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说:“沙漠美,是因为沙漠中隐藏着一口井。
”在大自然的奇观中,沙漠一直以辽阔、悲凉、神秘的特色成为荧幕上展示的对象,也促使西部片这种电影类型的形成。
在这片荒凉而壮观的土地上,总是充满着危机和险情,它是歹徒肆意抢掠的罪恶沃土,也是英雄行侠仗义的风云江湖。
《骆驼客》就是一部讲述行走在沙漠上的英雄的故事,他们有一个身份,叫驼把式,也就是镖局的镖客。
骆驼客的任务是给商家运送货物,他们行走在从新疆到陕西(最远的地方曾到过天津)的漫长地段上,经受着风沙和烈日的鞭挞,做一次生意常常要外出好几个月,孤独而艰苦。
在骆驼客的眼里,有两个概念是没有意义的:一是时间,在行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打听时间,它只能造成心理上的更加疲惫;二是目的地,一旦踏上了征途,就不知道尽头在哪里。
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群体,从不和官府打交道,把客户的货物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
正因为讲求诚信,这个职业才延续了数百年。
骆驼客的最大敌人是土匪,为了保护货物,他们从小就苦练弓箭,讲求速度、力道和准确。
当社会进步到现代之后,枪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冷兵器的格局,对骆驼客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成本太高,他们买不起枪,所以只有让自己手中的弓箭更加强势,以抵御枪的杀伤力。
电影《骆驼客》讲述一支驼队为陕甘宁边区运输枪支的事情,但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这些货物是给谁的,他们出于感恩而接受了这项任务,却走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电影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是围绕骆驼客这一群体的生活展开——割草、喝酒、比武、造弓等——但重点是叙述这一次送货过程;二是讲述戈师傅的女儿戈红儿与徒弟佟二尕之间的爱情,为骆驼客的未来留下希望。
戈师傅是这支驼队的领袖,他坚韧勇敢、经验老道,为了保护货物,勇敢的与快枪队激战,在以少敌多的情况下,用最后一口力气射出响箭,提醒二尕提高警惕。
年轻的二尕是戈师傅的高徒,他执著而机灵,看似粗鲁,实则勇敢心细,对戈红儿情深意切,并成为最终完成任务的英雄。
而戈红儿的泼辣任性,也很好的契合了沙漠之女的气质,她在命运面前的叛逆,体现了女性的觉醒。
电影在叙事上讲求前后呼应,很多细节和人物行为的设计颇有用意。
金贵是戈师傅收留的一个长工,他因为曾经在玉石店工作过,所以知道玉石的价值,这为之后他叛逃驼队,企图独自霸占玉石做了铺垫。
戈师傅与徒弟比武之前,先朝天射出一支响箭,而后来他中枪之后,也同样射出响箭,警示二尕。
戈红儿性格倔强好强,她不听父亲的话,自己制造了弓箭,这为后来她偷袭敌人做了情理上的准备。
之前,王哥的驼队被快枪队射杀,体现了快枪队的残忍和强势,这也为之后快枪队与戈师傅们的激烈战斗做了渲染。
事件的结果都是从最初的原因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人物最后的命运也与他们自己的性格和身份有关,这是电影叙事的根本特征。
唯美的画面是《骆驼客》的一大特点,人物的命运在壮丽的自然景色中显得更加悲壮。
阳光下,连绵起伏的小沙丘,既像精心烹制的奶油蛋糕,又像少女的皮肤,柔软、光滑、细腻、迷人,长长的驼队从远处缓缓行来,在地上留下一大片阴影。
衰草迷离,绿色的草叶和白色的草杆交杂在一起,骆驼客们骑在马上,一边喝酒,一边歌唱,苍茫的天空中飘荡着酒香和笑声。
胡杨林里,断裂的树枝横亘在四处,清澈的泉水遮掩在水草下面。
然而,突然的枪声、空中飞逝而过的子弹和箭、喷薄而出的鲜血,顿时让这些景物失去宁静。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死与大地无关,只是与时代有关。
作为一部电影频道拍摄的电影,《骆驼客》没有明星阵容、视听奇观、宏伟场景、广告植入、绯闻炒作,但是它的精美的镜头、朴实的人物、精炼的叙事,仍然让我们看到了电影艺术在展现生活上的功力。
比起《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这样的西部电影,《骆驼客》也并没有什么创新和出彩之处,它所做的只是把一个既不荒诞也不惊悚的简单故事很清晰的叙述出来,它的目的不在于赚钱和说教,而在于表达。
2012/5/14
韩国冷兵器强片,弓的山寨版!从匕首到弓箭,韩国人在冷兵器电影的水平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再看看关云长,从马上变成了马下,从1米9变成了1米6,从智勇双全的统帅变成了草莽村夫.可惜中国编剧不懂兵器,编不出精彩的段子,导演指导不出冷热兵器的战术,摄影更拍不出新颖的视角,后期做不成震撼的特效! 编剧导演们射过箭吗?打过枪吗?
看了太多都市白领意淫爱情剧、荒诞穿越剧、无聊的惊悚片,终于看到一部制作精良有诚意的电影。
剧情、人物、表演、摄影都上佳表现,值得一看。
不过看完电影多少有点遗憾,主要集中在一下几方面:第一,思想主题过于平淡,缺乏层次。
《双旗镇刀客》那种少年英雄气概和复杂人性的揭示,使影片思想层次丰富立体。
相比之下,《骆驼客》集中展示的把货看得比命重要、讲信誉这个主题略显单薄。
如果剧情设计上,能在枪和箭的矛盾上做点文章,比如,最后女孩杀死boss的是用敌人手里的枪,而不是传统的箭,或许能阐发其他新的思想。
第二,高潮部分战斗干脆利落,主要人物几乎都是瞬间毙命,这点非常好。
一扫国产片主要人物打不死,交党费之类的恶习。
不过在高潮部分战斗方式细节设计似乎还显粗糙。
缺少斗智斗勇,没有花样。
比如箭和枪各自特点在什么地方,长短处何在?
3对3的时候,怎样对决更好。
好人一方在一人被干翻,人数明显处于弱势,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是否还要继续硬拼,是否应该边打边撤,拖延时间?
影片这段表现过于单调,纯粹是两伙人火并。
此外,从军事常识看,战斗力最凶悍的日军在伤亡超过三分之一后也会丧失进攻能力。
而哈密府快枪队在伤亡超过三分之二后,居然还能继续追击,这种勇猛顽强作风和敬业精神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此外,快枪队的着装过于现代,让人时常出戏。
第三,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的感情爆发点不够猛。
两个演员演得都不错,可是在剧情设计上,如果能多蓄点水,比如设计一些误解,有些委屈,最后迸发到一点,这样他们的爱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总之,虽然有些平淡,可还是一个很有诚意的好片子。
期待导演新作。
骆驼客性情豪迈,彪悍,并且始终恪守着属于他们的信条。
整部电影感情上收放自如,真挚感人;场景上既有大漠的苍茫,亦不缺乏胡杨林的唯美。
细节上从制弓烙饼到饮驼喂马让人感觉当年骆驼客的生活也大抵如此,丝毫没有矫揉造作。
但是,但是,白老板你干嘛呢,什么装备一个连什么的,把八路也给弄出来了,一下子感觉就好像一个彪形大汉被裹了小脚,不装B似的向党靠拢一下会死呀,就他妈两分钟把一部电影都给弄坏了
我对大西北一直有种别样的情怀,大概是苍凉的辽阔感,大概是人未到心已远的未知感。
这是一部讲述西北认真严肃的电影,我希望你们能看到。
“在西域有一群身怀绝技的人,他们从事着古老而神秘的职业,用骆驼护送货物辗转各地,被称为骆驼客”应该说是情怀,这是一部很有情怀的电影,虽然最后的强行主旋律有点出戏,但是不能掩盖电影本身,中规中矩,情怀动人的朴素它是我心中理想的西部片,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立体的人物。
旷古辽阔,大漠孤烟
看完之后上豆瓣看影评,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分数这么低,剧情,人物个性,场面都不错啊,个人觉得很好看。
总觉得外国电影比国产电影评分高很多,当然总体来讲国外好电影确实多,但是是否这也存在偏见呢,觉得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去看电影,甚至看外国电影,听过外国曲是所谓的高雅,有些人就是喜欢装B。
写于2012年7月27日“哪里来的骆驼客呀沙里洪巴嘿唷嘿,拉萨来的骆驼客呀沙里洪巴嘿唷嘿……”小时候的歌声还在耳边回荡,就像大漠孤烟中,一队骆驼客横穿沙海,那时候以为长大很慢,没想到沙漠也是很快就能到头。
影片很淳朴,有种张艺谋的feel,或许是因为沙漠这片土地无论怎么拍都是美丽的原因吧,所以沙漠上的人们看起来也是如此地淳朴和美好,和沙子一样纯净得只有一个颜色——心眼只认准一件事。
作为骆驼客,他们把客人的货物看得比生命重要,那就是诚信,无论给当代市场还是社会都予以重重一击,当然这一击激不起一丝涟漪。
沙漠中的枪箭之战更让我们见识到他们的职业素养,干一职就必须有一样过人的技巧,并且只有炉火纯青才不容易败阵。
经典的还有他们的烤羊肉,看得我流哈喇子了。
晚上熬夜看了个中国西部片《骆驼客》,CCTV6拍的,港真以前还不知道CCTV6自己拍了很多电影,大部分可能没法上院线,只能在自己频道来回播,除了这部《骆驼客》之前还在电视上看过其他类似的国产西部片,虽然比较粗糙,但很多也不失为一个好故事,《骆驼客》就是,我认为它是一部被忽视的优秀国产西部片,仅次于《双旗镇刀客》吧,比《无人区》那些强。
故事很简单,新疆东疆地区骆驼队师傅带队带货从迪化(乌鲁木齐)横穿沙漠的故事,直到影片结尾,才知道是给红军西路军运送药品和军火,这是有非常复杂的现实背景的,1930年代后的新疆,盛世才在苏联和国民党之间来回摇摆,一度跟苏联关系暧昧,所以也支持内地的红军,苏联支援红军的物资可以借道新疆;等苏联被德国攻击,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时候,盛世才估计苏联要完蛋,就投靠蒋介石,所以禁运苏联物资。
影片故事冲突就来自于此,地下党委托骆驼队送货,骆驼队老师傅使命必达,而盛世才一方哈密快枪队则是劫镖的反派,几场弓箭对火枪的场景虽然有点夸张但也是扣人心弦。
主要穿插了师傅女儿和收养的尕娃(之前了解过1930年代祸害新疆的甘肃土匪匪首马仲英就外号“尕司令”,因为他16岁就出来混了)从互生情愫到生死与共共赴天涯的故事(哦不对,最后好像都留在了我西路军),大西北的爱恋,满满的粗犷,这样的情节貌似在哪部电影看过?
好像就是多年前看的《双旗镇刀客》。
其实这个电影还可以拍得更史诗一点,西路军入疆的血泪史,什么时候能够上大荧幕,而不只是点到即止?
我去内蒙的时候很喜欢那种荒野中骏马驰骋的感觉,这部片给了我那种西部男人的感觉,大口肉,大碗酒,心里装的是亲情和责任,这才是真正地男人。
《骆驼客》个人感觉整部电影线条诠释的还不错,驼把式的责任感和心胸广阔,戈红和二尕子的两小无猜,朦胧爱情,驼队的风吹雨晒,骆驼客的责任心,都无比的令人难于忘怀。
尤其是喜欢二尕子偷看戈红后被戈把式教训的时候,众人嬉笑问他看到了什么,二尕子一脸纯真的微笑:"看到她在画眉"。
哎,纯真的少年啊!
如今的物欲横流,都市男女谁能见到如此纯真的少年?
传统的东西很少了现在,可是传统的不一定比那些高科技的差,就比如片中的弓箭和洋枪,科技是把双刃剑,造就了中国社会如今这么多令人作呕的食品、医疗安全问题。
骑马、射箭、喝酒、摔跤令人向往!
我是甘肃人,对北方的那种风沙苍茫的感觉有着说不清的感情。
幼年时艰苦的劳作和环境然我一直有一种想逃离这个地方、逃离土地的感情。
我以为读书可以让我离开这些,其实,天工也不作美,我最终还是没能脱离这些。
当真正的离开黄土高原,离开黄沙,我才觉得那些沟沟壑壑的里边,是深深地刻在我心底的。
当看到苍茫的黄色,还有发干而又黑红的脸,干硬的头发,一脚踩下去飞扬的尘土,依然是说不出的感情。
咳咳,说远了,就说电影吧。
我一直认为,电影不只只是演员形体和表情的表演,声音也是特别重要的部分。
电影里骆驼客们厚重的鼻音就想西北的黄沙一样有着地域性的特点,演员也确确实实有这样的表演。
如果真让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来演,还真有点儿的沙漠里看见椰子树的感觉。
演员的脸型也比较符合西北人的特点,下巴的轮廓清晰,典型的方形脸。
有鼻梁,却不见深陷的眼眶。
骆驼把式对响箭的重视,驼队中各种忌讳的东西,虽然是一些小情节,但是都是特别细心的描述。
这些细节都能看出导演用心。
导演高峰时新疆人,能看出这个新疆人对西北的感情。
故事上来讲,叙述和的故事推进的主线都比较符合东方的审美。
故事的主线是骆驼客运送货物之时和快枪队的斗争,辅助一条大师兄和师傅独女的爱情。
故事推进没有刻意去营造一些巧合去推进,情节发展也比较顺畅,没有很生硬的感觉。
就这点来说,强出匹夫之流太多。
电影的画面风格很是有中国的特色,没有那种可以模仿美国西部片的味道,而且几乎没有跳戏的地方。
导演能一直大这种独特的中国式的粗狂的美延续至整个电影之中,实在相当之用心。
故事之外所要表达的内涵——信念,相当打动我。
骆驼客有信念,就是绝对保证货物的安全,就像女主说的,这个信念是几百年来骆驼客生生不息的原因。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除了要战胜严酷的自然环境之外,还要面对人性的贪婪、欲望,骆驼客的信念才能支撑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穿越沙漠,带着不多的钱回到土城里,等待下一次出发。
快枪队是政府的人员,在战斗减员只剩下一人的时候,依然不退缩,支撑他们的也是信仰。
两方,都是在沙漠里挣扎的人,都对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
想到自己对自己所做的研究之态度,只能算作是工作,却没有为之坚定付出的信仰,感觉真是讽刺,某人说过,做研究是要有信仰的。
其实何止是研究啊。
电影的结尾,接受货物的是陕北的八路。
大家一贯的看法是狗尾续貂。
但电影中又说,骆驼客从不与官府打交道,这八路也就算不上当地当时的官府了。
其实,在那个吸收一切不安定分子作为革命战士的年代里,那支革命队伍怕是也不会被认为是多麽正义的武装吧。
电影的结局是否狗尾续貂,打个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小男主很帅,父亲形象很伟大
还可以吧,挺西域的
还行哦
全片中主要角色的对白都是迪化昌吉一代的口音,选材独特。
口音有一种乡土气息,好听,亲切。
要说啥,再捏内心深处
不需要演技,只要展现朴实,真诚的生活就深深的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一部普普通通的骆驼客讲述着平凡的故事,给人的印象却远远胜过好莱坞大片。刘小宁导演比冯小刚,张艺谋强太多
男人嘛,年轻的时候挨些打,对你有好处呢
枪与箭的对决,精彩,也让我认识了盛世才这个人。中国味道的西部片
箭法好准啊
冷兵器对热兵器,弓箭对快枪!骆驼客的道义诚信!国产电影的佳作!
故事情节限制
所有拥有好题材好故事情怀的国产主旋律都他妈的一律被垃圾交响式的滥情的毫无差别的配乐给毁掉了。痛心疾首啊 。。射箭鸟枪段落真的好看啊
Archer VS sniper
很具有西域风情,但是有些对话听不懂。
是一部扎扎实实的电影,装逼文艺青年可能会说故事不新颖,特技不绚丽,但是这是一部功底扎实,故事引人入胜,画面优美节奏收放自如绵远张弛的片子,中规中矩,以专业学生的眼光看,绝非烂片
陕甘宁抗日革命根据地,呵呵呵呵呵呵
还可以,虽然结局有点不喜欢,但整部片的基调还是很到味的。
好看的西部片,实在不炫技
骆驼客保货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镖局客,一样的诚信,责任!把货看的比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