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得像我的人生一样莫名其妙,前半段剧情还可以,后半段节奏直接坍塌,乱的像灾难。
而且为什么中间还加上了莫名其妙的歌舞片段???
摄影非常一般,我以为是一个电影学院的滑轨作业,斯坦尼康抓不住人,毫无构图可言。
搜了豆瓣发现DOP是广告摄影师。
我:?
灯光极差,不评价了因为没看到用光痕迹。
分镜一般,又*又长的对话戏怎么把两个老戏骨演的像没有功底的又没有感情的角色一样,90%以上的场景直接一两个镜头绕来绕去,还有那个滑轨能不能不用了,看得像我的作业……两个小时的电影明显节奏分配有问题,三分给剧组人员的努力和场景跨度罢了抛出这些的话剧情还可以,不过同等类型我更推荐《人生大事》
(这是二刷后的第二篇影评,第一篇“东北底层小人物的亲情悲欢”在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41815/注意:本篇依然有大量剧透)自从5号看了厦门点映后,12号我又带家人看了一遍。
二刷的感觉也很有趣,有的看法依然坚定不变,有的首次印象渐渐消融,有的是新发现的闪光点。
一、从两首主题曲看电影的基本调性首先,我想到了一个分析这部电影的新思路,就是它的两首宣传曲。
都叫《正好》,歌词有重合,演唱者都是张译;只是曲调不同,一个是摇滚,一个是民谣。
这样同题异唱的处理,我觉得和电影的两种基调很相似。
可不可以从这两首歌来看电影创作中两种交织的心态?
民谣版《正好》忧伤、凄惘、清淡如水,吉他沉郁地唱着它的歌。
摇滚版《正好》厌世、无所谓、混不吝。
现在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顶了一个亲情片、特别是喜剧片的外皮,其实演的是石振邦失败受伤害的一生,甚至我看到有人把这个上升到隐喻了东北大地的伤痛——不是没有道理。
这部电影给了石振邦太多细节和高光,再加上张译的细腻表演,看电影时满眼看到的都是石振邦这个人,也能理解。
不过我认为还是可以多观察其他角色,多冷眼看看导演是怎么组织这个电影故事的?
我觉得95年的幽默和自嘲,如果被全盘忽视了,似乎也不太适宜。
石振邦自信前妻会来求复合,又被前妻甩了一巴掌;自以为可以教训小混混,结果被群殴了一场;装出气势汹汹去讨债,狠劲似乎还赶不上债主。
东北人有他们的缺点,有他们的眼泪和沉重,但是也有骨子里的幽默。
这块土地实在太难以生存了,漫漫长夜,不讲点笑话,何以为生?
他们的生活有残忍的一面,也有爽快达观的一面。
要是以为石振邦的一生,天天都沉浸在不痛快的液体里,我觉得这种解读有一点点过了。
实际上电影里一再说“日子怎么过,就这么过呗”就是他自己。
导演在95年运用组织了如此之多的笑点,目的就是不想让观众觉得这是苦情故事。
这是一群努力去苦日子里找体面要尊重的人,但是找不到、要不到,他们也有很多自我排解、自我肯定的方式。
比如石振邦在长城上又掷了一次瓶盖,自言自语说这事有戏;比如大芊芊敏锐找出石振邦藏起来的啤酒和起子(我觉得那个时刻石振邦心里超开心的)。
说这么多,并不表明我会矫枉过正到把电影定义为喜剧。
这部电影苍凉的本质是无法掩盖的。
前一篇影评里,我在打标题的时候,打到末尾几个字,犹豫到底是“亲情悲欢”还是“人生悲欢”?
想了想最后用了“亲情悲欢”。
因为电影本身还是大体围绕父女的意外相识、父女关系的逐渐确立而展开的。
这是电影的起源和发轫,就是一个中年男人如何收养一个小女孩。
这个无法否认。
但是电影它还是有意无意地展现了人生的分量。
我真的很想号召大家都来看看芊芊妈(王曼丽)和芊芊这对母女的故事。
特别是王曼丽临走前一夜,她去找石振邦交待女儿的事,她想和石振邦睡一次好稳固一下他照顾芊芊的心,她默默无言和石振邦抽着烟。
那场戏真的是绝了。
路过的大车呜呜隆隆,昏黄的车灯的光陆续从两个人脸上扫过,表情忽明忽暗如同人物纠结复杂的内心,大家都没什么大表情,但是这种时候又能有什么表情动作呢?
当时我想到的是《我与地坛》:无言是对的。
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还有芊芊。
虽然忽然变成大明星,于是不得不遮掩三叔的存在,这个情节实在过于刻意,但是电影里关于大芊芊的全部镜头语言我都很喜欢。
芊芊新的人生从大学入学启幕,提琴如水般展开了新的世界和新的规则。
“你杀死了我的父亲”,这句话使我感慨万端。
这句话不止是说芊芊,它可以说遍所有人的心路。
社会赋予人们新的权威和指令,一个人只有杀死ta精神上的父亲才能长大。
长大是告别旧的世界,长大是戕害幼时的自己,这些惨痛的代价使我们融入尖锐粗粝嘈杂的社会。
我曾痛哭着说再也不唱歌,但是我还是目无表情地唱了。
当我回望心中的那个小女孩,我究竟看见了什么?
大芊芊的眼泪顿时喷涌而出、泣不成声。
二、二刷后我修正的想法(主要是对于石振邦)一刷的时候我对石振邦的观察确实是不够细致,对他的心理把握得不准。
二刷后我注意到了,芊芊长大后,杨武告诉她,石头三叔小时候也被送过人,十几年后才回到自己家。
这是一条理解石振邦心理的重要线索。
我在前篇里说,不太明白他下决心去收养之前的心理。
如果有这个前提就什么都讲得通了。
石振邦有一个类似芊芊的童年,就是被自己母亲送了人,他救赎芊芊其实也是在救赎自己。
但是这么重要的逻辑线索,应该放到前面专门讲的,而不是放到那么后面随便一提。
所以他非常渴望家庭,渴望有妻子有儿女;结婚又离婚后,他又想收养。
所以前篇里我评价他善良,这个说法还是太浮于表面了。
他固然是很善良的,但是也是很孤独、渴望家庭、渴望付出爱和得到爱的。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这部电影的讨论热点,它究竟是单纯的家庭亲情片,还是石振邦的人生故事?
我觉得都说得通,都可以。
没有和稀泥,我真真切切的看法就是都有道理。
但是它之于我个人的意义,可能是亲情的方面多一点。
因为我和家人昨晚看完后,都觉得很不错,从路上到回到家一直在热烈讨论,给我们带来了很大乐趣。
我们都说我们是彼此的无价之宝。
看电影很重要,观影人自己的真实生活更重要。
影片欠债还钱影片中,张译饰演的石振邦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粗犷且有爱心的人物形象,充满 了温情和力量。
这是他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他演技 的一次挑战。
他将石振邦内心的挣扎、无奈以及最终 的坚定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感震撼。
此外,潘 斌龙和周韵等实力派演员也贡献了精彩的表演,他们 的角色个性鲜明,为这部电影增加了许多色彩。
电影从1995讲到2007,时间横跨12年,张大鹏不仅仅在拍一个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故事,他还把时代变迁拍出来了,比如职工下岗再就业,比如出国打工潮,比如东北经济的凋零……《无价之宝》这部电影是现实主义的,同时又伴有浪漫主义化的处理,在我看来它是一部厚重的泛着温情的现实主义佳作。
电影始终在探讨的一个主题是收养关系是否可以超越血缘关系制造的情感羁绊。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情感浓度的增加。
这部电影如同一个真实的生活寓言,它不仅呼唤出最纯粹的超越血缘关系的情感本源,还展示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的例子在电影中俯拾即是。
比如张译饰演的三叔石头和潘斌龙饰演的四五叔杨武之间。
从对话中可以了解到石头和杨武的前史,两人同是工厂职工时石头曾对杨武出以援手,杨武便对石头有感激之情,所以他才会在石头下岗再就业干上五金生意时毫不犹豫地追随了他。
两个人的性格互补,石头是内敛型的,不会表达,情感轻易不外露,而杨武则是有啥说啥直爽型的,且能屈能伸。
电影前半段两人落魄遭人追债时,被戏弄被侮辱最狠的角色通常是杨武,后半段他又穿插在石头和芊芊之间调和他们的关系。
可以说杨武对石头和芊芊随时随地的守护很难不打动我,即使他常常活动在电影的背景里,他也是那么的热情和真切。
张大鹏对电影的风格的把控非常不错,他摒弃了强烈戏剧冲突,让整部电影偏纪实和真实。
但在真实之外别出心裁设置了梦幻的超现实的部分。
我特别喜欢石头在街头起舞的那场戏。
他听着《蓝色多瑙河》,像《雨中曲》里的吉恩·凯利,突然舞动起来,从有声源音乐过渡到无声源,从客观音乐转到主观音乐,那一刻的他让我想到卓别林塑造的那些角色,起舞的时候他仿佛冲破了生活困境的束缚,置世事于无心,超形迹于尘外,化身成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
总之电影里有太多的细节值得回味了,真希望它能被更多观众看到和讨论,所以11月10号上映后大家赶紧去看吧。
01张大鹏,北京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此后拍了多年广告片,小有所成,今年带来了长片作品《无价之宝》。
影片讲述了东北下岗潮时期,一段悲喜交加的底层往事。
提起下岗潮作品,《钢的琴》(2010年)绕不过去,自然,今年的高口碑国剧《漫长的季节》也必须提及。
这两部相隔十多年的作品,实际串联起了关于下岗潮的正统叙事,即那段逝去的工厂岁月,无比美好,如今失落的一代,总想要逃离当下的苟且,回到旧梦里。
只不过在具体方式上,《钢的琴》是通过如实展现下岗工人的“技能”和“成果”,来重塑工人阶级的荣光;而《漫长的季节》是通过一桩陈年旧案,徐徐描画,勾勒出工人命运跌落的弧线。
相比之下,《无价之宝》并没有落入正统的窠臼之中。
对于那段泛着旧金属光泽的集体主义岁月,它并不怀念,也并不可渴望回去。
比起念旧,它对于时代变迁,抱有一种更为开放、也更为绝望的接受态度。
它想说的是,旧时代终将过去,新时代终将到来,但总有些人纵然被时代的车轮碾过,还能拖着断指、断腿,保有一点不变的信念。
之所以有如此差异,或许是因为,《钢的琴》《漫长的季节》都出自东北导演之手,他们镜头下的东北,再破败,再凛冽,也总是镶着金边儿;而在京籍导演张大鹏眼里,东北所承载的,是一个巨变的时空,一个抽离的舞台,当“故乡”滤镜卸掉后,比起黑土地、旧时代这些大问题,他更关心的是人情这样的小问题。
但就当工厂情节被淡化后,另一种胡同情节又升腾而起。
不难发现,片中主角石振邦(张译饰演),尽管操一口东北话,但他并不是陈桂林、王响这样的被时代所辜负的工人,而是一个地道的北京老炮儿,重情重义,有理有面儿。
他的自尊和自毁,都系于一体。
02影片故事开始于一笔罗圈账。
石振邦,绰号“石头”,下岗后靠经营五金店维生。
生意很差,入不敷出,又欠了债,于是和搭档杨武前去讨债。
到了人家,发现男人已跑,家徒四壁的屋子里,只剩下妻子和女儿。
女人拜托石头照顾女儿几天,好腾出身,偷渡到国外,挣钱还债,不想这一去,竟音信全无,于是女孩芊芊跟着石头、杨武回了家,三人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家庭。
看到此处,其实不难猜测,这个电影想要讲述什么。
它实际讲的是,下岗潮大背景下,当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拖垮,他们当初可供依赖的单位、家庭、人情,也通通解体后,人该如何撑下去。
而影片给出的答案,十分温情,那就是边缘人的相互取暖、相互慰藉,他们最终超越了血缘,结成了比血还浓的情感。
这是影片的一个侧面。
它呈现的是小情感,如何战胜了大时代。
正如影片不断运用平移镜头,扫过一整个破败的厂区,最终停在三人身上,仿佛在说,坍塌的大世界里,人仍能建筑起牢固的小世界。
但言及此处,我又不免心生疑虑。
如果影片只是想讲这样一个非血缘家庭的故事,那么“认爹”情节的反复出现,就几乎不可理喻。
为什么非要认爹呢?
如果“爸”这个字始终没说出口,片中女儿叫了一辈子“三叔”,可他们之间的感情却超越父女,这不才是更能体现影片表达的拍法吗?
叫一声“爸”,就那么重要?
03由此,我们可以进入影片的另一面。
我觉得这个电影在过分温情的背后,实际有着非常悲情的部分。
这份悲情就在于,它表面看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拯救的故事,但与此同时,它也在讲,这种拯救的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
因为时代对于人情的异化。
当集体主义的温梦破产,个体被迅速抛掷到一个奔涌袭来的商品社会时,换言之,当金钱替代了情义,成为人与人之间新的纽带的时候,那些仍然固守着旧价值的人,注定会被遗弃。
这个人,正是石头。
影片对他的塑造,也恰恰在于,他从不以金钱为尺度,来丈量人与人的关系。
而影片开场的罗圈账,正是体现——面对来讨债的人,石头信守承诺,从不赖账,但面对欠债人,他又狠不下心。
这一硬一软,说的是他的体面。
同理,若不是个重情义的人,石头也不会把芊芊一直养在身边。
而他冲到人贩子家,追回芊芊的情节,更是对于情义超越金钱的直观表述。
但就是这么个人,却在新时代面前,变得无能。
随着时间推移,他越来越孤独,刚有好感的女人离他而去,到异国谋生;死党杨武也跟上了时代步伐,做起生意,成了小老板;而多年后,当一个更为蛮横的资本时代来临时,名利场的游戏规则,也在迫使芊芊与他疏远……他成了一个旧时代的标本,跟不上潮流,也回不到过去。
而导演特意借《雨中曲》里的独舞,和《红气球》里人只能与气球为伴的影史经典场面,来烘托这份孤独,致敬这份孤独。
至于片尾热气球的飘远,则更像是一种只能如此的告别。
于是,由此再看“认父”的情节,那实际并不是简单地叫一声爸,而是一份认可,一句“值得”。
它实际在说,当“社会之父”的承诺破产了,当“家庭之父”也背弃了家庭,那个仍然信守承诺、有情有义的人,是不是值得以父之名,获得褒奖?
而这里的“父”,已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枚勋章。
但可惜的是,直到最后,石头也没能把它戴在胸前。
因为,时代猛如虎,痴人傻似猪。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更能明白“无价之宝”的真正含义。
那便是超越金钱规则的人与人的朴素情义。
它是人间的石头,平平无奇,却可永恒。
04应该讲,作为导演的跨行之作,《无价之宝》仍有欠缺之处。
今年跨行作品很多,至于跨行问题,会另撰文细述,这里暂且不表,只提最浅层的一点,就是跨行,势必会把原行业特质,带入到导演创作中。
就像《无价之宝》,能明显看到,张大鹏把广告片的经验,纳入到剧情片中。
体现在导演非常注重造型、调度以及配乐运用,而且整体视听,特别是前半段,都在追求一种节奏的“带感”和形象上的“造型”。
《无价之宝》帮助张大鹏重新回到了电影行业。
尽管我们总在说,电影已经大不如前,电影的时代过去了。
但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回来,包括此前已经12年没拍片的王子昭,带来了《二手杰作》,13年没执导筒的刘伽茵,带来了《不虚此行》,以及,毕业后就没拍过电影的张大鹏,此次带来了《无价之宝》。
那多少说明了,在一些人的眼中,电影仍是无价之宝。
《无价之宝》这个电影看完很复杂,不得不令人有所思忖。
你说它是喜剧,它确实承载了一个悲剧内核,但它绝不是悲剧,它有着如东北人一样的乐观精神,那种气候环境、社会环境都很险恶,但依然能保持乐观的幽默感。
瑕不掩瑜,我很喜欢这个电影,很像小时候偶然翻开爸爸的抽屉,里面有他和朋友一些出去玩时的照片,你从未见过那些照片,但定睛一看那些人老去的样子你都认识,也知道了爸爸也曾年轻过,那一代人也曾是自己。
《无价之宝》带给我的正是这样的感受,太阳底下无新事,你甚至知道那些事可能并不猎奇,但确实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就依然值得温存、铭记。
石振邦在电影中段的部分,在臆想中起舞,起舞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芊芊的身影,那是我认为全片最美好的镜头,我想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二的心流时刻。
社会动荡带来的不安定、个人意志的泯灭、对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那一刻似乎不存在了,只有对未来带着芊芊一起,守着一个家庭的憧憬。
后一段,芊芊长大之后考舞蹈学校,摇滚感十足的音乐伴随着她的起舞,很好地形成了一个互文,宣告着这个不羁的女孩芊芊,成年的生活正式开始,石头未曾实现的美好生活,在她身上得以完成,冲破了命运的桎梏。
我不知道这两段舞蹈是不是主创团队的刻意为之,但至少看到这两幕,着实感受到了一丝美意,像开在冰冻大地上的一支玫瑰,绽放得热烈而美艳。
也似乎是在寓意着这对父女间的关系,父亲面对生活的苦闷,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由盛转衰,女儿从小飘零,看似无依靠,反倒向死而生,顽强、乐观。
唯二的另外一部分,想必就是结尾的那场“热气球的意外”,那时的石头是无悔的,从热气球上纵身一跃,自然没什么美感,甚至有点滑稽,谁愿自己的性命在打松子的路上被热气球带走呢?
可不管结果怎样,他对于见到女儿芊芊还存有最后的一丝希望。
导演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片尾的他在芊芊的呼唤下手指微微一动,算是对观众的慰藉,这也是主创团队的一种悲悯,可现实往往如旧照片般“默默无闻”,一切美好定格在那个瞬间,还活着的人苦涩收场,遗憾满身。
我看评论有的朋友觉得剪辑比较跳跃,我倒觉得这正是本片的一种特点,故事大概在95年到07年左右的时间里来回切换,形式上给故事的平淡制造了一些悬念,父女关系的走向、石头的命运、“芸芸众生”们的后来之事,在跳跃的剪辑中找到故事自己的节奏,时间的对撞也营造了更强烈的冲突感。
《无价之宝》又是什么?
在故事中似乎没有特别明晰的答案,根据故事主线来看,可贵的亲情、珍爱的人、对“义”的执着或是对命运不公的反抗,都可以算是无价之宝。
在我看来,时间,对似水年华的追忆,我想更是无价的。
石头自然不是有效率地在“使用”他的生命,他心里的“气”让他做了一个个看似不那么聪明的决定,即便故事结尾他离开了,但他却从未从身边人的记忆里离开过。
个体生命的努力为活着而绽放的每一刻,是宇宙间的无价之宝,在曾经、当下、未来,总有一瞬的闪耀。
怀旧与复古令人感到安全,因为这样的内容更令人找到某种确定性,确定的事、确定的人,这样的故事也注定是被时间封印了的。
我们现在常说,“人往往就是活那么几个瞬间”,照片上的每个瞬间都是这样的吧。
如果生命能定格,睡梦中的起舞、从热气球上的跳跃,或者决定收养芊芊的瞬间,都是石头活着的时刻,我想这也是对亲情有执念的人幸福的时刻。
亲人并非一个职位等待填补,更像一种情绪需要被满足或释放。
只希望我们关于亲情的故事,都是幸福的故事,哪怕在时间中并不值得被记住,当下那一刻,我们爱与被爱,就是活着的时刻,就是我们的无价之宝。
通常来说,我对院线电影的容忍度还挺高的,原因在于预期管理做的好,在进电影院前就对要看的片子水准有个大概的判断,所以不容易破防。
然而《无价之宝》属实是给我看yue了,吓得我回到家赶紧连看了三集《问心》压惊。
翻拍电影水准下降可以理解,毕竟世易时移,国情也有所不同,可是把精华通通去掉,自作聪明地加了一堆糟粕进去,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就算抛开原版不谈,那也仍然是一坨排泄物级别的烂!
剧本问题最大,几个主角的人设可以说全面降级甚至是反转。
男主从表面凶狠内心善良的大叔变成了轴,拧巴,封建,大男子主义还自以为是的废柴;男二从憨直忠诚温柔的战友变成了油滑不靠谱的捧哏;女主更绝,直接变成了一个凉薄的自私鬼,还以为到最后会让她洗白或者悔悟的,诶,没有,就那么结束了,主打一个一以贯之,从一而终的坏;女二则是最莫名其妙的,莫名其妙地承担都没领证的男人的债务,莫名其妙地丢下女儿跑路,莫名其妙地回来又莫名其妙地去死,只留下莫名其妙的我在座位上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总之真的无法相信是同一个编剧写出了《我不是药神》,由于这两部电影的导演也都署名了编剧,一时让人不知道该怀疑是韩家女离开了文牧野就原形毕露,还是张大鹏拖累了韩家女。
考虑到文牧野在药神之后还有及格线之上的《奇迹笨小孩》,消费降级不算太过离谱;而《无价之宝》就是张大鹏履历上的第一部院线长片,所以导演跟编剧大概属于是王八碰上了绿豆,卧龙碰上了凤雏,须眉不让巾帼了。
其他剧情上数之不清的逻辑漏洞和刻意又卖弄的狗血,不知道是编剧还是导演的锅,也无所谓了,都懒得多说,随便举两个:男主和女二之间不知从何而起的诡异感情戏,看得人浑身不适;还有坐热气球在离地五米的高度摘松子的操作,我TM简直是被创飞了呀!
我这是在看《天使爱美丽》还是《大鱼》吗?
知道为啥你会从气球上掉下来摔个半身不遂吗,因为在底下接着你的不是玄彬啊!
至于剪辑上的各种前言不搭后语,一会儿写实一会儿文(chou)艺(feng)的飘忽风格,没有意义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细节……啊,一定是我今天进电影院迈错了先进的左脚,所以上天降下了这么一部电影来惩罚我!
真的,全片就只有郝蕾抽出去的那一巴掌最高光最响亮了,好希望那一巴掌是抽在这电影的主创脸上!
看完电影后,深深佩服导演张大鹏镜头功力,更意外张译竟然能在一部电影中塑造出这么复杂立体、真实感极强的人物。
后来才知道,张译不止是出演,而且融入了很多自己的亲身经历,难怪会有这么强烈扑面而来的真实感。
或许《无价之宝》之于张译的意义就像《你好,李焕英》之于贾玲。
电影前半段聚焦于1995年,芊芊和石头(张译)以及杨武(潘斌龙)结缘的故事。
导演用很多细节和微妙的镜头,展现出了90年代东北的风土人情,就像我们身边的人真实经历的故事,在《无价之宝》发生的时代,在那年的东北下岗潮,石头、杨武、芊芊生母等人,都淹没在了时代的洪流,人生轨迹急转直下。
正因此,芊芊生母抛下女儿才格外有说服力,女儿跟着她只会更加艰苦。
而石头刚刚和妻子离婚,没有孩子一直是他的遗憾,而芊芊的出现,赋予了他人生新一层含义。
石头是个面冷心热、重情轻利、爱憎分明的人。
他对善意涌泉相报,甚至愿意砸锅卖铁为芊芊生母寻求只聊;他对恶意睚眦必报,谁伤害了芊芊,他出手果决,毫不手软。
芊芊于他而言,原本只是偿还债务的抵押物,数日相处,他对这个小女孩有了牵挂,但仅仅是牵挂,还不足以让他收养这个孩子。
这很现实,收养孩子并非小事,其成本之高不可估量,尤其对于石头当时的处境。
促使石头收养芊芊,是因为她二舅爷转手把孩子卖了。
尤其是石头无法联系到芊芊生母后,他终于意识到,这个世界不会有比他对这个孩子更好的人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给这个孩子更好的人生。
石头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芊芊成为自己的家人。
从此,石头和杨武几乎把芊芊当亲闺女一样疼爱。
何为“无价之宝”,是张译最宠的孩子,正因价值不可估量,投入才不计成本。
石头的爱是伟大的,他想给孩子上户口,想让孩子接受正规教育,想让孩子完成舞蹈梦想,甚至怕自己耽误孩子的事业而断绝往来。
他并不想拴住芊芊,而是想将芊芊托举到更好的世界。
而石振邦有个执念,那就是想听芊芊叫一声“爸”,这个桥段放在其他电影里,会是个比较俗套的桥段,但放在本片中,却无比贴合,甚至非常真实!
芊芊有过三次被“抛弃”的经历,一次是被妈妈抛弃,一次是被养父石头抛弃,一次被亲戚卖给别人家,即便石头及时救回了芊芊,这些经历促使芊芊成为了一个极其没有安全感的人。
至此,你会发现导演并不是为了拍亲情而拍,而是塑造了石头和芊芊两个向往亲情的真人,让他们相遇,之后一切的故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样子。
小演员太过可爱,小芊芊对石头的依恋很明显,可长大后,你会发现石头与芊芊的父女关系中,芊芊更占据主导地位。
即便石头和杨武这两位养父对芊芊掏心掏肺,他们也不能立刻缓解芊芊那种对交心的恐惧,这种恐惧的外化表现就是,芊芊不肯叫石头爸爸。
即便芊芊那么在意这个养父,石头爱喝酒抽烟,芊芊不会软语温言地劝,而是冷冷地说,要是石头喝死了,她依旧是个孤儿,这种冷冰冰的关系属于一种自我保护。
这就是原生家庭阴影强烈的姑娘,对于亲情的严苛审视,而石头的父爱是那么炽烈……也正因此,石头与芊芊的父女情才那么真挚又那么遗憾,他们明明互相救赎了彼此,那一声“爸爸”却来得太迟。
不过影片到最后,那声“爸爸”与我而言,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张译演绎出了一种真挚而伟大的父女情。
石头没有用爱拴住芊芊,芊芊不是他的附属品,她只属于她自己,而石头则永远成为了芊芊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环。
两个“无家之人”携手走过一段人生旅程,成为了彼此的“无价之宝”。
⚠️涉及剧透较多!!!!!!!!
⚠️涉及剧透较多!!!!!!!
⚠️涉及剧透较多!!!!!!!!
———————————————-《无价之宝》可以说是2023年末最温暖治愈的现实主义佳作了,张大鹏导演非常独特的将毫无血缘关系的三人通过一系列阴差阳错的事件,意外组成了一个“三口之家”。
海报1995年的东北,下岗潮,时代动荡。
经营着一家五金店的石振邦因为借钱被人追讨,导致家庭破灭。
好不容易找到了欠债人,不料欠债人早已逃之夭夭,留下一对手足无措的母女。
殊不知,他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
欠债人的老婆王曼丽,为了还清丈夫的债款,无奈把女儿托付给了自己的二爷,打算出国去挣钱。
二爷来接孩子前,石振邦照顾了孩子三天,但就是这三天,让他沉闷的生活,渐渐地迎来了阳光。
也是第一次对于小芊芊产生了保护欲,想让孩子能过生上正常的生活。
爱与被爱都是无价的,有人弃我如杂草,有人惜我如珍宝。
从陌生到熟悉,从最初吓唬小女孩要把她送往孤儿院,到最后想尽方法争取她的监护权。
张译非常精彩的诠释了一位血气方刚的父亲形象,尽管这位父亲到生命尽头都没能听到女儿叫一声爸爸,但他仍用最无私的爱去保护着女孩,不惜为她入狱,保全她的事业。
在临终的病床前,女孩终于突破心理多年来的枷锁,沉重地喊了声:“爸爸。
”无血缘的父女互相救赎,在最后这一刻,用人间的真情实感带给观者一份生活上的治愈。
导演在影片中的舞曲和声音配乐都很好地推动了情节展现。
尤其是张译跳的一段“雨中曲”,让那些原本沉闷的、日常的生活有了新的开始和转折。
尤其是在这段“雨中曲”的结尾处,张译拿着的气球带着他飞起后爆破,这似乎也是预示着主角最后的命运走向。
虽有点黑色幽默般的表达,但能让观众在沉闷的故事中,获得些许的快乐和喜悦。
在得知孩子被二爷卖给夜总会唱歌时,他不顾一切地冲到二爷家里,把朝思暮想的小芊芊从夜总会抢救出来。
至此,他开始拼劲全力地抚养小芊芊,想尽各种办法要获得孩子的监护权,好让小芊芊可以上学。
他把小芊芊当成亲生女儿一样对待,给她请老师教她跳舞,送她去北京参加舞蹈学院考试,把小芊芊培养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而当小芊芊遇到危险时,他能够牺牲自己,就算去坐牢,也要保全小芊芊的事业。
在小芊芊面前,他永远是开心快乐的。
他隐姓埋名地在小芊芊的世界里,用最纯粹情感本源的呼唤,为小芊芊扛起了一个家,也扛起了小芊芊的未来。
在对于石振邦这个角色的塑造,张译在首映礼分享让我更洞悉他对人物的思考。
“很难想象,如果石振邦这颗石头没有遇见小芊芊和四五叔,他将会变成一颗怎么样的石头?
”是啊,我们每个人就像一颗石头一样,在茫茫人海中,都是那么的平凡和不起眼。
但是,当我们在生命的漫漫长河中,总会逐步找到自己的发光点。
就如影片中的石振邦那样,他成为了小芊芊的救赎,成为了一颗有价值、有温度、又柔软的石头。
今夜如往常一样,照亮黑夜的是霓虹,独自走进电影院的原因有很多。
看完这部褒贬不一的电影,却只剩下喜欢。
很多观众觉得剧情荒诞,好似幻梦,但我不想聊剧情,我喜欢的是这部电影的演员,电影里每一个角色仿佛都在说,人与心中的锦绣总是平行线,每一个现实又告诉我,我们有一样无价之宝可使平行线交汇。
穿越每一个演员的故事,这场梦不再荒诞,而是照进现实。
要说哪位演员如今最是炙手可热,当之无愧是我译哥,作为演员界的一股清流,无绯闻不炒作,以出色的演技成为业内最受欢迎的男主演。
他与那些短暂的新星相比,已像一株参天大树,静静地伫立在演员的殿堂上。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专注才能让他如今将心中的锦绣肆意书写。
张译一定给予了其他默默无闻的演员们将梦想照进现实的信心和勇气。
而同样让我喜欢的还有潘斌龙,我想多说说潘斌龙。
电影中潘斌龙有了孩子在酒席上庆祝时,张译强颜欢笑在台下,一种宿命感骤然升起,在《我就是演员3》中,获得总冠军的潘斌龙,第一期就饰演了电影《亲爱的》韩德忠一角,曾经的张译和潘斌龙,都在“互助组”的聚会上演绎了悲喜交加,两个“韩德忠”的命运在这部《无价之宝》中交汇,潘斌龙演的是喜,张译是悲。
他们来到了家徒四壁的欠债人曼丽家里,本来双方都是火药味十足。
一方气势逼人,另外一方假装强势,剑拔弩张。
但当潘斌龙拿出饺子那一刻,气氛已经有所缓和,卫生间的水管爆了,潘斌龙一句你家有钳子没有,一下就卸下了全部人的伪装,这里的处理让淡淡的喜剧冲散了破败房屋里的阴霾,每个人都会有被生活击垮的那一瞬间,但又留有让你挣扎的余地,潘斌龙把这种余地表现的恰到好处。
潘斌龙在很多作品作品里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如无名之辈中,两个毛贼逃到一户人家中,这里住着一个出过车祸,只有脑袋能动的姑娘(任素汐)。
两个四肢健全的大老爷们,却被一个高位截瘫的女孩威胁、下命令,耍得团团转。
眼镜一直在装横,拿“不听话就干掉你”威胁马嘉琪,没想到这个姑娘一心求死,比他还横,噎得眼镜说不出话。
潘斌龙则是全程认怂,这边哀求眼镜,那边哀求嘉琪,两人剑拔弩张的气氛,在他扎起围裙下厨做饭后开始融洽起来,他总是能点燃那种绝望境地下向阳而生的一丝火光。
这可能跟潘斌龙的经历有关,潘斌龙,是冯巩的学生,相声大专班出身,“爱笑会议室”早期成员之一,浑身贴满了喜剧演员的标签。
后来进军大银幕,在喜剧片里抛头露面,但一直没红。
很多电影里都有他这张有点像黄渤的脸:扮丑、搞怪、装怂……用尽方法胳肢观众。
虽然一直贴着“尬笑”的标签,但他好像从未放弃过,一边当小品演员,一边陆续出演了多部影视剧中的小角色,在漫长的配角生涯中,磨炼出了精湛的演技,也是因为演的足够多,无论跟多优秀的演员在一起,他的表演都能“接得住”。
也许这段经历就是潘斌龙的“无价之宝”。
在《无价之宝》中,潘斌龙很好的表演了“喜”,小人物的喜想演的自然却不简单,在这部电影中,他总是那么的自如,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他非常写实的完成了角色的塑造。
正是潘斌龙的“松”,衬托出张译的“紧”,如果说张译的“雨中曲”是这部电影的“魂”,潘斌龙那种看似随意实则拿捏的表演就是这部电影的“灵”。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最后一段,潘斌龙不小心放飞了站在热气球上的张译,这段表演非常浪漫,如果是普通人看到这一幕肯定急的跳脚,潘斌龙边哭边追却还能让观众觉得轻松,正是这种衬托,才让我们觉得张译那一刻的释然与自由无比真实。
在《我就是演员3》获得总冠军的晚上,潘斌龙发表了长文表达感想,他说“我可能是讨论度最低的演员,就这么“爹爹撞撞”闯进了决赛。
他太适合演爹了,张译对芊芊的爱看是小心翼翼却又明目张胆,而潘斌龙对芊芊的爱,看似明目张胆却又有种出师无名的“成全”。
在因《无名之辈》获得最佳男配角后的潘斌龙,终于渐渐到了事业的高峰期,看了下潘斌龙还未上映的作品,真的很让人感动又羡慕。
他终于也在十几年后,开始书写自己心中的绣锦。
人只有在想说自己的时候才会说其他,月亮很亮,亮也没用,没用也亮。
总有人在暗处发着光,在无人在意的瞬间,照亮黑夜。
愿你心中的锦绣,常亮。
当晚的月亮,送你送她。
你睡了,我给你说:月亮很亮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