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觅一知己,相逢易,难别离,孤雁只飞,声残徒悲啼,梧桐落尽凄满地,寒风起,何处栖?
青山映水情依依,蝶恋花,相嬉戏,往事如昔,怎堪无归期?
奈何春水东流去,梦一场,心已灰。
一如往昔,我依然不想把重点放在影片的剧情上,自然也无意发扬劳动模范的精神去做相关的剧透工作,所以还请大家自行观影。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基于人们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知音。
这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更为深刻,更为难舍,看上去也更为极端。
此处可能会有意见不同的仁兄跳出来喊一声,这是一个千里马遇伯乐的造星故事。
我无意对此争辩,只能说角度有所不同。
自古而今,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便流传于世,于文人骚客而言乃是一桩美谈,但大多数人听起来却更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毕竟人们能遇到知音的概率实在不高。
对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创作者们——而言,如果说生活是一望无际的海洋,那自己则是其中的一叶孤舟,孤独且无所依附。
古往今来,能真正全面的表达自己的实在不多。
人们可以就某个方面进行表述,却无法苛求全无遗漏,更遑论有人能够超越沟通表达的繁琐过程而懂得完全的自己。
这在现实当中实在是已经大大的超越了顶级偖侈品的范畴,说是凤毛麟角也实在不算夸张。
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的表达来获得他人的赞赏、认同,却无法奢求真正的懂得。
所谓知音,其实就是这世界上并存的另一个自己,很像是一个镜像。
但这个镜像不同于物理成像,更不是双胞胎。
他与外形、年龄、性别都不相干。
他是灵魂的镜像,是这世界上唯一懂得完全的你的人,因为他就是你。
知音千古难寻,但一旦相遇,只需一眼,便是万年。
比如伯牙子期,又比如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
这类情感说起来有些很有些魔幻主意色彩,好像一个人照镜子一样。
这个比喻是不完全的,但却比较形象具体,也更方便理解。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坚不可摧,面对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压力,他们有过争吵,有过不忿,可无论事情怎样糟糕他们却从未想过放弃彼此。
很多人会把这归功于伟大的爱情,如果一定要这么说,那他们之间应该属于伟大爱情的2.0版。
这个升级版本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段感情的根基,在于他们懂得彼此,在于他们是彼此的另一个自己。
人们在心情极度糟糕的时候,偶尔会产生厌弃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想要摆脱这种情绪很显然自我毁灭是不现实的,人们能做的只有努力的完善自己,把自己活成想要活成的样子。
这就是他们坚固爱情的秘密。
相信看到这里,有些仁兄已经明白了。
明白的仁兄可以跳过,还没有太明白的仁兄请往下看。
这类高山流水之情的玄妙之处在于彼此相知,说的更简单一点,是两人各自拥有一个灵魂的A、B两个镜像,也就是几近于拥有同一个灵魂。
人们在自我厌弃的时候可以打碎镜子来获得暂时的逃避,但却不可能因此打碎世界上所有的镜子,更不可能改变镜面成像的光学原理。
对此,尚有理智的人们会去选择改变现状和完善自我。
所以,对于拥有镜像灵魂的两个人来说,逃避和放弃是永远不会存在的。
但如果真的想要放弃,就只有自我毁灭一途可选。
这就好比在只有一块蛋糕的情况下,你不能既想吃掉,又想留着它。
同理,一个人不能既想死亡,又想活下去。
这是一个哲学同一律的问题,没有人能够超脱其外。
很可惜,影片当中的这位经纪人并不知道这个秘密。
对于这类已经找到另一自我的人来讲,一旦失去,会比尚在孤独中奋进的人们更加孤独。
但请你相信,这绝不仅仅是孤独×2这样简单的数学题,也许你该乘以孤独的正无穷次方。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并不是从未得到,而是在得到之后,在已经习惯这样的存在之后,再被无情的剥夺。
此时的感觉无异于世界的崩塌,孤舟的翻覆。
而被留下来的那一个,会觉得还不如从未得到过的好。
因为那时的自己尚可以容忍他人的不解,也可以自我安慰说,世人皆孤独。
然而此时的自己却连找借口进行自我安慰的资格都没有了,此般痛苦实在是非常人可以承受。
十年前,我遇到了那个自己,这是一份莫大的幸运,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得见的奇遇。
想想看,无论在任何时候,你只要抬头仰望天空,都会想起在这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还有另一个你,不需要解释,不需要语言,都始终懂你并对你微笑。
今观影留书,作此文,聊表纪念。
高山流水,永以为记。
一个明星的诞生系列-2018版
黑暗的彼方看完2018版的《A star is born》,我有很多感想,一个80多年前的故事框架,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与深意,不过最原初那份为爱而牺牲的情感却不曾褪色,甚至历久弥新,我觉得这一定是有道理的。
无论是1937和1954的好莱坞,还是1976与2018的摇滚乐坛,无论是奥斯卡还是格莱美,遍历世间种种,唯有爱情是穿破人性阴霾的光束。
这部电影,这个系列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不会因为时代而烂俗的,有人称gaga这版的《一个明星的诞生》是当代经典,是,也不是。
这个系列电影的故事与框架从未脱离第一部留下的那个有些粗糙却绝不简陋的剧情,所以这份经典其实早就开始了,不过2018年这个版本也在像前辈一样,在保留情感的内核与真正感人的标志性桥段之外,也加入了大量让整部电影独特,焕然一新的元素。
如果这是你第一次看《一个明星的诞生》,那我毫不怀疑它会成为你心目中经典的爱情电影。
1.这是一个明星的诞生从未有人喜欢过我的长相,于是我改换自己的容妆,贴上眉毛,染黑头发,唱别人的歌。
这是ally的生活,如同所有有些才艺的女孩子一样,她有着自己的梦想,不过现实冷酷,又在意别人眼光,她大多时候只能自己歌唱。
而让明星诞生,只需要一个契机。
酒馆中的惊鸿一瞥,让如日中天的摇滚乐手梅恩欣赏起了这个并不自信的女孩,他所做的,只是在背后轻轻地推她一下,或者只用让ally相信自己。
就是如此简单,他用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为担保,让一个平凡而有天赋的女孩暴露在镁光灯之下,粉丝欢呼,音乐公司也纷至沓来,之后所有的一切都是顺水推舟,无论是唱片,演唱会,甚至是音乐的荣耀格莱美奖,都不过是这场成名之路上附属品。
然而,这部电影,这个系列,虽然以明星诞生为名,却从来都是讲这场成名背后的另一个故事。
2.这是另一个明星的消陨诺曼梅恩,诺曼,梅恩,这个角色不像ally一样有着全新的名字,他依旧继承着最早版本的设定,就像是他将逐渐走向的结局一样,他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辉煌。
也与前作完全相似,酗酒,吸毒,摇滚的生涯似乎不能缺少疯狂,而除此之外,逐渐丧失的听力也让他内心愁苦,日复一日用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的神经。
他遇上了一个奇迹般的女人,她有着令人羡慕的歌喉,梅恩用自己的能力引荐她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然而这些并不能阻止他已经逐渐下滑的生涯,爱人的功成名就,和自己逐日凄惨的处境,让他内心那份骄傲无处安放,他不止一次地试图去戒断自己的酒瘾和毒瘾,然而这些病症的源头来自内心,他明明有了爱人,但是那份落差却让他更加寂寞。
我们在影片中见证了梅恩逐渐的堕落,这个版本的梅恩因为有着病痛的折磨,所以会显得更加的痛苦,他记不起来很多事情,也无法追上ally的脚步,在ally登上格莱美领奖台的那一瞬间,被抛下的他真正地绝望了。
谁曾料到,他们之间,曾有一份让世间所有人都羡慕的爱情。
3.这是一段纯粹而简单的爱情这是一段如此美好的相遇啊,你说梅恩笨拙吧,偏生他又是如此痴情而体贴地笨拙,用冰冻豆子缠在ally受伤的拳头上,然后ally挥着像个外星人的手清唱自己的歌曲。
背后就是一个超市,而停车场里只有他们两人,这不同于梅恩平日习惯的万众瞩目或是灯红酒绿,这份清澈的声音,大概他已很久未曾听闻。
带着一个女孩,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不仅仅指让她坐上了私人飞机,也不仅仅是让她来到了后台,甚至让她在人潮的面前放声歌唱,视频传到youtube上都不算。
让她看到更大的世界,其实是给她一个舞台,同时给她一个更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让你知道自己不属于平庸的生活,那份梦想,让你知道你如此自由,可以只做你自己。
于是他用吉他的琴弦,卷成了一枚戒指,套在了她的手上,你会娶她么?
你会娶他么?
是的,我愿意,是的我愿意。
就是这样简单,一份甜腻却简单的爱情,并不用那些“相爱直到死去”的诺言,而没有这份承诺,大概是ally对这份简单的婚礼最后悔的地方了。
4.这也是一场坠入深渊的旅程他曾说过,你很美,你的美丽不可置疑。
ally跟着梅恩走过了那么多巡演,慢慢的,他成为了背景,甚至他发现,ally成为了他望尘莫及的存在。
他突然有了嫉妒,梅恩突然发现,他有些不认识现在这个ally了。
她染黄了头发,唱着劲歌跳着热舞,这还是他认识的那个ally么?
这个ally,她被提名了三项格莱美奖,而这也许是他曾幻想过的荣耀,对她来说,一切都这么轻而易举。
可是谁还记得我,谁还记得那个曾经受万人欢呼的身影,现在他成为了一个背景牌,成为了一个听力不好,酗酒嗑药的瘾君子。
梅恩的爱与恨,最后变成那句“你很丑。
”他后悔莫及,然而那句话是他内心黑暗的呐喊,他一步踏入了深渊,这伤害便留下了永久不可消磨的疤痕。
Shallow这首歌很美,然而歌词却是彷徨又令人心酸的,男女的对唱,各自道出对方的无所适从,梅恩内心无法被填满的空虚,ally陷入这个现代明星世界的迷茫都一览无遗。
两人都在追寻着一些改变,却也会畏惧那个不熟悉的自己与对方。
我们坠入永不见底的深渊,而那个我们曾驻足过的浅滩,已离我们万丈之远。
5.为了这份爱,我要成全你的自由他醒了,他记起了他曾经希望ally成为的那个人。
梅恩曾经说,ally是漂亮的,别人所批判的鼻子,他觉得是美丽的。
ally应该不受任何流言蜚语的影响,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然而,现在的梅恩,又如何能让ally放心呢?
他还是曾经那个温柔体贴地梅恩么?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把他视作一个在格莱美奖舞台上尿尿的跳梁小丑,是不是所有人都觉得他会随时拿起酒杯,再次言行不端,这样的自己,已经无法再一分一毫帮助ally了,反倒成为了她前进生涯中的一个累赘。
可是ally是爱她的,她会为了梅恩做任何事情。
梅恩自然也是爱ally的,他也会做任何事情。
梅恩的自杀,在四个版本中,独树一帜,不同于最早两个版本中的跳入海洋的艺术气质,也不同于开车驶向远方那种狂野的落幕,他静静地在自己的家中,把自己吊死。
在他初遇ally的酒馆外墙,就是几个上吊的绳结,不知那是否预示了些什么。
终结生命之前,他喂了自家的狗,1976年亦是如此。
终结生命之前,他把自己的帽子放下,那是他曾经辉煌的记忆,现在,已经不再重要了。
6.请让我再看你一眼初见,与临终,都让我多看一眼,一个是想念,一个是诀别。
这两句,是这个系列未曾更改的桥段,也是对于这份情感最朴素的写照。
我倒是觉得,这句话非常地撩人,为什么明明可以见千面万面,又非要抓这一时半刻,只多看这一眼呢?
7.其余种种gaga身边那个亚洲小哥(也许是亚洲人吧),是这个系列里一直陪伴女主的一个固定角色,我一直在想,那个人是否也一直在暗中喜欢着女主呢?
男主的名字虽然一直和最初版有一致性,女主ally这次倒是大变样,完全摒弃了之前三个版本里面莱斯特的名字。
洗澡时的化妆,和1976年版本中的场景相似,是个有趣的桥段。
颁奖仪式也是四个版本都有的,前两个版本是奥斯卡,都是男主冲上去发表宣言然后抬手打到了女主,后两个版本都是格莱美,不过尿裤子倒是第一回。
结婚仪式也是四个版本都有的,前两个版本基本一样,都是在警局里,结婚完之后还有犯人鼓掌,第三版貌似是在一个政府建筑前的一个很简略的婚礼,这一版的黑人婚礼...倒真是新奇。
2018版因为和1976版都是摇滚明星,所以整体剧情脉络比较相似,比如,都有床戏。
两人结婚后的蜜月第一次在这个系列电影中消失,有些遗憾,因为1937和1976年两个蜜月片段都是影片中比较出彩的部分。
gaga染完头发以后,有些镜头超级像寡姐的。
这是一个明星的诞生这是另一个明星的消陨这是一段纯粹而简单的爱情这也是一场坠入深渊的旅程然而呐为了这份爱为了这份爱我要成全你的自由初见之面临别之前请让我再看你一眼希望你今生不再捂住双眼即便眼含泪光也依旧能穿透黑暗看向彼方。
其它版本传送门1937版影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645298/&dt_dapp=11954版影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671797/&dt_dapp=11976版影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673658/&dt_dapp=1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故事题材之一,纯粹的爱情戏剧在当今的好莱坞主流制作中几乎已经绝种了——而仅仅在二三十年前,这还是收割票房和人气,甚至是通往奥斯卡的重要选择之一——梅格·瑞恩和汤姆·汉克斯,朱莉娅·罗伯茨和理查·基尔,《英国病人》《莎翁情史》,和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但到了现在,比起塑造真实可信的感情和富有激情的人物关系,电影制作者们似乎更加倾心于撒狗血和画外脑补。
部分原因,自然是由于好剧本的缺乏,而另一个原因,似乎可以追溯到第四波女权活动对保守和传统的浪漫爱情戏剧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存在着片面化的,从形式到内容的反对与抨击。
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的自我赋权一定要与爱情相悖。
2018版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从好莱坞的自我剖析,到更为重视人性本质的现代化处理,这本身也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属性。
有趣的是,就像54版是37版的直接翻拍一样,18版就像是76版的直接翻拍——除了结局的处理不同,整部电影就像是套上滤镜一样格外精致。
尽管这是布莱德利·库珀的导演处女作,但在资深编剧艾瑞克·罗斯(《本杰明巴顿奇事》),以及传奇摄影马修·利巴提克(《冲出康普顿》)的帮助下,《一个明星的诞生》有着罕见的成熟质感,和强烈的原始力量。
虽然制作规模与《爱乐之城》类似,但《一个明星的诞生》显然是一部更加精美的,也能够被现在的好莱坞复制的电影作品——并不是典型的作者型独立电影——既有着非常的商业潜力,也不缺乏真正的艺术性。
从根本上说,《一个明星的诞生》其实象征着传统爱情电影的复兴与演化。
向那个曾经钟爱于此,但现在又无从下手的好莱坞,给出了一个优秀的答案。
与刚刚重生的《神秘博士》类似,《一个明星的诞生》也有着漫长的(男性)历史:从1937年的珍妮·盖诺/弗雷德里克·马奇版本,1954年的朱迪·嘉兰/詹姆斯·梅森版本,到1976年的芭芭拉·史翠珊 /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版本,再到现在的Lady GaGa/布莱德利·库珀版本,能够清楚地看到不同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记。
而崛起与毁灭的双螺旋故事之经典,甚至在《艺术家》《爱乐之城》中也能发现明显的参考。
尽管可以追溯到1932年,但18版的《一个明星的诞生》在观感和气氛都很自然:在狂热和令人窒息的同时,也有着精致和亲密的时刻。
尽管设定在当下,但18版在精神上与76版几乎一致,依旧是一部复杂和复古的70年代戏剧,围绕着两位明星之间的情感和命运缠结而自然流动:一个走在自我毁灭道路上的摇滚明星,一个天才而又天真的年轻歌手——当她的事业慢慢起飞时,他也一步步慢慢崩溃——浮华转瞬即逝,就是这部悲喜剧的基本概念。
而18版在这一基础上更近一步,将这种传统的浪漫戏剧变成了一种源于内心深处的主动体验,通过表演上令人意外的深度,为复杂的故事本身带来了更高的可信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布莱德利·库珀的处理。
在过去数年中,他逐渐将事业重心转向银幕之后,这显然也为他积攒了不少经验。
在《一个明星的诞生》中,观众能够很好地体会到他在捕捉细腻情感上的耐心,而这种专注和热情,也明显感染到了Lady Gaga。
尽管这并不是她首次触电,但带有部分自传性质的角色设定,很好地激发了她的表演才能,也从未让她的明星气质妨碍了角色。
比起《美国恐怖故事》中不痛不痒的出演,《一个明星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她也能够胜任和展示出角色的内在层次。
好莱坞在对摇滚世界的描写上似乎一直不得要领(比如汤姆·克鲁斯的《摇滚年代》),但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在今年发生改变:除了以爱情故事贯穿始终的《一个明星的诞生》,还有另一部非常有潜力的摇滚题材电影,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默丘里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
就前者而言,18版弥补了76版在舞台气质上的不足,也很好地平衡了新老好莱坞在同一个题材上的不同侧重。
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些不足的话,那就是富有诗意和浪漫气质的画面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故事的忧郁气质,也让结局的到来显得有些缺乏力量。
但布莱德利·库珀令人信服的表演,为电影中的“好莱坞”增加了赤裸裸的人性和真实感。
最终,《一个明星的诞生》也就不单纯是传统戏剧形式的一次回归,而是提醒了好莱坞,应当对电影拥有怎样的热情。
He can sing and he's famous she can sing too but she's nobodythey met he made her sing in public oh they love her oh HE loves her oh she loves him backoh no but he's an alcoholic :(she releases an album YAS she is a hitoh no his drinking problem gets worsethey are getting married!!!oh no the evil manager wants her to dye her hair blonde no she wants to stay herself but she's okay with dying her hair red?omg she is nominated for 3 grammies!*gasp* he calls her ugly but she's going to forgive him oh no did i tell you he gets high too omg she wins the grammy!no no he embarrasses her at the grammys okay that's it he is going to rehab okay i think he's sober now the evil manager says he's a burden okay she's at the concert oh no is he going to kill himself *gasp* okay i think he killed himself :(she's sad :(she sings the song he wrote her the end -______- that's 2 hours of my life I will never get back
(2022.5.26重温)Ally&Jack男女主真的都很爱对方,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是相遇,是连结,是理解,是信仰,是希望,是精神寄托,是相伴和共生。
这次重温对于影片中每首歌的基调和歌词含义有了比第一遍看时更深的理解。
【曲1】结尾I'll never love again:男主是因为爱上女主不会再爱其他人为女主而作的歌,应该是只写了副歌部分;女主在吊唁男主的演唱会上,歌词主歌部分加入了自己对于男主突然离去却没能好好告别的伤痛,男主走后她不会再爱。
这首歌是男女主的天合之作。
我听的每一遍都很戳心。
从看影片之前的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我就很受触动。
【曲2】Shallow:这首歌是女主的demo,男主改编,在男主的演唱会上第一次邀请女主一起同台合唱这首歌。
也是女主演唱生涯的开始,应该说女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男主,她的成就离不开男主,不仅从外界的演艺生涯来看,也从写歌的内在灵感来源来看。
两人互相成就。
|首次演唱这首歌是充满激情和热恋中的慢慢爱意,副歌的“far from the shallow now"歌词中透露着两人逐渐沉沦。
|而在女主成名后的演唱会上,也就是男主离世的那天,本应到场的合唱变成只有女主一人的独唱,这次的演唱“far from the shallow now”仿佛在预示着两人渐行渐远,听出了伤感。
【曲3】Always remember us this way:犹记得2019年复活节放假去意大利西班牙旅游,登顶米兰大教堂后听到下面广场远方传来有人在唱我爱的这首,赶紧绕着楼梯冲下去看,是位外国小姐姐在弹唱,围了很多人,说时迟那时快拿起手机开始录,边录边唱,落日时分,逆光下小姐姐的金发闪闪发光,那个画面那个角落那个温度那个嗓音时隔三年至今难忘。
❤我发布了Ins快拍,留下我与小姐姐在米兰大教堂落日中的和声。
当时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听到这几首非常喜欢的Gaga的歌,虽然电影没有期待的好,剧情一般,还是很感动。
此影片两大音乐才子强强联合,增分不少,Bradley Cooper和Gaga贡献的影片很大一部分的音乐力量。
第一次看是失恋的时候,现在看是热恋中,完全不一样的心境,不一样的感受和理解。
每次听到这几首歌就能想到在英国留学的日子,曼城的街角,apartment的楼道和电梯(我喜欢唱歌的地方哈哈),自习室,club蹦迪,以及欧洲的几个国家。
这部电影和里面的歌曲已经成为我的一个印记和象征。
一个明星的诞生 (2018)7.42018 / 美国 / 剧情 爱情 音乐 / 布莱德利·库珀 / Lady Gaga 布莱德利·库珀
一个明星的诞生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到内核只一个男孩遇到了一个对他来说闪闪发光的女孩。
他爱上了她的清澈的天赋,爱上了她倾述,爱上了她与这个名利场相悖的真实。
但是这位女孩非但没有成为他无助生活的解药,却最终成为了他的毒药。
她开始站在了聚光灯之下,开始诠释着不真实的自己,开始了对自己的不忠。
她深深的爱着他,他却成了她的绊脚石,他深深的爱着她,但她渐行渐远,成为了他心中丑陋的样子。
酒和药让他短暂的脱离现实,但时过境迁的生活,拖着男孩对这个世界妥协,但他已经无法接受改变,男孩以对他来说最合适但对世人来说最孤独的方式谢幕,因为孤独会使人软弱。
电影开始于一个颓圮嘈杂的舞台,一个连主角都没有聚焦的镜头。
Jack是一名歌手,一名很符合普世价观的摇滚歌手,贴着酗酒和毒品的标签。
也正因为Jack酗酒,平稳铺垫的女主角Ally从酒吧进入了Jack的生活和整个故事的核心中。
在这个酒吧中,Ally唱了一首Jack父亲最喜欢的蓝调曲风:《玫瑰人生》。
这一出相逢的场景中,Cooper很好的诠释出了一位内心情感复杂的角色在遇到情绪极大起伏后出现的片刻空白。
相比之下,酒保台词设定的大起大落和表演的情绪平稳形成落差而造成尴尬。
针对这一幕的后续衔接,在两个小时的故事叙述中设定中,Cooper很巧妙的加入了一段心里戏去取代迷妹见到偶像之后立即草粉的高潮戏。
在心里戏的设定中,Jack和Alley在第一次见面后聊了一整个晚上,他们聊天南地北,聊原创音乐,聊Jack自己坚信的观念。
也正是这一晚的互动,Jack认定了Ally的追求和天赋,Jack决定不能自私的享受Alley的天赋,他带着她,带着她的音乐,用自己的舞台,以合唱的方式带给了这个世界《Shallow》,唱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唱着他们想要逃避的,以及他们想要改变的。
他们一起巡演,一起写歌,一起度过了一段欢快的时光。
关于这段的时光的定义,Bobby(Jack的哥哥)说:他(Jack)很久没有这么像自己了。
不过时光并不会这么顺遂,在循环演唱会临近结束,Ally被Rez发掘签约唱片公司,开启了自己歌手的道路。
在Ally自己的歌手生涯中,Rez决定着她的一切,她的演出机会,她是否需要伴舞,甚至是Ally的发色。
因为Ally的自卑,她并不敢于反驳,她还深陷在自己鼻子太丑的否定中并接受任何安排。
她改变了自己发色,唱着粗俗的歌曲,丢失了自己,只剩下一副上天留下的嗓子,一个巧夺天工的工具。
在Rez为Ally安排的周六夜现场开始之前,Jack指出了他心中的矛盾,一个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听众不可能一直都在,你要说你自己想说的。
不过Ally并没有马上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她得到格莱美的提名,获得了更多的听众,她越走越远。
同时电影最大的转折点出现了,Cooper设计让Jack的事业低潮,运用这个反差将故事推向最后的篇章。
Jack在格莱美获奖的舞台上嗑药酗酒,甚至在Ally领奖时在她背后尿裤子。
我们看到了Ally被认可,但我们却并不能量化Jack的事业如何低落,但可以看出来的是Jack的心理状态因此又坠入了深渊,一个原本被填补了一些的深渊。
而Ally的渐行渐远,又撕开了Jack心里的一道口子。
Ally不敢相信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但她还在前行,她分享着自己的事业,而Jack却说:你真的很丑陋。
一切到这,变得事与愿违。
Jack对Ally开始相敬如宾,开始更加支持Ally,同时开始更加凶猛的自我放逐。
可悲的是Jack在从戒断所出来之后,Rez却对他说,你迟早会再次酗酒,你对Alley的事业来说只是一个绊脚石。
对于Jack来说,不知何时,“我”已经成为了她谄媚大众的绊脚石了。
这个女孩真的是我当时认识的那个女孩吗?
如果不是,我不怪你,但我不能成为她追逐自我路上的绊脚石。
遂孤独的离开,离开这孤独的名利场。
可能你会说人活着就有无限可能,但是Jack却说 “I'll never love again”,而这正是出于对于Ally无法自拔的爱。
对于角色塑造来说,Ally并没有的到充足的表现空间,她的存在更像是一个陪衬,一个符合故事背景和现实背景的陪衬。
她不过是一个服务员,一个怀揣天赋的追梦者,就算在故事的结尾,她也并不能算作一位巨星,相比之下,Jack的开始却是一位名利双收超级巨星。
电影刻画的,更加注重在一位巨星的沉沦,而不是美化,去塑造成一部人人都怀揣音乐梦的鸡汤。
这部电影值得诟病的地方在于电影前半部分情感的衔接,Jack的悲剧在电影的前半段并没有直接的铺垫,只用小量的笔墨点缀,比如医生诊断的耳鸣,父亲的酗酒,自己的药物乱用。
但这些并不能让观众很快的代入角色的设定中,相反只能看到Jack不断的沉溺,不断的自我摧毁,甚至可笑,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并没有一个原因。
这些表演真切动人,但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娱乐圈外的观众而言,所有的倾述都是一个没有共情的inside joke。
不过如果从Ally的角度来看,她的成名过程又解释着Jack前半生发生的事情,一位明星的诞生。
而整部电影,是一个明星的一生。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的矛盾。
一方面为男主的为爱奉献感动,另一方面因为看到了这种燃烧自我的奉献背后的人格缺陷而感到惋惜。
如果“爱”真的可以用健康和不健康来形容,那男主这份爱明显是不健康的。
电影的故事毕竟是80年前的,虽然电影中加入了LGBT的元素(这一点可以给高分),比如酒吧里的变装皇后和女主的gay蜜,但女主仍然几乎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异性恋女性角色。
而且从头到尾,女主虽然有成为明星的愿望,但所有的决定都是通过听取别人的意见决定的,男主,经纪人或者她的gay蜜。
反观男主的每一个行为和决定,都是跟随自己的想法来做的。
他想要请她喝酒就请了,想叫她上台唱歌就派车派飞机去接了,甚至想死就死了。
唯一失控的一次是女主遇到了经纪人,代表有在他范围之外的力量可以去塑造女主了,但是有意思的是女主的第一反应是,我要问问Jack。
最后一首歌女主说自己名字的时候冠了夫性,可以说是对爱人的纪念,也可以说是一种男性视角下对无内在人格的女性的塑造过程的成立。
男主最后实际上成为了女主的束缚,因为女主越飞越远越独立男主的价值就越来越低了,要么女主降低自己的发展潜力留下来维持他存在的意义实现两个人的小我,要么男主只能自我毁灭放女主实现她的大我。
或者说女主最后自己实现了他们两个的价值,这样说可能理解更正面一点,但女主的独立价值是一直都没有实现的。
朋友说这部电影很虐心,但在我看来这部戏虐心情节的内核来自于男主的自毁。
仔细分析会发现,男主的酗酒,嗑药,不愿保护听力,都是一种自毁的过程。
我想弱弱的以一点点久病成医得来的心理学知识说,内核有点不健康,当然了,都健康也就没悲剧这种东西了。
男主是一个可怜人,他欣赏女主的才华,用尽自己所有的资源甚至牺牲自己给她一个登高的阶梯,内核其实是因为对自我价值的忽视,希望投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去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鼓励别人要自信,但自己却不够勇敢去相信自己。
他一直希望自己以女主的提携者,照顾者的角色出现,但实际上这种人格的人才最需要呵护,因为他甚至不自信到不会去麻烦别人来照顾自己。
所以他的死几乎是不自信的他在不断自毁之下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他觉得他自己并不值得让女主牺牲事业来陪伴。
对一个人最好的爱不是毁灭自己,但当我真的对自己无能为力,离开是我最后的勇气。
如果可以,我希望生活把我塑造的更爱我自己。
看完《波西米亚狂想曲》,我茫然:上届奥斯卡这么不堪的吗?
看完《一个明星的诞生》,我确定:上届奥斯卡就是这么不堪。
本片难看到我不知从何说起,先说结论吧:Bradley Cooper先生,真的别干这行了,起码别拍爱情片了,你不行。
这种一边看一边让我心生倦意甚至厌恶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在此之前当属《床伴逐个数》这个糟心片,除了会捏泥人一无是处的大龄失业女主角,搭上对门风华正茂除了眼瞎什么都好的帅小伙,一路追逐跟女主有过性关系的前男友们,最终传达了一个“女的睡过超过20个男的真的就嫁不出去啦”的封建理念。
还好该片有CE的鲜美肉体,我撑下来不至于呕吐。
而《一个明星的诞生》则另辟蹊径,Cooper就算卖肉也要用胡子拉碴来掩盖自己的意图,在酗酒失意落魄汉和腹肌八块大明星间犹抱琵琶半遮面:我觉得他还可以的时候,他就特写一下白得发亮的下眼圈;我觉得他有碍观瞻的时候,就刷一下脱衣服给我数腹肌玩……酗酒嗑药真的还能保持这么好的身材吗?
我不知道Cooper是在圆导演梦还是歌手梦,反正不是电影梦。
怎么看这个故事大纲都不该拍得这么一败涂地:Ally的崛起正是Jack的没落,一对爱情鸟在事业上走出大大的X,最终悲剧收尾。
悲剧收尾啊,多凄美震撼人心的一种结尾,结果我看到最后:害,总算死了,大家都舒坦了哈。
故事松散得一盘散沙,人物背景全部口说无凭。
在遇见Ally的时候Jack的绝望还在一个可控范围内,后面一泻千里地倒下去,除了嫉妒没有别的解释,依我之见全部都是自作孽,所以他的倒塌激不起我的同情。
一方面,他有才华、有钱、有听众,最大的障碍是听力下降,那就该好好治疗啊,他不,立刻找到借口自我放弃。
我甚至看不到他内心的挣扎,他不反抗自己的挫败感,任由疾病和恶习杀死自己,把那么好的哥哥赶走,崇拜一个奇奇怪怪的爸爸。
把这样一个人物当成正面角色塑造,充满了中年直男导演的汤姆苏理想,直接对标我五岁披着毛巾被在床上扮演武功高强舍身拯救整个帮派的绝美小师妹,身负重伤倒在师兄怀里说虽然我死了,但是我不得已,而且我死得光荣——但是,哥,我当时五岁,您都快四十五了,能做点成年人该干的事吗?
我观影过程中反复呐喊:Go get a therapist!!!当然,电影的失败不是一个角色左右的,在Jack千疮百孔的人设之下,Ally的横空出世才是那个助纣为虐,把观众变成笑话的关键人物。
Ally女士作为一个预备役歌手,每天在酒店后厨打工,晚上去gay bar开心表演,除了不红之外心中有天地,唱得好听姐妹捧场,和爸爸和他的三个朋友住在一起,几乎是一个迪士尼配置的可爱成长环境。
人生最大的悲苦不过是唱片公司跟她说你鼻子太大了我们不想要你。
我本以为这么一姑娘心理应该挺健全的。
没想到这匹千里马遇上伯乐就大脑宕机了,从此所有舞台在她眼里黯然失色,前半段对她的塑造:天籁之音,正义感,天真,追逐梦想,最后成了“Jack不来我就不要巡演算了”。
Ally全片没有自己的姓氏出现,唯一一次说了全名,是Jack的纪念演出上冠夫姓。
我建议本片中文名意译为《攀援的凌霄花》。
“爱情”好歹也是这片的标签之一,但整整两小时又十五分钟里,除了干嚎“我们好相爱”之外空无一物。
Ally迷恋的是Jack的才华和对她的知遇之恩,在见到了他匮乏的内心之后毫不在意,不是“我看到你的伤痕还不在意”,是“我看到你的空洞还不在意”,让人不禁困惑,她爱的是Jack二十年来在她心中留下的巨星幻影,还是这个真实跌落在她身边的破败男人。
Jack则更恶劣一些,我说过他在这趟frustration之旅中没有内在抗争,他的种种表现一直是用喝醉逃避酗酒的难堪,诸如此类,恶性循环,而他把自己的救赎挪到体外,被在Ally表演时散发的光芒吸引,想从她身上汲取一些能量,所以思来想去我也不觉得这是所谓“爱情”,它是一场没有神父的祷告,是徒劳救赎,和嫖客劝妓女从良本质是一个事。
而影片在视听手法上也毫无新意。
漂亮的镜头有很多,落日和舞台都是美的,但更像是一个操作很好的摄影作品,对故事表达毫无助益。
就拿Ally第一次去看Jack的现场表演来说,Ally入场时的背影和Jack舞台上的swan song不停交替,整整浪费20秒让我看人类走路和人类喘气,what for?
在我浅薄的电影知识中,特殊蒙太奇的使用起码要达到一点效果吧?
《杀死汝爱》中平行蒙太奇用得之美,四个场景同时发生,涉及同一元素,表达同一情感,互不交叉又互为前因,这是我喜欢的蒙太奇。
(本来准备夸《杀死汝爱》的,没想到今日一见ASIB,气到一刻也憋不住,必须立刻开骂。
)甜蜜相爱时拍一组镜头,进行时播一半,回忆时再播一半,终于解答了我为什么有一个红红丑丑的做爱镜头——因为结尾回忆时毫无必要地回钩了一下。
导演,这么丑的镜头直接拿掉不好吗?
指不定分级还能走到PG13。
Cooper是大型Jack表演教科书,把这种“用沉默表达纠结,眼神飘忽表示内心紊乱”的表演方式重复千百遍,我都要学会了。
第一次停三秒再开口说台词,我觉得是Jack这个人活得比较痛苦,不肯轻易开口,到后来他扒着车门跟他哥真情告白却不说话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八成是忘词了。
同一种模式的感染力在重复中会被不断削弱,我在《故事》中看的理论,终于在现实中看到了反例。
Gaga则把青涩小女生遇见偶像的那种崇拜从头演到尾,甚至直到最后Jack已经萎靡不振成那个德性,她笑起来仍然是毛绒绒的,像一个小小的发光体。
前期是合适的,后面心境渐深,她却还是一摸一样的表演,缺乏层次感。
前一个半小时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后面就成“奈何明月照沟渠”了。
另外,由Gaga来扮演Ally最大的优点也即最大的缺点,正是她的舞台表现力,这导致了她的表现出现了一种断裂,舞台下,她是Ally,舞台上,就是Lady Gaga本人了。
本片展现出相当贫瘠的精神世界。
非常言之无物,非常无病呻吟,Cooper圈地自爽,想扮演一个圆梦教母,支离破碎仍然身带圣光,用一种玄妙的魅力拯救弱女子,结果却脸容沧桑如50代中半离了婚失去抚养权的一个老父亲,茫然无措,遍地认闺女。
Jack、他哥(这个角色尚可,感觉像一个正常人)、他老婆,这家人站在一起,仿佛三代同堂。
《爱乐之城》有多好,《一个明星的诞生》就有多糟——所以也没有差劲到全然无可取,至少歌挺好听的。
我很讨厌它的原因是,有些烂片承认自己是烂片,而本片用巨星云集遮掩自己的外强中干,实在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可能好莱坞真的很喜欢他俩吧。
我好气我真的好气。
今晚看 认真来讲,这不是一段完美的恋爱表演方式,初恋的甜蜜,互相flirting,吸引,完全没有真正的深挖掘,深展入。
那种甜蜜暴击,酥到骨子里,齁到甜发腻,能使我妒忌的质壁分离,怒火中烧,通通都没有。
很多剧情可以延展的细节处理,几乎微乎其微。
当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眼神是满满的,装不下任何东西,浓烈炙热,这就是爱啊。
我可以亲手送给你,我的整个银河,宇宙。
gaga的爱太过于平静,爱是一切,好不好!!!
我真的看不懂,那些给这部电影打三星以上的人,你们有没有真正的谈过恋爱。
不管是表演,剪辑,剧情,都有硬伤。
看电影之前,老婆极其兴奋。
她是Gaga并不那么狂热的粉丝,看到Gaga进军电影行业,毫不犹豫的贡献了两张电影票,结果开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和我说受不了了,想回家,我说再看一会儿。
其实当时我也是昏昏欲睡。
整个电影感觉就是用极其简单而且没有逻辑的剧情串起一首又一首的现场演唱。
开场不到一个小时,Gaga已经唱了六首歌了。
可以算一算刨除去她唱歌的时间,再刨除Bradley唱歌的时间(我没数他唱了多少)。
几乎剩不下多少分钟留给剧情 。
更何况所有的剧情都是莫名其妙。
其实无论是谁唱的都没给我留下印象。
电影分类好像还有音乐剧,好像不是单指音乐多就是音乐剧吧。
剧情简单,结构松散。
两个人的演技也是完全不在线,两个人都在试图表现自己内心的那一点点并不存在的性格。
可是我看到的仅仅是两个人都近似定格的脸。
Bradley永远是满面红光刘老汉,憨态可掬,还巨装13,嗓音压的那么低。
Gaga永远是瞪着眼睛微微抬头半笑不笑。
自始至终没看到两人内心有个半点的波动。
最后说一说画面。
除了电影标题出来的时候,有一种刻意追求古典美的感觉。
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很近的镜头对人脸的特写,我刚开始以为只是演唱会时是这样。
没想到全程都在给我看晃动的大头。
这也是为什么我对男主刘老汉的造型印象深刻。
这种摄影外加无聊的剧情以及毫无变化的音乐,造成的结果就是看这种电影特别累,很容易困。
Cooper自己和Gaga怕不是拍完才想起来这个电影还有个导演吧,大哥是疯的,Gaga是懵的
前半段不错,王子灰姑娘的爱情故事,玛丽苏般的简单美好;后半段一泻千里,各种错乱和理不清。。节奏和剪辑都有问题。以及部分音乐不错。
歌真好听,没了。BE设定表现的不如La La Land,酗酒倒是莫名想到了The Lost Weekend【看完了前三版,库珀翻拍的其实还行……以及我对这个IP真没啥感觉】
毫无动力,如坐针毡。看到最后整个戏院只剩我跟另外一个阿姨两个人,散场时候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大家都辛苦了…
问题还是挺多的,没看到库伯作为导演的潜力,整部电影后半部分是混乱的,处于一种粘稠的状态,很多东西还没有捋清楚,女主角一直是依附于爱情的状态,始终没有找到自我,两个人事业和境遇的转变也没有做出来,而且缺少生活感,让故事始终处于悬浮在半空中的状态,两个人的感情也很难落地,真正的打动人。这个故事拿到当下,不应该是男人和女人分别找到自我,直面各自的未来吗?现在的爱情太古典,或者说俗套了,这次改编其实挺无聊的,Gaga女士的演唱部分很完美,但这个角色碍于剧本的设定,也没做出来成名前后的层次感,就当是听了一场演唱会吧。
ladygaga 奉上了难以置信的表演,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原來Lady Gaga长这样。
1986年出生的青年歌唱艺术家Lady Gaga,在她32岁这一年,已经被歌迷从惊诧、不理解、到取得「怎么夸都不会过誉」的地位。1975年出生的、长得越来越像火箭浣熊的禁酒公益工作者Bradley Cooper,身兼本片的制片、导演、主演、甚至主唱,他早在29岁起就远离了酒精,却意外萌发了和酒精进行殊死搏斗的创作灵感,这种灵感自《宿醉》三部曲以降,直到本片最后的悲剧结尾。音乐、酒精、爱情,这部电影的主题略有些平淡,娱乐产业被洗成了温情脉脉的面孔。2018年10月GV观影
出场的时候一个老大爷说:雷迪佳佳是个great singer and a good actress,看来今年奥斯卡提名锁定了 ###但是这种故事大纲为什么可以拍这么多次?完全不懂老白男的审美。。
#TIFF 男女主表现太好了,太太太太喜欢第一幕了,男女主表演都是绝佳,歌居然只有预告那首和最后一首很好听,其他歌没有任何印象而且太过于口水了。电影第二幕节奏稍微有点拖,如果能缩短十分钟观感会好太多,GAGA靠着最后一首歌活生生把本来完全不想哭的我给唱哭了。
主攻影帝,音响效果,歌曲三奖,但真心不喜欢新版的大白话剧本改编和单调冗长的执导,对《明星》故事和立意提炼最好版本是场景角色融合一体的《艺术家》。
第一个小时简直快把我苏死了,接下来就不知道是什么鬼了,其实后半段既然拍砸了,可以试着用马利克风格,嘀嘀咕咕配点旁白弄点逆光随便用气息直觉剪辑法来一通,哈哈哈哈哈
缺少些真正的火花。
剪辑没问题,主要是内容安排的有点过满,导致对情绪的铺垫和感情的渲染没能很深入,也许是下载看的缘故,这个故事并没有打动到我。整体有点流水账,男女主角的感情转变铺垫都很不足。gaga其实并没有太大发挥的空间,表演中规中矩,尤其跟Bradley这样专业的比起来差距很明显,表演没有层次比较单薄。但歌曲是真的好听,光歌就值回票价了。
我从未见过如此具有魅力的音乐题材电影
听歌过来的,很多人会说gaga唱歌的时候会很夸张,我觉得,她是在释放自己,她没有用优雅来禁锢自己,而是追求自己吧
估计真的是文化差异了,克制住没给两星。音乐没能挽救本片的平庸,尤其是两个主角的表现实在是太过于无聊。
标准melodrama
怎么这么无聊,剧本尴尬,剪辑无脑
主要是整个故事给人的感觉过于梦幻失真了,诚然电影在音乐原声方面的确可圈可点,gaga女士的演技不说有多么精湛起码不出戏,但故事连续性不顺和人物形象单薄确实是两个比较明显的点,更不用说后半段直接没绷住成了一摊浆糊,简直像在看大型MV串串烧。一想到这部被提名了这么多奥斯卡奖项,不由得感叹今年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小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