廊,还是以微弱灯光照亮的狭小卧室,还是黑暗中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室,每一个环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调与风格。
它们都有效地渲染了影片诡异的气氛。
配乐基本遵循了恐怖片配乐的风格,但在这些之上加入了一些早期恐怖片配乐的风格和元素,也算是良心。
配乐的停顿和旋律的转换也和剧情的起落无缝连接。
《恐怖故事》虽然拥有着亮眼的怪物设计以及不错的恐怖氛围,却并没有在剧情上突破近年来恐怖片给人带来的刻板印象。
它利用全新的拍摄手法和想法讲了一个大家听都听烦了的老故事,有种“新瓶装旧酒”的嫌疑。
不过,华丽的全新包装弥补了《恐怖故事》实质上的空洞,使它成为了一场相当有娱乐性的观影体验。
看完电影后我的心情是起码是愉快的。
恐怖片一直用惊人的暴力以及可怕的怪物来刺激我们的肾上腺素,但在我看来,形式上的创新倒不如写出一个更新颖的故事。
毕竟立意暗黑,剧情渗人的恐怖片才是真正的恐怖嘛。
总分:6.5/10
黑暗中的鬼故事。
影院里都是小孩可能也正好印证本片的定位:青少年,万圣节档(一到万圣节前一两个月恐怖电影就超级多)。
看完之后非常吃惊,不是被吓到,是惊讶于烂番茄80好评度的本片怎么会如此无聊,我一直等着结尾怎么逆转主角团逆袭,看来不过是浪费时间。
来说说本片有多糟糕。
#不恐怖#片子似乎并没有要塑造鬼屋,主要着重于每个故事的“怪物”的塑造。
怪物的造型其实应该是有下功夫,但是镜头动作重复性太高,失去神秘感,只剩下恶心。
远不如潘神迷宫里pale man的短短亮相那种惊艳,也不如闪灵里失控的人类尼克尔森。
床底拖人那场更是老套到发指。
#人物刻板#爱美女孩就该完全派不上用咋咋呼呼。
Nerd单亲家庭女孩就该自艾自怨。
少数族裔男孩就该单纯善良。
金发人物就该蠢笨坏?
还有墨西哥男孩演的真的不自然,只会傻笑。
人物非常单薄,没有什么闪光点连整个小镇cun也没什么真实感。
这里就要夸夸小丑回魂,对几个小孩的描写更为丰满的。
#篇幅详略失调#都有对人物家庭的镜头。
Auggie明显家里条件较好,Tommy虽然飞扬跋扈但是其实只是小农场出身,stella要照顾爸爸很不容易。
本来以为这些都会影响剧情,影响人物怎么走向终点。
然而都淡化了。
几个小故事间的过度和联系其实都不够紧密。
中后期查资料和拜访Loulou更是不痛不痒的剧情。
最后Stella感化Sarah也是没什么说服力。
导演能拍出无名女尸,肯定是有一定想法和功力的。
但感觉本片像是一个优等生随手交出的一篇文章,有些地方很工整(比如使用道具线索,支持大女主,love&peace,恐怖场景多元化),可是根本不想读完非常无聊没有新意和诚意。
可能导演也发现自己写文章啊不拍电影有点凑字数啊不对凑时长。
最后还呼应前文(开头)故事伤人,故事治愈,信得人多了就成真啦!
呃完全没感觉好吗,stella感到治愈了吗?
死了朋友交了男友很值得吗??
安德烈·艾弗道夫([无名女尸])接替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丹·哈格曼、凯文·哈格曼操刀剧本,CBS负责影片制作。
而托罗将担任制片人。
该片根据艾文·施瓦兹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围绕一群年轻人展开,小镇频发死亡事件,他们必须找出背后的秘密。
本片明年夏天开拍。
安德烈·艾弗道夫([无名女尸])接替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丹·哈格曼、凯文·哈格曼操刀剧本,CBS负责影片制作。
而托罗将担任制片人。
该片根据艾文·施瓦兹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围绕一群年轻人展开,小镇频发死亡事件,他们必须找出背后的秘密。
本片明年夏天开拍。
我个人觉得我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除非是真的是烂的sb逗比,作者又是个人才的电影,不然我都会打个三星的。
首先定的时间,挺有趣的是定到越战年代了,那时说的最多的就是创伤后遗症了,又做出一个个百变的怪物,摆明反战标志了。
不过这做得挺隐晦的,感觉是我个人解读了。
然后节奏轻快。
你熬得过前10分钟就可以愉快的玩耍了:)再来就是人物,没it1好是真的,不过人家king这个大触打磨过,想比得上也挺难的。
不过人物也没那么差啦,看得下去的。
最后就是怪物,被人吹爆的red room 和 小蜘蛛这段都挺瘆人的,都完全没有用任何jumb scary。
真好玩
1 大陆居然用了台湾译名。
2 恐怖氛围营造的不错。
3 女主很傻白甜。
4 不明白将故事年代设置在越战时期有什么用意。
5 特别适合改编电视剧系列。
6 很久没有见到过那么长的电影译名。
7 结局一看就是想拍续集。
8 鬼其实就是拥有超能力的人类。
9 恐怖片三大法宝:怪物,迷宫,回头杀。
10 让人回想起70年代的美国,怀旧电影。
11 一点都不吓人,结局秒变主旋律。
12 我突然有了把这部电影改造到豆瓣8分的思路。
13 苍白女人那里使用了最省钱的拍法。
升级版死亡笔记+死神来了 知名导演+知名编剧+禁书改编,万圣夜+死亡笔记+死神来了。
在这个庞大的神仙概念下制作出的一部恐怖片《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名字太长以下简称黑暗故事)早已是未播先火,被预定为19年度必看恐怖片之一。
可影视不是说把牛逼的导演、牛逼的编剧、牛逼的设定集合到一起就能制作出一部牛逼的恐怖片,更可能是神仙打架,结果两败俱伤。
这部《黑暗故事》就给我们完美呈现了什么叫“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以下内容会涉及到剧透,介意者速速回避!
作死篇《黑暗故事》设定在196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造纸谷小镇一个万圣节,主角斯黛拉跟她两个小跟班决定在万圣夜做一些大胆的事。
好了,现在开始就要注意了观众朋友们,影片给我们展示了一场教科书式的作死表演。
作死第一步:向霸凌者say no!
初级方法是装一包老头的内裤假装让霸凌者抢夺,以此羞辱霸凌者。
中级方法是向霸凌者投掷鸡蛋等物品,进一步刺激他们。
接下来是最高级的方法,用粪便做成的燃烧弹取敌要害之处。
在此作者温馨提示各位读者:这个方法一定要小心使用,否则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为躲避怒气值已达100的霸凌者,斯黛拉三人组不断逃窜,并在途中达成“收获伙伴一名”成就,新伙伴雷蒙入作死小队。
作死第二步:鬼屋历险。
四人组来到了贝洛斯家族的凶宅探险,传说这里有个叫萨拉的女孩,凡是听她说过鬼故事的人都死了。
四人顺理成章的在鬼屋找到了萨拉的书。
接下来就是作死第三步:随意阅读不明书籍的内容。
斯黛拉完全没有被传说吓倒,心想老娘可是天选之子,一本书就能吓到我?
然后就打开书开始阅读。
并且完成了作死第四步:带书回家。
至此,作死四步完成,也意味着招鬼仪式顺利结束,噩梦降临。
平心而论,这部分内容实在乏善可陈,能理解是为了铺垫后期剧情,但铺垫未免过于冗长。
而且几位主演的身份背景也没有过多介绍,人设完全没有树立起来。
过于教科书化的作死环节可能还会让部分人产生厌烦情绪。
反观《小丑回魂》,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大量的镜头语言而不只是人物台词去塑造角色,观众对几个孩子的性格、友谊、成长都有了很深的认识,相互辉映,让观众与角色产生共鸣感,这才算是优秀的作品。
双死篇:死亡笔记+死神来了第二部分绝对是整部影片的精华所在。
在斯黛拉拿到书不久后就发现书上会自动出现新的内容,并且书上的内容会在现实中发生,每出现一个故事就要死一个人。
简直就是升级版的死亡笔记,无视任何定律,不需要人写,随时随地自动设置死亡场景。
稻草人、无趾怪、脸生蜘蛛、红房间、分裂恶魔五个小故事串联起了第二部分的内容。
像极了《死神来了》,书会提前告诉你即将发生的事,但你没办法避免,即使不死,也要脱层皮。
说第二部分精彩是因为其中红色房间的小段落给人印象非常深刻,不同于只靠jump scare吓人,红色房间利用诡异的色调、密闭的空间、渗人的音效,无路可逃的压抑感近在眼前。
长发女鬼并没有突然出现在你面前,而是由远及近,一步一步走到你眼前,让你充分感受到绝望来临。
就像西部牛仔对决,大部分时间只是两个人直视对方,不用枪,只用眼神去对战。
精神的对抗比枪更重要,往往是枪未出套,一方精神就先行崩溃。
枪未响,人已亡。
除了红色房间,脸生蜘蛛这个情节也还算可以,对密集恐惧症及蜘蛛恐惧症患者来说就是噩梦,慎看。
除此之外,大部分就只是靠jump scare去制造恐怖效应了。
我并不是在声讨jump scare,毕竟作为一种经典吓人手法用在恐怖电影里这无可非议。
只是仔细观察一下整部影片,红色房间以及脸生蜘蛛这两个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怖场景完全没有用到jump scare。
而用了jump scare的场景,在影片尚未结束可能就已被忘却。
总感觉这个长发女鬼长得很有喜感.....不死篇经历了一系列恐怖事件后,作死四人组变成了两人组。
斯黛拉跟雷蒙再次回到了鬼屋,试图去阻止沙拉的报复。
在鬼屋里,斯黛拉闪回到过去,体验到了沙拉怨恨的过去,在感同身受之后,斯黛拉一通无敌嘴遁,危机解决,得以不死。
被斯黛拉无敌嘴遁说的愧疚到想自杀的萨拉......结局不想多说,在我看来这完全是编剧不想写了于是强行大结局。
比前面几个恐怖故事还恶心。
纵观《黑暗故事》,说差有点过分,毕竟还是有几个小故事拍得挺不错的。
可要说好,却是BUG无数。
例如为什么满脸蜘蛛半桶水一浇就没事了?
为什么恰克全身被吞噬,惟有那支笔被留下?
为什么斯黛拉一通胡言乱语就仿佛点醒了萨拉的怨灵,让她愿意就地成佛?
在我看来可能是这样的,《黑暗故事》共有七名编剧,一头一尾各一位编剧执笔,五个故事各由五位编剧操刀。
导演拿着这七份稿子编织在一起,才造成了影片如此强烈的分割感。
不过我认为影片最大的败笔还是背景定位问题。
《黑暗故事》设定在1968年,1968年对于美国来说是非常黑暗的一段岁月,马丁路德金被枪杀,前总统肯尼迪的弟弟遇刺身亡,民权运动的爆发以及越战影响,又时值美国总统大选,局势动荡不安,美国人民当时可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影片也毫不避讳这段背景,贯穿全片的电视内容都在提醒观众当时背景环境恶劣。
但是《黑暗故事》却完全没有同背景相结合,或者说没有利用1968年这个历史背景做任何文章。
这让我很疑惑,那多次出现的电视意义何在?
仅仅是用几个恐慌的年轻人及恐怖事件来比作那个恐慌的年代吗?
未免有些过于敷衍了。
《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画面够黑暗,故事够恐怖。
但是质量,不够过关。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钱老板转载请注明出处自年初发布预告的时候,有一部恐怖片就被很多影迷期待着。
主要原因有两个。
无敌的阵容。
安德烈·艾弗道夫执导(《无名女尸》),吉尔莫·德尔·托罗监制(《水形物语》《潘神的迷宫》),约翰·奥古斯特、马库斯·邓斯肯等编剧(《大鱼》《电锯惊魂系列》)...全是恐怖、奇幻界的大佬。
禁忌的IP。
原著同名小说从1981年开始出版,一共三册。
小说收录了各地流传的一些经典恐怖故事,邀来插画大师Stephen Gammell为小说配上了极其骇人惊悚的怪物画。
因为内容太过恐怖,小说甚至入选了"美国百大争议书籍"。
怎么看都像是会爆的亚子。
然鹅,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
等了快一年,它终于来了。
但它没爆,反倒是崩了——《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Scary Stories To Tell In The Dark
1968年,美国的某个小镇。
当时正值万圣节,一群熊孩子为求刺激跑进了用铁丝网封起来的禁区。
一幢鬼屋。
传说很多孩子在进入其中之后,莫名其妙地就消失了。
在鬼屋之中,女孩史黛拉发现了一本传说中的恐怖故事书。
她十分开心,并把这本书径自带回了家中。
却渐渐发现,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鬼书"。
书上的文字,均是用鲜血写成。
书中所记载的故事,竟然也真的发生在了现实之中。
而最新的故事里,主角们不是别人,正是当晚闯进鬼屋的那批人...
史黛拉怕极了,连忙把书送回了鬼屋。
想着物归原主了,总该万事大吉了吧。
可惜为时已晚。
被从鬼屋带出来之后,这书不仅撕不烂、烧不掉、扔不走,还自顾自地不停写着故事。
简直比死亡笔记还高级。
照这么下去,史黛拉等人肯定难逃一死。
不甘心等死的熊孩子们,开始调查起了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当年,一个名叫莎拉的女人在鬼屋内上吊自杀,背后隐情无人知晓。
而鬼书的主人,正是莎拉。
这让史黛拉想到:会不会是莎拉自杀事件的背后有什么隐情?
孩子们来到报社调查事件真相于是,整个故事分为两条线,正式开始。
主线是史黛拉等人竭力追查事情真相。
副线是书中所载之事逐一应验。
结果,莎拉之死还真就是人为导致,所以她才变为了冤魂厉鬼,祸害人间。
本来,原著是很多独立的恐怖小故事,也就是只有副线的内容。
为了让影片的观感更加连续完整,导演安德烈·艾弗道夫和监制陀螺(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昵称)加入了主线。
这个想法挺好的。
既能继续把恐怖故事当成卖点。
又给了影片更多时间去塑造人物,深化主题,也给了导演更多空间去融入自己的思考。
这让影片有了成为经典的可能。
作死三人组加入的故事范本也很好。
就像是"一分钟营救"的加长版,主角们和死神赛跑。
想想都紧张刺激。
可惜,导演没能把这紧迫感给拍出来。
拿影片的开场来说。
30分钟,接近整部电影时长的1/3,讲的是什么?
是史黛拉和伙伴们一起恶作剧、嘴炮、作死探索鬼屋,她自己还顺便邂逅了帅气的男主。
到这里,那本鬼书才第一次出现。
所谓的"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才拉开帷幕,史黛拉一行人也才正式陷入麻烦。
说白了,整个故事的恐怖之处,至此才真正开始。
这叙事节奏,真的太慢了。
其实,本片的评价并不算差。
豆瓣6.1、IMDb6.3的评分,烂番茄79%新鲜度,在恐怖片类型里已经算中上了。
它当然也有优点。
最值得夸的,是片中的怪物设计。
故事里出现的所有怪物都是由真人出演。
而套在外面的戏服包括化妆,则是由陀螺找来的老朋友,Spectral Motion公司负责制作(《地狱男爵》《X战警》《环太平洋》《怪奇物语》)。
通常情况下,制作怪物模型都有据可依。
比如当时他们设计地狱男爵的造型,就可以参考网上无数张地狱男爵艺术图片。
本片不一样。
原著中的每个故事,有且仅有一幅插画。
而就是凭着这么一幅画,他们居然把书里的怪物完美复活了。
在制作过程中,设计师们对细节的苛求程度堪称恐怖。
比如,他们会把原著插画输入电脑中与实物进行对比,确保每一根线条都能吻合。
比如,他们会找来特定的人员,演出那些反人类的动作,而不是借助CG制作。
比如,他们会给演员仔细涂上、覆盖上30多种材料,只为呈现出骷髅脸的特质。
麻烦归麻烦,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值得的。
即使在没有配乐的现实场景中看这些怪物,也相当瘆人。
值得一提的是,下面这个长发女是陀螺最喜欢的造型。
配着眯缝的眼睛、微翘的嘴角,有一种诡异的慈爱。
另外,陀螺觉得,这怪物很像胖胖的自己。
可惜,这部电影的观感并没有匹配如此用心制作的怪物。
很多网友的评价都很相似:不恐怖,看得想睡觉。
我基本同意。
但不得不说,本片的几个恐怖段落还是拍得挺出彩的。
比如红房间一段(涉及剧透)。
男孩千方百计想逃离鬼书上写着的"红房间"。
结果阴差阳错,却意外触发了医院的警报,启动了应急灯。
医院里的走廊,成了名副其实的红房间。
眼见着走廊尽头处的怪物缓缓朝着自己前行,男孩慌不择路却发现无处可逃。
四面八方,皆是鬼怪。
逼仄的环境、瘆人的灯光、怪物自身的诡异,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步步紧逼的危险感被营造得十分完美。
这大概是几个恐怖故事里拍得最好的一个。
既恐怖又诡异。
其他的几个,虽然也不错,但明显差了很多。
或许是由于PG-13的关系,恐怖场景的刺激度很大程度上被人为削减了。
比如画面太暗,比如缩短怪物的展示时间。
这个故事中,怪物就出来了30秒不到其余的恐怖情节,就不多说了,基本都是靠jump scare那一套在吓人。
像下图这种把怪物撞上货车后却还不移开的镜头,就很没意思。
谁猜不到它会跳出来呢?
这6秒钟的拉镜头完全就是在赤裸裸地混时长。
不过,本片最大的败笔,还是在于角色塑造。
太过单薄,导致了观众无法产生共情,进而导致了无聊、想睡觉。
拿本片的绝对主角,史黛拉来说。
她的背景关系倒是介绍了不少:有心怀歉疚的父亲,有小镇偶遇的爱情,有经常厮混的伙伴。
可除了归属于主线里的爱情,其余都只是泛泛而谈。
如果以她为参照,剧情就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作死→发现自己在作死→停止作死。
你会发现,史黛拉本质上没有变化,更没有成长。
只是在被动解决所作之死给她带来的一系列麻烦。
最后,女主还来了一句旁白:如果说我从莎拉那里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永不言弃。
我当时就给整懵逼了。
整个剧情不是一直由女主在主导的吗?
她从头到尾有放弃过吗?
这样的话直接由主角说出来真的好吗?
外加女主最后打败BOSS所使的招式是"用爱感化"。
这句总结听起来未免也太轻飘飘了。
鬼的眼神都变温柔了作为对比,咱们不妨来看看同种题材的《小丑回魂》。
同样是介绍多位主角("窝囊废少年团"),影片不仅事无巨细地介绍了每个人内心最深的恐惧,还穿插着埋下了"小丑是个啥"这颗定时炸弹。
也就是恐怖片段的展示。
但这些片段不是为了纯吓人,其实都能算得上是伏笔。
《小丑回魂》而《小丑回魂》的整个故事则可以概括为:窝囊废少年团们最终克服内心的恐惧,携手共同对抗邪恶力量。
在此过程中,少年团之间的感情也被进一步加强。
这,就叫成长。
但很可惜,《在黑暗中讲述的恐怖故事》(以下简称《黑暗》)里并没有。
《小丑回魂》:LOSER变LOVER另外。
在《黑暗》里,同样是讲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却基本都是靠台词直接讲出来。
诸如"我经常做这个梦""小时候我爸经常给我讲这个故事"等等。
而《小丑回魂》也是用语言讲,但它用的是电影语言。
造型、镜头调度、配乐......唯独不是台词。
稍作比较,便高下立判。
这个差距,其实与R级不R级并没有什么关系。
《小丑回魂》只能说,可惜了。
可惜了这个阵容,可惜了这个不错的故事设定,可惜了这些栩栩如生的怪物。
更可惜了那些能拔高影片主题和深度的设置。
比如片中偶尔会提到的越战背景。
稍微想一下,这个设定还是挺有意思的。
影片本身讲的是一个恐怖故事,孩子们被怨灵诅咒,消失不见。
而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越战又何尝不是一个传说中的恐怖故事。
无数人欢天喜地奔赴战场,从此再未归家,仿佛人间蒸发。
怪物+童真+残酷,这实际上是原定导演陀螺的拿手戏但,因为交待得语焉不详,越战这个点就真的只成了一个背景。
影片整体的氛围,也终于还是走上了青少年恐怖片的道路。
爱情为主,恐怖为辅。
所以,还是那句话:太可惜了。
文/钱老板(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