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纯纯,一位台湾著名的漫画家,兼美女,应采儿饰,她的父亲杨国斌原籍山西,后因战乱流落到台湾,与家乡一个分别就是几十年,几十年间乡愁不断,终于,两岸和解,得以达成重游长城以慰多年思乡情。
但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女儿对父亲的乡愁不甚了了,因此,著名的美女漫画家以业务繁忙拒绝了父亲要其陪同返乡的请求,父女俩为此不欢而散;但杨国斌在登上长城之时,却在途中心脏病发,纯纯这才赶到雄伟的嘉峪关送父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这时,她才得知,父亲心所系者乃是他年轻时的恋人张秀倩,这是一个让父亲牵挂一生的女人,为了补偿对父亲的愧疚,也为了寻根,台湾美女杨纯纯踏上艰难的寻找之路。
方明迪,佟大为饰,是被杨纯纯从北京雇来帮着自己寻找父亲初恋情人的助理兼司机,两人驾驶一辆长城SUV汽车上路了。
这部《追爱》可因之被称为公路电影,且具有公路电影典型的要素,难艰的路况、强韧的坐驾、一波三折的旅程,但杨纯纯和方明迪的“追爱”内容却又显得与公路电影的强悍作风颇为不契,一个女儿为了完成父亲心愿,去寻找他一辈子深埋在心里,除了自己的母亲之外的另一个深爱的女人,其中感情,即在杨纯纯和被寻找的张秀倩之间,似乎并不热络紧密,杨纯纯与张秀倩之间的关联,客观上其实相当遥远,既可以找到又可以找不到,不过是纯粹为了完成一个老人未竞的心愿。
倒是在追爱途中,杨纯纯与方明迪之间,因工作合作而生个性默契,因个性默契而生情感依恋,这感情来得自然而然,当然,佟大为和应采儿一个北京一个香港,这两种风格不一样的表演,最后能让观众对他们患难与共之后的情感升华都有所期待,倒是很合乎电影使用这对帅男靓女的初衷,当然,从杨方二人寻找张秀倩的艰难过程里,观众和片中人物也会逆向体验到,几十年前老一辈人们生活与爱情的无比艰难。
只这种艰难,就感人至深。
两年前,蒋钦民先生曾拍过一部当年的日本开拓团民之后代重回中国东北寻找旧爱的《纯爱》,这部《追爱》与那部《纯爱》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不将情感描述的重点放在对情感――尤其是旧时情感的正面描述上,而多是通过眼下、后人们孜孜不倦的艰难寻找,让观众切身体验;看《追爱》,看着看着,其实一度我是对找得到或找不到张秀倩已经麻木,甚至绝望,历史太久,当年那些随蒋介石一起逃到台湾的国民党老兵中间又有多少这样的故事,真是没有人能数得清,而这样的故事又有多少真能破镜重圆,恐怕用10根手指都能数得清。
但电影最后还是满足了杨方二人和观众的企望,让那个传说中的张秀倩――已经不复当年的美丽,垂垂老矣,她在忧伤和寂寞的氛围里出现时,人们忽然发现,虽然有杨国斌的遗憾、杨纯纯的寻找以及他们背后另一个女人的隐衷,这个叫张秀倩的女人始终冷静地在观察着这一切,本来,她与杨国斌之间是有圆满的重逢机会的,她因为这个男人终生未嫁,但是那个亘古未化的山区和那质朴容忍的个性让她宁愿错过这人生的最后一段浪漫,苦守着自己的苦,而不愿为别人添增一丝一毫的尴尬。
本来,许多许多年前,年轻的杨国斌和年轻张秀倩就因一点点的时机错落,痛失一生的相守,但也就为了这一点点的错落,一个叫张秀倩的女人独自寂守了一生,说到电影的感动,看到这段,我为这样的女人再一次深深地感动。
真的能放開一切去追尋有些東西嗎? 真的會有那麼一個不求利益的人對你好嘛?
這部電影還很讓我完完全全的看完,劇中最喜歡在沙漠的快樂疼快,女主人對事情用于追求發現,對於還有男主人的支持。
父親真的很愛她得母親,但又內疚對不起等他的倩。
劇中也比較貼近生活。
^^.
这是刘怡明电影三部曲的第三部,听说故事是根据她母亲的初恋而改编的。
看它呢是因为想把这三部电影全都了结,也看过报道说这片儿还不错。
故事里初恋的故事还挺感人,但是总是感觉有点假,是演的问题么?
但是长城啊长城既然变成了电影的主线,那我还有什么心情看电影呢?
毕竟咱是跑过长城调查的人啊,看到一路沿着长城跑,这心里就激动啊虽然我们跑的那些野长城片中没有刚一开始我还幻想电影能一路沿着长城跑下去当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示范片这样我就可以给学妹们介绍了可是我们的陕北没见到有啊。。。
好吧,做个总结,个人感觉好看程度《汤女》>《袋鼠男人》>《追爱》。
有时候一部电影的片名真的是会影响观众看片的兴趣大小,如果不是知晓了本片获得了台湾优良电影剧本奖的话,单是本片矫情的片名和迷离的海报,就足够我拒它于千里之外了。
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部内地新一代导演的作品,演员的选择和故事背景都让我想不到这是部台湾导演拍的电影,只不过,看完整片才让我明显感觉到,男女主角间处处营造的纯爱和小清新,都标志着这是一部台湾制造。
导演刘怡明在1993年凭借《袋鼠男人》获得了台湾电影制片辅导金,之后的《女汤》也都得到了优良电影剧本奖,电影剧本的离奇和荒诞都标明导演作为海归对于人性事物理解上的与众不同和突破传统,虽然导演没有李安的名气大,作品也都没有那么细腻,可是要在台湾找出一个和李安导演风格相通的,那刘怡明应该是最契合的。
在剧本故事上出奇制胜的导演,在这部《追爱》上功力却感觉大不如前,剧情很饱满,但是部分情节过渡的很牵强,这也是很多观众所诟病的,另外故事的过于平淡和做作也遭到很多网友的口诛笔伐,大呼“太狗血”,但其实,平淡中才显真情,我们觉得矫情和做作,也只是我们做不到,索性就当它不存在。
相较于《追爱》这个笼统的标题,我更喜欢电影的原名《帮我找到张秀倩》,而故事,也是从这个“张秀倩”展开的,作为大陆人的父亲在回家乡看长城的时候,病发身亡,只留下一张女人的老照片和一句道歉,应采儿饰演的女儿纯纯抱着对父亲的怀疑决定找到照片上父亲的初恋情人,一是完成父亲的遗愿,另外也想鉴证这个男人作为丈夫和父亲,这么多年来,是否真的值得她去尊敬,佟大为饰演的私家侦探,一路跟随保护,最后“追爱”变“真爱”的故事。
其实这个电影我之所以觉得好看,绝不是这个大背景的故事,而是几个点的设置都让人意识到,爱,现在之所以变得这么烂俗,是因为说的人太多,做的人太少了,像片中父亲说的“承诺很简单,可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
虽然电影是以“爱情”为基础,但片中对亲情的几个镜头还是相当让人感动的,例如开头就表现出女儿和父亲的沟通甚少,严厉的父亲并没有得到女儿的理解,在女儿送了一部数码相机后,一个人在屋子里落寞的摆着笨拙的姿势自拍。
然后后面女儿在找寻秀倩时,路过一个陕北农家,在听说了农村夫妇对于女儿离家与人私奔的事情后,也想到了父亲生前对自己的种种关怀自己从没在意,每次与父亲的吵架总想着下一次一定忍住不吵,以为总有下一次,可是父亲终究没能等到下一次。
电影的高潮戏是纯纯最后找到了张秀倩,老人一生未嫁,只为一个“等我回来”的承诺,导演在这一部分处理的相当好,用女儿的理解和父亲的道歉把“爱”与“承诺”诠释的恰到好处,有时候你用任何花里胡哨让人听着舒服的词汇来形容爱,都没有“责任”表达的贴切。
这部电影除了在感情上下功夫了以外,还真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公路片”,从台湾、北京、银川、内蒙,各地景色小吃胜过景点宣传片,大漠风光、青青草原,都让这部电影加分不少,但是某些细节和人物的设置感觉是画蛇添足,反倒变成电影的败笔。
董璇这个角色我一直觉得很憋屈,完全没有出场的必要,引发男女主角误会的点用董璇来走个过场我倒觉得大材小用了,毕竟也是一美女,这个角色实在多余。
应采儿和佟大为的爱情戏也都在上一代荡气回肠的故事里被沦为炮灰,最后纯爱变成“一夜情”也就罢了,结尾也太仓促了,电影整个的气质都被拉下来了,或许导演是想拍个喜庆的结局让这个故事圆满点,但是这样的处理却无法自圆其说之前电影抛出的诸多“爱情观”,反倒是不圆满了。
《追爱》在豆瓣评分5.7,在时光网是6.6,评论也是两极化严重,个人觉得这个评分是要低于电影本身质量的,电影确实不精彩,不惊艳,题材也不是大部分观众追求的,但是我觉得这是台湾电影和近期国产片里不多见接地气儿,有人情味的电影,凭这,顶了。
看完追爱,到结尾才感动到稀里哗啦。
想想一生会遇到的也许不只是爱情,那些情感,刻骨铭心的,每一段情感,都有不同的承诺,也许现实的世界不会有商业电影里美好情节、以及沿途风景,但总会在我们各自的心里留下一些酸楚或者不可言说,总之,回忆起来会欢喜无常、抓肝挠肺的心境(我称之神经性美好)。
承诺简简单单,履行却会费尽周折。
我们随口说出的承诺,不会想到很远的将来,我们要怎样怎样去履行,我们诚心、发自肺腑的承诺会在某个瞬间和那些未知的承诺相矛盾。
荒废了任意一个,都是一颗真心的破裂或者一段真情的干涸。
承诺是种责任,背负责任是我们长大必须要学会的一件事,但我们也要懂得,每一份责任都有它的重量,承诺太多,超过负荷会让人身心崩溃,也同时,殃及深爱的人。
不说,等的人无怨无悔,被的等的人满心愧疚。
我希望,现实的爱情里,可以禁忌了这个字眼,如果爱,那就轰轰烈烈的去在一起,不要空许下自认为很唯美的承诺,即使你觉得自己可以做到。
等或者不等,是瞬间的选择,但可能会变成永恒的愧疚和伤害。
不要再用一些许下的以后傻傻的等了,用一生的幸福成就一段唯美,这,只适合电影情节。
现实的世界,请别让她再等你。
也许旁观的我们感动的痛哭流涕,觉得自己很理解他们的情感和苦楚,但真正的痛只有自己经历,才会明白。
那种藏在心底最深处的折磨。
一句我这辈子只会娶你,回一句,这辈子我也只会嫁你。
因为一把顺手的剪刀,换来的却是半个世纪两岸的分离。
一句我会等你回来的,回一句,我一定回来娶你的。
因为生活的种种,换来的却又是一个女人一生的等待。
说起来都是故事,说到底。。。
全都是命啊!
这句话里包含的辛酸,你怎么能懂!
等,是因为爱你。
所以,为了爱,请别让她等。
别让本该无限美好的纷飞的光景,因为等待,变成枯老的年华。
爱,别傻等,天涯海角,就去追吧!
看到这部电影有些巧合,也有些故意为之。
我是那种人,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坐得舒服,把电视机调到能安稳看一段时间的频道——七点全世界都在播新闻联播的时候,我饿得没有多少耐心去换台,就留在中央电影频道,正好也看看 ,个被太多人诟病的主流媒体能在黄金时间段给我什么电影。
无论干什么事情,如果总是带着一副恶意的放大镜,眼里是什么都容不下的。
电影也是这样。
一味地唱反调《肖申克的救赎》也会漏洞百出——例如它以偏概全的弱化了监狱里关着的是罪犯的背景、例如瑞德是个真正的罪恶的杀人犯、却衣冠楚楚,等等。
说这些无非就是想,对待电影、创作人员要严谨,而对于有诚意的影片,观众该一笑而过就不要太刻薄。
影片最出彩的,一是佟大为他那种北京小爷的范比文章要更自然,笑料抖得也不做作。
但是对于他的形象来说,有点本色演出的感觉。
个人认为,佟大为要是把他那口北京口音去掉会拓宽很多戏路,总之还是很亮。
第二就是长城汽车的软性广告,在沙漠里那段性能表现的很自然,不多不少,广告且浪漫。
最自然的是,为了让车子坏掉,用了一个笑点,对比别的植入广告出色很多。
这点在当今电影里很重要,挣钱的同时,不让观众看着心烦,才是用心。
看到《追爱》贴着公路电影的标签,虽然每个城市的特性导演并没有拍出来,但是对于周遭的景色,和行进中这三个字,诠释得很不错。
毕竟长城那条线路景色都差不许多、希望下次除了城墙剪纸和蒙古包,还有更多能让人印象深刻的特色、前面说到诚意,这是追爱逃脱烂片的理由,导演在电影中不停强调着台湾和寻找,一直没脱离主题,加上结尾的字幕,一部温馨小品虽不足以值得你去影院消费,但也值得你花时间下载。
整部影片包含的内容其实很多 承诺 爱情 等待 寻亲 这也导致了在后半部分导演的掌控力不足 慢慢地就感受不到电影的真正主题是什么 到底主角是佟大为应采儿 还是几个老人 特别是当真相大白后 女主角的老爸竟给我有些背叛的感觉 与之前对承诺的诉讼自相矛盾至于真相 还是给我些惊讶的 原以为是烂俗的老人轻微惋惜笑谈年少情愫 然后happy ending 有些悲情 动容但是 虽然我为这部电影的弱点说了很多求饶话也阻止不了我的吐槽 整个制作班底最耀眼的就是编剧 可是问题最大的就是女主角的塑造上 为了塑造前期女儿有点小个性间接导致父亲出事 和后期女儿回忆与父亲矛盾营造观众共鸣达到泪点的效果 女主角的脾气一直都是很冲 用她妈妈的话说是倔强 然而用我的话说就是不懂事 死孩子一开始父母安排相亲 有抵制情绪属于正常 但是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独自去爬长城 自己的理由竟然是 我已经二十八了 编剧们 这不是一个三四十岁的爸爸让女儿去学芭蕾 女儿不愿意 说 我已经十六了 然后从老人出事到母女俩到医院 考虑到两岸手续 男主角起码照顾了老人一个月吧 见面后一个招呼不打一句感谢不说 在嘉峪关上那么撅男主 我要静一静 静你个头啊 男主角为了妈妈心理好接受 特意单独把照片给女主 女主可好 头七都没过 直接间接正面侧面就是要她妈承认 老爸是个骗子 这个死人是个混蛋不止这部电影 很多电影里都有这样的问题 编剧们 叛逆个性特立独行 不是没礼貌不是没脑子 更不是招人讨厌 以至于 我真的不明白女主角虽然不是个有怀心眼的女生 但又有什么令人喜欢的地方在故事背景的把握上也有待商榷 女主角爸爸46年还是个少年 在那个小山村上得起学买得起相机 他是什么家庭 上的是什么学校 之后参军仅仅两年就够资格逃到台湾 娶了一个年轻的老婆 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八十年代还有能力回到大陆 他又是什么样的军衔 这里不是编剧暗含寓意 就是不经大脑 大可以把爸爸的年龄再往前推几年 把爸爸变成爷爷 就顺畅很多 当然 如果是爷爷 那后面的女主叛逆期的共鸣点就没有了除了情节上的问题 最让我不可忍受的就是 女主和爸爸在海边吵着要去爬长城 导演大哥 你是有多缺钱去趟海边 那明明就是河边行吗 我看着都蛋疼 河的对岸都看到了 你是要多囧吐槽归吐槽 这部电影一个词 舒服 从头看到尾对于爆米花来说没有尿点对于那些闭着眼写剧本 闭着眼导戏 闭着眼演戏的电影 这样即使有点大俗大雅 但很直接 顺畅舒服的电影 真的有理由让你相信 国语小品还是能给生活带来舒心的
剧本好我真的是在电影院没看出来,可能和本片制作粗糙有关,从一开始父亲长城狗血的死亡情节就开始了烂剧本的序曲,我不是没人性,可请不要表现的这么雷人好么?
接下来开始无聊的公路片情节,从村里一看到那剪纸大娘我就知道她就是本片要找的人,导演你要玩些悬念有表现这么明显的么?
风景拍的一点都不美,无论从服装设计,镜头表现来论,本片审美观严重有问题!
我完全没体会到感情的厚重,导演可以和我解释清楚他老爸为什么几十年都不回老家找剪纸大妈么?
应采儿说得好啊,他老爸等了几十年,一直到得知剪纸大妈结婚的消息才去娶了他娘?
导演你可以更坑爹一点么?
真爱为什么不回村里找她?
他爹的老娘死前都没等回他回村,这不是不孝么?
居然还有那么多评五星的,我就吐了…还有说本片比失恋三十三天好看多的?
失恋起码有犀利的台词和幽默的情节,这片子有什么?
要感动?
感动不到点子上,要台词没台词,要画面没画面!
对,配乐还可以,那还有么?
扯淡片吧!
是说剧本无爆点,无高潮,平淡就是比神马大陆电影棒多了?
搞笑吧,整一片子就是风景名胜宣传片,还拍的让人不想去这些地方的那种!
台湾,很多故事。
国民党去台湾,不论将军和还是士兵,还是军医厨师,所有人都卷走了,在遥远的祖国大陆,有年老的母亲,年轻的妻子,还有嗷嗷待哺的小孩。
很多人穷及一生,也没有回到家乡再看一眼,有的人即使回到家乡,也是父母早亡,也没有脸去见分隔几十年的恋人。
一般的人,都在台湾找了年轻的太太,台湾女人独特的气质,以及保养的水准,决不是一般大陆女人可以媲美的,一边是台湾的家庭,一边是自己的故乡和曾经的爱人,很难取舍,只能内心抑郁难以前行。
生活中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小孩,憎恨父亲,多年未娶,对家庭婚姻产生恐惧和厌恶,甚至对同父异母的兄弟没有丝毫手足之情。
原因,就是因为他的父亲,40多岁才娶了他母亲,母亲年轻貌美,还生育了三个子女,在他还年少的时候,父亲毅然决然的拿走家里所有财产,回到大陆和以前的老婆孩子生活在一起,还为家乡投资办厂,亏得一塌糊涂,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朋友台湾的家从此没落了,后来因为母亲病重,他也失去了调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后来,等母亲身体好转, 来到大陆工作,担任高层管理者,此时的父亲,已经一无所有,带着病弱的身躯,和同父异母的兄弟来投奔,他回想起在台湾,没有房子住,路边卖鱼汤的经历,想起母亲独自在台湾的孤独,心里生起无端的怨恨。
怨恨归怨恨,朋友依然照顾父亲,请了阿姨来照顾饮食起居,还给同父异母的弟弟哥哥们安排了工作,一直在父亲旁边尽孝道,直到父亲在离世那一刻,还连夜开车一千多公里,将父亲送回老家。
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看到追爱这部电影,我突然想起这位朋友,想起他的故事,为什么他的父亲那么晚才结婚?
应该是对大陆的家有眷恋,一直在等待,后来实在没有指望了,眼看就要在异乡过一辈子,才结婚了这种憎恨,不应归结某人,应该归结历史,历史的车轮多么大的力量,个人都是渺小的,只能随波逐流。
日子总得过下去。
那一辈人的感情,那种生生撕裂的生死相隔,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思念。
每个去到台湾的人,都有一部伤心史。
片中的老人,在自己临终的时候,才终于决定为自己活一次,可惜时间不等人,只有这位老人的女儿,带着父亲的眼镜,去经历,去寻找。
历经艰辛反复,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初恋情人,父亲怎知爱人已经年老,一辈子未嫁,心里守着信念,因为这一路追爱的过程,片中的女主人公,在替父亲完成心愿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爱。
片中的漏洞还是有的,只是并不扎眼,主题是好的,原本可以更精致一点,个别演员演出过于牵强,但总体感人。
这一类的故事,都是流浪在历史的荒漠中,无情的刻画在他们的心里无法消除的伤。
我们无从得知漫长的岁月对他们的折磨,我们无力评论。
某天,家里机顶盒的遥控器找不到,不能换台的我只好百无聊赖的从电视机自带的电影库中随机选择了一般电影。
没错,就是这部《追爱》。
大概是看的时候期望太低,就是本着打发时间的原则,所以,没有那么太难看,没有那么太拖沓,我就继续看了下去。
等到看了十分钟,老妈散步回来,也加入了看片的队伍,此刻的我发现这个片子的主题竟然是台湾寻亲,没有少儿不宜镜头,还真的挺适合家庭观看呢。
就这样,老爸在隔壁房间玩斗地主,我和老妈在津津有味的看电影,看到最后,竟然感动的哭了。
老妈甚至还给我讲了两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寻亲真事。
我一琢磨,比这个追爱还虐心呢。
这个故事其实挺简单的,都没有什么好剧透的。
去了台湾的大陆人,惦念着老家的青梅竹马,一直不婚,直到辗转听到老家传来的信息是心上人结婚了,才在四十多的高龄娶了台湾当地媳妇,有了一个女儿。
待到老人退休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思乡之情日益浓厚,而政策的开放,也让他的北上之旅有了可行性。
于是他准备回大陆,找找他的青梅竹马。
当然,患有心脏病的他刚看了长城没几眼就突发疾病,于是女主角女儿和男主角——一个正好也在看长城的所谓私家侦探并且将老爷子送到医院的小青年相遇了。
然后就是各种纠结后,女儿决定帮助爸爸实现愿望,男孩呢,是花钱雇来的向导。
一路开着车,从北京到甘肃再到内蒙。
景色真不错,感情进展也不错。
当然最后终于找到了老爸的心上人。
只是远不是一开始想的结过婚或者没结过婚。
这些在老人终身未嫁的实现诺言面前,都不值得一提了。
据说,这是一部公路片。
我猜想,出现大面积关于公路美景的就是公路片咯。
客观来讲,景色真不错。
故事也还饱满。
我只是一名普通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节奏、故事、人物都能接受,并且是饶有兴趣的接受,表示还是不错,适合一个人或者家庭静静的观看。
从市场化角度来看,这个影片估计在2011年也是属于小众电影吧。
因为佟大为和应采儿确实不算是那种具有号召力的一号明星。
我承认我非常喜欢佟大为,也不讨厌应采儿,不过很明显,佟大为的定位一直是暖男,或者说比较平凡的、踏实的、稍微调皮点的男生。
既没有苦大仇深,也不是那么的英俊潇洒,他因为更像是我们身边的人让我们喜欢,却也因为这一点不能够独当一面撑起一部大制作的电影,而应采儿当然更不应说了。
她符合这个角色的定位,却不符合卖座电影的定位。
所以这个电影注定是很少人了解的电影。
同时,这也说明,很少人了解的电影,不是人人知晓的电影,并不代表不具有可看性。
至少导演讲明白了事,而佟大为演技非常值得肯定,让这个简单故事也颇有看头。
从电影本身来看,人物真的蛮简单,也没有所谓的多少冲突,甚至我也没看到多少电影必须的起承转合。
我看到也有不少影评人说到,董璇这个角色根本就是可有可无。
我本不是影评人,这些对我而言都无关紧要。
从生活来看,我比较纳闷的是像应采儿在剧中扮演的这种无理取闹的如此“作”的女生,为啥子还有男生喜欢呢?
身为一名已婚妇女,我是百思不得其解,还是等着老公出差回来,我再咨询咨询他的意见吧。
下面,我给大家讲两个另外的追爱故事,这是影片结束后,妈妈给我讲的。
完全真实,也很煽情,私以为,不亚于追爱。
第一个故事的女主人是我妈的少时玩伴阿香的后妈。
这个后妈嫁过来时候年龄也不小了,所以也没有再生孩子,就悉心照顾着原来的这些个孩子,就这样很平淡的直到死去。
在后妈死去后的几年,应该是90年代吧。
大陆可以回来探亲了,来了一个老爷子,就是男主角,找到阿香家里,说明要将这个后妈的骨灰迁到台湾去。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后妈刚结婚不久还没有孩子,男人就去了台湾,这一去就是五十年。
后妈是一直盼着男人回来的,悉心伺候公婆。
而直到公婆去世,也就是后妈都四五十岁时候,男人还是了无音讯。
邻居们都劝说,你没有孩子,公婆也已去世,你已经尽到你的极限责任了,实在是不需要在村里靠着了,应该再去找个人家过过自己的日子。
于是后妈就改嫁到后来的这个阿香家里,照顾家人。
后妈是一个好人,对阿香他们都很好,说到底也是一个妈,如今入土为安。
阿香家里虽然理解老爷子,但是当然不同意迁坟的要求。
于是老爷子就请求去坟上看看,在坟上大哭了一场。
谁料到,当天夜里,这个老爷子偷着去坟上取了一捧土,连夜回到了台湾,在台湾为等待他五十年的她风风光光的出了一场大殡。
至此,追爱告一段落。
第二个故事的女主角是妈妈本家的一个婶子。
结婚后有了一个女孩,男人也去了台湾。
女人在家就抚养孩子,也帮助本家的大伯大嫂抚养他们的三个孩子,再后来,大伯大嫂去世了,自己的孩子也去世了。
她作为婶婶,也是专心照顾三个孩子,孩子们对她也是很好的。
在90年代末的一天,也是大陆开放探亲之后,她没有料到一直盼望的男人竟然从台湾回来了。
再次相见,无需知道细节,我们也明白那种五味酸甜的感觉,过去的那些孤独的岁月又重新回到眼前,况且眼前的这个男人也早已在台湾成家。
过了一段时间,男人又回来了,这才带着他的台湾老婆。
到了晚上,台湾老婆说,你俩毕竟也是夫妻,今天晚上你俩一起睡吧。
男人也顺从了。
第二天,有人见到在村旁的树林里,台湾老婆用台湾话狠狠地骂着男人。
下午两人就回了台湾,从此再无大陆之行。
只有源源不断的钱从台湾汇来。
这种时代造成的伤害,不分贵贱的伤害着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轻的台湾老婆还是年老的大陆老人。
老人跑去和我的姥姥抹着泪说,还不如他不回来,不回来我也没有个想头,我以为他死了,如今又想起那死去的孩子,又想起那远在台湾的男人。
真是难受。
没有几年,老人也去世了。
只是三个孩子跟着这个台湾的小叔沾了些光,拿了点钱。
我听完这两个故事,顿时感觉追爱的这个故事大概也是真的。
上网一查,果然是导演妈妈的故事改编,拍摄电影也是为了帮助母亲寻找青梅竹马。
我们听故事,一阵唏嘘、一片眼泪过后,照例过着自己的生活,只有那些耗费一生等待的人,才知道,遵守那个诺言到底有多难,到底有多么痛苦。
我倒是希望这种诺言还是少一些,这样的故事少一些。
看后感觉很不错,剧本不错,国内拍的温情电影都不错,可能我比较喜欢国内的小人物的情感片。
故事里的那个女的居然等了杨国斌一生,不容易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还有多少这样纯情的人。
像这样的爱情很少了。
有几句话很不错,承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
力挺,很不错,现在的年轻人都该看看!!!
看看百度上的“悲欢离合:很不错的!
再也不信任国产浪漫爱情片了,应采儿胖的已经要认不出来了
恩。狗血剧情外加狗血演技。美食节目加一台一陆俩不专业外景主持
等待,是否真的可以一生一世?
虽然情节有点大众,演员有点瑕疵,可是老一辈人的故事还是感动着我。最后一句应采儿撇着公鸭嗓说我我不纯情但是我专情结结实实的吓到我了。
虽然整体感觉比较粗制烂造,但起码讲了一个还算动人的故事。
看不下去啊
风景很美啦,典型的治愈系电影~
佟式幽默 应采儿爽直
只能当作电视电影来看。
不想说有多烂,最大的亮点对我来说就是有拍我们家城市的火车站啊!
剧情单一,本来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完成父亲的遗愿。但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让这场本来看似很艰巨的寻找之路变得有些凌乱,似乎那寻找过程中的苦涩已被一个找人公司的头目和一个为了寻找的台湾客商。两者之间不断的吵闹而淡化了。唯一让人能够动情的是倩的那张黑白照片,以及父亲的眼镜,爱情让人警醒!
影片的开头,陈夫人在台湾的时候确实不错,特别是音乐,只是搞不懂,这两个注定要相爱的人干嘛非要这么纠结?感觉就是硬来,非在一起不可的感觉!这个电影居然可以让我在电影院里面睡着。哎
感觉不够细腻。
如果这样的片子算是好电影的话,那大多数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导演,这片子放在家自己看看就得了,怎么拿得出手去卖票?哥浪费了。
很普通的一个片子,演员演技也一般,剧本改得也不够精彩
这么主旋律的片子真的不适合应采儿,而且还用了这么多老套的桥段。导演把两岸关系想的太简单了,一帮人扑扑扑跑来认亲,并不见得多么血浓于水。终于看到最后突然明白,这根本是个寻人启事嘛。
那不是银川好咩
三星减,电视电影
很早之前就有这样的题材内容,虽然现在电影剧本创新很难,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是个类公路片。。。也就是说,有点四不像。。。。但是佟大为还是那个欠欠的样儿~~~
错过 这都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