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的评论跟交流,受宠若惊,感觉为喜欢恐怖片的我找到了组织!!!!
如果大家喜欢这个电影,同样推荐去看一下这个由大表哥倾情主演的2018年Netflix出的同一类型的电影:使徒。
在此顺便悄悄为我因疫情困在家里,熬夜写的影评引个流:从乌托邦到邪教 希望疫情早早过去,在家憋3月了。。。
2020年5月————————————————————————分割线————————————————这部电影无可争议的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恐怖(邪典)电影之一, 即便有些小失望,但瑕不掩瑜。
有许多细节值得回味,尤其是Dani成为May Queen,究竟是命中注定还是巧合适然,导演留下的解释非常暧昧。
P。
S。
码字到深夜好累错别字多请轻拍。
转载请注名出处,我要是二刷还能想到啥会及时上来更新的!
———————断断续续更新了一些,一句话总结就是请远离有PUA气质的人!!!
———————0710补充了一下电影里密密麻麻符号的因为评论区也有人讨论。
没有想到断断续续写了这么多。
欢迎恐怖片爱好者与我交流啦———————————以下有严重剧透,请慎入—————————————————————风雪交加的夜里,Dani的妹妹以一种非常惨烈的方式(吸汽车尾气)自杀,并在此之前杀了自己父母拉开了这个电影的序幕,同时也奠定了这个这个一种异常邪乎的基调。
Dani由此也正式成为的“孤儿”,她被orphaned了。
在之后的生活里,Dani需要靠药物来控制自己情绪,时不时需要靠打电话来倾诉。
在电影前半段对她丧家人之痛的描写里,看得出来她已经(或者一直都是)一个要强,带一点神经质,并且处理情感小心翼翼的人。
总的来时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
她跟她妹联系之后,跟Christian(大猪蹄子)聊天质疑自己是不是关心过度;在跟大猪蹄子通完电话又跟好友质疑会不会给男友增加太多负担。
在经历丧家人之痛后,她只在自己男朋友的怀里痛哭过一次,之后便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过多表现自己伤痛。
实在不能忍了,就跑到一个卫生间里痛哭。
Dani需要靠药物来维系自己的情绪,这可能也是给她后期出现家人的幻觉做了铺垫。
Christian的盆友们总的来说不是特别喜欢她。
以Mark为首,就直接说Dani是在“abuse” Christian,让他去瑞典fck几个瑞典姑娘;黑人小哥Josh对Dani也表现的相当冷漠,以至于在Dani去拜访他们时,一句话都没说就一个人坐到别的地方了。
只有从Sweden来的Pelle小哥哥对她表现出来“正常的”关心。
并且盛邀她跟他们一起去Hagar,Pelle小哥哥的故乡,参加90年一遇的大庆祝。
之后一行人就踏上了瑞典的不归之旅。
到了之后在英国留学的Ulf小哥哥也带回来了一对情侣,于是六个外来人员就开始了有去无回的Harga之旅。
后面的剧情其他影评都写的差不多了,这里就不在赘述。
只讲几个大家可能么有注意到的地方。
1. Dani的人设以及为什么是她有评论说Dani的人设是不够饱满的,以至于到后期的转变有点突然。
这一点我觉的是不对的。
Dani一直是一个有点神经质的姑娘,这一点从她的房间装饰就可以看的出来。
房间里的两幅大画分别在床左右,一个是月相变化,一个小女孩在森林里奔跑。
虽然没有特别深刻的含义,但隐隐透露出一些宗教的气息。
她长期缺乏安全感,这一点从她对于自己家人以及男朋友的态度可以体现出来。
这一点对于她后期接纳这个community十分重要,因为她在反复“洗脑”之下终于有了family并且自己不在孤单。
Dani后期成为May Queen多少是Pelle有意为之。
Pelle应该很早就关注到她了,所以趁着Dani拜访christian的盆友时,盛情邀请了她。
而为什么是她呢?
原因有二,一是她丧失家人,心中悲伤欲绝,几乎mantally break down;二是拉她是最初的目的是想让Dani给他生猴子。
因此Pelle反复说的,我理解你,因为我的父母也都死了blahblah的。
想要拉人入邪教的都这样,就是找你情感薄弱点入手,一拉一个准。
所以姐妹当有陌生人用这种方式接近你时请小心,不是拉你入传销就是拉你进邪教。
当然Dani最后成为May Queen也是自己实力加乘,Pelle哥哥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拉进去的妹子最后成为了Queen。
一方面是Dani运气,一方面是美国姑娘从小营养好多锻炼的多,但另一方面就是Dani要强的个性使然了,辣鸡屎成为不了Queen的。
但对于Pelle小哥哥真的懂不懂这种痛苦之情,我保持怀疑态度。
最直接的就是他在后来当Dani要回家时,他说,我的父母很早就被火烧死了,这里的人是我我真正的伐木累(我记得他还说了一句他已经几乎忘了他父母啥样)。
从这句话可以得出,他出生之后他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被处死了。
有人说他父母也是同样自愿献祭,这一点我不同意,May Queen年年选但这个这个大献祭90年一次,他父母不可能90年前死掉。
也有人说他也是被招募进去的,这一点我我也不同意,电影里他说过很多次这是他长大的地方,而且他对于其他地方的了解的水平显然不可能后期进来能有的,所以除非是他很小的时候被带进去,但这样这个村里的人血统就不够纯净了。
综上,他经历过失去家人,但他本人极有可能没有像正常人样的情感,也就不能对Dani真正感同身受。
所以他对Dani一套说辞,完全是为了拉她入伙,让她留下。
他说的一句话大意为,“相信我,我现在不再孤单“,对Dani来说简直是心头加强攻击,一下子Dani就留下了。
关于Pelle对Dani 存在爱慕之情这一点电影里表现的也比较明显,他时不时对Dani表现的关怀以及Dani成为May Queen直接热情一吻。
但为什么说想让她给自己生猴子呢?
这要从这个村庄说起。
这个community是一个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在北瑞典的小的生活群落。
这个群落里的人长期与世隔绝,于是乎多繁衍几代就很容易变成近亲通婚了。
然而这里的人也不傻,知道近亲生娃是要出问题的,比如说那个面容恐怖的残疾人,因此这个community需要“new blood”。
而Peller 跟他哥哥的Ulf的任务就是把new blood带回来,给他们繁衍生子:男的借种,女的借肚子。
你可能会问难道真的会有人这么容易就来吗?
当然不会,但是特定的团体会,比如说以Peller拉来的这帮美国佬为例,一个学心里学的(Dani)还经历了mental break down;研究人类学的本来就会对这种事趋之若鹜,更不要说里面两个人,Christian跟Josh,还咩决定他们的PhD thesis topic,因此这个机会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要太好。
至于Mark完全就是无脑美国年轻人,纯跟着自己bro混。
由此可见,他们其实是Pelle有意选择的结果,目标上钩人群。
可以推理Ulf也是同样拉到了Simons跟他女友。
因此影片结尾祭祀特地感谢了Peller拉回来的人成功的播了种,Dani还成为了她们的May Queen。
Pelle小哥哥简直不要太成功。
Dani给他生娃其实也是迟早的事,除了他操着一口异国口音颜好,从他步步为营瓦解Dani跟Christian的感情,到后来时不时的暗送秋波,很容易就把当时内心脆弱的Dani把到手,简直不要太像PUA。
后面成为May Queen,是Dani姐姐自己实力加持,对于Peller来说就像明明只想抽个坐骑,没想到抽到的是SSR,中奖了。
综上,由此可得出,这场旅行是有这个村子里的热有意为之,主要目的是吸引年轻的学术狗去借种生娃。
2.外来人员的宿命, Peller生世,以及村子里的孩子。
———07 06 更 ———外来人员的宿命只有两个,归顺跟死亡。
不存在活蹦乱跳走出去的可能性。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村子的长期的秘密性跟隐蔽性。
从村子里众多小孩子就可以看出来,这显然不是这个村子的人第一次需要new blood了,如果之前的人借完种就让她们走了,就无法保持这个community如此好的隐蔽性以至于到没有人知道。
由此可见,成功借种的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归顺,要么死在出村子的路上。
英国来的情侣就给了很好的示范。
他们除了在elders自我献祭时表现的过于不克制,除此之外没有做什么过于出格的事,如果有也是两人关系太好让其他人无法入足。
他们被搞的原因就是自己咋咋唬唬吵吵着要走要报警。
这两个人对于这个村子来说简直是废物,结果男的被做成“blood Angel”(后面细说)女的就直接被搞死献祭了。
Christian被看上其实电影里有很明显的提示。
自一行人刚进村子就给了“爱情魔咒”一个特写,分别是看对眼,下咒,吃阴毛,喝经血(这点居然跟阿村的挪威森林某些桥段意外的像)。
电影在播到他喝那个颜色显然跟其他人的饮料不同的饮料时,电影院里传来了阵阵干呕的声音。
我同学事后问我那个颜色像不像西柚汁,导致我对西柚提取物产生阴影。
Mark事实上有机会像Christian一样被人看上,交配,最后半身不遂成为这个村子的一员。
前面分析了,叫他们来的主要目的不是叫他们死, 而是被这里适龄女青年看上然后生娃。
可惜这个Mark自身素质不高,加上在人祖坟尿尿,加速了自己丧命的进程。
Josh的死也是必然的,即使他不去偷拍那本书,最后也逃不过被扒皮献祭的命运。
他对于这个文化的着魔不可能让他揣着秘密走出去,还大张旗鼓的做一个thesis project。
最后Ulf披着Mark的皮让他放松警惕,一套组合拳给KO了。
Dani最后被归顺了,可以想到她不会死。
另外补充一下关于Pelle父母和其生世的讨论。
前文说到,Pelle是从小在这个community长大的,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他的父或母(很大可能是男性)是很多年前的new blood,来到了这个村子,像Christian一样交配成功,最后Pelle出生。
他的生父很有可能像Christian在交配结束之后感到强烈的不适想要逃走,最后被KO了。
他说自己的父母是被烧死的,但是也不会是在同样的仪式上,因为这个仪式每90年一次。
大家注意看村子里的人口组成就能发现,女性占绝大多数并且年龄组成比较完整(从小到老),而男性则比较少,年龄组成基本分布比较两极。
并且年长的男性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对小孩子们实行统一教育。
3。
九人献祭为什么是九人,为什么是九十年,为什么是72岁。
这些数字不外乎跟神秘学有关,导演取材时参考了大量民俗文化以及北欧的神秘学跟历史,但由于故事本身不像Hereditary里的恶魔崇拜有自始至终可考据的文献题材,因此这样碎片化的符号很难归纳出具体的意义。
但就Harga仪式本身来讲,需要9个人献祭,4人来自村内,4人来自村外,1人有May Queen选择。
村内4人为2名老者,2名自愿的。
里面一个是Ulf,可能是因为他本人没有带来成功的new blood因此有愧自愿献祭完成仪式。
剩下的4人村外为Mark(做成小丑), Josh,Simon跟他女友Connie。
剩下的1人则是倒霉的大猪蹄子christian。
需要指出的细节是,两名老者的腹里塞满了蔬果寓意丰收。
而Chris的死似乎也早有预定,在他与祭祀见面的时候,墙上的壁画就画出了大熊被烧死的场景,寓意驱走邪魔。
4. 最后的细节方面的补充以及。
图源Wikipedia,May Queen。
上图是来自wikipedia May Queen词条,可以看出电影的还原度还是蛮高的。
这个是1877年加拿大bc省的may queen。
但由于加拿大本身为英联邦国家,因此不难理解为何他们也会奉行这样的传统。
如我前面说的,由于故事跟本上同Hereditary不一样,没有一个具体可考的故事,历史,或者宗教,因此电影里出现的大量符号均是导演在编剧时根据北欧历史所加。
有几个比较有趣的,如Harga这个名字, 在存在于北瑞典并且长期与恶魔之力有联系,故事里,这个恶魔化成魔琴手,一直让城里的人跳舞到死。
也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剧中要以Harga命名;再比如为什么Ulf穿Mark的人皮,这则是维京人(Viking)人古时传统之一,战胜方穿俘虏的人皮显示胜利;May Day虽然不是瑞典本土传说,但这是一个被古欧洲普遍庆祝春天的一个节日,用来纪念May Queen战胜了Dark Queen 或者winter queen 带来温暖和丰厚的希望。
再比如当Chris跑到一个谷仓,结果看到simon活着被挂在上面,双肺打开,这种活体解体术被称为blood angel,来源于挪威的古老文化。
当镜头一扫而过孩子做游戏的画面是,这群孩子们是在玩一种叫做“Skin the Fool”的古老传统游戏。
不得不说,这个群落的统治者早早就明白了对于孩子们从小思想渗透的重要性。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Pelle根本不可能具有正常人类对于死亡的情感。
Ättestupa, 老人自杀(sencide)献祭仪式也被认为有可能存在于北欧日耳曼人(Nordic)史前历史中。
年老的长者因不能自理或无法继续支撑家计而选择自杀。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点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是有利于小聚落群体的延续。
有限的供给分给群落里更加有希望的群体,如小孩,青壮年,适龄女性(或者雌性);而过于年老(无法承担祭祀意义的)或者生重病的则会被选择死亡。
用现代的价值观来看是违背人伦纲常,可有证据表明在原始群落中以及动物群体中当食物供给极其有限时,物种自杀是普遍存在的。
在西方文化中,在大灾面前普遍被接受的“让妇女小孩先走”其实也可视为最优选择的一种延续,出于道德的考量,最后变成了“让妇女小孩以及老人先走”。
尽管sencide在自然选择上有所支持, 但在今天来看,这是是这是严重违背基督教教义以及普世价值观的。
因此可见这个这个村庄里的人奉行的古老的Noric传统而非后来的基督教。
5.这个电影真的没有超自然的元素吗?
大家看完这个电影,最直接的感受应该就是“这个电影没有鬼”以及“纯粹的邪教电影”。
可事实上,对于电影有没有超自然元素,如我文章开头写的,导演给出的解释十分暧昧。
从种种元素来看,Dani被选择仿佛宿命论:家人离奇的自杀,心理学专业的爱好,以及房间里充满神秘学暗示的装饰。
电影中迷幻部分基本上都是靠主人公喝下或者吸入各种草药来实现,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任何超自然元素。
可是这个村子里很容易让人引起共情的语言,则是模糊了现实以及超现实的界限。
导演在事后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个村子所用的语言是“empathy”即“移情”或“共情”。
简单的来讲就是你痛苦我也痛苦,你快乐我也快乐。
电影给出的提示有很多,比如说Dani感到痛苦时,所有的姑娘一起痛苦;最后被烧死的志愿者因痛苦而嘶吼时,所有人都嘶吼;比如说他们独特的互相打招呼方式,是撇开语言而是用简单的呼气或者身体语言来沟通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共情。
Midsommar剧照。
他们奇特的打招呼方式实为建立共情。
图源 Midsommar 剧照。
村里的姑娘同Dani建立起共情:你痛苦我就痛苦理解了这点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当Dani跳舞的时候,她说不知道为什么可是我能懂你们的语言了。
事实上从那一刻起,她就“共情”了同这里的人建立起联系了。
各种草药无疑帮助了这种共情的产生,而她脆弱的内心也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她接受这种能力。
因此反观电影里那些“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痛苦所以我痛苦”的场景,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这个村子里有自愿自杀者。
因为他们相信无论谁死,所有人都将体会到同样的痛苦。
这也让电影最后一幕显得格外震撼。
这可以理解为这是这个群落里的人长期具有的能力,这样一种联系显然是超越介质的。
可究竟这种情绪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这些人经过长期洗脑如条件反射一般的反应,对于这一点是见仁见智的。
所以说对于电影是否有超现实的部分,导演的态度是十分的隐晦和暧昧。
6.总结综上可以看出,导演在细节方面做了很多,拼凑起这个故事。
整个村庄是一个古老的尚未开化的封闭聚落。
这个聚落有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来支撑自己的宗教仪式。
同历史中许多其他古老的部落一样,繁衍与丰收是这个群体最为重要的事情,因此所有奉行的宗教仪式均为祈祷作物丰收以及子嗣繁育。
就如同世界上其他原始群落和文化(如大洋岛的土著人或是印度教),这个群体也有十分明显的生殖崇拜,并且在这电影里表现的非常明显。
如下图,小姑娘在成功交媾之后,换上了精致的衣服涂上了大红唇,意为由少女步入成熟。
在这个镜头之前还有一个十分精彩的镜头,是一个姑娘穿着衣服白色衣服,但在胯部有一个跟明显的红色长条状的物体,显然是在拟物男性生殖器。
同样突出了这个群体的生殖崇拜。
性崇拜对于原始部落极其重要甚至是他们文化中贯穿始终的哲学,这样的崇拜实际上是原始部落对于作物丰收人丁兴旺的朴素愿景。
图源IMDB Midsommar剧照。
受了精的姑娘画上了精致的红唇,意为已经由少女步入成熟。
图源Wikipedia, Mural of Priapus depicted with the attributes of Mercury in a fresco found in Pompeii。
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文化中的生殖器崇拜。
图为出土于庞贝古城关于罗马生殖神Priapu但由于过于碎片化,因此无法像Hereditary里面的Rosemary‘s baby一样考究里面的出处。
这也是这个电影遗憾之处。
如果说可以改进的地方,第一个我觉得就是关于Dani一家人的自杀。
Dani家人的自杀一场戏十分惨烈而且片头花了不少镜头,如果能将这些与整个故事串起来就更好了。
尤其是她妹妹吸汽车尾气的镜头异常的恐怖,对比她父母过于安详的睡容显十分的诡异。
单单的作为Dani情感铺垫显得有些大材小用,导演并没有在这方面挖掘太深,以至于后期dani看到她家人的幻影也让人觉得跟电影主线有点不搭,有些硬靠的嫌疑。
不过话说回来,容易被邪教拉入伙的确实是那些有类似惨痛经历的人。
邪教场面确实大了很多,但如果把它单纯的归到恐怖片范畴里去,又觉得怪怪的。
它更像大表姐演的Mother,同样是充满满满的宗教意味看完后让人觉得disturbing,但却很难说清它究竟讲的是哪一个宗教故事,出处何处。
原因一样,也是导演自己凭凑起来的一个故事。
但瑕不掩瑜,去年的hereditary是认真的反邪教,今年midsomar则是认真的反封建。
哈哈哈哈哈哈哈。
总的还是值得一看,希望大家仲夏夜夜夜睡好觉。
P。
S。
码字到深夜好累,转载请注名出处,我要是二刷还能想到啥会及时上来更新。
最后我承认5个星对这个电影来说是高了,可是理解一下我上周末花了原价看了圈钱的安娜贝拉和马大姐,看到他们都有6分我的真的很气。。。
今年让人期待的恐怖片真的不太多,这个电影绝对是远在及格线之上的。
—————————————————最后补充符号的意义———————————————————电影里面出现了大量的符号,这些符号据导演讲是来源于sweden cult或者其他传统的宗教中,最后汇聚成为电影里面用到的符号。
这些符号出现在装饰品上,祭祀的石头上,被绣在衣服上等等的。
主要是其一种象征意义,但是由于这些符号电影里并没有过于深刻的挖掘,所以我一开始也没有怎么花时间研究。
如果感兴趣的童鞋可以转步到介个网站,里面分析的很全:https://www.pajiba.com/film_reviews/spoilers-theorizing-what-the-runes-throughout-midsommar-mean-.php如果没耐心看完,可以看看我总结出来的这几个比较有趣的:1. 象征男性与力量的上升符号 “ᛏ”Tiwaz如下图,Christian身上穿的衣服秀着一个上身符号。
这个符号来源于古挪威神氏Týr。
在日耳曼神秘学中象征着男性与力量。
在Chris被选择为new blood与村里的姑娘交配时,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给他换上绣有Tiwaz符号的衣服了。
图源Midsommar剧照。
Christian衣服上面绣着象征男性与力量的Tiwaz符号2. 有evil之意的Odal符号:“ᛟ”这个符号在电影中大量出现过,最明显的就是他们吃饭时候坐座位的排列的样子。
这个符号根据Aster讲来源于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古瑞典的邪教传统,用来保护家庭家产等意义。
因此它大量的出现在电影中的装饰上,并且座位也安排成Odal的样子。
如下图:
图源Midsommar剧照,人们的座位被排列成Odal的样子,意为对这个传统的尊敬与崇拜。
图源Midsommar剧照,女主身后有Odal的符号。
3. 统治者符号Ansuz:“ ᚨ”同样来源于Sweden cult,这个符号象征着统治者,首领以及神圣之力,因此被绣在了女大祭司Siv的衣服上。
图源Midsommar剧照,上面绣有Ansuz的符号。
象征着统治4. 最后补充女主身上的两个符号,Raido和Dagaz:ᚱ, ᛞ女主在换上衣服后,身上有两个符号Raido和Dagaz。
Raido有旅行,旅程等意义;反符号有危机,死亡的意义;Dagaz则比较正面,通常有觉醒,黎明的含义。
这两个符号放在女主身上格外的合适,它们几乎就完全暗示了女主的经历以及未来的觉醒。
如今我们看完电影如开了天眼,知道女主从痛苦到觉醒的一系列过程;可对于电影中人来讲,她们是如何决定要将这两个符号绣在女主衣服上然后在跳May Queen舞之前给她的呢?
是他们也早早就看透了女主经历并相信她最后可以成为May Queen所以才有意为之吗?
Midsommar IMDB。
女主身上绣者Raido跟Dagaz,似乎早早暗示了女主的结局。
—————————————————————————————————————————————最后大家可以去看使徒,里面更加讽刺的表现了从乌托邦到邪教的转变。
一、引言恐怖和惊悚作为电影类型,已有学界较为公认的界定:恐怖片的恐怖和邪恶主要来自外部,而惊悚片的恐怖和邪恶主要来自内部,来自人的心理。
以这种区分为基础,《仲夏夜惊魂》更偏向于惊悚片。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依靠jump scare[1](也就是用突然的意外和变故给人以惊吓)来产生惊悚感,全片没有出现任何怪力乱神,不同于导演阿里·艾斯特的前作《遗传厄运》——其中的恐怖元素有魂灵等超自然现象的功劳——《仲夏夜惊魂》的恐怖感全部都是由人的行为,尤其是人在集体当中的行为所营造的惊悚与诡异。
它可以称得上是反类型的社会宗教题材恐怖片,其反类型的细节将在第三部分进行解读。
《仲夏夜惊魂》的本名是midsommar,“sommar”是瑞典语的“夏天”。
影片的背景是女主角与其男友等几位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来到一个瑞典村庄度过仲夏节,体验当地的民俗。
在参与该村庄的众多民俗活动时,恐怖感油然而生。
其村庄民俗以及村民的行为都极为诡异,让几位闯入者惊诧不已。
最终闯入者们也都各自面对着自己无法逃离的命运。
作为一部邪典(Cult)电影,导演并不想要迎合主流品味,不回避争议。
笔者认为,这部电影的个人风格是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对此进行解读。
二、以梦为线索的精神分析1.梦梦元素在电影中有很丰富的体现。
如果说因片名联想到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只是巧合的话,那么女主的多次梦境则是梦元素最直接也是最彻底的体现。
女主的梦境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她食用了村民给她的致幻剂后,她产生了幻觉,看到自己的脚慢慢与草地融为一体,这种自然主义的错觉也为后来她成为了村民的一员做了铺垫,女主所产生的这种幻觉以及她所能达到的共情都是与自己的同伴相反的,因此其最终命运也与同伴相反。
这一次梦境中闪回她家人死去的样子,此时女主还笼罩在失去亲人的创伤之中,这一部分的梦便是其创伤的迂回表达。
同时,致幻剂还有另外一种功能,就是将梦的这种压抑特性延伸到现实之中,和毒品有类似的作用,同时也与女主在开头时所食用的焦虑症药物产生呼应(片头女主在与妹妹联系时,从一个药瓶里取药,此时对药瓶上的文字有特写)。
与此同时,她的男友及其朋友正在对她进行诽谤,认为她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其男友的生活,教唆他与女主分手。
这里是电影里西方个人主义的第一次体现。
第二次梦境是在瑞典民居,此时他们一行人已经在此居住多日,也目睹了仲夏节中以人献祭的骇人景象。
此次梦境的内容更为复杂,在电影中用了跳切的手法。
分别是以下三种元素的轮流切换:献祭老人死去的样子,女主的同伴抛下女主开车逃走的画面,女主自己的脸。
首先,献祭老人死去的惨状正是前一天他们亲眼目睹的景象,这里其实抛出了一个社会议题:当一个聚落以一种用现代眼光看来十分残忍的方式完成他们的宗教活动,外来人是否应该干预?
当人无法理解一种文化的时候,那往往是因为与自己所秉持的世界观,或只是被社会道德建构的那部分世界观的悖逆。
但一旦自身生活于其中,受到这一套世界观的灌输,就将完全深以为然。
因此群体之间的不理解和隔阂也就由此而来。
这里就进一步引发了关于“共情”问题的讨论。
其次,女主同伴抛下女主逃走,是女主潜意识中对于同伴的不信任的体现,这与她不久前的家庭变故有一定联系。
而梦中出现女主自己的脸这一点是非常反常的。
试想一下,我们何时会在梦中梦到自己的脸?
日常生活中,我们与自己的脸产生联系只能通过镜子,因此女主梦中的自己是一个镜像。
此时她迫切地想要找到自我认同,面对着男友的不闻不问以及自身家庭归属感的丧失,她产生了潜意识中对对象的观看,这一过程包含着拉康精神结构三界理论中的两界,也就是想象界与象征界,前者代表自我认同,后者代表他者认同。
2.镜像认同他者认同的含义就体现在这幅剧照所在的片段。
在女主痛哭之时,村民中的女人们都受到了她的情绪感染,和她以同样的频率大声哭泣。
这一镜头并不是孤例,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这种集体情感外化的片段,这也是影片诡异感的一个重大表现。
其感染力远胜于大合唱等类似的声音共鸣,因为它并非音乐,是纯自然的,具有完全的生理功能。
观众们感到费解的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从来不会产生这样的举动。
但导演阿里·艾斯特的想法是将人的共情行为夸张化。
女主自始至终都是与男友及其人类学专业同学割裂的存在,比起他们的冷漠,以及对外界的不闻不问,女主始终是有共情能力的,因此她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杀害的外来者。
图源豆瓣剧照在吉尔·德勒兹《差异与重复》中,他提到,重复必须在代词中进行理解,我们必须发现重复的自我,即在重复的东西之中的独特性。
因为不存在没有重复者的重复,没有任何重复不带有一个担负着重复的灵魂。
[2]瑞典村庄女人作为重复者,很像无数面棱镜,在每一面中都反射出女主的形态。
这对于女主以获得主体认同为目的的心理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将女主角视为自我,在电影之中她具有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她受村民拥护的身份,还因为她是外来者群体中心理层面最贴近村里人的一个。
在最终的结局中,女主将在丧失了行动能力的男友和一位陌生村民之间选择一名成为祭品,做出牺牲。
令我们意外的是,女主选择了男友。
此时,女主已经将自身的主体界定为村民的一员,而非外来者的一员。
在这一抉择当中,女主角的主体身份得到了转化,形成一种镜像认同。
此时女主角在花团锦簇当中,这是一种被动的象征,她除了脸部以外,其他地方都是隐没于花团锦簇之中的,这和她男友即将套入熊的身体里的献祭其实采用了完全一样的形式,由于四肢不可运动,女主获得镜像认同的过程并非能动,而只是作为空洞主体的被构型。
而作为镜像认同的一部分,女主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理想自我,她成为此次仲夏节的女王,村民对她爱戴有加,这种镜像遭遇弥补了她在村庄以外丧失家庭的创伤,因此她不再想要逃离,而是选择融入,为的是这种镜像认同带给她的温暖。
与此同时,镜头中高饱和度的色彩也具有其意识形态属性,将女主的五官扁平化,更意味着一种集体性冲淡个体性的社会所能造成的后果。
图源电影剧照三、何以惊悚首先,这一电影与其他恐怖类型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大部分场景全部发生于白天,这一特质也有影片内在逻辑的原因:瑞典位于北极圈附近,因此夏季时白天极长,黑夜极短,几乎达到极昼的程度。
但它更大的原因是导演的刻意主张,正是这一看似轻巧的视觉呈现,营造出了最为恐怖的气氛。
观众获得的这种心理与弗洛伊德的怪熟理论有很大关系,他认为“怪熟之感的来源是那样一种可以回溯到旧有的熟悉事物的情景”[3],作为社会人的一员,颜色所依赖的符号意义早已跳脱出颜色本身,我们从小习得这样的认知:黑色代表邪恶/混乱,白色代表仁慈/宁静,因此天堂与地狱、白天与黑夜的价值层面早已使我们将可怕的事情理所当然地放置在黑暗的场域。
我们所熟悉的“日光下”是安全的、美好的,但当这种熟悉感被冠之以一种陌生,当残酷的杀戮、同伴的离奇失踪发生在绝美的田园风光之中,怪熟所具有的那种搅乱框架和边界的怪奇感[4]随之而来。
与之类似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张鼎的《安全屋》作品,于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进行展出。
这是一件观念作品,其实体可以是多变的,只需要一个能够容纳人的空间。
在某一特定空间中,张鼎将所有墙体粉刷成纯白色,空间内部放置五件灯光声音装置,白光与高频与低频交织的噪音同时产生作用,让人感到刺眼与灼热。
在这件作品中张鼎抛出了一个问题:把自己放入“安全屋”就真的可以获得安全感吗?
答案是否定的。
参与者更明显地体会到深深的不适,尽管一览无遗,但却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平静,类似于《仲夏夜惊魂》,光天化日之下,其实有着更令人窒息的邪恶。
在上文对女主梦的解读中,她的脸成为梦中出现的元素之一。
怪熟的多重含义之一也包含着对于自我认同上的障碍的表征,而这种自我认同层面的怪熟,是依赖镜像产生的。
女主在梦到自己的时候,正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
一方面是亲人的离世,一方面是环境的未卜,同时受到瑞典村庄诡异民俗的惊吓,在这种危机状态下,造成了她对自我的怀疑,是为怪熟的另一体现。
怪熟的第三层意义则与村民们的行为相关。
从导演个人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全片的核心、村庄的人际交往逻辑就是共情(empathy),村民们的四次集体情感宣泄都是这种共情的外化,在这个村庄的世界里,他们相信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靠共情获得,因此当几位人类学专业的好友为自己的科研而违背长老的保密守则,或是相互推卸责任、冷漠不仁,这些特征是与村民所信赖的观念完全不符合的,因此他们的命运早在电影中段就被确定了,不与环境相融的成分必然会被消解。
由此,我们能够分析出《仲夏夜惊魂》的创作动机是基于个体与群体关系的,一方面是个体与群体间的相互对照,一方面是两个不同群体间的冲突。
其恐怖之所在,也是由于将这种冲突和对照所能带来的双重后果以一种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一种现代寓言。
参考文献:[1] Alex Riviello. A Brief History of the Horror Movie Jump Scare. Slashfilm.com. 2017.8.[2] 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Paul Patton tra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23.[3] Sigmund Freud, “The ‘Uncanny’”,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Trans. & Ed. James Strachey, Volumn. XVII, London: Hogarth, 1955, p. 220.[4] Nicholas Royle, The uncanny,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 2.
Ari Aster和A24搭伙的第二部影片,画面澄净明亮,是一部在视觉上乍看绝对不会让人料想到是恐怖片的作品。
很多人称本片是“邪典小清新”,试着解读一下本片的视听语言,如何以明亮、鲜艳这些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视觉意象展现异常的邪教和教徒的精神世界。
明亮与虔诚不像一般恐怖片的阴湿,借着仲夏节的主题,这个发生在夏至前后的故事通篇色调非常明亮。
一开始展现女主Dani家人自杀与一些美国的场景时,光照普通,色调偏冷,画面被现代城市文明的冷漠与彷徨所笼罩;当飞机降落欧洲,主角一行人开始驶入片中的村庄Hårga,整个画面通透明亮起来,天是蓝的草是绿的,黄色和蓝色的运用非常突出:通往Hårga的路边小花、金字塔形的神庙是黄色的;所有人睡觉的房子是蓝色的。
设计师Henrik Svensson表示他想通过黄蓝给观众一种反差感,平时给人带来的明快、平静的颜色在本片中都是邪恶的征兆;另外这两个颜色是瑞典国旗的组成色,将黄蓝设定成重要颜色也是对民族主义的批判。
本片频繁出现黄蓝对比,也有非常巧妙地借用蓝天的颜色所有的一切都曝露在夏至艳阳的直射之下,仿佛村民虔诚信仰的光芒包围着主角与观众。
即使是带着“死亡”的轮回仪式、焚烧到达72岁生命大限之人的尸体,都在光天化日进行——因为村民视之为自然之事,甚至带着一些光荣——因此无需掩饰,一如所有村民的信仰,光明正大,毫无保留地展露在阳光之下。
包围着主角和观众这些来自现代文明的“外来之人”的,究竟是夏至时节仿佛永远不落的太阳,还是这个村落世代延绵不绝、虔诚如一的“信仰”之光?
因为信仰,所以有光;因为信仰坚定长久,所以太阳永不落下。
开阔与封闭就像有光亮就有阴霾,有开阔就必然有封闭。
看似敞开在阳光之下的村庄,好像与世无争,远离世俗社会的嘈杂,而其中包裹着众多反常识的秘密,不能受到正常社会的审视。
电影大部分时候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噪音和干扰,这也是邪教得以成立和维持的前提之一:封闭性。
所有外来者在进入村庄后,发现这里几乎没有信号,网络和通讯都无法连接,也就等同于被切断了和外部的联系和失去了任何之后求救的机会,他们就和让一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关在笼子里的熊一样,是邪教瓮中捉鳖的献祭对象。
本片的观众像Dani一样,是往钥匙孔中偷窥Hårga的外来者大门紧闭的黄色神庙也是一个伏笔,一开始被问到是做什么用时, Pelle简单带过并让大家不要靠近,而粮仓其实是进行人殉献祭的场所,封锁着祭典最大的秘密。
Josh为了毕业论文进行记录和调查,表面上获得了村庄长老的同意,他意图深夜闯进神庙,拍摄宗教圣书及密文,闯入了邪教秘密的核心,触碰到内部无法让人窥视的部分,给群落带来了暴露的危险,而一旦被现代世俗社会发现,那村庄的封闭性瓦解,必将分崩离析。
繁复和单纯为了让片中的邪教看上去更真实,导演和剧组不但在拍摄地匈牙利实地建造起了这个虚构的村庄Hårga,还围绕片中的邪教创造了诸多文字、图像及壁画,灵感来自于瑞典的Hälsingland,村庄Hårga即设定在此地区。
片中有着繁复和单纯的对立,宗教图像和文书看上去非常复杂,根据设定是代代相传的,和所有居民纯白的穿着、没有妆容的和透着朴实单纯的脸形成对比,而各种教义的繁文缛节、繁复的宗教规则,都是为了使人失去深究和思考能力,保持信仰的单一与纯洁。
导演表示其实壁画已经剧透了所有的剧情走向和结局,也说明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Hårga准备多时,一切计划都将按壁画所示发生。
Dani一行人住的房子内部墙上是为本片创造的壁画
华裔设计师Mu Pan绘制的片头,预示了整个剧情比如片中出现的一列宗教图像,是一个女性割裂下身,用血加入食物,对男性下蛊,让对方爱上自己,这就是Hårga少女Maja按照传统蛊惑Christian的过程,充满了古老传统民俗的神秘感,但在现代文明社会的目光下是异常的,而Maja如此大动干戈,目的其实很单一,是为了受孕为村庄延续子孙。
我觉得Josh这个角色的设定用意可能就在于此,他是外来者中最想用用客观和现代文明的角度对Hårga进行分析的,但如果以正常的思维来看待,就会暴露邪教的真面目,因为繁复的教义就像精心编织的糖衣,包裹着经不起推敲的核心。
鲜艳与狂热本片另一个非常突出的视觉元素是仲夏节的鲜花,这不仅切合仲夏节的民俗主题,也与全片明亮的色调相映成辉;一眼望去画面中几乎很少有灰度的颜色,天空湛蓝草地碧绿,连可爱的农场小房子都粉刷得非常多彩,这些和鲜花一起共同成为邪教光鲜亮丽的一种粉饰。
谁能拒绝鲜花呢?
不论是群落女孩对外来者的求爱,还是Dani和女孩们为五月皇后的桂冠在五月柱下不止疲惫的起舞,都伴随着热烈美艳的鲜花,带着一种一根筋到底的狂热,这种狂热扑面而来,叫人无法招架。
戴着花环的少女们围绕鲜花五月柱起舞我觉得这种鲜艳与狂热最极致的表达,是在Dani获得五月皇后桂冠及女主Christian与Maja的交媾仪式:女主拖着繁重艳丽的鲜花裙,脸上刚刚褪去剧烈舞蹈后的兴奋,在钥匙孔中看到了自己的男友;向Dani男友Christian示爱的Maja赤裸地躺在各色鲜花之上,向神志不清的男友打开双腿,脸上是为了能够受孕为村庄延绵子嗣的执着。
统一与共情在拍摄Hårga的宗教仪式及集体活动时,画面大量出现了邪典电影中常见的对称构图,这种视觉上的秩序性非常符合邪教统一思想的特点。
群落中所有人的饮食起居,甚至睡眠都受到规范和统一,邀请主角一行人前往瑞典的Pelle在纽约着装普通,回到村庄后很快就换上了群落中的服饰,也介绍说衣服都是统一手工制作的。
此外,邪教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集体思维高于个人,因此群落中日常以集体活动为主,很多都带着冥想、膜拜等宗教性质——比如集体用餐时,从桌子顶端的年长者和导师开始拿起刀叉,而后沿长桌如多米诺骨牌搬依次拿起刀叉——诸如此类对行为的极度规范在精神上起到驯化及控制的作用。
描绘Hårga的集体活动时大量出现的对称构图但更多时候,这种统一意识因为从出生起就潜移默化地在村庄的生活环境及精神世界中孕育,服从集体与统一的行动已经成为了所有人内置的、自发性的一种常规。
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是sex scene和女主嚎啕大哭的两场戏:sex scenes时,村庄里年纪较大的女性全裸站城一排,围在鲜花和两人周围,模仿Maja的叫声;而在女主受到背叛,嚎啕大哭时,周围的女孩也附和着她一起哭泣,跟随她的呼吸频率一起喘气,直至她平静。
这两个场景看上去非常怪异,都是其他人通过动作和声音来表达和感知主体的感同身受,告诉主体你是我们的一份子,我们是共生关系(codependence),如此很快接纳了无家可归,没有归属感的Dani,吸收她融入了群落。
预告片中展示了女孩们和Dani一起嚎哭的场景迷幻、摇摆和困惑看完朋友说,觉得电影有种磕high感。
的确,从离开美国,坐上飞机,从机场开车路过瑞典的城市时,所有的场景和普通的叙事电影一样,而在镜头划过村庄的路牌时,镜头颠倒,预示就此进入了一个异常的世界。
一进入村庄Pelle就给了所有人迷幻菇(还是药?
细节记不清了),所有外来者的常识都会受到邪教意识和行为上的冲击,而他们的接受反应产生了分层:英国情侣Simon和Connie对殉老仪式反应激烈,无法接受并决定离开;Josh将群落作为毕业论文的题材,以研究探索的态度在记录和调查;Mark和Christian觉得村庄里的一些事情不正常,但态度模棱两可,更多时候是感到新鲜和猎奇而非强烈反感;而女主Dani因家人自杀PTSD,心理不稳定,缺乏归属感,精神最容易被攻破,Pelle一直在对她示好及引诱,并在不断离间和减弱她对男友的信任。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外来者的结局和他们在接受度是挂钩的:不接受洗脑的外人死路一条,英国情侣是最早消失的;想要客观探索记录的Josh让邪教有暴露的危险,好奇心害死猫;Mark无意中在祖先树上撒尿,亵渎了神圣,受到群落少女的蛊惑,最后在献祭时被安上了小丑帽;而男友Christian也同样受到了诱惑,最后被下药让Maja受孕,他也是女主Dani在正常与异常间摇摆的防线与标志——在五月皇后的盛宴上出现了很多鱼眼镜头,像是女主的意识在扭曲和变型,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Dani的正脸特写镜头,都是困惑和动摇的表情,她对正常与异常的认识开始模糊,逻辑常识降服于强大的洗脑和拉拢,最终选择将Christian献祭,将正常生活抛在身后,融入村庄。
鲜花簇拥着的Dani的特写,表情复杂=============================================================================对《仲夏夜惊魂》的production design感兴趣的豆友可以看下以下资料:文中关于导演和设计师说法的出处: https://www.slashfilm.com/midsommar-production-designer-interview/ https://www.bustle.com/p/the-meaning-of-the-midsommar-murals-according-to-the-artists-who-created-the-harga-commune-18172245 绘制片头的设计师Mu Pan的个人网站: http://www.mupan.com/ 本片美术指导 Ragnar Persson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agnar.persson/?hl=en
从《美国内战》的推文中来,我竟然发现两年前已经看过这部电影。
画风唯美,情节阴间是对这部电影的普遍观感,而这部邪典式的电影,展示的是一种规训的状态。
人,如何在群体之中生存,如何超越自身的认知,不在文明的花环之中,忘却了背后的残忍。
“给变态者的《绿野仙踪》”,作为恐怖片,他是以一种将美好事物扭曲的方式,通过镜头将内心的扭曲与隐喻展示到一个梦境之中。
无路可逃,是对这部电影所展示的高级恐怖的形容。
将人对于美好的向往,转化为对于未知的恐惧,并且并不将其放在阴暗的环境,而是放在一个明媚的世界里,然后告诉你,这种似曾相识的环境,你同样无路可逃。
这种来自于真实的绝望感,能唤起对生活的反思,在大量符号与规定充斥的环境,即便不了解电影中的文化符号,在当下原子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同样会面临大量的不确定感,信任的崩塌、群体的笼络、个体的选择,到处都是陷阱与机遇,从而人们更加迷恋阶层。
若是从这里想来,追逐稳定并不完全是经济的因素,更多还是来自于对社会环境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否与末世洪水一般,诺亚方舟就在前方,而你不得不疯狂前行,却不一定能得到救赎。
这便是美好生活之中看不见的魔鬼,是一种新的“叫魂”式的恐慌,它来自于对未来的向往,囿于脚下的道路,是一种倒下的嘶吼,是不甘心的咒骂伴随着风声鹤唳的我们仓皇出逃。
将美好扭曲是一种恐怖,追逐安稳似乎同样如此。
本人是旅游业者,专职制定出境旅游团,昨晚看完《仲夏夜惊魂》之后,发现Hårga简直太适合包装成旅游产品了!
感兴趣的朋友,找导演报名吧...
【独家行程】瑞典Hårga神秘村落三日游,精致小团+长桌特色餐+民族舞蹈体验+当地集体民宿+农庄游览...Day 1搭乘指定航班飞往瑞典,抵达后导游接机送往Hårga神秘村落。
这个小村因电影《仲夏夜惊魂》而闻名于世,我们将亲身感受这个村落的神秘色彩。
到达后热情的当地民众将为您举办【欢迎仪式】,每人获赠一杯温暖的【蘑菇茶】,驱赶长途跋涉的疲惫。
晚上入住【集体民宿】,这是村落的一大特色,所有人都在一栋满是壁画的房屋内,您有自己的单人床,如果很难入睡的话可向导游免费索取【安眠药】。
一场精彩而丰富的行程,即将从您醒来后开始。
餐食:自理酒店:当地集体民宿Day 2伴随着第一缕阳光,我们将享用【长桌特色早餐】。
您将加入到当地民众的行列,大家在用餐前一同虔诚祈祷,愿未来风调雨顺。
享用过早餐后,我们前往【永生断崖】。
这是一座高达100米的悬崖,由于长期的风化作用,造就了如今令人惊叹的地貌。
今天一项重头戏是,您将亲眼见到两位长者挑战【无绳蹦极】极限运动,他们将站在悬崖高处向下俯冲,以此获得永生。
如果您也想体验该项目,请自费参加。
午餐后,您将展开【农场游览】。
整片农场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地方,从耕耘到收获,民众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给这座村落又增添了一份神秘之感。
在农场里,你还能看到成群的牛羊,甚至还有一头棕熊。
随后,我们进入【大会堂】,村长会带您了解这里的历史。
翻开尘封的民俗宝典,上面一些看起来奇怪的符号,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意义。
切记,进入大会堂后不可大声喧哗,不可拍照。
晚餐后有短暂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在草地上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
草地旁边有一棵【祖先树】,虽然这可树木已经干枯,但已故民众的骨灰都会洒在此处,切勿作出冒犯之事,如:在此处撒尿。
当天的行程结束,相信你一定意犹未尽。
餐食:早午晚酒店:当地集体民宿Day 3今天的早餐是一个【秘制馅饼】和一杯【特调花茶】,如果在馅饼里吃出类似毛发的物体,请不要惊慌,因为根据村落的传统,这会给吃到的人带来好运,所以不构成投诉的条件。
而如果你所饮用的花茶颜色和别人不同,也不必诧异,这也是幸运的象征。
早餐后,我们展开今天的游览。
上午比较特殊,男性游客和女性游客分开行动。
男性游客会带去参观【繁衍小屋】。
早餐时产生的“幸运儿”,将可免费参与【为爱鼓掌】的项目。
这是一项神圣的运动,参与时不能心有杂念,更不能吝惜自身的精华。
女性游客将集体参与【民族舞蹈】。
大家手拉手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五月柱】围起来,伴随着音乐开始旋转起舞。
音乐停止时,要立刻停下舞步,这时有人会因为眩晕而摔倒,这是正常现象。
这个舞蹈的意义,就是要选出最强舞者。
如果您有幸成为最后一个没有摔倒的舞者,那么您将获得【五月女王】的称号,并且接受一场盛大的【加冕仪式】。
午餐后,我们集体展开最后一个游览项目【祭祀祖先】。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当地人会将棕熊解剖,取出内脏,选出一位幸运儿钻进去进行角色扮演,寓意是强壮如熊。
之后,当地人还将选出有勇气进入【祭祀小屋】的志愿者,如果没有志愿者,将从游客中通过摇号的方式选出。
凑齐九人进入小屋后,祭祀活动开始。
大家站在安全距离,观看小屋被点燃的全过程,根据当地传统,如果这时小屋内传来嚎叫的声音,观看者也需要跟随着一同嚎叫。
直到火焰燃尽,祭祀活动才算正式结束。
到此,我们的行程结束了。
如果还有健在的游客,并且不打算在这个村落里生活的话,那么我们将从 Day 1 开始重新展开游览。
当传统恐怖片蜷缩在黑夜与封闭空间时,阿里·阿斯特偏要将血腥仪式铺展在刺眼的北欧极昼下。
光明成为最暴烈的恐怖滤镜:哈加公社的鲜花白袍、篝火舞蹈、甚至分娩与自戕,都在永恒的白昼中裸裎。
这种对视觉符号的倒错运用,让观众失去黑暗的庇护所,被迫直面文明与野蛮的模糊边界。
阿里十分冷静地对中产阶级生活细节进行了“凌迟式解构”。
开场半小时的琐碎对话——丹妮与克里斯蒂安虚伪的关怀、朋友间克制的敌意、心理咨询师程式化的安慰——实为一场精心设计的献祭前戏。
当角色们踏入哈加公社时,现代社会的道德准则瞬间坍缩:手机信号消失的瞬间,象征理性主义的溃败。
这种铺垫不是简单的叙事技巧,而是对观众认知体系的暴力拆解。
观众与角色共同沦为祭品,目睹自己信奉的价值被原始仪式肢解。
影片的恐怖很大一部分根植于个人对集体无意识的挑衅,个人渐渐形成群体性。
哈加公社的“微笑暴力”颠覆了传统恐怖片的惊吓逻辑:成员们始终以圣歌般的语调交谈,用鲜花装点尸体,将谋杀转化为神圣戏剧。
这种“去罪恶感”的仪式化暴力,实为对现代社会隐形暴力的镜像反射——当丹妮最终穿上白袍加入舞蹈时,不是被洗脑的受害者,而是主动拥抱了另一种更“真诚”的暴力体系。
A24的颠覆性在于将恐怖类型转化为文化批判的手术刀。
跳崖老人、熊尸傀儡、活人献祭,这些符号不再服务廉价惊吓,而是组成后现代社会的寓言拼图。
波米认为,影片真正恐怖的是其预言性:当个体主义走向极致,人们会自发跪拜于新式集体主义图腾,甚至甘愿成为祭坛上的羔羊。
《仲夏夜惊魂》开创的恐怖新维度,一部分在于摈弃“跳吓”和超自然现象、“黑夜”未出现、跳出封闭空间、正反派无对错这些开创式思维,另一部分在于它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冷峻笔触,记录了一场正在发生的文明退化史。
当最后一镜定格在丹妮被钉入花冠的扭曲笑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恐怖片类型的革命,更是整个现代性神话在篝火中的爆裂声响。
虽然剧情看似荒诞,但运镜,色彩,手法,还挺舒服虽然小制作却又让人觉得很新颖文艺又变态,还挺对味,看得莫名的过瘾选角选的都挺好!
最喜欢威尔保尔特,看过他好几部电影,可以说金牌配角,这个电影里他虽然看似无关紧要,但为电影添上一笔浓浓的幽默,让整个电影更有意思!
看完原版又看了次导演剪辑版(2k 20多GB),依然喜欢艺术和神经的区别在于,如果拍出来令人觉得舒服又有点怪怪的,那就是前者
本来是来看恐怖片的,没想到看了一部很不错的art film。
妈妈和我一起看的,她完全看不懂。
我说这部电影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真谛。
女主的家人诡异地死了,但全片都没交代背后的原因。
女主又有bipolar,经常经历panic attack,她对于活下去并没有期望,但她深爱的男友又让她对整个世界还充满眷恋。
她在挣扎后还是和他们一起去度假,整个度假村其实就是她脑海里的乌托邦,这里充满仪式感,是对死亡和生命的尊重。
其实无论生命的诞生和结束都是美好的,并不存在遗憾和悲伤,在这里你可以自由选择终止自己的生命,并得到祝福。
而那些不理解的人便不属于这个乌托邦,所以他们被“杀”了,反对最激烈的情侣男人首先被杀,然后是不尊重生命树的Josh。
至于女主的男友,被安排了出轨的剧情,这样结束男友的生命也让女主能更心安理得。
他并没做错什么,他只是被那个本地女孩儿看上并选择做mate,那个本地女孩儿也是女主自身的映射。
最后所有人都死了,却没有女主的结局,但那个微笑就像birdman最后Emma Stone的笑容,是因为豁然开朗所以如此澄澈单纯,美好而干净的笑容。
所以女主对于死亡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死亡本身不该是悲伤和恐惧的事情,她通过乌托邦治愈了自己的伤口。
还有再提一句,从第一幕的panning镜头就很喜欢整部电影的cinematography,用的滤镜色彩让我想到典型的European art film,很敬佩在这样的时代还在坚持电影艺术的导演。
编辑:是乌托邦文化不是伊甸园;Mark改为Josh
我怀抱着《遗传厄运》的心态去看的这部电影,然后发现《仲夏夜惊魂》与我所期待的完全不同,和《遗传厄运》相比,它更不像是一部恐怖片,或者至少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仲夏夜惊魂》在整体的氛围甚至剧情上倒是和1973年的《异教徒》非常贴近,但是其讨论的内容却不尽相同,而且更加恐怖,但这种恐怖又不是显性的惊吓,更多是克制的镜头背后的惧意,这一点,倒是有点像《罗斯玛丽的婴儿》了。
异教徒的这一幕其实和仲夏夜惊魂很像当然,如我所言,《仲夏夜惊魂》又和上述片子有着非常不同的观感,它像一个非常华美的成人童话,让一对情侣最后的分手与一个有着奇异习俗的瑞典小镇相遇,在太阳几乎不会落下的土地上,演绎出了一场似乎永不会停止的,绕着五月柱的舞蹈。
1.丹尼的分手,洗涤与觉醒本片的主线,是女主丹尼在家人死亡之后同男友克里斯蒂安前往瑞典参加一个民俗活动的旅程,而这次旅程的终点伴随着她与克里斯蒂安的分手和她自我的解脱与被接纳,所以如果不论剧情中种种令人不安的成分,其实这是一个happy ending。
而我们所知道的是,克里斯蒂安其实并不爱丹尼,他和丹尼在一起的几年里逐渐丧失爱恋了热情,仅仅是不好意思提出分手,而在朋友鼓动下再一次准备分手的克里斯蒂安却得知了丹尼丧失亲人的噩耗,所以不得已继续维系着这段关系,而我们则可以看出,这段爱恋早已是强弩之末了,克里斯蒂安其实一直都不关心丹尼,忘记她的生日,不记得两人交往的时间,包括对丹尼的隐瞒,而这场旅途,则是让丹尼认识到这一点,并停止期待的一次洗礼。
有意思的是,这个剧本正巧是导演阿里艾斯特经历分手时所写,所以这里面无疑饱含了那种关于感情走到尽头时的尴尬与绝望。
丹尼对克里斯蒂安最后的绝望,爆发在最后透过钥匙眼看到的那个场景,当然整部电影对于两人情感疏离的铺垫,和丹尼对于维系关系的努力,也在最后崩坏,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情感的崩塌伴随着另一个情感悄然的建立,她被这个瑞典小镇所接纳,并有着那些人分享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她丧亲与分手的痛苦被周围所有的人所承担着,她在五月柱下的圆舞中得以让情感的交流穿越语言的障碍被所有人所知,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融入这个能让她安身立命的社区,并在最后的那场燃烧里斩断了对过去所有的留恋。
2.闭塞乡村的习俗与生殖忧虑导演选择这个瑞典的小乡村,无疑是考虑到了许多北欧的民间传说。
本片最盛大的那场舞蹈,绕着五月柱的舞蹈,其实是欧洲多地非常重要的宗教节日,比如在德国,人们会穿着节日装饰,戴着花环绕着柱子舞蹈。
而midsummer也就是仲夏,同样是北欧人庆祝夏至到来的节日。
而另一个本片的小高潮,那个从山上自杀的活动,在电影里叫做attestupa,这个是瑞典许多悬崖的名称,而在古代瑞典,当年老者无法照顾自己时,就会在attestupa悬崖上跳崖自杀。
事实上,影片中许多风俗,看似怪异,然而却并没有像大多数恐怖片那样为了恐怖而恐怖,《仲夏夜惊魂》里面的大部分仪式,都有着潜在的一套逻辑,而逻辑的指向都是为了人丁兴旺,丰衣足食。
比如绕着五月柱舞蹈选出坚持得最久的女性,然后由她代表在土地中埋下粮食和蛋肉来祈愿来年五谷丰登,这是我们可以想见,即便存在于真实社会也毫不违和的一个风俗。
当然囿于这个偏僻而闭塞的村庄的状况,有一些习俗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偏路。
其一自然是本来就存在于现实社会的长者自杀。
其二便是结尾献祭9条灵魂的仪式。
其三,根植于对于生殖渴望的玛雅和克里斯蒂安的交配仪式。
其四,同样从对生殖渴望而衍生出的混有女性阴毛和经血的食物和藏在床下的恋爱之木的行为,这有像下情蛊呢。
其五,由于村庄规模的原因,所以近亲交配无法避免,于是像鲁本这样的畸形的个体便得以存在,而她的存在反倒被认为可以传递上帝的旨意,于是她在村庄的本子上随便涂画着图案,这无疑也是村庄对不了解之事的误读。
同样是生殖渴望,我一直以为女主证明自己体力充沛其实也是为了证明她是最适合生育后代的,虽然片中没有给出后续,不过想来丹尼会成为小村庄的生育主力。
3.剥掉愚者的皮囊如果说上述一些习俗尚可以解释为村庄长期演变的歧路,那么除了女主之外其余几人的遇害,无疑彰显了永不坠落阳光下的邪恶。
实际上,当一行几人来到这片地方的时候,他们就只剩下了两个选项,接受并以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或是死掉成为献祭的祭品。
来自伦敦的西蒙和康妮是最先遇害的,毫无疑问,他们是最先试图逃跑的人,村庄自然不会允许有人泄露他们的秘密,不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般藏匿起来的平和,这个瑞典村庄自然是要让他们永远无法说出这个秘密,而西蒙的下场是在鸡舍里打开背腔的折磨,影片中皮尔提到自己对这方面颇有研究,西蒙可能就是皮尔的杰作。
马克紧随其后,马克对这村庄是最不敬的,他从电影一开始,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找个北欧姑娘来个一炮,他在村庄先祖树边的尿尿无疑加速了他的死亡,随着他被一个姑娘引诱而走,马克被结束了生命。
有一点有意思的是,电影中似乎马克死后被剥了皮,而影片前面也提到“skin the fool”,这么想一想,马克似乎也真的是一行人中最蠢的那一个。
黑人乔希(josh)则是不听从长者的教诲,夜里偷偷去拍照圣书。
虽然乔希表面上看上去对于这个村庄的文化最感兴趣,然而身为人类学家,他的内心并没有任何敬畏或是尊重,他所想的只是把这些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而这种态度,毫无疑问是无法让他真正融入这个村庄的。
至于克里斯蒂安呢,他一方面没有想要逃离,另一方面也没有不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并没有被直接判了死刑。
其实克里斯蒂安是所有人中最迷茫的那个,他显然想和丹尼分手,不过却一直没有表态,他被玛雅诱惑后明显也想入非非,却忌惮丹尼于是没有举动,他看了跳崖自杀的仪式后觉得很震惊,但是其实他并有没有真的当一回事,而他试图去了解什么习俗,也不过是一时热度的夸夸其谈。
克里斯蒂安是一个很迷茫的人,他并不知道自己应当去干什么,于是即便当他完成了交配,赤裸着跑出来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当然对于村里人而言,他不过是个用来生育的工具。
于是女主最后挑选克里斯蒂安也作为祭品,其实算是给了他没有目标的人生一个终极的目标。
虽然看起来,克里斯蒂安死前还是毫无头绪。
他也是一个愚者。
4.壁画,肖像画和《遗传厄运》一脉相承的一点就是,《仲夏夜惊魂》同样运用了外物去辅助剧情的交代。
《遗传厄运》中是微缩模型,女儿惨死的场景,母亲盯着自己的场景,和影片对照相得益彰。
而《仲夏夜惊魂》里则是通过画来辅助剧情的进展,比如床单上的爱心食品流程图,让观众早早就猜到了后面的那个小转折,还有女主床后面的壁画,里面有着割手掌流血的画,也有男女交配被人围观的画,还有围着五月柱舞蹈,举着火把点燃建筑的画,这些或先验或后验,与影片中实际发生的情景互相陪衬。
而还有另一张画,便是皮尔画给丹尼的肖像画,作为丹尼的生日礼物。
一方面皮尔对于丹尼的关心一直到最后的亲吻,无疑让丹尼感受到了同克里斯蒂安在一起时不同的被关注的感受,而皮尔在开始就说他非常开心丹尼能来,或许他早就预料到了丹尼能成为花冠王后(我姑且这么叫吧),甚至,这都是他计划内的事情。
于是开场丹尼一家人的死也许另有凶手。
5.神话,童话最后的祭品是9个人,仲夏祭典时间是9天,而这次又是90年一次的大庆。
电影似乎对9情有独钟。
而在希腊的神话里,从天堂掉到土地上需要9天,从土地上掉落进tartarus(塔尔塔罗斯)也需要9天,而塔尔塔罗斯,就是希腊神话中地狱的代名词。
虽然有着诸如种种的令人心悸的剧情,凭心而论,这部电影还是非常美丽的,有时候一度让我觉得像是一个童话故事。
尤其是当女主当上皇后进入那个小车之时,俨然就是灰姑娘进了南瓜车。
而本片的美丽,自然是各种方面的,演员尤其是女主的演技简直是惊为天人,整体素白的色调配上草坪与蓝天简直是仙境一般,更不用说影片漂亮的镜头了,时不时的长镜头配上不合常理然而效果极佳的配乐和音效,虽然本片的基调并不快乐,然而观赏的过程依然严肃却赏心悦目。
当然,如果没有做到浸入这部电影的话,那些仪式无疑是滑稽而可笑的,可是当这些看似怪异的仪式露出它们的獠牙之时,怕是谁也笑不出来。
通常意义而言,恐怖片更喜欢发生在黑暗之中,从最早的1922年的《诺斯费拉图》,1922年的《女巫》开始,恐怖就掩藏在黑暗的古堡或是月光惨淡的黑夜之中。
《仲夏夜惊魂》,则脱离了通常恐怖片的范畴,全片大部分的场景都是朗朗白日,而阳光下的罪恶才最为令人不安,因为日光掩藏了凶手的影子,于是你会自以为安全无事。
你绕着五月柱欢乐地旋转,不知不觉间,就只剩下了你一个人。
说失望说不如遗传厄运的,是神经太粗了不适合这种主题吧。
最祥和平静的表象,用草原鲜花纯白的石头包裹起来的最光怪陆离背离常理却又完美自洽的小世界,无法以善恶定义,臆想和认知之间模棱两可的幻觉,一场宁静的噩梦。
这部作品确实和遗传厄运题材完全不同,但是一样的让人毛骨悚然,可以说是物理攻击和san值攻击的区别?
粗神经san值固若金汤的感受不到它在艳阳高照下温暖而黏腻的恐怖也很正常。
让我们举个比较接地气的例子:你怕不怕过年回家串亲戚?
反正我怕。
如果你也怕,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究竟具体是什么给我们带来的恐惧感。
亲戚会催婚,即使你觉得自己根本不到结婚的岁数年轻又自由;亲戚会说你的工作不合适,即使你认为自己够吃够喝并且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亲戚会跟你尬聊,即使你们其实咬碎了牙硬聊也聊不到一块儿去。
而所有且不限于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
你们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同一个环境,同一个时代,但你们的思想如此不同以至于交互是一件让你痛苦的事请(然而你还不能一个过肩摔了事,换言之,你无法反抗)。
你无法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也不能理解你的,你们在物理意义上同处一处,但精神意义上却完全割裂。
你三十岁还认为自己贼能莽自由得如同一只小小鸟,而他们认为二十五岁还没孩子没房贷你就完蛋了哇干不干人事儿啦,然而你们双方各自都觉得自己很正常。
《仲夏夜惊魂》表达的恐惧感就是把这个扩张到极致:人和人之间无上限的三观差异。
观众从外部入侵者的角度去观测一个极度异常、自觉正常、内部自洽的小世界。
这跟你VS你一致认为25岁该生娃的三姑六婶儿组成的催婚小队是不是其实很像?
所以请把你春节串亲戚的恐惧扩大八十倍,来体会《仲夏夜惊魂》的恐惧。
关于很多人吐槽“为了论文不要命”的问题,朋友们,知不知道不干涉原则啊??
进行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只可观测,不可对观察对象有干预行为,不可将人为因素掺杂进自然体系之中,在自然纪录片里说白了就是你拍一群小海龟孵化,看它们没爬进海里就被海鸟调走吃了也是不能出手救助的。
他们是搞人类行为文化研究专业的啊,他们是去考察一个本土文化形态的,他们同样需要尊重不干涉原则。
看到那对儿年轻情侣参加完仪式的反应你们还觉得导演是不知道正常人的反应??
那对儿小情侣的反应还不够正常吗,大喊大叫然后当天就准备跑路了??
那你表演一个怎么样算正常啊??
主角组的身份是特殊的,他们是人类行为文化研究学者,这意味着他们拥有符合身份的背景知识。
就算是学渣也知道人类的文化形态千奇百怪,如果诉诸历史,对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都不做限制,你会发现即使食人文化都比比皆是。
再不济,中国的“弃老风俗”总听说过吧?
在小农经济和频繁饥荒、粮产看天的条件下,一些地方一度实行将一定年龄以上的老人活埋的风俗,以此来平衡群体的总消耗和体力产出。
如果你是一个花了三四年时间学习人类文化史专业的人,到岁数跳崖这种事情还会让你完全无法理解现场嗷嗷叫唤吗??
结合以上两点,主角组的人物:1不会对本土自成形态的内部文化进行干预,2不会对这种没有威胁自身安全的仪式有危机感。
那么片中他们的反应有什么不合理的?
总不能因为咱们是文盲,就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做和文盲一样的事儿吧?
当然电影好不好看是一个主观问题,我不会想强迫任何人去认为它好看/不好看,可怕/不可怕。
我想解释它为什么让我害怕,以及“写论文不要命”的嘲笑并不合理。
我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后背发冷。
当你把这个概念延伸到每一个个体身上:你怎么会知道你身边的人在想什么,他们概念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
可能是我品味不够好,我总觉得这部片子悬疑也没有恐怖也没有。你那么个远了吧唧的北欧偏远小镇有什么习俗我都不奇怪。人本来在大环境下要么逃走要么被同化要么就是被迫害,这哪里不都是这样的吗。
真的神经病
很期待这部但还是失望了,之前看<遗传>最让我欣赏的是它能联系宗教背景来让人物之间的情绪纠纷升华,所以即使不明白结尾也不影响观感,但在这部片子里这个主次顺序是颠倒的。声音出色,运镜流畅,但总感觉像是在雾里看花。
2.5北欧刻板印象大赏
Bravo. 相信花草和灵药的人终得拯救,Burning Man在大洋彼岸的变异版。其实挺幽默的,你笑了吗?
风格鲜明的一部邪教惊悚片,让人对看上去很美的community产生了警惕,珍爱生命,远离人类学研究,远离部落,远离拿传统文化说事的一切秘境游。女主角也太路人脸了😓
鐵盒171分鐘。熊做錯了什麼!ari真是儀式狂魔,但最後轉六合彩抽選我真的有笑。美術確實無敵,劇本上如果少了一點作死套路更專注塑造氛圍或許會更能欣賞
没有《遗传厄运》吓人。以及这个导演是不是对人头有情结。。。
一场精致、华丽、神秘而空洞、愚蠢的仲夏梦魇。
啊哈,终于看到了想要的东西。用极昼和细节打开邪典的另一个方向啊。在这件事情上影像居然能比文字走得更远也是厉害。
论创新还是有的,组合了一些很奇怪的元素,空间的存在是和紧张到恐惧有关系的,这个电影完全放弃了这个,更喜欢把它用作一种设计上的美学,这其实是我不太喜欢的做电影的方式,我觉得电影首先还是要让我明白这是什么,而不是先明白这是什么作用和意义。电影里的女主角很像去到了《分歧者》里的劳动派别,因为伤心难过降低了警惕意识,其实很多时刻都显现你不要去,再加上朋友们的情感绑架,她简直在做一个违背自己内心的决定,从违背内心的崎岖路程里找到另一个自己,这大概是要有极昼的设定了。“看”是真不好看,毕竟我觉得它很多时候更像是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影像作品。
No good
给我看笑了,性交仪式全场爆笑
超邪典!!!洁净的纯白,浅蓝,夏日明媚的鲜花刺绣里眩晕刺目的恐怖故事。跳崖仪式太冲击了。对于女主来说,比起不曾真正接纳她的朋友们,这样的“家人”也许真的“治愈“了她。
这个导演特别喜欢原始邪教,又是神秘符号又是古怪喉声,裸体怎么不美怎么吓人怎么来,新鲜野蛮,跟恐怖样板戏完全不一样,这次的仲夏夜,几乎没有黑漆漆的场景,大白天明晃晃大太阳照样吓死人,只是就为了个男朋友未免小题大做了
不信邪 不拍邪
不恐怖,应该算是神秘主义或者邪典。没有jump scare,画面几乎一直都是明亮的。如果不在电影院观看的话估计观感会差蛮多的。虽然也是很精彩的一部但是看之前一直都是做好会被吓得睡不好觉的准备结果还是有点失望吧。
《仲夏公社》:杜绝老龄化、优待残障人士、优生优育、接纳边缘人,共享生的欢愉/死的恐惧。反·套路(黑夜、超自然、“吓一跳”)。还有比“光天化日,朗朗乾坤”更恐怖的吗;而且通过无处不在的形式感表达审美。总之,一反传统的恐怖元素是为了追求更高水准,公社才是本片的恐怖之处。你们发笑,我发怵。
视听语言是及其享受的,非常喜欢白日恐怖风格的呈现。电影里是没有超自然现象发生的,所有惊悚桥段又发生在北欧日光下,要达到类型片目的只能运用声画剪辑,好在导演在这方面是成功的。其实无所谓懂不懂,每个人都应该看得出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敌意与侵蚀。特朗普上台后,全美黑人族群迎来了《逃出绝命镇》;而《仲夏夜惊魂》则直接指向了所有美国人—恐惧的不是种族与围墙,而是保守与民粹。不可置否A24这一独立电影厂牌有迎合消费这种焦虑心理之嫌,甚至导演本人也是。
感受草的律动、花的呼吸,枯木联结死去的亡魂,河流漂载鲜活的生灵,宁芙(Nymph)仙子交媾成人,终于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或许可以让我们直面那个古已有之的神话——大自然无可谓善或恶——破灭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