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想到第二篇影评居然是为这个而写,主要是刚刚看完心绪难平。
其实本来只是每天吃饭时无聊,想看帅哥的,意外的是真心好看,属于最近看的国产古装电视剧中的佼佼者了。。。
之前对故事背景其实不大了解,又因为杨家儿子媳妇实在是多怕闹不清所以专门查了百度,才对整个故事有了了解,对必然会来的悲情有了心理准备。
百度百科上说 ““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传说故事中,杨家将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
在这场恶战中,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个一个杨家战死一大半。
戏曲《金沙滩》演的就是这件英勇悲壮的事迹。
但鹿跨涧村民什么戏都看,唯独不看《金沙滩》这出戏。
”当时看到的时候觉得未免有些夸张,不过现在不知为何就突然想到了这个,觉得自己也再也不想再看一遍了,承受不住的悲壮。
从老七对她说说 等我回来 开始就有点hold不住了,然后到送别的时候因为已经知道的结局再看到大家的笑颜瞬间就被戳中泪点。
看前面的时候无论多么艰难都知道最后肯定没事的,而看这里就是看着所有人开始走向自己的结局。
不甘老四,惋惜老五,心疼老七还只是个孩子。
金沙滩那几集从开始哭到最后,觉得这戏真心赞。
若是说收获,无非两点,珍惜 和 坚持。
也许前一秒还在欢乐着温暖着,下一刻就只能拥抱逝去的冰冷,生命无常,感情才越发显得珍贵。
而对后者,有时会觉得他们迂腐,为背叛了自己的人付出了生命。
可再想想,他们所为又怎么会是单为一个人,他们只是为了坚持保护自己心中的树,这样就够了。
片子真心不错,尊重历史,又把想要传达的情感与信念都清晰地表现了出来,可惜只能看到43集的阉割版所以有些细节不够完整,不过无伤整体。
应该没勇气再看一遍了。
P.S. 帅哥们真心是亮点啊。。。
><
我是冲着胡歌和彭于晏的颜来了,看看豆瓣评分8分应该也不至于是烂片,虽然有43集那么长,但还是打开看一下,谁知道一发不可收拾,废寝忘食地看完了,连睡觉的时候都觉得胸中在荡气回肠,难以入眠。
而这些反应明显不是被他们的颜震撼到,而是我看到闪闪发亮令我感动的东西,也许每个人看一部剧的感受都不一样,不少的人都为如此帅哥最终惨死而哭了几包纸巾,我更被剧中人性的成长、价值观的取舍所打动,当然几位帅哥的演绎也是至关重要,他们也都演得非常好,就是我心中四郎、六郎、七郎的模样,但我最爱的还不是他们。
所以,我想,和我的少女心相比,我还是长大了。
剧中最爱的佘赛花母亲这个角色,为了她我好几次动容流泪。
演员也选得非常好,选了一个大家都不那么熟悉的演这种太君角色的演员陈秀雯,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感。
老一代香港tvb的演员还是功力非常扎实,她把一个大气、温婉、善良、坚毅的母亲和妻子的角色演得很真实,她表情不多,无论是笑的时候还是痛苦的时候都是微微的,但你就是能感知她的快乐和痛苦。
因为她,我很感激我看到了这部剧,一部貌似帅哥偶像剧却让我深深记住作为一个女人最美的模样。
她生了7个儿子,1个女儿,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她在既要尊重严父在家里的威严,又要疼爱孩子们当中拿捏分寸,对于每个孩子们,无论发生怎样的事,她的第一选择始终都是信任孩子,所有人甚至连父亲都在生气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的时候,她在没了解事情真相前她总是首先选择信任,并且也提醒自己的丈夫,如果连我们都不相信孩子,还有谁会相信他们,相信如果六郎说仓库有狼的时候,她一定不会像她父亲一样选择质疑和打骂。
最令人感动的是她在竭尽所能地成全孩子们,她不会对每个孩子有一个预设必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去成全他们最想做的事,比如六郎喜欢一些小发明小手工,六郎就有自己的手工工作室;七郎想要去赴杜金娥的约她就假装输给他们放他们走;还有七郎想要交当时还没有认自己的“四哥”这个朋友遇到很多困难,她会亲自出马又做点心,又登门邀请尽心尽力帮他达成心愿;四郎要拖着病体上擂台救罗氏女,她就多堡汤药让他好好恢复。
就这几件小事已经不是一般的母亲可以做到的,她相信孩子们特别想做的事情都是善良和出于天性的,就去成全他们、帮助他们,无论这件事从当时的社会伦理来看是多么的怪癖或者不被人理解,她都用她的方法去努力成全。
所以她可以教出这么多的好孩子,虽然有些公子哥儿脾性,但六郎的聪明才智被完全的释放,七郎又调皮又乖,骨子里都是善良和干净。
不得不说胡歌和彭于晏这两个演员都选得很到位,把这种家庭家教下出来的孩子演绎得很活泼。
当然还有对自己丈夫的成全,每一次的出征她心里都是担惊受怕,而且也随时做好了失去丈夫的准备,但她默默地替丈夫擦着银枪,亲手炒了栗子给他们带在路上,甚至,在危急的时候自己披挂上阵,却从不在丈夫面前流露出让他担心的害怕和不舍。
因为她知道他的理想就是为国为家驰骋沙场,她要做的是去成全。
也许把枪擦亮和亲手炒栗子在战场上起不到什么关键作用,但这是她能做的,她就去做。
在别人都以为杨家七子去只有六郎归已经元气大伤的时候,她把媳妇们组织起来成为杨家女将,继续支撑着这个家。
好像任何事情都不能把她打倒,就像她对六郎说的,再困难的事都会有办法面对,她就是杨家那根真正的顶梁柱,妈在家就在,以至于他丈夫牺牲后,杨家的精神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我无缘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也不一定有缘分做一个这样伟大的母亲,但我受教了,受教了这个千古的话题,这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什么是爱,爱就是成全你爱的人爱做的事。
爱是成全。
明知道会很惨,但还是忍不住看一遍。
特别是父子8人跪拜完后,背景音乐《诀别诗》一起,蜡烛灭的时候,眼泪就 忍不住了,真希望不要灭啊,直到城门全家人送别,佘太君一句都要早点回来,眼泪就已落下。
想起七子去六子还,只是六郎回来,一家孤儿寡妇,父和子都死了,何其壮烈,然而这样还继续效力这个昏君,一家妇女拿起金枪,杨门女将继续为大宋卖命,还不知道这个昏君仍然听信奸人谗言,时代的悲哀啊!
真希望现在有哪位导演在把原版人马聚集起来,重拍一遍,秒杀现在这些娘炮和装逼、抠图的演员,只可惜以前好看的电视剧都出来太早了,放到现在,都会成为经典。
最近重温这部剧,从金沙滩出战到归来哭到断气,满门忠烈太心疼。
也心疼六郎,一向放纵不羁爱自由的他却自愿一个人承担起整个杨家保卫大宋的重担,成长为有勇有谋的大将军,可是内心苦涩与压力,活着比死亡更艰难。
胡歌真的演出了那个最明亮的少年将军的感觉,惊艳了时光。
和仙剑的时间差不多,感觉却完全不同,也是20出头的年纪,却真的很优秀了!!!
潘仁美不是主犯,但也是从犯,当时监军要求杨业出去打,杨业说我们守必胜,监军就说杨业怕死,杨业气不过就出战,潘仁美全程听着默不作声。
杨业出战时,找到潘仁美说,你记得带人在这里伏击接应我们,否则我们就真的回不来啦,潘仁美连连点头答应。
结果杨家吹号撤退,两人以为杨家打赢了,跑的比谁都快,想回去争功,谁也没管杨家。
就这样杨业被抓时,大骂潘仁美卖了杨家军,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这不管给谁背锅的事。
而至于杨家将,虽然不是七子都是将军,但确实有儿子和他爹一样,军中猛虎,其余的都是文官。
而杨家将是确实存在的,杨业也确实被称为杨无敌,因为他在北汉抗辽三十年,没有一场败绩,但抗辽名家有两家,一家姓佘一家姓杨。
至于辽军,萧太后和耶律都是特别敬重杨业的,萧太后一直想把杨业招过来,于是千叮万嘱不许放冷箭,结果耶律斜轸为了胜率,还是放了,连杨业被抓时,耶律直接气的开骂,不是嘲讽的骂,是那种悲愤的骂:“杨业啊,你和我大辽打了三十年,今天你居然兵败被抓,你有什么脸在这里?
”后来杨业不吃不喝,撞碑而死,这一段是辽史的记载,换句话说就是敌人那边的记载。
足见杨家将的威名。
关于《少年杨家将》的一点感想谨以此文赠给七位少年将军记得我第一次看杨家将是无意转到电影台的时候电视就在播的《忠烈杨家将》。
从此,对杨家将印象深刻。
然而与《忠烈杨家将》不同,《少年杨家将》除了金沙滩一役的惨烈之外,多了许多日常生活的场景。
有笑有泪,使得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皇帝庸弱,奸臣肆橫。
朝廷处于衰落的边缘,边境动荡,各方少数民族都企图逐鹿中原一统天下。
虽然社会上商业及市民文化极度繁荣,但是社会不稳,人心惶惶。
此时,朝廷懦弱,皇帝怯战,武将虽尚在,但多被奸臣所控,沦为固权夺位的工具。
武将不战,辽人屡屡来犯,朝廷屡屡议和,治标不治本。
在这个浑浊的局势里,杨家确是一股清流——忠君爱国,宁战不和,宁死不屈。
与潘仁美不同,杨业是个真正的武将。
他做了一个武将该做的事,护国护民,尽管朝廷主和为多,他还是执着地带兵出征,苦守边疆。
在我眼里,杨业是个不二的真英雄,而且他的妻子佘赛花也是出生于将门的烈女子。
虎父无犬子,杨家的七个儿子,个个少年意气,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战无不胜,辽人闻风丧胆。
杨家将,成为辽人的克星,一支往年不败的勇者之师。
我以为,真的以为,这一支不败的军队真的可以一直保卫大宋很久很久,久到辽人不敢再来到中原造次,久到狼烟可消,天下太平。
倘若没有金沙滩一役,或许是,真的可以实现的吧。
我心疼那些少年,那些汴京城里少年将军。
尤其是延昭,汴京城最明亮的少年。
历史上六郎真正的样子我无从得知,但我非常喜欢胡歌演的六郎,他演出了我心中六郎的样子。
最初的最初,六郎也只是个孩子,乖巧懂事,顽皮淘气,锋芒初露。
最初的最初,六郎还不是杨家军的一员,战场和军营总有父亲和大哥们撑着,他每天会和七郎到市集里逛逛玩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偶尔做做技术宅搞些小发明,等哥哥们有空就缠着哥哥们练功切磋。
我还记得他舞枪的样子,记得他拉弓射箭的英姿,记得他驯服烈马的骁勇。
我还记得,他曾经也不曾知道战场的残酷,只是单纯地有着一颗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心心念念想像哥哥们一样跟着父亲一起出征破敌。
我还记得,百水城一战,他刚刚参军,他失散多年的四哥也刚刚回来,那时,杨家军陷入僵局,他奇兵奇谋,与四哥里应外合,一战成名成为少年将军。
我还记得,那时候他刚刚和柴郡主相遇相知,约定着等他取胜金沙滩回来定会娶她过门。
可是,谁知道呢。
谁又会知道呢,金沙滩一役,竟会如此悲凉的结局。
前一晚全家人还坐在一起喝着爱心汤,吐着桂圆核,那时的他们都不觉,金沙滩一役,七子去,一子还。
潘仁美令杨家先行,暗地里勾结辽人暗算杨家军。
五郎快马加鞭赶到皇上那里秉明真相,奈何皇上猜忌,心里早就对功高盖主的杨家军有所忌惮,并没有增派援兵。
被辽人前后包抄的杨家军孤立无援,只能拼着苦苦支撑。
“我们被辽军重重包围,大哥为突破封锁,被辽人凌辱而死。
二哥和三哥去追击萧太后,回来的时候就只剩下两具遗体。
还有七弟,他为请援兵,陷入重围,万箭穿心,力尽而亡。
四哥为了抢回二哥三哥的遗体身中剧毒,我把他扶上马背,冲出重围,可是结果,在悬崖边上只找到了他的埙。
” 这就是杨家将的最后结局。
七子去,六子回。
我在最后哭去了近半包纸巾,在我看到八妹小手拉住七郎染血的战甲拼命摇的时候,眼泪像缺堤般滚落。
那是八妹最喜欢的七哥阿,那是一直会陪八妹一起玩的七哥阿,那是最会吵吵嚷嚷的七郎阿,为什么就这样安静地躺在这里了呢?
去的时候,大家明明还是好好的,一个个都是英姿飒爽的少年将军。
从小失散的四郎才刚回府,几位哥哥新婚燕尔,小七连媳妇还没取呢。
回来的时候,怎么偌大的天波府一下子就如此清冷了呢?
金沙滩的惨烈,是时代的悲剧。
昏君 奸臣 野心 谗言 功高盖主 猜忌 如此关键词拼凑起来,杨家的结局并不难以估算。
杨家满门忠烈,只可惜了那些一心热血手握长枪的往日少年。
男人的成长,都是血与泪的史诗。
金沙滩一役归来,六郎早已不是昔日那个空有热血的少年。
战场的残酷,背叛与出卖,亲人的离去,他不得不成长。
五哥因为自责自己没有及时赶到帮助杨家军,心理已经濒临崩溃。
六郎是杨家振兴的唯一希望,只有他,能够重振杨家军,继续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使命。
所以他不忍履行承诺,他不忍心娶郡主过门,他自知自己的命已经不是属于自己的,他随时都可能会像哥哥们一样战死沙场。
所以他说:“现在分开,还不迟。
”表现得成熟稳重,仿佛像当年他的父亲和哥哥们那样。
43集看完,又笑又哭,为大宋昏庸的皇帝感到羞耻,为杨家的悲壮感到痛心。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要有万分之一和平希望,杨业定将全力促成之。
”这是杨业在金沙滩说的一句话,他不喜欢战场,但即使终要回到他最不喜欢的战场,还要带上七个儿子,他也还是去了,因为他希望“以战止战”,在锋利的八支杨家枪下,快速地结束战争,这是杨业的理想。
但是这种理想于宋朝这样时代终究太过恢宏,所以注定是要失败的,却更显珍贵。
犹记当年汴京城出鞘剑 杀气荡千军万马独身闯但愿今日,往日少年,赤血长殷。
『关山横槊 谁可补天 碧血长枪 昨日少年 孤影归途 不见烽烟 一笔千秋 后人心间 风起 云散 』 ——《风起时》2017.4.14
08年看的剧,还是个地方台,记得就在汶川地震之前,结局没看到就突然发生了汶川地震,然后所有的电视台都变成了黑白色彩,这么久过去了,也没想到去补结局。
刚刚看剧情简介才发现很喜欢的那个小七是完全不记得的彭于晏演的,小七被万箭穿心的镜头一直没忘掉,还有那个红色的丝巾还是什么来着,小七那一对就这么生离死别了,特别心痛的。
当初还很喜欢四郎来着,何润东演的,那时候还挺喜欢他的,喜欢四郎这个人物在先,对这个演员就更有好感了。
杨六郎算是唯一一个活着回到杨家的,担起了杨家报效朝廷的重任,四郎失忆被带走了,这个版本的五郎是不是也出家了记不清了,所以最喜欢的还是杨六郎。
胡彦斌的《诀别诗》唱的太好,还抄过歌词的,尤其金沙滩之后再听到《诀别诗》更心痛啊!!
这剧小时候看的,年假期间又重新看了一遍。
金沙滩之后的几集基本就一直在哭根本没有停下来过。
剧情特别好,衔接的很有顺序,基本没有乌龙的地方。
而且都是标志性演员啊,这演技可圈可点啊,同样是家国情怀的剧,胡歌十年给了两种不同的诠释,06年的杨六郎,16年的梅长苏。
老胡这是戏霸的节奏啊。
之前记得有个影迷说,没有老胡的粉丝,只是大家都喜欢老胡戏。
棒棒哒。
老胡贼6
杨家将的故事,怎么拍都逃不脱悲剧,所以即使早就知道胡歌还有这样一部电视剧可看,即使知道里面帅歌美女云集,也一直没有看。
直到有一天发现评分居然不低,看了些评论,竟然产生了看的欲望。
发现大郞居然是十七王爷也是挺惊讶的,二郞三郞一直不知道是谁演的,但也是玉面可人的少年郞,四郞少年走失,花了15年时间才回到家,可惜没过几天好日子,又陷入敌军,失了记忆,不知道还要几个15年才能再次回到杨家。
不过在四郞刚开始对杨家恨之入骨说他吃了多少苦的时候,我还以为他真的经历了各种辛酸坎坷,没想到他是被母亲的师兄救了还收他为徒,怎么可能让他吃很多苦呢?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何润东,但是四郞演得真好。
我特别喜欢他刚融入杨家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放下芥蒂,可是又忍不住去汲取温暖,常常被逗乐,又偷偷地笑。
特别是跟八妹一起的时候。
他开始时对杨家所有人都带着刺,唯独对着八妹,似乎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怜爱。
不过八妹也确实可爱。
五郞其实我不太喜欢,有点傻不说,还不知道转弯。
四郞让七郞逃跑,他一直责怪四郞,说什么人不是七郞杀的皇上一定会还他公道怕什么,我真晕,不怕才怪。
金沙滩一战杨家损失惨痛,连一向无法无天的六郞都懂得克制了,他却还是那么冲动。
最后,杨家已经困难重重,他居然出家了,没错,他把一切都怪责在自己身上,背负了太多,所以就可以一走了之吗,把所有的重担压在六郞一人身上,算什么大丈夫。
六郞吧,身为主角,只有金沙滩一役后才开始有存在感。
之前并不怎么待见他。
而且胡歌在这里的配音总觉得不太适合,有点飘。
虽然六郞本就是个活泼好动的性子,但是景天也是啊,景天的声音就挺好的,六郞的声音有时候让人出戏。
七郞,我必须说,七郞真是抢了主角的风头啊!!!
太太太可爱了!!!
特别是刚开始见到四郞,他说要感化他,然后又生气,又继续感化,最后发现是自己哥哥,那股劲儿真是太可爱了。
一般剧中那种傻傻的角色我都不待见,可是七郞不同,他虽然各种耍宝,但是有收有放恰到好处。
彭于宴的作品我就看过两部,一个仙一一个就是这个,两个都是没法让人讨厌的角色,真不错。
耶律斜,真帅啊!!!
一般我都不喜欢男人有胡子,可是袁宏本身底子就好,再加上耶律斜这个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角色,对他好感备增啊!
不过受红白友谊的影响太深,每次看到六郞和耶律斜对战的场面,都忍不住脑补拍摄时这对好兄弟是什么样的,放点花絮出来嘛!
大娘二娘三娘,也没记住长什么样,但都很漂亮,四娘罗氏女,柔柔弱弱又勇敢,喜欢四郞就敢直接承认,一点不扭捏,还挺喜欢的。
五娘关虹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喜欢不起来。
郡主跟六郞一样,身为女一可是不讨厌也不喜欢,存在感有点低。
杜金娥,漂亮却可怜的姑娘,一日夫妻,孤独一生,太心疼他了。
更惨的是,七郞到死都没来得及跟家人提起她,如果不是六郞恰好遇到,杨家都没人知道还有她这样一个人存在。
八妹,可爱的小姑娘,印象最深的是她对五郞说:我们家的男孩子是不是都喜欢拿妹妹当当箭牌啊。
哈哈。
金沙滩一战,因为知道这是最大的悲剧点,我都不敢认真看。
可是当将士向皇帝报说杨业死了的时候皇帝的眼神,杨门儿郎遗体运回天波府时皇帝留下的眼泪,我瞬间泪崩。
皇帝虽说不是个好东西,但是在那一刻,我相信他是追悔莫及的。
虽然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曾经多次被搬上荧屏,但是对于不少90后来说,2006年的《少年杨家将》大概都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部关于杨家将故事的电视剧了。
十多年过去,如今再回忆起这部剧,我仍依稀记得天波府中少年们飞扬的笑脸,以及战场上立起的飘扬的旗帜。
这部电视剧的定位是,改变以往杨家将故事的悲壮色彩,意图以轻松幽默的手法,展现杨家七子的少年风采。
同时,七子中的四五六七郎又各有一条爱情线。
爱情线的加入,大大增加了这部以浓重历史作为背景的电视剧的可看性。
正所谓“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部剧的虐点也正在于此,意气风发的好儿女们,终究被踏碎在政治和战争的铁蹄之下,令人扼腕叹息。
有趣的是,历史上可考的杨家将只有杨业、杨延昭以及杨延昭之子。
而且历史上的杨延昭,也并不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长子,原名杨延朗,后改名为杨延昭。
中国通史《澶渊之盟》中讲述了“冰冻遂城”的典故:杨延昭驻守遂城时,十月里天寒地冻,辽大军压境,于是杨延昭命令士兵以水浇城墙结成冰冻,整座城仿佛铜墙铁壁,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
这位杨家将,一直驻守北方20年,最后马革裹尸,也是极具悲壮色彩的一个大将了。
或许是我国人民向来对这种忠君报国的故事有着格外的偏爱,民间流传的杨家将虽然仍旧摆脱不了悲剧色彩,但是流传的故事不仅将孤零零的一个人扩展成既有家国大义又有脉脉温情的一家人,变得有血有肉,而且经历也更加传奇,也因此能够在千百年后依然打动今天的我们。
虽然和许多前作一样,《少年杨家将》这部剧在人物设置上也跟我们了解到的历史不相符合,但从剧名上就可以看得出,即便同是以杨家将抵抗大辽为背景,但是整部剧的基调还是建立在“少年”之上。
于是,相较以往的多部杨家将题材的影视剧,这部剧将着眼点放在了“成长”这个有笑有泪、有关青春的主题上。
而这个主题精准地抓住了这部剧所针对的受众的心——当年痴迷胡歌的谁不是十几岁的少年少女呢?
这部剧是唐人早年和华谊兄弟合作投资的,演员方面,唐人推出自家小生胡歌出演杨家七子中的核心人物六郎杨延昭。
彼时才24岁的胡歌,因成功出演《仙剑奇侠传》里玩世不恭的“李逍遥”一角,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男星。
凭借身上那种自内而外的阳光少年感,在剧里扮演具有典型成长意义的杨六郎也分外耀眼。
起初,杨六郎从未涉足过战争和朝堂,生活在父亲和兄长们的庇护之下,过着无忧无虑甚至还有些叛逆的贵族生活。
之后,金沙滩一役,七子去六子归,亲眼目睹兄弟惨死的杨六郎,决定扛起杨家忠君爱国的大旗,守护一方疆土。
杨家七子个个气宇轩昂,个性十足,如六郎七郎,少不更事、顽皮捣蛋,一朝披挂上阵、卫国杀敌,在经历变故中不断成长,收敛心性、承担重任,直至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十几岁时的我们,看到七郎死时那一幕,手里攥着那条红丝带;看到六郎归来时,家人迎接到的只是白布下一具具尸体,谁不是一边哭红了双眼,一边夸着好儿郎?
无论是清一色年轻养眼的青年演员,如胡歌、彭于晏、刘诗诗等, 还是故事的剧情安排,如前期杨府中戏份多温馨诙谐,天波府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能轻易牵动我们的心。
而早已知道了结局的我们,知道前期的他们笑得有多么灿烂,后期就会有多么虐心,因而格外珍惜那种不能持久的美好。
聪颖洒脱个性张扬的六郎、善良单纯天资平平的七郎 、还有杨府团宠八妹,杨府里的剧情大多围绕他们三个展开,他们是天波府指向命定悲剧结局的路上最亮眼的风景线,也是观众情感的落脚点。
有人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少年杨家将》这部剧,或许它表达的悲剧性,不在于把一个几经演绎的悲壮故事用不同的人再表演一遍,而在于让观众足够领会到杨家少年郎的风采、感叹这种年少和热血的可贵后,再用死亡一举摧毁它,令人体会到一种凤凰涅槃的悲壮感。
金沙滩一役,杨业在李陵碑前以死明志,七郎遭敌军万箭穿心,而六郎满脸是血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呼喊哥哥们的画面,都只残忍地向观众传达了一件事:回不去了。
谁也都回不去了,都说七子去六子归,可是带着父亲兄弟尸体回去的第六子,还能继续做那个向往自由想当游侠的杨六郎吗?
也许你已经不记得这部剧的具体剧情了,但或许你还会哼唱它的主题曲《诀别诗》,胡彦斌在音乐方面无可指摘,他创作的《诀别诗》以中国风为元素,与电视剧主题和意境相辅相成。
杨家七子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均像歌词里所唱的那样“诀别诗,两三行,谁来为我黄泉路上唱。
”夫妻诀别、父子诀别、兄弟诀别,每一处诀别都令人肝肠寸断。
甚至他们中有些人来不及说一声再见,杨家出殡时,白绫翻飞,还未过门的七郎媳妇金娥只能远远树林后,默默为七郎送行。
在那样的环境下,好儿郎一身是胆,儿女情长只能往一边放。
歌词与意境完美相融,配以古典音乐风格,加上胡彦斌细腻的声色和唱法,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都是杨门女眷送夫出征的不舍与担忧,以及杨家将持枪杀敌、衣带翻飞的英勇和无畏。
如果说《诀别诗》唱出的是儿女情怀,那么《二十年》这首歌则无疑是慨叹男儿热血。
如果结合这首歌去看杨延昭最终的结局,几乎忍不住要泪流满面——历史记载,杨延昭镇守北方正是20年。
剧中杨延昭是从金沙滩一役后,一夜间完成了成长这一疼痛的历程,独自挑起了杨家尽忠报国的重担。
虽然电视剧戛然而止于杨家将前期故事,但看完大结局,听到《二十年》又响起,总会忍不住想起,杨延昭走向作为将军最后的归宿时,他会不会像歌词里所说的“有兄弟有烈酒就能取暖”那样,想起曾经喝烈酒谈理想不惧冬日寒的时光?
不过是,歌声回荡在耳边,徒留观众感叹罢了。
(微博/微信:天生这么红)
看少年杨家将是有原因的,我是属于看到一个点就去深挖的人。
于是去找这部剧,前几集都是明快的画面,彭于晏好像还是唐钰小宝的样子,但更加善良恣意了些,更加生动。
每个表情都生动可爱,非常吸引人的眼光。
所以最后七郎被箭射死的时候,红布条随风盖到脸上的画面,让我甚是心疼。
那个嘻嘻哈哈,离不开娘,会调皮的和妹妹玩,关心哥哥的男孩竟然就这么去了,他的人生还应该更长。
六郎呢,比七郎稳当,比五郎担当,比其他哥哥更加机智。
但又好像藏在了兄弟后面,武功不如哥哥,比七郎又失了份灵气(太爱七郎的少年气质了)。
但没有想到最后承担起一切的竟然是他,意外却只能是他。
整个剧情从头到尾是他的成长和改变,别人已尽数完美。
他被爹爹骂苦练武功,他和郡主历险险致家人受害,他看不出别人阴谋被利用,他对爱情懵懂到坚定追寻。
他懂得了军人正义,懂得了家国天下。
最后,他成了最像爹爹的将军。
成了杨家将的魂。
后8集,集合了全剧的泪点。
不是杨业撞死在李陵碑让我难受,而是尸体运回时,杨家门口的白衣人让我泪奔。
做杨家的媳妇,就做好了有一天要收丈夫尸身的准备。
但谁想竟一次折了家中五位梁才,好像大半的生气都随着迎丧的队伍散去。
好像以后的日子就要哀哀叹叹,偌大的将军府再也不会传出笑声了。
竟一眼看到孤灯清冷,人形消瘦。
但杨家的女人,岂能是一般人。
就那么英姿飒爽的站在了城墙下,似乎杨家的儿郎们一样,无所畏惧。
战将英魂,果敢不屈。
最后想说说四郎,丢过一次的孩子更重情也更敏感。
如果失忆了,请务必不要停下来,一定去寻找。
一个人怎样过都行,可是万一远方有人等呢?
为了这个万一,也不该就安享当下幸福。
想起小时候看剧,爸爸很喜欢战争类的古装,我也跟着看了很多。
一直不明白,武功高强的军士总会被奸佞小人害死,为什么他们不找个机会杀死他,非要讲究什么名正言顺。
杨家将里,我一直想要把潘仁美杀死,尽早除害哪有那么多不顺。
现在或许是明白了一点也不是很通透,如果无凭无据杀了潘仁美,那么他们也便失了心中道义,所谓一念善一念恶。
这便是好人难做,因为好人顾及的多要守护的也多,而坏人会无所不有其极。
所以杨家将能够震慑住敌人,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和将领的精神道义。
所以胜利有多种,如果能够精神碾压才是最高层次。
喜欢耶律斜,柴郡主
回忆是条琴弦守住太多纪念当年的歌回荡耳边谁 感慨万千还记得二十年前那一群懵懂的少年擦亮了双眼挺起了双肩要将梦想实现还记得二十年前那一句执着的誓言忘记了永远却忘不了当年曾经共苦同甘
耶律斜~袁弘果然很适合古装,现在再重温,发现里面简直唐人顶配 胡歌彭于晏袁弘还有n多美人
一无是处,完全不能看的水平。
在安徽影视频道看的,不明白为什么一直不上星播放,这部剧真的是唐人最好的阵容。当时不认识大郎二郎的演员,现在一看原来是果郡王和宋洋。剩下的是胡歌,彭于晏,何润东,陈龙,男配都是袁弘,这阵容太豪华了,这是一部被淹没的唐人好剧,算是童年回忆了,当年看结局的时候哭死了。
金沙灘太慘烈了啊.....T_T.......一開始的六郎線真的很難看.......五郎、耶律斜、關紅的三角關係本來很好看,但是我不太喜歡金沙灘五郎、關紅的戲.....四郎線也不錯,就是劉詩詩實在太面無表情了....那時還在磨演技吧...銀鏡公主把四郎還給四娘吧!!..七郎就是個賣萌裝可愛的XD 大郎、二郎、三郎打醬油
怎么会拍得如此无聊…
看完琅琊榜忍不住找了胡歌其他的电视剧来看,结果这竟然是早年间高分的了。最大的问题,不走心,第二个问题,配音。真是那个年代速成的偶像剧啊,纯属干别的事儿时打发时间用。看完13集
次!
当时的刘诗诗姑娘真是青涩得一逼阿=w= 彭于晏太可爱了
不好看
当初看的时候,就对彭于晏有映像。其他的都不记得了。
全部看完了,太震撼了,那个年代所有的演员那个精气神太振奋人心了,耍枪耍的威风凛凛,现在剧里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武打戏了,整部剧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很精彩,尤其对金沙江战役,这场战争虽然是辽国胜了,但是事实上辽军却被杨家将的精神打败了,从精神上溃不成军了,虽然惨烈却英勇!杨家将精神才是应该长盛不衰的!
我不喜欢
多幼稚了。披着热血精忠报国的皮演得古装偶像剧。胡歌在古装剧里的演技基本可以避雷不用看。
那时候老o就超萌的
为胡歌、唐人而来。趁着最近重映看了前面几集,实在是被编剧搞得无厘头到无语...为了救八妹冲击太庙,太妙了= = 我只能是理解为刚结束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宋朝还根基未稳,大家还没有形成对皇权的敬畏?编剧还是要走心啊
胡歌真的天选古装男主。这几天看得假人差得岂止是十万八千里,全是摆拍影楼风,再看胡歌,那么鲜活!
只看一个男人——耶律斜
几遍都是力荐。tr最出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