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深夜看《月满轩尼诗》,很意外,没想到电影这么好。
好像剪了一段生活,毫无痕迹,润物细无声。
细节的连缀,情节的铺排,都已臻化境。
人物和关系好似你常见,细细一想,之前没人写过。
岸西对人生和人情,看得透彻而豁达,所以电影里动心好正常,变心也正常。
聚散有常,没有阴差阳错,只有水到渠成。
《月满轩尼诗》里有一众香港老演员,鲍起静,朱咪咪,李修贤,戏份或多或少,都生动自然。
我很喜欢妈妈,姨妈和青叔三角恋这条线。
揪着青叔的狗来写,以狗开始,以狗嫌隙,跟狗吃醋,以狗殷勤,以狗败露,最后落点也在狗身上:青叔和妈妈终于结婚拍照,在一旁抱着狗的却是善良温柔的姨妈。
看《月满轩尼诗》,很亲切,去年春天香港《金瓶梅》首演,我们就住在湾仔,每日都逛轩尼诗道。
电器行,烧腊店,花档,茶餐厅,色情酒吧,杂然共处,生机勃勃。
色情吧门前供奉着小尊佛像和香火,烧腊店门前贴着红纸,写明有乳猪酬神。
我喜欢香港,因为是个很有生活的城市,就像我喜欢港片里的人间烟火。
看《月满轩尼诗》,汤唯真是明珠美玉,莹润有光,在镜头里真是清新脱俗。
就是和一堆老演员扎在一起,显得有点紧,有点硬,要是松弛点就更好了。
不过好在那个角色也是劲儿劲儿的,性格倔强寄人篱下的孤女,全靠自己,也还贴合。
汤唯的外表淡雅,内心却浓烈,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点。
鲍起静:Ms鲍从外形到眼神到演技,都是同龄人的翘楚。
印象最深的是她出演的《纵横四海》里嚣张跋扈的利兆天的妈妈,贵气逼人;可在这片子里,Ms鲍普通漂亮,十个小茄子似的手指甲,身上不超过五种颜色不认为是漂亮,不化妆尖叫着不敢见人;有点贪心,向政府交税款好似割肉,催着青叔(李修贤)把税款打对折(--|||);十分任性,支使姐姐(朱咪咪)做这做那还同她怄气说她抢自己男人,清明给老公烧纸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抱怨他先走一步,要他在地下保佑自己;很有经商头脑, 据说曾在两周内卖出五百个电饭煲;是个非常好的妈妈,如果一个儿子可以活到四十一岁还可以拒绝长大,那绝对是因为他有个保护他的好妈妈。
最自然的美丽应该是到什么年纪像什么岁数,《月满轩尼诗》里的MS鲍一定称不上多么美丽,但活灵活现的真实,绝对可以算得上她所饰演的角色中样子最好的一次。
朱咪咪:虽然100分钟的影片里有九十五分钟素面朝天,但是依然掩盖不了二妹姐天生丽质的本质。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网上流传的那张MS朱二十岁时从东南亚到香港闯荡时的照片,顶美的容貌,顶美的姿色,丝毫不亚于青春时的武侠公主郑佩佩的清丽, 尤其她漂亮的没有一点攻击性,更是难能可贵。
谁都年轻过,谁没漂亮过,MS朱在年轻时绝对有脱俗的姣好容貌。
可惜港片在大陆开始流行的时候,二妹姐已是中年人,一出场就已经脱离了偶像的年岁。
数十年如一日亲切的容貌,出演小荧幕里各种电视剧里的古装时装妈,或者鸡婆八卦的配角甲(参见天地男儿的小X老师);大荧幕里依然是各种妈(---|||唐伯虎的老母朱茜女士)。
在这个片子里,她终于没有演妈,出演始终单身、几十岁了才有些遗憾当年没有和秃头相亲的阿姨,这回的MS朱终于不是妈,却疼爱外甥无以复加胜似妈。
这个姨妈不化妆,这个姨妈是剩女,这个姨妈会在霉雨天里把许多年不用的皮包拿出来轻轻的擦一擦。
姿色虽改,容颜依旧,她的样子一直都这么好,每一次都是最好的样子。
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决定每天写一篇东西,哪怕是胡乱写,其实就是胡乱写,也要保证每天一篇。
并且有请娘子监督,她都木有回我短信。
今天早上看了《月满轩尼诗》,就写写这个。
“记得2005年,《切·格瓦拉》的表演结束,汤唯跟在导演身边,还没有卸妆,身上还带着《切·格瓦拉》里的愤怒和昂扬,大眼睛很黑,看有人看她,就直直地看过来,不服输也不躲闪。
”《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汤唯时,记者这样回忆往事。
随着《月满轩尼诗》上映在即,汤唯再一次回归大众视线,其实即使是在她远赴英国求学的两年间,有关她的争议和传闻并没有消失。
许多人都在为汤唯叫好,“不服输也不躲闪”,也许还是因为她太另类了,尤其是在水深火热的娱乐圈,而见不到她的日子,更增了许多神秘好感。
错过一部烂片《狼灾记》,《月满轩尼诗》演一个据说和她本人更接近的“马桶西施”,还有接下来的《晚秋》,汤唯还只是“小团圆”,回到娱乐圈的大环境里,还能不能保有“凭实力,凭低调”的一贯作风,就看她的把握了。
但其实《月满轩尼诗》不是汤唯的电影,而是属于张天王的电影,那个相貌普通嗓音出众——四大天王里唯一没有拿个影帝的,后来有人说这不对,张天王当年凭借一部《男人四十》拿下过印度影帝。
或者会计较吧,张天王自己都说了,感觉自己的演技没有那么差,只不过那几个人更帅一点而已。
汤唯签到了安乐,江志强习惯做文艺片,但去年的《苏乞儿》不也烂得一塌糊涂。
而导演也是编剧的岸西,也有拿得出手的《甜蜜蜜》这样的爱情故事。
但《月满轩尼诗》得首要看点还是汤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看下来,除了是张天王的电影,鲍起静也比较抢戏,汤唯的戏份太少并且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可能还是女导演拍女演员,一般不会拍的那么出众,所以汤唯的风情万种统统没有,只剩下一个本色表演,还有,倔强,有一颗蛀牙,喜欢看侦探小说,寄人篱下,爱上了不该爱的人,然后,小团圆。
《月满轩尼诗》很浓重的香港味,很纯朴的爱情小品,张天王的转变最明显,汤唯,这个角色换成别的女演员,大概也不会差。
这样的片子是舒服的,甚至是感人的,在当下的大片至上和山寨为王的背景下,其实很难得,很难得,很值得尊敬,千万别赔钱。
制作和拍摄都是很用了心的,不是瞅准了钞票,但是,如果换成陈可辛来拍,对不起,他一直在张罗大片了;换成许鞍华来拍,哦她也是女导演并且经常发挥不稳定,但其实,《月满轩尼诗》有不错的题材,有不错的演员,岸西的编剧功力本来一流,还有江志强这样的老板,所以,理论上应该可以拍得更好。
比如汤唯这条线,很显然就像她的身材一样不够丰满,她的取与舍,她的能干和倔强,她的寄人篱下的心情背景,都还很有发挥。
即使他和安志杰的感情,也不应该那么突兀,完全不来电的,应该有更多的细节铺陈,让汤唯“马桶西施”的角色更有戏剧性些。
月满轩尼诗么,总有个月圆月缺,而这个少女情怀,的自立,的自主,的自我超越,不仅仅是掉两滴泪那么简单。
如果汤唯的角色能够和张天王一样有并行,有交叉,命运的乖张,造化的捉弄,最后不得不在一起。
早在《秋天的童话》,张婉婷就说,船头尺和十三妹,最后即使走到一起也不会幸福的,为什么呢?
好像原因很复杂。
而张天王和汤小姐,就一定会幸福么,幸福又是个什么东西,月有阴晴圆缺,在香港这样的地方,在当代社会,人本身的戾气和浮夸,不是一个勤奋和倔强就可以搞定一切的。
汤唯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并没有折射到电影中,所以《月满轩尼诗》很简单。
而这样的简单,对重新开始的汤唯在公众面前是好事,时间长了,就得不仅仅是少女情怀,不仅仅是诗,还得是更多。
之前看預告的時候是粵語的 讓我有點小興奮 畢竟港影就是要看粵語的 七十二家租客的粵語到現在都沒找著...今天一進影院就聽到普通話的聲音然后就失望了..粵語講起來比較有感覺可能能彌補其它不足吧首先這部電影整個故事構架有點松散..一會講著一會將那的 不知道是被剪了還是岸西導演覺得觀眾會懂 有點太跳躍了 需要反應一下 看完整部電影沒什么感覺 可能張學友的率真和湯唯素妝讓我還有點感覺吧 當然還有安志傑的帥氣.其它的我覺得不妥之處的地方:1.阿來跟愛蓮的感情真的有點沒說服力 兩個人做朋友做著做著就吵架了 然后最后又好了 當然看這電影肯定知道會在一起 可是表現這段感情的內容不多2.阿旭只是因為愛蓮的猶豫然后說她不愛他了 可是他又怎么知道有阿來這個人然后去抓他來打?而且愛蓮并沒有因為愛上阿來而不理會阿旭啊 況且愛蓮跟阿來的來電畫面一點都沒有 到底是怎么個意思 然后就看到阿旭像個瘋子抓著阿來打...3.當阿旭打來說自己對不起愛蓮之后 愛蓮不但沒事 還去做了之前阿來說的蛀牙 鄭伊健的出現真是= = 這就代表愛蓮放下了然后愛上阿來為了他去改變?也未免拍的太隱晦了..而且照常理愛蓮應該憂傷一下或者失望難過之類的可是卻笑得跟朵花似的..4.阿來媽媽結婚那段著實是太長了 沒什么意義 沒必要用這么長的戲來連接一個下雨然后再連到阿來全身濕透到了餐廳 然后兩人交流了一下就完了= = 順便說一句 給阿來媽拍照時打光那人側面真像楊宗緯! 5.那個印度人的意義到底在哪啊 不時地就出現最后和老婆一起出現了就沒了- -什么意思!還有阿來的前女友和他的那段戲 是阿來生氣了所以走了?為什么?奇奇怪怪的 個人覺得阿來前女友的出現沒什么作用6.阿來和前女友吃飯的時候看到有人偷東西然后記下了車牌號碼就沒后文了..就剩下阿來的自嘲和前女友說:我也覺得你多事 好吧..當然喇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說不定是我境界不夠所以沒看出來 歡迎修正ps.愛蓮 就是湯唯整部戲都非常喜歡傻笑 有時候又是臭臉 喜怒無常的像個失常的人.. 是導演要表達什么還是湯唯自己的發揮或者其實是我想太多..安志傑的確是帥的啊 個人覺得應該在出獄后跟湯唯來一場床戲的哈哈哈....
汤唯复出,果然号召力惊人。
连一向嗜睡的黄老师都嘱咐我务必一大早将她喊醒,结果十多通未接电话后,我不得不败下阵来。
电影结束收到她短信:“我还设置了若干闹钟,居然也一个都没听到!
”她要是看了电影就好了,可以洋气地说:《月满轩尼诗》里张学友都贪睡!
他每坐电车必睡着,父亲生病住院,他嗜睡都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半生大部分时间浑浑噩噩,庸碌迟缓,但是又温暖、善良、可爱。
电影中汤唯前男友安志杰跑来打他,“你这么懦弱怎么保护她!
”“可是我能让她开心!
”安志杰的手举在半空再落不下来。
岸西的功力就在这些细节中展现。
至于张学友和汤唯的感情戏,纯净到只有茶餐厅内的对话(这家檀岛茶餐厅想必要红了)。
说白了就是告诉女人:我们总被凌厉霸气的男人所打动,可时日渐去,细水长流的生活里发现,废话虽然是废话,可废话是重要的。
剧中张学友和汤唯都喜欢看侦探小说,会留意身边奇怪的印度招待,居然真发现他是个身份多样的便衣警察……电影里有很多香港电视剧老面孔,比如影后鲍起静,朱咪咪、郑伊健、邵美琪,后两人居然还前后出场了,真是人生比戏剧更有戏。
还有好久不见的张可颐。
演张学友的前女友,回头来找他,从车里一出来,果然是41岁张学友青梅竹马的前女友啊!
需要隔好久,大家才恍过神来,“这不是安茜么?
”不知道她为什么也选择大银幕回归,一特写纤毫毕现。
又不是鲍起静,演一个喜剧感很强的人物。
生病了,李修贤带花来看她,她倒缩回被子里,“你快走啊!
我没化妆!
”这次她演夸张的妈妈,而一向夸张的朱咪咪演隐忍贤惠的小姨。
两个老戏骨的戏非常之好看,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对,电影最大的亮点不是复出的汤唯。
她选择这部电影是有原因的:演一个有乖乖刘海的邻家女孩,在电影中来去,如同一阵清风拂过,不必留痕。
在这里有必要抗议一下媒体看片,为何每次都给我们看配音版本!
难道记者给大家留下连字幕都懒得看的坏印象么?
关键现在配音发挥得也太夸张了,台词随便改,张可颐一张嘴满口京片子,你以为是章子怡主演!
而且还带市井气,好歹人家也是摄影师啊!
况且,我是多么怀念《色,戒》中汤唯的……粤语啊!
虽然汤唯是影片的最大噱头,但其实就应该是“阿来的故事”。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汤唯来演,我觉得会有更高的质地,至少不会因为戏外带来的关注而人为变成了双线叙事,影片的核心人物原本应该是阿来。
至于爱莲,本该像《甜蜜蜜》中的李翘,从李小军的距离看着有种倔强的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清汤寡水的端出来一个愚蠢的角色。
我不是说汤唯演得差,而是说这个角色孱弱,而她参演本身又喧宾夺主了。
“我连个普通人都做不好,我只想稀里糊涂的过一辈子,有那么难么?
”影片里记得住的台词,都来自于阿来。
印象最深的,又是上面这句。
当然记得有些走样了,但大意应该如此。
阿来之所以41岁依然做赖床宅男,恐怕因为他明白当老公,做老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善良如阿来根本不愿意面对责任,所以委屈自己,其实就是成全自己。
固然影片后半段阿来被阿旭热血教育的桥段异常突兀,阿来最后“我没哭,我长大了”的台词也很矫情很雷人,但岸西关于“宅男”婚姻家庭的价值观判断是正确的:我不是没有放下旧爱,只是旧爱这件事告诉我啊:要做个普通人,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做个普通人怎么不容易呢?
范本是李修贤扮演的阿青,紧手紧脚一辈子,去发廊都要收集纸巾报纸,才攒下足够的殷实家底。
再说结婚这件事,结婚的代价是什么呢,鲍起静在片中结婚时给李修贤订了三条规矩:不能包二奶,意思是身体上的忠贞,不能对狗更好,这是情感上的绝对专一,至于不能比老婆早死,这是一句很有笑点的台词,死都要我同意。
但想起来还满悲凉的:生不得已,死不由己。
娶老婆不容易啊。
阿来角色的台词里面,我还喜欢那句张可颐说那句“你有你可爱的地方”时,他回答的“我知道,你以前说过了”。
阿来这些年选择单身,并非全因放不下旧情。
想必当年张可颐嫌弃的也是阿来的不思进取,阿来未必是看不懂学不会,他知道他爹强在勤奋能干,他妈精于世故,而他顶多只有善良而已。
既然现世安好,那么搞得那么累干嘛呢?
一旦投入俗世洪流,一不小心就会丢掉了身上的善良,这是他仅有让己心安的长处,阿来会的只是哄人开心,拿这一点去对抗全世界,真的是很脆弱的筹码啊。
这样的阿来,不做宅男,该做什么好?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月满轩尼诗》的本子是有意思的。
就好比岸西当年写《男人四十》,那种港式中年已婚男人的困惑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月满轩尼诗》却刻画了一张生动的宅男脸。
你会怒其不争,可难免又会唏嘘同情:何必让彼此为难,除了阿来之外的角色,又有哪一种生活,是你期待的摹本?
要不就是一身烟火气,要不就是无法面对的自欺欺人。
不想长大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多想稀里糊涂过掉一生,这样的我们都害怕:一进入成人世界,就失去逗别人笑的能力,一去承担责任,就觉得自己不会再善良。
阿来的人物形象是有充分的空间的,电影的败笔全在汤唯演的爱莲上了,我不是说汤唯的演技差,而是这个角色本身很难成立。
按照岸西接受采访的说法,爱莲的形象是为了汤唯另起炉灶的,原来的角色比爱莲大,或许也没她这么好看独立,但那样一个人物原本是在阿来完整体系下的,而不像现在这么突兀地并行存在。
如今电影的情境设置下,汤唯的角色属于寄人篱下,从未有过安全感,缺乏保护和爱。
于是在巴士上有一个人为她出头,她便死心塌地“爱上了爱”。
少女般疯狂的为安志杰付出一切,而真正相处在一起,才发现个性爱好南辕北辙,这时候才念及呆头鹅阿来的好来,整个剧情粗糙得好似TVB的肥皂剧。
但请问一个喜欢读侦探小说的女生,怎么会喜欢在公交车上为自己挥拳头的暴力男呢?
那么多推理小说故事算是白看了,“爱上了爱”,这分明是读亦舒的女孩子才幻想的故事吧。
除此之外,《月满轩尼诗》把汤唯的故事讲得太透,于是变得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好的女主角都应该是像《甜蜜蜜》里面的张曼玉,像《新不了情》里面的袁咏仪,通过男主角的视角断断续续的看到她们的侧面,去揣测她们有怎样的经历和怎样的心情。
不是说不喜欢汤唯的表演,只是汤唯怎么看都是揣了一肚子心事,而且早慧,角色放在这里不当罢了。
我真是很期待最初的剧本是怎样,在汤唯介入之前,这个故事的女主角是怎样的性格。
其实爱莲分明是岸西自己,这部电影也比《亲密》更接近岸西的自传,比如那个“peter”啊,哈哈哈。
再比如,喜欢读侦探小说,这分明就是岸西自己的爱好。
喜欢写爱情小说的人,偏偏喜欢读侦探小说,去年东京电影节上问过岸西这个问题,她自己说她写爱情的乐趣在于,就好像在推理小说: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喜欢上另外一个人,经过怎样的事,有怎样的触发才动了心。
所以月满轩尼诗最有趣的点在“看看,我没有蛀牙”。
至于喜欢上之后呢?
岸西说:都没意思了,好像看侦探小说,在三分之二的时候你就知道了凶手,接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是不是觉得这句话很耳熟。
呵呵。
刷张学友有多爱唱歌的短视频,有这部戏一个花絮镜头,就想起来再看看。
这片底下的一个高评作者还曾到学校客座讲座,因为一些强调他“本土”的习惯性表述被批,今时更不可想。
汤唯那时候因《色·戒》被封杀(通片上下找个女新人祭旗),几年后靠这部文艺片重归影坛。
这里看发现她好高啊,难怪她总是低头(白流苏)。
汤唯好高当时看的时候,同伴对阿来那句“小事听话,大事才能不听话”颇有赞许之意。
当初觉得的清新小品,如今看来要架构在现实的陷阱之上。
女主角爱莲孤女,寄人篱下舅舅家,舅舅让相亲不得不去。
街上被人骚扰,“整个车上没有一个人敢出声”,暴力男阿旭替她出头,就此成了男友——没有伤害就没有保护。
男主角阿来虽说父亲早亡,但精明老妈一手撑起电器铺,还有个老姑婆姨妈天天照顾他饮食起居。
四十一岁连老妈多少岁有什么病都不知道的“乖仔”,如果再没有让人放心聊天的亲和感,那真的是废柴了。
有这样的家庭支撑,他当然有时间看侦探小说想东想西,在爱莲面前表现他会“哄她笑”——女人自己不会笑吗?
那十年间爱情片的男主角都是这么股张志明的精明劲儿,江湖硬汉不流行了,城市小资产阶级粉墨登场。
最后爱莲跟阿旭分手,阿旭痛打阿来,质问他有什么能力保护爱莲——这段简直是女性fantasy,现实新闻里铁拳都是向更弱者。
其他女性形象还有张可颐扮演的初恋女友——已显老态,叶家二小姐和欧雪儿的锐气——领了离婚赡养费独立开工作室,这里作为精英女性身上的资本气来突显阿来的自由散漫和爱莲的楚楚,阿来对爱莲的爱,真的没有一点儿看到对方是一个比自己还弱的人的心动吗?
那些激励过我们的90年代的TVB港女形象可能不是真的,但是还是有意义的。
阿来这种角色对于张学友毫无难度。
汤唯不说话任人拍是有想象空间的,而她的一切喜剧段落尴尬地让人抠地,整个人是僵的。
表演和角色最贴的居然是安志杰。
鲍起静演撒泼也好厉害,后辈真要好好学习。
大概是我最后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李修贤。
难得爱情片压马路拍了很多香港街景。
那时候我还没去过香港,一半像爱莲想挣脱家庭束缚,一半像阿来害怕承担独立的责任。
现在嘛,独立生活能力还是比阿来强一点的,也比他会哄女孩子笑!
英文的片名很简单很切题很有意境,但翻译是个大难题。
直译成“跨过轩尼诗道”,对于一个文艺片来说也太不文艺了。
另一个问题是,大陆观众有几个知道轩尼诗是香港东西向的主干道啊,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不仅毫无感觉,还极容易误导,可又不能换算成“跨越内环”这样的本地化的名字。
最后还加了个“月满”这样的文字摆设,许是想沾些“圆满”的喜气,可这片子讲的却是人生的不圆满和不如意。
这么一通拧巴,这个片名的直接效果就是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轮明月照美酒的标准广告画面。
故事的主线当然是爱情,阿来和爱莲本来一个轩尼诗道东一个轩尼诗道西,一个跟妈妈卖电器一个跟舅舅卖洁具,一个留恋嫁给富商的前女友,一个牵挂身陷囹圄的血气男,但双方家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硬安排二人相亲。
本想应付交差,不料频频巧遇,于是,虽然一个倔强,一个随意,一个敏感,一个慵懒,却是一样的俏皮,一样的好奇,渐渐生出笑意和默契。
与此同时,两人各自旧爱的光环也渐渐退去。
前女友离异,叫他装电器,叫他陪夜,但在客人来之前请他回去。
血气男出狱,但只会用拳头解决问题,电视只看球赛和武打片,他能给她的,只有担心和无趣。
我想,导演的信号是,纯情不是爱情,感激也不是爱情。
那个让你张嘴大笑露出蛀牙的力量,才是爱情。
可是别忘了,让我们开心的男人,往往不能让我们动心。
让我们动心的男人,又往往不能让我们开心,就算有让我们既动心又开心的男人,又往往不能让我们放心。
看来,找一个动心的开心的放心的省心的人来告别单身,注定是一件让我们碎心的事业。
下面说说各位明星的表演吧。
我觉得学友哥演得还是很好的,在电影里,你不会觉得他是张学友,他就是阿来。
一个懒洋洋的kidult。
他懒得理睬老妈的絮絮叨叨,他懒得看完每一本侦探小说,他懒得再谈恋爱,他甚至懒得早起去看老爸的最后一面。
但是他其实不笨,他总猜得出书里的凶手是谁,他清楚女友永远不会爱上自己,而自己也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担当去建立一个家庭。
当他发现自己爱上了爱莲的时候,甚至懊恼地叫道:“我本来准备拖拖拉拉过完这辈子算啦,这也不难啊!
”还好,老妈突然住院,让他醒悟到自己是个63岁妈妈的41岁的儿子。
老妈都活得那么生机勃勃,自己也不该一直蔫下去。
再说汤唯同学。
我买票去影院,很大程度上是想去支持汤唯的。
她没有让我失望。
她的气质独一无二:她有种华丽的素净、浓郁的淡定、骄傲的谦卑、性感的纯情,犹抱琵琶半遮面,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一种经得起审视和考验的美丽,好像一颗明珠,纵使身陷黑暗,兀自熠熠生辉。
几位老戏骨的表演个个精彩,一对老姐妹真是红白玫瑰的老年版。
青叔还是代表男人选择了红玫瑰,看来火腿鸭子陈皮汤终究敌不过青紫茄子指甲油啊!
看了两遍。
看之前李老师就大加赞扬说“片子的情节丝丝入扣”,虽然她是分四次才看完的。
我第一遍看时觉得人都不错,不过一些地方的链接怪异,梦境多半也莫名其妙,整部片子过于缓慢。
第二遍看时才发现这慢的曼妙之处,原来我错怪了这部佳片。
自己的观影习惯被美片之类培养得过于狭隘和程式化,节奏跟不上的就看不惯。
可是如果你理解了岸西说的那句话“爱情最大的敌人就是急着要答案”,便能享受到片子满蕴的轻松的美感,就像没有任何时间上的压迫,慢悠悠地沿山道拾级而上,迎接着清新的风和满眼悦目的美景,心下安然。
片中是满满的生活,又夹杂着那么一点点浪漫和缘分。
不急不躁,徐缓前行。
对于片中的爱莲和阿来,这是多么可爱的过程。
饰演爱莲的汤唯真美,不过现实生活中卖五金的店铺子可能很难出来一个有这样气度的女孩。
阿来就像片中说的那样,他有他的可爱之处,心地善良却混混沌沌了四十年,可是最终他在心底里明白了他爱上了一个人,这可能是他四十一年来少数非常确定的事件之一,这个认识极其重大,重大到让他的生活出现了活力和希望。
汤唯演得有些用力,一些眼神和动作一看就知是花功夫设计的,要是再放松点就好了。
只要坚持,汤唯的未来一定会非常出挑。
张学友跟张可颐在台阶上回忆初恋,电器行的小开,不玩到四十一岁哪里会想要收手,当然不是青春热恋的好托付。
然而对于张可颐那样的女孩子来说,青春热烈的时候,却没有安全感,拼命只是要找一枝可栖。
所以汤唯才显得惊人。
寄人篱下十数载,却敢爱一个有今朝没明日的小混混。
她不需要安全感。
安全感都是自己给自己的。
被子再温暖,被子本身不会发热,温暖你的只是自己的体温而已。
除非你找到一床电热毯。
可是电热毯也有断电的时候。
可是这个爱又那么不堪。
除了一身好肌肉,实在没有看点。
如何站在读书的她身边?
所以我们几乎一直在为他们的分手加油。
朱咪咪一出场,就全无神采。
但是她是老戏骨,没有神采也是神采暗藏。
直到菜场里那一句,哗啦一下就像灯亮了,我们熟悉的朱咪咪又回来了。
郑伊健和邵美琪,前后脚出来。
谁会想到,二十年前,这个女证婚官,也是汤唯这样青春少艾,风头无俩的美少女一枚。
她一笑,整个香港都会亮起来。
可他还是不要。
他远远没有玩够。
哪怕在新片里演一个发型奇怪的牙医师,他也要玩尽自己的人生。
我爱蒙嘉慧,希望蒙嘉慧的timing刚刚好,月满轩尼诗。
配角到处都是惊喜,这部戏,比72家租客还能肩负起TVB台庆戏的重任。
汤唯~
淡淡的小品,有点情景剧的感觉。编剧还算不错,可是导演功力有些不足。那个阿三我是完全没弄懂和这个剧有什么关系。★★★
难看也是一种水平!!
平庸得一塌糊涂的片子。没有情怀没有市井更没有小聪明。岸西这女文青硬生生把学友和汤唯凑在一块儿。
总觉得岸西想写个《甜蜜蜜2.0》,结果只是《甜蜜蜜0.2》
神一般的难看
爱香港的同学们可以看看!就是国语配音有点不自然,有条件的看粤语版。
我跟你讲,两颗星都是给汤唯的,太美了
汤姐很抢眼、鲍姨很抢戏,但片子好坏主要还是由编导决定。
一颗星给摄像
虽然电影还慢一般的!但是气质美女和歌神的搭配还是很吸睛的!
挺平庸的。粤语的。
两个字,失望。
稀松平常的剧本,白白浪费了一堆好演员。
岸西还是趁早收山吧 仅有的一点好印象都保不住了
不知道是因为我期望太高而觉得不好看的,还是真的不好看,我觉得应该是后者。国语配音实在很恶心。
难看到没节操。岸西这部电影不给力啊,汤唯略显做作。李修贤居然老成这样了,岁月不饶人啊。
三星半。汤小姐脚踩的小单鞋是整片唯一亮点。我是多么怀念《色,戒》中汤唯的……粤语啊!鄙视配音版!!!
一个人的电影。
好听点是平淡 难听点简直是无聊 不要再侮辱市井生活了 哪有这么假的市井生活?