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腾讯娱乐报道)“仿佛是要赔罪似的,这个岛屿——杰纳斯岩——上有一座灯塔,她散发的光束覆盖了方圆30海里,为经过这里的船只保驾护航。
每个夜晚,她就在那里,旋转着,发出持续而稳定的嗡嗡声,似在空气中低吟,公平,没有偏见,不责怪岩石,也不惧怕海浪。
她在那里,履行着她为拯救而生的使命。
”这是2012年畅销小说《灯塔里的陌生女孩》中,对故事最重要场景——杰纳斯岩——的拟人化描述。
英国作家M.L.斯特德曼虚构了一个位处澳大利亚西岸外100英里、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交汇处的小岛。
1926年4月27日,是作品中奇迹降临的那一天。
一条载着哭啼婴儿的木船出现在了灯塔守望者汤姆的望远镜中。
在改编电影《大洋之间的灯光》中,奇迹降临的这一天被精雕细琢的影像完美呈现。
艾丽西亚.维坎德扮演的伊莎贝尔,跪在峭壁边缘,望着一枚用浮木制成的新十字架,下面埋着她没能出生的第二个孩子。
这个未圆妈妈梦的年轻姑娘挂着凝重的表情,像是一种绝望的认命。
因为一段一见钟情,她跟着一个月仅此一班的补给船,来到这个与爱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荒岛,却接连丢失了两个独自里的胎儿。
这个时候,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退伍军人汤姆,寻着恍若幻听的哭声,举起望远镜……“伊奇,海滩上,有条船”。
船里有着一个落难而忘的男人,以及一团哭哭啼啼的女婴——露西,像是亏欠灯塔夫妇多年的上帝,终于给到他们的礼物。
然而,这究竟是上天的恩赐,抑或是一段未知的灾祸?
求子心切的夫妇俩埋葬了殉难的男人,可孩子的亲生母亲又在哪呢?
蕾切尔.维兹扮演的生母意外出现后,电影故事,或者说关于挚爱、真相和秘密的整个原著小说,就往我们已经熟知并嘲讽的狗血韩剧模式发展了。
这种早已不符合我们现实感知力的套路,在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看来,却是“无尽之爱的故事,是善意谎言与深藏秘密暴露于日光之下的悲悯”。
而电影作为造梦工具,理应容许一些在现实中极少会出现的事情,以及我们笃定不可能的情感逻辑,到光影时空中去酝酿和发生。
回想一下导演前作《松林外》,与死去的劫匪父亲从未有过人生交集的少年,又怎么可能下定决心找出那个正义警察,为父报仇呢?
但它徐缓的节奏和独特的气氛,又被迷影者们接受甚至追捧。
通过寥寥两部作品(《蓝色情人节》、《松林外》),德里克.斯安弗朗斯就树立了自己的独门风格,与全方面向美剧靠齐的同行相反,他吝啬于用大量对白去推动剧情,转而以真正的镜头语言去塑造气氛、发展故事。
而当他拍摄第一部改编小说作品《《大洋之间的灯光》时,在试图寻找和表现一些古典主义美学时,以往的个人风格就可以更大方用上了。
伊莎贝尔丢了第一个胎儿那场戏,暴风雨夜响着灯塔艰难前行,像极了灰暗现实与宗教主题结合的提香画作。
这一方面,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与德里克颇具相似气质,2011年,也是在威尼斯电影节,曾有过两部现实主义风格力作的她,转而奉献上一部文学改编作品《呼啸山庄》,别指望导演能给你一个文学中的典雅英国,观众看到的是山庄屋外的泥泞土坑、空镜头恣意驰骋的丘陵山地、下个不停的暴雨、雨中困得发抖的牛羊,以及雨后目不暇接又于故事脉络无关的蜥蜴、灵雀、飞鹰、鱼虫。
德里克远没安德里亚做的极致,更多时候为观众呈上的,还是赏心悦目的风光大全景。
此片外景主要取自新西兰的Marlborough和Otago地区,澳大利亚外岛塔斯马尼亚也出现于某些沙滩场景。
其中,小说中与小岛遥遥相望的小镇Partaguese,由新西兰南岛东岸的Dunedin市扮演;而北侧凸出的Campbell角,冒充了小说中西澳大利亚灯塔海岛杰纳斯。
那座灯塔确确实实存在着,已经是为库克海峡往来船舶服务了146年的老司机了。
男主是什么样的人?
影片开始于他对职业的选择,去孤岛上一个人看灯塔。
为什么这么选择,在他给女主的情书中有一句“我被死亡的气息笼罩太久,逐渐变得麻木不仁,这正是我来这里的原因”,是因为战争后看破红尘,跟我们出家遁入空门差不多,毫无疑问他经历了太多痛苦,他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热情,不想再和世界有任何瓜葛。
既然这样,他为什么还给女主写情书,说女主让他感觉重焕生机?
那只是一时情绪,就好像一个患绝症的人,在某个时间忽然又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但不能持续很久,情绪过后,还是面对绝望。
女主看到了情书中写的“重焕生机”,但前面的几句话很重要“在这里,我才不会伤害到其他人,和我共处的只有灯塔。
长久以来,我接触的东西都变得死气沉沉、奄奄一息。
而你如此富有生气,让我担心萦绕于我的黑暗会逐渐侵蚀你”,或许女主认为自己真的能让男主重焕生机,但她失败了。
当男主入狱后,他承担所有责任,包括面对孩子的生母时,他承认谋杀。
他这么做并不是因为爱女主,原因稍后解释。
他承担这些责任会有什么结果?
这显然不是一个“重焕生机”的人想要的结果,这是一个经常思考死亡,没有生趣的人想要的结果。
既然这样,他为什么不早点自杀,那样不会伤害任何人?
也许是没有勇气,也许是因为男主信教,自杀后不能上天堂。
十字架说明男主信教,有些人信教是为了拿宗教对抗虚无,但男主不是很虔诚,他不能拿宗教对抗自己的空虚。
这是爱情吗?
女主爱男主,但这份爱并不美好,美好的爱情是相互的。
有人说:“爱一个人,就算对方不爱我,我也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
”这种说法很高尚,但无法改变事实,事实就是你和一个不爱你的人在一起,而对方和一个他不爱的人在一起。
男主不爱女主,失去热情和生趣的人生无可恋,不会有深爱。
说明一点,没有热情不等于没有道德。
男主因为经历太多不幸,到达今天这种状态,他本意并不想伤害别人,他情书里提到,来孤岛就不会伤害别人,也表达了对和女主相处的担忧。
可是他没办法战胜人性的弱点,最后还是因为一时情绪做了错误的决定。
他入狱后写给女主的信说出了他的想法,他做好准备面对死亡,感谢女主给他的爱,他也想尽力回报,但回报的远远不够。
其实他已没有了真正去爱的能力。
发现孩子后,他选择为了女主留下孩子,放弃报告事故;发现孩子有生母后,他选择透露消息,再归还孩子,放弃女主和孩子间的情感;面对孩子的生母时,他选择承认谋杀,希望不追究女主责任,放弃自己的人生。
这只是他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做他认为对的事情,不是因为他深爱女主。
这是好电影吗?
这个故事有原著,不是导演写出来的,我也没读过原著,但我感觉这个故事要讲述的人生并不是导演要表达的重点。
导演拍的时候太想煽情,读信画外音、各种音乐、各种哭泣、两个母亲和孩子之间,男主和女主之间,生母和亡夫之间。
导演没有完全表达出男主的空虚痛苦,也没有完全表达出女主悲情无助,他甚至煽的好多人认为男主很爱女主。。。。。。
认为男主很爱女主的,你会找个男主那样的人结婚吗?
作为妈妈,对这种子离母散的情节毫无抵抗之力,忍不住泪崩。
对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的每个人的立场都非常理解,女人对孩子的母爱渴望,男人对爱人的承担和道德的拷问,让人揪心。
是的,如果男人不去联系孩子生母,他们可以永远幸福下去,但他备受战争杀人后的心理创伤无法原谅自己的罪,孩子生母原谅了他们,减轻了他们的罪刑。
Forgiveness一直是基督教主张的一个品行,如同佛教的大爱。
孩子,养母,生母的感受都能让人体会,并产生同情。
相比中国讲贩卖儿童的电影《亲爱的》,主要站在买孩子养孩子的农村妇女角度,而在孩子生父母,孩子的角度却没有做较多深入探讨。
当然两部电影要讲的东西也不太一样,但《大洋之间的灯光》要更宏大和多角度一些,《亲爱的》更切合中国的真实问题。
两位主演的表演可圈可点,希望真实中这对couple能像电影里一样相爱一生。
男主本来就内心麻木心如死灰,爹不疼妈早死,上战场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多了去了,也不是人人都有战争后遗症。
但,他就是有能力把所有遇到的人生脚本写成悲剧,这样,他才始终是主角。
看到妻子抚养孩子之后欣喜若狂的表现都可以猜到,假如不还孩子,伤害的只是孩子生母一个人,如果还了孩子,伤害的就是他、妻子、孩子三个人。
这个账很难算吗?
他也算了,觉得这样的悲剧出了自己没人能干成,所以他就勉为其难这么做了,他又成为了悲剧的导演和主角。
她爱他,但这份爱并不美好,美好的爱情是相互的。
有人说:“爱一个人,就算对方不爱我,我也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
”这种说法很高尚,但无法改变事实,事实就是你和一个不爱你的人在一起,而对方和一个他不爱的人在一起。
一直以来,笃信不疑,人生值得的至尚唯美即是:爱,在一起。
所以为此在那条路上,往返无数次,风雨无阻,从未停歇。
爱情中的遗憾最怕如此确凿,让转身时万般流连。
爱她。
只是,最终未能给她完整。
只是,因为失去过,所以更懂得。
旧时光渐渐消亡,故事中的人带着故事步履不停。
似乎只有暴风雨永远不会缺席,吹折一些枝桠,零落成泥,又有新的枝繁叶茂。
他们的爱情在风景如画的海边田野间顺理成章。
爱情的美就和大洋之间的灯光一样,轻柔宁静但却永恒。
为她,我愿意。
愿意,千千万万次。
很多事情都分不出对错,都是用真心在付出,让人如何评判呢。
也许宽恕是影片让我明白的最容易的道理。
看到影片结尾,女孩长大了,带着孩子开车看望年迈的养父。
我不禁感伤,你用生命呵护的人,不过是一句谢谢。
你珍贵一生,临走都放不下的人,对她不过是别人口中提起的往事。
二十几年前,那个爸爸抱在怀里,举过头顶,蹭蹭鼻子,亲吻脸蛋,恨不得倾尽一切去爱的女孩,长大后也不过是互相简短的问候。
我难以想象那个历经风霜的老人是曾经爱意洋溢的爸爸。
时间果真不会放过任何人。
2017-2-20 19:09#电影# 《大洋之间的灯光(为你说的谎)》(2016)。
看完决定给8分的片子又让豆瓣2500个文青给恶心到了,居然才6.7。
不知道逼格多高才能给这部电影打6点几啊。
影片开始头一句磁性画外音台词“我只想找个地方暂时排遣一下情绪”就把我吸引住,整段对话以“欢迎加入联邦灯塔服务,很荣幸能有一位战争英雄与我们共事”结束,就认定这是一个我爱看的故事。
电影时长2小时12分,这使很多人无法承受。
不过于我这部片子真没觉得有多长,从开头快速交代完男女主人公相识、书信来往、结婚到两次流产,剧情不容你喘息伤怀就迅速直入主题---命运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别人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开始,若篇幅太短无法承载一生的故事。
这对经过心灵拷问和挣扎的守护孤岛灯塔的养父母夫妻最终面对孩子生母所承受的惩罚,也借由孩子生父的一句话给出了诠释:要宽容。
只是妻子却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这件事上谁都没错,妻子选择原谅,生母选择宽容,丈夫也给了妻子最大程度的爱和抚慰,影片展现出的温暖和救赎是最能接受的底线,没处理成暗黑致郁已纯属良心。
片中景色和音乐好美, 三位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艾丽西亚·维坎德、蕾切尔·薇姿都好喜欢,小姑娘天使一样的美。
非常好看的心灵之作。
写完这些我决定再加0.5。
这多少是一个悲情的电影。
一对驻守孤岛,守护灯塔的夫妇在雨夜里发现大海中漂过来的筏子上有一个死去的男人和一个婴儿,他们埋葬了男人,将这个女婴抚养下来。
巧得很,丈夫在回到岸上给孩子做洗礼时发现了这个女婴的生母,出于对这个丧夫且丧女的可怜女人的同情,他偷偷给孩子的生母留了一张纸条,告诉她:孩子还活在人世。
夫妻俩没有自己的孩子,因而非常疼爱这个女婴,养母更是把她视作自己的一切。
可是,这份爱到底是建立在剥夺了孩子生母的幸福之上的,丈夫内心里很是自责。
出于对妻子的爱,他始终背负着这份沉重的精神折磨。
几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带着孩子遇到了孩子的生母,丈夫不敢正视这个生母的苍白、忧郁和悲伤,这一次,他将孩子身上的一件信物偷偷地放到生母家的邮箱,带着惭愧和内疚离开了。
这个几近绝望的女人抓住了这颗稻草,全家人不惜所有财力去警察局报案,一定要将自己的骨肉找回来。
没多久,两个警察带着一条小船来到了夫妻俩居住的小岛,并带走了丈夫和孩子。
其实,真正的悲剧这时才开始。
丈夫深爱自己的妻子,将所有的罪责自己揽下,因此,承担了杀人的罪名;妻子不理解丈夫的行为,认为他根本不爱自己,无法接受失去这个养女的痛苦,坚决不肯为丈夫证明清白。
这个母亲幸福了吗?
没有。
孩子根本不认她,而且,离开了疼爱自己的养父母,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她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一天,趁人不注意,这个孩子离家出走了!
故事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没有错。
孤岛上的夫妻在风雨中将孩子从船上救下来,全心全意地爱着她,疼爱她,视其为自己的骨肉,真的没有错。
丈夫发觉孩子生母的存在时,妻子已经离不开这个孩子了,他真的是左右为难,既同情孩子的生母,也怜惜自己妻子对孩子的热爱。
而孩子的生母也没有错,自己和丈夫的唯一骨肉是她生活的希望,她竭尽全力地想找回她,更是人之常情。
而这个可爱的女孩呢,命运是多么无常啊!
小小年纪就面临着与亲人分离的悲苦,她怎么可能做错了什么呢!
电影里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爱自己所爱的人,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并不想去伤害别人,可是生活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命运的摔打和磨难。
在我心里,这个男人不仅仅是错了,而且是错的很离谱。
大多数情况下,男人都是理智坚强的,何况这个丈夫经受过了八年的战火、鲜血和死亡,他应该比任何人意志更坚定、更顽强,这从他主动提出一个人在孤岛上独守灯塔就应该能看出来。
可是,他竟然因为一时的心软,同意了妻子留下孩子、隐瞒上报事实的主张。
他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是有隐患的,不应该感情用事,不应该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这是他的第一次错误。
一个男人应该有决断、有担当,既然做出了决定,就应该坚持一条路走下去,不要再东张西望、反反复复、患得患失,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可是他又继续犯了第二次、第三次错误。
暴风雨中救下的这个孩子是上天给他们夫妻二人的恩赐,是命运的安排,既然认定这一点了,就真的不要再去改变,改变对谁都没有好处。
孩子的亲生母亲失去了丈夫和女儿,自然是沉痛万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会逐渐淡忘往事,或者深埋心底,逐步接受新的生活。
而这个丈夫自以为是的几次良善的提醒,却一次次让她掉进痛苦的回忆中,心理一直有牵挂、不得安宁,因为难以忘记过去,自然无法开始新生活,这对她来说真的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因为丈夫一次次的给孩子生母递信息,造成了故事中的母子分离、家庭离散的结局,给自己、妻子、孩子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打散了原本平静、安宁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控制的局面,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
我认为丈夫的这个举动真是足够愚蠢的!
一个男人做事要考虑周全,而不能一时冲动,应考虑到事情最终的走向。
如果他始终心怀歉疚、不安,完全可以采取别的、更可取的办法补救,或者,过几年,等女儿长大了,等所有人能够接受这样结果的时候,再公之于众。
总之,这个男人的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害了自己,也害了所有的人。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宽恕,是呼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成就;其实,一部好的电影应该能挖掘出很多主题,让人们在观看故事的同时,找到抒写自己情感的很多焦点,并由此深发开,展开不同的想象。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还有悲悯,还有寂灭,还有生命消逝的追问。
影片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这对夫妻美好的相识和甜蜜的相爱,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这些的时候总是有些紧张:美丽的女主角、英俊而略沉默、忧郁的男主角,浪漫的书信,飞旋的海鸥,有着灯塔的小岛……所有这些都太美好了,太令人向往了。
太容易得到的幸福让我紧张!
我担心这样的幸福流逝得太快!
当女主角一次次地流产,眼里流露出哀伤时,我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因为,这样的挫折应该不算什么。
可是,那些美好的日子、相亲相爱、无忧无虑的日子就再也回不来了!
电影没有再播出这个女人在失去养女,夫妻俩共度余生的画面,我相信,那个曾经那样美丽的脸孔、那样甜美的欢笑不会再出现了。
如此短暂,如此美好,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啊!
. 如果说对错,谁又能说绝对没有过错呢?
命运总是无常,就像大海里的洋流,永远不知道下一次的漂泊会将你带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我们用仅有的善良和小心翼翼,在汹涌的波涛里,维护着自己小小的人格。
有时候,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做到最好了,已经没有能力更好了,可是说到命运,这无常的命运啊,谁都没有把握能过的多好。
大洋之间的灯光,隐匿在风雨和涛声的背后,远行的航船随着浪花起伏着,一不留神就错过了。
在这里,在一座孤岛上默默地坚持,就像一座灯塔用力地发亮,渴望那天能有一条小船朝着灯光的方向在这里靠岸。
可是啊,那随意流动着的潮汐,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船是来了,但带来的不一定是希望,也有可能是绝望。
我们挣扎着,逃避着,簇拥着,前行。
但命运啊,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是最后的彼岸,还是某个小岛上的一地碎片,谁又能决定得了呢。
不如把一点柔软的内心拾起,剩下的,就交给无常来决定。
经一位长者推荐,昨晚看完了《大洋之间的灯光》,情节很紧凑,风光很美妙,有非常多的感触。
影片的主题无疑是爱与宽恕。
汤姆夫妇的爱、他们对小女孩的爱、汉娜对死去丈夫和女儿的爱等等,都是人间温情,让人动容。
爱是自然而然的奉献与付出,更难得的则是宽恕。
面对似乎无解的伦理冲突,经历了最初的挣扎后,所有人都选择的宽恕:汉娜宽恕了夺走孩子的汤姆夫妇,汤姆宽恕了妻子伊莎贝尔,伊莎贝尔宽恕了丈夫,等等。
因为宽恕,一切爱与恨都在时间面前变得平静。
儒家讲“恕”道,佛家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不管多么强烈的恨与怨,如果不放下,心灵将永远受到折磨。
如果选择宽恕,人生才能获得快乐和宁静。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就像影片中的波涛汹涌的大洋,不管暴风雨多么猛烈,只要足够宽广,总会恢复平静的。
影片取景地是在新西兰的南岛。
岛上风光旖旎,大海、孤岛、灯塔,种种意象构建出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年度风光狗血大片,不知道斯安弗朗斯为什么会拍这个。当然所有人都挺卖力,作为一个时代剧,也能代入那种一战后人人期待新生命和新未来的感觉,所以还是能看。剧情和三个主要角色都多少有点让人想不通,但相比两位女性,最该谴责的还是法鲨的角色,家庭的幸福和良心的无愧无法兼得啊,大哥!
故事确实俗套了,不过坎妹演的真好,没有她的演技这片除了小岛真没啥可看。还是不喜欢蕾切尔薇姿...(3.5)
其实艾丽西亚的表演还算可圈可点,但法鲨就……选角实在有点失败。电影居然用一种奇妙的方式拍出了小说的感觉,这让我夸你还原原著呢还是怎么样才好呢。
风景画中的故事。在情感、道德与法律之间,很遗憾故事没讲透。
情节过于简单,情愫心绪的积攒尚可,可惜没往唯美了拍。。。
两个那么喜欢的演员演了一出浅薄的情感戏,节奏好弱,无法牵引人入戏。
1.既然决定了做坏事就不要回头、不要心软,否则功亏一篑;2.任何决定都不只关乎自己,还关乎爱人、孩子、父母,不考虑任何人的决定就是自私;3.寡妇认为老公和孩子死了、捡来孩子养育成人未必是最坏结局,还回孩子未必是最好结局。
生活,我已经厌倦了。要不然,你替我憧憬一下? ---- 影片的主题:爱与宽恕。全片略冗长,好在有澳洲无敌自然风光加持。正能量满格。
演的真好,看哭了
前半段非常无聊差点睡着,dialogue太差,男主算是委婉的自首吧难道没有pardon吗,两个巨型bug:法鲨几个地方写的字字体不一样;女主老了在病床上手的特写还是光滑得像二十几岁
太冗长,如果不是两个我喜欢的演员,当真看不下去。
风景好美
看过书,觉得改得挺好。战争创伤没书里表现得那么丰富和深刻,有些遗憾。伊丽莎白身上可悲又可恨的矛盾也削弱了。我只是觉得在那个年代,太多痛苦和失去,能在心中选择幸福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以及原本我以为自己作为一个鲨苏是看不下去鲨和女友秀恩爱的,但我竟然没什么。
海景天光拍的如此唯美有意境。两个半小时的情感铺垫细腻到极致,莫名对这种慢节奏的心理把控很受用,每个人都不同程度被PTSD影响,每个人的选择都深深联系着自己的背景经历。看到那些因为爱而付出的代价真是心碎不已。
真情动人 Fassbender的身材也很动人
文字没有煽动性,导演还有钢琴和弦乐;配乐让人无法动容,导演还有维坎德从头到尾挂泪的脸庞;然而海潮吞吞吐吐,澎湃的画面之下只包含着浅薄和对生活的一无所知;而影片对女性价值要靠结婚生育的强烈暗示,似乎又不怀好意。人们仿佛都从《荒野猎人》获得了暗示——生虐,冲奥,激动而无知地活着。
畅销书改编,现实中的一对联袂出演。
观影前对于文艺片的种种不足(剧情拖沓,情节缓慢,故事乏味,人物扁平)已有思想准备,但冲万磁王还是看了,果然文艺片又拍成了PPT一样,主旨又是战争制造仇恨,爱(原谅)抚平一切,我去😓,浪费时间
Alexander Desplat www
景色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