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之前一直在想它是什么样的电影。
放在电脑里好久。
因为字幕的问题。
托尼瀑谷只是男主角的名字。
从孩子时期开始,他就孤独。
母亲早逝。
父亲是四处游荡的爵士乐手。
他能很好的照顾自己。
煮干净的食物。
学画画。
长大后他仍然孤独。
因为他找不到想和她结婚的女子。
日子一天天的流逝。
他遇见一女子。
她觉得她是天生为穿衣服而出生的。
很喜欢她,并且女子同意和他结婚了。
刚结婚的时候他没有安全感。
有人陪伴在他身边。
和他一起生活。
照顾他。
害怕再次孤独。
妻子很好。
但是她对买衣服很狂热。
看见好看的衣服一定要买下来。
无法控制的购买。
于是家里专门有一间房间放她数不清的外套。
裙子。
上衣。
鞋子。
包包。
渐渐的他和妻子讨论能不能不要再买衣服回来了。
妻子也很喜欢他。
也觉得想要改。
但是她无法控制自己。
有一天她决定去熟悉的店里退掉买来的衣服。
结果那天出了车祸去世了。
他又重新孤独了。
孤独的洗澡。
吃饭。
躺在沙发的一角想念亡妻。
他在报纸上招聘一位秘书。
然后要求是有和他亡妻一样三围,鞋码,身高的人。
然后一个和他妻子一模一样的女子出现了。
他要求她每天穿一件他亡妻留下的衣服来上班,借此怀念亡妻。
带着女子去家里试衣服的时候,女子看见房间里如此多的漂亮衣服。
哭了。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衣服。
隔天他又决定把衣服全部卖给二手服装公司了。
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他倦缩着身体躺在地板上。
好孤独。
但是要穿越。
是村上春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没看过原作。
很多旁白。
音乐不断,来自坂本龙一。
觉得安静。
很少对白。
他的房子很有味道。
空旷。
很少家具。
灰色调。
是我喜欢的样子。
市川準的電影我不知道是否都是這樣喜歡運用空鏡及特寫的角度去描述電影, 或作為他電影的語言。
這樣去描寫一個關於孤獨的故事, 彷彿在身旁觀察著, 去感受那感覺。
電影改篇自村上春樹的<萊辛頓的幽靈>其中一篇短篇作品。
這電影, 我認為很能表現出村上春樹筆下的故事, 尤其那種意境。
讀村上的作品, 自己往往就像進了一所沒人住的地方去, 一個人的感覺。
所以, 有時讀著時, 難免有孤單感, 但像是更能令自己有某種釋懷, 因為原來有人是像自己這樣的。
寂寞的感覺, 很強烈。
一個人的時候, 習慣了孤獨, 不知道什麼是孤獨, 因為這感覺已是生活的一部份。
但當忘記了這感覺, 而又要再次面對的時候, 其實是否比之前的更為難受? 時間會消逝, 傷痛也可以忘卻, 但孤獨卻隨身如影。
市川準的トニー滝谷#绝对算是神改编了,故事内容95%以上完全忠实于村上春樹的原著,旁白与对白也基本照搬原著。
(改编得符合原著不=电影质量)市川準这次的改编并非像有些导演那样,在电影中加入了自己对生活或是世界的理解和观点,村上如何用文字讲了这个故事,市川就如何用镜头讲。
这类型的改编电影着实少见。
最棒的是不光故事内容,连叙述方式都与原著一致,自始至终由左至右平移的镜头如翻书一般,是真真正正的“用镜头读书给你看”。
而故事中究竟包含了些什么?
正如村上所说,要靠读者自己来理解了。
故事始于用沙子堆砌战舰的トニー滝谷,结束于无法再被灌溉的那株仙人掌。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关于一个人的故事。
トニー滝谷与他的孤独。
另:坂本龙一的音乐依然精彩,完美的还原了原作的节奏与情绪。
人的秉性源自祖辈的基因,反反复复,来来去去,终究逃不出这天性使然。
难道寂寞也是遗传,父的一生孤寂注定是要儿来继承,只能够活在一个人的灰色世界。
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活在这个社会,却始终与这个社会保持距离,从事的工作无不可独立行事,与人无涉,就象村上春树的写作。
这些人物都是村上自身的投射,又或者说是我们这些村上迷们的投影,至少从内心有着渴望如隐士般的边缘生活,额头上均贴着寂寞的标签。
寂寞不是表象,并非形单影只便是寂寞,这是内心时常听见的自言自语。
影片的主人公叫托尼泷谷,就象村上春树的文字一样,是一个夹杂着西语显得很不日本的姓名。
村上的小说受到西方的影响大过日本,他的视角从来是远离日本来看日本,托尼泷谷这个英文名日本姓的结合体就是村上自身的写照。
对村上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是期待的,同时也是担心的,村上文字独有的意味如何用影像来表达是个很大的问题,《寻羊冒险记》、《舞舞舞》、《奇鸟形状录》这些充满意识流的经典作品该如何转变成电影?
就怕拍成个奇幻电影,让人失望。
导演市川隼是小心翼翼的,小心地挑选了村上的这个短篇来拍电影,小心地运用暗灰的色调,小心地配以坂本龙一的钢琴,小心地将镜头定格或平移,小心地用局部特写来转化村上对细节的描写。
一切均是小心翼翼,对于这个简单的故事市川隼努力去还原小说的原貌,这样的努力还是找来了村上文字的些许感觉,不过想彻底用影像来替代文字的感觉,似乎很难,两种不同艺术型式如果做到相同,只怕都失去彼此存在的意义。
事实上作为村上迷的我们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电影完全表现出村上小说的气质,一方面又觉得电影不应该拘束于原作而丢失影像的特色。
托尼泷谷的父亲泷谷省三郎一生都在飘流,娶妻生子后妻子偏又死了,注定只有继续独自飘流,这仿佛是早已注定的宿命。
“泷谷省三郎不适合做父亲,托尼泷谷也不适合做儿子。
”在别人奇异的目光中托尼孤独地成长,成了插画家,继续孤独地在家里工作。
他已经习惯了孤独,只是有一天他想改变宿命,于是与心仪的女子结婚。
影片中他与妻子生活的那一段是灰暗色调中唯一一段亮色。
然而托尼害怕寂寞会回来,可寂寞却偏偏要回来,一个寂寞的人无法忍受止水生活为外物所挠。
他终究无法忍受妻子对衣服的痴迷。
于是在他的生活中她被带走,但是爱在得到后又再次失去,这似乎比爱从来不曾来过更令人痛苦。
那个被找来替代妻子存在的女子也只是短期缓解痛楚的麻酸剂,仍旧需要去将爱遗忘戒掉,托尼还需回到最初的孤独寂寞之中,这是他一生中无法逃离的宿命,从父亲的血液流淌到他的生命中。
影片中一出现尾形一成饰演的托尼泷谷时,给村上迷们的第一直感便是,这个其貌不扬的男子实在很具村上春树的外形气质,只是年龄比所饰角色略显大。
由旁白与角色自叙连贯起整个故事,让影片始终弥漫在一自封闷的内心世界中。
市川隼的确是尽全力在试图还原出村上春树的小说,哪怕是一丝丝的气味,应该说这部电影也自始至终是针对村上迷的,或许有人挑剔有人满意,但就我个人而言它的确是做得足够到位了,最重要的是将孤独的感受表达得深入骨髓。
也许作为一名喜欢村上作品的读者的视角,未必能全方位来评价这样一部电影,但确实体会到村上作品的一些特质,而不仅仅是表象的模仿。
或许唯一让人遗憾的便是那个开放式的结尾,与小说的表达有所背离,但或许也能理解为导演对艺术的再创造,在影片上印上个人标签。
文:眉间尺
我所理解的那个叫村上的男子,是一个在努力表现人类之不可理喻的小说家。
这是人类所不同于机器的地方,说到底,我也是一个不信赖人类这种结构的存在,就像医学上说的,我们每隔多少多少天,全身的细胞就会全部换上一遍。
想象一下,一个细胞跟另一个细胞握手说再见,把它想象成一家服务员永远没有重复面孔的24 小时便利店换班的时刻。
我们对自身的确认,这个唯一自我意识的确认,其实未必不是一种自我催眠。
当这种催眠失败,也许就有多重人格开始滋生。
那些在模仿村上的人永远只能模仿他的一面,未必能模仿出他对人类的深刻存疑。
而这种存疑,同样无非也是他小说世界的某一个侧面罢了。
我并没有看过这篇小说,但这不重要吧,我们只是在看一个对村上致敬的电影,致敬,并不是模仿,这是不同的。
我们也向我们的父母,向我们的老师,向帮助过你的旅人致敬。
致敬就是这么一件事,是一种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是可以做朋友的。
很多年前我就开始写影评了,后来我写的少,有时是不想说话,有时是无话可说。
或者说,有那样的时刻,你完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完成了之后,就不需要再向别人叙述了,因为对话的内容很快就消失了。
就像你早晨醒来时还能勉强回忆起来的梦境一样,刷牙时忘掉一部分,吃早餐时忘掉一部分,出门时,也许记得的已经不多了。
无论是做为语言来记载,还是作为画面而存在,人意识层面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那些对话的结果,更多地成为了你行为习惯的一部分。
《东尼瀑谷》是可以说几句的,作为我的感觉,它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因为干净而好看。
有点让我同时想起王家卫和海明威。
断章取义地说的话,它有王家卫早期电影的相似飘逸感,也有海明威式的简练。
东尼是孤独的,而市川准说,我只告诉你东尼孤独就可以了。
他没有给我们更多的东西,是啊,它只是一部电影,又不是要给我们看心理教学片。
凭什么要告诉我们,东尼为什么孤独呢,难道你不孤独么?
它真的很好看,日本导演有时候很固执,它平移式的剪接坚持到了最后,没什么好与不好,甚至这种带有舞台感觉或者早期电影流行的剪接方式也不过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罢了。
更重要的,less is more。
这里的简约不仅是风格,它给了影片更多的空间感。
而且,这种散文式的节奏感很迷人,尽管这么说有主观也有牵强的一面,但这样的节奏真的让人平静。
真正的人生是不可理喻的,你可以理喻,因为你是这样被教育的。
但在一些细节上你会被那些感觉化的东西所捕获,就像漏网之鱼。
每一次我回过头去看自己,不同了。
有什么不同,我说不出来。
就像东尼从他父亲的演奏里听到的一样。
之前是期望太深所以有些失望........................................................... 整部影片大致說來還可以,不到後悔去看的程度。
選角的部分,男女主角很盡職。
但是看完之後,感覺有一些失望,某些東西似乎沒有被適當的表達出來。
故事很短,才剛喘一口氣,就結束了,結束在那通不該打的電話。
瀧谷試圖跟世界連線,我卻覺得那不是瀧谷。
有关孤独、有关欲望、有关婚姻、有关生命,有关救赎。
清淡节制,温吞唯美,就算有很激烈的暗涌,也只是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述说。
仿佛无时不在的风声呢喃,是在你耳边低吟浅唱的电影。
它过滤或者说荡涤掉了生活/生命的一些腌臢不堪、爆裂凶恶,将男女主角化身为两只在玻璃柜子里旁若无人细腻行动的昆虫。
是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孤独,无论这种孤独来自原生家庭,性情气质,还是物质欲望。
而所有的孤独最后都会变成城堡,拘禁我们,同时也保护我们。
为了释放这种孤独,实现内心的平和安定,我们会在尘世当中寻觅自己的救赎——东尼选择工作,惠子选择衣服。
衣服是容器,既包裹着我们的身体,也收容着我们的灵魂。
它是欲望的显影剂,也是孤独的漂流瓶。
最后不得不说,宫泽理惠真美啊,身着各式洋装有窈窕曼妙的美,穿着简单白衬衣有清水洗尘的美。
静水流深的美,婉约古典的美,是那种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美,美得镜花水月一场空似的,脆弱而又决绝。
爱情是孤独的解药。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人能结束自己的孤独。
然而爱情是双向的,托尼剖白了她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希望她能结束自己的孤独。
然而她呢。
片中对她当时的心理没有做任何的交代(也许是因为剧情是按托尼的视角和思维发展的,不能交代别人),只是剧情发展下去,我们知道,她同意了,他们结婚了。
然而,婚后她还是那个爱狂买衣服的女人。
我想,他们的结合并没有结束她的孤独。
我觉得是这样的。
她同意难道只是因为她对他的重要意义么。
女人这样的逻辑真是理解不了。
《托尼瀑谷》原是村上短篇,孤独,又是孤独,人从出生到死亡,永恒的主题便是孤独。
托尼瀑谷一来到世上,便遭受丧母之痛,父亲不适合做父亲,儿子也不适合做儿子,父子之间疏于联络,加上名字的怪诞,他从小就生活在自闭之中,日子久了,倒也习以为常,直到碰到日后的妻子,他才下决心结束孤独,两个人的世界无比温馨,虽然妻子过分的购衣欲望也干扰了生活,但日子还是平静美好的,他要求妻子稍微节制下,结果满脑衣服的她倒在退衣路上。
于是,托尼瀑谷又一次回到了孤独的状态,辛勤工作,面对满屋空荡荡的衣服,他的眼泪化作烟灰的、暗暗的叹息,他躺在茕茕孑立的地板上,和影子和空气的对话,对自己说“忘记了”,能忘记吗,如果能,他就不会要求跟妻子身材相似的女孩来穿那些昂贵衣服了,听到那女孩惊喜的、压抑的哭声,他意识到这件事不能延续下去,他果断地结束了痛苦的、自虐的回忆,将所有衣服包括后来逝世父亲的遗留爵士唱片统统拍卖给二手商店,将所有关于爱的回忆统统烧掉。
整部影片像首优美的散文诗,淡淡的哀伤的音乐始终萦绕在耳边,有旁白,有自述,慢慢的娓娓的讲述着从父辈开始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在烟雾笼罩的迷茫色彩中基本完成对原著的阐述。
最后要说的是,女主角的小腿太纤细优美了,尤其是描写她出入各商店时穿的眼花缭乱的高跟鞋,太诱人了,不辜负那些美若仙境的衣服,说到衣服,有个镜头记得是这样的,镜头一一从那些衣服上扫过,自远而近,又自近而远,模糊—清楚--模糊,像生命的高潮起落。
期待了很久的片子,是村上被拍成电影的小说。
适合一个人独处时看的片子。
清清浅浅,看似平淡的铺排,简洁对白,看着便会不觉眼眶湿润。
就像在野外邂逅美妙落日,景致安然壮美,日头落下,暮色弥漫,心中酸楚。
然后独自离开。
情节与村上的原作并无巨大改变。
托尼瀑谷从小便习惯独处,年幼母亲去世且与父亲的关系寡淡。
某日他邂逅一女子,与之结婚。
女子是个购物狂,后决定因托尼而改去旧有购衣的病态习惯未遂,并遭遇车祸。
不久,托尼的父亲去世。
托尼又恢复到孑然一身的状态。
小说已描写的相当棒:叙述托尼孤独一人的状态;托尼与其父亲相处的状态;妻子不停购衣略有病态的心态;最后托尼恢复孤独的状态。
村上的小说里用文字把“独自”描写得深刻入骨。
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种图像表现。
描写日头起来日头落下,托尼独自做饭、绘图、骑单车路过、泡澡、弹吉他的细节状态;他细致入微的画毫无感情的机械画;在人群中他沉默寡言不善言辞面部线条僵硬的样子;直到描写婚后他观看妻子洗车、晾衣服、与她面对面吃饭、看她照顾植物、给植物起名字、拖地打扫,陪她逛街坐在商店的沙发上等她换装,托尼惯常的少言少语,但他放松的表情和嘴角上扬的线条,感受到他是这样快乐着;再到妻子因车祸死去,他平静的捧骨灰回家、骑车到郊外、不发一言地绘图、处理妻子剩下的大量衣物,他的面容持平略略的显得有些僵硬。
他招聘女秘书,条件是:穿妻子剩下的衣服上班。
新来的女秘书一件件的试穿,直到嘤嘤哭泣。
她的解释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漂亮衣服。
最后他的父亲去世,他安静的焚烧信件、和处理掉父亲留下来的大量JAZZ音乐碟、在空阔的餐桌前洒上盐吃一份巨大的沙拉。
镜头常常固定不动,任人物在画面前停留或动作,利用小津安二郎的惯用手法。
这种作法对于这部专门试图描述状态的片子,显得恰如其分。
把托尼生活的细小状态从1秒拖至几分钟。
相当多的特写镜头。
他妻子硕大的衣帽间与数量庞大的各样衣服和鞋子;托尼有着深刻法令纹的脸;工作室的落地玻璃窗外面,巨大的石头森林一样屹立的高楼;他的父亲在酒吧里紧闭双眼沉醉的吹小号;他妻子手提的不同牌子的购物袋和款式各异的鞋子;衣服全被搬空后空落落的衣帽间。
每一段细节后,影片便会移来拍在风中摇曳不定的树丛,播上沉寂的钢琴配乐,还有树丛的沙沙声响。
最有杀伤力的一段是:夜晚他泡完澡,穿着铅灰色的浴袍,安静的替植物浇水。
背对镜头,他坐下来,在沙发上面,双肩抖动。
隔一会便僵硬的抬起手来擦眼泪。
停下来沉默一会,又哭起来抬起手来擦。
没有声音,背景只有滴答的钟声。
不喜欢电影的结局,导演埋下伏笔描写托尼开始爱上另一个女人。
似乎是想替影片在最后增加一些亮色。
暗示他开始摆脱孤独的状态,但还是喜欢村上原作,就这样嘎然而止,结尾更有力度。
喜欢这样的结局,托尼一个人骑着单车。
他总是这样寂寞。
但非常安静。
仿佛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冷色、长镜头、留白;包括《Solitude》在内,教授清冷的配乐;一个男人不带任何感情的缓慢诉说,全然构成一片寂寥意象。电影氛围烘托的挺好,但是我不喜欢,耳旁大段大段村上的原文,改编的意义在哪。
孤独是起点 也是终点
宮澤真的宛如仙子。影評人又要發話了「這不是電影,只是音樂錄影帶,只是配樂詩朗誦」。嗯,就你最懂電影,不僅要懂還要定義電影。
1 音乐很好. 2 我联想到Blonde Redhead的那首Love or Prison. 3 Loneliness is like a prison.
[4.0/5.0] 宮澤理惠有一雙中間挖空米黃色平底鞋太殺了。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2771639329620081/3514615058655834/
男主角长的就很像村上春树。
资料馆35mm 坂本龙一音乐赏
可视化的小说,镜头语言极简,旁白是叙事主体,而演员会不经意间突然抽离出角色,念上一两句旁白。那一瞬间,书中角色与故事的叙述者身份的调换,产生出“啪”地一下的疏远感。仿佛所有人都置身事外。这种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正构成了村上春树作品的基调。
公子的说书太美了 ==+ 粘腻的正太音 ==+ 录了一小段下来 &gt;&lt; 两位女主超级秀丽 &gt;&lt;(不喜欢男主 ORZORZ 自欺欺人……好奇怪的男人 ==)坂本龙一的配乐很棒!OVO
还是西岛最帅了233,主角长得也太像村上本人了。这是小成本电影?单纯的讲个人,挺好的。孤独什么的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
前二十分钟大量的横移镜头,用遮挡作为转场,其效果或许在模拟小说阅读模式。但是这样全程旁白、铺配乐的玩意儿我宁愿自己去看看小说:)
难得有村上作品改的电影
她可是宫泽理惠耶 宫泽理惠多买买衣服怎么了?爱她穿衣好看 谈她家庭主妇做得好 又怪她买太多。拜托,她结婚自己工作自己买衣可没人管不让她买太多。(而且也就一个衣帽间而已 没太多吧?(章小蕙故事日本社会悲剧版😀🥹(男主角色看一下苏大强 镜像参考对照下自己 (不是(宫泽理惠女粉发疯(她好美 东亚同时代最美的女明星
有声读物。镜头语言有东西,但仿佛不存在的改编让整部电影非常失败,不如直接看书。(学到了,只要表白就能娶到宫泽理惠)
..
最偷懒的改编了
很難去描述看完之後的失意感。影廳中的鋼琴聲隨著時而打破第四面墻的平面舞台劇不斷迴旋再迴旋,看著從迷惘而生的人,隨著成長和機械性的運轉,再往迷惘中去。就會在想也不是最近才在思考的問題:好像成長會給人一種“越來越不懂”的體驗,不懂什麼是信仰,不懂人心間的距離,不懂自己的想法……而這種自認為無法解決問題的焦慮和惶然,就如同宮澤理惠面對著那一屋子的華麗服飾留下的淚:囤積書信與碟片,初衷只是為了不想把夢遺忘,抵抗孤獨吧,所以去信和賣碟、把夢和回憶燒光之後,也有了那如回到母胎之中的、回歸本真的失意。
……和原作完全没法比,也就配乐还行吧。
文艺范
雨夜在跑步机上看完。父子疏离,夫妻无言,衣服小号爵士乐绘画家庭,以及妻子死后如穿着亡妻衣服的秘书,什么都填充不了他的内心,村上的小说总是用超越现实生活的魔幻描摹人最真实的隔膜与孤独,它确实安慰了很多都市独身的灵魂,但村上自己却是早早的结了婚,我们很难想象这位孤独教主现实中是这样一个按部就班的人。因为教授的solitude搜到这部改编自村上的电影,很多人都说最像村上的调调,又有宫泽理惠,看了优酷上英文字幕的DVD版,幸亏不长,否则我这个远离艺术片很久的人,真的很难看下去这种彻骨的孤独和梦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