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枉用了一次外出放风的额度,四小时无尿点。
强大卡司上有妈妈们喜欢的三浦友和奥田瑛二,我等女饭钟爱的瑛太小刚哥坂口健太郎,学院派热爱的椎名桔平,更不要说主演的佐藤浩市。
用心去看其实全片没有反转,剧情连贯,老酱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是戏。
人生到了某一个阶段更能理解受害者14年的煎熬,在看到燃烧的火光时候仿佛解脱又点燃仇恨的受害人,默默隐忍的人生呈现在所有人眼前。
韩国警察片好看,因为总是在紧迫分分钟压着神经让人看完刺激,日本的警察电影总是最后归于人性结于人心,拍好很难拍得不好就变成裹脚布。
虽然本片也有一些多余的信息镜头譬如剧情重翻解释镜头,特别是最后场景重现的春夏秋冬小格子间的场景,有点多余,认真理解他的整个过程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但是还是很值得坐下来仔细体会的优秀电影。
为了看小鲜肉们进的电影院却发现戏骨还是老得精湛。
(看着坂口的小酒窝出戏真的是分分钟)表扬下为了能抢到票刷了三小时的亲,和感叹下哦来诺瑛太戏路真广。
看完前后两篇,感觉导演要传达的信息基本明确。
每一起刑事案件的背后,都是真实而沉重的伤害。
警方掩盖不了,大众忽略不了,时间也遗忘不了。
前篇的主要冲突,是警方与媒体的较量。
围绕公开案件信息与否,具体到案发的地点和嫌疑人的姓名,这对于为了某些黑幕交易企图而遮遮掩掩的警方,和一心挖掘情报公之于众的媒体们,作为广报官的佐藤浩市一度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中,他最终的选择,是用真实的信息换回媒体人的良知,倒逼警方无法进行交易,尽快破案。
在警方的渎职的背后,是对案件当事人的漠视。
对嫌疑人的维护,和对受害者的伤害。
而一心爆料欲求轰动的媒体们,有着对案件乐此不疲的过度解读,这同样是对当事人的漠视。
会让公众的好恶,代替良心和法律的审判。
而佐藤的一席话,将案件真正地重点拉回到了对法律的审视和良知的关注中来,所以,他赢得了警界的认同和媒体的尊重。
在后篇中,昭和64案件在尘封14年之后,由于相同手法的案件的出现,再次成为故事的焦点。
令人发冷的是,受害人竟然比警方清楚凶手下一步的打算。
当他最终在焚毁的汽油桶下,发现捉弄他的凶手留下的一片纸后,整个案件的走向离奇地揭开了真相。
凶手正是昭和64案件的受害人的父亲,而受害人才是昭和64的凶手。
当年痛失爱女的男子,通过14年上万通电话的找寻,终于发现当年由于警方失误没有录下来的声音的拥有者,他将凶手引向了14年前的现场。
同样失去女儿的佐藤浩市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第二部显然在发掘犯罪真相上下了功夫。
但不可否认的是,警方的渎职同样如同第一部那样成为冲突的焦点。
一代代刑事部长的交接,昭和64案都成为了不能触碰的死案。
除了将录音失败的人和提交报告的人调离开除之外,警方没有任何动力来侦破此案。
如果不是受害人父亲十几年的坚守,如果没有广报官佐藤的追捕,当年的凶手只怕仍然逍遥法外,仅仅活在内心的噩梦中吧。
此片,将一桩被忽视的案件,通过受害人亲属的坚守,和警方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而最终让真相大白,凶手落网。
饶有趣味的是,昭和64年(1989年)仅仅持续了7天,但7天之短,也不能抹杀这个纪年曾经存在,这非常像这起看似淹没在辞旧迎新中不为人所知的绑架案,在无数重大事件中,一次毫不起眼的死亡和伤害,其实具有不可否认的痛苦和悲伤,对于当事人来说,历史不再是公众所知的演绎方式,历史关乎每个人的切肤之痛。
从影片中,那些演员用力过猛的演技中,我们可以明白导演的想表达的主题。
结尾处,佐藤浩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警方高层的厌恶。
因为他将一件本可以悄然抹平的假绑架案,变成了终结昭和64这起陈年旧案的大事件。
警方所面对的,不仅是对当年案件涉嫌渎职的指责,还要面对无数知晓真相的媒体们的进攻。
其实,扪心无愧的解脱感才是警察们最终得以自我净化的真实感受,因为他们可以再一次用警察这一刚正的身份从容平静的向媒体们提供一件件案件的情报和真相。
驻笔。
2017-7-19 19:13《昭和64年(前篇、后篇)》(2016)。
女儿惨遭绑架撕票,父亲历经14年,凭借仅存的绑匪声音记忆,一一拨打电话簿的住宅电话,成功锁定凶手并实施报复。
前后篇时长4个小时的刑侦悬案,强大卡司的精彩表演掩盖掉影片节奏、铺垫和一些细节交代上的欠缺,酣畅淋漓之后是精疲力尽的满足。
根据横山秀夫巅峰之作改编。
艰难曲折的悬疑过程,震撼催泪的结局和真相,改变所有人生轨迹的漫长14年。
相对于高分的剧版,更喜欢电影版阵容,佐藤浩市、绫野刚、瑛太、三浦友和老中青三代同场飙戏,胶片的色调和质感,非常值得一看的2016年佳作。
看了前篇后很期待后篇画下个有力的句号。
可惜看了有些失望,节奏仍旧缓慢,缺乏高潮,没有期待的效果。
64案受害人父亲找到凶手的方法和执着是让人感动。
但零碎的叙述削弱了它的力量。
三上究竟是怎么找到这个公用电话亭的?
找到凶手后的模仿绑架事件是谁策划的?
多少人参与?
和警方高层来视察要取消刑事总监之间有没有关系?
还是正好赶上这个时间?
64案受害人父亲找凶手小女儿和三上找到凶手小女儿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模仿绑架案之前还是之后?
三上是怎么找到小女儿的?
反正故事讲述的让我头很晕,搞不清楚。
还有就是过多表现那帮只会找茬吵嚷的记者的镜头真的让人厌烦。
重点不该在这里呀!
而且就是看完了也不明白互相对立的缘由,记者和宣传室的对立,记者之间城里乡下的嘲讽。
记者和警方的沟通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
那帮记者工作内容就只是听报告而已?
除了这一对立,警方内部的矛盾也是搞不懂。
每一方似乎都很不满,为啥都嫌弃三上呢?
三上从刑警变宣传到底是因为什么?
被排挤是因为做了宣传还是因为被排挤所以去做了宣传?
他上司老是问他要女儿的医疗记录又是打得什么算盘?
他拒绝是出于什么心态?
女儿讨厌他又是因为什么?
结尾说要去找女儿,但那个火烧的类似祭祀活动又是什么?
为啥最后要拍这个?
打来的公用电话想表达是女儿吗?
真是一头雾水。
总之是个看的很辛苦,到结尾也没有释放感,反而疑问很多的影片。
感觉还是去看原著算了。
不知道为什么要分成前后篇,前篇各种铺垫烧脑,看的云里雾里,为了能够看明白到底讲的什么故事,紧接着看了后篇。
整个电影主题不够集中,既有父爱的冲击,也有警署腐败的揭露,还有警察与记者之间的斗争。
如果能够抓住一个主题深入渲染,或许能给人更大的冲击。
父亲为了查出凶手,打了14年的电话,每天上百个,最终通过凶手的声音终于查出凶手,让人动容。
描述内部警署的腐败过于简单粗暴,哪有那么直白弱智的上司,而二渡等内线人物和工作描述不到位。
而警察和记者之间的斗争跟案情联系不大却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
64案最终的凶手也让人多少有点儿失望,前篇给出了声势浩荡的铺垫,后篇却没有交代清楚全部的伏笔。
看不懂的地方,可能只能去看原著了。
2016日本悬疑片《昭和64年 后篇》,根据日本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6.9,IMDb评分6.3。
前篇铺垫,后篇侦破,因此后篇要比前篇好看很多,前篇过于剧情化,后篇才展开侦破脉络。
故事很有日本悬疑作家东野圭吾的味道,不是简单的犯罪侦破故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影片并未在凶犯的犯罪动机上着墨过多,更多的是体现凶犯以外的角色们如何在时过境迁14年后寻获陈年罪案的凶犯。
由于时间跨度14年,所以影片有些难以服人的硬伤,比如说,有人模拟14年前的路线犯案,但14年前的地点在14年后全都在,这未免缺乏真实性,要知道14年来会发生太多太多的变化。
再举例,影片结尾时找到了14年前的那辆车,难道这个地方14年前后一直原封未动吗,那辆车14年来没人动过吗,光是被人拿去卖废铜烂铁的可能性就很大,怎么可能14年来还在原位呢?
老父亲凭借对罪犯声音的记忆寻获凶犯,这一剧情让我想到了韩国犯罪片《那家伙的声音》,两部影片的着眼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影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是侦破陈年旧案,二是警局内部斗争,凸显男主在警局内部斗争的泥沼中中把持正直、坚持正义、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职业品格。
前篇在片尾有后篇简介,后篇在开头有前情提要,前呼后应,这使得这两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电视剧一样。
影片有一处硬伤,就是片尾男主与凶犯搏斗时,凶犯其实根本没有可以搏斗几个回合的机会,因为男主是刑警出身,制服罪犯轻而易举,根本不存在和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招的机会。
这种硬伤在其他电影中也见过,当然,如果警察一招制敌,电影就看着没啥意思了,电影是要有戏剧性的,不能太写实。
3+2.5=5.5。
平成十三年间的电闪雷鸣,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一,我在电话这头听见无助的母亲恳求孩子归家的哭诉,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倾盆大雨,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二,我在电话这头听见一向要强的父亲害怕的不敢说一句重话,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阳光普照,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三,我在电话这头听见记者们吵吵闹闹逼问消息,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大雪纷飞,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四,我在电话这头听见官僚躲在办公室秘密商讨掩盖真相,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秋叶染红,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五,我在电话这头听见自责不已的警察重新着“都是我的错”的喃喃自语,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狂风怒号,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六,我在电话这头听见孩子们不被父母理解的烦恼,默不作声;平成十三年间的风和日丽,是昭和六十四年的礼拜日,我在电话这头听见了我重复十三年后终于找到的声音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哭了,掩面而泣平成的十三个年头,不过是昭和最后七天的循环,日本人心中的裕仁天皇驾崩于昭和时代最后一年的昭和六十四年,而我心中的裕仁天皇驾崩于平成十三年凶杀归案的“昭和六十四年”
1.泷藤贤一 : 还是这种,贱兮兮的职场中层适合你!
2.上下篇的整体配乐 : 很有在80年代迪厅里,微醺的感觉配乐!
但,酷我音乐、酷狗音乐、虾米音乐……都木有,但,网易云音乐有比较完整版的配乐,免费,可惜音质不可选……3.前后篇 : 超过四个小时,婉婉到来,虽然冗长,但看不到什么阴鸷的人物形象,只是传统套路的☞模仿犯14年后来复仇,"正义"的结局,不美丽……
昭和六十四年只有七天。
在这七天中发生的绑架杀人案相比起天皇去世而显得微不足道,没能博得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就连案件的命名也显得十分草率——“64案”。
而后便进入了平成年代,这一桩悬案却仿佛是旧时代的遗留物,只停留在有关“昭和”的记忆中。
相关的亲历者也被留在了平成前,没能走出昭和六十四年。
也许“64案”本有顺利侦破的可能,如果调查人员没有因失误错过录下凶手的真实声音;如果“幸田记录”没有成为“秘密”而是被公开;如果主要负责人三上没有被调离刑事部……掌握关键信息——凶手的声音的只有受害女孩的父亲雨宫,他能依靠的追凶力量似乎也只有他自己。
为了找到和记忆重叠的声音,雨宫用公用电话拨通了一个又一个号码,直到听到每家男主人的声音才作排除。
那本电话簿比字典还要厚,那间狭小的电话亭装下了十四个四季轮转。
每一次的拨号、听音都是希望。
无数次落空之后,只要还有没拨到的号码就还有希望。
十四年过去,当年负责的刑警三上早已调任为宣传官,整天与一大帮记者苦苦周旋,在县警内部斗争中也很难置身事外。
焦头烂额的日常工作之外,三上还在找寻女儿的下落。
他同样是一名父亲,一个难与女儿沟通、不能很好地处理父女关系的父亲,一个在女儿离家出走后仿若“失独”的父亲。
三上曾问雨宫在失去女儿后是怎么熬过来的。
毕竟每分每秒都很漫长。
更不论重复光景十四载。
十四年后,终于再一次听到凶手声音,雨宫再难压抑内心积攒多年的情绪。
悲痛的爆发却也没有让他在接触到凶手女儿后选择以同样的方式报仇,只是在面对小女孩时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
最终的“复仇”更像是针对凶手个人的惩罚。
模仿凶手当年的手法,让凶手亲身经历一遍女儿生命受到威胁的焦灼感,听任绑匪“摆布”的无力感,以及钱财仅换来噩耗的结局。
惩罚者指挥凶手烧掉准备好的赎金,如同让他偿还受害者家属当年付之东流的所谓赎金。
可无论如何凶手也无法偿还雨宫女儿的生命和雨宫家庭的支离破碎。
太多人被困在昭和六十四年——受害人家属、案件相关调查人员,还有这些年来时常被噩梦惊醒的凶手。
失误的录音人员自那之后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画地为牢,以自责与愧疚为锁。
当在收音机中听到案件新进展后他终于愿意走出来,对妈妈说的“对不起”又何尝不带着对过往的释怀。
知晓事件全貌的幸田,在从雨宫处得知凶手何人后铤而走险策划“模仿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唤起所有人的回忆之外让所有人重历一遭“64案”,但这一次,是从昭和六十四年中真正解脱出来。
落网的凶手终会得到应有的制裁,也算是给十四年来的悔与恨画上句号。
昭和六十四年的旧事尘埃落定,但在那年间失去的却再难找回。
不是所有人都走向了平成的庆典。
横山秀夫的作品很合我的口味,第一次接触的是《罗宾计划》,让我第一次知道三亿事件,后面的《临场》让我正式喜欢上他的作品,然后是横山秀夫系列连续8部SP,直到最近的《阴沉的季节》和《刑警的勋章》,可谓是部部精彩,感觉他的作品非常适合拍成电视。
有人说他是松本清张的接班人,但我觉得他的作品在推理上还是拿得出手的,将社会派推理与本格推理结合的比较好的。
《64》确实称为他的代表作不为过,也是先看了电视版,看了大概5遍,算是神作了,尤其是前三集,堪称经典,各方面处理都相当完美,节奏也是我喜欢的那种。
抱着这种期待看的电影版,其实也难为电影版了,毕竟有这么优秀的电视版在先,总想要有所突破,至于成功与否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个人认为电影版的几个优点:1、诹访的角色戏份多了,当然绫野刚的表现确实不错;2、本部长的角色也很有特点,椎名大叔演的很搞笑,很多人都笑了;3、铭川老人的描述更煽情了,是前篇最大的泪点;4、翔子的“小棺材”是区别于电视版的地方之一,电视版中没有翔子的死状,而电影版有段目崎的杀人过程比较震撼;5、最大的亮点就是结尾,让目崎的女儿看到自己被捕的一幕,这是对犯人最大的惩罚了。
缺点:1、对于89年绑架案的描述没有电视版细致,没有体现出雨宫当时急切又绝望的心情;2、对于三上发现幸田的那幕没有电视版来的震撼,那幕算是电视版中最出彩的了;3、搜查二科长的来回奔波在电影中也没有体现,在电视版中印象比较深刻;4、不得不说,瑛太的表现没有他弟弟出彩,可能和导演有关,这点比较失望。
总的来说,前半部分是电视版比较好,后半部分电影版更出彩些,两部都很不错。
今天大光明影院上下楼可谓座无虚席,一起和《64》度过了近4个小时,可见国内还是太缺少这种题材的影片了。
最后推荐另一部作品《阴沉的季节》,和《64》有些相似的地方,主角变成二渡了。
最悲怆的推理,对于64绑架案的父亲来说。
#siff19#三星半,几次反转都蛮意外,比起上篇少了泪点但是寓意更深。当然日影的节奏一直都是没有的哈哈哈,你以为要结束了结果还是没完没了,然后总有很多莫名的特写呀。另外夸一下翻译!!!实在太棒了,完全不是按照英文来翻,其实很符合日文习惯。总之这四小时真的很划得来。
上帝噢,前面的六七分钟竟然是前情提要,真当电视剧拍的啊?男主原来是三国的儿子,脸上半部分长得也太像了。跟记者的来来回回拍得又多又重复,确实是国情体制导致的剧情不可或缺,但这么拖实在是很离谱。柄本佑两次从新闻发布会跑走又被架出去最后睡倒的样子真叫人怜惜啊,笑死。目崎这角色好奇怪,你说他知道自己是凶手后面还说会做噩梦但接电话的时候完全没演出来的,观感困惑【关于三上女儿,看短评看过原著的说是因为爹长得丑?为什么完全没拍出来啊,我还以为是姑娘知道爹没破那个案子觉得很丢人?【p.s., 一直重复剪辑关键点真的太蠢了,给我蠢笑了。我竟然同意荒木田部长说的一点就是人的声音不能作为证据,会变的,只能说艺术化处理了
比上篇还差,真的只能一颗星。不是所有慢节奏的电影都好。实在是乏善可陈。
#16SIFF#后篇太拖,在影院坐了4小时有点忍不了,还各种闪回镜头,抓捕罪犯的过程也无甚说服力,一股日剧莫名的中二感,浪费票钱sigh
#SIFF19# 对事件本身的叙述过少,记者这部分的意义不知道在哪里,题材和拍摄手法都很沉重,演法也是。片子不差,只是大清早4小时连看实在很困。
后半部分发力,精彩看点:1、年轻发言官对记者,即佐藤的救场;2、昭和64年失踪女孩父亲按照电话簿一遍遍试出真凶;3、善良警察导演的一场假绑架案;4、警室部长为了自保不顾真相,不顾受害人家属的心情太卑鄙。PS:柄本佑演的小发言官好可爱。
在平成即将结束时看这部只持续了7天的昭和64年发生的案件
凶手那句“我怎么会知道呢”真的让人绝望,但这句话又何尝不能回答所有问题。后篇果然紧凑精彩许多。
續貂部分太俗套了。原著的推理成分完全消失,過早失去懸念,相比上篇顯得平庸了些。
两星半 乱加东西是我雷
4/10。64年案件代表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人心动荡,记者要求案件透明,县警为弹压逼官的记者而精疲力竭,复杂的警察体系在激化矛盾,使影片本可以描绘出[杀人回忆]那种令人焦虑的时代氛围,但主题和节奏都趋于平淡,假绑架案的乌龙作为最重要的悬疑色彩,结果却没有什么声响,凶手既是父亲也是受害者的形象塑造缺乏深度,凶手在崩溃震惊的女儿面前被警察质问的高潮戏,也成了格局单薄的警察抓小偷,电话接线员的解脱被一笔带过,没有力量,沾满年糕的树枝是简单的煽情道具,这些都远远没有雨宫拿着电话簿一页页锁定绑架犯声音的长年执着有感染力。许多人物的前史被匆匆浪费,譬如主角的女儿为何自闭逃家、官运通达的校友兼警察同事二渡,使得线索展开得慢而意义难明,充其量就是电视剧水平的叙事效率。
閃回之多,已經沒辦法分清哪是回憶哪是現實。
7.5/10.故事根据横山秀夫的原著改编,讲述昭和64年,也就是1989年,战犯天皇裕仁去世的那一年,也是平成的第一年,D县发生一起6岁女孩被绑架撕票的案件,当时没有抓住罪犯。平成14年,当时的刑警如今的县警署的新闻官男主陷入官场政治纠纷中,同记者协会的矛盾也不好摆平,当年案件的阴影仍然笼罩在警察们的心里,案件的时效还剩下一年,此时破案的希望突然有了曙光。两者相比,虽然电影版的卡司更强,但剧版的故事讲得更好,铺垫的更顺利,气氛更肃穆紧张,悬疑感也更好,故事的重点在于人性的刻画,县警的官僚腐败问题,地方与东京的微妙关系,警察与记者对立又合作的局面,剧版都表现得更好。电影版更改了结局,我觉得不算好。演员方面有意思的一点是,永山瑛太与永山绚斗哥俩扮演的是电影版和剧版中的同一个角色,记者秋川。
小女孩的父亲居然十四年里每天几百个电话日复一日的拨打,通过甄别声音找到了真凶。2023-4-20但是影片太故弄玄虚了。而且节奏很慢。不像凶杀案的破案。
这个导演真是暴殄天物啊,拿了一把王炸的阵容,结果拍得失控成这样。关于警察与记者的冲突铺排太多了,吵得脑仁疼。全靠一帮好演员救场,还能看下去。
后篇当然也看过啦
讲到一遍遍地拨打电话时故事的感情到了,感动
不仅剧本结构出问题 大卡司集体翻车 气氛也很糟糕 看完觉得连山本美月都变得可爱不少 荣仓和绫野的表现太尴尬 二渡的boss感沦为摆设
#SIFF#第十三部。尴尬啊,怎么突然就变成个人主义了,最后还强煽。日本电影这样结尾不应该啊。前篇铺垫的倒是不错,略显可惜了。洼田小哥的妆谁给画的啊,让小哥连哭都得绷着,演戏都没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